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科学研究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科学研究法范文1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 方法 创新
一、我国当前社会科学中方法论的主要发展趋势
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出,我国的自然学科以及社会学科等一些学科都从哲学当中分离出来,而之后又不断的进行分化,如今出现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断遭受打破,使得边界的划分成为学科交叉及融合成为一种大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其为大科学时代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该趋势的出现,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背景,其主要来自于社会科学问题不断的复杂化,为此,今后将需要更为丰富的学科研究思路、工具以及方法。还有就是某种社会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体系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或者融合时,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概念,进而使其形成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新分支。因此,可以看出,科学方法中的跨学科使用将是一种必然。
二、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研究方法的创新
对于当代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其社会系统是具有开放性特色的复杂性系统,面临着以下一些挑战:其一,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未知的领域;其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而是由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所形成的复杂性系统;其三,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分工也将变得越来越细,同时专业化的程度也将会变得更高;其四,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所关联的领域将变得越来越广泛。社会科学在这一研究背景之下,通过采用单一的某种学科是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当前较为复杂的问题。然而,学科交叉及融合,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但概念侧重点又存在一定的区别。交叉主要是指汇集,体现的是集成系统科学的思想;融合更加强调的是相互渗透及合为一体,大多数是在生命的层次、质变的层次以及化学的层次进行结合,其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系统科学思想。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潜在规律为普遍性哲学问题,也就是世界万物之间均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在当前的科学组织管理、科学价值以及科学目标高度统一的信息科学时代,学科融合及交叉可以实现当前社会科学研究在应用层次与理论层次之间的相互融合,突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划分,让社会科研人员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进而使其在方法研究之上进行创新。
在对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引进学科交叉及融合,不仅仅是权宜之计,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研究技巧,而是因为当前只有通过采用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才可以形成一种新的认识,并提升对复杂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加强对社会研究问题的准确度以及精细化,进而使其能够对复杂性的社会问题进行驾驭。为此,可见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是当前社会科学获取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必然途径。
三、加快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的一些建议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境内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已渐渐的将复杂系统作为基本理论,统计分析、运筹学以及综合博弈论等一些数学方法,行为科学、多主体的系统、人工社会以及元胞自动机等一些多学科进行交叉的实验计算方法,对我国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宏微观层次以及多要素行为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影响,其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了经济系统的演变、环境的综合管理、公共建设管理以及重大工程的管理等,均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成果。通过自己多年对社会科学跨学科的研究,笔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其一,应从当前的大科学角度来看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加强对社会科研方法创新的认识,认识到学科的融合及交叉在社会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地位。
其二,应对综合集成的思想进行深刻的认识,并大力开展一些社会科研方法的创新,进而实现当前社会科研方法的体制。
其三,应进一步对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复杂性系统中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由于这种复杂性的系统,使得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问题不但有了结构性,而且还有半结构性以及无结构性,很好的揭示了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问题的一些规律。
其四,通过采用多种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的方法研究,它的社会科学研究问题不再是个别的研究问题,而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为此,应在宏观上对其进行推动,推动该趋势当中的战略安排以及战略思考,进而使其形成鼓励学科融合及交叉的一种大文化。
其五,应进一步对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进行调整及优化,并对其进行知识体系的培养。通过采用多种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对社会科学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解决。
其六,构建以学科融合及交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地。
其七,营造良好的跨学科社会研究文化学术氛围。
四、结束语
在当前,随着我国科学学术不断的进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事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发展,同时还可以看到的是在社会科研方法中,采用了多学科的融合及交叉的方式手段,对社会科学研究问题的广度以及深度进行研究,以多学科作为研究的基础,创建出当前大科学社会科研时代的体系,而在人才数量以及能力方面,相比国外水平还有很好的差距。为此,我们应在中央方针的指引下,艰苦奋斗,努力创新,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打开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任平,曹典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吴元梁.哲学形态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徐竹.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因果机制理论述评[J].哲学动态,2012(3):95-101.
[4] 乔翔.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治解放思想探析[J]. 唯实. 2012(02)
作者简介:
社会科学研究法范文2
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 石油高校 社会科学发展 对策研究
1.概述
国家社科基金是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面向全国,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是人文社科领域级别最高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代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水平。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为准确掌握我国石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本文通过对6所主要石油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2012年-2016年五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进行统计(统计项目类型: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分析研究立项项目年度分布、高校分布、学科分布、项目类型及预期研究成果分布等情况,总结研究现状,提出相应发展措施。
2.统计分析
2.1立项项目年度分布总体情况
2012年-2016年间,统计的6所石油高校共获批5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全国总立项数为18629项,石油高校立项数占全国立项总数比例仅为0.27%。五年间,全国年度立项数分别为3291项、3826项、3818项、3777项和3917项,增长率分别为16.2%、-0.2%、-1.1%、3.7%,除2013年较2012年有明显增加,2013年之后立项数基本平稳。石油高校五年立项数分别为8项、11项、9项、12项和10项,立项数绝对量基本平稳,无明显增长。从总体立项情况看,石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较慢,还需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2.2立项项目各石油高校分布情况
对近五年6所石油高校年度立项情况进行统计。从立项总数看,长江大学一枝独秀,立项15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立项数相当,分别为9项、8项、7项和8项,而作为石油高校最高学府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立项数仅有3项,明显少于其他5所高校,比较意外。
从年度立项情况看,长江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五年均有立项,东北石油大学和西安石油大学有一年未获立项,西南石油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有两年未获立项。长江大学在前两年立项数较多,占其总立项数的73%,后三年明显减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则恰好相反。
2.3立项项目学科分布情况
为了解石油高校下一步学科发展,本文统计了6所石油高校五年间各学科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情况。除教育学、艺术学和军事学三个单列学科,其他23个学科中,有15个学科获得立项,未获立项的学科是统计学、民族问题研究、世界历史、考古学、宗教学、外国文学、体育学和图书馆情报及文献学。
从统计的15个学科全国立项数上看,应用经济、管理学、法学和中国文学4个学科立项数较多,均超过1500项,分别为1556项、1594项、1500项和1574项;立项数900项以上的学科有马列.科社919项、哲学1041项、理论经济929项、社会学1096项、中国历史995项、语言学1285项;其他学科立项情况为:党史.党建396项、政治学720项、人口学302项、国际问题研究501项、新闻学与传播学645项。
石油高校在各学科的立项比例均未超过1%,立项率最高的应用经济为0.77%。从各学科立项数看,应用经济、管理学、哲学和社会学4个学科优势明显,占其总立项数的62%。其他学科立项数偏少,而且新闻学与传播学、中国历史、国际问题研究、人口学和政治学仅获1项。石油高校学科发展不平衡,需结合石油行业特色,突出优势,提升学科综合竞争力。
对6所石油高校近五年各学科立项情况统计发现,长江大学立项学科最多,为9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有7个学科获得立项;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各有5个学科获得立项;东北石油大学有4个学科获得立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仅有3个学科获得立项,与其石油高校最高学府的发展不匹配。从6所石油高校在单个学科立项情况看,东北石油大学和长江大学在应用经济上较为突出,也看出两所学校在应用经济学科研究上的偏重。其他所有学科,各石油高校立项数均未超过3项。
2.4立项项目类型分布情况
从全国历年立项情况看,重点项目立项数变化不大,合计立项1297项;一般项目立项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由2012年的1806项增长到2016年的2574项,合计立项11344项;而青年项目立项数则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325项减到2016年的1061项,合计立项5988项;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国家社科基金对一般项目支持的倾向性。6所石油高校未获得重点项目立项,今后需在重点项目上获得突破;一般项目获得33项,占全国一般项目立项数0.29%;青年项目获得17项,占全国青年项目立项数0.28%。
2.5立项项目预期成果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预期成果形式主要有专著、译著、论文集、研究报告、工具书电脑软件和其他。对6所石油高校立项项目预期成果进行统计发现,立项项目预期成果集中在专著、论文集和研究报告三种成果形式。以专著和研究报告为成果形式的数量相当,高于论文集,而译著、工具书和电脑软件成果形式数量为0,说明科研人员在此类成果上较为缺乏研究。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通过对2012年-2016年间6所主要石油高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据的统计分析看出,石油高校立项数整体偏少,国家社科基金发展较慢;历年立项稳定性不足,仅有两所高校五年均有立项,其他四校均有年度未获立项;立项学科偏少且不平衡;重点项目未获立项,高层次的项目急需提升立项率。
3.2建议
(1)石油高校应转变观念,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科研热情,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宣传,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2)结合石油行业特色,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石油能源结合。从人文领域分析自然科学中的问题,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形成特色优势学科,提升重大重点项目立项成功率,从而能够依托立项项目产生更多更高水平的成果。
(3)保证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促进学科平衡发展。仅依靠一两个优势学科的情况下,一旦优势学科未获立项,则整体立项数将锐减,因此需要在各个学科上都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从而确保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的持续性。
(4)申报项目要紧扣时代前沿。从历年立项项目主题看出,结合当下热点、中央精神及社会热门话题申报项目,更容易获得立项。选题既要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也要充分结合自身行业优势,抓住一个主要论点进行研究。
(5)加强人文社科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培养各个年龄段的人才,形成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队伍。
参考文献
[1]蒋晨.近十年社科院系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统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3).
[2]马洁.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看“211”农林高校社科发展现状[J].中国高校科技,2015(8).
社会科学研究法范文3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讲座;高职生;文史兴趣;组织策略
众所周知,讲座是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之外传播知识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有着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凝结和浓缩了学者知识的精华。一般由在一定领域做出一定贡献、获得一定成绩,或者是具备深厚学术造诣的学者来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是众多讲座类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发,学术上的指引和人格上的升华。高职院校积极组织质量高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不仅可以激发高职生的文史兴趣,还可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史知识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本文尝试研究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具有以下诸多优势:
1、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毋庸置疑,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中所讲的各种知识是讲座专家、教授和学者思想的精华,是他们在某一领域长期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所以人文知识是非常丰富的,也许是社会上诞生的最新言论,也许是某个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对高职生而言,是课堂中可能学不到的知识。通过听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无形中也会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2、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所邀请的专家、学者、教授都是相关领域的带头人和领航者,他们的讲座质量有可靠的保障,演讲内容也具有很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而且这些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会使用一些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无形中对学生的批判能力、反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开阔学生的视野
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演讲者为学生传授的基本是社会最前沿的理论、思想和观念,这些内容在不同层次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能够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既可以从哲学、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总之,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在方法论层面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
二、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现状
虽然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有其自身之义,但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存在一系列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校对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不够重视
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将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建设。学校并不积极主动地邀请人文社科类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即使开设,所设置的主题内容也不符合高职生的知识需求。
2、讲座宣传不够到位
由于高职院校对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重视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所以对讲座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到位。在部分高职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宣传形式比较单一,一贯做法就是提前两三天在宣传栏处张贴几张海报,或者是依靠相关专业的学生口口相传,要么就是在讲座结束之后,在校园网的相关位置贴上对本期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新闻稿。很多让学生感兴趣的讲座,往往是在结束之后才被知晓。由于宣传不到位,所以导致讲座信息无法得到有效传播,进而导致讲座资源的极大浪费。
3、讲座品牌性不足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内容参差不齐,缺乏有效规划,对讲座的专题性和系列性都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高职院校从外部邀请的专家学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借着“路过”之名来开设讲座,从而导致讲座内容过于随性。我们都知道学者、专家在某个领域研究很深,如果想系统了解他的思想,不能仅仅依靠一场讲座,而是应该形成一个专题来安排讲座,从而帮助高职生系统了解某个文史问题。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应有价值,一场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建议
1、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对其加大资金投入
鉴于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价值性,以及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从思想方针上支持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开设,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将职业教育从“技术教育”转变为“全面教育”。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文史兴趣的重要性,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学校各部分应该加强合作与沟通,将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作为构建人文校园的一个重要起点。同时还要对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加大资金投入,使其没有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
2、多方面宣传人文社会科学讲座
高职院校应该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在讲座开设之前,组织方要利用海报和网络进行宣传,在学校的各处宣传栏张贴个性鲜明的宣传海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应该通过校园网主页、BBS论坛、学生网站进行宣传。校园主页上尽量开辟一个专门的开设学术文化活动的专栏,方便学生集中浏览,获得相关信息,合理安排听讲座的时间。如果高职院校拥有多个校区,还应该开通网上直播,让不同校区的学生共同享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实现资源共享。在讲座结束之后,要及时总结讲座内容,到校园网上去。
3、安排多种类型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
由于高职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各有不同,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多种主题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比如传统美德、心理健康类讲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传统道德中的“仁者爱人”、“见利思义”、“诚实守信”等美德在现代社会仍有价值。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可以将传统美德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熏陶。再比如文学艺术、审美时尚类讲座。对高职生进行美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文学艺术类讲座,借助文学艺术知识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审美品格。除了常规的文学、美术和音乐讲座,也可以开展流行文化批判讲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4、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品牌建设
高职院校在每学期之初,就应该组织相关部门对本学期要开设的讲座类型、数量、邀请专家做专门计划,加强讲座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不断完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的审批制度和备案制度,活跃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对讲座的兴趣。同时,来学校做讲座的专家、学者要充分做好讲座准备,将最新颖的文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要配合学校的组织与管理,以文明的举止、良好的精神风貌对待学校安排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在讲座过程中,学生还应该配合专家,积极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与专家进行互动,以便更好地吸收知识,开拓视野。
总之,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有着其自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目前高职生人文素质欠缺,对文史知识兴趣不大的现状,通过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确实是一条有效途径。关键是高职院校要从长远角度出发,积极构建学校的学术讲座精品工程,加强讲座的专业性、前沿性和趣味性,使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成为高职生和学术专家交流互动的思想盛宴!
参考文献:
[1] 连丁.对提高学术讲座质量和水平的几点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7~48
[2] 郑肇青,张策.学术讲座对教学和科研的促进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12):58~59
社会科学研究法范文4
【关键词】社会工作 本科培养 科研教学法 意义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23-02
虽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一直受到来自观念更新、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等的影响,但是,自1986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4所院校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以来,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如此迅速,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反映出社会工作在我国转型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门外来的课程,在教学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一些高校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目前社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看,让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培养科研能力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对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应用科研教学法的意义与路径进行探究。
一、社会工作本科教育应重视科研教学
社会工作主要是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科学原则,来解决社区生活中的特殊问题,并减除个人的生活逆境和压力,其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生的培养上,就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仅要强化实践教学法的力度,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因为科研能力关注的是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应对问题时的应变能力。
然而,在我国,人们还习惯将“研究”一词放置于研究生阶段,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本科生学术研究的训练都是相当缺失的。这不仅使得本科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批判性思维不强,也使得我国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普遍不佳。而在西方的教学体系中,科研能力的培养从小学生就开始了。小学生走进图书馆、查阅资料,就某项主题展开论证,并撰写论文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在科研教学的研究上,西方发达国家也早就开始进行尝试,并做了系统性的研究。美国学者杜拉普回顾了美国1915~1991年科研在社工专业培养中的历史发展,并指出自社会工作成为一个专业以来,科研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普林还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科研教学的具体目标进行研究。而从德国的经验看,科研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现有的文章看,德国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虽未曾明确提出科研教学法,但是在教学中强调研讨课和讲座课的结合,与科研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研讨课和讲座课联系在一起,常常是对讲座课的某一专题的深入讨论,要求学生要做一个专题报告,因此,学生需要去查阅、收集相关文献、独立撰写报告。撰写报告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主动去研究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知识探索者,培养其科学的探索精神。同时,在研讨课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广博吸收他人长处,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从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尝试及科研教学的相关研究来看,我国科研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同西方发达国家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展开相应探索和研究是必要的,可在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引入科研教学法,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应用科研究教学法的意义
科研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研究生的教学方法,让本科生可以直接参与以前只有研究生才能参加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地发现新知识,进而不断地建构完善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科研教学法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升社工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能力、巩固实践课的教学成果,更可为本科阶段的科研教学积累经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打下基础。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就业为导向社会培育体系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就业仍然不尽明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培养更加突出了对其综合实力的要求。而教研教学倡导基于文献阅读、课堂讨论、撰写学术报告等科研的能力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更是符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第二,树立正确的学习与学术态度。目前,学生普遍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存在着完成任务应付教师的心理,所以抄袭现象十分盛行。他们并没有将学习的过程视为一种人生经历的积累与历练,缺少开拓的精神,缺少探究问题本源的兴趣,然而科研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探寻社会现象本源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我国大学生在品格、人生目标、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精神等方面存在不足,然而,一个人即使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他最多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还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也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科研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减少大学生产生偏激思想与做法的可能性。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为他们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我国大学导师的研究生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他们与本科生交流和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如何从制度安排上加以保证,让本科生刚迈进校门就能得到专家教授们的指导,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科研教学的机制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应用科研教学法,促进科研能力的培养
虽然科研教学法在我国社会工作本科教学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但是实施科研教学法仍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施起来相对灵活。
首先,可以将科研能力的培养看作实践教学的一部分,由于社会工作需要大量的实习来检验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一般学校都会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机会。但是实多仅停留在使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了解的层面上。如果将科研教学融合在本科生的实习中,强化出发前的问题意识,强化教师指导下的资料查阅,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已的观点,然后让学生带着观点走进实践,再通过实践检验学生的观点。这样有利于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进而在实践过程中使问题具体化、明晰化、报告化。
其次,可以开设科研方面的选修课,同时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这样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更加从容地完成毕业设计,而不是将毕业论文集压到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之内,这样可以更加系统地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
最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授的课程来实施科研教学,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中国的现实问题,有系统地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查阅资料、反复论证,在教师引导下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将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这能够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况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正确而全面地看待问题,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这样每一项课程都有学生探讨和参与的空间,将有利于将传统教学模式如教师一言堂,转变成互动多样的教学形式。
总之,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应充分认识应用科研教学法的意义,并积极将科研教学法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去,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1)
[2]张红霞.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庄丽君.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4]杨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路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2)
[5]李晓凤.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者的责任[J].求实,2005(5)
[6]Katherine M. Dunlap. A HISTORY OF RESEARCH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1915-1991.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Vol. 29, No. 3 (Fall 1993), pp. 293-301
[7]John Poulin. Goals for Undergraduate Social Work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Vol. 25, No. 3 (Fall 1989), pp. 284-289
[8]袁琳.德国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以图宾根大学社会工作本科课程为例[J].社会工作(下),2010(10)
[9]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
[10]鲁芒・C 昆耶塔.契合文化敏感性方向的社会工作课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社会科学研究法范文5
关键词: 社会保障 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作为一项正式制度,建立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社会保障发展速度很快,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属于国民再分配的范畴,关系到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保障机制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保障事业逐渐为国民所熟悉。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学》课程逐步进入大学的课堂,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是当前授课教师的突出任务。
一、社会保障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经过二十几年发展,社会保障学教学体系逐渐成形。但是,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属性比较复杂、涉及面宽广,理论框架虽已定型,但是学科体系还有待完善,在教学中产生了特殊的教学难点。
首先,社会保障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社会保障体系中,各种规章制度非常琐细,并且世界各国规定千差万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都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关理念和制度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不仅社会保障政策变化周期短,而且每项具体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执行上存在很多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据教材,必然使课堂知识内容滞后于现实发展。鉴于此,社会保障相较于其他课程,自身特点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
其次,学生容易受自身阅历和课程内容影响,感到社会保障学整门课程内容都与“生老病死”有关,至少这些内容现在与自己没有关联,所以对课程内容自然提不起兴趣。
最后,学生容易对本课程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有的认为社会保障学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六大模块没有体现出重要地位,导致学生对社会保障学不太重视。
二、社会保障课程教学研究目标
教学过程中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几方面能力:第一,通过构建社会保障理论整体框架体系,使学生能从整体观出发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各方面问题。第二,深入社会保障各个板块,能有效分析问题,树立学生自己的问题观。第三,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1.讨论教学法
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很多方面都不完善,专门依靠教师讲授远远不够,需要引导学生多读相关书籍,多关注社会保障领域相关问题,多思考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应如何发展。例如:养老保险学习中,首先给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析:(1)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老龄化,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在这种压力下我国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如何?能否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3)未来的养老保险如何才能应对老龄化?其次分别就每一个问题让学生组织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教师融入社会热点共同讨论,如:养老压力环节,让学生讨论会同意父母入住养老院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养老院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在这种教学思路下,学生学习一直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不同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学习经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从各个维度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激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员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以及产生自主性和协同性学习。
2.案例教学法
社会保障学课程的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都较强,教学中如果不结合案例,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显得死板,内容枯燥乏味。此外,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无法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而案例教学法则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案例教学中,针对案例涉及的主要问题,首先进行与案例问题相关理论的回顾或者阐释,再对与案例有关的政策规定做出正确解读。因此,该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和完成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对案例问题的相关理论和现实政策,提高学生自觉运用社会保障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例如:社会保险内容讲授中,对于社会保险的每一个险种而言,相关政策是实施依据,相关社会保险争议和问题往往是围绕政策实施形成的,借助相关案例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不但可以重新理解相关理论和政策,还可以激发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3.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感受和学习课堂知识。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在活动开始之前设计角色扮演情景,进而分配角色。社会保障学课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就是应用了该方法具有的游戏性质的娱乐性特点,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既能让学生学习效果有所增强,又能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课程实质,更为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课程内容。该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社会保障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4.实践教学法
由于教材偏重于介绍社会保障理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故设计了三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实践性环节:一是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考察和调研,带学生到北京市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事服务大厅参观学习,了解该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与服务内容。二是到社会养老服务部门进行调研。三是进行暑期社会保障专业问题调研,结合教师相关研究课题进行,并要求学生提交专业的调查报告,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四、结语
因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授,又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摸索高效、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有较大收获,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社会科学研究法范文6
关键词:Prefuse 社会网络 知识图谱 信息检索 合作网络
中图分类号: G25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079-06
近年来,随着多种知识图谱分析工具的出现,一些研究者利用知识图谱软件(主要是CiteSpaceⅡ)对信息检索学科进行了分析,如Rorissa A和Yuan X(2011)在2000~2009年数据的基础上用CiteSpaceⅡ对信息检索学科进行知识图谱构建和学科分析[1];国内同样有学者利用该软件对信息检索的子领域进行分析,但这些研究存在数据源时间跨度短、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知识图谱软件的功能,而且未对信息检索学科合作网络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上述考虑,本文尝试一种新的知识图谱框架,基于该框架通过社会网络算法构建信息检索合作网络并进行解读,以便为国内外从事信息检索研究的有关学者提供参考借鉴。
1 基于Prefuse的知识图谱系统设计
2005年,Heer J、Card SK、Landay JA三人共同撰文提出了Prefuse的信息可视化框架[2]。Prefuse为数据建模、数据可视化以及用户交互提供了丰富的软件库,可以支持表格、图和树显示,还具有支持动态显示、动态查询等功能。Prefuse基于传统的MVC架构进行开发,其可视化时需要经过如下处理过程[3]:
(1)抽象数据(Abstract Data)。Prefuse对数据进行可视化的首要步骤是获取数据,并为数据提供了指定的接口和程序,可以显示表、图和多种树形结构。本文主要使用XML格式的数据,通过把数据转化成XML格式,如DOITrees、GraphML、TreeML格式,完成抽象数据的处理过程。
(2)数据过滤(Filtering)。主要是将抽象数据进行提取、转化,使其适用于显示。首先选取要进行可视化的一系列元素,如一个图形或显示在散点图上的重点区域。然后形成一些可视化的属性(称为VisualItems),如源数据中显示的文字、数字,显示时的坐标点、颜色、大小等等。然后通过Action提供为上层组件。
(3)数据渲染(Rendering)。即图形绘制的过程,可视化元素(VisualItems)通过渲染器(Renderers)绘制到屏幕上,其中用到上面形成的组件如颜色、位置、大小等等。Prefuse实现了一些基本渲染器,通过渲染器工厂RenderFactory进行管理。
(4)交互显示(Interactive Display)。功能由Display组件完成,用于显示ItemRegistry中注册的组件。可视化交互功能通过ControlListener接口实现,主要是提供对鼠标、键盘的监听功能。
本文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数据抽取、矩阵形成,进行聚类或社会网络以后,把生成结果转化成Prefuse可支持的TreeML、GraphML格式,借助Prefuse可视化框架,完成聚类显示、社会网络显示的功能。
2 信息检索学科分析的知识图谱构建
2.1 数据源获取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的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数据库,用“Information Retriev*”作主题检索,检索时间选择20世纪50年代至今(截止至2011年11月25日),词形还原打开,得到的检索结果共计46561条记录。以此作为构建信息检索学科知识图谱的数据集,以下简称为“数据集”。
2.2 数据处理
(1)提取作者数据。在原数据库中,通过数据表paper的“authors”字段,可以获得每篇文献的作者数据,在作者字段中,为方便去重和区别不同作者,每个作者姓名以数据集中提供的全名进行表示,当文献是合作文献时,作者之间以分号进行分隔。选择paper的“authors”字段的所有数据,通过编程对获取的每个作者条目进行切分,从而得到所有作者数据。
(2)构建合作者对应关系。建立表author_author,其中包括两个字段“firstauthor”和“secondauthor”。通过处理,共得到548,182条作者与作者对应数据。在构建“作者——作者”对应表时,第一作者与第二作者及其他作者不分权重,即所有作者的重要程度相同。构建作者与作者对应关系表时,通过对步骤一获得的每一条合作者数据进行遍历,得到作者与作者对应关系。
(3)生成合作者数据。对表author_author中的数据,根据“firstauthor”字段进行分组合并,对“secondauthor”进行合并,合并过程中剔除重复元素,“secondauthor”对应数据以分号进行连接,同时统计出每个作者的合作次数,然后将合作者数据插入表coauthor中。
处理完成后,共得到96,778个作者的合作者信息,其中与其他作者合作频次最高的为Bryant, Stephen H.,合作频次为245。与其他作者合作频次达到200次以上的作者共22人(见表1)。
2.3 合作者网络构建
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确定合作者中的团体和其研究内容,所以文中采用无向无权网络,构建过程如下:
(1)定义社会网络数据结构。合作者网络的定义包括节点、边和社会网络三个部分。节点包括aid和aname两个字段,为网络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由类Node表示;边由节点和与该节点关联度为1的节点的集合构成,其中与该节点关联的节点数即为该节点的度,由类Edges表示;社会网络由节点的集合和边的集合两部分构成,其中社会网络还可以获取子网络,由类SocialNetwork表示(见图1)。
[图1 社会网络UML图]
(2)构建合作者网络。合作者网络的构建根据数据库中的合作者表coauthor和作者文献产量表author_paper进行构建,合作者网络的节点基于合作者的合作频次和每一位作者的文献产量进行选择,然后根据其合作情况提取边信息。在coauthor表格中有96,778条合作者信息,表author_paper中存储有数据集中所有作者的文献产量信息,共100,985条。
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提取代表性的合作者社团及其研究方向,所以在合作者数据中作者提取了合作频次超过53的前300条合作数据;另一方面,为了减少网络复杂度高从而导致信息表征的不足的影响,仅提取文献产量在10以上的作者,共407位高产作者。
以上步骤具体由类SocialNetworking完成(UML结构见图2)。通过合作者网络构建,共得到142个节点和71条边。
(3)获取合作者群体。在得到的合作者网络中,每个子网络代表一个合作群体,通过获取子网络,可以得到合作者网络中最大合作群体以及其他合作群体。通过对各群体中的节点数、各节点的度、以及作者、作者发表的文献特征进行提取,可以获得各个合作群体的研究重点、研究特征等特性。
[图2 类SocialNetworking的UML图]
本文对合作群体的获取,通过社团结构搜索算法进行,算法具体在SocialNetworking类的getSubNetWorkNodes方法完成,经过对合作者网络的合作群体进行搜索,共得到21个合作群体,节点数最多的合作群体包括45个节点,节点数为22的群体有1个,节点数为11的群体有2个,节点数为5的群体有2个(见表2)。
[子网节点数\&45\&22\&11\&5\&4\&3\&2\&\&子网数\&1\&1\&2\&2\&2\&9\&4\&共计21个\&][表2 合作群体数及相应节点数]
2.4 知识图谱生成
对社会网络的可视化基于GraphML文件和Prefuse可视化框架进行。首先需要把上一步生成的合作者网络转化为进行可视化的GraphML文件,然后通过Prefuse框架提供的可视化接口,对GraphML进行读取、渲染以及最后的展示。详细流程为:
(1)生成可视化表征文件。采用GraphML进行图形描述。GraphML格式最初由GML转化而来,符合XML语言规范。通过编程将得到的合作者网络数据进行转化,转化为GraphML格式的文档(结构见图3)。
(2)知识图谱显示。生成代表类别的GraphML文件以后,就可以通过Prefuse所提供的可视化组件进行图谱显示了,完成信息检索合作者网络的知识图谱绘制。
从整个合作者网络图(见图4)可以看出整个网络图可以分为不同的子图,对其中各个子图的节点分布并不均衡,最大的子图有45个节点(见图5),位于图中央,依次是有22个节点的子图(见图6),最小的子图仅仅2个节点,位于整个图的边缘。
3 信息检索合作网络知识图谱的解读
3.1 整体合作网络特性分析
其中,fj表示合著者人数为j的论文数;N表示论文总数,k表示合著者人数的最大值。
经过统计,在得到的46,561条数据中合著文献数达到38,506条,占文献总数的82.70%,所以合著率为82.70%。其中合著人数最多的文献有54个作者,合作者人数分别为2人、3人和4人的文献数及所占合著文献比例如表3所示,这三种情况共占合著文献的79.13%。通过计算得到其合作指数CI为2.99,说明篇均作者2.99人。
[图4 整个合作者网络图(缩小显示)]
[图6 节点数为22的合作者群体][2人合著\&所占比例\&3人合著\&所占比例\&4人合著\&所占比例\&12,592篇\&32.70%\&10,998篇\&28.56%\&6,878篇\&17.86%\&][表3 合著文献数及所占合著文献比例]
3.2 最大子网络分析
针对合著网络中的节点最多的两个子网络进行具体分析,包括节点的度分析和子网络中的合著子群分析。
通过编程统计,得到两个子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度,表4显示了节点数为45和22的子网络中度数较高的前10为作者。
图7中以径向图形式显示了节点数为45和22的合著网络子图,结合表4,可以从图中直观的看到以Zhang, L、Sprink, A和Schacter, DL为中心,组成了网络中规模较大的科研群体。节点数为22的子图中形成了整个网络中节点数最多、边最为密集的凝聚子群,在这个凝聚子群中,节点度数最少的是Kohler, S和Markowitsch, HJ,度值为3,Tulving, E和Cabeza, R节点度值最大为9,共有10个节点,平均节点数为6.2,该凝聚子群是信息检索领域凝聚力最强的合作群体,是信息检索研究的重要科研群体。
[节点数为45的子网络\&节点数为22的子网络\&节点姓名\&节点度\&节点姓名\&节点度\&Zhang, L\&8\&Cabeza, R\&9\&Spink, A\&8\&Tulving, E\&9\&Zhang, Y\&6\&Houle, S\&9\&Huang, HL\&6\&McIntosh, AR\&8\&Li, J\&5\&Schacter, DL\&7\&Ma, WY\&5\&Craik, FIM\&6\&Zhang, J\&4\&MOSCOVITCH, M\&5\&Liu, Y\&4\&Nyberg, L\&5\&Chen, J\&4\&Nilsson, LG\&5\&Zhang, HJ\&3\&Rugg, MD\&4\&][表4 节点数为45和22的子网络
中度数较高的前10为作者]
3.3 合作网络研究者分析
评价科学家在网络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力通常有:发表文献数、文献被引次数、度值、中间中介数等指标。本文选用数、作者被引次数和节点度值三个指标。 表5显示了数、作者被引次数和作者节点度值较高的研究人员,通过表格可以看出,Sprink A数和网络中的节点度值都位于前列,Tulving E的作者被引次数和节点度位于前列,其他的28位研究人员并不存在同时在高产、高被引和高合作群体同时出现的情况,所以通过表格可以反映出信息检索研究人员在高产、高被引和高合作群体中不存在很强的一致性。
[作者\&产出\&作者\&被引次数\&作者\&节点度数\&Chen, HC\&60\&Salton G\&4145\&Cabeza, R\&9\&Spink, A\&54\&Tulving E\&1494\&Tulving, E\&9\&Zhang, J\&42\&Baezayates R\&1084\&Houle, S\&9\&Crestani, F\&39\&Belkin NJ\&1054\&Zhang, L\&8\&Schacter, DL\&38\&Vanrijsbergen CJ\&965\&Spink, A\&8\&Del Bimbo, A\&36\&Deerwester S\&767\&McIntosh, AR\&8\&Jarvelin, K\&35\&Robertson SE\&717\&Schacter, DL\&7\&Snasel, Vaclav\&35\&Squire LR\&633\&Zhang, Y\&6\&Zhang, HJ\&33\&Porter MF\&569\&Huang, HL\&6\&Rugg, MD\&32\&Anderson JR\&558\&Craik, FIM\&6\&][表5 数、作者被引次数和节点度值统计表]
4 结语
本文主要对信息检索领域的合作网络进行知识图谱构建和解析。通过数据预处理提取构建合作者网络的合著数据,然后通过社会网络算法构建合作网络,再通过编程将网络转化为GraphML格式的文件,提供给Prefuse可视化接口进行知识图谱显示,完成合作网络的知识图谱构建。在此过程中自行实现社会网络算法,实现合作者网络的提取。借助构建知识图谱和数据统计,对信息检索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分析了合作网络的整体特性、最大的两个合作者网络、凝聚性最强的合作网络,然后对信息检索的合作网络研究者与高产作者和高被引作者进行了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Rorissa A, Yuan X. Visualizing and Mapping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2011,(48):120-135.
[2]Heer J,Card SK, Landay JA. Prefuse: A Tookit for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C].CHI,Portland, 2005:
421-430.
[3]Chu H. Research in Image Indexing and Retrieval as Reflected in the Literature[J]. JASIST, 2001, 52(12):1011-1018.
[4]刘鹏.科研合作复杂网络模型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数学系, 2011.
[5]Suyeon Kim, Euiho Suh, Hyunseok Hwang. Building the knowledge map:an industrial case study[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3,7(2):34-45.
[6]Ding Y, Yan E, Frazho A etc. PageRank for Ranking Authors in Co-citation Network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 60(11):2229-2243.
[7]林莉. 科研论文合著网络结构与合作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2010.
[8]李亮,朱庆华.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 情报科学,2008,26(4): 549-554.
[9]张英杰,冷伏海. Twitter类网站微信息组织及用户关系网络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6):116-119.
[10]Hsinchun Chen[EB/OL].[2012-03-20].http://en.wikip
/ wiki/Hsinchun_Chen.
[11]王知津等. 十五年来我国网络信息检索研究述评[J]. 情报科学,2004,22(4):38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