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的现状范文1
中国未来到底应该怎么办?进口。很多矿产都依赖进口,可是进口也有很多弊端。大家非常深刻的记得进口市场油价,1998年,石油处于低潮时期,那时候一桶不到10美元,可是从1999年,APEK石油部长之后达成简短协议,从这时候开始,油价一路攀升,虽然有一些小的振动、波动,但是总的趋势油价是上涨的,以至于到现在为止,油价每桶上涨70多美元。这7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在中东石油好开采的地方,储量比较丰富,油层比较浅,成本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低到几十美分,一美元都不到,成本平均2~3美元。可见,利润已经相当高了。
按道理讲,在国际市场有供求决定价格的问题,但我们对国际市场价格的操纵能力是非常低的。近两年从进口的情况看,一方面国际市场铁矿价格涨幅非常大,海运的成本也非常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巴西、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家是我国铁矿主要的进口国,巴西和澳大利亚的运费分别上涨190%、160%。我们有这么高的进口额度,是这么大的消费国,为什么控制不了市场?
从卖方来讲。目前排在前三位的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已经控制世界铁矿石海运量70%以上,价格由他说了算,垄断的程度增加了供应方对价格的影响力。
从买方市场来看。日本、欧洲的钢铁集团市场集中比较高,在海外开采也占到很大的份额。我们在海外开展走出国门去进行勘探开发,走出去比较早。我们曾经占到进口份额20%以上,可是由于进口量增加,外面的份额也降到20%以下,进口和份额相差是比较大的,我们在价格上基本没有什么控制力。
能源的现状范文2
【关键字】新能源产业;传统能源产业;战略选择
前言
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对于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也更加关注,各国间的能源战争也不断上演。正是因为能源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物资,逐渐成为影响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能源的地位不断上升的今天,如何有效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值得全世界思考的问题,也是各国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我国不断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能源的发展和管理也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笔者在认真研究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传统能源行业的战略选择进行论述,希望可以丰富我国新能源研究理论与传统能源研究理论体系的内容,也可以为笔者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本文所指的新能源主要是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能源。
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状况
1、新出台的产品发展扶持政策。随着新能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于新能源的发展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大,这就促进了我国相关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在诸多政策的指向和引导下,使得我国很多企业开始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和开发,促进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不仅是新能源产品扶持政策的出台,很多保障政策实施的配套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中。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新能源产品使用的补贴政策,这不仅激发了更多企业积极投入到新能源的开发研究中,也鼓励了更多的公民选择使用新能源产品,为我国新能源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发展迅速。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我国持续了很长时间的高能耗发展道路,这使得我国为社会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认识到新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之后,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模,积极促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质量在逐渐提高。我国是世界上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最多的国家,占到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不仅如此,我国太阳能产业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而且产业链条也在逐渐完善中,开始形成比较完备的太阳能产业发展格局。另外,我国风能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甚至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中速度最快的一项产业。这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节约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也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1、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现阶段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处于不断进步的阶段,很多新能源产业的制度和体系还在逐步完善中,但是,目前我国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上所发挥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分布不均匀,除了市场竞争力比较强的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等产业之外,很多新能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是比较弱的。因为很多新能源产业相对来说其开发利用的成本比较高、生产资源比较分散、生产的规模比较小等,这就使得这些新能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甚至是没有市场竞争力。再加上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这些新能源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又不够,这就使得这些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比较艰难,制约因素也比较多,发展的难度也比较大。其次,新能源产业缺乏足够的市场需要。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要有一定的市场需求,这样才能保证产业的生产和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但是现阶段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市场需要是不够的,由于新能源发展缺乏长期性的战略目标和管理手段,这就使得新能源产业在市场上的需求明显不够,而市场的缺乏又会影响到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容易产生恶性循环的发展模式。最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整体水平不高,这就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新能源产业的研究和发展是需要有足够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的,而现阶段我国的很多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水平都严重缺乏,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性比较大,新能源研究的高端人才培养不足等严重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整体水平。
2、如何有效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一)加大国家政策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笔者在前文中已经论述我国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国家政策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因此,要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首先就要大家国家政策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借鉴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经验,加大国家政策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才可能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只有加大国家政策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才能避免市场调节对新能源产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而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二)完善扶持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扶持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尽量从法律上保护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成本尽量降低,进而提高新能源产业研发者的积极性,也为新能源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提供支持,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法律保障。
三、新能源时代下传统能源的战略选择
1、传统能源面临的挑战。首先,传统能源的储备是十分有限的,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能源的索取是越来越多的,所以传统能源不能保证人类无限期的使用。其次,在自然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的趋势下,很多传统能源的开采和使用都受到了限制。最后,很多传统能源的开采和使用技术长期没有更新,使用传统能源的成本更高,并且在使用传统能源之后人类所付出的代价更大,这就使得传统能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小。
2、传统能源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首先,不断降低传统能源开采和使用的成本,提高传统能源使用的效率。其次,大型煤炭产销基地积极开发下游业务,开展煤基化工产业业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完善整个行业的产业链建设,实现行业做大做强,由传统单一能源企业向综合性能源集团转变。最后,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在适当的时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能源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经济;混合动力汽车
一、新能源汽车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燃气汽车、生物乙醇汽车等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机和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
纯电动汽车:是指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有的车辆将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有的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目前大部分电动汽车是直接采用电机驱动。纯电动汽车的优点是彻底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且零排放。
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的。
燃气汽车:燃气汽车是指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作为燃料的汽车。燃气汽车由于其排放性能好,可调整汽车燃料结构,运行成本低、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所以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当前最理想的替代燃料汽车。目前,燃气仍然是世界汽车代用燃料的主流。
生物乙醇汽车:乙醇俗称酒精,用乙醇代替石油燃料的活动历史已经很长,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在应用上其技术都已成熟。在汽车上使用以农作物为原料生产的生物乙醇,可以提高燃料的辛烷值,增加氧含量,使汽车缸内燃烧更完全,可以降低尾气的有害物的排放。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始于20世纪90年代,迄今已有20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新能源汽车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尚不高。尤其是在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即使在发展较快的油电混合动车技术上也与美国和日本有一定的差距。集中体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整车控制技术、电池系统技术、电机驱动技术、动力耦合技术、发动机及变速箱控制技术等等,这些都有待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急需进一步配套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也就是说,在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前,要建设足够的充电基础设施、氢燃料补给基础设施并解决氢燃料的生产等,充电站、加氢站、加气站的数量和质量及其运行成本的高低决定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能走多快、能走多远。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刚刚起步的时候,发展插电式作为过度,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亟待进一步完善
技术标准化已成为一个行业是否成熟发展的方向标。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仅仅出台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测试、性能、安全稳定等相关方面的规定,其他方面如核心零部件的标准,电池的寿命,动力耦合技术的具体标准都亟待建立和进一步完善。
(四)分散的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
在政策导向和利益驱动下,国内不少企业上马新能源汽车,这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方向,但问题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大多分头研究、各自为战,未能做到联合攻关、成果共享。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管理,导致大量的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浪费严重。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0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启动年,业内预期真正大规模发展新能源汽车要在2020年左右。但我们认为,随着我国对《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落实,5~10年我国就会迎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一个。为了使我国新能源汽车能够健康顺利的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升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科技含量
与传统汽车发展水平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算太大,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可以说在一个起跑线上。这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二)提速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现“双向促进”
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和推广使用的前提。2009年国家制定出台了“我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支持大中城市示范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建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加快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公用充电设施建设等。配套政策和措施出台的初衷是,实现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同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双向促进。对此,地方政府在规划新能源汽车发展时必须将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其中,统筹规划、统一协调,相互推进发展。
(三)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促进其健康发展
新能源汽车要进入快车道并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必须有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的支撑。目前已出台的相关技术标准主要有,《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车辆的电磁场辐射强度限值和测量方法》等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十多项,加上2010年6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此管理规则颁布,不仅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化分析,而且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服务等制定了详细的准入标准,可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
能源的现状范文4
一、韩国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基本政策
世界经济仍在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环境逐步恶化,能源问题面临着多重压力。面对严酷的现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来了,并且掀起了一股世界范围的研究、开发与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热潮。为了保证能源供应,韩国政府在70年代末开始寻找可替代能源。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开始重视新能源开发利用,着手建立一个稳定的能源供求系统,包括能源供应来源多样化和扩建能源供应的基础实施。1987年韩国国会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法》,接着又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基本纲要》,提出了未来10年技术发展的重点。1992年韩国政府提出了与发达国家竞争的G.7高技术发展计划,G.7指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7个发达国家,在G-7计划的先导技术开发项目中,有21项属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
1997年,韩国政府制定了为期10年(1997-2006年)的《第一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本计划》,第一期计划的重点是跟随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本国的基础研究。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2003年韩国提前制定了为期10年(2003―2012年)的《第二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本计划》。第二期基本计划的目标是提升能源自给率以及构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业的基础设施,第二期基本计划还提出了2011年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韩国能源供应5%的具体指标(2003年开始实施计划时只占2.06%)。第二期基本计划的投资约为118亿美元。考虑到未来的巨大市场潜力,第二期基本计划将太阳能电池、氢燃料电池、风能等列为优先发展领域。太阳能电池的重点是发展3千瓦的民用系统,氢燃料电池的重点是发展250千瓦商用燃料电池系统和3千瓦民用燃料电池系统,风能的重点是发展750千瓦和1兆瓦的风力发电系统。
第二期基本计划实施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飞涨使全球能源环境产生了重大变化,原计划设定的目标和实际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于是韩国政府又开始拟定《第三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本计划》。第三期基本计划将把某些领域的工业化作为重点,同时,拓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出口市场。第三期基本计划将于2009年推出,延续到2008年或2030年。除了基本计划外,韩国还制定了专项计划。如10万户太阳能屋顶计划,这计划提出了2012年前安装10万套3千瓦民用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另外,韩国《国家能源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5年)》也提出了4项指标:2013年使石油自给率达到18%;减少1700万吨碳的CO2排放;减少5%的能耗;2011年前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全国能源供应的5%。
二、韩国开发利用新能源所面临的挑战
新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大幅波动以及《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新能源发展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的热点。据了解,近年来,韩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能源消费也在逐年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方面的问题与弊端也开始在韩国经济社会中埋下伏笔,并在韩国经济起飞阶段的后期日渐暴露出来,同时也阻碍着韩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 新能源市场有待进一步扩大。市场问题因韩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因此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尚不能与其它常规能源竞争。为了加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商品化,而且在经济上具有竞争能力,政府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当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处于初级阶段。成本高,抑制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市场保证,也就不能批量生产,成本也难以降下来。
2 新能源的推广资金有待加强。影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支持减少,特别是推广基金减少。1988年韩国政府基金为3500万美元,1991年为1700万美元。相反,研究基金有所增加。很明显,这是根据长远计划确定的。加之现在的经济环境不利于韩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业的发展。不像在80年代初期那样。现在矿物燃料价格很低,私营部门不愿去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业的发展还受到市场的影响。大多数人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熟悉,更谈不上什么兴趣。因此,企业也很难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中得到资金。
3 新能源的研发技术有待提高。新能源作为一种“绿色”新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缓解环境压力的同时,也可以缓解能源危机,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新能源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需要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积极配合,需要“产、学、研”一体化,实现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归纳到一点,就是需要加大研发技术力度,推进新能源发展。韩国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因研发技术乏力而放缓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脚步。其原因在于韩国缺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核心技术,不可避免地要引进先进技术。但是过分依赖引进技术,影响了韩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国内技术力量不能充分利用。
能源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矿井降温工艺系统 能源利用 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全球经济的影响下,“十一五” 期间能源消费较“十五”期间有所下降。但煤炭作为中国的基础能源,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0%左右,决定了煤炭将在我国生产和消费中占据长期主导地位。山东能源“十二五”发展目标煤炭地质储量在现有基础上争取每年提高10%,煤炭产能达到1.5亿吨,充分体现了“走出去”战略思想。同时也说明省内煤矿资源相对工业大省需求的不足。煤炭生产属于高危险性作业,尤其是井下开采。常常受到地下水、火、瓦斯、煤尘、地温、地压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易发生各种安全事故。
山东省内煤矿大多数是开采历史悠久,井下条件多变,成本高;新建矿井多在-1000m左右,以菏泽地区最为突出。在此条件下,新矿井和老矿井都面临着地温热害问题需要治理,此热害会同时引发火灾、粉尘问题,又会受地下水温度的制约和影响,最后都在人身安全和设备运行上有所表现。矿井降温技术已成为各个煤矿企业必须面临解决的课题,而其制冷的同时对电能等能源的消耗也是无法回避的重点。
1、矿井降温工艺系统简介
目前,矿井降温分机械式(人工)制冷降温和非机械式(非人工)降温。非机械式降温主要是通过开拓方式、通风工艺等方法降温,范围有限,不是本文讨论的目的。机械式制冷降温概括的说就是增加制冷设备,组成降温系统为矿井高温热害治理服务。所有的机械式制冷降温系统都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制冷部分、散热部分、输冷部分、散冷部分。散热部分的效率制约制冷部分的效率,制冷部分的效率制约输冷部分的效率,输冷部分的效率制约散冷部分的效率,散冷部分的效率决定降温系统的效果,也就是最终目标的实现。从井下局部工艺井下集中工艺地面集中工艺的降温工艺发展历程,粗略的讲就是井下条件限制制冷系统和散热系统的效率时,不断向地面转移的过程。集中降温工艺(含地面和井下)能够同时解决局部热害和全面热害问题,而局部降温工艺只能解决局部热害。因此,下文以集中降温工艺为例,分析降温系统的能源利用情况。
2、能源利用现状与节能潜力
2.1 制冷部分。制冷压缩机主要有活塞式、螺杆式、离心式、旋涡式等。集中降温工艺多选用螺杆式和离心式机组。由于国外技术的引进和国内的创新研发,生产和制造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完全可以满足降温工艺要求。能效比一般都在3.5至5.0之间,重点是工艺设计选型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制冷机组用电功率占系统功率的60%以上,改进驱动和密封方式,提高运行与管理水平,采用就地补偿节能技术和变频技术对制冷部分进行节能优化,降温系统节能潜力在3%~5%。
2.2 散热部分。主要包括冷却塔、水泵、管道及其附件。其生产和制造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完全可以满足降温工艺要求。重点是立井管道保温工艺处理和安装造价。立井管道不论是输送载冷剂还是输送冷却剂,都需要保温处理。工业设备及管道的绝热主要采用岩棉、矿棉、玻璃棉、复合硅酸盐涂料、聚氨酯、泡沫玻璃、橡胶制品等。聚氨酯材料是目前国际上性能最好的保温材料,在欧美发达国家使用较多,美国硬泡聚氨酯在建筑业的应用55%,制冷设备占17.6%,工业绝热设备占9.6%。我国聚氨酯在保温材料的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不足10%。不论是在现有立井中敷设管道还是新打钻孔敷设管道,立井管道安装投资都非常高,平均占降温系统投资的20%左右,一般建设方为了缩减投入将管道输送能力设计到极限,这样非常不利于系统效率的实现。用电功率占系统功率的10%左右,降温系统节能潜力在15%~20%。
2.3 输冷部分。主要是水泵、管道及其附件。此部分是最容易被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忽视的部分,认为系统非常简单。输冷管道少则1000m,多则4000~5000m。如果此部分能够像居民供暖管道那样设计和施工,会成倍的提高制冷部分和散热部分的效率。保温工艺处理和安装造价同样存在。用电功率占系统功率的20%左右,降温系统节能潜力在15%~25%。
2.4 散冷部分。主要是空冷器和喷淋装置。此部分是降温系统的末端,是终极目标。重点是设备运行管理和粉尘控制。目前的空冷器技术在暖通空调行业是非常成熟的,一旦应用在煤矿井下,效果会成倍的下降,最终无法维修。粉尘大是煤矿的客观存在,设备的管理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采掘设备的搬移、矿石的下落造成空冷器风道堵塞和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集中工艺投资大,系统复杂,运行产生的冷量在末端体现时由于运行问题带来不理想,是很值得思考的。用电功率占系统功率的5%左右,降温系统节能潜力在5%~10%。以上由制冷、散热、输冷及散冷组成的降温系统,其节能潜力还与严格的科学管理息息相关。
3、未来的发展趋势
3.1 在矿山企业管理体系中,降温系统必须由通防专业主抓,机电、安装、矿建、土建、造价等专业配合才能完成,否则就顾此失彼。因为降温效果要求落实在通风参数上,节能的前提也是在降温效果实现。脱离通风参数的高低而谈制冷机组、制冷剂、载冷剂的高效与否,那只是“见树木,不见森林”。
3.2 管理高温热害问题必须像管理瓦斯、防火等灾害的的严格程度。矿井热害严重时,就拿来用,不是很严重时就放置一边不管不问,待再次使用时维护成本会更高。应该将高温热害治理作为安全工作中非常重要一项任务来抓,进入二级热害区的矿井应纳入正常生产程序。冬季热害不严重时,可压缩调节冷量和检修设备,作为一种热能资源来利用。
3.3 输冷和散冷部分是未来矿井降温工艺发展的关键,矿山开拓布局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提高流速降低管道直径的办法是不可取的。既增加了泵的扬程,又无法保证散冷设备的紊流状态。通俗点讲,载冷剂是送到末端,但冷量还没有充分交换给热空气,就顺着回水管返回了。如果用阀门控制进入散冷设备的流速,那么管道扬程就会增加,流速都会下降,流量也就下降,冷量也就达不到了。
3.4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降温标准确定需要人体健康卫生专家和矿山技术专家共同制定,并要细化多个温度和湿度参数,比如采面的上头或者下头,采面的高度、长度、日产量等。工作地点人员数量,工作时间的长短都要考虑。
3.5 机械式制冷降温对电能的消耗必须得到认可,提高利用率就是节能。不使用最节能是不符合当前中国煤矿实际的。煤炭行业主要能源消耗是电力和煤炭,电力约占70%左右,煤炭约占25%,其他约占5%。煤炭生产过程中,提升、运输、通风、压风、排水等设备的电能消耗约占原煤生产总能耗的2/3以上。上述设备节能潜力很大,之所以 “理直气壮”的运行着,就是本行业多年来的技术认可和事故教训“培育”出来的。高温热害治理投入的电能应该作为节能的考虑因素,但不能把其作为节能的唯一对象。这不符合科技进步的发展规律。
3.6 载冷剂的纯净程度一定会提高。随着井下环境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载冷剂,一般是水,必须保证适合机组等设备的运行条件。短期考虑,对载冷剂放宽要求,是降低了运行成本;长期考虑,由于载冷剂不达标带来的设备故障和效率下降,增加了维护保养成本。成本是省不下的,可能还会更多。生产一吨工业用水的成本要远远低于生产一吨金属的成本。
4、结语
中国煤炭行业于80年代出现地温超标问题,截住目前经过30年的几代人努力,取得一定成绩。但其比起煤炭行业的其他领域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作者简介:
高强(1974-),男,汉族,1996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工程师,现任山东新雪矿井降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参考文献:
[1] 张荣立.采矿工程设计手册.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 赵旭东,姜子刚.节能技术.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能源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煤炭企业 煤矿资源 开发利用
煤炭行业作为能源基础性行业,其作用和地位不容质疑。国家为了力促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历史和现时的一些因素积淀,煤炭企业发展遇到许多困难与挑战。煤炭企业正经过着历史性转化过程:即从“制度+控制”型转变成为“学习+激励”型。最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和国际原油等替代性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煤炭行业的形势开始出现好转。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煤炭企业必须牢牢抓住时机、适时掀起企业变革、塑造新型企业文化,推动整个煤炭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化发展。
煤矿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无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中国有比较优越的成矿条件,拥有种类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对煤矿资源的需求量也急剧上升。然而,在把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的战略部署下,在过分看重经济增长数据的今天,资源和生态环境却成为了牺牲品。近年来因为煤矿资源的开发,导致资源锐减、生态环境破坏,给矿区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已不再是简单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对煤矿资源和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深入分析煤矿资源开发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1我国煤矿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煤矿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经济、政治、管理等因素的作用。
小煤矿各自为政,技术单一,难以形成规模采矿和规模经济,煤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偏低。由于这些小型煤矿企业缺少雄厚的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难以吸引高精尖的人才,因而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因为投资少、见效快、安全环保意识薄弱,在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带来暂时的繁荣之后留下的是千年的祸害,殃及子孙后代。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工农业技术水平、设备都比较落后,难以实现高水平的煤矿开采,煤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以追求短期效益,直接利益为主,重复建设过多,品牌意识不强,一哄而上,造成煤矿资源的低水平开发。。
2煤矿资源和谐开发的策略
2.1合理利用煤矿资源
煤矿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应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利用与节约并举的原则,兼顾近前和远期的利益。基于煤矿资源属于一个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更需要长远规划,充分利用别国的资源,取长补短,来保障国内矿产品的供应。
2.2整合煤矿资源,优化企业结构
规模较小的煤矿开发企业如果不能达到相应技术要求,其开发行为是在浪费资源。可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小型煤矿企业进行整合,提高生产规模。资源整合将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转变为科学、合理、高效、集约化的经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煤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更好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有助于构筑现代企业机制,集中人、财、供销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资源整合能有效遏制乱采滥挖、越界开采、非法转让煤矿产权等违法活动。
2.3促进科技创新,注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
技术创新既能有效改善煤矿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可谓一石二鸟。煤矿资源综合利用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进步。实现煤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必须针对我国资源特点,借助于每个单元的技术创新和设备革新,通过引进国内外尖端技术和先进工艺,并经过适用性改造,或自主研发适用技术,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和终端应用产品。
2.4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替代资源
由于煤矿资源的自然属性,持续不断的开采终将导致资源的枯竭,这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背道而驰,积极努力地研究和寻找可替代的能源和资源已势在必行。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其一,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替代矿产资源;其二,开发利用新能源,比如核能等。
3、煤矿企业能源管理中开采的主要技术
3.1保水开采
煤炭工业的发展依靠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水开采就是在采煤活动中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对矿井水进行资源化利用,特别是陕西、甘肃、内蒙古以及山西等缺水地区要注重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减少对水资源破坏的透水事故的发生,将保水开采技术作为开采的重点。
3.2煤与瓦斯共采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充分利用采煤过程中岩层移动以及破坏对瓦斯的卸压作用提高瓦斯的抽采率,在煤层开采时形成采煤和抽采瓦斯2个完整的开采系统,即形成“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实践表明,一旦采掘活动引起岩层的移动,则会使渗透率很低煤层的渗透率增加数十倍,从而为瓦斯的运移和涌出创造条件,有利于瓦斯的抽采,而且抽采出的瓦斯作为一种洁净能源,被广泛地应用在工业各个领域。
3.3充填开采
充填绿色开采技术为解决“三下”压煤问题、矸石山问题、地面沉降问题以及采空区瓦斯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充填开采是将煤矸石、粉煤灰以及河砂等充填材料用于充填采空区,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控制地面沉降与塌陷,同时还可以消耗地面的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降低对环境污染的采煤技术。
3.4煤炭气化
煤炭的地下气化是将煤炭通过热化学反应在原地转化为可燃气体,而不用将其采出地面的绿色开采技术。该技术不仅减轻了矿工的劳动强度,而且降低了煤炭开采及煤炭燃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该技术还不够成熟,还存在可燃气体热值不高,气化燃烧产生的致癌物质苯和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等相关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相关问题,使煤炭气化技术日趋成熟。
3.5煤巷支护与矸石处理
煤巷支护对于实现煤矿的高效产能发挥重要作用,减少矸石量,就需要以煤巷取代岩巷,同时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以高应力、快速成巷和软弱破碎围岩为特征动压巷道支护将成为研究的热点,需要研发各种高效的煤巷支护技术。在煤矿的采掘过程中,岩石巷道的开掘不可避免,就需要矸石的井下处理系统,通过沿空留巷和在条带煤柱内开掘矸石充填巷的方式实现无煤柱开采,从而实现煤矿
的绿色开采。
4结束语
煤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依赖能源的今天,煤矿资源的和谐开发,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煤矿资源和谐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加强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树立“和谐矿业”、“绿色矿业”观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通过科技创新,来营造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的产业环境。中国煤矿资源开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秦江波,于冬梅,孙永波.中国矿产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11-12.
[2]刘洪. 浅谈地质环境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