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措施;问题;方案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间的并购重组等经济活动时有发生,随之而来的是会计舞弊、财务造假、管理层犯罪等违法违规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因此社会对于法务会计的需求日益兴盛。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在于以会计知识、审计为方法,并依照具体的法律法规,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支持以及相关法律服务。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法务会计从业人员数量、质量均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1 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的重要性
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已成为常态,经济活动中充斥着大量的、弄虚作假、事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十分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法务会计作为经济发展的良性“催化剂”,有利于经济类犯罪事件的解决、良好市场竞争经营秩序的维持。近年来,国外的大量实践证明,法务会计是防止财务舞弊的新型有力武器,可有效规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现象,加大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力度,对于会计资料质量的保证及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均有着深远意义。
2 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科属性没有明确定论,未得到官方认可
由于我国法务会计起步较晚,发展至今我国尚未对该学科的属性进行明确定论,官方对于其的认可度较低,种种因素的交叉影响下,我国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受到了严重制约。首先,就法务会计所涉及的内容来说,其是法律、会计学、调查学、审计学等综合基础学科知识在内的一门交叉学科,对于法务会计究竟从属于会计学还是法学,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这种争论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务会计教育的开展;其次,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法务会计教育时将其列入会计学或法学下的方向,即法务会计未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国民教育专业目录,导致学生不能明确判断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不能保证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
2.2 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教育过程中整体存在科目偏少、课时偏少、专业性学术活动偏少等问题。① 科目偏少,大部分法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反映,相较于法学、会计专业而言,他们缺乏了大量相关的科目课程,如法务会计、舞弊审计、经济犯罪侦查等特色课程,以致知识网络体系不全面,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较低。② 课时偏少,由于学校对于法务会计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学校对法务会计的课时安排过少,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讲课时“讲不精、讲不细”的现象广泛存在,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一笔带过,深入教学无法展开,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严重降低。③ 专业性学术活动偏少,我国高校的法务会计教学中对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还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只能通过课本。而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同学希望能在教学活动中增加适量的专业性学术活动,确保其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3 专业师资力量有限
法务会计作为一个全新的复合型学科领域,融合了会计、法学、审计、证据学等多个学科内容,但我国的法务会计教学主要由法学专业老师或会计专业老师担任,受到专业限制,教师在教学时难免有所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将各学科融会贯通;此外,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开展法务会计博士教育,因此在未来短时期内,法务会计专业师资力量的增强将成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
3 改进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3.1 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是制定具体培养方案的前提。首先,应当明确法务会计的属性,综合各家观点,笔者认为,所谓法务会计是以法学、会计学理论为基础,同时汇集审计学、证据学等多学科于一身的交叉学科,其主体是兼具会计师、律师、调查员等技能的法务会计师,客体是经济活动中的各类经济欺诈、纠纷等违法犯罪行为,目标是综合运用调查、估算、判定等技术方法进行法务会计实践活动,进而为法律鉴定、法庭审理提供专家性意见。
其次,目标的制定严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做到目标定位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兼具专署性、简明性、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可做如下定位:学生具有基本的法学应用基础、财务会计学功底,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妥善解决各类经济纠纷,并能够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的需求;硕士则需要具有深厚的法学知识和财务会计学功底,熟练运用法律规则调查取证,高效解决各类经济纠纷,具有创新开拓精神,可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岗位需求;博士能够自觉跟踪国际市场竞争变化以及学科的发展变化,具有深厚的法学、财务会计学功底,可胜任跨国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的岗位需求。
3.2 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现阶段我国法务会计教学过程中科目、课时、专业性活动偏少的情况,及时优化课程结构意义重大,具体措施如下:① 增加适量的会计、法律专业课程以及融合课程,法律教学标准朝司法考试方向靠拢,加重财经类课程比例,拓宽法务会计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② 合理舍弃实用性不高的课程,法务、会计双科结合并融合多门其他学科知识的特点,使得法务会计专业学生的压力较大,合理舍弃部分学科、优化课程结构,一方面能够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可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有用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③ 适当增加专业课课时、压缩选修课课时,确保教师能够将重点知识更细致、更全面地教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④ 在保证学生校园生活多样性的前提下,适当削减团学活动,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学术活动,并将学术活动的开展提升至战略高度,使其成为法务会计专业学生日常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习氛围。
3.3 完善教学方法设计
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事半功倍,当构建好具体的课程体系后,积极寻找配套的教学方法。传统上,法务会计理论教学以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以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多种教学法结合为主,为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笔者认为可引入微格教学法,首先,明确课程范围,实验实训课的教学灵活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案例教学等;其次,制定方案,并将具体的教学方案分解简化后分格,设置每一格的教学目的、对象和步骤;第三,完善相关教学设备,实况录音录像,周期性回放;最后,建立健全反馈评价机制,通过回放录像,组织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评议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对微格实践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对于专业技能的认识、全面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目标能否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为此,笔者认为应从几点入手:① 大力引进复合型教师,由于我国尚未开展法务会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因此高层次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引进十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引进法学、会计学、审计学的研究生、博士生,从而改善教师知识的复合结构。② 加强对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在职培训,组织法务会计专业教师进修、访问、社会实践,进而不断累积专业知识、丰富知识结构。③ 聘请实务界专家兼职教师。从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以及相应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懂法律又懂会计的实务型专家,一方面弥补高校法务会计教师数量的不足,一方面强化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当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构、教学方法设计、师资队伍建O等方面入手,只有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不断提高法学人才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唐金雪.探析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J].商业经济,2012,(19):96-98.
[2]牛建平,王艳丽.我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困境与可能性出路刍议[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5):146-149.
[3]齐兴利,王静.法务会计: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J].商业会计,2015,(8):4-8.
财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一)行业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趋向活跃,产生了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2014年4月18日,在第107届广交会上,商务部公布了一份《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勾画出了中国外贸的发展战略和宏伟蓝图。报告提出,至2020年,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将增长一倍,到2030年要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目标。而湖北省积极推动中部崛起战略,将外贸行业作为湖北省重点发展行业之一,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支撑点”,作用日趋明显,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对实用型的外贸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以及毕业生回访,分析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近三届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布如图1所示:图1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近三年职业岗位分布图[1]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得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面向为: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检报关员、国际货代员等。
(三)确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通过多次走访企业开展调研,请专业委员会专家论证,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确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湖北省、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服务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较强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精通国际商务外贸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贸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熟练从事国际商务助理、国际贸易跟单、单证缮制和处理、外贸业务开发和维护、外贸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外语优先、外贸熟练、综合素质高、办事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确定人才培养主要从如下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第1、2学期。以培养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为主,以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培养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训练目标。同时,进入专业认知阶段,通过进企业参观,由企业人员深入介绍各部门功能、生产流程、产品卖点、报关流程等,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另外,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方式,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愿景,增强其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动力。第二阶段是第3、4学期。着重进行模拟商务情景训练,以学生未来工作为背景,设计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可能碰到的情景,并按未来工作过程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英语技能和国际贸易知识,完成模拟实训项目,实现英语技能和商务技能的有机融合;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商务流程,让学生进入更为真实的虚拟进出口业务情景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素质,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获得更为真实的职业体验。第三阶段是第5学期。首先,学生在“校企虚拟电子工作平台”进行实战操作,我们与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协议,企业在校内建立具有文科工学结合特色的“企业校内电子工作平台”,也就是在学校设置业务后台,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教学、编写计划实施方案、工学结合实训手册等教学环节中,并派出业务员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成为企业的“校内业务员”,以外贸公司真实业务员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的业务中去,真枪实战地为企业提品推广、业务磋商、业务跟进等专业服务,从而让学生获得了为真实企业进行专业服务的机会。第四阶段是第6学期。学生到真正的企业实体去进行顶岗实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就业。
(四)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是以深入、广泛的调研为基础的。首先,开展细致的行业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确定目标岗位群以及市场对外贸人才及其岗位能力的需求,随后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提炼、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职业能力,之后确定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并邀请专家进行论证。通过调研获得准确的市场对外贸人才及其岗位能力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商务与外贸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主要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较强英语语言能力(尤其听说能力和外贸函电运用能力)、商务贸易工作能力、计算机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这样,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规格的两大能力主线(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课程体系的四大能力模块基本确定。然后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素质结构,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在实践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开发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最终将其整合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见表2。再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对课程进行授课学期、学时的分配,最终形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一)双师型教学团队保障
商务英语教师要具备精深的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商务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应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加强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数量、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和办出专业特色要求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要建立校企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大力推动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和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吸收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和进修力度,尤其是提供更多企业培训、职业教育培训等机会。提升专业教师理论认识,形成良好的团队工作氛围;脱离语言学科体系束缚,加强商务知识和技能学习。
(二)校内外实训教学条件建设保障
项目化课程对实训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在高职加强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建成了一批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还往往处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状态,因此,要加强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从就业岗位出发,根据高素质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建设满足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比如建设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商务英语多功能综合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等,并配有国际贸易操作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等虚拟仿真操作软件,创设突出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虚拟进出口业务情境中锻炼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商务英语专业还应按照“合作双赢、慎重选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构建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以有效确保实习效果。
三、结语
财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R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71-02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教育部2000年确定为首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率先通过辽宁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验收,是辽宁省名牌专业。该专业教学团队是辽宁省优秀专业教学团队。该专业以培养老年人服务紧缺人才为宗旨,借鉴国外先进的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人才为培养理念,实训设施和教材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人口老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一般按年龄可分为衰老前期(40-50岁)与衰老后期(65岁以上)。生理老化为老年人所共有,根据2008年2月国家老龄委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49亿,占我国人口的11%,占世界人口的20%,据统计云南省60岁以上老年人有530万,占全省人口的11.5%,在昆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80多万,他们中有16%是单个居住的老人,有42%是老俩口独居生活,人口老龄化实际上已成为社会发展问题,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已是大家的共同希望,云南省人民政府2006年12月25日专门下发了《云南省老年人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为加快云南省的老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规定,必须要有相应的老年人服务和管理人才,社会老年人服务专业人才需求量估计到246000人左右,现根据2009年5月21日报道,云南昆明市的养老护理人员几乎都是来自农村,他们学历低,缺乏专业知识,养老服务近视保姆式的服务。
1 专业前景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催生了一大批社会福利机构,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上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明显提高。因此,必须靠社会,大力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根据民政部最近统计,全国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已成为我国紧缺人才,目前,全国只有几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办这个专业,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掌握老年人生活护理,老年人心理护理,老年人康复保健与疾病照护的高级老年护理人才,老年健康咨询指导人才老年产业管理等人才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培养合格的老年人服务专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2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特色
2.1 创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教、学、做 ”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服务与管理紧缺人才的需要,以养老机构的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康复保健与医疗照护,老年心理护理及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等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融教、学、做于一体,突出职业活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拓展能力。
2.2 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以养老机构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岗位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企业共同开发基于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都严格要求,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管理制度,出题规定做到教考分离,具有完备授课计划,采用举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注意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护理实训室、老年人心理咨询实训室,老年人保健治疗,推拿按摩实训室,养老机构模拟实训室,老年人康复理疗实训室等。
3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3.1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以老年人为对象,从业者尤其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本专业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放在首位,并将老年服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建立职业道德体系,使学生能理解性地认识将要从事的行业的特点以及发展前景。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并愿意为养老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建设使学生具备“尊老敬老,无私奉献,自尊自强、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技术求精: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让学生通过分学期的实训,顶岗实习,完成实习日志的填报,提高对职业岗位的认识;通过课堂 表现等行为教师打分表,记录学生为老年人服务等活动的次数以及感受。为老年人的服务活动要求每个学期每位学生不少于5次;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包括毛邓三,法律道德与思想品德,医学伦理学,以及老年人的生活护理,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等职业技能课程,提高对专业岗位的认识和服务水平。
3.2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项目:
①职业认识与职业规划通过参观养老机构,聘请养老护理,有丰富经验的模范人物,实训基地护理与管理人员以及相关行业专家到我校为学生做讲座,到兄弟院校做专业经验交流,使学生认识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的发展以及职业的社会意义,做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②了解和认识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特点,学生通过见习,实习,更深入了解养老机构的组织特点,经营与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并根据社会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设计理想的养老管理模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与校外见习、实习基地的老年人“结对子”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并对老年人进行跟踪服务,以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特殊需要。
③规范服务行为通过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礼仪训练等方式,掌握养老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掌握沟通技巧和服务礼仪,规范服务行为,提高职业素质和岗位服务水平。
④社会公益活动与自我教育通过到养老机构和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生活照料等服务,参与昆明市慈善总工会,民政部门红十字协会的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3.3 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重视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岗位资格技能的培养。掌握一定人文社科、心理学、病理学、社会学知识,具有老年生活策划,活动组织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培训获得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高级保健按摩师,针灸师、康复理疗师等社会工作者等职业资格证,毕业条件为,即毕业证加资格证,双证齐全方能毕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知识结构较全、职业素养较高、职业能力较强等优势。
4 专业培养要求
①掌握中西医基本常识;
②掌握护理基础及基本操作;
③掌握老年人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
④掌握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和操作技能;
⑤具有老年人健康,生活料理服务的能力;
⑥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宣传,协调沟通、公关以及一定的心理救助能力;
⑦熟悉心理方法,饮食疗法的基本原理;
⑧取得职业技能证。
5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
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特点,应开设以下课程:
5.1 主干学科:中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
5.2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生理学,病理学,社会学概论,饮食营养与卫生,老年政策,康复医学概论,老年维护与管理,诊断学,针灸学,推拿学等;
5.3 必修课体系结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毕业实习等。
6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服务方式及就业方向
6.1 服务方式:
①小型家庭养老院,老人不出门,三五人一个养老单位。
②日托养老院。白天托管,白天送老年人来疗养院,晚上接回家。
③居家养老院,以家庭为主。老年人不出家门,护理人员定期上门服务。
④全天候托管,也就是24小时托管,长期托管。
⑤异地互动养老,甲地老人到乙地去养老。冬天老人到南方,气温较好,夏天到气温凉爽的地方养老。
6.2 就业方向: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主要在下列地方就业:老年人福利协会,老干部管理处,老干部干休所,敬老院。疗养院,老年公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及病人家庭等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不断建立,对老年人服务人才既懂社会工作知识技巧,又懂老年人身心康复护理技能的高职专门人才。据估计全国约有4.2万个福利院,如果每个福利院送一个专业人才,近期就需4万2千人才到福利院工作。
各种民办公助,个人自费兴办的老年公寓,老人村,托老所,老人乐园。需要的专门人才就更多了。
本专业完全可以采用“ 校企联办”方式,不仅让学生毕业实习顶岗上班,还能为青年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增强工作实践经验,以便更好的教学。据调查,需要社会长期照护的人数占80%,在家接受服务的达36.3%,选择上门钟点服务的达78.8%,选择老年养老院护理的占54%,选择白天托人全天型服务占98%。
总之,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将接受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的考验,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在考验中继续优化。要想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做大作强,不仅需要满足社会需要的教学模式,更需要社会大环境,政府扶持,提高专业人才待遇等政策相配套,人才培养和留用才会长久,平台才会更高更广阔。
作为咱们云南,养老专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有着得天独后的地理,气候等地域优势,已逐渐成为国内外老人的养老、休闲、养生、度假、避暑、避寒的首选地,因此我们要加快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和护理专业人才。
财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生物工程;培养方案;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成立的专业,包括生物化学工程、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并且首次将生物工程列为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门类中的一种,与化学工程、轻工等并列,对生物技术领域产业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2]。随着时展生物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主导性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必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的推动力。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但近年大规模扩招和许多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限制,致使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资源紧张且师资薄弱,教学质量方面出现较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办学力不从心;(2)由于目前生物工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许多高校又增设了生物工程专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困境;(3)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一级学科,但却没有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从而导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出现脱勾现象,对于生物工程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非常不利,为此应加快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建设,切实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种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3-5]。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比如现行生物工程专业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范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而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有的考研、有的到研究性质的单位、有的到技术岗位、有的到本专业管理岗位工作等等。如果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这样的毕业生是无法满足上述这些不同岗位工作的要求。所以说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科为背景、以化工学科为优势、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制定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和未来就业方向提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在学生个性化下功夫,培养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对不同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我院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认真总结专业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优化,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人才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作为根本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做到持续改进,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适应企业、行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着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对口人才。
1拓宽专业口径,制定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1准确定位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紧密追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企业和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重组现有专业,使生物工程专业更好的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另外要不断拓宽就业基础,着重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遵循“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调整结构,更新内容,精简学时,突出实践”的原则,并根据吉林化工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和意见,重新构建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主要特点是:(1)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特别是增加了本科生在读期间,必须修满4个创新教育学分,否则不能毕业;(2)明确主干课程的同时重点建设实践教学环节;(3)拓宽专业口径,把注意力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4)采用3+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学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大四学年重点进行实践环节教学。新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符合新时代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由此,我们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理化知识、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学会学习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掌握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而成为在该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1.2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分类人才(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培养要求
以“注重素质、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开拓创新”为教学指导思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培养素质高、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做了明确的要求。对于素质结构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只有具备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研发和生产设计,才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科研开发。对于知识结构要求具备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才能熟练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注重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修订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
按照拓宽就业基础和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路重新设计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各门课程相互独立现象,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新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和文理工渗透也体现了上下游技术结合。设置的课程选择性更强,专业任意选修课由原来的14门增加至20门,并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各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大实验的重要性,设置了《基因工程综合实验》、《细胞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等综合大实验课程,并增加了《发酵工程课程设计》。增设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英语听力课。同时修订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并确定重点建设《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每门课程均设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组织课堂教学。另外,加强教材建设,制订“生物工程专业教材选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获奖教材、优秀教材、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中文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教材。同时学院编写了生物类优秀教材推荐目录,供任课教师在征订教材时参考。
3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生物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工业生产的桥梁。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合理安排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建立一定的研发训练体系;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质量,贯彻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保证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3.1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统筹安排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专业原来专业基础实验课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这样不利于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此,重新构建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增加了综合和设计性实验。将所有实验课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两大类,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组织教学,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按照新思路,我们将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按基本技术、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四个层次重新组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内容合理衔接,由易到难,避免重复;将实验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三大类,使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另外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各种学术讲座和Semi-nar形式的学术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前沿,从而使其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建立“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实行“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即三个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通过“四个三”实践教学实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了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了学生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3尊重教师科研背景,理论实验同步建设
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科研背景,使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师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理论与实验教学。由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总体负责对应实验课程的建设,使之合理衔接,内容融汇贯通,从而促进了课程的整合和理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
3.4技术方法合理综合,内容与科研、生产有机结合
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基本技术不计学时学分,实行实验室开放性训练,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环节。结合“本科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为学生开出设计创新性实验。另外导师将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重新设计转化为学生能够操作的综合性大实验,通过学生再现科研成果可使学生明白科研成果必须能够复现并且经得起推敲,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实现了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基础实验技能化、实验平台多元化、实验思维科研化、培养过程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4结束语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奠基工程。教育的产品——人才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焦点,为此,如何培养出一专多能、几专多能的高质量的人才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不断地探索改革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培养生物工程领域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凤杰,孙文敬,黄达明,钱静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29(4):142-144.
[2]潘志明,孙林,周福才,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实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268-269.
[3]江成英,刘晓兰,邹东恢,等.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6):118-120.
[4]张德华,江瑜,陈存武,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框架结构与教改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5):53-56.
财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五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总体建设思路
1.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3.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办学的形式。既,三年半在校完成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的理论学习;一年到建筑业企业、设计单位等相应的专业岗位上得以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半年时间学生在教师、工程师的指导下,将理论联系实际,以真实工作任务为目标,完成一项工程应用技术成果。
2.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企业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确定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资格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
3.围绕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开发课程,形成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适应本科层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就业规格的课程体系。
4.创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采用以工学结合、案例教学和顶岗实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3.5+1+0.5”人才培养模式中的“3.5”个学年采用常规的理论教学、工学结合、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知识、专项能力的学习与训练任务;“1”个学年采用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0.5”个学年采用“真题真作”的教学模式。各门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教学情景和教学任务,
5.在新课程体系的框架下,强调“重视理论、但须服务应用性”来构建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要系统、完整, 但不失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突出课程的工程性和实用性。
6.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强化“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二、建设过程说明
为了准确把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掌握建筑从业人员的现状,了解建筑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高职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 必须深入调研,获取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对照全国多所知名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经验;参阅建设部高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及教育标准;经过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多次商讨;与行业、企业技术及管理方面专家人事座谈、审议;借鉴多院相关专业、特色专业的成功经验,制定本科层次、高职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 五年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3.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行业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紧密结合企业对毕业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根据就业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解, 对应专项能力,划分若干个即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课程或训练项目,致力于培养学生文化知识水准一定达到本科层次,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图识读能力、材料管理能力、技术交底能力、抄测定位能力、施工技术、组织管理能力、造价管理能力、质量和安全管理能力、合同与招投标能力等各项职业能力。围绕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发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建成突出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全新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由7门公共基础课程、7门专业基础课程、11门专业课程、13个综合训练项目、9门选修课程等组成。该课程体系突出了高职教育本科层次的实用性、应用性的特色,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的职业岗位标准紧密融合, 达到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3.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2+l”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拓展创立的。“2+l”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了多年的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十多年来的实施、调整和完善, 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开放式办学的职业教育教学形式是值得传承和借鉴的。
专业课程体系上,基本知识解决专业学习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有关识图、绘图、计算机应用、房屋建筑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基本计算应用等技能;解决建筑工程施工及组织的主要应用技术; 专业管理知识解决工程管理所需的基础性知识, 建立基本的管理能力。
七个学期的课程教学, 掌握专业基本知识, 初步具有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专业管理能力以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利用一年在企业的一线进行综合实践和顶岗实习, 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项能力, 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 通过锻练各项能力进一步升华, 最终全面形成职业行动能力, 培养出成品型人才。再用半年时间,独立完成一项实际应用技术成果,用以检验学生真实应用能力。
在建构课程内容、规划课程教学组织等方面划分出理论课程系统和实践课程系统。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通过项目、任务等教学载体, 将“两个系统“的课程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 31门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内容构成了理论课程系统,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相关知识, 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实践课程系统包括31门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周(11周)教学内容以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通过实践课程系统的教学, 进一步深化理解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并使部分知识能够真正转化为能力, 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规律。
理论系统与实践系统的教学在载体上深度融合;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就业与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机综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互结合。以上的“四个结合”是该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重彩。
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以学校为基本的教育平台, 安排生产性实践、毕业实践等环节均大量的利用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聘请教师)、建设工程项目( 学习载体) 、工程环境( 学习环境)、企业文化(职业环境)等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模式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模式, 并引入引导文法、小组学习法、 演讲法、头脑风暴法、张贴板法等完成教学。
在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 设计若干个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安排学生识图、CAD 绘制节点图, 逐渐深入学习用 CAD 绘制较复杂的墙身大样、屋顶及屋顶节点详图、楼梯详图等。
财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新环境;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自物流管理专业迎来新一轮热潮后,已成为我国高校中的重要组成科目。并且随着近几年IT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明显的不足,因此,在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当前的发展。电子商务对我国的物流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物流人员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对于电子商务的熟悉,从而促进物流产业效率的提升以及今后进一步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人才需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
要在电子商务作为背景的发展情况下对于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完善,因此应明确其着重需要培养的专业能力。
1.1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具备商务运作能力
当前的流通方式与传统相比较具有较大的差距,不仅体现在观念上,方式段也有着极大的差距。为促进当前互联网技术的提高,推动现代物流技术有更深一步的发展,需要专业人员对于专业的知识有着良好的掌握,其中物流人才应具备分析、实施以及对于整个体系的维护能力。因此要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与电子商务有效衔接,从而加强专业人对在物流管理方面对于电子商务知识的掌握,并应用到实际中,从而加强整个企业的运作能力。
1.2掌握物流技术及网络管理技术
要在发展过程中制定相关的信息资源标准,从而实现资源更好的进行传递。在此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物流系统,从而对于信息进行精确的传输,并实现对于企业的整体改造,因此,须专业人员具备相关的物流技术以及网络管理技术来促进整个物流过程的合理运作,并高效的对于工作进行完成。
1.3熟练的对于快递行业的规范以及操作流程进行掌握
近年来,网上购物发展迅速,因此对于物流业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但目前的毕业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仍然很模糊,并且没有投入到实际的应用当中,从而造成专业的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的对于快递行业中的规范进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发挥咱过程中要注重相关学员对于专业知识进行更牢固的掌握,并且加强对于操作流程的熟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当今行业以及社会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2.1根据市场需求对于课程进行完善
在课程的设置中,应不断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加强对于新形势的掌握,从而完善课程,加强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强化以及应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方便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2.2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加强校企的合作
注重学生的实践,使学生参与到时间当中去,从而取得经验,进一步的加强对于所学科目以及今后要从事的工作的了解,加强对于今后自身发展的了解。并且在此过程中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条件,在实际的企业中层层实践,加强对于学习的体会,有利于学生今后论文的取材,并且在学生就业过程中避免了再次学习,学生对于工作有一定的经验,也方便今后工作的投入。高校为企业提供学生,不仅使得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雇佣职工的资本,也为企业挖掘优秀劳动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选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以及实践经验以及较为知名的教师组成强大的师资队伍,从而加强对于学生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对于专业课的掌握程度,并且使教师将实践内容带入课堂之中,使得学生对于实践内容有所了解,并且集中精力,加强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自身的素质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对于专业知识进行进一步的钻研,并发表相关的论文,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汉字资质的认定,从而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且也鼓励学生积极的提出问题,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问题的答案,加强与老师的互动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