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研究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研究概述

科学研究概述范文1

关键词:数学;教学理念;角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许多研究科学史的学者们发现: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与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息息相关。数学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几乎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专业方向,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也处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另外,数学与计算机技术、数学与生物工程、数学与工程技术设计、数学与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结合,更是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正是由于数学的应用范围之广,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之大,

使得世界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断地对数学教育进行探讨和改革,我国也不例外。当前,我国正根据时代的需求以及中学目前的教育状况,对数学教育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在高中课改的具体实施中,我们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加强活动课、选修课建设,开展研究型学习”,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应用,提倡“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本文就高中数学教育状况、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探讨高中数学教师在这次改革中应如何应对。

一、树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完善自我

结合高中数学的教育特色和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方法是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搞好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为使数学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数学教师应当努力促进自身数学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改变。

剖析数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从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全球意识等各个方面综合思考,以及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应树立以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一方面,数学教师要确立“大众数学”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数学教师要提倡“双自主”的教学理念;此外,数学教师还应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在这些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教师还应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我,改善教学方法,从而发现和挖掘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

二、转化教师的角色

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展开,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在发生变化。数学教师的角色也应顺应时展潮流,在新的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念下发生转变。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为此数学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顺利实施新课程,完成新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进行心理定位,实现从较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多方位转变,使自己成为一个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者。

三、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加强数学建模教学

当今社会,人们谈起数学的特征,总会谈到它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可是许多中学生学过数学之后的感觉往往是相反的,他们总觉得学数学用处不大。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不是没有应用,而是中学生的阅历、知识结构还不够,还不会把数学用到实际中去,还没有培养起在实际中应用数学的意识。把数学与客观实际问题、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纽带首先是数学建模。

四、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强有力的工具,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数学教学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可将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很明显。因此,教师应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把握一个“度”,不能过多地运用,以致“喧宾夺主”,造成对正常教学的干扰。

总之,由于学习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到来,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各行各业对数学的需求与日俱增,就像识字和阅读一样,数学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社会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所以加强和提高全体公民的数学素养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教育一线的数学教师更应顺应时代的要求,结合高中数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改善教学方法,实现自身角色的多重转变,加强某些方面的教学,定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目的,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喻平.走进高中新课改:数学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科学研究概述范文2

1. 课改为研究提供了新契机

以地理学科为例,《课程标准》指出: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学习需要。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把地理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发展的知识装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认识和理解。把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成为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让生活走进地理,让地理走向社会、学习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可见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必将成为指导当前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它将会影响地理课程改革及地理教学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2. 地理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是所使用教材中生活化教学案例不足、指向性不明显,必修一人教版设置案例24个、中图版31个、我们所使用的鲁教版只有17个,必修二中人教版48个、湘教版60个、鲁教版44个,其中许多案例与农村学生生活差距甚远。

其次目前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教学的关注还很薄弱。重视知识结构的建立,却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相当多的学生靠“死记硬背”,而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重视习题类型归纳,却忽视问题生活情景的创设。

生活化教学尚处于起始阶段,对于如何开发生活化地理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建立相应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研究程度尚浅,没有专题的研究,生活化教学基本处于一个自发的、无序的状态,缺乏规范性、系统性要求与监控,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模式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作为临沂市“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角度,研究我市基础教育中学科生活化教学的发展、生活化教学的价值与作用、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探索我市学科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从应用基础研究的角度,研究中学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对实施模式与方法进行分类,建立相应框架,进行课程评价方案的探究,构建评价体系。

2. 实践意义

首先,为基础教育学科课程中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方法与途径提供借鉴。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以点带面指导其他学科的教学实施。

其次,为学科课程中相应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通过对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中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分析,指导相应资源开发、整合与使用。

最后,为教师生活化教学意识和素养的形成和完善的培训提供借鉴。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目前各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状况和教师认同的培训方式,构建教师培训框架。

三、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实践效果

本课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力求构建生活化教学理论和操作基础,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追求如下目标:

1. 实效生活教育

在构建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能真正的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完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激活课堂,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善学,乐学,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有地位,使课堂更加活跃。

3. 丰富课程资源,建立相应案例库,开发校本教学资源

通过对生活资料的收集,完善课本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充分融合,课程资源更趋丰富。将成熟案例分类并建成案例库。

4. 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成长

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在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下,课题组核心成员庞中聪在临沂市学科优质课大赛中获得第一名,成长为临港区首届教学能手。研究与实践让教师对教材、对课标的要求更加明确,推动了我市生活化教学的发展。

5. 形成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生活化教学的探究,最终形成以“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经验——丰富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应用——回归生活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四、项目特色与创新

1. 特色

(1)跨学科研究:在以地理学科为研究主阵地的前期阶段,就专业性质而言,是地理学、课程论和教学论三者之间跨学科的研究,就地理学的学科特点而言,是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研究。

(2)框架性研究:项目是一种对“新课改背景下学科生活化教学”这一较大命题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涉及这一课题的各个关键性环节,都提出了框架性、纲领性的观点和方案。如基于生活化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流程是“五步”(目标设计、情景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三化”(生活化、系统化、科学化)、“一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3)贴近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不是生活化的单边分析,而是与课程目标、内容、方式的多边分析,不是空对空议论,而是致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打实的研究与实践。

2. 创新点

(1)系统地整合课标要求和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内容调整意见,将精选的生活案例与地理原理有机融合。以生活化的案例为理解原理的载体和知识衍生点、能力形成点。

(2)构建了生活化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流程和三位一体生活化教学方式

探索形成的“三加一”教学方式是基于生活情景探究式教学特色方式与问题建构方式、能力建构方式、行为养成方式的三位一体方式的结合。

科学研究概述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 我们应当改变课堂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形式,应该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互动式课堂,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体验与感受来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达到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人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继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体验式学习是知行合一的学习,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索活动,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激励性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同时,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要兼顾个体进步或退步的幅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知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在课堂中,让不同的学生全力投入、充分发挥,获得发展。

另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应该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等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缓性评价就是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每当有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教师都应该请学生们自己给予评判。

二、创设学习体验情景

新课改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以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激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极进行思维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主动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铺垫激趣,抓住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内容,带领学生步入“最近发展区”,着眼于学法的迁移,形式灵活多样,着眼于“趣”、“实”、“活”,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制造悬念。教师可以借助于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它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和枯燥感,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体验课堂的乐趣。同时,还可以使教师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里中,和他们一起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带来的快乐。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提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知识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如果不实行“再创造”,则会对学习的知识难以真正理解,更不能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挖掘、再创造。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学本身是围绕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现代教学中,注重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师角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自主开展学习活动,让他们的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师生之间应该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者关系,课堂气氛和谐、宽松。多用一些商量的语气,如“现在教师c和小朋友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好吗?”“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咱们就按这两个同学说的方法来试试……”教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育”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就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将教学内容的点点滴滴化作与学生的一次次合作、探究活动,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个学生的得到充分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应该创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同时还要废弃不顾个体差异、只以升学为目的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在新课改春风的吹动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转变自己的角色, 努力使自己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适应新时代、适应新课改、适应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葛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5月

[2]魏雪峰.崔光佐.徐连荣.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8期

科学研究概述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其在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新课改的实施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化,发挥学生教学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角色转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时期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转变传统的“填鸭式”应试教育模式,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探索的学习态度。教师需要在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模式进行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对数学产生好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组织学生形成预习复习的学习习惯,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回复学过的知识,巩固所学并将其与将要进行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将知识连接起来逐渐形成体系,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更深入的理解。组织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集中课堂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也逐渐成为主要的教学工具。比如,低年级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以小熊掰玉米的故事为引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对学生的加减运算能力进行练习,笔者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抢答,对积分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一方面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另一方面在竞争的环境中促进学生快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学习“圆柱和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时,通过视频展示首先让学生对立体图有一定的认识,以三维的效果呈现出来,画面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学习立体图形的各部分知识,加深学生的认识,掌握其特点。

当学生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时,老师引导学生组建合作小组。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进行图形的学习时,利用七巧板加深学生对各图形性质的掌握,小组间的相互合作使学生积极思考,共同完成图形的拼接,一方面对不同图形的特点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帮助记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融洽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进行“统计”学习时,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不同时间段超市的人流量及男女人数进行统计,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合作的过程中W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地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和思维逻辑,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组长的带领下有效地实现分工合作,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哪个时间段人多,男女比例等问题,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数据认可度更高,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更强,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总结使学生体会到通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学会知识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小组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最近的学习状态,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疑惑,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鼓励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共同思考解决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积极主动地改进,实现小组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升。

三、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考试成绩不再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尺,为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不同方面的优势,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成绩、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表现、表达沟通能力等作为评价的依据,有的学生好静,不善于表达自己但学习成绩很好,有的学生努力参加活动但成绩不见提升,综合成绩体系,刺激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努力尝试,大胆地表达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逐渐提升,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完善,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概述范文5

一直以来,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改革都备受关注,人们从很早就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发现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且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解决的。目前,国内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下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的研究。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聂志平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2010),文章中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定位、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现代汉语区别与衔接、教材与课程体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曾毅平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2001),文中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性质、教学的内容、教学语料的选取、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开课时间等方面做了探讨。其中,他认为教学内容可进行一些改变,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可以进行压缩,另外增加语言与认知、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族等内容;语料的选取方面可充分利用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利用港澳和海外学生语言生活方面的材料以及当代社会语用方面和大学生群体的语言变体材料;教学方法上可以引入讨论和专题调查等方式。关彦庆的《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2010)一文也从课程定位、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教材等方面对语言学概論课程的建设加以研究,将其仍定位在基础性、理论性课程之上,提出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教学方法。此类的研究还有李树新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2004)、王红梅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刍议》(2004)等等。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的研究。张先亮的《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2010)一文提出不能一味地追求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联系课程及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联想法、调查法、提问法、实践法等等,其别强调讲课的趣味性即通过有趣的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陈青松等的《“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用例选择和使用原则》(2012)一文对于怎样选择教学用例提出了有效、注意、情感三原则,这篇文章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罗耀华等在《“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2006)一文中提出“启发式教学、点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模式。此类研究在杜道流9、熊赛男等人的文章中也有相关论述。 

(3)与现代汉语区别与衔接研究。大多研究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文章都会提到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与现代汉语教学内容有重合之处,对重合内容该怎样进行教学,也基本上会有一些区分和讨论。将此问题单独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彭泽润等的《“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2007),该文从“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地位和教材建设现状分析中,发现两门课程为了更好的教学需要进行协调改革,主要在教学内容上形成互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教材中术语规范统一,内容紧跟学科前沿,语料要各有侧重来源。此方面的研究在梁驰华和蔡旭等人的文章中也有相关论述。 

(4)教材与课程体系研究。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材是此课程急需改革的重点之一,许多文章都提出了“现有教材不适应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发展”这一观点,呼吁编订适应新形势的语言学课程的教材。岑运强的《语言学概论教学再探——谈语概教材的编写》(1997)从语言学概论教材的编写上探讨了语言学概论教学问题。他提出教材编写要注意方向问题,要作到面向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应用和面向未来;教材的内容要在不断批判、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语言学史的范围内选择,要选择那些经过历史经验公认有效的,并对汉语研究最为有用的理论;教材采用语言和言语的语言学以及内部和外部语言学双重框架;在编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新颖性、简明性、实用性和准确性。陈淑萍等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师范生语言能力培养——以“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为例》(2009)指出目前“概论”教材建设,主要存在两方面情况:一是缺乏针对性,二是缺乏时代性。师范类院校“概论”教材建设,既要保留以往教材中优秀的内容,又要充分吸收已有公论的现代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方言以及当代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努力使“概论”成为介绍和推广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阵地;同时还要坚持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变。此外,申小龙的《谈“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2005)及纪秀生的《高师语言学概论教学新体系的构建》(1997)等文章也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研究。 

(5)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师资问题也是大家讨论的一个重点,师资方面的研究不多,但问题却很突出。如教授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师大多不是来源于理论语言学专业,大多教师兼讲授现代汉语及其他课程,不是专职的语言学教师等等。彭泽润等的《大学“语言学概论”课程问题和对策研究》(2010)针对语言学课程师资问题,提出增加课时和学期、加强师资力量和成立单独的教研室等对策。王健《“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2005)中认为语言学概论课程定位不明的表现之一是没有专任教师。张丽《“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11)中指出针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未设置语言学教研室,缺乏专业教师,一般由现汉和古汉教师兼任等问题。陆晓华《应用型本科院校语言类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究》(2010)中提出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启迪学生语言类课程的自主学习,起着导向性引领作用。周翠英《语言学概论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2004)中提出崇高的教师威望是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做到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等看法。 

(6)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方面的研究。刘淑霞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中提出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考核中,技能训练、口头语言表达应在总成绩中占一定比例。课堂积极发言者、课外实践论文都纳入考核方式中,最后期终闭卷也要体现出基本知识记忆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两方面。肖灵《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2009)中提出要改革学业评价方式:一是平时学习状况与学习成效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和应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践调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反应等几个方面进行;二是传统的考试,考试的内容一部分是教材或老师讲授过的语言学原理,一部分是应用语言学原理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两种考核的最终总和便是学生的成绩,二者所占的比例不应相差太多。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对平时学习状况的关注,改变学生只关心期末成绩的错误认识,真正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素质。赵贤德、王红梅等也提到要“改变考试方式,教学检测多样化”。 

此外,谢奇勇的《对“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反思》(2010)与冯学民、姜云龙的《语言学概论课双语教学初探》(2010),梁蕾的《地方本科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现状和反思》(2012)等都提到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双语教学问题;申小龙《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文化内涵》(2004)和马慧《试论语言学概论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2009)提出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应该具有中国传统的人文内涵与意识;李红《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教学改革探微》(2011)从对外汉语专业角度研究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内容等问题。 

针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研究文章至少有上百篇,这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课程进行了研究,目的都是想让这门课程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简单的总结以期对后人有所帮助。 

科学研究概述范文6

一、改变教育观念,建立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1.改变以量提质的观念.数学是一门严谨、抽象的学科,很多知识点都是深奥不可理解的.有些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采用习题大战的手段进行知识的巩固,反而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导致教学效率降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精炼地进行解析.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复习多个数学知识.

2.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拥有思考和创新意识、具备理性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倡导学生学习新理论、新文化、新知识,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3.一个都不能放弃.等级观念是教学的致命点.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具备仁爱之心的.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不要吝啬爱心和信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歧视平时表现不突出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活动不能停止,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差异性,包容他们的不足,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4.注重教学的延伸性. 数学的抽象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产生困惑.比如,勾股定理.有的学生觉得学习勾股定理,对我们的生活没有用处.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到这个定律和生活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直角三角形的物体都具备勾股定理的特点,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关注数学.

二、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优势、教学不足、自身的性格特点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不足之处,尽快寻求好的方法进行弥补.在课前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环节.如果教师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能将深奥的数学知识用简单的形式展现出来,就不能创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立体几何”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何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利用有趣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上.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机智教学的创新

1.树立终生学习的理想.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功底、较强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明白自身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有多深.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和喜爱程度、尊重和爱戴程度.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想.

2.机智教学的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比较高.在面对这样的不在教学计划中的事件时,教师做出的反应是很重要的.比如,上课时,有的学生因为兴趣不大,趴在课桌上睡觉,有的教师就会直接走过去叫醒学生,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一番批评教育.这样做,可能让处于叛逆青春期的学生走向极端.对于此类学生,笔者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同学,你是和周公讨论这道题的做法吗?有什么好的思路吗?给我们讲讲啊.”学生都会不好意思地说:“老师,对不起,我今后一定认真听课.”在教学中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具体怎么做、怎么说,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出适当的反应.

四、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