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发展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经济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经济发展方向

城乡经济发展方向范文1

[关键词]旅游经济 产业脆弱性

一、传统旅游经济城市发展背景

(一)社会背景

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结构的转变成果日益显著,旅游产业这种新型的“无烟产业”,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日益显示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了表现。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44.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0%。其中,城镇居民31.95亿人次,增长14.03%;农村居民12.4亿人次,增长4.38%。国内旅游收入3.94万亿元,增长15.19%。其中城镇居民花费3.22万亿元,增长16.77%;农村居民花费0.71万亿元,增长8.56%。同时中国旅游局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仅国内旅游业都将保持高位增长,2017年预测表如图1所示。

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旅游经济的高效益可以

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激发区域经济的活力,促进各个产业的发展。在活跃经济的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务量需求较大,可以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二)城市发展方向的自我选择

旅游城市大多以自身条件为依据,进行发展方向的选择,以此其分为了资源性、经济型、混合型三种旅游城市类型。而传统旅游经济城市大部为资源性城市,依赖自身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开封市为例,一方面,开封属于八朝古都,历史悠久,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业发展基础,不论是城市文化底蕴和城市的环境建设都具有古风古韵。另一方面,开封城市面积小,人口数量少,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不具优势,所以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就成了开封重点发展层面,逐步发展为以旅游业为单一支柱产业的经济结构。这是城市长年发展方向自我选择的结果,也是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的结果。

(三)互联网的推动:

互联网的社会全面覆盖给旅游业提供了大量发展渠道。对于传统旅游经济城市而言,互联网的发展更无疑是一双无形的手大力的推动其发展。首先,互联网将传统城市宣传难度大幅减小,使得其被众人所知,获得持续消费者。其次,互联网为消费者解决了在小城市找住所难,到了旅游地却没地方住的难题,实现了线上预约,方便了消费者,消费可能性高位上升。

(四)消费者选择导向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物质消费能力提升,闲暇时间增加,必然性的导致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享受型消费占比逐年上升,旅游自然而然的便成为了最具竞争力的选择。旅游形式多样化,在线旅游、移动旅游等逐渐兴起,旅游者对旅游服务品质的追求也不断加深。

二、发展的脆弱性

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阿什沃斯和佩吉(Ashworth&Page)认为,旅游业能够给城市带来持续的经济利益,但那些高度依赖于旅游业的城市经济却从旅游业获利较少。旅游业是敏感性行业,易受外部环境和突发事件的影响。以旅游业为单一支柱产业的城市经济容易受到旅游需求变化的冲击。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众多旅游城市中,将旅游业作为单一产业支柱的城市所占比例不小,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国传统旅游经济城市,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便成为了公众关注的问题。

旅游业具有依赖性、波动性以及季节性等弱点,是一个敏感性较强的大产业,旅游城市对旅游业强烈的依赖性必然会导致旅游业的弱点暴露在其经济系统中,从而表现为旅游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一般来讲,旅游城市对旅游业依赖性越强,其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就越明显。一方面,传统旅游经济城市的脆弱性主要在于产业结构的单一化,以旅游产业为单一支柱产业,在此前提下,城市的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的建设就具有方向性,围绕旅游的主题进行发展,就业机会也大部有旅游业单一渠道提供,这就意味着一旦城市旅游业出现发展难题,那么传统旅游经济城市的失业率就会大幅上升,不仅影响经济的长足发展,也将带来难以在短期解决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了持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城市经济波动加大,经济辐射能力差,较难实现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这就加剧了城市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

三、产业多元化调整

传统经济旅游城市的产业结构脆弱性要求其实现城市产业多元可持续发展。

首先,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从根本上降低城市经济对旅游业的依赖性以及就业机会提供渠道也将多元化,从而增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和产业吸收能力,与周边城市a业进行交流合作,发展相关产业,进一步实现多元化发展。从基础上来说,提高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多元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教育投入的提高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呈现正相关,它们的提高意味着城镇人民的自我认知和就业选择的提升,进一步将增强传统城市的应对能力,降低其在经济波动阶段的受影响程度。

城乡经济发展方向范文2

水利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基础事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级别以及各地政府都下大力气开展本地的水利工程建设,并陆续建成了大量的各类水库、水渠、水闸以及提坝等等,真正的为各地区人民的生产安全以及供水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我国东川区为例,其于1969年11月开始建设、1975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团结渠。南起阿旺镇的老空洞,止于绿茂老村,全长41km,全线共有42个主闸、60个副闸、8个泄洪闸,设计引水流量为4m3/s。灌区覆盖17个村委会,灌溉面积3.4万亩,受益群众达12.5万人。团结渠运行至今已长达39年,为全区各行各业安全输送水资源60多亿立方米,对我区的工农业发展、经济稳定、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水利经济学也为我国各地的水利事业的工程勘测、施工、运行管理以及设计等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对其引起充分的重视。

2、水利经济学在我国近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开始引进了来自美国的效益费用比来对我国水电建设方案进行经济比较。而随着时间来到50年代后,我国又进一步的使用了苏联的抵偿年限法对水利工程方案进行经济方面的比较工作。而在1979年后,又进一步在原有基础上对世界各国合理友谊的方法以及理论进行逐步的吸收,同时在吸取外国先进理论的同时也良好的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的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水利经济体系,并在之后的1985以及1987年逐步颁布了《水利经济计算规范》以及《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等文件,这部分文件都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评价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目前,我国的水利经济学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水利工程建设方案为主要重点,并逐渐关联到水利工程在不同地区以及国家发展方面的地位论证以及发展作用等领域之中,同时其也在我国水利经济学环境效益、建设经济以及水利建设方案的收费方法以及原则等等方面都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一套评价以及研究体系。

3、具有我国特色的水利经济学

由于我国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制度的特点,我国在发展水利经济学的过程中也一直坚持执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广泛的对各国几个眼中的合理部分进行广泛的汲取,同时结合我国现实的国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一种水利研究体制,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其是以我国的社会主义为主要的经济指导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具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情况,严格的尊重我国社会的供求以及价值规律。同时,其也良好的引进了外界存在的竞争机制,并且在良好按劳分配的前提下保证不同经济效益以及责任权利相结合。

第二,其有效的注重了我国水利工程的经济管理以及建设管理情况,并在非常注重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以全方位的角度兼顾了我国环境、政治以及社会的多方面效果。

第三,其也在研究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并以尽可能增强资金本身流通周转的形式来减少资金的积压情况。

第四,其能够非常准确的对水利工程建设所需的资金费用以及所能获得的效益进行估算,并且能够对实际完工之前的投资情况以及项目建设完毕之后的运行维修费用进行估算。同时,其也能够将所获得的间接效益以及直接效益进行更为准确的估算,从而能够较为有效的避免其中存在的夸大、缩小以及重复等情况。

第五,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之前也应当能够经过其相应的财务分析以及经济分析来对其运作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对于非盈利的水利工程来说,其能够通过对项目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分析得出的结论作为各方对此方案进行取舍的重要依据。而由国家缴纳的税金以及国家对地区补贴的资金等也会作为公司内部的转账支付而不会被记入实际的效益以及费用之中。同时,在其对于效益以及费用计算的过程中也会仅仅使用影子工资以及影子价格等等,从而能够以此方式更好的对其真实的价值进行反映。

第六,其还采取了资金内部回收率以及效益费用比等等作为对水利工程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并且以项目的投资利润率以及回收年限等等作为工程的辅助指标。

第七,其还对其中的财务分析成果以及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从而能够以此种方式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价格以及工期等方面因素的错误估计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八,对于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来说,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更为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投资分摊,并能够通过适当的协商来对其中的目标分摊比例进行确定。

第九,对于使用更为良好的技术研究领域、综合利用水利工程以及地区水资源开发项目来说,则应当能够进一步的铨叙更好的组合方式以及更好的运行方式等等来获取最好的效果。

第十,对于不同水利工程提供的服务以及产品来说,则应当在对成本进行良好核算的基础上对于其中的公平原则以及支付能力进行更为细致的考虑,并根据收益情况向对象明确的收取相关的费用。

4、水利经济学未来的研究重点以及发展方向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实际以及研究的更为深入,使得水利经济学目前已经逐步演化为了灌溉经济学以及水利规划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分支。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还会在未来不断的衍生出水利经一个管理经济学、水利发电经济学、水库移民经济学以及防洪经济学等更多的学科分支。而在未来的时间内,我国的水利经济学也会严格跟随我国的社会主义特点,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水利建设的重要地位以及发展目标,使得水利事业的资金以及性质使用、社会影子价格以及折现率、工区管理等等领域能够得到更好的研究管理,并在更为先进计量方式的基础上保证其严格性。而要想真正的干好此项工程,可靠以及充分的数据则是对不同效益进行合理计算的重要基础,而在今后的时间中也需要进一步的通过更为扎实的基层统计工作、更为深入的调查以及更为严谨的观测试验等方式来更好的为我国未来的水利工程积累更为科学有据的数据,并以这部分数据为基础在未来拟定一个更为长期的规划,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实现。

5、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水利经济学在水利工程管理以及建设方面的应用已经愈发重要,而对于其基本的理论情况来说也在未来的水利水电工程中会获得更为广泛的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应当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更好的加以学习,联系实际,从而以良好水利经济学的学习研究来为我国的水利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焱华,许田柱.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研究[J].人民长江.2010(10):100-103.

[2]常水明.可持续节水农业是发展民生水利的理性选择[J].水利发展研究.2010(04):61-64.

[3]王身军.南京市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0(10):45-46.

[4]张红,李明会.浅论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水利天地.2010(05):19-20.

城乡经济发展方向范文3

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的研究属于公益性、基础性的工作,事关国家生态管护、环境保护、资源安全等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顺应国际大趋势,多学科综合研究,依托高技术,解决、探索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科学难题,为此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必须要向着科技化方向发展。

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概述

(一)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是地理学分支学科,指自然界中地下水各种运动和变化的现象。对于水文地质的研究主要有两个任务:治水、找水。目前在找水方面,主要利用岩溶裂缝水和第四系含水层,取得的效果非常好。对于碎屑沉积岩、深浅变质岩、新老火山岩以及碳酸岩分布的研究,对导水、容水构造方面的寻找都取得不错成绩。例如,利用激发极化衰变场法,确定玄武岩裂缝含水区井位,利用电场选频法找水、确定井位,对全国地区水资源运用起到巨大作用,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

(二)环境地质

环境地质这一词最初起源于20世纪中叶,是为了解决地面沉降、泥石流以及滑坡等方面而提出的。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对大面积灾害地质的调查、对国民经济开发区和主要交通干线进行评价分析,采用科学的环境地质探测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目前来看,我国环境地质研究在地面水源、土壤污染、以及地下污染方面取得了不错成绩,为日后的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大量研究资料。

(三)工程地质

对于工程地质的研究主要是为工程应用而服务,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地震、岩体稳定性、地质灾害等等。在建筑中,对于地基土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对于工程地质的研究显得非常有意义。目前来讲,对工程地质的勘察探测方法是多样的,具体包括:地质雷达测量、微震测量、井中和地面测温以及声波法等等。在工程施工中,工程地质学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路基地基压实检测、隧道衬砌检测以及桩基质量无损检测、地质构造检测等等。

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的科技化发展方向

(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发展所要遵循的线索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情,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发展应该遵循以下三条线索:

1 科学化发展方向应该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据,具体包括,南水北调、西北水资源三峡工程等等。

2 科技化发展应该以为政府职能服务、为履行政府法律作为方向。政府职能服务包括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监督利用等等。政府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水资源法以及矿产资源法等等。

3 科技化要向多学科延伸。对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利用地质学基础知识在环境科学以及土木工程学上的应用,由于在工程建设中所涉及专业领域比较广、比较复杂,这就要求向多学科延伸。

(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具体发展方向

1 隧道工程。军事工程、地下铁道、采矿工程、水利工程、公路以及铁路等等都包含隧道工程,并且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铁路建设来说,我国已经有60年余年的历史,其中在隧道建设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岩溶地层止水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大瑶山隧道建设,其隧道长度为14.925km,通过岩溶区深埋为400m~500m左右,长度在1km左右,曾经在20世纪90年生过一次重大的涌水涌砂事件,造成铁路瘫痪,因此国家提出了关于隧道深层岩溶治水技术相关的研究课题,其中大部分都属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相关知识,此课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科研为生产服务、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科技化发展方向,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充分突出这一主题。

2 岩石边坡。边坡问题在水库回水、水利工程坝基、水运航道、公路沿线、铁路工程中表现的非常普遍,影响岩石边坡的主要因素包括,河谷外鼓、河谷卸荷回弹、采煤活动对上覆地层的影响、硬岩地层中软弱夹层的风化以及长河谷下沉对边岸的影响等等。

3 填海造地和围湖造田。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实施了大量填海造地、围湖造田的项目,由于缩小了胡泊的实际面积,从而促使泥沙积累速度加快,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发生变化,水灾严重、洪涝不断,为解决此问题,应该加强这一方向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科技化发展。

4 干旱地区地下水开发。我国干旱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主要包括: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鄂尔多斯盆地等等。当前的水资源系统主要模式是,雪山融水进入水库,然后从山前沿着河道向地下渗入,最后从平原地区溢出,最终形成绿洲,在今后发展上要从农业灌溉、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人工改进上做进一步的调节。

5 为规划服务。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工作,更多是为规划服务,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具体包括,中国地质灾害图、全国环境地质图系以及图文结合的中国重点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等等,为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资料,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要以此为方向。

城乡经济发展方向范文4

关键词:城乡关系 战略转型 城乡一体化规划 新时期

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城市和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强调了多元主体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城乡一体化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所提出的,意在平衡城市和乡村之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差异以及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一、我国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

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主要指的是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工业化进程的要求,城乡之间需要以一种和谐、平稳的关系进行融合、沟通,从而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城乡一体化主要包括:城乡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两类。这不仅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城市,不重视农村”的错误观念,更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经济,不重视社会发展”的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融合。②社会公共资源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流通和配置。③城市和乡村资源的相互利用。④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优化配置。

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涵,我们从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两方面进行分析。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趋于平衡,幸福指数相一致,并且城镇居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和机会,城市和乡村得到共同发展。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有:不断加快城市和乡村的建设水平和建设速度;不断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均衡发展;不断平衡城市和乡村的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协调城市和乡村的社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处于一致,技术、资源、劳动力、市场、组织等多方面的经济要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达到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有:不断完善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结构;不断发展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优化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沟通;不断建构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布局。

2.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

随着城乡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变化,我国对于城乡关系的发展战略也在不断规划和改善。首先,我国对于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由最初的“城市和乡村分别治理”到“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转变为“以工带农,以城促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另外,我国在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经济建设方面做出了众多努力,如:免征农业税、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实施农村免费的义务教育等。除了经济方面的建设,我国还在民利、政府体制以及基础事权等方面对农村实行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以减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优越感。

二、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分析

1.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范围

确定城乡一体化规划区域的范围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主要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①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主要范围应最先考虑经济发展最密集、潜力最大、经济基础好且活跃的地区。②规划范围应做到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相互融合和配合,最大程度地利用先天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③规划范围最好做好与城市的行政区域相吻合,以方便上级政策的传达和下级政策的执行和反馈,增加对农村区域的关注和重视。④规划范围时,要注意建设与保护并存。在建设新城区的同时不要忽略旧城区的保护,真正实现新旧之间的合理交替和相互转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实施,许多大型基础建设逐渐发展起来。例如:高铁、城际铁路的建设、飞机场的建设、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工作难的问题,更缓解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代沟,达到了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基础设施在建设时,要注意选址、整体架构、利用率等方面的考虑,以免出现打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幌子,谋取巨额利益,实现私利的现象发生。

2.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的空间结构

如何推断和预见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城市未来结构的发展变化是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重大难题。传统的做法一般为:依据城乡经济和社会的目前的发展速度,运用数学结构模型以及经济发展周期,推算出未来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但是,依照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来看,这种传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国针对北海以及珠海西区就利用了这种传统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规划。事实证明,未来几年北海以及珠海西区的发展并没有预期设想的美好,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和财力,还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制约了城市原本的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空间结构,我们要做到以点观面,从面观势。即从规模的建设转化为对结构的建设,使规模作为参考的指标,利用空间结构的弹性进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我们在传统观念中认为经济发展决定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影响规划建设。但是,我们忽略了影响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因素多种多样,例如:人口、资源、环境等。这些都是我们利用传统规律所无法预料的,更何况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不确定性、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可能。所以,城市规划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目前的经济水平以及可能出现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其他一些不可确定的因素,进行弹性空间结构设计,以符合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如果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且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其相应的农村和乡镇也会带来良性循环,得到充分的发展。相反,如果城市的经济发展自身就不稳定,且没有统一、明确的发展目标,相应的乡村就会遭到连累,影响乡村的本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会加剧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

北京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就可为我们做参照。北京的城市发展方向本应该向南,和直辖市天津连成一体,形成京津超级大城市。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直接导致了北京向北的发展趋势,如:建设了中关村、亚运村、奥运村等基础设施建设,由集中式转换为外溢式,直接影响了天津与北京两个直辖市之间的优势互补,造成“北京发达、天津困苦”的局面。由此以往,直接影响了天津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新时期,我们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城市和乡村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要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结束语

从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其重中之重是针对城乡关系做好优化措施,以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减少城乡之间的贫富差异,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群毅. 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06)

[2] 杨凯. 城乡一体化规划概述[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11)

城乡经济发展方向范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有效途径

【 abstract 】 the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the real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a virtuous circle of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key and, and speed up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new pattern is the fundamental demand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facing favourable conditions,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effective way.

【 keywords 】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nstruction; Effective way

中图分类号:F25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 优势互补, 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 互为市场, 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 加强城乡联系, 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的有利形势

1、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发展领域的放开、投资身份的打破, 一些城镇居民陆续下乡开发资源、治山治水, 许多农村群众纷纷进镇进城、务工经商, 城乡联动、工农互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 拆除了城镇与农村发展的“围墙”, 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置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为城乡经济的交流融合疏通了渠道。

2、水到渠成的载体。时下,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在农村如雨后春笋, 蒸蒸日上, 形成了公司制农业。公司制农业的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对接载体。一是公司制农业的发展, 使农民认识到不仅可以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 而且可以通过自办或入股成为企业股东, 还可以通过务工或经商而成为农业工人。这就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分工重组。二是通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这个龙头, 将生产、流通和市场紧密衔接为一个整体, 引导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加速了产品向城镇销售、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民向城镇转移。三是公司制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这个载体, 它的创办和发展必然会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消费、繁荣城镇经济。可以预见, 公司制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必将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打工经济”的兴起。据测算, 我国农村目前进入非农产业和流动就业的农民有2亿, 未来二十年内每年将有1. 2亿至1. 8亿剩余劳力。为缓解就业压力, 各地都把“打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一方面, 打工者离开土地进城务工, 在获得收入、增长见识的同时,增加了城市容量, 扩大了城市规模, 促进了城镇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 离土人员的增加, 必然使守土人员减少, 扩大人均拥有资源, 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实现农民增收,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加速城乡一体化。

4、政策上的保障。在投资方面, 通过增发国债、提供信贷、安排项目等途径, 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小城镇; 在扶贫方面, 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领导包保、结对帮扶、整体搬迁等措施, 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社会保障方面, 通过提高下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同时,粮棉油等供应市场的放开、房地市场的培育、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也为农民进城提供了衣食、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条件。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 将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 促进农民进城, 加速城乡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搞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要重点推进、循序渐进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巨额的建设资金,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采取重点推进、循序渐进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模式。具体讲就是以中心城市为重点,通过中心城市的幅射功能,带动周边几个重点县城,以重点县城带动几个重点乡镇,以重点乡镇带动几个村庄,形成围绕中心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圈,在这个城乡一体化圈内,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安排建设资金,统一规划产业发展和布局,统一环境保护和治理,以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圈的形成和整体优势的发挥,幅射和带动更多的县城和乡镇,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圈。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滚动发展,最终达到城乡差别缩小和消除的目标。

城乡经济发展方向范文6

1.公路经济增强了工业化水平

国家工业化水平的发展,需要公路经济的铺垫。公路建设情况良好,能够创造良好的便利交通,对提高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都有十分便利的意义。在装备制造、化工、冶金、能源、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是依托着公路建设各种园区,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引进企业,进行开发。

2.公路经济提高了城镇化进程

公路有热地效应和集聚效应,公路建设周围的城镇、城市、城乡都能够迅速得到公路的便利,对于以后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铺垫。“要致富先修路”已经成为了城镇发展的准则,城镇依托着公路进行信息、资金、物流、人流的聚集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二、客观审视公路矛盾,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做出贡献

1.转变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在建设中形成了固有的思想,在经济发展转变方面的思想落后。首先,公路的管理者不能正确的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公路的必要性。其次,管理者对于公路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正确的看待,思想较为落后。公路人员不愿意进行思想方面的创新,限制了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转变举措缺乏

我国公路在转变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有:忽视群众利益,不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操作,造成了转型矛盾突出。建设部门和管理部门没有良好的合作,施工企业总是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3.转变机制不完善

转变机制是重要的限制问题,我国公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没有专业的公路监管经济发展机构,对于公路的经济发展方式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机制很不完善。

三、健全公路运行机制,创新发展观念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1.贯彻“三化互动”理念,提升公路的经济发展

在公路建设中,要做好三化互动,是指城镇化、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公路建设顺利进行。在进行公路经济发展转变之前,要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本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自然环境、优势产业、产业分布等都是经济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做好了本地区的产业了解之后,要确定本地区的强势产业,明确产业的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

2.“三次产业”互动发展,推动公路经济转变

在进行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候,要做好人才、技术、资金的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工作,让人才、技术、资金能够跟随着公路建设的沿线流动,保证城乡经济共同发展。要做好以下方面的额统筹兼顾,第一公路经济发展和三次产业结构统一。公路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人才、物质、资金、信息等重要的要素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整合和流动的载体,认识到这个关系之后,才能够保证公路经济发展方向准确。第二,要做好第一产业和公路产业的发展,发挥交通运输的作用,保证农民产业能够全面发展。第三,做好第二产业和公路的经济发展协调工作,在特色产品、新材料、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的同时,公路发展也要跟上潮流,积极地将小城镇经济、离散地经济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配套的公路建设体系,推动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

3.做好“三个统一”原则,为公路经济转变奠定基础

公路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候,要做好三个统一的原则,认识到生态文明、生活富余、生产发展的目标。三个统一主要是指:第一,公路经济和经济发展统一。公路经济要提高服务质量,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公路经济快速发展,保证有特色的产品能够顺利的进入市场中,为城乡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第二,公路经济和生活富余统一,公路经济的运输水平和运输装备要提高,保证人员能够顺利出行,货物能够方便流动。

4.建立完善的转变机制,深化改革创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