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1
论文提要: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简称,是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报账、记账、算账、查账以及部分需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决策的过程。它的使用,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数据高度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编制报表简单、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核算手段和财务管理决策的现代化使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会计信息更准确、更及时,提高了会计分析决策能力,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更好地实现其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
一、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1、一些企业领导缺乏对实施会计电算化重要意义的认识。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时展的必然,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会计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2、有的观点则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软件只需一次投入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的情况。从386、486、一直到奔腾I、II,机型换几次,但财务软件仍停留在“古老”的FoxBASE开发的DOS版上。
3、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二)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目前,我国建立在手工操作条件下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也不是十分完善。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就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新的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工作量。
(三)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轻人则相反。
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多为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的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3、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
(四)会计软件存在缺陷
1、安全性与保密性差。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地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埋下了隐患。
2、各核算模块缺乏衔接。总账、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间数据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以实现自动转账、相关查询等功能,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先进性。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完善
(一)重新构建企业全局的数据库。通过对企业采购、设备、生产、库存、运输、财务、人事等需求作全面分析,重组原有的信息资源,建立全局共享的数据模型。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石和关键的成功因素。系统集成应该以数据为中心,系统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同外部的信息交流,都应该以设计良好的全局共享数据库为基础。
(二)注重分析,系统完善,按统一规划进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目的是为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提供及时而可靠的信息,因此在做系统分析时,应当明确企业的主要经营控制和管理活动,清晰地掌握企业的控制和管理活动所需的数据或信息数据应用的流程,了解它们与财务目标的关系,使完善后的系统不会偏离整体设计,同时也避免各个控制和经营活动部门分别建立自身的信息系统而造成数据管理混乱、资源浪费、功能重复,便于建立一个优化的、综合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
(三)选择适用的设计技术。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在系统结构设计上应选择流行的模块化、标准化、网络化技术,应当使系统既具有联网实时处理又具有单机批处理的灵活性。
(四)加强系统完善的管理控制,充分调动系统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开发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企业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配合,主动出谋划策。同时,分阶段对开发完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奖惩优劣,充分调动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调试。在评价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同时,应善于发现问题和错误,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完善处理。
总之,企业应从内部加强管理的同时积极采取技术措施,从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
三、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法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配套法规。随着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化。细化对商品化软件的评审规定,杜绝软件的非法功能。
(二)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这些内控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即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只享有操作权限。
2、相互制约原则。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
3、安全、保密原则。安全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保密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设置多级保密措施。
4、内部防范原则。主要是针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所有这些都是制定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2
关键词: 需求导向; 应用型人才培养; Java教学;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1-66-04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Java已成为21世纪首选的主流应用程序开发语言[1],Java软件工程师也因此成为近年来社会急需的软件开发人才。据著名的TIOBE世界编程语言排行榜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Java语言就几乎一直占据着所有热门编程语言排行的榜首。同时,IDC市场研究公司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在所有软件开发类人才的需求中,Java软件工程师的需求量最大,占到了总需求量的60%以上。根据2012年IT软件行业就业情况调查结果,2012年我国Java软件工程师的缺口就已高达20万。
针对Java软件开发人才紧缺的现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设置了基于需求导向、以Java能力培养为核心的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Java应用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根据计算机学科、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市场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建立符合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积极引入校企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升学生应用Java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1 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1 设置需求导向的专业方向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早在2004年就开设了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该方向的培养目标为:紧密结合飞速发展的Java技术,切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具有Java软件开发和网络应用实践的基本经验,并具备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应用型Java专门人才[2]。
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的设置,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IT行业发展接轨”的原则,跟踪Java技术的发展前沿,不断完善Java教学的课程体系,在打好Java编程基础的前提下,注重与企业开发实际相结合。学生通过Java应用开发方向的学习,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的Java平台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如Java企业应用开发、Java前端开发和Java移动应用开发等。
Java应用开发方向的设置按照专业方向分类培养的思路[3],设计了基础和方向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强调“核心稳定、方向灵活”,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所有的专业方向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等三类。基础课程包括通识基础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专业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所有方向的必修课程,用以夯实专业功底;方向课程则涵盖了Java应用开发知识体系中的主要核心知识单元,凸显专业方向特色。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通常在一、二年级开设,方向课程主要在三年级开设。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也包括计算机发展前沿等选修内容。最后大四年级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际项目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的课程计划设置如图1所示,要求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65学分,其中方向课程为15学分。
1.2 建立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专业方向的建设紧密相关[4],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专业按照面向应用需求的“逆推”方法,根据对企业用人的岗位调研以及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反馈信息,从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毕业生应具备和掌握的能力与知识出发,把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设置和衔接,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技能,建立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目前,Java应用开发方向已形成一个较为稳定、彰显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群,由Java高级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应用与管理、软件工程与数据库课程设计、软件开发规范、J2EE架构和应用开发、J2ME与移动应用开发和J2EE应用课程设计共七门课程组成。这些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目标,既相互独立,又衔接紧密,共同构成了培养Java软件开发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这七门课程涵盖了Java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关于Java技术相对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体系。
Java应用开发方向设计的课程群见表1。
1.3 实施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
Java应用开发方向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显著特点,在Java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实施了包括课程设计、短学期实训、学科竞赛、企业培训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五位一体的Java实践教学环节,强调注重核心能力培养,积极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开展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材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在Java应用开发方向的建设中,实践教学既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5]。通过实施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可以达到训练技能、激励创新的目的,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使得该方向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还具备从事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网络应用的部署、集成、管理等综合能力,能够胜任Java软件的研发和应用。
⑴ 基于项目开发的课程设计
基于项目开发的综合课程设计是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作用。课程设计综合了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的多门相关课程,能够达到激活学生综合应用与研究创新能力的目的。
典型的课程设计包括J2EE应用课程设计、软件工程与数据库课程设计等。例如J2EE应用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基于Web的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方法,融合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等思想,利用J2EE平台以及MVC模式,结合主流数据库系统(如Oracle、SQL Server等)和主流框架(如Struts、Hibernate等),完成一个大型B/S架构的应用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并能在异构系统上进行部署、测试和性能优化。通过该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能够对J2EE架构和应用开发、数据库系统应用与管理和软件开发规范等多门课程进行综合的专业知识分析,并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 基于技能培养的短学期实训
除与多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外,Java应用开发方向还单独开设了短学期实训的实践环节。短学期实训要求学生综合多种知识和技术,通常在大二、大三暑期利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合作进行。
短学期实训紧密结合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采用的是完全实验室讲授的方式,由双师型教师或企业讲师进行指导,强调边讲边练,引入教师研发的实际项目或企业开发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全程模拟企业开发流程,真正参与到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中,从模仿别人再到自己创造,使得学生能及时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切实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更好的掌握应用技能。
⑶ 基于激励创新的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Java应用开发方向的另一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能力。
目前,Java应用开发方向学生可以参加的学科竞赛种类多样,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密切相关,例如ACM程序设计竞赛、电子商务竞赛、多媒体设计竞赛、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和Android应用开发设计大赛等。同时,专业方向还通过开设竞赛讨论班、建设竞赛网站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激活创新精神,涌现出了一大批竞赛成绩优异、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
⑷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培训
培养合格的Java应用型人才,还需要企业公司的积极参与,企业培训是Java应用开发方向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补充。通过产学研合作,引入著名软件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使企业参与到Java软件人才的培养过程,可以增强Java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缩小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还能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多赢局面。
根据Java软件人才的社会需求和特点,Java应用开发方向已与浙大网新集团、快威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进行Java软件人才的联合培养。实训基地建立了真实企业开发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实训的项目都来自真实的企业项目。同时,还与文达、新东方、恒天等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开展Java培训,进行Java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通过企业培训的学生到软件开发公司就业后,就能直接加入实际项目的开发。
⑸ 基于工程实践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是Java实践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毕业设计通常和毕业实习相结合,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内容以工程项目实践为主。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主要强调实践性,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来自于教师或实习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可以自主选择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到IT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实习,或者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要求一人一题,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以全职教师为主,同时也引入企业优秀技术人员的参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衔接非常紧密,通过大四一个学年的实战演练,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实际项目经验,从而为胜任今后的就业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成果
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探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专业实施基于需求导向的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自开设以来,一直是计算机专业学生选择最热门的方向。到目前为止,共有8届600多名该方向的学生顺利毕业,毕业生的历年就业率均在96%以上,尤其是2012届有近一半计算机专业学生选择了Java应用开发方向,就业率达到100%。采用Java技术平台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所获得的毕业设计成绩总体上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毕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淘宝、亚信、浙大网新等知名IT企业工作。从企业反馈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总体评价较高,毕业学生受到了这些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近年来,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与企业合作,共开办14期外包软件人才培训,培训学生350多名,其中95%直接进入外包软件公司工作,满足了社会对软件外包人才的需求,2011年,计算机专业被确立为浙江省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专业。
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1年,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被列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特色专业方向,专业方向中的核心课程J2EE架构与应用开发被列为城市学院精品课程,该课程主讲教师主编的教材《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被立项为浙江省科协“育才工程”资助项目和杭州市“育才工程”资助项目,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研究成果“需求驱动的计算机专业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获2010年杭州市优秀教改成果奖二等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获2011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 结束语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专业通过探索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设置需求导向的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建立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并实施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该专业方向的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调研社会需求,把握Java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继续完善Java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国清,张奋,王蓉.基于案例和项目驱动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福建电脑,2013.2:46-48
[2] 吴明晖,颜晖,陈观林等.多重驱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6):118-120
[3] 彭志平,姚明,李启锐.Java应用方向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23:64-68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3
关键词:小学期;软件工程;培养模式;项目实训;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26-03
2009年7月23日到26日,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实验与实践教学研讨会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会议以推进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实验课程建设为主题,围绕高等学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开展了讨论。讲座之后,主办方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邀请所有参会代表考察参观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该校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贺红向参会代表介绍了该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暑假“小学期”制度。
一、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实训”培养模式
山大威海分校软件工程专业以实训为导向,厚基础、重实践,走出了一条以专业实训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山东省全省得到大力推广,山大威海分校软件工程系也成了山东省软件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发现,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之所以能够走出这样的一条特色之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该校没有盲目的把学生抛向社会,没有盲目的把学生交给社会上的计算机培训机构。现如今,外界计算机培训机构多如牛毛,各个层次的培训公司纷纷看中了高校计算机信息类专业这个庞大的蛋糕。很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或即使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却没有办法引进具有一线实践开发技能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又要为学生就业找个好归属,迫于无奈,只有将学生送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学习。这种做法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培训公司教会了学生开发技术,同时也帮学生推荐找到了工作。而山大威海分校则是把外面的培训机构和实训教师引进来,在校内进行培训,学校为其提供实训平台和场地。该校的做法,对学生比较方便适用,而且安全也有保障。同时,也帮学生省去了很多培训费用。除此之外,威海分校实训培养模式的成功,我们觉得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威海市是夏季避暑胜地,好请人才。威海地处海边,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6度,气候宜人,很多专业人才愿意去该校做短期教学和培训。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根据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实行三学期制,从7月1日到7月30日是第三学期时间,被称为小学期。在该学期,学校会邀请外界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到学校做学术报告,整个教学也是进行选修课、辅修课和实习实践类课程,生产实习也是在这段时间进行。在暑假前,学校会到处“物色”各个方向的专业人才,邀请其到该校讲学或做培训,时间一般分为一周、两周或三周。在培训讲学期间,学校为其提供住宿和三餐补助,并给其60元/学时的讲课补贴。虽然补贴不多,但各个培训教师能够在愉快度假的过程中顺便对学生进行一些培训而且还有收入,应该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软件工程系从外界的一些知名IT公司或知名IT培训机构请来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训,一般都是按4周进行。现在的威海分校,实训模式已经全面铺开,整个工科领域的专业,几乎全都在搞实训模式,从结果来看,效果很好。
2.有资金支持。威海分校软件工程系进行实训教学,是从2006年开始。刚开始没有资金支持,系里就先拿出一部分资金先垫付,在把一期做好后,效果出来了,学校也开始重视了,就开始资金投入了。再到后期,实训的影响更大了,威海市政府和山东省教育厅都开始重视,大量政府资金开始注入。另外,有些大型的实训,也会要求学生交纳部分培训费,100元左右。让学生交纳部分培训费,按照道理来说,是不符合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的。但威海分校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从实际效果来看,让学生交纳部分培训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则,很多学生会对这样的实训不够重视。再者,即使是收费的培训,学生在学过后如果的确觉得物有所值,也就不会介意这部分培训费。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软件工程系这样做,其实是替学生节省了大部分钱。因为现在外界的IT培训机构,培训一个项目一般都是几千元。
二、其他高校的借鉴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成功,很值得其他学校借鉴。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国内很多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特别是IT信息类专业,新技术发展快,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大学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如果教学上还是过去那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没有掌握先进的开发技术和开发工具,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出去就成了社会的“弃儿”。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软件工程教学应以项目开发为核心,紧盯业界技术前沿,组织项目开发团队,分配项目开发任务,进行项目开发指导,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
1.积极建设软件工程大类实训实验室,为学生创建丰富的实训环境。(1)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主要是为计算机系大一学生做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建立这个实验室投入很小,可以使用学校历年来淘汰的旧机器。计算机系的学生如果只学学计算机基础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计算机导论课程,导论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学科专业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和学科主干课程,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提前把握。根据计算机系新的教学计划,在大一上学期结束期间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引导学生对计算机进行组装和维护,可以让大一新生提早对计算机专业奠定学习兴趣。有了这些专业知识后,本专业学生可以为其他同学提供技术咨询,同时也可以在后期重点选拔计算机系的学生充实到学校的网络中心帮助维护整个学校的其他师生的计算机。(2)具有实训场景的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工程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的建设,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网络验证实验外,还要具备网络科研功能。同时,作为学生网络实训使用,一定要模拟实际的工作场景,建设具有实训背景的网络工程场景。可以在结合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拓扑图的基础上,再建立一个动态的组网场景。其组网设备可以完全照搬学校的网络中心机房模式来购置,真实再现网络接入环境。引导学生架设网络,从铺线开始,包括设备选型、采购,一直到具体实施,从运营商的接入段一直到客户终端,教会学生如何做网络工程。同时,学生报考软考的网络工程师和网络管理员考试,而这两个考试对学生的网络实践要求非常多。另外,信息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出去找研发类和技术支持类工作时,遇到的面试题目50%以上都是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所以,提高网络实践教学,加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实训就显得尤为重要。(3)软件开发实训实验室。软件工程实训实验室开设的越早,对学生越有利,宜早不宜迟。软件工程实训实验室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来进行建设,分别是数据库(Oracle,SQL Server)、程序开发(C,C++,Java,C#)和软件工程(VSS,UML)。软件工程实训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训的重中之重,建议重点投入重点支持。同时,还可以在软件工程实验室进行软考培训,对报考程序员、软件设计师和系统分析师的学生进行强化。
2.大力引进和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工科学校要有工科学校的“拳头”,要保证有稳定的教师队伍,防止人才流失。很多青年教师特别是男青年教师因为经济压力而从学校辞职,不少双师型教师因待遇问题而投奔企业。要想留住和吸引大量的优秀计算机类人才,必须要舍得投入,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要下大力气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的福利待遇。要想让优秀的青年教师在学校“安身立命”并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同时,要给青年教师压担子,给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具有主人翁精神。(1)请进来和送出去。请进来,积极引进合适的双师型教师,四面出击邀请技术“牛人”投入计算机教学。很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项目实践经验少,大部分老教师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课教学,项目实训类青年教师较少,还有很多实训实践类课程无法开展,还需要从社会上引进一些短期兼职教师,建议大力度引进具有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特别是教学型和工程应用型高校,需要更多软件开发实践经验的教师。学校可以通过教师以一定的社会途径在外界收集和打听技术精英,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引入学校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从社会引进的实训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兼职教师的培训时间应以1-4周为宜,根据其实训项目的安排来决定其实训时间的长短。送出去。由于自身专业和技术的限制,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计算机实训技能。所以,还应该积极的对已有教师进行培训。可以委派青年教师参加外界技术类培训,比如,参加全国的一些大型公司举办的项目培训。像微软、IBM、Sun、Oracle、Cisco、中兴、华为等这些公司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一些大型培训。
3.以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专业为试点,大力推行
“实训”模式。(1)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实训模式。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感到很茫然,不知道专业课的先后联系和前后逻辑,无法架起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链。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导论教育。一部分学校现在在推行3+1的教学模式,即前3年进行课程理论的学习,第4年把学生送到外面的企业进行实习或培训。3+1的教学模式,它的弊端就是学生在前三年期间,过多的强调理论而忽略实践实训课程,学生因为没有动手实践能力而过早的丧失了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把实践实训课程放在校内进行,从大一到大四分散实施,结合培养方案,按照各个课程的先后顺序开展对应的实训,在每学期末进行实训[2]。以“实训+项目”的方式来带动。依次进行计算机基础实训、C语言和C++实训、Java实训、Oracle实训和C#实训。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过早的领悟到“项目”的魅力,增加学习兴趣。实训时间建议定在每学期期末,以方便安排课程教学。(2)以项目开发带动课程教学。结合专业实验室积极开展对应的教学科研和项目开发工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常规项目,比如精品课程网站、学校部门门户网站和部门信息管理系统等。在项目完成交付使用后,学校可以给师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提高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做软件项目,要抛弃必须在外面找项目的观念,要抛弃做出的软件项目一定要有市场的观念。很多信息管理系统,完全可以让学校安排本校学生做,做完后学校自己使用,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这种实训模式做成功之后,项目开发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层次,可以考虑成立软件工程工作室,承接外面的项目,做一些大型的软件系统。
参考文献:
[1]唐浩坤.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N].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4
Abstract: As our society steep into the knowledge economic society a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ge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But our country is seriously shor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the proposal of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The study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talent has great importance on realizing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and constructing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关键词:素质模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
Key words: competency mode;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talent;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3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048-03
0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已成为企业争夺产品市场,遏制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和资源。近年来,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多,然而国内能够应对这些难题,懂技术、懂管理、懂法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却是凤毛麟角,严重缺乏。据调查,目前在我国设立知识产权专业的高校数量比较少,每年培养出来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不足三千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资源缺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提高的原因之一。我国在2008年提出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其中就明确指出了要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1]。
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作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在企业中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关键力量。鉴于高校培养出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现有的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存在一定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培训作为培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成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挤占一席之地的一项关键工作。
1基于素质模型的人才培训体系
员工培训体系,是指围绕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企业为帮助员工提高素质及工作相关的技能,而对员工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及相应的管理活动的体系。[2]关于培训体系,目前理论界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基于流程论的培训体系,因为它能够为培训提供一个相对规范的程序和框架。基于流程论的员工培训体系一般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四个部分组成。传统的员工培训体系是基于如图1这样一个流程。
传统的培训体系中的需求分析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分析得出的范围大多局限在知识、技能、行为等一些表象的素质上,而对于那些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潜在素质却无法得到准确的需求评价。尽管员工的潜在素质相对于知识和技能来说比较难以评估和培养,但它们对于界定绩效的高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把一些员工潜在的素质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反映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员工的素质模型,判断并发现导致员工绩效好坏差异的关键因素,从而通过安排相应的培训,提高一般员工的绩效。素质模型就是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及知识与技能水平。[3]以素质模型中所要求的素质作为培训员工的依据,与传统的培训往往是在绩效不佳之后才寻求解决的办法相比,更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基于素质模型的员工培训体系基于图2这样一个流程。
2基于素质模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需求评估
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已经界定,即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要基于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素质模型开展培训需求评估首先要明确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素质模型。我们可以把素质模型分为两个部分来考虑,即素质模型中冰山以上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以及冰山以下的部分即动机、品质、自我认识、角色定位和价值观等一些潜在素质。数据采集是素质模型构建过程的主要环节。收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行为事件访谈法(BEI)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调查方法,要求被访谈者列出他们在工作中发生的关键事件,包括成功事件、不成功事件或负面事件每项事件列举出三例,并且让被访者详尽地描述整个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时间、相关人物、涉及的范围以及影响层面等。同时也要求被访者描述自己当时的想法 [4]。
2.2 问卷调查法将一系列行为书面列出,加以描述,要求被调查者指出哪些行为是相关工作的高绩效者应该拥有的[5]。
2.3 专家数据库法从已有的素质模型中找出专家的意见,在类似的模型中识别出重要的胜任素质信息。
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不可能只选择一种方法,一般都会寻求几个方法的组合,保证其效度、信度和广泛性的平衡。我们结合使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数据库法得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核心胜任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运用能力、制定计划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谈判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作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他必须明确哪些项目是还没有别的单位申请了知识产权的,减少盲目开发的无谓成本,这就需要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划制定能力,告诉研究人员哪些项目是值得开发的。
知识产权申请到之后就要让它发挥功效,究竟是进行知识产权转让还是知识产权许可,许可的话是独占许可、排他许可还是一般性的许可,哪一种能够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此时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谈判能力就发挥了功效。
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来说,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本专业的知识,还有外语知识、法学知识、管理知识以及企业相关研究项目的知识。产品在更新换代,知识也是日新月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开展不是仅仅依靠知识产权部门就可以的,很多环节需要和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合作开展。这就需要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具有较好的主动性、协调能力、灵活性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能力指标属于内在素质,就如同被封闭在“冰山”之下,很难被观测到和评价,而这些素质往往成为制约员工自身和阻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胜任力明确以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确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每一种能力的绩优标准,如计算机能力来说就是要能够建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更新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数据库,让研发人员少做无用功少走弯路。一般来说,员工潜在素质的胜任力培训目标难以界定,这时可将胜任素质模型中的信息转化为绩效目标[5],以此作为培训目标。如自主学习力,可以转化为每个月能保持有二十到三十个小时的相关工作知识的学习时间。然后以此来安排相应的培训活动教员工如何让统筹安排时间。
下一步就是把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的绩效考核结果对照已经建立的胜任力模型,找出员工个体现有状况的差距并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如果胜任力差距属于环境、技术设备或激励机制方面的原因就不是培训可以解决的了。如果差距属于员工个人知识或技能不足我们就要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如果属于难以克服的个性特征原因,这需要有的放矢,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
3基于素质模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方案设计
在运用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获得了培训需求分析的资料和信息之后,培训活动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了培训方案的设计上来。系统分析培训需求,确立培训的目标,明确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步骤,选则相应的培训方法,分析、评价其结果,使企业培训的效果达到最佳。
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是为了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企业的知识产权,为企业带来竞争力和持久的进步。要做到这一点,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人员就需要用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强烈企业归属感,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对于专业能力的培训,我们可以通过胡允银构建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来对比员工现有知识和技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善和提高。按照目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实际情况,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企业内部的研发人员转岗或招收理工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二是招收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这两类人员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他们的知识结构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对于研发人员转岗或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业务理解这一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们都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他们欠缺的是专业的法律和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加强谈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对这类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法学素养和沟通协调力的提升这两方面,可以通过开设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管理等课程来使这类工作人员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内容,使他们能够经常、及时地给企业员工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培训,有力地执行各项知识产权保密制度,及时应对各类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对于沟通协调力,理论层面应放在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学习上,为了让员工处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或模拟谈判,设计一个处理纠纷或知识产权转让谈判的场合,从而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较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
对于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的员工来说,平时在课堂中接受大多是相关法学的教育,在撰写专利申请书或者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时候可能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就有所欠缺。因此,针对这一类工作人员,培训的重点应放在企业相关产品的专业知识上面。可以让该类员工进入生产基地向技术工人或者研发人员了解相应的产品知识。具体的培训可以参照表1的安排。
通过以上方面的培训,使得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上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使得素质模型中冰山以上的部分得以完善。对于同样会对绩效产生影响的冰山以下的部分素质同样值得我们的重视。虽然说冰山以下部分的素质包括动机、品质、自我认识、角色定位和价值观这些在员工的后天是比较难以改变的,然而他们却会与技能等素质构成共同要素决定人的行为,最终驱动绩效的产生。
对于这一类素质的培训我们可以从改变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心理入手。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让培训学员暴露价值观,从而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结合素质模型和员工个体情况,制定适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改变行为的最有效方法。其次,培训人员和企业的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积极态度,去启迪和影响该类员工的行为。可通过角色扮演法、考察法等提高受训者正确面对现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受训员工开展增强企业归属感的培训,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工作内容从专利申请到专利许可、专利转让、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等方面,工作内容相当繁杂,相应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因此,必须增强该类员工的受挫能力和自我缓解能力。对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给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之中,以便更好地处理员工的动机、品质、自我认识、角色定位和价值观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让员工在压力面前可以自我调适,改善心态模式、提升意志品质并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开发。
4
基于素质模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有效运行的保障建议
第一,培训必须得到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素质模型在培训中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培训过程中各个环节,关系到企业各个层次。企业高层必须在观念上认识到该类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在资源安排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在现实工作中,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往往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培训过程简单化,大部分仅仅就是开展知识产权法学方面的培训。对于新课程的经费则很少给予支持,这会导致培训跟不上实际情况发展的步伐。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推动,是应用素质模型理论于知识产权管理员工培训全过程,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重要条件。培训部门应该把管理者应该做的以促进培训转化的有关事项的日程发给他们,提高管理者在培训活动中的参与度。培训完成后,应把培训的成果展示给管理者,比如说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以相对高价转让企业的知识产权、妥善地处理了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等等,让管理者意识到培训是有实际效用的。
第二,鼓励自学,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具有促进学习、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组织。由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庞杂,包括法学、管理学、科技和外语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光靠企业提供在职培训可能无法很好地完善该类员工的知识结构。因此应当在公司内部建立一种开放的、愿意学习、愿意交流、愿意指导、愿意分享知识和经验的文化;在公司中培养学习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公司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 企业可适时调整相应的培训政策,对于一些员工自己参加专业相关的培训给予一定的补助,这在减轻公司培训压力的同时还能降低培训投资的成本风险。
第三,进一步开发素质模型中潜在素质的培训方案。运用素质模型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其难点就再于对素质模型中冰山以下的部分素质开展培训。由于动机、品质、自我认识、角色定位和价值观比较难以评价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培训工作人员在培训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要能使该类员工的价值观得以体现,综合运用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游戏式的方法、图片、录像、动画以及自身经历等多种方法来引导受训者,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高培训的效果。
胡允银建立的胜任力模型属于素质模型[6]中冰山以上的部分,我们参考他的模型提出的培训方案能够解决员工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冰山以下的部分还没有针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方案产生,本文提出的一些培训方案也不够深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开发,以期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EB/OL].[2008-06-10].
[2]艾尔文.戈尔兹坦.组织中的培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秦杨勇,杨明广.平衡计分卡与素质模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5
[关键词]电算化 内部控制 现存问题控制策略
1 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在手工操作下,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的岗位分工和各种内部牵制制度,以及账、证、表的定期核对,来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实行电算化以后,虽然会计内部控制的原则仍然适用,却使大部分传统的控制方法和措施失去了作用,增加了新的控制内容,提供了新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方法和措施。
1.1 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
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高速、稳定的特点,有很强的逻辑判断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使内部控制形式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
1.1.1 原手工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由于全部会计核算工作由计算机集中完成,凭证数据一次录入后即在会计软件的控制下迅速、多次、毫无差错地分别记人各种账薄,并据以编制报表,只要凭证和会计软件正确,其输出的会计信息也必然是正确的,这就使账簿之间的核对没有必要了。此外,编制科目汇总等试算平衡的检查也成为多余。
1.1.2 原手工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计算机内了。如凭证的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发生额的平衡检查;各核算与系统之间的数据核时;报表数据的勾矧关系检查等。
1.2 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变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部控制的新内容。不仅要保存好相关的纸质数据文件,还要保存、保管好已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如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内部控制、计算机机内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操作管理等。
1.3 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将放在原始数据输入、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控制几个方面。
2 会计内部控制的现存问题
2.1 “一身多职,越俎代包”现象严重传统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不相容职能分离及相应职责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算化后,由于功能和知识度集中,导致职责的集中,原手工操作下不宜合并的岗位,采用电算化后可以合并,会计人员大大减少,致使这些原则的重要程度下降,
2.2 原始凭证数字化,易于伪造
2.3 内部控制的程序化使得差错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2.4 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差
3 会计内部控制的内容
3.1 制度控制
制度控制一般是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实行的,即由主管部门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制或监督会计部门执行,从而保证会计核算软件正常和安全运行,免遭外界干扰、破坏,向企事业单位提供准确无误的会计信息,制度控制包括以下几点:
3.1.1 组织控制
如前所述,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组织及岗位分工发生了很大变化,其特点是将会计信息处理功能都集中在计算机操作使用部门,这样就削弱了原手工核算时详细划分不相容职责的组织控制措施的作用。补救不相容职责集中化的主要控制措施就是:要重新设计会计系统各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内部牵制制度。
3.1.2 系统操作环境管理和控制
系统操作环境包括系统操作过程以及系统的维护,操作规程过程控制主要是通过建立一整套完整而严密的操作规程来明确操作方法和操作规程次序,防止重复、遗漏和误操作。系统维护包括对硬件、软件和数据的维护。对硬件的维护制度包括:设备的使用、检查和维护,规定机房的温度、电压等环境条件,以及规定防火、防盗等措施,为以防止万一,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可采用双系统备份。
3.2 程序控制
控制是指靠计算机程序对会计核算进行内部控制,以实现系统的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的内部控制往往比通过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的控制更为有效。
4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策略
4.1 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审查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
4.2 建立健全人才培训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企业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企业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或聘用一批精通技术、熟练应用电算化程序的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4.3 严格对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会计核算软件投入正式使用后,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修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等工作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如出纳),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
4.4 建立全面、规范的会计基础管理制度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发展战略具有重大影响,如何重新看待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怎样建立新型的适应企业发展的信息观念,使信息真正服务于企业,让信息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企业管理得以信息化、系统化、科学化进而大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
企业高层观念已变,但认识深度不够。目前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使企业高层领导都已经认识到利用计算机实施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所以高层领导已经开始“想”或者“肯”发展信息化。但高层领导对信息化认识不足,有些企业高层领导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就可带来经营高效率。他们不考虑管理、业务和技术的配套发展,只是生搬硬套地把业务搬上计算机系统。CCID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作用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的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作为企业高层领导,光有观念上的改变是不够的,更多的应该是参与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来。这就要求我们的高层领导必须对信息化项目(如ERP)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一点正是众多中小企业所欠缺的,由于企业领导缺乏对信息化项目的系统认识,不能从企业整体着手设计,从而导致信息化效果欠佳,甚至于失败。所以,中小企业要实施信息化,企业高层领导首先要加强信息化的学习,提高信息化的认识。
2.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很多企业对短期内不能收益的工程不够重视,因而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信息化改造由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而需要相对较高的资金投入。据一项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企业认为本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与发展初期相比,虽然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预算有所增加,投入力度也有所加大,但从投入绝对额占总资产的比重看,与国外大企业一般投入在8%~10%的比重还相差甚远。
3.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
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不仅要包括硬件、软件、技术人员,而且要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但是中小企业前期的数据都采用手工记载,这为数据的录入和资源的共享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同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他们在整个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上不规范,因此,中小企业就更需要靠先进的管理思想、先进的管理系统帮助企业逐步规范运作,在竞争中降低运营风险,提高效率。中小企业也应当以信息化为契机,摒弃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做法,通过采用符自身的管理软件达到标准化的管理。
4.应用深度不够,缺乏个性化
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在研究上以取得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体系的建立上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深度,但是相关技术转换为产品、相关产品转换为产业的程度较低,很多的科研成果被科研院所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成效。已经转换的技术,因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或规模较小或相关的政策扶持较少,没有形成整体的规模效果。目前的软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仍然难以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于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深化运用提到日程上来。2000年是“企业上网年”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绝大多数企业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媒体的简单扩充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运用上还非常落后。另外,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及历史背景不相同,多数企业的运作模式虽有雷同,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需求是互异的,就需要“量身定制”。因此,实现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是信息集成商所面临的挑战。
5.信息环境尚不成熟
我国社会信息化总体水平不高,缺乏一个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大环境,我国信息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提供广泛的专业化、低成本信息服务,势必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内在驱动。这给企业应付信息挑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从技术角度看,通信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企业网络建设和服务的需求,功能差、价格高、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系统集成和提供满意的外包服务的行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规范没有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队伍和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网络化环境的需求。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所采取的措施
1.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认识.
既要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当今时代企业参与竞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又要看到这是项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道德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升级、不断完善的原则和规律,既要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管理,又要根据企业需求和承受能力去务实地推进信息管理,早介入早主动,早实施早得益 。要充分认识ERP等综合性管理软件的实质和作用,在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科学地实施,以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来说,政府从其所掌握的资源上予以必要的支持、扶植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设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专项资金,给予贴息或者补助;视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为重点技改和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在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时,一并建设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把信息化管理水平作为考核标准之一,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特别要树立可供不同基础条件企业借鉴的典型。
2.构建完善的信息体系结构
从面向21世纪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看,对每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构造企业的信息体系结构。建立信息体系结构是信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完整明确的、动态维护的信息体系结构,信息这一组织机构中最重要的资源的管理、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维护原有的信息系统、开发新的信息系统等一系列工作就失去了基础。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我国企业信息化可以采用最新的竞争情报系统的信息体系结构。
3.做好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扩展工作
做好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扩展工作,是保证信息系统,能够稳定可靠,长期有效地支持企业经营和不断地发展需求,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在搞信息化建设上一定要在投资策略上实行“基金制”简单的描述,就是系统处于建设阶段就使用建设基金,系统维护和开放扩展阶段,就适用运行扩展基金;另外,企业要肯拿出充分必要的培训专项基金,下大力气培训自己的工厂人才,掌握好系统核心技术,为今后能独立进行系统运行维护、二次开发及升级扩展打下基础;要坚持杜绝信息化建设一锤子买卖的投资模式,这是不科学的。
4.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体系
业务流程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的基础,没有好的业务流程,就不会产生优秀的企业,对企业而言,业务流程如同一个人的血脉和经络,只有血脉和经络畅通了,先进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等有营养的成分才能被吸收,才能转化为能量。企业无论是什么样的体制或机制,无论计算机普及应用程度如何,若要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搞好业务流程再造,就必须首先提高经营者自身境界。只有这样,企业管理信息化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才能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5.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推进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是首要问题。系统建成之后,需要维护、升级、改造、管理过程中还要依靠企业自己的力量,这就要求加强对信息从业人员的培养。首先,企业要加强内部人员的培养。一是对系统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的培训,这种培训能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及时维护,同时,可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知程度和责任感,提高其归属感,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求;二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因为企业的信息化会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对管理人员培训的目的就是使管理人员能适应这种变化,自觉地应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思想,推动企业的发展。其次,可以利用现有院校和社会资源建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进行切实有效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训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企业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另外政府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围绕“构建一个平台”、“完善一个体系”的工作目标,把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政府还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通过整合多方面资源,强化纵向职能部门的联动互动,形成共同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继续加大投入,通过设立企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投入,使更多的企业通过信息化项目的有效实施,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唐彬文: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分析.科技创业月刊,2007,(4)
[2]陈远陈子夏望俊成:企业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构建健康的信息生态系统.情报杂志,2007,(6)
[3]王岚尹明远:浅析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不足与改进.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4]张浩: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之我见.企业家天地,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