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1

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应如何选择、整合、创新教学方法?本文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就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应考虑的基本策略作初步探析。

1 建构发展策略

建构发展策略是指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切从如何更好地建构学生发展出发考虑教与学的方法,一切为学习者未来发展服务。传统教学往往只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的发展,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以传授为主,我讲你听,我灌输你接受,不考虑教学方法的智能训练价值、发展价值,不考虑学法指导。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学习创造了一个最近发展区,那就是学习唤醒了内部的多种发展过程。”[2]也就是说,学习不仅是接收、接受知识,而主要是学习者内部心理机能产生的变化。学习的本质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本质是引发最近发展区,是引起、唤醒和启发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教学应走在认知发展的前面,“只有跑到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3]当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家们普遍认为: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教学应注重知识学习质的深入。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越来越揭示出教学要建构学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方法设计就是考虑如何建构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以注重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更加关注开发和有效利用其智力表现价值、促进发展价值,关注提高其促进发展的有效性。近年来,诸如“发现法”、“抛锚法”、“探究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也证明,只有从促进发展出发设计的教学,才更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才具有更大的智力训练和促进发展的价值,才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要从如何建构发展的思路展开,把“建构发展”作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策略,作为方法设计价值取舍的重要标准。

2 重情激趣策略

重情激趣策略是指教学方法设计要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自豪、欢乐、惊奇和赞叹,进而感受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效果。

传统教学历来赞赏学习是“苦作舟”,认为枯燥、苦学是学习天经地义的情结,看不到愉悦的情绪生活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因而,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不考虑情绪情感的激发调动。现代生理心理学和脑科学“脑功能定位说”揭示出情绪生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教学方法设计重视情绪生活提供了生理学依据。保加利亚心理医生洛扎诺夫认为:在学习中,理智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大脑左半球管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管具体形象思维,两者相协调才会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因此,当代教学方法正沿着苦学一会学一乐学的道路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学要承载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保持较高的求知欲望和求知兴趣,才能适应学习,增强学习效率效果。当代,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情商”即是指包含情绪体验在内的人格特征,是教学成功的重要的非智力条件。当今,更有人指出:情绪情感是启动学生成材的三大杠杆之一。国外流行的“暗示教学法”特别重视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把它看成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教学设计追求使学生在充满乐趣,没有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的良好状态下掌握大量知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收到了很好的促进发展的效果。我国广大教师提出的教学游戏、动手操作、趣题妙解、情境教学等等,使学生对学习兴趣盎然,从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因而也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所以,激起愉悦乐学的情绪是现代教学成功的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纬度是情感目标。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和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教学方法创新要注意加强教学的情感效果,重视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把重情激趣作为教学方法设计的重要策略。

3 学法研究策略

学法研究策略是指教学方法设计要重视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传统教学方法只重视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法研究和指导。教法设计所关注的是教师如何讲授,至于学生如何听、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听和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则很少谈到。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激增,社会正步入学习化社会。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理念。这要求现代教学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独立自学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现代教学的新理念。人们逐步提出了自主学习、活动学习、研究学习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论界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落实的研究,越来越注意到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注意到学的方法对教的方法的深刻影响。因而,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重视学法指导。当今,各种有影响的教学方法,无不关注学法指导。如“发现学习”、“合作学习”、“尝试学习”等,都非常重视研究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通过自学、讨论、探究进行学习。所以,实施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要把学法指导作为教学方法设计的基本策略考虑,把学生学习中表现的思维紧张程度,思维水平和思维品质作为教学方法价值取舍的前提,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4 互动合作策略

互动合作策略是指教学方法设计要突出教学中各主体性因素的动态结合,突出师生、生生之间密切合作。在合作中学习,提高课堂信息的吸收率。在合作中发展,形成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以往的教学,过多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对合作意识与技能的培养重视不足,养成学生片面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伴的利己倾向,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害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合作学习学派认为: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与竞争一样,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又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合作是工作的核心,是竞争的基础。教学方法设计中利用师生合作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由此提高学业成绩、习得合作技能、增进同伴友谊、学会关心和理解,达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流行世界的“合作学习法”、上海育才中学探索形成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学法,就是合作性比较突出的现代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在有利创新的合作环境中进行。所以,教学方法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合作性策略,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种健康安全、民主平等、和谐愉快、合作竞争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

5 多元整合策略

多元整合策略是指教学方法设计,要注重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性组合,多法结合,互配使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十分复杂,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教学任务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学过程应当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不能囿于某一种方法和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强调某一教学模式的统一要求,往往比较单一、比较呆板,不利于素质教育多重目标的达成。近些年来,国内外许多教育学者提倡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他们普遍认为,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一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种教学方法的不足所在,反之亦然,各种方法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倘若能利用这种互补性,将具有互补性的方法互配使用,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指出“在现有的教学策略上加上另一种新策略,其效果虽不能因此而倍增,但确能增加效果。”[4]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尝试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借此扩展开来,探索出许多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美国教育学者嘎斯基提出的“合作掌握学习法”、前面提到的我国教育改革家段力佩等提出的“八字”教学法、以及教学法专家黎世法教授提出的“六单元教学法”等,都是多法结合、创新的产物。

为实现素质教育多纬发展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开放的心态熟悉把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最新动态,围绕如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性组合,实现教学方法设计的最优化。

6 个体适应策略

个体适应策略是指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关注个体学习的参与度、自由度,因材施教,将个体活动作为教学方法设计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师个体认识差异的限制,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虽然历来为教育家们所强调,但在教学实践中却不容易实行,仅仅是作为一种教育观念而存在。教学历来注重集体教学,注重齐头并进,因而,教学方法设计上因材施教的方法少且个别适应性差。随着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人的个体差异有了进一步和更为具体的认识,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个体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环境因素偏爱等个体差异因素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越来越意识到要凭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教学的方法,因而使得认识并设法适应个体差异成为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2

所谓林业科学研究方法,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设备,通过一定的流程和方法,以正确、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林业为研究对象,最终得出一定结论和成果,并以此来指导林业今后的科学建设和发展的过程。现在,研究方法对科学的、正确的管理和发展林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了解我国林业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和当前主要的林业科学研究方法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必须的要求。

1林业科学研究现状

目前,无论是在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方面,我国都正处于社会变更时期,林业科学研究也正处于发展和创新的新阶段。3S技术、回归模式、GIS建模技术等技术和模式在林业科学研究中都已被广泛运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林业科学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提高了林业科学研究的管理和运作水平。尽管如此,与国外相比,我国林业科学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我国需要改进的地方。就研究规范性而言,目前对林业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在国际上和国内还不是很一致,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林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下设很多分支,目标是我国领土范围内的林木业;就研究系统性而言,无论在研究内容方面,还是在研究手段与方法方面,林业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不强,一些研究只是为了功利性目的,并非为了研究而研究;就研究方法和手段而言,林业科学研究受到很多限制,仍然较多的采用传统的随机布点、野外观测等来观测数据,然后再做进一步研究,3S技术、GIS建模技术等现代新技术已有所应用,但是规模并不大;就研究内容而言,除了以往的研究内容外,林业科学研究的内容还应包括林业法规与政策、林业管理与经营等,但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健全。

2几种主要的林业科学研究方法

方法对林业科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而现代新技术在林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林业科学研究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种林业科学研究方法:

2.13S技术在林业研究中的应用技术

当前,3S技术在林业科学研究中应用的越来越广,它具有明显的优势:加快了林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林业管理、科研、预测及评估水平;改变了传统的林业调查作业方式,将研究过程转向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对森林病虫害、火灾、自然灾害等的监测能力;能适时信息,进行动态监测。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资源的获取方法,有纸质地图、小班图和调查数据的数字化与GIS获取的应用技术,遥感数据进行多尺度、多时空的数字化数据采集和GIS集成技术等;二是基础平台的建设方法,例如,重庆市于2004年制定的第十四批科技攻关项目的GIS基础平台就是建立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超图公司研发的SuperMapObjects全组件式GIS开发平台上的。应用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林业信息管理平台体系的建设。此外,还要掌握3S技术的关键,例如,在重庆市的应用项目中就有两个关键技术,一是GIS基础平台开发技术,包括高性能WebGIS技术、集中化数据服务技术等;二是数据建设标准化技术,包括矢量数据处理技术、地图快速可视化处理技术等。

2.2林业科学异构数据访问技术

所谓林业科学数据的异构性,就是指林业科学数据所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及所用的开发平台与数据语义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严重影响了不同层面之间的数据整合与共享。因为数据整合与共享是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的核心目标,因此,消除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和数据语义层存在的异构性是实现这一技术的关键所在。在操作系统层面,通过WebServices技术的采用,提出了基于服务的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系统体系结构,从而解决了不同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层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也实现了它们之间的分布式数据访问;在数据存储层面,基于设计模式的多源数据访问组件,面向接口编程,从而实现了不同数据库和多种数据文件数据的统一访问;通过公共数据元目录的引入,消解了数据在语义层的异构性,从而实现了异构数据流在林业科学数据平台中的自动交换。

2.3基于GIS建模技术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

作为林业生产和经营的基础,林业区划在现代化林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林业区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它在辅助指导林业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的种种弊端,既可以在图上直接、快速地进行县级林业区划工作,也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快速调整分区个数与分区界线,为林业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建模技术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借助数理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把以往的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相独立的综合指标,并建立综合模型;对综合值Y按照一维分布划分n个区间,然后对各分区结果进行判别与分析,以得到各分区修正后的预测分区结果,从而确定合理的分区的数量;按照综合值Y对各分区进行融合,得出初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将细小的多边形清除掉,最终得到县级林业区划图及区划结果。例如,以福建省永安市对象的县级林业区划,是以村为区划基本单元,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展开的。但由于本身具有复杂性,所以,县级林业区划还没形成比较科学的区划因素体系。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3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宁波市8个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28份。回收有效问卷912份,有效回收率为91.2%。其样本构成为:男教师380名(41.67%),女教师532名(58.33%);小学教师 606名(66.45%),初中教师306名(33.55%)。

本研究问卷的结构和题目设计参考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等文件,调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任教学科、职称等;第二部分是教师对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包括9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科学观点的题目;第三部分是教师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包括科学研究涉及的过程、对比问题和概率问题;第四部分是教师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理解,包括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和与认知有关的问题。

本研究对调查数据通过Excel的统计功能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过统计,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关于科学素养的三个方面的了解以及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结果如表所示。

1.对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基本科学技术知识包括基本科学术语和基本科学观点。调查涉及7个科学术语、26个基本科学观点,其中包括9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科学观点。

(1)对基本科学术语的理解。科学术语方面主要是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几个重要科学概念的了解程度。本次调查中,主要有DNA、Intemet、绿色食品、分子、纳米、电脑软件、科学研究的7个基本的科学概念。

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农村教师能够正确了解DNA、Intemet、绿色食品、电脑软件这4个科学术语,而对分子、纳米、科学研究的基本科学术语的了解相对较低。除绿色食品、电脑软件术语小学教师了解的比例略高于初中教师外,对其他科学术语的了解均为初中教师高于小学教师。男女教师相比,除绿色食品女教师了解比例略高于男教师外,其他均为男教师了解的比例高于女教师。

(2)对基本科学观点的理解。对基本科学观点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对26个基本科学观点题中有14个回答正确的达到了80%以上,5个回答正确的在60%与80%之间,有7个低于60%。从学校类别分析,有20个基本科学观点题初中教师回答正确率高于小学教师,并且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的达到8个,最多的相差29.98%;有6个基本科学观点题小学教师正确回答率高于初中教师,但均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下。从性别分析,有23个题男教师正确回答率高于女教师,有3个题女教师正确回答率高于男教师。

如果将答对9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科学观点题目中的6题或6题以上的看做是了解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话,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了解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比例为68.20%(见表),其中初中教师了解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比例(82.40%)高于小学教师(61.10%),高出21.30%。由于小学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较高 ,因此在性别比较上,男教师了解的比例(78.40%)高于女教师(60.90%),高出17.50%。

2.对基本科学方法的理解

(1)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了解程度。科学研究过程主要涉及观察、推理、实验。被调查的教师能正确陈述科学研究过程的比例为51.32%。其中初中教师高于小学教师,男教师高于女教师。无论是初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男教师还是女教师,均有30%以上的教师认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技术和使用新技术,这反映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科学研究过程缺乏应有的了解。

(2)对对比问题的了解程度。对比问题为新药疗效的对比试验题,能正确回答的教师达到91.01%,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对比问题了解的程度非常高。从学校类别和性别情况看,小学教师了解对比题的比例(92.08%)略高于初中教师(88.89%),女教师(91.73%)略高于男教师(90.00%)。

(3)对概率问题的了解程度。概率问题为有关遗传病问题的概率题。对这类题,能正确回答的教师达到76.75%。从学校类别看,中学教师了解概率题的比例(77.78%)略高于小学教师(76.24%)。从性别比较看,女教师(77.44%)略高于男教师(75.79%)。

既能正确理解科学研究过程所涉及的主要环节,又能正确回答对比问题和概率问题的,即被认为是了解基本科学方法。按此要求,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了解科学方法的比例为37.28%(见表),其中初中教师了解基本科学方法的比例高于小 学教师14.72%,女教师略高于男教师。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1)对与日常生活有关问题的理解。调查显示,有38.72%的教师能够正确回答“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而选择“正确"和“不知道”的比例为50.22%和11.06%,说明农村教师并没有正确了解抗生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68.20%的教师能够正确回答“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对人体无害”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而选择“正确”和“不知道”的比例为8.55%和23.25%。从学校类别与教师性别比较来看,仍然是初中教师了解的比例(46.41%)高于小学教师(34.78%),男教师了解的比例(40.00%)高于女教师(37.79%)。

(2)对与认知有关问题的理解。农村教师对“电脑算命”持否定态度,有91.65%的教师表示不相信,只有5.93%的教师表示有些相信。对“人的命运有‘前世、今世和后世’的说法有科学道理吗”这个问题,有64.25%的教师认为没有科学道理;有29.82%的教师还在绯徊,所以选择了“有待探索"和“说不清楚";有5.92%的教师认为“有道理”或“有些道理"。

在对两个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和两个与认知有关的问题的回答中,能正确回答4个测试题中的3个或3个以上者,即被认为是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按此要求,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比例为57.24%(见表)。其中,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男教师与女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三、结论与讨论

根据惯例,当教师对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科学方法和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了解都能达标 时,就可以认定其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按此要求,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当前农村中小 学教师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7.76%,其中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分别为21.57%和15 .84%,男教师与女教师分别为21.05%和15.41%。这个比例显然是很低的。

教师与其他专业人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更要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即知道“怎么教”和如何教,所以科学素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因为科学素养的内涵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仅能为教学提供知识基础,也为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支持,更有助于提升教师的道德情操。为此,我们建议:

1.要以综合性的科学知识促使农村教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科学素养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是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开放系统。形成这个系统,就要使教师既有宽广的知识面,又有精深的专业造诣,从而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把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特征的、多学科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因此农村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捕捉新的科技信息,拓展知识领域,为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储备更多的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注意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注意吸收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2.要以科学方法训练农村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调查表明,农村教师在科学素养的三个方面,以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为最低。—个受过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训练、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教师,无论在认识上还是行为上都要能表现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注重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验证、推理等活动去发现新知识。同时,注重把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设计更好、更优的课堂教学活动。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通过科研,能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高自己对科学理论的认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科研能力。同时,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所以要鼓励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总结、创新,并将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原因从理论上加以归纳、提炼,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要以科学精神提升农村教师的道德情操

科学精神的内涵虽众说纷纭,但求真、理性、批判、协作等几个方面是大家所认同的。科学精神的教育价值首先是,科学精神教育能培养教师坚定的科学信仰,使其热爱科学,相信科学,排除迷信和愚昧。教师的科学认识和科学态度还会影响到学生。通过教师的影响,学生的心灵中就会种下信仰科学、追求真理的种子,自觉抵制各种愚昧、迷信、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其次,教师在言行举止中若能养成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科学态度,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课堂上或活动中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就能有所尊重,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第三,科学探究活动既要求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与他人协同工作的态度,能独立地、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又要能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4.对农村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要给予政策倾斜

学历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相比之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提高仍需加大力度。这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倾斜,以使农村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来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促进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4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科学研究;宜宾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明确了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紧迫性。正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养,促进农村教师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是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幼儿教师科学研究素养的现状值得我们分析和改善。

一、调查方法、内容与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系自行编制,涉及科学研究意识、科学研究知识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调查对象为宜宾市农村幼儿教师,通过宜宾学院“国培计划(2014)”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72份。调查数据用SPSS18.0进行处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

此次研究调查了宜宾市两区六县共72名农村幼儿教师。从性别结构上看,女性多于男性,占97.2%;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为主,28~35岁的教师占41.7%,23~27岁占的教师19.4%;从最终学历上看,以本科和大专为主,分别占33.3%和59.7%;所学专业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仅占38.9%,这说明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不是学前专业科班任教。

2.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较强

科学研究意识指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主动性。调查发现,69.4%的教师经常观察幼儿的生活学习情况;84.7%的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58.3%的教师认为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及素质的提高。可见多数农村幼儿教师认识到了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意识。

3.科学研究知识匮乏

科学研究知识是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必备的基础性知识。据调查,56.9%的教师学过少量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课程;2.8%的教师完全了解科学研究过程中上要遵循的基本程序,大多数教师(62.5%)不太了解。由此发现,农村幼儿教师的科研知识储备情况令人堪忧。

4.科学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够准确地选定课题和研究对象,熟练地运用合适的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规范地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调查显示,65.3%的教师感觉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较困难;69.4%的教师感觉选择有效的科研课题较困难;25%的教师基本不能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18.1%的教师基本不能撰写规范的论文或报告。科学研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部分农村幼儿教师在选择科研课题、分析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等方面的能力薄弱,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较困难。

5.科学研究道德存有偏差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34.7%的教师能经常克服困难直至最后完成;62.5%的教师基本能保证科学研究活动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科学研究的目的上,30.7%的教师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探求新知,23.5%的教师是因为职称因素,11.8%的教师是服从上级安排。事实上很多农村幼儿教师都能坚守道德底线、实事求是,但部分幼儿教师仍需进一步端正科学研究动机和坚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6.科研环境有待更好地落实

调查结果显示,59.7%的幼儿园支持教师进行科学研究;27.8%的幼儿园在图书、报刊等资料的存储上严重缺乏,只有26.4%

基本满足教师的需求;29.2%的幼儿园在科学研究活动的经费保障上严重不足,19.4%的幼儿园根本没有经费保障;在对幼儿园科研氛围的感知上,43.1%的教师感觉一般,18.1%的教师感觉较差。目前上至国家下到普通幼儿园,都对幼儿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宏观环境良好,但在软硬件环境上多存在不足之处。

7.科学研究相关现状不容乐观

在对自身科研素养的评价上,44.4%的教师认为自己较差,5.6%的教师感觉较好;在论文撰写的情况上,25%的教师从未写过,37.5%的教师写过但未发表,仅有6.9%的教师发表过;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上,44.4%的教师从未参与过,仅5.6%的教师经常参与。从幼儿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及科学研究的实践和成果来看,幼儿教师整体的科学研究现状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幼儿教师科学研究素养的提升,促进学前教育科学研究“遍地开花”,我们还需做更多的努力。

三、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科学研究素养的建议

1.教育管理部门要落实政策体制,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持投入

(1)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研究的财政投入,优化科学研究的硬环境。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幼儿园在图书、报刊等科研资料的储备和研究经费上还不能满足农村幼儿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需求,这说明了政府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因此,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为农村学前教育研究提供物质保障。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5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微分几何、近世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等课程。

公共课有:大学物理、c语言等等。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受到数学模型、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初步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新能源;

2、互联网/电子商务;

3、计算机软件;

4、金融/投资/证券;

5、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其他行业;

7、教育/培训/院校;

8、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

本专业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受到数学模型、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初步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2.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初步能力;

3.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数学软件),具有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数学科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6

在产业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应发挥好自身所具有的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对接、成果展示示范、农林科技普及以及农林信息监测功能等方面的功能[1]。而这些功能的发挥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是本文由收集整理

否有着适合市场经济环境的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是其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正因为如此,本文对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基本情况

洛阳农林科学院,即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河南省较大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其主要承担的是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各项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试验、示范以及推广方面的工作。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1941年建立的,原来是河南省洛阳农林场,1987年国家行政区划调整把洛阳市农科所和洛阳地区农科所合并,进而成立了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6年7月经洛阳市市政府批准,将名字确定为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洛阳市农林科学院作为市政府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院内设办公室、人事科、计划财务科、科研管理科、科技开发科、档案资料室6个行政科室;下设小麦研究室、玉米研究室、植保研究室、中心实验室、旱地农业研究中心、蔬菜研究中心、畜禽研究中心、花卉研究中心、良种繁育中心9个科研中心(室);院党委下设4个支部,共有党员103名。拥有土地800余亩,固定资产总值2000余万元。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洛阳农业以及河南省农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该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发展来看,2011年,洛阳市农科院、洛阳市林科所、洛阳市园林所,在农工委领导的管理下,三所合并为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为了进一步增加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现又将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转为企业化管理。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的企业化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企业化运作,不但能最大限度的为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同时还能有效的弥补自身在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而有效的降低国家财政方面的支出。同时,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通过企业化运作,还能不断的进行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的外部扩展,进而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等管理方法的应用,不断的增加农林科学研究院本身的竞争能力以及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2]。进而通过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运作,来进一步促进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地市级科研院所具有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问题分析

机构改革本身作为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目前所面临的新生事物,必然在运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现有的情况对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1.现有观念与改革存在冲突

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中,存在着员工固守计划经济体制的理念与现有市场经济理念冲突的问题。导致这种冲突的原因是,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院所,一直享受着包括工作人员行政级别、薪酬待遇、医疗政策以及退休制度等方面的国家财政支持。但市场经济要求实施企业化运作,即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就会涉及到这些国家财政支持的改变[3]。以对工作人员行政级别的影响为例,原有的对薪酬的影响就会出现变化,工作人员行政级别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自身的档案内,与员工的收入以及职称没有必然的联系。换句话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意味着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必须摆脱对政府的依赖,通过自收自支的方式面临市场经济的竞争。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中,一些工作人员采取了不理解以及观望的态度,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个别员工抵触机构变革的情况,这就使得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变更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2.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岗位设置、薪酬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农林科学研究院虽然实施的是企业化管理的方式,但是工作人员的自身的编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就使得工作人员行政级别所具有的影响仍旧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4]。换句话说,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在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基本工作人员管理与管理工作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着矛盾冲突,即基层实施的是岗位制度化,而管理者则采用的是行政级别的方式,这就使得工作人员无法真正的实现竞争上岗。除此以外,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工资结构来看,工作人员的工资一直由工龄工资、职务工资、基础工资以及级别工资四个部分共同组成。这就使得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在机构改革后,工资制度也要出现相应的变化[5]。也就是说,工资制度变成以岗位工资为主的方式,工作人员的岗位工资由农林科学研究院所设置的岗位为基础进行确定的,本身作为固定金额,伴随着岗位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变化;同时,还存在效益工资,效益工资则是有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的实际经济效益来确定的,执行的是多劳多得的原则;除此以外还存在奖励工资,主要是对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中优秀的工作人员所进行奖励,包括月度奖励、季度奖励以及年终奖励等等。但是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实际改革过程中,就会在效益工资与奖励工资方面的问题,如在有的项目管理中效益工资与奖励工资如何分配等[6]。简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容易导致农林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下降,进而无法挖掘工作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人才对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发展的基础。换句话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平的高低与科研人员队伍整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高水平的队伍才能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变革过程中,存在着科研人员收入低、考核机制不健全以及人才流失等方面的问题[7]。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变革为企业后,科研人员由原有的按职务以及职称确定工资的方式演变为岗位工资、效益工资与奖励工资结合的方式,这就使得一些科研人员的实际收入出现下降的情况,进而导致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下降,甚至存在人才外流的情况。同时,企业化运作方式的应用,使得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本身对经济效益的关注优于对科研本身的关注,导致考核制度、薪酬制度与科研工作本身存在冲突,进而限制了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无法发挥科研人员自身所具有的作用。尤其是在企业化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私利驱动,使得一些科研人员转攻经营创收活动,进而忽略了科研工作本身,这对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的根本发展有着一定的负面作用[8]。

(三)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来看,导致这些问题存在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1.改革操作本身的必然性

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本身来说,不可能在改革开始就给予科研单位以及全部工作人员一定的好处,其自身必然要对农林科学研究院的一些个人利益产生负面影响,这与改革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过程性有着密切的联系[9]。只有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作人员才能认识到机构改革给组织以及个人所带来的好处,进而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赞同改革,并支持改革,进而自身也跟上改革的进程。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过程中,一些探索性的行为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出现,机构改革自身也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如上文提到的现有观念与改革存在冲突、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以及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都是由改革本身的原因决定的。这就需要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在机构变革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

2.内外环境作用的必然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追求个人发展空间以及经济利益的思想会日趋严重,在这种社会经济环境的背景下,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无论是作为组织自身,还是作为这个组织的组成人员都会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对某些利益进行的改革,导致农林科学研究院的一些经济利益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因而一些工作人员反对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进行机构变革[10]。同时,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使得工作人员有了更多的选择个人发展空间与增加经济收益的机会。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规则,促使工作人员的观念能有所改变,改变农林科学研究院原有的安于现状的思想,进而在寻求工作人员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本身作为科研单位的发展。这就使得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改革的开始,一些有能力的科研人员选择了新的岗位甚至新的行业,这就会对机构改革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如人才流失等等。

除此以外,导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变革存在问题,还有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的原因。受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影响,在企业化的运作下,经济效益成了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首要任务,这就使得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会存在一些工作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找市场与找项目上,进而忽视了科研工作,因而对机构改革的观念以及实际情况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11]。总之,导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变革存在问题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三、关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几点建议

对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来说,应在明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所处环境的前提下,结合已有的相关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基本思想

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应坚持的基本思想是,不应把自身看作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更不是简单的套用企业管理模式。其要求在机构改革中,应关注到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所具有的根本目的,灵活的应用企业管理原则与方法[12]。通过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来有效的促进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的全面发展。换句话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用企业管理模式来优化农林科学研究院的管理,通过将企业中所应用的科学管理方法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应用,在不改变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宗旨的前提下,来调整经济关系。其实质是提高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的运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确定合理的过渡策略

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中,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过渡策略。制定合理的过渡计划并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平稳过渡。如在离退休待遇方面,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医疗保障等都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保障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13]。同时,给予机构变革一定的过渡期。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应以中央的明确要求为基础,对农林科学研究院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核销事业编制、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以及工商登记等工作。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成后,以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作为原则,逐步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

(三)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体制的优化

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需要,改革内部组织构架,建立合理的岗位制度与激励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各主管机构应履行协调职能,形成“产权明晰,责权分明,协调高效”的运作机制。根据工作人员能力与绩效的不同,合理适当拉开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工资报酬的差距,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单位的主要管理者或者关键岗位人员,可以根据其承担的责任风险及业绩贡献,参照企业年薪制的形式,实行收入年薪制。                           

(四)动态调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