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艺术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艺术素养

文学艺术素养范文1

关键词:数学文化;大众数学;数学美;人文素养;数学素养

一、什么是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一词的出现不过20年左右,并且是逐渐进入普通人的视野的。我说的“普通人”是指那些不从事数学研究、数学教学等与数学直接相关行业的人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数学文化”一词,并试图了解它的准确含义,这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也说明人们已经愿意从文化的角度关注数学,更愿意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本来就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一个知识领域,一个“学科”。它与“语文”一样,被认为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和工具,也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技能。有人甚至说,一个人如果“不识数”要比“不识字”还难以在社会上生活,可见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 但是说到“数学文化”,大多数人还是很难对它有一个明晰的认识。数学文化当然不是指数学知识,不但不是指“识数”、“算术”这样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而且也不是指“几何”、“代数”、“微积分”以及更高深的数学知识。一般认为,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还包括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说法:当一个人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以后,如果把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忘掉或都“抽出去”,剩下的就是数学文化。而这些数学文化在人的头脑中落户,则形成一个人的“数学素养”。 因此,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并不全在于它的应用,因为事实上,的确是大多数人学了高等数学以后,一辈子都没有用到那些知识,那些概念、定理、公式几乎都忘了,甚至中学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有很多没有用到过。但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训练,使其思维更具条理性、敏捷性、深刻性,他们会有更多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比没有学过这些数学知识的人要“聪明”许多,这就是数学文化在起作用。

二、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文化

大学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理工类、经管类、农林类与医药类等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如今,即使以往一般不学数学的纯文科类专业也普遍开设了大学数学课程.为什么现在对它的学习受到如此大的重视呢? 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当代数学及其应用的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数学向更加抽象的方向发展,各个学科更加系统化和结构化,数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彼此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时至今日,数学学科的所有分支都或多或少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网络.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一度存在的分歧在更高的层面上趋于缓和,并走向协调发展.总而言之,数学科学日益走向综合,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上百个分支学科、各学科相互交融渗透的庞大的科学体系,这充分显示了数学科学的统一性.

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相互作用,既使得数学领域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扩大,又促进众多新兴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的蓬勃发展,如金融数学、生物数学、控制数学、定量社会学、数理语言学、计量史学、军事运筹学,等等。这种交融大大促进了各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其次是因为数学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理性思维.数学除了是科学的基础和工具外,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精神.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一份题为“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除了定理和理论外,数学提供了有特色的思考方式,包括建立模型、抽象化、最优化、逻辑分析、由数据进行推断以及符号运算等.它们是普遍适用的、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应用这些数学思考方式经验构成了数学能力――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里日益重要的一种智力.它使人们能批判地阅读,能识别谬误,能探索偏见,能估计风险,能提出变通办法.数学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充满信息的世界.”数学在形成人类的理性思维方面起着核心的作用,

三、培养数学素养

强调这一点,是和将数学的教学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这种观点相对立的,也是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

实际上,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可以使学生具备一些特有的素质。这些素质是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实践所无法替代或难以达到的,而且,即使所学的数学知识已经淡忘,这些素养作为一个人的数学教养仍不会消失,将始终发挥积极的作用。初步归纳一下,这些素养有:

(1)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数量观念,“胸中有数”,会认真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及其变化规律。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头绪纷繁的各项工作。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现象,能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事物的本质,有效地解决问题。

(4)数学上的推导要求每一个正负号、每一个小数点都不能含糊敷衍,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和习惯。

(5)数学上追求的是最有用(广泛)的结论、最低的条件(代价)以及最简明的证明,可以使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风格。

(6)使学生知道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和过程,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意识、信念和能力。

(7)可以增强学生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能通过不断分析矛盾,从困难局面中理出头绪,最终解决问题。

(8)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灵活和主动,逐步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9)使学生具有某种数学上的直觉和想象力,包括几何直观能力,能够根据所面对的问题的本质或特点,估计到可能的结论,为实际的需要提供借鉴。

数学知识的传授,如果不满足于填鸭式的灌注,而是更多地针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地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将这些方面的素养耳濡目染,身体力行,铭刻于心,形成习惯,变成他们的数学教养,终生受用不尽。

倘若数学教学人只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了1、2、3、4和+、-、×、÷,这样的学生尽管应试能力极强,但他们的知识是单薄的、空洞的。如果我们能渗透数学文化,发挥数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这样的学生知识是厚重的、殷实的。

时代在发展,数学教学也该与时俱进。传承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应该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张楚庭.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卡尔.b.波耶(美),唐生译.微积分概念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大潜.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4-81.

[4]顾沛.数学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7,(4):6-7.

文学艺术素养范文2

有这么一个案例:用乘法原理求出(a+b+c)s的项数。针对此题,我设置了以下问题:(1)如果不经过合并同类项,展开之后有多少项?(2)如果进行合并同类项,展开之后又有多少项?对于第(1)问,学生很快根据乘法原理给出了答案。而第(2)问,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得到了解决方案。

但是,问题并没有就此终了。当时,我在课堂上即兴发问:如果将上题改为10次幂,100次幂,将如何解决?将上题改为(a+b+c+d),(a+b+c+d)后,又当如何办?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学生哗然了。在此过程中,因为自己即兴发问,也没有成熟的想法,已经启发不了学生的思维了,只能任由学生交流探讨。更不幸的是很快下课铃响了……

课后,有个学生找到我说:“我考虑把该问题转化为求多元方程的非负整数解问题,不是可以用排列组合知识完成吗?”在我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通法。学生能够灵活地把“挡板法”思想使用在“二项展开式”问题中,是问题引导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通过大量的实践及探索,要使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发挥最大作用,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钻研教材考纲.具备基本技能。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考纲,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本课时要达成的任务目标,积累本节知识点的知识基础。只有自己深刻理解,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问题。

2.善于积累总结,提升专业水平。这种以问题为载体的开放式课堂,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很多问题的产生是很偶然的,要想课堂氛围和谐流畅,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平时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新问题、好问题,师生交流过的好方案进行归纳记录整理,适时地进行反思,长此坚持下去,自己的专业水平必将得到提升。

3.问题的设置具有层次性、递进性。作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性和递进性,不要让学生感到“望洋兴叹”、“高不可攀”,也不要太过于简单,太多肤浅,使学生“味同嚼蜡”,毫无“顿悟”后的喜悦。无论哪一个极端,久而久之,都会失去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兴趣。

4.重视师生问题的双边反馈。现在的问题式课堂,更多的是老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上或老师逐一解答,或让学生讨论完成。仔细想来,这好像只不过把“灌输式”课堂模式换了个花样,变为用问题灌输。真正的以问题为载体,就应该实现师生的问题双边反馈,教师课堂上教学、课后作业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针对老师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创新问题,可以课下以问题的形式与老师交流协作,提出新的问题及解Q方案,总之,问题提出的对象不应仅是老师,方式不一定拘泥书面,时间点不一定是课堂。

文学艺术素养范文3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

一、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专业,轻文化,人文基础薄弱。高考时,艺考对于专业的要求比较严格,文化课的成绩相对于非艺考生分数低得多,这也就造成了大部分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弱。进入大学学习后,由于专业的原因,再加上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文化课很难引起艺术类大学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浅薄,有的艺术类大学生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都不了解;有的艺术类大学生写文章时文理不通、有时还会有错别字,甚至连请假条都不知道怎么写。

(二)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模糊。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特点,使得他们思想活跃,对生活充满热情,个性鲜明,善于创新;但思考问题时往往过于感性,相信直觉,缺乏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与探讨;思想紧跟社会潮流,但很少关心国家大事,政治理论观念不强,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为了追求艺术,标新立异,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了部分学生价值取向不明确,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三)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了解。由于过度专注于专业,不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有部分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知之甚少,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读过四大古典名著,不了解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

(四)人格心理不健全。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要有独创性,所以他们追求个性自由,造成了他们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对人生意义认识肤浅,对事物的美丑、善恶缺乏分辨力。

二、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精选教材,选择合适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胸襟,提高人文修养,陶冶性情,但是 现在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再加上艺术类专业学生具有的特殊性,并且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的教学内容与课时较少之间的矛盾,所以选择合适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这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艺术类学生的人文基础薄弱,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与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经典的同时,也能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相关情况以及作品作者相关情况,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大学生语文教师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大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要不断地学习进取,钻研和获取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其次,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入中国人文精髓,并利用自己的言行和素养去影响和感召学生的道德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当然这些影响和感召是潜移默化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意境,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创造意境,引导和启发艺术类学生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体会和了解,使学生能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并让学生感受到作品当中的情趣和情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体验。如我们在讲授陆游的《钗头凤》这篇词时,为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内容和情感理解得更透彻,我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和学生共同回顾陆游的生平和所学过的陆游的作品,再配合视频讲解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接着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篇的文章的主题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真爱的力量以及爱情的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以语文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提高应用文字的能力。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可以以语文课为载体,组织和开展一些活动,比如:朗诵经典、演讲、书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营造积极的人文气氛,有利于学生学学语文。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除了能提高自身在应用文字的能力。也可以增加自己在人文方面知识面,弥补自己在民族文化的欠缺。

(五)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充分激发学生学学语文兴趣,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对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够表现或者表现效果较差的内容,适时、适量的引出图片、声音或者视频,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的相关知识。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计算机这种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提高了大学语文教学效率。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着人文基础薄弱、理想信念模糊、人格心理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加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小泉.试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8(15).

[2] 陈时芳.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J].新课程研究,2008(8).

文学艺术素养范文4

关键词:文化素养;艺术生;提升;艺术院校

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者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充分展示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同时,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活动,他不仅需要个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技能,而且最重要的还需要丰富的文化素养,因为文化素养是创作的基底和源泉。

文化素养指一个人能够了解并熟知各个领域的知识文化,并将所知涵盖于平时的认知和表达。深厚的文化素养可提升人的认知水平,让个人具有更为明确的是非辨别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掌握各国、各个时代文化进程的发展特点和表现,还应了解当下流行元素所创造出的各种文化,各个领域的知识相叠合,艺术创作者本身才能从中感知进行创作,对艺术特征进行正确的阐述和评价。

近年来,由于艺术院校专业招生规模扩大,艺考之风愈演愈烈,但是从历年的招生考试中,不免发现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就是艺术生对于文学、地理、科学、历史、政治、经济、包括艺术的发展史等文化形态的了解程度都相当低。但只有正确的把握这些文化形态,才能真正的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才能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有所突破。

一、艺术高校学生文化素养现状

1、艺术生招考现状导致部分艺术生文化素养偏低

艺术生在大学以前的教育阶段,他们需要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用于文化课程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同时在学习阶段并没有接受特殊的教育模式,这样就导致他们的文化课程相对落后,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专业学习上也就无法深入和突破。

艺术生在考取大学时,国家有一定的优惠政策,降分录取、破格录取,也就导致一部分并非从小学习专业的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以想借助艺考进入某些对文化课要求不太高的本科院校,这一部分学生也许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也并非真正喜欢,加之文化素养低,对个人追求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向往。

2、艺术院校学生普遍对中西方文化缺乏了解

当下,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受到全球瞩目,许多国家开始学习中国文化,一些国家开始开设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各种西洋节日在大学生中十分流行,相反,对于我国的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并不了解,甚至不清楚这些传统节日的渊源等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的前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文化是艺术发展的源泉,他们之间也可谓是相辅相成,艺术创作没有以文化基底为基础,艺术作品也没有深度和广度,缺乏意蕴。

尽管西方文化强烈冲击中国人的文化和思想,但是我们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西方文明的理解显得肤浅,根源就在于我们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遐想,学生本身并没有结合西方国家本土文化、个人信仰、思想观念等来进行理解,这样会导致艺术生在理解西方艺术作品时带有主观臆想和偏差,因此他们无法真实感受到西方艺术作品的深意。

3、道德价值取向紊乱

一名艺术家仅仅是专业突出,他充其量只能称其为匠人,所谓艺术家,需要德艺双馨,他自身具备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体制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而来,人们价值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所学专业性质,接触社会各个领域的机会会更为广泛,加之艺术生接受新事物,新思潮的能力较高,所以个人的思想状态容易出现波动,假若不慎引导,很容易走错方向。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沉迷于物质享乐,变得急功近利、浮躁、自私,喜欢与他人比较,注重金钱,最终导致价值观取向扭曲,道德败坏,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缺乏修养。

4、艺术院校学生文化课程学习现状令人堪忧

大学生在进入艺术院校之后,更多的时间安排用于专业学习,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敷衍了事。导致这样的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存在惰性,认为学好专业就行,忽视了文化知识对于今后艺术造诣的指导性;艺术院校本身不够重视文化课程的安排,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合理性和实用性,文化课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在授课环节中缺乏技巧,学生自然没有过多的兴趣。

二、提升艺术院校学生文化素养策略

1、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亟待改变

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它需要多元化的文化知识体系,这样才能让艺术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学校要通过不同教学形式和其他方式让艺术院校的学生意识到较高的文化素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比如开设名家赏析课程,对名家的求学背景、过程,成名原因,以及作品赏析等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深意,让文化素养决定艺术道路长远的观念深植于心。

2、提高专业教师的文化素养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高校的专业教师自身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学生才能在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作为文化课程的教师则应当适当地掌握艺术类的各种知识,才能正确良好地与艺术生达到有效沟通,将自己所授学科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学生才有兴趣融入到学科之中。艺术生进入大学之后,更是以专业学习为主,一部分专业老师也只是重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而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学生无法体会艺术经典之作的深刻趣味,也难以在创作上会有所突破。要提升艺术生的文化素养,首先就要要求艺术院校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规范他们的从教行为,对备课、课堂设计、课后交流、成绩考核、实践活动、毕业论文指导都要有所要求;要求教研室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教学要求、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内容的探讨以提升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到其他学校学习交流、参加高质量的培训机构,从根本上提升自我素质,完善自我修养。

3、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创新课堂教学环节

在艺术院校中,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系统地学习文化课课程,对很多传统文化或者基础性知识概念都比较混淆,如果学校按照普通学校学生的培养方案对艺术生进行培养那是不可取的;艺术生的专业课程都是一对一地进行教学,而文化课程则是大班制,甚至还有几个院系一起授课,所以说作为艺术生本身就对文化课程有一定的不适应和排斥性。学校应针对艺术生的特点,制定艺术生培养发展方案,选择相对适合的文化课程教材,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作为高校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要针对艺术生的专业特点,给学生增强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感兴趣,并能够结合艺术生的专业进行有效学习,比如在英语课上,可以采取分组讨论,选择学生喜欢的文章进行小组翻译,分角色朗读原文等;思政课程则可以分组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并撰写调查报告的方式来进行授课;还应给艺术生指定课外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设读书沙龙或者读书品读会,让学生各抒己见。

4、鼓励学生“走出去”拓宽个人视野,邀请名师“走进来”开设各类讲座,提升文化层次

文学艺术素养范文5

摘要:数学文化素养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几个层面探讨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教育;数学文化素养

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众多专业中都有开设,只不过受重视程度、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学习效果等有着较大差别,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包括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学习数学没有用处,学习兴趣不高;还有部分专业(主要是一些文科类专业)干脆就不开设数学课或者是课时很少;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是大同小异,陈旧枯燥;这种状况下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广大高职数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大批行之有效的成果和方法,这其中,加强数学文化教育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教育教学认识的关注和认同,本文将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进行探讨。

一、提高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顾沛教授认为:数学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除这些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以及数学的各种文化的关系。数学除了具有丰富严谨的知识体系之外,还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广泛有效的应用等,M.克莱因说:“作为理性精神的化身,数学已经渗透到以前由权威、风俗、习惯所统治的领域,而且取代他们成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宝贵的、无可比拟的人类成就,数学在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相媲美”。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数学文化素养的高低往往会决定个人、集体乃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美国职业展望季刊》:“职业计划发生变化,在接受新的或训练目标时最大的绊脚石之一就是数学准备太差。而且,掌握数学较多的人不仅适合更多的工作,他们也能更好的完成任务。”可以看出数学文化素养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可以说应该把它视为全体大学生乃至全体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

二、 如何培养和提高数学文化素养

1.转变观念,重视数学文化教育

数学课因为其自身所包含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精神(如理性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等)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学习,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数学课程的内容,但绝不应该忽略或放弃数学文化的教育。高职院校的领导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措施,在学院范围内引导正确的数学文化学习观念,使全体师生能够重视和提高数学文化素养;高职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数学文化素养为目标,全面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及兴趣。

2.开设数学文化课程 增加数学文化学习内容

部分高职院校或者部分专业因为本专业与数学联系较少或者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而不开设数学课,这样做无疑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继续学习和工作的进步。因此,建议在未开设数学课的专业中增设数学文化课程,通过适当的学习,使学生尽可能的理解领会数学文化的精髓。对于已经开设数学课的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数学文化的教育,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数学知识的传授。

3.编写符合数学文化教育需要的教材

现有的高职院校所用的数学教材大多是改编经典教材,把一堆堆的概念、定理、公式按照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再添加例题和应用举例,往往是只顾及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狭隘的应用而忽略了数学与生活实践、社会发展的联系,对数学文化的内涵少有涉及,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认为数学课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因此建议各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结合本校或者本专业特点,对现有数学教材进行深加工:(1)增加数学史、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在实践中的典型应用案例、数学各分支的发展及应用简介等内容,使学生对数学可以进行比较全面的认识;(2)增加探究性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方法和习惯;(3)结合本专业情况,适当减少数学知识内容,降低难度和深度,增加学生有能力学习的实际应用举例,如部分数学建模问题等。

4.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数学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来代替以往的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教师必须要首先进行学习和提高,认真学习数学教育理论和数学文化著作,积极借鉴和交流,全面提升自身的数学教学水平和数学文化素养。在课堂内外与学生一起探讨思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喜欢数学课并能从中收益。

综上所述。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有着重要意义,需要全体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改变观念、修订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实践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顾沛.数学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 M.克莱因(美).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 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文学艺术素养范文6

【关键词】艺术素养 学科素养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88-01

随着科学和网络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社会所具有的全球化、信息化特征给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在主体性教育、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始的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素养主要是指关于艺术的认知、体验与创造力等方面的素养和修养,它不仅是语文教师自身人格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创造灵动的课堂,绝佳的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灵活组织,教学节奏的恰当把握,教学方法的自如运用,和教师的艺术素养有重要的关系。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将单项的知识灌输,被动的接受改变为师生之间灵动的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的提升,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形成教师的教学特色。能否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上海钱梦龙老师创立的‘三主?蒺、‘四式?蒺导读法,北京宁鸿彬老师创立的‘卡片教学法?蒺,辽宁魏书生老师创立的‘六步课堂教学法?蒺,上海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法,北京程翔老师的启发式教学法,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上海蔡澄清老师的点拨教学法等”, 都是他们自身经验的结晶,其中艺术素养也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

第三,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影响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上都不成熟,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总是不知不觉地模仿老师的言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情感的传达,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专业知识的传输者,更是小学生的思想启蒙者,语文课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培育的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学科素养包括了语文教师静态的认知要素和动态的情意要素两个指向,是语文教师作为言语运用表率者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技巧和涵养的表征。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知识储备、语感培育、情趣培养、思维扩展。

1.知识储备

新课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都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语文教师不仅应该不断深化自身语文知识的积累,更应该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积淀,在知识的储备上不仅要做到“渊”,更要做到“博”,要兼收并蓄。只要教师的知识醇厚,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地删减,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许多问题游刃有余加以解决。是知识的欠缺导致语文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实现,甚至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2.语感培育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离不开高品位的语感的培育。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输者转变为新课堂的主动构建者。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科书、报刊、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等等,关键在于教师要用自己细微的观察、敏锐的眼光去筛选、整合,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高品位的语感能力。

3.情趣培养

朱自清认为“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 这里的欣赏即内心深处的一种热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趣。所谓语文情趣,“就是对语文的一种热爱和喜欢,出于这种热爱和喜欢,他(她)会‘全神贯注?蒺于语文的学习中,把时间、精力尽可能地集中、专注于投入到阅读、写作中去,并从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蒺。” 语文所具有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必须要热爱这一职业。情趣是内心情感的不经意流露,它显示了一个老师的美学趣味、艺术素养等内在的修养和品位。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语文情趣,方能创造诗意的课堂。

4.思维扩展

“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 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丰富、开放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感性的知觉,也需要灵动的思维。思维是语言的来源,思维对于言语的理解来说更深刻,尤其是在语感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语文课堂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只有与教学素养密切地结合才能真正的提高艺术素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1.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去了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追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同时要学会倾听学生,学生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他们的经验、知识、兴趣等对于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忽视对学生的研究和倾听,将使课堂失去灵动的氛围,失去应有的艺术性。在研究和倾听的基础上,要建构与学生良性的、合理的互动,在这种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共享知识、意义等,获得共同的进步和提升。

2.驾驭课堂的能力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有独到的见解和把握。要用心去体味教材,真正领悟教材的特点,用自己的思维、想象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精神世界,使静态的教材经教师的解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去,使教师真正的成为作品精神的舞者,使课堂的氛围惟妙惟肖,学生在乐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升华和知识的提升。

3.教学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价要有开放性,教师不应用固定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去思考。提高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就需要不断强化教学反思能力,如果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教学,而不进行反思,从反思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语文教学就不可能有一个质的提升。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就必须从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地提升自我,才有可能构建灵动的课堂,使语文的艺术真正地变成艺术的语文。

参考文献:

王迎春.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养论[C].南京:扬州大学,2006.

许丁玲.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养的新建构[C].浙江师范大学,2004:16.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