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现状范文1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主要造成因素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文化价值等息息相关,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前言:

健康是人类的第一大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后续的人生。高校大学生作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人才,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促进其学业有成、事业辉煌、生活丰富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对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如对学校环境与专业的不适、人际关系的处理、恋爱矛盾、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等。这些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学习与学习环境问题是高校学生常见问题之所在,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更加自主、灵活,在学习方面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能力。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出现困惑的心理,如理想与现实产生的落差,不知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一个重点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个人的人际交往经验不足,部分学生因性格、爱好等个人原因无法很好的处理与同学、朋友、老师等人之间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显得被动。恋爱问题,大学生恋爱属于热门话题,进入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对异性的追求的欲望加强,但由于缺乏经验,在恋爱关系中往往容易出现矛盾,无法正确认清爱情的责任。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情况较差,大部分高校学生知道学校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参与其中的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很好的发挥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没有具体的实质内容与措施,使其流于形式。再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性不强。据统计,我国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专业教师引导学生。一般高校近设有两个专职心理教师,且大多无实际操作技术,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老师无法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只是简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简单的讲座不能对全部学生与所有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覆盖,如讲座场地的限制,不能让所有同学参加,且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经历等各有迥异,心理问题表现不一,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理想。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针对我国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设置专业人员,主要包括心理学专业人士、精神医学人士,负责帮助解决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设置心理课老师,安排每个班级至少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心理辅导课,保证每位学生得以参加;设置辅导员,其主要责任是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内容,根据学生心理困扰程度与心理问题类型进行辅导。

(二)增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形式

可适当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开展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心理健康宣传中去;每个月组织学生观看心理电影、宣传片等;为学生订发心理健康书籍、报刊、杂志等;适当开展心理健康趣味活动,如答辩有奖、同学互动等。增加高校心理咨询形式,如个别面对面进行心理咨询、校园电话热线咨询、来信咨询、团体辅导等,可加强发展网络咨询的方式,同时保证学生的隐私安全,降低心理辅导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三)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建立一套评价学生受辅导情况与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工作水平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能够从学生的评价中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学生问题的所在,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的评价中改善高校心理教育机构的不足,加强教育水平。

(四)搭建家长、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高校学生远离父母,交流变少,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媒体,建设网络互动平台,发挥家长的资源作用,优化整合家庭教育资源,使家庭、学校、学生三体之间形成多维度、多层面的信息交流,让父母及其他亲人分享经验于学生。高校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开发多种渠道的沟通平台,如微信、腾讯QQ等社交软件,通过此类渠道共享心理健康经验。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进行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关注与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只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做好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还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促进国家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相信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提高高校学生自身的知识与素质,定会为国家输送专业知识扎实、身心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43-145.

[2]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03):180-181.

[3]林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10):84+92.

心理健康现状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现状 对策

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而高中学生要面临父母、教师和社会的期望,在高考中获得一定的成绩,加之生理因素的影响,其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正确分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思考解决对策将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健康发展。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据相关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高中生中有10%左右学生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问题。这一数据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高度关注。总体看来,高中生的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现为性心理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情感单调,心胸狭窄,难以融入群体;性格乖戾,自制力差;意志薄弱,不能战胜困难等。在学习和生活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心理问题:

首先,抑郁心理。这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失常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抑郁心理的中学生,经常会有焦虑情绪,内心孤独而无助;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常常因考试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症状。其次,封闭心理。封闭心理主要是指中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不轻易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有这种心理的人表现为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其主要特征是关闭性。他们往往很少与人交谈,常常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焦虑心理。在焦虑心理的阴影下,学生常常被老师热烈的升学期望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得透不过气起来,惟恐自己出错,稍有不顺,便自责不已,甚而有负罪感。

上述心理现象在高中学生中是普遍而具有代表性的,分析这些心理问题将有助于在对学生教育活动中对症下药,找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归因

造成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归结起来可从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并存的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但同时他们又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他们的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因而,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认识不足,再加上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不足。由此,致使许多中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其次,从学校角度来看。我国教育延续的考试模式让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以学习成绩为主,学习成绩压力无疑就成为了高中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加,课程加深,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以适应这一急转弯时期,感到压力很大。尤其是部分没有考取高中而靠交调节费进入高中的学生,底子簿,接受能力较差,心理压力就更大。

从家庭因素来看,父母期望过高,责骂,唆,与父母缺乏沟通,与兄弟姐妹不和,父母争吵,家庭破碎,家庭经济欠佳,兼顾太多家务等。有的高中生因此变得内向、自卑、寡言,对人失去了感情,甚至痛恨社会;有的父母关系不和,甚而出现家庭暴力,让孩子内心痛苦不堪,从而产生异常心理。

而社会因素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现象更加复杂多变,的书刊、录像、网吧、金钱的诱惑,读书无用思想的侵蚀等等,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商不顾道德和良心,毒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许多学生在的书刊、录像和黄色网站、暴力游戏的诱惑下,丧失了人性,最终堕入犯罪的深渊。

三、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高中生处于性格、品德、心理个性的发展成熟期,能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宣泄感情,保持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可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通过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和实际训练操作,引导高中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其次,可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设立心理服务室。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高中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高中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而立心理服务室可在取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问题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最后,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总之,高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通过关注的热点,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成因,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极大地促进高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英: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08期。

心理健康现状范文3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65-01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走进幼儿园,当你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看到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时,自然会想到幼儿教师也一定充满了快乐与自豪。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教师,才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身心疲惫的群体。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完成保教任务。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压力大等等。由此可见,要完成幼儿园的保教双重任务,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首先是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教材等。虽然不少教师受传统文化崇尚节俭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风,习惯了默默耕耘。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其他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物质需要也在“水涨船高”,对于一些"高档"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工作上的物质需要受到了比较大的刺激,要求改善教学条件。其次是自尊需要,主要集中在社会对自己的业绩、形象给予认可方面。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幼儿教育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责任感,耐心和爱心,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心血。但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存有偏见,这种不公正对待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第三是教师的成就需要。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教育成果不能用学业成绩来体现,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对教师教育成果的评价有时有失公允,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

2.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幼儿,同事,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遇到矛盾冲突,处理不好,因此产生激动,烦恼,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

3.家长的高期望给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伴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等一些新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把幼儿园当作是临时照顾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主观因素

1.自信度。部分教师对自我情感、意志和能力难以把握,低估自身价值,丧失自信心,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事事以失败者的心理去接受市场的冲击。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有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等被动的表现。

2.上进心。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再加上不准确的社会横向攀比,个别人对幼儿教师职业存有的偏见,使得整日“孺子可悲”、“夫子可怜”,自我心理与师生感情、敬业精神远远脱钩,出现教育上的“烧不熟心理”。

3.心理素质。在心理素质中,人格威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实践证明,良好的感情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人格威信较低的幼儿教师,幼儿不愿亲近,其他同事也不接纳,更得不到幼儿家长的认同,以至于使教师本人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无法维持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最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三、增进与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无论是幼儿教师本人,还是幼儿园管理者,都应该充分了解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效地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首先,要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待遇、在职进修、休假晋升等,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

其次,幼儿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园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护意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特别是还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此外,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哪怕是给予一点点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都会使她们感激万分,并且重新振作起来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心理健康现状范文4

1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1)隔代(祖辈)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监护;2)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即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监护;3)上代(亲戚或邻居)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来监护;4)同辈(哥哥姐姐或自我)监护型,即儿童自己管理自己或由哥哥姐姐来照顾自己。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的亲子分离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似乎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声音,不少国内外研究者基于自己的问卷调查也持这种主张。他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问题突出[2-4],行为问题发生率高[5-6],有一定程度的情绪问题,如社交焦虑、状态焦虑、抑郁和孤独感等。

2.1国外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于留守儿童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研究,但从对应的概念“亲属抚养”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儿童福利联合会(CWLA)将亲属抚养定义为由亲属、种族部落成员、养父母或者其他与儿童有血缘关系的成年人对儿童提供的照顾、抚养以及监管(UNICEF、InternationalSocialService,2004)。LUYao[7]利用来自印尼1997年和2000年纵向数据,得出亲属抚养经历会增加儿童的心理障碍和抑郁症风险的结论;HWendy等[8]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儿童,被抚养儿童具有较高水平的情感创伤症状和其他行为问题;THeather[9]指出:“2/3的健康儿童进入寄养会表现出行为、心理或社会能力等问题”;JenniferEhrleandRobGeen(2002)指出:11%的6~17岁亲属抚养儿童在行为或者心理上有严重问题(比如沮丧、焦虑和社交恐惧),这一比例远远大于正常儿童;JSDana等[10]指出:亲属抚养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可以导致诸如抑郁,行为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行为问题和心理创伤以及社会人际关系问题。

2.2国内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纵观以往国内的研究,众多研究表明:留守中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更差,表现出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11-12]。具体表现在:1)在情绪方面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孤僻、与环境相处困难等特点。李晓敏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情绪、人际交往和自卑等方面,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变得冷漠、自负、不思进取,甚至出现严重的攻击行为和行为;王淑芳等[14]指出:留守儿童青少年在抑郁、焦虑、敏感、偏执等心理症状上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青少年”;2)人际关系方面留守经历对儿童的同伴交往的能力有不良影响,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冷漠性和攻击性,不利于友谊的建立与维持[15]。此外,经济水平不同的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也是有差异的。富裕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16],后者更容易表现出孤僻、对人抱有敌意、与环境不能很好相处等特点。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心理测量法。心理测量法是指在标准化的条件下,引发出被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的手段。目前,已有几百种测量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及局限性。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测量方法。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它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不适合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2)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它是在EPI基础上加另一个分量表即P(Psychoticism,精神质)而成,分儿童(7~15岁)及成人(16岁以上)两式,有男女的年龄常模。在我国已有EPQ的修订本,仍分儿童和成人两式,各式的项目由原版分别为97和107项筛选成88及88项,结果分析方法上发展了T分表和各维度的分级方法。此方法适用于7~15岁儿童。3)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当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行为时可应用这个问卷,该问卷是从一般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评估。该问卷适用于学龄期儿童,以区别其有无精神病,所出现的问题是情绪问题还是行为问题[17-18]。4)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当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时可应用该量表,儿童的社交焦虑不仅包括了主观上的担心、紧张,而且还包括了社交回避和害怕否定。该量表主要用于儿童社交困难的评估,当用于临床和科研工作时常结合其它的焦虑评定量表和抑郁评定量表共同使用。上述种种研究方法和工具都有着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对于研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状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4.1形成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19]。其次,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认为父母外出辛苦打工都是为了自己能生活得好一点,一旦自己的表现不如他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容易缺乏自信,进而回避一些活动,使自己孤立起来。有研究发现:缺乏父亲教养的家庭中的子女比正常家庭的子女孤独感强,而父母均外出对儿童带来的孤独感就更突出[21]。

心理健康现状范文5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44-01

据调查,我国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叛逆极端、自卑自大、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悲观忧郁等消极的心理状态,虽然学校已经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放心理咨询室,培养师资队伍,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仍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国内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

现如今,社会分层越来越复杂。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中职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越来越增强。这些深刻的变化必然反映到意识形态之中,反映到学生的思想文化之中,反映到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上。其中一些负面的东西导致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学生中出现了精神迷失、信仰缺失问题。有的学生对今后的生活心存怀疑,认为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不问苍生问鬼神”。有的学生是非观念淡薄、正义感退化,会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耍滑头;二是腐朽落后思想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这个问题十分严重,笔者认为,出现问题的原因正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不是有人说“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吗?三是,社会不良情绪增多,心理失衡加重。如仇官、仇富、仇警和潘啃奶,这些非理性情绪往往是负面消息传播的“药引子”,极易形成破坏性的“负能量”,引发学生心理失衡,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中职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解读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字面意义解读,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能够帮助教育对象更准确的认识自我,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潜能,提高教育对象的学习效果,使他们能够掌握更全面的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工作和生活。

进入新世纪之后,社会进步与发展迫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考核已经不再仅仅停留于专业技术的层面,个体的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也成为企业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中职学生作为直接面对用工市场的订单式培养人才,以该群体作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教育理念与社会建设需求关系紧密,尤为注重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目前大部分的职业技术学校都开设有相关课程。众所周知,由于中职学生从初中步入中职学校,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均发生很大变化,他们本就因为要努力的适应这些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几年的学习之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不仅没有缓解这种压力,反而更加重了他们对于复杂的社会竞争环境的恐惧,往往容易使中职生在心理上产生诸如自我意识、就业择业、人际交往、学习成长等多方面的心理困惑。

加之当下很多的中职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容易因为以上的心理困惑而引发心理危机,形成突发性的伤害或自伤事件,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以上原因,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这项工作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更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更是国家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教育要求。所以,对中职学生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十分深远。

三、当下国内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轮廓解读

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国,目前已经形成了500多所大学设有心理学系,3000多所高校开设有心理学课程,每年出版有200多种心理学杂志的规模。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中期,才进入了发展和推进的阶段,2000年之后,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开始普及,但是仍在教学设备、教师人才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亦是如此,虽然大部分的职业学校都设有相关课程普及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教育,但授课教师多由思政教师兼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老师比较缺乏;其次,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纳入学校的教学规划体系,授课的机动性和随意性较大,缺乏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些因素可能都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职业学校的发展,使得目前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一种非常闲散和相对无序的被动局面。

心理健康现状范文6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策略

在对一些初中的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一些学生存在厌学情绪,生活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胆子比较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初中生正是因为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导致了学习效率的低下和厌恶生活[1]。因此,初中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构建一个健康的环境。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焦虑

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总是担心自己的考试分数,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会下降。一些初中生甚至因为担心自己的考试分数整夜失眠。时间久了,初中生的睡眠质量就会下降,学习成绩也很难提高。还有一些初中生在考试之前是比较焦虑的,总是担心考题是不是简单,这就是很多学生的考前焦虑症。基于初中生存在的这些学习压力,初中生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2]。一些初中生开始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变得敏感,在平时会感觉恐慌和烦躁。

(二)自卑

自卑是很多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自卑在性格内向的学生中比较普遍。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优点。这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是不勇敢解决问题的,而是选择逃避困难。例如,一些学生在考试后考取的分数是比较低的,这些学生不仅不会积极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而是选择逃避,认为自己学习成绩是班级中最差的,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时间久了,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放任自己的学习。这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是不愿意和教师和同学交流的,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是最差的,是缺乏和别人交流的勇气的。

(三)社交恐慌

交际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但是一些初中生却是有社交恐慌问题的,主要体现为与家人、老师、同学在一起交流时感觉是不自在的,这些学生在和别人交流时,对别人的言行举止是比较敏感的,如果别人不经意说的话是很容易中伤自己的[3]。例如,两个学生在一起聊天,如果一个学生是有社交恐慌问题的,那么如果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讽刺的话,那么这个学生是会感觉自己的尊严被损坏,就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中。还有一些学生在与人交流时感觉是比较害羞的,不敢看对方的眼睛。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运用人性化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焦虑问题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产生的,所以教师应该对症下药,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人性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之间一起探究知识的奥秘,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观看图文并茂的课件,感受知识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感受知识就在生活中。教师通过运用人性化的教学策略,可以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这样学生的身心可以得到放松。

(二)师生真诚沟通,让学生增强自信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有爱心的,可以和学生真诚沟通。教师在面对那些自卑的学生时不应该是用鄙视的眼神,而应该是用爱滋养他们,像朋友一样关注他们的内心最脆弱的地方,鼓励他们战胜困难。教师可以定期和一些自卑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耐性倾听学生的苦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例如,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比较差的,所以感觉自己是个无用之人,生活的态度也是消极的。教师可以在了解了学生的苦恼后,帮助学生分析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这些学生就会发现,虽然自己的成绩是比较差的,但是自己唱歌是好听的。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就能认可自己,慢慢就能增强自信。

(三)开展实践活动,改变学生的社交恐惧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参加活动中慢慢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的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有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好的锻炼。教师还可以在假期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去一些公司做兼职,学生通过做兼职可以接触形形的人,可以学会如何与人沟通。教师做好了这些工作,学生就可以通过锻炼解决自己的社交恐慌问题。

21世纪,不仅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也是需要身心健康的人的,一个人的身心是健康的,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勇敢克服所有挫折,才能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相信,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将会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永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6.

[2]周静.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湖北招生考试,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