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供电企业人才培养;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肖文清(1956-),男,北京人,北京市电力公司怀柔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宇飞(1984-),女,北京人,北京市电力公司怀柔供电公司,工程师。(北京 怀柔 1014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2-02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实施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实行主多分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迫切需要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职工群众信得过”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理论精、操作行”的技能人才作为支撑。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供电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建设的研究与开发,为供电行业新的腾飞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人才资源规划有待进一步提高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党和政府的重视,供电企业越来越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和客户对电网企业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势必需要一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生产人员。然而,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上原有电力行业本身的垄断地位、市场化程度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人力资源整体结构性供需失衡、人才资源规划不足。

2.一线生产人员储备培养不足,结构性缺员问题凸显

近年来,供电企业新进员工数量较少且多为高校毕业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流向管理层,同时由于女性员工不能登高作业、年龄超过45岁的员工不能爬杆作业等电力行业生产特性及用工特点,导致生产岗位断层明显,人员结构老龄化,缺乏懂技术、有经验的青年员工,部分岗位结构性缺员较为严重。

3.人才队伍没有形成规模,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

(1)培训实效性不强。为了提高职工素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供电企业投入不少培训资金,主要通过技能鉴定、专业培训、后续学历学习等形式来提高广大职工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但是部分职工更多地关注理论灌输及考试结果,业务水平却没有提高,造成培训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2)复合型人才缺乏。供电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较低,人员流动较少,缺少多样化实践锻炼的机会,员工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缺少综合素质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降低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员配置效率,也阻碍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4.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观念

一些企业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开发人才资源的意识,人为地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具体举措与实施过程

怀柔供电公司隶属于北京市电力公司,成立于1958年,公司现有职工263人,其中全民员工233人,集体员工30人,劳务派遣员工395人;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197人,专业技术人员128人,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的职工181人。

近年来,怀柔供电公司为不断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关注一线员工职业发展,搭建员工岗位成长平台,引导员工在职业发展中实现技术成才、岗位成才,提出了以强化职工学习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开拓创新思维为主旨,围绕“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实施“人才培育工程”的工作思路,在职工队伍中广泛开展“树发展理念,强自身素质”主题教育活动,使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

1.培养目标

基于不同类型人才的结构及特征,以专业培训为基础,构建职工广泛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理论能力,为职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职工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创新引导为方向,构建职工创造事物、改造事物及对新思想、新设备、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职业素质提升为关键,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精神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的行为举止。通过对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最终达到职工队伍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实施内容与过程

(1)创新培训工作模式,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全面培育“学习型”人才。“学习型”人才是指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环境、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变化,能够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适应工作需要的人才。

近年来,怀柔供电公司不断加大内部培训的密度和力度,积极探索培训创新模式,结合基层实际,围绕如何在员工队伍中培养造就人才、实现人才综合开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提出了立足本职岗位、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的“四式”培训法,即:集中式、班组式、交叉式、互助式。集中式:按照各专业课题、项目,集中统一组织专业培训班;班组式:以班组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实时、实地进行培训;交叉式: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部门人员进行岗位交叉培训;互助式:成立学习小组,通过“交流、研讨、互学”模式,组织员工进行互助学习。

除了以班组形式开展的自主培训外,公司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组织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如:开展站队级干部管理学系列培训课程;开展新员工野外体验式拓展训练;举办优质服务、企业文化、心理健康、法律知识等内容丰富的培训班;同时不断拓展外培渠道,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举办了在职本科班、研究生班,鼓励员工后续学历教育,为强化员工学习意识、全面培育“学习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加强岗位技术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培育“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准确、熟练地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中、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岗位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工作的结合。为全面促进公司一线员工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公司先后对实操培训基地、多功能教室进行了重新装修和改造,并组织了为期半个月的技能比武大练兵活动。训练内容包括12m电杆安装抱担、配电变压器绝缘电阻测量、变压器停送电操作、装表接电等项目。来自公司输变电、配电、营销、供电所等相关专业的213名一线职工参与其中,和本专业技术骨干同场竞技比武,有效提高了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充分利用党政工团培育青年的途径,积极拓宽青年人才培养的渠道,针对青年员工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公司采取“压担子,促成长”的培养方式,借助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技术岗位对青年员工进行了实践锻炼,给他们压担子、交重任,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

(3)基层创新,促进职工创新思维,精心培育“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及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公司乃至社会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怀柔供电公司采用经验交流、合理化建议等方式积极开展互动式、开放式的技术改造,结合QC创新创效活动、技术攻关和“五小”发明创造等活动加强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培养职工用创新思维的方式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地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促进技术革新及科技创新项目成型的目的。

2011年,怀柔供电公司成立了以输变电技术专家——陈保华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集合了公司生产一线包括输变电工区、配电工区、调度所、计量中心、电费结算中心等部门的多名技术骨干,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一线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偶然萌发的小革新、小发明、小建议都可以通过创新工作小组对其进行实践验证、修正完善,并最终形成创新成果。

三、实施成效

1.储备了持续发展的人才力量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分层次地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培养各类人才,以达到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目前怀柔供电公司共有294人获得了高级工职业证书,76人获得了中级工职业证书,以高级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人才队伍已成为保持公司发展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注入了强大动力。

2.促进了员工职业素质提升

公司已先后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达420余人,15%的基层员工实现了职业晋升,33%的基层员工实现了技术技能晋级,50%的基层员工实现了职业培训晋级,基层员工职业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员工在北京市及上级单位组织的职工技能大赛和专业调考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3.开拓了职工集体创新思路

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为广大基层职工提供了建设思路,因地制宜,结合专业特点和班组建设情况,在共同解决生产难题的同时不断总结、归纳,提升了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群体效应。据统计,创新工作室围绕企业生产、安全、经营、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共完成了科技论文9篇、科技项目1个、群众创新成果2项,在为职工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缓解了公司结构性缺员问题

随着生产设备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网建设任务的加重,输变电工区出现了输电专业和变电检修专业在岗人数比定员人数少的结构性缺员问题。通过结合生产现场作业进行的检修带运行实地教学,使运行人员逐步掌握了检修技能,检修人员对设备运行也更为熟悉,改变了以往运行和检修分开的管理模式。以往变电设备一旦出现缺陷,就会出现运行人员不会处理而检修人员在各变电站之间疲于奔波的局面。

四、结束语

队伍建设是供电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员工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建设是怀柔供电公司在实施“人才培育工程”过程中的有益探索。通过“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梯级开发和培育最大程度地培养了职工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了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益和服务质量,推动了企业朝着更加长远的战略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校企共建 质量监控 质量评价 质量保障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构建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实施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明确和重要的工作任务。

一、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必须要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以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为核心,健全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激励等管理制度,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逐步形成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必须要建立健全“两结合、三共建、四层面、四参与、重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及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健全“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二是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评价标准体系、保障体系;三是实施“院、系、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四是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五是充分发挥数据平台的教学监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水平。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的标准化、规划化和系统化。

三、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体系建设内容

1.健全“两结合” 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要引进ISO9000等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将教学质量由校内评价向校外评价延伸,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权重,健全“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1)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一个由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等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等方面进行咨询把关。

(2)建设人才市场调研队伍。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人才市场调研队伍,实时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向,为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优化、专业建设提供第一手材料。

(3)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体系。建立由学生代表、毕业生、教师、系部、用人单位等组成的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体系,及时反馈、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使息反馈系统形成闭合的环状结构。

(4)完善双指导教师制度。建立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校内校外双指导教师制度,校外指导教师对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不低于50%。

(5)健全院系“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建立过程监控以系(部)为主、结果监控以学院为主,企业参与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6)建立校企结合的教学督导机构。校企结合教学督导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实施检查、督导。

2.完善“三共建”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过程监控、反馈与评价、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动态管理。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对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条件保障、专业设置与调整等进行系统化规划设计,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的“过程控制”,确保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目标的一致性。

(2)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通过制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障实施办法与反馈办法等制度,将教学质量形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地结合。建立由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检查等环节组成的全面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评价体系。明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规范和创新“生产实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职业教育及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3)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依托行业、企业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生产过程、教学组织、成绩评定、产品销售等共同管理,探索校企共管运行机制。成立校企成员岗位互聘的组织机构,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组织保障体系。

建立校企共管制度,岗位互聘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制度,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制度,专任教师下企业制度,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专、兼职教师教学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等教学管理、监控与评价制度。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保障体系#p#分页标题#e#

3.实施“四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改革,打破原有的学院、系、教研室的传统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建立学院、系、专业、企业相融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机构。

重点探索专业群、企业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作用,发挥专业群资源整合优势,成立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机构,由企业专业人士、生产一线技师和专业教师组成。建立专业技能标准和技能考核题库、实训项目库等教学文件,使人才培养质量有标准,考核评价有标准。实施“院、系、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4.建立“四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要吸收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学生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有接受教育的知情权,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了解人才培养过程,密切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教育教学的联系。在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请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人员讲授实践性课程,按照生产质量管理模式考核评价学生,将生产标准、成本指标、安全标准等融入到教学质量标准中。改革传统以知识点为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探索生产性课程的课程管理、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考核体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各专业群成立教学质量工作机构,行业企业人员不得少于1/3,充分发挥社会的评价作用。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面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5.发挥数据平台监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水平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状态数据采集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数据平台),高职院校必须要提高学院领导、各管理部门、系(部)、教师对称数据平台的认识,利用数据平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估、自我评价,每年形成院、系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分析报告,成为学院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的依据,成为学院、系对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形成教学过程以数据平台为基础,系部评价以数据平台为基础,专业建设与发展以分析报告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机制。

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依托数据平台,开发“系部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学生顶岗实习师生交互系统”、“教室使用在线审批系统”、“调停课在线审批系统”、“教学管理在线平台”、“教学信息与在线互动系统”等。为教学质量实时监控、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范文3

一、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整个的物流行业具有数量巨大的从业人员,并且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其中处于最底层的就是操作层,这类层次人群的特点就是数量多但是学历并不高,然后就是基层的管理人员,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然后是中层的管理人员,例如:物流经理等,他们对于物流的流程十分的熟悉,人数比较少,在通常的情况下是业务骨干。处于最高层的就是物流系统的设计者和掌控者,人数十分的有限。

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专业不能够将人才培养的目的定位在培养操作层的人才,因为这样难以将学生的技能优势加以突出,也无法培养高级的物流管理人才。所以物流管理主要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时应该着眼于对基层的管理人员的培养,例如:车辆的调度员以及库房的管理人员等,这样学生在毕业之后就可以及时的掌握一些车辆调度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对相关的软件进行熟练的运用和操作,胜任基层的管理工作,在经过了两年或者是三年的经验积累之后,学生就能够胜任职业经理的职位。这种培养的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1. 改革课程体系

在进行物理管理主要的课程体系建设时,应该将市场作为导向,作为实际的办学理念,从而建立起一种“按需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将区域经济建设同社会的发展情况考虑在内,使得课程体系建设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还可以将相关的技术人员请到学校来,为学生进行一些演讲,共同来讨论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根据专业技能达标的方案以及物流企业的实际要求来对课程体系建设加以调整,使得课程体系建设更好的体现市场化。

2. 加大对定向性教学的投入

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时,还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也要经常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和参观,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对物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组织学生进行就业之前的实习,这样就可以实现人才培养同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

1. 课程设置方面

根据当前我国物流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考虑,不能够设置一些同社会需求差距比较远的课程,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来对社会的需求加以明确。此外根据物流管理人才的特性,在对其进行培养时,应该将学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未来的就业领域以及物流行业的现状,不能让学生单纯的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探索。

2. 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以及应用、实践的需求来选择,尽量选择那些符合企业需求的教材和教学工具。此外物理管理专业的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加快物流知识的传播以及更新。

3. 调整教学计划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方面,物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大应用课程的比重,重视社会实践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合理地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重加以分配,将课堂的授课时间进行适当的减少,使得学生能够将时间和精力都投人到参与社会实践当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得他们能够将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工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建议

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对人才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且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物流管理活动逐渐的趋向于横向的联合,处于不同学科相接合的一个中间地带,所以势必会产生一些边缘学科以及横断学科。针对当前这种形势,物流人才在自身的知识结构方面首先应该对主干的学科加以确认,并且对这门学科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此外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能够尽量多的了解一些市场营销以及电子商务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专业的T型人才。

五、结语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工作过程 重要导向 课程体系

【课题项目】2015年度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课题“电子商务专业社会需求情况调查及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26-02

一、我国电子商务现状及课程体系研究分析

目前,通俗来说,我们处于传播技术3.0时代。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2016年前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增长率为3.1%。这足以说明中国目前庞大的网络群体,这一群体可以创造很多机遇,电子商务就是其中一列。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交流与传播得以在跨区域、跨国之间完成。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传播,更是商品交换的过程。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依托于现达的交通物流业,电子商务这一行业得以在近年来急剧发展,这一便捷而又可以跨越时空限制的行业带给了人们极大的便捷,以至于现在人人都在参与电子商务的过程。急剧的兴起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新气象。以电子商务最为发达的杭州为例,目前存在大约有47万家网上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到2015年年底,杭州电子商务服务业收入已达到1000亿元,创造了60万个网上就业岗位。巨大的市场需求,孕育了巨大的行业规模,也对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但是具备专业基础,真正适应行业工作过程所需的人才缺口依旧很大。社会与行业的需求对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要求。高职院校也要结合社会的需求来寻求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与教学的创新。

在此背景下,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已然成为一门显学。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也不例外,许多学者从市场导向、理论实践结合、就业导向、课程创新等理念出发,开展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电子商务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目前社会所需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既是社会需求带了的机遇,也是社会给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带来的挑战。从2001年6月,教育部批准首批13所高校试办电子商务专业以来,截至2013年底,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高校267所,高职院校则多达850所。如此庞大的院校规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人才的培养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大学的任务之一。

从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分析,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等研究论文在各种各样的刊物上十分常见。但是,许多有关的研究论文及调研报告大多以论文作者自身所处的教学环境出发来思考问题。因此,学界对于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研究方向还需探索。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来分析、研究、完善这门学科。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研究要更多地结合行业动态,结合社会所需和自身的专业特点,将学生就业与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专业高技能的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彰显学校特色的需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创新改革。

二、电子商务工作过程及课程建设要求

电子商务的工作过程是一个步步相连的过程,我们在实际调研中了解到,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工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流程:

(一)摄影:选材拍摄修饰储存上传描述;

(二)美工:网页大局架构代码编辑动画展示店铺总体装修读写产品描述上架;

(三)推广营销(seo):熟悉所营销的产品了解产品的风格 为产品进行市场定位促销的推广统计并进行产品规划 布局市场投入相关对接部门的培训备战准备营销;

(四)销售客服:短期的培训课程产品问答知识探讨交流顾客咨询问答导购;

(五)售后:客户资料客户反映问题问题原因-切实解决客户回访记录客户统计记录。

这是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工作过程,它与传统的买卖交易相同,但是实际的营销过程并不简单。电子商务依托于信息技术来提供商品服务,可以涵盖计算机专业、摄影专业、管理专业、营销专业以及现代物流专业等多学科领域,这决定了它的专业培养是跨学科领域的,也涉及到多种从业资格证书以及核心岗位的人才培养。这种跨学科领域的电子商务专业体系的课程建设势必要结合行业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来培养。

电子商务工作过程的特点以及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建设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方向。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轨,那么势必造成人才的浪费,并滞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要采取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这是许多学科都十分注重的方面,而电子商务显得尤为重要。电子商务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注重服务和营销的行业,高职的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实际,在培养期间就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很多高职的学生,虽然专业理论能力很强,但是一到行业工作过程,就很难适应,这就说明我们的课程体系建设中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方面需要加强。

三、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思

了解了电子商务行业的现状和电子商务工作过程的特点,在课程体系构建和创新上才能够真正推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的进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建设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程体系包含核心课程及岗位技能课程

课程体系要包含电子商务工作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包含诸如摄影、美工、现代物流、营销推广以及计算机技能等多方面的课程,要教会学生摄影技能、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掌握一些绘画和美工知识,同时还要熟悉现代物流的知识。

改变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以淘宝店铺、网络商城、企业网站为载体,根据电商企业经营岗位需求教授理论知识和训练岗位技能的课程结构体系。

(二)课程体系注重实操过程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要将实践操作过程放在重中之重,现代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是不容我们去停留的,讲究效率和实践能力。社会的巨大缺口和行业所需,容不得我们等到就业后再去慢慢的磨练,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暑期实践、学生企业实习、建立“校园工厂”、组织模拟电子商务活动,或者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电子商务创业,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升具备以后从业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具备服务能力、营销推广能力、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这对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很多学校还是以理论考试成绩和奖学金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等到就业的时候学生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从业的综合能力,学校这种导向会直接导致电子商务教育与社会和行业需求的脱轨,造成人才的浪费和行业发展的阻滞。

(三)跨学科调动、跨领域培养,创新电子商务教育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是要靠跨学科的师资人才的推动、依靠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培养。这种融合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就需要跨领域引进师资人才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培养。需要创新传统院系分离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真正适应工作需要的人才。创新才能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这也是当前许多高职教育面临的难题,当然也是创新的突破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需要课程体系的创新。只有在此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才能够在人才与技术双发展的基础上越来越兴旺。

(四)课程体系要设置竞赛课程

学生的各类专业竞赛,表面上看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从深层面来说,反映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及专业水平,比赛也为教师提供了拓宽教学思路的锻炼机会。

技能比赛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平台。“赛中学,学中会”,通过比赛,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加入到电商创业的行动中来,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意识和创富的能力。为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需要,实现产教融合,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推创新,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考虑与学科竞赛有关的实训课程。

(五)课程体系要设置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

现代电子商务是一个讲究服务过程的行业,如果没有很好的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也很难在行业中生存。高职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必须要加强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阳光的从业性格,这样才能使其在工作中得到赏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中应该包含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课程,这是从事电子商务行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一个从业者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也是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的兴盛已是大势所趋,电商人才的需求对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这个方向,来开展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研究、创新和建设,以就业和满足行业所需为根本,培养能够快速适应行业工作的人才,从而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状况,推动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其次,必须推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创新,有效地改革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就业和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曾月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J].广州:科技论坛,2014(17).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刘昭明(1966-),男,广东广州人,广西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102-0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培养创新人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十二五”期间大学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因此,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和总结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成果,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广西工学院在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依托这一特色,广西工学院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了柳州市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优势,紧密结合广西尤其是柳州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在教学内容上由低到高、由基础到综合,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逐步深化,在教学形式上校内校外紧密结合,校企深度合作,学校、企业和城市多赢的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成为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力的突破口。

一、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

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其中。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学生每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都会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学习相对应,即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联系到一起,就形成了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内涵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建设、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教学条件体系建设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的要素。这四个要素构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先导,内容体系建设是中心,条件体系建设是基础,管理体系建设是保障。

多年来,广西工学院始终坚持“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柳州市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以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为目标,围绕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内涵四要素,积极设计、构建符合地方性工科院校办学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结合地方院校实际,确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地方性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不同于职业技术高等院校的创新技能人才培养。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是主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但同时地方性本科院校也要为研究型大学输送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满足这部分拔尖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因此,在确定地方性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时,应考虑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即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具体技术工作的要求,形成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的工程能力培养目标,也要考虑学生进行产品研发和科学研究训练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形成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的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也就是说,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包含工程能力培养目标和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两个目标中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目标,或者强化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使得二者实现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广西工学院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创建了不同要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对普通本科学生,强调实践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强调对其科研开发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在实现工程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也要能实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而对应用本科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则应要强化学生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即强调工程能力培养目标,弱化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三、开拓创新,科学设计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目标体系实现的载体,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

1.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划定的课程和训练内容,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体系可以分为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和综合实践层三个层次。其内容和相互关系见图1。

其中,基础实践教学层是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是该层的教学目标。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基础实验、专业见习、金工实习和各种实训等。专业实践教学层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计、集中的综合性实验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训练等。综合实践教学层位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上层,是对创新人才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层次。主要内容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论文等。

2.实施创新人才实践教学质量工程计划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物流管理;行业需求;岗位技能;行动导向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物流一种新兴行业,而物流管理专业同样也是高职院校为适应行业发展要求而新增的专业,就培养的效果而言,课堂体系理论性太强,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开始显现。而与此同时,就毕业生反馈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及行内岗位层次较低。相关资料显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子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占比不足三成,且主要从事仓库管理员,物流货代操作员等基础工作。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形势不容乐观。而从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状况来看,其短板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建设缺乏针对性,重理论轻实践两大方面。在高职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多以运输、仓促及配送为专业要素,来搭建物流课程体系。这就导致专业课程中的功能类课程占比较高。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内容和实际岗位需求的脱节。而就未来岗位的需求而言,物流管理岗位对技能的要求要高于理论的要求,在实际的高职教育进程中,院校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来提高专业学子的技能属性,但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实践策略

1.专业课程的校企共同开发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实践中,应深刻对照国家、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发展和需求,充分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多元化的参与方式,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全面化和精准化。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发的课程体系,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切合行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能较好的实现专业学子和未能岗位要求的零过渡。如当前由京东物流开发的《仓储与配送实务》,深受高职院校和学子们的欢迎。

2.专业发展的双师队伍优化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师的支点作用将被放大。这一课程体系从一定层面对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师专业能力、教学水平、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应立足于院校基础,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岗实践并开展课题研究;另一方面要求物流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走进高职院校课堂,以企管校聘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实践展开精准辅导。这两方面的叠加,将在极大程度上实现课堂体系实践背景下的双师型队伍的优化。

3.专业实践的人才基地建设

行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实践基地的建设将成为院校课堂体系建设的重要支点。高职院校应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物流发展趋势,对位建立相应的模拟实训线。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应前瞻性的加大对物流软硬件建设的力度,确保高校物流专业学子培养在理论和技能上的优越性和超前性。院校也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谋求与当期物流企业的深入合作,以校企融合的方式,促成课程体系改革中专业技能的多元实践。

4.专业考核的行为导向体现

当前,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考核内容相对单薄。对学习能力的考核仍局限于平时成绩、学科成绩、出勤率三大模块,进而导致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子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同时,这一考核方式与“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考核方式的要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在深化课堂体系改革的同时,对应地展开考核体系的改革,从而使“行为导向”的价值最大化。可在考核体系中适当植入技能测试的内容,并不断提升其学科评定的权重,进而实现对课程体系建设的深化。综上所述,“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全面实践将有助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姿态、新气象、新形式的呈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探索中,应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将素养提升与岗位能力的有效糅合,实现课程体系建设与生产岗位、产业需求、职业能力等多层面的对接。并通过把握“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发展规律,顺应新时期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要求,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科学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乃君.基于行动导向理论的高职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5(3):65-67.

[2]徐林.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4):306-307.

[3]骆金鸿.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5(18):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