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1
思想政治 素质教育 多媒体教学
一、不一味追求课堂容量而要重视质量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教学不是给别人看的,而应该是让学生确确实实的感觉到他要学,他要动脑,他掌握了,他记住了。在传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一味的追求一堂课45分钟要讲完多少知识点,却忽视了学生真正能够掌握了多少。如果在讲授中忽视了这个“度”,任凭教师随心所欲、尽情拓展,这样尽管教师费了功夫,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仍有可能不得要领。所以,深化和拓展教材要以大纲为依据,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为原则。列举事例时一个在量上要充足,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具体真实的事例加以剖析、证明,以增强教育效果。而教材中所提供的事例毕竟有限,且有的离学生生活太远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补充事例。同时事例的选择要典型,有代表性,切忌不加选择地信手拈来。如果对事物不加筛选,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紧紧围绕讲述的重点慎重选择,以增强说明力度。
其次还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整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创新,设计可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我在讲《感悟生命》这个内容时,为了给学生对生命现象更生动、形象的感受。不是对教材照本宣科的描述,而是把学生上课的时候带到了外面操场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学校种植的花草,树叶等植物的形态。看地上的蚂蚁,水里的鱼……这些学生们平时都常见的动植物在老师和学生一起的观察讨论后,让大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能感悟到生命是可爱的、可敬的、可贵的!显然靠单纯的说教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教之计是要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和手法,以此使学生对政治课始终充满新鲜感和希望,这是保持政治课长盛不衰生命力的法宝之一。可以交替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比如教师讲解,这是传统的方法,同样我们应该承认这种方法依然也是重要的,在讲解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举生动有代表性的例子,最好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出示案例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并且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观点辩论,通过合理设置论题,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准备并分小组进行辩论,也不失为一种教学的好方法;小组讨论,这是思想品德课进行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讨论中给予学生讨论的问题然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管理,要注意问题的设置;角色扮演,通过让学生自己表演把情景创设出来,然后让其他同学更直观的感知情景,从而更好地进行思考和把握教学内容,同时表演的同学也得到了锻炼。教学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例如知识竞赛、课堂撰写小论文、进行漫画赏析等等。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实效。
三、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知识面
引导学生关注“无字书”。生活是一本“无字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教师要充分利校外课程资源作用,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人间世事,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特别是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的现场直播等现实教育意义比较强的节目。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有显著的效果。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全校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知识的热情,使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2
一、有效传递信息
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就能很好的解决传统课堂中的这个问题。它的一个最大保证是近乎无限的信息提供学习的无限的可能。多媒体课堂本质上一个信息重新建构和编码的过程。老师、学生、甚至教材都是信息重新建构和编码的主体。在这样一个无限开放的学习空间里如何保证学生能真正的接受到有效的学习信息。这就是多媒体课堂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
(1)信息编码要符合感知规律,信息内容要能激发学生兴趣。首先,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知是学习的起点,因此在多媒体课堂中,信息编码必须符合感知规律,如知识符号的形状大小,结构特点,色彩度,声音度要符合感受性。加强对比度、注意变化速度等等,以激发学生的感知兴趣,获得感性材料。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特别注意选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处于主动地位,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意记忆、联想记忆成分增多,机械记忆成分减少,会使自主学习更有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脑、耳、口、手多种感官,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只有做到以上两点,多媒体课堂才能生动和活泼,才能真正的有效起来。
(2)信息内容要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个提法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它的确是一个真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在传统的课堂环境里很多教育工作者还能注意到这个问题。因此课堂信息容量的问题,不得不注意这个问题。但是在多媒体课堂里信息量可以无限大,所以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往往会忽略这个。丰富的信息中就没有了重点和难点。结果是学生在无限的信息中一头雾水,看似热闹的课堂,学生其实并没有接受到有效的信息。看似丰富的信息中也没有多少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事实上必须要明白的是多媒体课件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设计的,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课本拷贝”,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信息设计应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扩充课本之外的知识。整合各种信息进行有机的表达。在各种与课本有关的信息中突出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
(3) 要注意的是要选择传统教学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表达,甚至无法表达的问题。它们有的是真实实验中有危险的现象,有的是要很长或极短时间才能看到的现象,有的是需要反复观察的动态现象,有的是其它手段难以表现的微观现象。动画可以将抽象的无法亲身感知的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真实、形象地模拟出来,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容易收到生动有趣的效果。这种信息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时候就特别需要注意信息的有效性了。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现代信息技术使“合作―探究―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可能。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因为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信息庞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诸多感觉器官需要综合参与等这些特点。因此,学生在其中很容易就丧失了其主体地位。而只是被动接受。甚至比在应试教育“满堂灌”下还丧失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就丧失了基本的类似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件制作时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充分研究学情,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正,增强课件的智能化,互动性,真正掌握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必须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评价一节课优劣的关键因素,决定因素。只有这样,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的运用才不是老师个人的事情,才能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手段,才能真正地考虑到学生,这样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才能真正地服务于教学。
(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根植于课本,服务于学生,任何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因此,老师课堂授课仍然考虑是如何使课本内容最有效地传递。学生如何最有效地理解和接受课本内容。老师、课本、学生这三者之间如何最有效地互动。学生之间是如何最有效地合作、探究、交流等等一系列课堂授课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只考虑如何在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有效课堂;课堂训练;解题指导;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78-01
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是战斗在一线教师讨论的话题,通常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课堂教学的表现:课堂上教师能自由驾驭课堂,收放自如:要动能动,要静能静,要思能思,要看能看,要停能停,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走,学生快乐的学习,课后都有收获。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对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
一、思教材处理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活的,教师教学的对象也是活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通过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应用的价值,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熟悉标准、把握教材,才能掌握教的主动。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处理教材,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使学生体验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就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重知识生成
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了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作是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在学习“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一节内容时,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原来已经学过了幂的运算法则(在正整数指数范围内),现在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原来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现在是否还成立呢?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相互启发,情绪上相互感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种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学生会不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效果就会较好。
三、重问题暴露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一般都采用提问和板演等方式,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或正确或错误的信息,创造性的答语,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应该有针对性的指导,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遗留问题也有针对性地补充,注重实效,让学生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引以为戒,加深印象,养成思考问题的周密性。
四、优课堂训练
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1/4~1/3,有时超过1/3,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上课时应有针对性,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抓解题指导
要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难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不仅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它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重抓解题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得“渔”,而非得“鱼”。另外,数学课堂一定要有节奏,有速度,有效率。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六、培思维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可设计各类变式训练,变式题的设计应主要依据教材的例题与习题,可以构成条件变式题、结论变式题、过程变式题。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4
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
以前,有些学生习惯于指望老师“满堂灌”,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不主动积极思考问题;还有些同学表面上静坐在那儿,到底有没有听讲,听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对其听课效果老师并不知道。这都是传统教学老师对学生单向传输知识带来的弊端。
其实,课堂是提供给师与生研究探讨问题的场所,可以采取对话式互动教学。以对话、聊天、讨论的形式取代传统的空洞枯燥的理论学说的说教形式,可以避免传统教学师对生单向传输知识带来的弊端。这种教学活动面向最广泛的学生群体,注重每个人的参与,尽可能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接受和理解知识,自学能力可以得到加强,同时注意利用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使他们集体提高、共同进步。采取对话式互动教学,既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老师的民主、师与生的平等。在课堂实践时,运用下面两种手段,双管齐下:
1.不断对学生进行智力激励。
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每位同学都能学好;不断地激励他们,哪怕点滴的进步。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就会更加自信,从而争取得更好的成绩,超越自己。
2.从自身错误中学习来得最快。
从平时作业和考试反映出的问题来看,有许多同学概念模糊不清。因此,课堂上有必要把此作为重点,师生通过讨论进行解决。这些误区的来源一般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客观的错误观念,老师根据经验提出来让学生分析;另一方面是学生头脑中的主观误解。老师可以随机提问,找出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取出来剖析、讨论,既可以警醒学生本人,又可引起一些思想不集中者的无意注意,最大面积地澄清并扫除学生脑中的错误观念。
二、要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学的原理、规律深深地植根于浩瀚的实践之中。同学们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由于经常和物理现象打交道,已经有了许多感性认识,这给我们学习物理带来方便。但是,我以前没有把握住这一点,使学生觉得物理非常难,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懂得所学知识的用处,最重要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要求同学们一方面要善于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另一方面要善于“动手”,通过实践去检验物理学规律。讲过理论知识后,讨论一些应用所学知识的典型事例。例如:在讲《功》这一节课介绍日常生活中,科学实验中、社会生活中做功的实例,如直升飞机吊器架电线的铁塔、燃烧的气体使火箭起飞等。在教学方法上,不必讲那些技术细节,而要突出物理知识是怎样被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不要去追求老师自己讲得清楚明白,而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来一起分析讨论,最后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步,可以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半独立地学习如何运用知识,有点像大人扶着儿童学走路一样。
三、给学生创造条件,重观察、多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因此,物理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还要着重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启发、引导、示范,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实验观察方法的培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思想、实验方法等科学方法教育(如放大法、对比法、代替法、转换法、比较法、平衡法和模型法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培养实验能力,开拓创造性思维
另外,凡是实验性较强的教材,教师要采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设法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增加课外小实验,对于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要做,而且还要认真做好。总之,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动眼看、动手做、动嘴讲、动脑想,从而掌握物理知识和技巧,提高实验能力。
四、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5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质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 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通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性,保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师问学生,洋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同学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一惟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可与其相反的,一位老师在上完课外阅读《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理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这位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蛋 。”(全班哄堂大笑)当老师询问:“为什么”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 像鸟妈妈一样着急的。”(其他学生赞同了:喔! 那我也是鸟蛋……)我不禁为这位教师关注学生、尊重期待,善于呵护学生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特同座之问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问互动的基础之上的。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要把握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具体做到:①参与的时间要充分。要切切实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去,教师点拨指导的质量要上去。②参与的形式要多样, 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应当优化组合。③要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应当参与教学的全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的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
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 以“问--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能尽显其美! 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学习材料的储备性,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6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学工作的关键。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而高效课堂的质点在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保证学生主体的不失重,就能够把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让学生“生命狂欢”。
什么是主体性呢?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相对于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简单适应性,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等内在需要,反对被动性、机械性和他主性,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实践性、过程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性思维品质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其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它对传统教学的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教学方式做了否定和扬弃,这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为我们寻求高效课堂指明了方向。
二、学生主体失重的现象与弊端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颁布了近十年,我们在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上也有了相当的改变,但当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不够高效,突出地表现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失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备课环节,无论个人还是备课组,大多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
备课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无论个人还是备课组备课,都较多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制定“导学稿”“学教案”,不太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学得怎么样、有没有学会、有没有形成能力。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的起始,学生的主体就已经失重了。如果我们的备课一直只停留在教学内容的思考上,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会是低效的了。
2.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依然存在或变相存在
由于升学的压力,分数成为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尺,教师不敢做课堂教学改革这场自己没有把握的实验,就依然守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阵地。有些课堂虽然没有了满堂灌,但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看起来学生是忙得不亦乐乎,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但实际上,学生还是任由教师操纵,被牵着走,在教师的设问中,慢慢地进入预设好的答案里,而这些答案又大多是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同时,教师为了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任务,舍不得留给学生思考的充实时间,对于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够重视,造成学生课堂学习主体的失重。
3.滥用小组讨论,追求表面的时新和热闹
这种讨论常常外热内冷,流于形式。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对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进行讨论,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教学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品味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小组内分工不明确,使得一些学生不知所措,无所事事;四是小组讨论中角色的定位与成型,使暂时落后的学生永远处于听众的角色,导致“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为一句空话。这些泛主体行为也造成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失重。
学生学习主体失重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1)即使教师有着极好的才华与极高的授课艺术,但重视的只是知识目标,而在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的培养上却是缺失的。
(2)学生成为一个听众,一个看客,上课是轻松的,但是课后却要辛苦地完成大量的作业,课后负担重。
(3)学生课堂上吃的是“大锅钣”,表面上学生都在听,实际上认真听、听懂得的不多,特别是成绩靠后的学生根本消化不了。
(4)教师课前、课上、课后疲于奔忙,身心的疲惫,极易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其结果是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三、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失重的方法
1.唤醒学生主体内在的学习动机
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学习的需要和愿望,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潜能,学生就能迸发出活力,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同时,心理学家以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他们的成就动机以及与此相联的抱负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去诱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抱负水平,使他们产生“自我效能感”,就能够唤醒学生主体的内在学习动机,就能让课堂的一定时间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课堂的高效。
2.构建教与学的良好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的系统,在高效课堂里学生主体虽然作为质点,是课程学习最活跃的因素,但教师的“教”对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得好与坏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要让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失重,课堂教学才能优质高效。
高效课堂里的“教”是一个“导”的过程。学生是一个需要发展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基础,有个性,教师决不能视学生为器物,随随便便就往里扔东西,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内心需求的基础上,往里输送学生必需的东西,这就是“导”。导学习内容,导学习过程,通过“导”,导出学生追求科学的激情,导出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导出学生的质疑精神、创造意识。
高效课堂里的“学”,不是学生把教师讲的内容照录,而是自动、自觉、自主的行为。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充满乐趣,充满自信,充满希望,在自己的书本上写下自己的所悟、所思、所想,写下与他人研究后产生的成果,写下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的成果。
高效课堂里教与学的关系,是不学不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以教导学,以学论教,以学研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只有保持了学生主体与教的“平衡”关系,不让学生主体处于失重状态,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走上优质高效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