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物保护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物保护基本知识范文1
Huang Wenzheng;Zheng Lipeng
(①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②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History,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③Engineering Contracting Co.,Foshan City,Foshan 528000,China)
摘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提高文物保护工程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做好质量教育、标准化与计量工作、信息管理与质量情报、质量责任制等几个方面的基础技术工作。
Abstract: The important approach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nservation project is to implement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o carry ou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good jobs are necessary to be done on quality education, standardization,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quality information, quality responsibi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basic technical work.
关键词:文物保护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基础技术工作
Key words: relic conservation project;total quality management;basic technical work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059-02
0引言
文物保护工程是指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的保护工程。文物保护工程分为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迁移工程等类型。
按照我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
针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物所进行的保护工程,采用的工种、操作工艺和操作程序各不相同的,使用的保护材料也有很大的区别。与其它建设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一般可以补救措施不同,文物保护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可能破坏了文物本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文物保护工程必须严把材料质量关、技术关,严格执行文物保护工程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操作规程和降低工程质量标准。
在文物保护工程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加强文物保护工程规范化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促进质量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是保证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
文物保护工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多工种,需要在传统的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管理基础上吸收现代工程质量管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化和科学化,为此文物保护工程参与部门和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基础,包括质量教育、标准化与计量工作、信息管理与质量情报工作,以及质量责任制等。
1质量教育工作
在各种影响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中,文物保护工程各参与者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提高各参与者的素质,必须对其进行质量教育。因此开展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进行质量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体人员参加,强调提高全员的工作质量,以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质量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 质量意识的教育对职工开展文物保护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充分认识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必要和有效的办法,使每个员工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企业和国家文物保护事业的影响,使其将负责的每一项工作都与工程质量联系起来,将文物保护工程工作标准和技术规程的执行变为自觉行动,树立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
1.2 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除了在思想上有正确的认识外,还必须了解其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由于文物保护工程属于传统管理方法下的手工操作行业,更有必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育,使全体员工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操作方法和程序,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共同搞好文物保护工程质量。
1.3 专业技术教育文物保护工程各参与者的技术业务水平的高低,对文物保护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影响很大。因此,文物保护工程各参与者不仅要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知识,还要进行文物保护工程相关技术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专项培训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应针对文物保护工程的特点,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将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保护工程的操作工艺、操作程序、材料使用等技术传授给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让他们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保护技术水平,掌握所在岗位的技术、业务技能及发展方向,并不断学习先进技能。
2标准化与计量工作
2.1 标准化工作的内容标准化的主要工作是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标准化工作是文物保护工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文物保护工程的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类。文物保护工程标准化工作的内容,就是以保证文物保护工程的质量为目标,建立健全并组织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使文物保护工程各参部门和全体成员,在涉及文物保护工程的技术、质量、材料、管理等方面的活动,都达到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标准是对文物保护工程工程质量、工艺及检查验收方法等方面所作的相关技术规定。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标准是文物保护工程各参与部门和单位在文物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为实现其各自管理职能,对有关的重复性事项和工作所做的规定。具体就是把文物保护工程各项管理活动的程序、守则、规范、条款等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部门和单位的准则。由于文物保护工程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经常会发生变化,因此,管理工作标准化十分重要。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标准包括:技术管理标准、组织标准、项目管理标准等。文物保护工程工作标准是企业为了实现文物保护工程的质量目标,按岗位制订的有关工作质量的标准。
2.2 计量工作的内容计量工作也是文物保护工程实行全面质虽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文物保护工程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科学管理过渡,其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质量技术管理工作由过去定性的评估转变为定量的评判,用标准的数字形式和量纲单位,准确反映某一工程实体的形态,或某个工序的特点。文物保护工程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需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以定量的数据作为质量管理工作决策的依据,文物保护工程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也需要必要的量值进行表示。文物保护工程计量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物本体的结构检测、文物组成材料的化验分析、文物修复材料的试验、检验等。文物保护工程的计量工作,要求努力改进和完善落后的传统计量方法,提高文物本体测试手段的科学性、提高计量器具的准确性、保证量具稳定和示值准确,同时做好各种测量和检测工具的验收、储存、保管和发放等工作。
3信息管理与质量情报工作
影响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且错综复杂,要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需要正确地认识和掌握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客观规律,必须深入文物保护工程实地调查研究,掌握齐全、准确的工程质量信息资料,以便对各种工程质量影响因素有清晰的认识,为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文物保护工程质量情报包括文物保护工程整个过程中,各环节工作质量的原始记录、基本数据、问题处理的方法和结果,以及国内外同类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和发展方向等信息。质量情报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也是文物保护工程全面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其作用在于及时反映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的情况,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制订改善的方向和措施。
文物保护工程信息管理和质量情报工作,要做到准确、完整、全面、系统,才能真正反映工程质量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使之成为质量管理的可靠依据。文物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指定专人负责文物保护工程情报信息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分类、分析、归纳和存档等工作。
4质量责任制
文物保护工程质量责任制是质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制度之一。由于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工作涉及各部门、各单位和全体参与者,所以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有明确的质量责任,每个工种、每个工序、每个参与者都有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质量标准,在文物保护工程的全部过程中,形成一套严密的、贯穿始终的质量管理责任系统。
文物保护工程的全过程,除了工程施工之外,还包括项目立项、勘察设计和工程验收等。因此,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部门、勘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及检测等单位,都要建立完善的相应的质量责任制,包括全面质量管理责任制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全面质量管理责任制包括各级领导干部的全面质量管理责任制、职能部门质量责任制、工程项目部和班组的质量责任制。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制度、质量指标考核制度、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培训制度、质量信息管理制度、质量奖惩制度和质量管理小组管理制度。
5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物保护事业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和地方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投入逐年成倍增长。此外,文物的数量也成倍增加。在全国登记保护的80余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60余万处是近几年新增加的。因此,文物保护工程的数量和规模将大幅增加。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质量低劣的“文物保护工程”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将对文物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从事文物保护工程必须坚持将质量放在首要位置。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从工程的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形成一整套严密的、科学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质量协会编著.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Karoru Ishikawa. What is Total Quality Control? The Japanese Way .Englewoo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85.
[3]蒲伦昌主编.全面质量管理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邱国栋等编著.煤炭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与案例[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03.
[5]Joseph Juran. Managerial breakthrough: A new concept of the manager’s job .New York: McGraw-Hill,1964.
[7]Thomas Pyzdek. Excerpted from 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CQE . Quality Publishing Inc,1996.
[8]贾立武主编.电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及案例[M].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88.
[9]孙荣兴等编.船舶运输的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文物保护基本知识范文2
1、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介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就业方向:就业方向相当广泛,毕业生可适应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可以参与科研单位、党政机关、新闻出版部门、学校、文化型企业等行业。
3、相近专业:历史学、世界历史、考古学、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保护技术。
(来源:文章屋网 )
文物保护基本知识范文3
关键词: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研;教育;提升
一、引言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大遗址保护领域日趋成熟的一种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它践行了"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过程中促进保护"的理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强调在保护前提下,发挥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倡导文化遗产与人、与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陕西是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最多的省,"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的陕西大遗址保护已成为惠民的新路径。由此,本文将立足点放在陕西,并选取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其科研及教育功能的提升。
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综合功能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先是在保护国家资源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的基地,其次它又是向广大公众开放的公共场所,兼具科研、教育和游憩的功能。
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考古性质的科研工作不会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所以,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给予充分考虑和支撑:对于规模较大和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考古遗址可考虑在公园内设立规模适度的科研中心,用于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出土文物的存放与修复,同时为适度的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条件。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它被赋予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而要实现教育功能必然需要一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支持,由于一般考古遗址的可观赏性较差,而广大观众的考古知识又较匮乏,所以考古遗址展示设计应该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科研教育功能提升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浏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体现考古遗址精神价值以及教育与娱乐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的观点是在已有的运营成熟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基础上建立秦代文化遗产资源展示示范高地。
(一)多方位文物资源展示
秦陵博物院是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内最受旅游者欢迎的景观节点,而文化遗产资源展示是博物院最重要的解说手段。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拥有保护性展示、陈列式展示、复原性展示以及间接展示等多种展示方式:
1、以三个秦兵马俑坑的展示为主线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两部分构成,是陕西秦文化展示圈的重要区域,整个博物院的展示体系都建立在各类遗址的基础上,强调原址展示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完整本真地展示遗址原貌或者现状,带给观众真切感受。秦陵博物院的展览体系中最为人熟知的三个秦兵马俑坑的展示,完全在秦代俑坑的基础上建成展示大厅。
2、以秦陵封土,9901、0006陪葬坑的展示为呼应
秦始皇陵9901、0006陪葬坑陈列厅展厅的建筑设计融合了多种新型绿色建筑技术,室内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能够保证合适的温度及湿度,并大幅度节约能源,为文物考古、遗址保护以及参观游览提供理想环境。9901陪葬坑的考古发掘工作将在展厅内继续开展,并使其与保护、展示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更为真切的参观感受。0006陪葬坑则进行原址展示,重现遗址发掘现状,带给观众真实的展览效果。陈列在展厅内的典型文物、图片和文字说明以及相应的讲解导览服务等,共同向观众全面展示这两个遗址坑的文化内涵。
3、以文物陈列厅的展示为补充
坐落于秦俑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厅既展出有两乘秦陵彩绘铜车马,又定期举办一些高质量的临时展览,通过对陵园内发现的城垣基址、地面建筑遗址、陪葬坑、陪葬墓、修陵人墓、陶窑遗址、石料加工场遗址等重要遗迹以及出土的典型文物进行陈列展示,增加观众对秦陵布局、陵园规模、遗址与文物埋藏的基本认识,丰富了秦陵博物院的展示体系。
(二)帝陵微缩景观展示
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帝陵封土占地面积庞大,旅游者很难全面的观赏到帝陵恢弘的整体风貌,因此可以根据帝陵的形制按比例建造帝陵微缩景观作为展示的一种手段,建造时可以参照锦绣中华建筑微缩景观。
(三)文物修复参观项目
文物修复参观项目是为文物古玩爱好者和收藏者提供的可以近距离观摩文物修复的体验项目,在修复场所内,邀请文物专家通过现场演示的方式为体验者讲授文物修复的专业知识,并通过专业的修复手段现场向体验者展示对残损文物的修复工作,从而让旅游者真正体会到文物修复的神秘所在。文物修复参观项目可以定期举办,以为旅游者提供最为真实的文物保护体验。
(四)模拟考古
考古模拟是通过模拟考古发掘现场的形式,由考古专家对发掘文物的要求进行现场演示与讲解,同时向活动的参与者教授考古文物发掘的基本知识及要求,让活动参与者可以进行现场模拟考古文物发掘,是一种为喜欢考古的非专业人士和考古实践者提供的可以亲自动手发掘文物的考古体验活动。模拟考古是一项独特的考古体验项目,园区三大功能完善后可以定期开展,可作为固定的文化旅游项目进行推广。
(五)秦文化论坛及交流促进会
文物保护基本知识范文4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目前,以培养学生信息技能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教学模式普遍还是以教师为主导,这虽然有利于教师掌控课堂进度,完成知识技能目标任务,但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道德培养的成效并不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学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范例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此外,信息技术学科不是升学考试的必修学科,未能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
未能为应用能力培养创设有效情境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适合知识技能的培养,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内部知识建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更为重要。应用能力培养需要有效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支持终身学习的必要能力。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不是提高学生信息应用能力的有效模式。
信息道德培养效果不显著
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道德问题令家长、学校、社会担忧,而相对于知识技能和应用能力两个层面,信息道德培养是最困难的,影响一个人的意识、道德和价值观需要适当的方法和漫长的过程。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单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显然不是有效的。笔者认为,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和讨论,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信息道德观念,使信息道德转变成他们自律、自愿、自主、自觉的行为。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应将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空间,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元化;在现实情境中,在信息道德教育引导下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促进学生信息应用能力的提升,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意识。笔者以“古粤秀色”本土文化的探究活动为例,简述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活动主题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广州市越秀区开展“古粤秀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发掘和探究身边的古迹建筑文化,呈现真实而有趣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本土文化,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培养信息道德意识,通过网络调研、讨论、作品创作,锻炼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检索并收集本土文化的素材,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作品评选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活动组织
活动分为综合实践探究和作品评选两个阶段。
1.综合实践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实地访谈、信息记录等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资料查找分为网上资料查找和图书资料查找,学生经常发现一些古建筑是没有准确地址记载的,书籍的记载往往也是模糊的,根本无法获知其准确的方位。实地考察主要是通过咨询街道、文化站有关人员,以发现其具体的位置;信息记录主要是学生以照片和文字摘要的形式把自己了解到的第一手信息记录下来。
2.作品评选。综合实践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微博、“古粤秀色”讨论区中交流和探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将实践过程中拍摄和记录的第一手资料组织起来,制作成信息技术作品,参加评选。通过“古粤秀色”活动网站先后组织了“用镜头记录我们身边的古迹——摄影评选”、“描绘心中的古迹——电子绘画评选”、“古粤秀色的小故事——电子报刊评选”等一系列学生信息技术作品评选活动,所有的作品都通过网络完成提交、评审和展示。综合实践探索设计的作品与课堂上的任务驱动制作的作品有本质区别,前者经过实践探究,学生在设计作品的时候融入了更多的真情实感,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后者缺乏有效情境的情感驱动,主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活动成效
1. 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拍摄记录场景,收集、编排、组织素材,最终制作成作品。学生在情境驱动下,信息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信息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巩固和提升。“古粤秀色”网络社区制定了《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对言论规则、社区管理、作品知识产权保护、奖罚机制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登录和使用网络社区时必须遵守,在正确的信息道德意识引导下,使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信息道德观念。
为了验证活动的成效,我们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班和未参与的非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对比调查,一共抽查了10个实验班,10个非实验班,回收问卷924份,通过统计数据显示(见下表):实验班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明显,基本消灭了厌学的现象,66%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比非实验班多出近一倍,学生作业的质量和知识掌握情况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文物保护基本知识范文5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原州区;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304-02
1 原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成效
原州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非物质文化呈现出回汉结合的浓郁民族特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回汉共同的文化成果。生活在这块素有“苦瘠甲天下”土地上的人们以其对生活的热爱,对这块土地上文化的钟情,对养育他们的这块土地的无限感激,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从民间文学到传统音乐,从曲艺到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无不体现着地区
特色。
原州区是全国首批“民间文化之乡”、“文物保护先进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命名的“文化先进县”、“花儿之乡”、“书画之乡”、“刺绣之乡”、“小戏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原州区从2005年6月开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8年来,全区文化工作者调查走访,截至到2013年5月,建立起原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国家级项目名录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项目名录2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项目名录5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原州区级项目名录45项,原州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6人。涌现出一批“非遗”名人,如张易镇阎关村回族歌手张明星被确定为国家级六盘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清河镇高红村居民朱小平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抟土瓦塑代表性传承人,吕秀峰、马成福、马志学、马德全被确定为自治区级六盘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
其中,原州区11个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类45项: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主要有故事、传说、歌谣、谜语等;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泥塑和建筑,主要有民间泥塑和东岳山五龙碑;三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主要有六盘山花儿,此外,还有常见的民间乐器、泥洼呜、口弦等;四是欢乐喜庆、充满生活情趣的民间舞蹈,最具特色的是岁时节令舞蹈社火,包括高跷、旱船、舞龙、舞狮、跑马等;五是亲切活泼、乡土气息浓厚的戏曲文化,主要有曲牌戏和皮影戏;六是技巧性强、表演高要求的民间杂技;七是工艺性强、经济适用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有铸造、刺绣和抟土瓦塑制作技艺。此外,还有以庙会为主要形式的民间信仰活动、以商贸习俗和保存较为完整的人生礼俗、消费习俗、岁时节令以及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2 存在问题
近年来,原州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历史、人们认识程度等方面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①保护机制不完备,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由于全区保护工作刚起步,组织机构不健全,因此没有建立真正的保护体系,因此就需要我们完善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②法律宣传教育不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漠。国家出台了相关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条例,但社会各界对此了解较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认识不够,重视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③保护经费没有落实,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在县、乡等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至今没有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政府也没有设立普查、发掘、整理、征集、展演、抢救、宣传、培训等专项经费。平时申请的工作补贴,也是有限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保存非物质文化资料的计算机老化,摄像机、照相机相对比较落后。④民间文化艺术传承青黄不接,传承人后继乏人。城镇化的发展使城乡生活发生巨变,但是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却不断消失、淡化,城乡居民的民俗传统观念也越来越弱。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的文化不感兴趣。因此民间传统的艺术越来越难以发展,更别说传承下去,因此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频临失传的困境。
3 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当下文化工作重要的一部分,必须结合当前文化发展的实际,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3.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工作量大,范围宽阔,专业性强的任务,所以需要我们用心对待。
3.2 深入学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切实增强全社会依法保护意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担负着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双重职责。因此,就需要我们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强化依法保护意识,增强自觉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政府、社会各界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3.3 地方政府坚持依法保护,增加经费投入。“非遗”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沉淀和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政府应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重点,切实采取对“非遗”有关项目的抢救和保护措施,使“非遗”遗存物在新建的城镇中成为一个新的亮点。以“财政投入为主,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解决好经费保障难题,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常进行。
3.4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动载体,要通过组织开展讲座、交流等活动保证传承人能够有效地实施传承活动,还要给传承人提供传承的环境,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物传承后继有人。
3.5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要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的浓厚氛围。一是结合普查培训工作,要求普查工作人员首先是宣传员,带着宣传进村入户。在了解和掌握普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向广大群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的意义、目的和任务,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通过举办剪纸和雕塑、古建筑艺术等大型展览活动,集中宣传展示原州区优秀民间艺术。要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举办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活动,邀请传承人展示剪纸、刺绣等作品、现场传授技艺、民乐爱好者现场演奏、“山花儿”传承人助兴演唱,为传承人和传承基地颁发奖牌,给传承基地和传承人发放传承经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三是在媒体上大力宣传。邀请各级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制作新闻节目和专题节目进行宣传,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面。四是结合每年的广场文化演出,在广场大屏幕播放非遗节目、悬挂广告条幅的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的进行的情况,以此营造良好的给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氛围,向群众展示原州区丰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李慧莲.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师,2011(07).
文物保护基本知识范文6
【关键词】河南旅游;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0 研究背景
最近十几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迅猛,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拥有“朝阳产业”之称,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发展。河南省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南北过渡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为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其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遗存的多元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三黄五帝基本上都在河南。华夏六千年文明史上,先后有二十多个王朝在河南建都。中国七大古都中我省有洛阳、开封、安阳3座。全省拥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达130万件,约占全国八分之一,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其中,禅宗祖庭少林寺,少林功夫名扬四海;佛教释源白马寺,佛学文化博大精深;佛教造像龙门石窟,规模宏大,为世界之艺术瑰宝;宋都开封,文“包”武“杨”,令人敬仰;中国武术的两大源流――少林、太极都发源于河南。自然景观兼有“北雄南秀”之特色。全省现有鸡公山和宝天曼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其中太行山巍峨挺拔,大别山风景秀丽,伏牛山雄伟壮观,中岳嵩山气势磅礴,黄河游览区风光绚丽,呈现出巨大的旅游观赏价值和综合开发潜力。而且,旅游节庆活动影响广泛。洛阳牡丹花会,自1983年以来已举办十七届,在海内外已产生较大影响。开封花会,规模之大、品种之多,品位之高,国内罕见。南阳国际玉雕节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其最大特点是:规模大、档次高、展出品种多、客商范围广(冯艳芳2007)。这些都已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了解河南的重要渠道。
自2001年起,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开发,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的建设与投入。而且,现代国际旅游的迅速发展也为大型远洋邮轮入境提供了机遇,每年以7.6%的速度递增,近几年来,更是呈加速增长的态势,邮轮旅游也日益成熟和完善。因此,高素质的邮轮海乘人才成了海外邮轮公司竞邀的对象。与空乘相比,海乘需要更高标准的职业技能服务意识、外语能力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低起点、低投入、高享受、高回报的理想职业。由此可见,河南旅游产业资源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具备较强英语能力并掌握旅游、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具备实践技能的从业人员,即“复合型旅游英语人才”。遗憾的是,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专业设置课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不能与企业需要相对接。现有文献中对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多数都是一些一线教师的经验之谈(魏凤云,王金超 2008;杨柳青2009),未能将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地方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融合起来。因此,本课题将弥补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根据市场需要,对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应我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所需要的培养模式,从而满足我省旅游产业国际化过程中对“复合型旅游英语人才”的需求,推动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1 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笔者对河南省5所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我省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旅游英语课程在教学中仍以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为目标,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了旅游人才培养(教育)与市场(产业)需求相脱节。(2)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 旅游英语的教学内容依然像精读课那样,遵循单词、语法、分析课文、课后练习的套路,重讲授、轻实践。忽略了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旅游专业技能的培训。课堂氛围枯燥,学生缺少课堂锻炼的机会。(3)教材内容陈旧,教学设备落后。目前,旅游英语教材版本非常多,但是都过于统一,具体性、针对性和地方性相对不足,不能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对教材的不同需要,缺乏有利于宣传我省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乡土”教材。教材落后于现实需要的状况亟需改进。而且,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离不开现代化的语音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虽然大多高校都配有语音室,但由于其数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旅游英语教学的要求,要想提高旅游英语教学水平必须要加大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投资。
2 我省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设想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经过调研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旅游、外事、饭店、景区、旅行社、会展、导游等一线工作,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 掌握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 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旅游服务与管理能力,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2 课程设置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语言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要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行业分析,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破旧的传统学科体系的框架,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技能形成为根本,将整个教学内容模块化。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可分为四大模块:即英语课程模块、旅游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素质教育模块。要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能力。各专业课程之间要相互衔接、贯通,成为一个既跨学科又有机联系的较完整的体系。同时,要通过增加实习实训的课时,提高学生在具体旅游操作过程中对语言和旅游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适应能力。
2.3 加大教材体系建设,编写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教材
各高校要对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强化对涉外旅游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科学分析,编写针对性强又富有弹性的教材。教材编写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内容充实、严谨,体系完整。要既形成知识体系之间的有机衔接,又兼顾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内容上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进行自学。第二,突出河南旅游的地域特色,增强学习实训的操作性。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我省旅游特色内容的编排和组织。可以和中国历史相结合,突出说明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丰富历史遗存和渊源。第三,新教材编写必须改变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模式,应提倡任务型教学、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教材中应提供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本土文化。第四,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能力。
2.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途径实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高职院校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旅游英语的实践性很强,因此旅游专业英语教学必须积极与企业合作,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课堂教学与模拟教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践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具体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三个方面。
课堂实践主要是在课堂上利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实践。教学原则是: 精讲多练、听说领先。课程以训练学生英语表达为核心和基础,突出语音的训练,强化服务用语,模拟实际情景训练。校内实训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来实现。此外,学校应建立现代化的旅游实验室,如模拟导游实验室与模拟酒店。模拟导游实验室主要是进行模拟景点的建设, 比如缩小版的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少林寺、清明上河园、黄帝故里、莫高窟等。模拟酒店应尽量具备酒店中的一切设施, 如前厅、大堂酒水吧、餐厅、客房等,学生可在实验实里进行迎接宾客、点餐、对客服务等真实练习。校外实习要求学生和老师通过各种关系充分挖掘资源,设法与河南省各大中型旅行社、旅游景点和星级酒店加强联系,选择一些与旅游管理专业对口的、急需人才的行业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办学。我院外语系旅游英语专业就与河南万正远洋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密切合作,通过“四融”机制(课程融入、管理融入、师资融入、文化融入)培养符公司需求的专门人才,形成了“双主体”育人模式,学生通过校内学习和到企业实习实训,毕业后通过考核即可直接上岗实现零距离就业。
2.5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多样化
首先,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不仅要使用传统的讲解、启发式教学,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小组任务教学、交际教学、情景模拟、校外调查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其次,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信息量大,表现力丰富,它借助于声、情、图、文并茂的音频和视频,能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2.6 逐步构建“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两个途径:一是,把现有的英语教师送到相关的职业院校或相关的企业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或安排理论型的旅游专业教师,定期参加口语培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二是,从社会或旅游企业招聘有经验的专业技能型应用人才,充实实训教师队伍。同时,还可请企业业务部门的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这些兼职教师可以把行业中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技能教育培训。
3 结语
随着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拉长河南旅游产业链,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离不开广大涉外旅游人员的努力。要使培养的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的要求,服务地方和周边地区,我们就必须以建构主义为教学理论,准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改进旅游英语教材,突出地方性特色;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切实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英语人才,从而服务于河南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提升河南旅游形象,创新河南旅游产业,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烨.构建河南文化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13.
[2]刘丽. 浅谈中原崛起中涉外旅游英语人才培养[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