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发展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发展状况范文1
【关键词】新能源;太阳能;发展;问题;启示与对策
随着未来各国经济发展及国家实力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使传统能源发展遭遇瓶颈。新能源产业由此成为各国能源战略安全乃至推动国家实力增强的一大驱动力。新能源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如何利用中国的资源优势完善新能源产业的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成为中国发展新能源的关键。对新能源中太阳能在中国与日本的利用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并对日本太阳能发展的成功模式进行研究,研究其太阳能发展的成功模式中的可借鉴之处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得出有利于中国新能源中的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中国太阳能的利用和产业发展状况
(一)中国太阳能的利用状况
目前我国太阳能利用技术不断取得进展和重大突破,主要有太阳能热电技术、太阳能热水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三大技术,为满足我国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武汉市是适宜太阳能推广利用的地区之一。武汉发展太阳能产业在技术、资源和经济产业链上有优势,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完全可以形成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链,太阳能的实际利用在武汉市也有一定的示范性地点。其标志性之一就是汉口江滩四季花坛,工程包括太阳能灯具200余盏,全部采用风光互补供电。电池板总功率为4590WP,风力发电机为4800W,系统全部采用智能化控制,汉口江滩四季花坛风光互补照明工程,展示了光伏发电与景观其他能源综合利用,其节能率达到100%。[1]另外还有一些示范性工程如汕尾鹧鸪咀通信基站风光互补供电、惠州大辣岛通信基站风光互补供电、深圳市笔架山公园。
(二)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状况
当前阶段我国太阳能主要用于解决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和边远地区通电不到的地方用点问题。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太阳能产业呈现出发展强劲的势头,每年以30%的速度飞速增长,成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之一,市场潜力很大。目前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1/3,截至2008年我国光伏产品全年出口已达63.64亿美元,太阳能热水器已基本形成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真空集热管等部件生产、整机制造、工程设计安装到营销服务的产业链和产业发展的布局。2009年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以及《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重点扶持太阳能光电在城乡建筑上的应用与推广,这标志着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新能源产业中的太阳能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总的来说,中国的太阳能发展方针立足于自主创新技术,太阳能热电、光伏等技术与试验性工程结合,在全国推广低成本见效快、简单易行的太阳能利用装置,重点对太阳能高端技术进行突破和研究,并将所掌握的高端技术进行应用性实验。
(三)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利用太阳能、发展太阳能产业的方式方法以及技术路线也各有不一。一种以发达国家为代表,走“硬科技路线”,凭借高端科学技术把太阳能作为替代能源,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以来。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为代表,注重大规模利用,以太阳能发电、采暖空调以及能源农场等作为发展重点。另一种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所提倡的“软科技路线”,把太阳能作为一种辅助能源,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的项目,尤其注重发展太阳能低温热利用。[3]结合国情,中国实行了“软科技路线”,并且在高端技术进行应用性实验,但是我国太阳能产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也面临着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从例子中可以看出,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经济激励机制不足。虽然在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体系不断完善,但是相对于其他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我国在鼓励绿色能源发展方面制定政策体系不完整,相关政策缺乏协调,扶持力度不够。其次,市场基础薄弱,保障机制不健全。太阳能产业链只铺开部分,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点面结合的市场需求。一方面低端太阳能技术在民间推广不开,实用性不高,高端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市场处于青黄不接的一种萎靡状态。另一方面社会对太阳能产品的价值性能认识不足,无人或盲目投资的状况屡屡出现。没有市场保障,无法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导致技术发展缓慢、动力不足,阻碍产业链的健康发展。第三,发展瓶颈突出,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我国太阳能技术水平偏多,缺乏足够的开发与研究,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商品化能力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设备技术的发展瓶颈存在,使得我国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成本还比较高,严重阻碍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最后,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迫于太阳能产业的技术落后的局面,我国大部分太阳能高端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不少关键性设备不得不进口。我国能源供给不能足够满足能源消费。在缺乏储备情况下,过度依赖进口保障能源供给不仅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而且存在着很大的潜在风险。据海关数据分析显示认为到2020年有望达到65%;液化天然气进口约75亿立方米,相当于当年全国天然气总消费量的约8%。仅仅在5年前,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仅40%,天然气是零进口。[4]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我国大部分太阳能企业生产规模小、过于分散,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效益低,能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规模、品牌的企业少。同时不只太阳能产业,整个新能源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都无法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日本太阳能的利用和产业发展状况
新能源发展状况范文2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相较传统电力系统而言,在系统性质的考量视角之下,具有更为鲜明的不可存储性、不可约制性以及不稳定性的客观特征。例如:对于风力发电的实践性过程而言,相较其他类型的发电模式,其发电机组具有更加明显的频率不稳定性的特征,在发电工作过程中,发电机组对于外界干扰因子的反应性应答程度也往往会表现得更加剧烈。在这样的先是背景之下,只有切实将较大规模的新能源电力接入现有发展条件下的电能供应系统,才能切实实现改良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客观目标,切实促进我国电力能源供应与保障事业取得相对良好的运营实践状态。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探索方案试举
1.电源相应的探索方案
要想切实提高电源相应现象的客观水平,我们应当切实引进相对先进的发电实施技术,切实提升电能生产过程中的能量转换率,以为电网系统的安全有效的运行状态提供相对充分的现实助力。想要实现新能源电力生产系统能量转化率有效提高的现实性目标,我们就必须切实对发电系统的电机装置实施形之有效的优化操作,在有效提升电机装置的工作效率的同时,切实实现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目标。为新能源电力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现实条件。
2.电网响应的探索方案
新能源电力系统与原有能源形态下的电力系统相比,对于电压的耐受能力的限度水平以及输送系统所具备的通流能力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现实性较低状况,这也就是客观上,新能源电力系统比较容易容易出现电网扰动现象的客观技术原因。为了切实保障电力输送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我们有必要切实实施电网扰动问题的解决实践工作,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我们只有使用低电压、高电压以及不对称穿越等客观性实践形式,才有可能切实实现改变输电系统的阻尼状况切实实现规避电网扰动现象的客观目的。
3.负荷响应的探索方案
部分类型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虽然能够拥有较为强大的负荷状况调节以及系统运营状况控制的客观性实践能力,但是对于这些类型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而言,一旦出现外界客观性环境条件的强烈干扰或者是其实际承载的负荷强度状况发生改变时,其系统客观运行过程中所具备的安全以及环保性能状况将会发生较大规模的下降状况,甚至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系统性运行功能瘫痪现象。为了有效地对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困境实施相对有效的客观性改良目标,我们要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有效开展调峰技术的应用实践,通过在系统中使用并运行调峰技术,我们基本上能够比较彻底地实现对上述技术困境的客观性规避目标。
4.电网优化的探索方案
不管是对新能源电力系统还是对旧能源电力系统来讲,电网结构组织都是实现电力能源有效性运输目的的基本性的技术依赖组件,所以,在开展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建构工作的客观过程中,实施电网输送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将会具备较为充分的现实性意义。为了有效地实现这样一项客观性实践工作目标,我们应当切实开展电网系统的结构与配置状况的改良优化工作,切实提升新能源电力输送系统的运行稳定性特征,实现良好的预期效益。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建立与运行工作过程中的基础问题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建立过程中的基本原理
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整体性建立实践工作的客观性开展过程中,基于基础性电气动力学视角的多时空尺度特性贯穿始终,这种特性是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建立工作客观目标的客观性基础,也是在事实意义层面上导致新能源电力运行系统出现波动性、随机性、不稳定性以及分散性等现实性运行描述特性的主要缘由。基于如此实践性客观背景,我们只有切实实现平衡新能源电力系统与电网关系的客观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建立具有较为充分的确定性特征的模型的现实目的,在不违背有关实践工作领域的技术约制规程的现实条件下,切实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高效率运行状况实践目标。
(二)关于不同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间的相互协调问题
新能源电力系统虽然具备较为充分的再生性以及可操作性特征,但是在事实意义层面上,依然与旧能源电力系统一样具有着较为充分且鲜明的延迟性现实特征。传统能源电力系统之间往往客观性地现实存在着不同电力系统体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客观性的合作制约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良好的电力输出任务之客观性实践目标。以上现实发展状况客观上为我们实施不同的独立新能源电力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功能运作性平衡机制的建构工作提供了相对充分的现实性实践空间,促使们在实施有关技术运行体制机制的建构工作过程中相对充分地对传统电力系统运营体制之下的合作工作机制建构模式实施相对充分的客观性借鉴,切实为有关工作目标的现实达成提供助力。
(三)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方法
新能源电力系统在实施发电生产工作的客观过程中往往要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形式,所以其生产过程中所实际使用的能源获取实现装置往往会分布在较为偏僻、人烟稀少的地理位置,客观上存在着存在分布广泛、分布地域偏僻等现实性实践考量特点,相对于传统能源电力系统而言,新能源电力系统在客观性考量实践视角之下往往会更容易出现系统瘫痪以及故障,因此,在工作实践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性状况给予更多的客观性关照,应当切实构建新能源电力系统独有的质量安全控制与保障工作实践系统,定期有规律地对有关的运营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实施运营状态的排查工作,发现问题以及故障要及时进行上报,及时实施修理与完善工作环节。
三、结束语
新能源发展状况范文3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产业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066
1引言
中国绿色科技将清洁交通定义为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废气排放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将交通运输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为最低的一系列解决方案。中国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很多问题,包括汽车尾气排放、石油消耗和交通堵塞。新能源汽车集节能环保于一身,应运而生。但尽管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销量仍不尽如人意。有观点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重视远不及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导致我国居民普遍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同度较低,因而,应尽快加大力度向消M者普及新能源汽车的理念。也有观点认为,我国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掌握不够,导致整车成本难以下降,所以,应尽量加快人才的培养,对核心技术的研发,使造车成本下降,才能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推广。但是这些探究都只涉及了单一向度影响因素方面。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对技术扩散理论的探究,我们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很多高端核心技术均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技术并没有扩散。本文调查了大量的资料数据并整理了有关文献,详细地介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技术扩散现状,认为技术扩散机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结合国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技术扩散机制的经验,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和问题提出建议。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资料整理法,案例研究法,二手资料调查法。资料整理法,文章中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及整理,进一步总结了相关文献中对于技术扩散理论的解释,技术扩散的类型和技术扩散的模式,借鉴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方面的政策及经验,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扩散进行分析。通过技术扩散理论对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提出建议。
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资料整理法利用文本分析析取出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的专利数量并进行分析。现有的研究多针对于定量分析。很少有对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现状、程度等的相关文献的研究。通过对技术扩散理论的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分析法,以技术扩散理论为依托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分析,并从技术扩散类型、模式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第二,通过特定案例研究法研究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车公司发展战略过程、研发技术现状,我们能够发现企业的研发投入能促进技术创新扩散,福田要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较高,技术创新的风险也比较大,因此更好地利用技术扩散,通过强强联合才能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22案例选择
本文最终决定选择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福田公司与国内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作为比较对象。依据是,因为目前在我国,福田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企业,将其与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企业群体进行比较能够很好地看出技术扩散的程度,所以本文将以上企业进行对比使结论更可靠。
23资料收集与分析
本文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一是案例企业官方网站公开的信息和资料,如公司简介、要点新闻、历史沿革等,大致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二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有关新能源汽车的事件;三是新华网、汽车之家、中国汽车报网、中工网等媒体网站的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新闻,了解福田公司的报道新闻、分析和访谈文章;四是CNKI、百度学术等学术网站上对技术扩散理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文献。
3技术扩散理论
学术界最早对技术扩散进行研究的是社会学领域。现在技术扩散被定义为是一项技术从首次得到商业化应用,经过大力推广、普遍采用阶段,直至最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根据我国学者傅家骥的理论,技术扩散是创新的推广、辐射与接纳相统一的过程。1904年,法国社会学家泰勒发现模仿是传播的重要手段,传播过程遵循S形曲线轨迹。20 世纪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技术创新扩散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认为其传播曲线呈现S形。罗杰斯认为,新技术被潜在采用者采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周围新的潜在采用者产生影响,成为新技术信息的提供者或传播者,从而加速了扩散过程,这样,这项新技术的未采用者不断减少,最后为零。
31技术扩散的概念
国外对技术扩散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熊彼特创立的创新理论中的“模仿”。Mansfield较早提出技术扩散规则,他于1961年提出技术扩散的S形模型。Smith(1980)认为技术扩散是技术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或从一个使用者手里传到另一个使用者手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官建成(1995) 针对高技术扩散的特点,针对蔡莉(1994)的高技术扩散规律的研究中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扩展,并论述了用确定型扩散模型描述创新扩散的局限性,指出了进行随机性研究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若能得到很好的扩散效果,它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主导方向。
32技术扩散模型
本文着重分析技术扩散的S形模型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影响。此模型表明在技术扩散的初始阶段,关于新技术的信息来源很少,企业就会减少对应用新技术的信心,此时的技术扩散速率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扩散程度会不断加大,企业对技术了解也会相应增多,技术扩散速率变大且处于加速阶段。最后仅有一些少数落后企业尚未采用该技术,技术扩散速率呈现下降趋势。在技术扩散理论的研究中,主要了解了技术扩散的概念、类型和模型。由此可知,技术扩散经历了一个由缓慢扩散到快速扩散乃至最后衰落的过程,这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引进与技术扩散的速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4案例分析
41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201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324万辆,美国占比最高,为366%,中国次之占据231%,德国、法国、日本、荷兰、英国总占比为221%,和中国持平。而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占到全球总销量的60%以上。到2015年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累计销量已超过126万辆,各国中挪威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国家,高达233%。荷兰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97%,超过1%的国家还有瑞典24%,法国市场占比12%,英国市场占比103%。
4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我国对新能源汽车采取了长期、结构式的扶持政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高速增长,近两年的年增速都保持在300%以上。2015年,中国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331万辆,而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约55万辆,中国占比已超过50%,保有量上中国已经占全球30%,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市场。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方面的研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在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关键原材料方面掌握核心技术,并有能力产业化。在动力电池制造技术方面,已从半自动向全自动大规模制造技术开始转变,并掌握了动力电池的配方设计、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已经具备支撑电动汽车开展大规模商业化运行的技术和产业条件。
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技术上并不差,但是为什么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还是如此缓慢?其原因正是我国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只掌握在少灯笠凳种校没有得到扩散。
4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扩散现状
以北汽福田公司为例,北汽有两个新能源生产模块,2011 年,福田汽车共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1113 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454 件。2012年,福田汽车研发投入166081万元,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843件,同比增长8568%,其中,模具工厂申请的专利数量和质量连创新高,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虽然北汽福田的专利数量与质量都在进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福田公司在研发、生产等环节中都是依靠本企业的一条龙服务,没有合作。也就是说,没有进行技术扩散。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的来源并不在于国家对产业不够重视,也不在于技术不够先进、创新动力不足,而主要在于新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扩散。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所以一定的技术保护措施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但企业并未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故步自封。政府也未从宏观角度制定合理的模式与机制。这是造成今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不高的最主要原因。
技术扩散的S形模型中有四种类型,分别为:成功的技术扩散、滞后的技术扩散、未能达到预期的技术扩散、不稳定的技术扩散。作为北汽福田这种走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前端的企业,显然不是成功的技术扩散,从专利数量来看,北汽福田的技术扩散是滞后的、没有达到预期的,也就是说,在新技术出现的开始阶段,由于竞争关系,一些企业并不愿意公布自己的技术专利,导致技术扩散滞后,最后不能达到预期。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角度看,这并不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长远发展。虽然北汽福田掌握的新能源核心技术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我国企业是产品研发和生产一条龙,相反,美国的新能源汽车代表特斯拉的技术却是来自多个国家及科研院所。目前,特斯拉公司公开了企业的所有技术专利,其目的就是通过技术扩散,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
5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扩散中的问题
技术水平差距越大,技术扩散所需要条件就越高,技术扩散发生的难度越大;技术水平差距越小,技术扩散所需条件相对越低,技术扩散发生的难度越低。目前我国各企业间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做大做强的企业只有很少的几个,存在很多技术薄弱的企业,这就增加了技术扩散的难度。在政府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方面,政府补贴占总政策内容的12%,税收鼓励仅仅占4%,是政府补贴的1/3,财税政策支持严重不足,导致技术不能有效地扩散。虽然我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方面加大了力度,但是无论是财政补贴还是研发投入都侧重于整车补贴,对于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链重视不足,使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导致技术扩散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目前,我国几家大企业还是对于自主产权保护度较高,不愿与其他企业共享自己的专利技术,企业之间缺乏强强联合。在这一点上,政府也没有出台合理的政策与机制。这是造成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缓慢的原因。
6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扩散的建议
61政府积极引导
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难度大,很多技术缺乏相配套的产业支持等原因。此时,就需要政府在技术的研发上起到支持、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尚须完善的技术进行研发,并通过政策引导,将已经完善后的政策合理有效地扩散出去,对科研技术人员重视培养,提供补贴,培育带头企业,将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做大做强。
62构建完整产业链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整车销量依然远远落后。通过分析,国家应继续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扩散的政策支持,通过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国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数量保有量大,且增长较快,但国内现有专利利用率却不高。说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扩散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继续构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使生产形成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使科研成果尽早转化为生产力。应该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基地,大、中、小合作研发生产,分担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更快地增加汽车销量,使政府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扶持政策。
63国外技术扩散政策参考
631德国
德国为促进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技术扩散的具体措施,建立统一的研发平台。德国将以其经济部、交通部、环保部、教育研发部等政府关键部门的多项资金援助政策为主,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积极配合从而更好更快地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扩散平台。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632美国
美国促进其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政府直接参与,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平台。截至2008年,美国能源部在资助企业研究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的资金达到了3000万美元,并在之后又进行了多次资助。
参考文献:
[1]赵浩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扩散的模式及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隋梦晴,李英集群视角下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2(5):710-715
[3]郭兴磊,史乐锋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4):37-39
[4]韩晓芳,解学芳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创新扩散机制的互动关系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16(1):16-21
新能源发展状况范文4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财税政策;财政补贴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致使生态坏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现状(一)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及特征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告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者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新能源汽车使用非常规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排放小甚至零排放的优点,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在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由弱变强,三类新能源汽车分别完成了功能样车、性能样车和产品样车试制,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表现为产业化的不发较慢,传统汽车关键技术落后的制约,持续开发投入不足,市场化扶植和激励政策不到位等。
二、目前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2010年6月1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根据通知中的标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5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6万元/辆;中央财政还根据试点城市私人购买数量和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助。
2010年工信部牵头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此规划清晰和具体的描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其中,在财政上要加大补贴力度,2011-2015年的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应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设施、开展电池回收,其中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比例,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在税收上要加大减免力度,2011-2020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2011-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2011-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按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以上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构建了一个有利的财税政策环境,为促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以及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
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建议(一)以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的形式推动新能源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不成熟,未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链条。而且新能源汽车研发费用大,成本较高,单纯依靠汽车生产企业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政府财政补贴就成为推动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武器。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新能源汽车实施直接价格补贴,对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进行补贴。
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并适当考虑规模效应和技术等因素,依据新能源汽车与同类传统汽车的基础差价对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进行专项补贴,推动国内汽车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组织生产。
(二)加大政府公务车采购力度,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我国目前约公务用车数目较多,每年消耗经费较大,政府汽车采购每年递增的速度较慢,占政府采购总量的比例不高,而且采购的汽车多数为大排量汽车。因此,政府采购公务车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新购公务车应优先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出台更有利的实施细则及标准,把新能源汽车列入政府采购清单中。不仅要采购新能源出租车和公交客车,而且要把新能源轿车纳入公务用车的采购清单中。
(三)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以免税、减税带动产业的发展首先,应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发展的所得税税收优惠,加大生产新能源汽车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其次,调整现行的消费税政策,提高大排气量汽车的税率,降低小排气量汽车税率,对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地新能源汽车实施零税率,帮助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和使用量。最后,完善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特定税种,免征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普通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和消费税,对于新注册纯电动汽车和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船税,普通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船税等。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中国市场,2010,2.
[2]徐丽红.发挥政策功能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国财经报,2010,11.
新能源发展状况范文5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零排放;高效能;发展趋势
1 前言
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从2009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产品导入期,由科技部牵头的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将全面启动。新能源汽车将在我国一批中心城市全面开花,并有望形成一定规模。各家汽车企业都希望能够占据先机,从日益膨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分到更大的一块蛋糕。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于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也将为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2 新能源汽车的分类以及特点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装置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目前正在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气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二甲醚汽车、氢燃料汽车、燃气汽车、醇类燃料汽车以及以植物油为燃料的汽车等。
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专家预测到2020年为止,中国将有10%~20%的乘用车销量来自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不可挡。
一汽集团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研究开发”和“红旗牌混合动力轿车研究开发”项目,其开发的混合动力电动客车获得了汽车新产品公告,并已投入示范运营。奔腾B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是一汽集团开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车,它集成了一汽集团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整车制造的最新成果,采用双永磁同步电机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其最高车速达到183公里/小时,油耗5升/百公里,排放达到国Ⅳ标准。
东风汽车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动汽车研发的汽车企业之一。该公司已研制出的东风混合动力轿车(EQ7200)排放指标满足国Ⅳ标准,燃油经济性比基础车型提高30%以上。武汉电动公交专线示范运营的结果表明,东风混合动力公交车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总体性能、状态正常,环保和节能效果明显。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上汽集团起步相对较晚,但成绩喜人。2009年上汽集团展出了基于荣威750平台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轿车、上海牌纯电动汽车、新一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荣威750混合动力车具备“智能停机零排放”和“环保与动力性兼备”的特点,可实现综合节油率20%左右。新一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是通过对通用第四代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重新优化匹配而成,最高车速达150公里/小时,最大续驶里程319公里,该车目前被选用为上海世博会场馆内的出租车。
比亚迪致力于油电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的研发。F3DM和6DM双模式混合动力车搭载DM双模式混合动力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按键在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之间自由切换。其研制的e6纯电动汽车可与F6同平台生产,15分钟左右可充电量80%,其续驶里程在60公里等速的情况下达到40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2010年3月,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已在深圳试运行。
2005年,奇瑞公司推出A5BSG车型,这是国内自主品牌首次可以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车型,于2007年正式下线,已投放于芜湖出租车市场,迈出了自主知识产权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市场化的第一步。
此外,长安、江淮、长城等多家企业也都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
能源环境对发展的制约、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以及汽车行业在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中的高份额,意味着汽车行业必须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绿色环保的“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在世博会上亮相,不仅是一个中国民族汽车品牌的“重生”,也反映了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态势。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从研发向规模产业化过渡的重要阶段,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应该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作为重点领域,最终实现从汽车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的转变。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导入晚于发达国家5~10年,此时政府的政策支持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及时推出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推动电动车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包括提供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
从当前形势来看,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三大发展趋势。纯电动汽车的技术缺陷是电池成本高、电池容量不足以及续驶里程短,并且需要完备的基础配套设施,不适宜产业化发展。因此,混合动力汽车成为规避纯电动汽车研发和市场化高风险的最佳过渡性新能源汽车技术。而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清洁能源汽车的终极发展方面。我国各大型企业以及高级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应按照这一层级循序渐进,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新能源发展状况范文6
随着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推动政策的出台,新能源产业在我国快速发展,这一行业引起了银行业的高度关注。但是新能源企业一般自有资金比例较高,相对于常规传统能源,新能源在技术上还有待创新与完善,市场竞争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因而很多银行对新能源企业的贷款持观望态度。加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从紧的金融政策,更使得各大银行收紧了对新能源企业的信贷额度和信贷规模。从新能源企业的财务状况看,银行信贷仍是新能源企业融资的主体,且存在大企业贷款多、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如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截至2011年9月30日,本部短期借款为33.7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2.46亿元,长期借款为19.61亿元。企业融资主要通过银行借款,财务成本相对较高。②2012年5月企业发行了总额12亿元的中期票据,主要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相对于行业领导者,新兴和中小型新能源企业在银行贷款的获取上却存在较大难度。作为营利性企业组织,银行发放贷款首先要全面衡量面临的风险与收益,因而很多银行在对新能源企业放贷时,更倾向于选择规模大、技术强、市场稳定的新能源企业,而更需要融资的中小型企业、新兴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很少。风险资本方面。新能源产业的产业链涵盖业务内容比较广泛,从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到后期生产等,都具有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征,因而,新能源产业是风险资本潜在的投资产业。目前,在新能源产业领域,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以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相关产业的技术设备研发和产业项目为主。目前,大多数风险资本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尚处于尝试阶段,专业化程度较低,投资策略以谨慎观望为主,投资额度十分有限。[3]如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红杉资本、凯雷投资等国际大型风险投资机构,在广告业、连锁经营、生物技术等传统产业领域的投资动辄超过千万美元,而在新能源产业项目上却保持低调与谨慎,超过50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极少。民间资本方面。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仍以政府扶持为主,且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存在一定时滞。在新能源领域,保障投资者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专门的金融制度和市场融资保证体系等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完善。我国民间资本对新能源产业投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尚未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我国民间资本发展不平衡,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区发展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的民间资本发展相对缓慢。对于民间资本发展较好的地区,必须完善引导机制、监管体系、退出机制等,带动民间资本向新能源产业投放。对于民间资本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应有效集聚,强化引导机制与监管机制,提升投资的专业化水平。政府扶持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产业优惠政策决定了新能源的发展水平。新能源属于新兴产业,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如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补贴、节能灯泡补贴、新能源汽车补贴、风机补贴等。从产业链角度看,我国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普遍存在“生产者补贴多,消费者补贴少;制造环节补贴多,研发环节补贴少”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扶持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从扶持力度看,我国不同地区对不同新能源企业的扶持力度存在差异。一般对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新能源项目或企业支持力度最大,而对处于初创期实力相对较弱、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企业,扶持力度相对较小,仅有简单的税收优惠和奖励补贴措施。从政策实施角度看,我国很多省份更多的是对国家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直接实施,而立足于本省产业发展状况、由本省主导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资金方面的政策大多为空白。
我国新能源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产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且新能源产业投融资普遍具有规模大、时间长、风险高的特征。从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投融资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新能源产业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基于其重要战略意义,新能源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热点。但由于是一个崭新的行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风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技术风险。我国新兴能源开发的历史较短,技术还不够成熟,核心技术方面尤其薄弱。如光伏发电的多晶硅生产、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等,企业的研发实力、制造技术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限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行业发展速度。(2)市场风险。当前我国新能源企业普遍对国外市场依赖较大,如风力发电设备、光伏设备与材料等对外出口量较大。但国外对新能源产品需求有限,且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多国家缩减了新能源建设项目,相关产品出口下滑,而国内市场相对有限。同时,部分新能源企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导致了较大的市场风险。(3)投资风险。新能源产业具有高技术性特征,企业在产品研发、初期生产阶段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且资金的回收期较长。加之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国际市场需求、行业竞争、国际经济危机等影响,新能源行业投资的风险相对较高。2.新能源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直接融资比例较低我国新能源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直接融资比例较低。特别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仅有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有限渠道。(1)新能源企业上市门槛过高,难度较大。我国在沪市、深市上市的新能源企业多为大型国有企业或具有较强实力的民营企业,如风帆股份、江苏阳光、孚日股份、三安光电、金风科技等。一些发展历史长、经营好的新能源企业也在美国、中国香港、英国上市融资,如江西赛维、无锡尚德、英利绿色、晶澳太阳能、保利协鑫等。但是,大多数新能源企业都会面临上市融资门槛高、上市过程复杂、审批时间长等难题,依靠上市融资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具有一定难度。(2)虽然多数风险投资机构都把新能源作为关注的重点产业,但由于其面对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使得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更多地持观望态度,已有投资的金额和数量也相当有限。(3)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整体以公司债券为主,债券品种和规模都十分有限。企业发行债券需要经过政府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批,且在信用评级、财务审计、法律认证、信息披露等方面有严格要求,新兴的新能源企业和中小新能源企业存在较大融资障碍。3.新能源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度高,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我国能源企业在融资方面普遍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较高,而商业银行贷款却呈现向优势企业、规模企业倾斜的态势。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经营情况看,商业银行的资金投放普遍追求安全性和规模效益,其在挑选项目时更是集中于规模较大、市场前景较好、业绩稳定的大型企业,如大型风电项目、太阳能项目等。而对中小新能源企业则普遍采取谨慎乃至限制的信贷政策,在信用评价、信贷规模、担保条件等方面条件严苛。[4]4.新能源扶持政策需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环境有待改善从国家层面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已明确培育和发展新兴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大力推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产业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创新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我国各省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发展定位、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当前各省市区根据自身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与现状制定符合区域产业特征扶持政策的却很少。大部分省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激励措施、税收优惠、补助政策、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开拓市场等方面还没有系统化、规范化,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针对新能源企业的上市、债券融资等优惠政策、扶持方案在我国的大多数省份仍属空白,成为影响乃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我国新能源产业投融资的策略建议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第一,推进实施新能源产业创业投资计划,在国家及省级财政预算或国有资本金收益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设立国家与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各省市区争取与国家联合开展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试点。第二,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和政府投融资机构直接投资或吸引省外机构在省内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担保机构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一是发挥国家控股担保集团、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中心等担保机构功能,政府引导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二是构建以新能源产业担保机构为龙头,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广泛参与的多层次担保体系;三是探索各种类型的担保方式,扩大新能源产业担保资源。加强风险控制,规范新能源资金投向创新担保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和分散贷款风险,这是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另外,应严格设定新能源项目的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的项目评审,考虑行业专家意见,科学评估项目投资回报率,以尽可能地控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