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和美术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和美术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和美术学

艺术教育和美术学范文1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让美滋润学生的心灵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课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绘画的基础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领悟做人的道理。日出的绚丽是美的,月色的朦胧也是美的;春江水暖、莺歌燕舞是美的,秋高气爽、果实累累也是美的……让学生通过美术课体会到美丽的事物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让学生的生活有情、有形、有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用一双眼认真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画展,开阔视野,游览名胜,领略风光,在生活中感受美,使形象感知和美感培养联系起来。学生渐渐学会了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美,就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冬日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整个世界银装素裹,教师不妨带学生走出教室,真实地感受雪景的美丽。这时,在学生眼里,美之有形,美之有物,他们不仅能生动地描绘雪日的景色,还会生动记录下大雪带给他们的喜悦与感动。从一幅幅精彩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经历过的事情越多,感受就越多,题材也随之更加新颖、绚丽多彩。孩子们在这些趣味盎然的绘画作品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提升了美育情操,在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心灵一次次地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二、把生活情景引进课堂,巧妙安排课堂内容

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同时,要开展生活化的课内、课外的美术教学活动,真正让美术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把生活情景引进课堂,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

美术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和感受,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进行美术创作,实现生活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在《肌理》的单元中,传统的美术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来讲肌理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教师要肌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从生活中寻找各种肌理,把生活带进美术课堂。在课堂上,当把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到的肌理的样本运用多媒体展示时,我们会惊异地发现,那一片片树叶的筋脉,那一朵朵花的花瓣,还有动物的皮毛、大理石表面……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竟然具有如此美丽的肌理,会给学生们带来重要的生活启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作灵感,他们会寻找生活中不同的工具,用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来表现肌理的美。

2.及时开展美术活动,表现生活

美术教师应该及时、正确地引导和激励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及时创作,表现生活。例如秋游活动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难忘的情景,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当他们迫不及待地倾诉自己的欢乐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他们把自己想说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又如,深秋时节,盛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赏,然后以“”为主题进行创作。画时,同学们大多忠实地再现,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引导他们用简单的点、线、形状来表现,于是学生笔下就有了像蜗牛壳、像太阳、像鸡爪的。一幅幅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是学生独特的想法、独特个性的显露。鲜活的生活为学生的绘画内容注入了源头活水,学生们在生活中体验了美,更培养了学生用美术的基本技能表现美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技巧装点生活、美化生活

把美术应用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作热情,教师必须要善于引导,善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充分发现、挖掘有价值的事物,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中运用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活动,为学生创设运用美术的机会和条件。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校园艺术节的宣传画,布置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等,让学生把从美术课上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中,来装点、美化生活。又如,学习了《温馨布艺》一课后,让学生选用旧手套、旧袜子、旧衣服等材料,利用捆扎、填充、缝纫、装饰等方法,做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的形象,把这些玩具挂在家里,美化自己的生活。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实现了美术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到了多彩的生活气息,获得了丰富的内心体验,享受到无穷的成功喜悦,提高了生活的情趣。

艺术教育和美术学范文2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一、精心选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1.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选编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2.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罗恩菲德语)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但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总结,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3.要选择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他们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改革不顾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要求的所谓专家们一厢情愿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一刀切”。

二、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如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学生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美术课教学中的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教师应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三、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把“干净整齐”、“像不像”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候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

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又是科学发明的源泉。”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因为艺术是有个性的,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我们平时在绘画时也会不自觉地带有各自的情感,这情感是多种情绪、心态的组合体,它包含作者在写生时的愉悦程度即被写生物象给写生者带来美的享受程度大小,写生者对表现物象认识的心态,在写生时的精神状态的好坏,以及写生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作者写生时的体验和表达,因而也直接反映在画面之中。因此,我们不论通过何种素描表现形式展现都要把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思维训练作为手段,将注重内在的个性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真正的目的。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将创造力的培养置于基础训练之中。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艺术教育和美术学范文3

摘要: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现代艺术文化发展的基底。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中专美术特色化教学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美术教学;融合;运用

发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新型美术教育是我国中专美术教育实现自身创新及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优秀文化艺术灿若星辰,并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是发展中国元素创新型美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传承、发扬和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及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各种西方艺术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观,以中专生为代表的青年主体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在对其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的融合,在与时俱进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学生独特美术风格形成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水墨画、木版画等不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美术教学不仅是绘画理论、绘画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美术精神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进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更能引导其在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能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中国美、创造中国美,并深入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

(二)对现代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作用

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既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现代化风格的文化艺术,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则需要吸收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一些精华因素以保持与时俱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增添美术教学亮点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精华。我国古人在艺术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反应在文化艺术中即为意境表现,如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松意味着坚韧不拔、梅意味着品节高尚、荷意味着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美术教学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既包含有古人的艺术精神追求,亦包含着许多与生活、风俗习惯等有关的文化艺术,如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剪纸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因此,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中专美术教学过程时,既要注重与美术本身相关的知识教学,亦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延伸,将美术教学与实践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国结欣赏及编织、剪纸以及插花等实践性艺术教学方式,即通过开展美术手工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涵,以更好的将中国元素融入自身美术学习中。

(三)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因此,在中专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时,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艺术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如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笔画中勾勒出的细腻线条、建筑艺术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断丰富美术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从多层次、多领域以及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空间内丰富自身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具有明显的民族审美特征,将其适当的运用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有利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亦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往后的美术创作及就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和美术学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学;情感;创新

情感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当中,美术教学中也要进行情感教育,美术课不仅是学习美术知识,传授绘画技能技巧的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每个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聪明,活泼,可爱,长大了有所作为。如何实现这一愿望?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话题。

一、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它不断地推动世界文明与社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创造力的产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体现。对高中学生来讲,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转变与发展,促成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老师应该及时对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完善和更新,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型人才。

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可以表达,传递感情,使学生施展最大的创造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理解力,交流情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看来美术教育不仅与学校的纯技法教学不同,而且与较为抽象的美学理论训练也不完全相同。作为艺术教育之一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精神性与情感兼有的抽象活动,但是需要人们用理智来了解并认识它。如果美术教育的方法不正确,一味地遵循教条,那就会使这种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活动变成毫无趣味的东西。因此,现代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教育,并且也是一种较为张扬的教育工作。美术教育不但需要技术与知识,而且还需要较为成熟的情感,因为它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与创造艺术,全面地认识并掌握它,而不是用毫无生机和情感的教条及技术来束缚学生。现代化的美术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艺术感觉,而且能够使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

二、情感教育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时刻不忘情感教育

老师可以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利用故事,游戏等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作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充满想象的空间里绘画。实践证明,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进行有趣的美术游戏,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激情和创造力。

(二)创新思维来源于生活,情感教育充满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引到学生去挖掘自身的情感,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难忘瞬间,关注身边的事和人,从中发现美并创造美。学生具备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极为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极强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学生对外界生活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美术教师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外部世界,体验生活,借助审美知觉来充分强化对美的认识欣赏,帮助学生走向生活,融于大自然当中,为感性认识的经验向表象转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教学情景,激励情感教育兴趣

教师应该及时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和世界,让学生在大脑中积累大量的表象,发现创造的具体价值,勤于进取。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式通常有: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诱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充实学生的课外活动,创设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条件与空间等等。

(四)营造艺术氛围,激励师生情感

美术课堂教学是学校美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绘画氛围,也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关键,创设“美术作品展”是增强美术课堂气氛的有效方法:首先由绘画的作者具体来谈自身的感受及想法,之后再由学生进行欣赏平价,在平价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自己的情感。开设“美术作品展”还能够激发学生绘画的动机和欲望,并将自身的情感,思想表现在绘画当中。教师应该在“美术作品展”中积极为学生营造艺术的气氛,从根本上完善学生的交流环境,促进学生思想的交流以及情绪的体验,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创新型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若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自身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探索出一条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富有情感和创造力的美术教学之路。

艺术教育和美术学范文5

关键词:艺术素质 高考美术 新模式

现在参加高考的美术专业,教学模式大多重基础而轻理论,重技法而轻独创,重应试而轻素质。缺乏基本的美术欣赏、美术史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群艺术素质“贫血”的学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美术高考教学中融入新的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1.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情感、人格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我坚持每周让学生至少欣赏四幅美术作品,包括外国和中国作品,并写出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得到真善美的感受。

2.在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平等、民主、宽松、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鼓励学生艺术创造思维,彰显学生个性。我对学生真正花在“教”上的时间是极少的,我认为可以教给学生的东西是有限的,而大部分的时间是用于说服学生,使他们接受我的观点。教学不只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一种造型观念,它同时也是一种自信、自强和自主的风度。

3.大力提倡成功教育,帮助学生从自己掌握的技能出发获取各自的成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比如:当学生完成一张作业对其评价时,我总是让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数量的多少显示了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夸奖他们,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但无形中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强学生的求知欲。

4.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鼓励学生进行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尝试,培养学生独一无二的审美判断。譬如:美术高考的色彩教学中,我让学生画出多种色调、多种表现技法的色彩作业,可以用水彩的湿画法,油画的干画法,干湿结合或点彩画法等。学生的专业学习发生很大的变化,兴趣浓了,审美能力较以前提高了,对美术作品有独到的见解。

艺术教育和美术学范文6

关键词:绘画技巧;美术美;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97-01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 事。通过教师的愉快教学,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学习兴趣,日久天长,学生 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持久兴趣愈浓,学习动机就愈强,努力程度也会愈高,从而彻底消除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在愉快的感受中做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调动参与,激发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如一位导演,上好一堂课就如演好一出戏,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作用,调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一堂静物素描写生课中,教师可在没讲解示范的时候先让学生进行静物写生,学生自然就会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观察,如何下笔起稿,如何画等等。在此时,教师可恰到好处的让学生停下来,看教师示范,从观察起稿到深入塑造,几个绘画步骤都进行了简要示范,使学生看的很投入,教师不用怎样讲解学生便领会了一些基本的静物写生步骤,经过简要示范,然后留大部分时间给练习,学生再进行写生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学生们也能够在课堂中画出一幅效果还不错的静物画。

2.结合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尤其是现代派作品在我国迅速传播,改变了多年来写实作品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对现代派作品如何认识、如何欣赏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当代中学生思维敏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新事物有探索精神。为此,我在教学中加大了现代作品的比重和授课时数,并进行对比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八年级美术上册第5课《中国山水画》时,我先放了《桂林山水》、《黄山风光》等风光录像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山水之美,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再把山水画的作画过程配上优美的音乐及解说,放给学生看,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然后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把自己身边的美景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学生们跃跃欲试,反应强烈。

3.运用电化教学,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陷于枯燥乏味,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上《图案基础--写生变化》一课,在讲解"变化"的几种方法的过程中,我同时在投影上用彩笔画出了简化的鱼、兔子,几何化的松鼠、青蛙,夸张的小猪、梅花等,这些简练的图案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每画完一个图案,学生们就不由自主喊说出"松鼠!""青蛙!""小猪!"……,课堂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讲添加法时,在鱼身上添加莲花,在梅花上添加喜鹊,再问学生有什么寓意?学生经过思考,可回答出"连年有余"、"喜上眉梢"的寓意。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但掌握了"变化"的几种方法,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采取面批,个别辅导

美术教师任教的班级多,任教的人数多,而美术是非常人性化的课程,它没有一个固定的评价答案。学生就自己的体验和作品进行广泛的交流,相互评价和鼓励,取长补短,教师此时可尽量将"球"踢向学生,让学生互相评价,活跃气氛。但是,教师为了对学生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倾听他们自己对作品的解释,从而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今的教学情况下,美术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面批,对学生更有积极的意义。作为教学手段,有条件的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课堂教学更具兴趣性和丰富性。无条件的也要自创条件:如实物挂图、模型或实物等。大胆打破教学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勇于激发学生的多角度绘画兴趣及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到绘画知识。要注意多激励、表扬,少批评,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之才。对绘画才能真正感兴趣,对创新才有激情。对于有条件的学生,我们应该进行个别辅导,培养她们的绘画兴趣。现在学生普遍喜欢上美术课,认为上美术课心里没有压力,而且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有部分学生 强烈要求参加美术课外小组活动,并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比赛。近年来,有不少人获了奖,有些还升入了职高美 术班,成为学习的尖子。

5.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

做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美术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使学生愉快的气氛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比如在讲《天然的斑纹》时,我准备了各种不同材质的物质(毛巾、绸缎、钢条、塑料书夹、贝壳、石头等)放在一个盒子里。首先向全班宣布:"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好吗?"学生一听到做游戏,干劲就上来了。接着我请同学到讲台来,先把眼睛闭上,然后让他们摸摸,并猜一猜自己摸的是什么,有什么感觉。这时课堂一下活跃起来。很快,学生就摸出了是什么,而且还会根据不同材质给自己带来的感觉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解决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机理带给自己的感觉。

总之,美术教师必须要不断钻研教材,尝试新教法,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使课更精彩。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并保持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