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行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店管理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电信行业;IT项目;矩阵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志码:A

1.矩阵式管理模式的优势

在传统管理学理论中,企业的组织架构是基于“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模式,强调专业化的劳动分工。矩阵式管理模式具有三大优势:一是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强化员工的协助和资源整合,灵活分配,一个人员可同时参与到多个项目中,一个项目组也包含多位成员,这种“多对多”的组织架构,使资源价值最大化;二是工作效率改善提高,突破部室界限,集中不同专业人才组建项目组,促进信息的纵向与横向沟通,全面把控项目;三是员工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不再受限于专业,可根据个人兴趣在多类型的项目中锻炼,综合性与专业性同步提高。

2.电信行业IT项目建设管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建设需求繁重。近年来,在电信行业中,随着业务市场的发展,对IT支撑的业务需求越来越多,往往涉及多个业务部门,需要调动各种资源,IT支撑系统的规模日益膨胀,技术复杂程度快速增长,项目系统建设任务繁重,传统的管理和组织方式已经难以适应。

(2)开发时间紧迫。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人力分配不合理、沟通不畅、业务部门提出需求比较紧急和职能部室要求在规定的日期内必须完成开发或者资本开支等一些因素导致系统建设中的每一步工作不能按计划完成,并且使项目开发时间紧迫;

(3)项目复杂度提升。随着全业务运营的快速部署,IT支撑系统提供的服务类型也逐渐增多,不仅要满足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而且要做好对外的服务支撑,这就导致了项目建设复杂度的增大。

(4)项目质量严格。目前,大部分电信行业都是依赖于厂商进行开发和系统建设,但是厂商开发出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上线运行后出现大量的缺陷,其直接后果对于建设部门和厂商来说,导致系统迟迟无法验收,进度严重推迟,开发成本大幅增加,对于维护部门来说,维护难度增加,用户投诉不断,降低了用户满意度。尤其是在竞争激烈和业务支撑系统的规模、复杂程度都日益增加的现在,项目的质量并需得到保证,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通过各环节在流程、版本上的质量管理,预防重大质量问题的发生,保证电信行业正常的业务服务支撑。

(5)人力资源紧张。建设需求繁重、项目复杂度提升和项目质量的严格把关都会导致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面临严重的不足,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厂商都需要增加人力来进行项目建设,从而导致企业人力成本的上升。

3.电信行业IT项目矩阵式管理方法

3.1执行矩阵式管理模式的障碍

(1)员工接受双重领导,有可能会感到焦虑与压力。多个直接领导的命令经常会发生冲突,这样需要员工形成一个综合决策来确定如何分配他们的时间。此外,矩阵式管理模式这种特殊的双重领导模式有违统一指挥的基本管理原则,一旦出现问题,如何来界定责任。

(2)矩阵式管理框架的节点太多,管理难度会加大。矩阵式管理模式提倡一人参与多个项目,一个项目多人参与,在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提高了对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的要求。实施中可能会出现人员技能与岗位职能的断层,也可能会遇到因人员配置的不合理,造成的局部人力资源的浪费,关键人力资源的消耗。矩阵式管理框架节点的增多,意味着各项目组人员的增加,对沟通的管理难度也会随之而增高。

(3)管理流程设计复杂化。企业管理流程程序化是确保矩阵式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措施。管理流程包括指令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程序化就是以文件、程序书等方式明确规定涉及各流程的作业应遵从的顺序、约定、权限,程序化就是告诉每个人何事该向谁负责,接受谁的领导,避免越级指挥。与金字塔组织结构不同的是矩阵管理存在纵向与横向流程交叉的问题,因此,矩阵结构的管理流程设计相当复杂。如果流程设计不合理,员工办事效率会很低,如果规定不明确,办事人员往往感觉茫然,只好凭感觉做事,严重的会造成“天高皇帝远”的局面。

(4)资源共享和内部工作效率问题。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合理的使用会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利用率,在矩阵式管理模式下,资源存在分散配置,资源共享问题比较突出。怎样做到既实现研发资源、技术成果、行政平台、生产平台等的共享,达到压缩机构规模,避免重复投资、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不降低工作效率,是个很难掌控的难题。

3.2X省移动IT建设矩阵式管理的解决经验

当电信IT系统日益复杂,需要专业成熟的技术人员支持,同时电信业务的迅速发展,需要IT系统对业务的快速响应的背景下,X省移动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既体现了职能式结构中的纵向信息沟通,也涵括了项目式结构中的横向信息流动,缩短信息传递路径,加快资源的灵活调配,提高市场敏感度。

以X省移动IT建设部门为例,该IT建设部门负责着全公司所有支撑系统(包括计费、经分、客服、网管,企业信息化系统等领域)的架构设计和系统规划工作,同时承担着其中所有与资本开支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目前,全部门40位员工负责约50个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至关重要。

3.2.1X省移动IT建设矩阵式管理的成功要素

(1)组织结构。X省移动该IT建设部门由项目管理组、需求流程组、质量测试组、架构设计组、项目实施组构成,项目实施组包括数据库设计和三大领域(MSS\OSS\BSS)的软件开发实施。各小组配置各领域专业人员:项目管理员、流程分析师、UI设计师、测试管理员、架构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保证在部门职责的关键节点需求、架构、变更、测试上均由专业人员执行。随着项目生命周期状态的发展,各组专业人员会适时进入或退出项目,每个人分别由各项目部经理直接领导,部门领导宏观把控部门整体建设情况和重大问题决策。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中职酒店管理;教学改革;竞争力

一、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方法单一

由于旅游酒店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有关酒店管理的众多理论尚处于不断探索与研究阶段,使得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于旅游与酒店业的实际发展,出现酒店管理的教育与实践需要严重脱节的现象,从而导致市场人才出现重大缺口,这是源于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目前的酒店管理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学习,应是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二)教师观念落后

“传统的中职课堂,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忽略了对应用性知识的传授,不能同实践相结合。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经费、场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则以理论讲授为主,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直接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与质量。”而酒店管理是一个以应用为主的专业,该专业只有设置大量的实践课程,才能让学生将酒店管理知识与实际要求结合起来,适应酒店管理岗位的发展需要,并为今后真正走向该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在极少有中职院校有专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学生对客房清扫程序和前厅接待方面的技术能力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并且没有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实习机会,阻碍了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之间的转化。

(三)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从中职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讲,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初、中级酒店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但是现在很多中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普遍偏杂、偏高,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提高到中高级酒店管理人才的高度;在课程设计上偏杂,既有酒店管理,又有导游与烹饪专业,虽然说学生的知识加深了、知识面更宽了,但是却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以实践经验为主的培养模式。这样做虽然能够让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受客观上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培养时间和空间影响,所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达不到酒店管理“专”的要求,违背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违背了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二、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客场改革对策

要想提高中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水平、提高该专业的就业率,必须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紧跟酒店管理岗位工作的发展需要,明确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

(一)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该脱离职业教学的培养范畴,应该明确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正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中低级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具体来说就是在专业知识教授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专业知识向酒店管理应用能力转化,同时积极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训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熟悉该专业的就业要求、熟悉该专业的岗位职责要求,以正确定位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今后真正走向就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中职院校应该明确酒店管理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他专业培养,如导游与烹饪专业等在实践教学当中应该让位于酒店管理课程,在保证酒店管理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才能适当开展其他专业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主次颠倒、轻重不分后果的出现。

(二)创新中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强调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必须体现出这一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灌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经验,提高酒店管理的实践能力。要想做到这一点,中职院校应建立高起点、高利用率的酒店实训室,从而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和操作性。同时组织学生到相关酒店进行参观和考察,了解行业的现状及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使学生产生较为直观的认识,加强认知实习。当学生对酒店有了直观而具体的认知之后,就可以结合实践课程的要求,利用实训室进行模拟实习,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这样,学生在模拟中可以根据现代酒店管理的发展要求,在实践中模拟酒店管理岗位的工作要求,不断规范自己的着装、用语,为今后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优化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课程综合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

的知识结构。要达到这一目的,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深入各类酒店,详细了解它们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要求,特别是与学校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酒店,要多听取它们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意见,根据酒店管理的发展需要科学设置课程结构。必要时可以安排各实习单位的优秀管理人才到学校单位开讲座,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各个岗位工作的职责、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第二,要加大实习课程的比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分为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在理论学习阶段要借助校内模拟实习环境增加实训课程的比例。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酒店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但是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开设相对较晚,尤其是中职学校的酒店管理行业,许多课程的设置相对比较落后,严重的制约着我国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亟需进一步改革。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想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必须考虑到社会就业的发展需求,体现出职业教育培养的实践优势,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为主,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孙飒,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

[2]王娟,中职酒店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今日科苑,2009(20).

[3]班晓燕,江苏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学[J],经营管理,2012.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管理;现状;应对策略

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我国要把握经济发展机遇。根据酒店管理目前存在的现状弊端,有针对性地利用经济结构对酒店管理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我国在任何时候都绝不能忽视酒店管理企业对现代新经济形势的推动作用,要善于利用稳中求进的发展策略促进新经济的升级。本文围绕酒店管理中出现的管理问题,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提出相应的策略,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何为经济型酒店

所谓经济型酒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房价便宜,其服务模式为“b&b”(住宿+早餐)。就是站在酒店经济水平上对消费者的消费等级进行合理的规划。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大多数酒店在目前还仍处于发展的阶段,大多数都可归类于经济型酒店。经济型酒店的内部配套措施一般是用于满足一些中等收入消费者的需求,而从我国目前的消费人群来看,中等收入消费者的整体需求还是较大。经济型酒店向消费者提供中等的消费服务,能够基本满足消费者住宿餐饮的一系列需求。从经济型酒店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具有可实施的标准化操作。而且对于大多数人群都能接受经济型酒店的价格,也能基本满足我国的服务需求。经济型酒店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长期存在,这将极大地满足我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刺激消费者消费。

二、经济型酒店管理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下,酒店管理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发展弊端。在酒店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为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当而导致酒店在发展中受阻,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经济型酒店管理体系的提升。任何管理模式的形成都是从最初存在弊端的模式经过不断地探索,综合形成的适应时展的管理模式。下面主要对我国的经济型酒店管理现状做出具体解析。

1.酒店行业发展不规范

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受到新经济形势市场的影响,在发展的道路上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导致发展较为缓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消费者也开始打破传统的地域限制。利用现代科学网络技术在全网的标准平台上进行各种各样的酒店预购操作,而这种范围是可以在全国内的酒店行业进行操作。但是目前我国酒店行业缺乏标准的行业管理规范,全国各地的酒店在发展中还是各自为主,不能做到有效地统一管理。这就导致全国各地区的酒店价格会产生上下波动,不能给消费者一个完全公正的消费环境,极大地阻碍了消费者刺激经济的发展。酒店行业发展的不规范因素,严重阻碍新经济形势下酒店管理行业的发展。

2.市场前景好,需求旺盛

经济型酒店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能够满足各种中等收入人群的全部需求。我国的酒店行业能否在长期的发展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取决于酒店能否适应新经济市场政策。我国的酒店行业对于解决我国人口众多的数量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刺激了新经济的增长。根据我国的社会调研,已经证明酒店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较好的前景。我国的用户也开始对经济型酒店产生更大的需求,用户在外出旅游时,往往会在适合自己的经济型酒店消费,从而解决自己的住宿餐饮。那么我们就要利用经济型酒店发展前景这一特点,紧紧依靠广大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适合酒店发展的管理模式。

3.管理者管理不当

现阶段,我国的酒店管理行业对酒店管理者的整体素质要求普遍不高,导致在酒店管理过程中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举措。管理者是企业管理的领头标兵,企业管理员工紧紧执行管理者的管理方案。有的酒店在选拔管理者过程中,重点是在一线员工中进行提拔。但是一线员工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但是他们往往缺乏综合性的管理培训。在他们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因为自己的视野问题不能很好地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及时调整。管理者对企业酒店管理的作用在整个酒店行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提高对酒店管理的重视程度。利用管理者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将企业的发展当成重中之重。

三、经济型酒店管理应对策略

围绕着我国现代经济型酒店管理出现的现状问题,酒店行业利用先进的时代经济的经济模式,依靠酒店管理策略,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酒店管理的应对策略。经济型酒店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对自己的市场定位进行重新评估,从而达到更多地吸引消费者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经济型酒店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应对策略。

1.加强品牌化管理

酒店企业的品牌声誉是酒店对外宣传的主要明信片,具有良好的吸引消费者的作用。消费者在外出旅游时,往往会选择家喻户晓的品牌化酒店企业入住。假如一个酒店企业没有很好的客户信用,那么它就离倒闭不远了。经济型酒店要注意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始终以顾客为出发点,做到真正让顾客满意。在平常的管理过程中,要始终以消费者为核心,提高经济型酒店管理的服务质量。加强品牌对外宣传,保障企业在激烈竞争的行业中不被淘汰。当酒店企业发生损坏名誉的事件时,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解决,给消费者一个合理的解释。消费者往往会对酒店企业长期关注,一旦认可酒店的服务态度,不管是在外出旅游还是在外出工作时,他们都会把该企业作为入住的主要选择,从而带动整个酒店行业的发展。

2.注重酒店文化培养

消费者在酒店入住最长时间通常不超过一个礼拜,因此酒店行业要在这短短的住宿时间内完成酒店文化素质展现。在平时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做到真正让消费者放心。酒店行业要注重酒店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培养,对于企业员工出现的不文明或者是消极对待消费者的情况,要及时地加以制止。要在企业内部举办大型的文明素质培养活动,依靠专门的老师来对企业员工进行酒店文化培养。企业文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源泉动力,一个没有文化产业支撑的企业,必然会在发展的历史潮流中被淘汰。当消费者在酒店站台进行询问时,酒店员工以一种顾客至上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来访的宾客。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积累形成的,企业在进行运营时不能忽视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酒店文化时刻影响着消费者对酒店的认知度,良好的酒店文化时刻吸引着更多的消费者。

3.建立完善管理机制

经济型酒店在自己的经济管理模式下也存在着极大的发展劣势,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经济型酒店的经济利益一直处于向下发展的阶段。这不仅仅是因为酒店企业不能长期吸引消费者,而且酒店本身的管理机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酒店行业与顾客最为亲密接触的就是酒店的基础员工,这些酒店员工的整体素质会体现在酒店企业的管理机制当中。这就要求酒店行业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在酒店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弊端要进行不断的理念改革。首先通过规范员工的待客态度和行为,给消费者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消费氛围。其次,在整个酒店的管理中,要善于利用新型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酒店行业要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挖掘顾客,使顾客能对企业产生极大的认知度。在这线上线下同时并存的局面下,酒店行业一定会依靠自己的理念模式成就发展经济的一大巅峰,使酒店保持长期的生命力。

四、结语

经济型酒店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依靠自己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功能导向完成对酒店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经济型酒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管理弊端,但是酒店行业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而是依靠现代管理经验产生新的应对策略,从而解决一系列管理问题中出现的弊端,带动了酒店行业整体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璐伟.浅谈新时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商,2016(21).

[2]陈佳佳.经济型酒店管理现状与应对策略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3).

[3]林越,梁丽芝.经济型酒店的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J].才智,2014(18).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范文4

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加深为酒店行业提供了很多的契机,不少高级酒店借助这一有利因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也有很多酒店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走向破产,同样的市场条件下巨大的反差让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局。众所周知酒店行业是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基础产业,服务型企业经营中最为关键的除了内部控制外,还有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管理中,人是管理的主体和根本,但是由于社会的感染和同化,很多酒店的管理队伍和职工忠诚度较低,导致酒店的人力资源后备力量欠缺,在当前的服务行业,哪个酒店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以酒店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论题,重点探究学习型团队在人力队伍建设中的应用,为提升酒店的管理水平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酒店管理;学习型团队;人力队伍

酒店行业是服务行业的代表,它有着服务行业鲜明的特征,便是人力队伍流动大。服务业中涉及到运营主体种类繁多,但是人才的数量却是有限的,一旦酒店给的待遇达不到员工的需求,跳槽行为的出现也就在预料之中了,如何提升人才队伍的忠诚度,尽可能的留住人才是酒店应该关注的首要问题,酒店人力资源部只有不断创新人力培养方式,才能真正意义的促进酒店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学习型团队应运而生了。它为酒店在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方面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角度。

一、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

学习型团队是一个为共同完成共同目标,共享信息和其他资源,并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开展工作的群体。知识是建设学习型团队的核心之一,酒店学习型组织就是以知识作为核心,将客户、职工、酒店高层所反馈出来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分类,并且进行自主决策和管理的由多方面专家构建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要求内部成员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境界,并且始终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在酒店管理方面加强创新,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这样将能够保障酒店无论出于何种形势下都能够留住人才,促进自身的发展。学习型组织理论改变了以往将绩效和控制作为酒店管理核心的理念,它的核心在于提升酒店管理队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应对各种环境的变化和风险,是今后一段时间酒店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二、当前酒店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原因

虽然我国的酒店数量众多,但是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却比较落后,即使很多高等学府都开设了酒管学院,但真正能用得上人才这二字称呼的却是微乎其微,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冷门,学生的数量也是逐渐减少,以至于一些大专院校或者中专学校中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人员成为酒店行业管理团队的主体。但不可否认,中专学校由于教育手段有限,学生素质有待提升,在参与工作后能力不足的问题便很快显露出来了,做一些基层的管理工作还是能够胜任,但是无法成为高级管理人才。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数量有限,毕业后很多都去了大型酒店,对于那些基层大中型酒店招聘不到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本科生的情况,建议这些酒店可以招聘大专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首先是这些院校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和动脑能力上比中专学生要高出很多;其次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不至于完全依靠经验办事,如果在参与工作后能够及时加强培训和再教育,很快能够成长为酒店的高级管理人才。但是现如今存在的问题是很多酒店都将这一部分人埋没了,他们认为大专学生和中专学生区别不大,与其相比更愿意招聘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现如今正直服务行业用人的时候,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却逐渐成为冷门,很多院校甚至将与此相关的多个学院进行整合,可见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学生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少。在这样一个供求不平衡的形势下,能够充分利用好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有效提升酒店人力队伍水平。1.管理人才引进方式较快,双方缺乏一定的交流和认知。很多酒店在人力招聘方面操之过急,每当毕业就业季,一些本科院校甚至是研究生毕业的酒管专业毕业学生来应聘,酒店方面看到的单单是学生的学历和院校,对于学生的能力、素养了解较少,往往在双方没有完全沟通和认识的情况下就签订合同,这样学生方面对未来工作的内容性质了解不足,酒店方面对学生的品质和能力了解不够,参与工作后很容易出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职工便会因为无法适应而选择解约,无论是对酒店还是职工都是一种损失。2.在岗培训和指导不足。酒店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仅要求职工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来。一个普通管理人员要成为高级管理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来积累工作经验,还需要在参与工作后能够及时进行在岗培训,通过再教育的方式提升其思想认知,实现理论到应用的转变,只有对行业前景和当前形势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成为酒店的高级管理人才。3.酒店缺乏对高级管理人才的生涯规划。上文也曾提到人才流动流失是酒店管理行业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职工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息和希望,因此才通过不断变换工作岗位的方式来获得心理的满足感。要解决这一问题,酒店要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生涯规划和指导,让他们看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这一点搞清楚了对酒店的忠诚度自然有所提升。

三、如何打造学习型团队

打造学习型团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加强职工招聘规划。目前很多酒店在职工招聘方面较为随意,要打造学习型团队,首先要做的便是加强职工招聘规划。对于基层服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可以从一些高职院校招聘,要摒弃用低薪资聘请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想法,那样只会造成人才的不断流失。高素质管理人员的招聘过程要重点审核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职工必须要热爱酒店管理行业,只有从从内心深入喜欢这份工作,才能将酒店的未来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做;其次是高素质管理人才要有团队合作意识,酒店管理是一项团队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管理者应该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将各个部门的职工团结企业为酒店的发展做贡献;第三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只是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对于今后将从事的内容理解不够,因此招聘的过程中要具体告之应聘者将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让其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愿意面对安排的内容。2.加强岗位培训和考核。学习型团队中学习是主要的,改变了以往重视绩效和利润的管理模式,因此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培训和考核是必要的。作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要及时了解酒店行业的形势变化,从而提升自我的思想认知;还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加强对一些新事物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培训提升洞察部门关系的能力,保障将来能够有效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3.进行标杆比较学习。所谓的标杆,就是追寻酒店管理层优秀的单位和个人。标杆比较学习就是向认定的标杆人员学习管理方面的方式和方法。例如酒店的某个部门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很好,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就要积极学习这一部门的成本控制方法,并积极对其进行改正和完善;或者其他酒店在网上订房这一业务领域业绩较为突出,那么营业部应该指派相关人员积极借鉴和学习,并针对本酒店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打造学习型团队才能够落实下来。4.加强对管理人才队伍职业生涯规划。近年来,不少酒店都出现了高素质管理人才跳槽流失的现象,给酒店造成严重的损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酒店没有能够及时的对管理人员队伍进行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这种情况,学习型团队在对酒店管理人才队伍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对那些年轻的管理精英进行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建立自我发展目标,指明努力的大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分目标,有了努力的方面,管理人才就不会被繁重的工作压倒,对酒店的忠诚度也就自然有了很大的提升。5.建立系统的思考方式,建立组织系统。学习型团队除了要不断地加强交流和沟通,还要培养系统的思考方式,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也就意味着,任何决策的产生,决策者都要从酒店的宏观发展目标这一角度进行考虑,不能以个体的利益为根本。建设组织系统,保证组织的成功依赖于整个系统而不是个人,也就是说当一个管理者或者多个管理者在同一时间离开酒店时,酒店的能够维持正常运作的状态,不会因为个体的离开而瘫痪,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型团队的基础要求。

参考文献:

[1]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李转珍.内江科技.2008(01).

[2]学习型组织在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王改英.经营与管理.2014(03).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酒店管理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具备酒店管理行业的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合作精神、创新思维、专业技能等素质。实践教学是通过实验、实习、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教学和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升华理论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动手能力、熟悉职业状况、缩短工作适应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运用学校、企业、社会三种资源,动静结合、仿真与实训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情境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为引导,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目前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都在尝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采用仿真环境、仿真教学材料,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学生的课堂实训时间和资源有限,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训质量,我专业采用工单实训的方式,每门课程设计阶梯式的一系列实训项目,每一项实训由教师设计实训工单,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必须完成老师要求的实训内容,并将完成的工单交给老师计算最后的累计实训成绩。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

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如烘焙坊、咖啡书吧和服务大师工作站等生产性实训室,将学生实训和产品生产有机结合,为学生打造生产与学习一体生产性实训机会。

三、技能大赛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专业努力打造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竞赛平台;在校级竞赛平台,每个学期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专业技能大赛,并把校级竞赛平台常态化,涉及专业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知晓和关注专业技能大赛;在省级竞赛平台,酒店管理专业都会积极参与,认真备赛;在国家级竞赛平台,酒店专业会抓住一切机会冲击国赛,与全国的专业高手比拼,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和以赛促建的目的。

虽然最后能参与国家级大赛的学生为少数,但是参与这些赛事让我们受益颇多,首先在打造竞赛平台的过程中,我专业总结各类大赛的训练经验,提炼高技能训练的机制,建立高水平的科学的竞赛训练体系。

四、社会实践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了打破由于学生的在校时间课程比较多,而用人企业对学校提供的短期集中实训机会较难的局面,由学院协助学生成立专业的社团组织,由该社团出面联络可以周末或者假期兼职的酒店,在两年内累计完成在酒店兼职有10天,由酒店出具证明,就可以换取第四学期两个学分的综合实训分,此协会利用各种假期组织学生到酒店、游轮等地进行兼职体验等活动,目前该协会每年组织学生利用闲散时间兼职活动50多次,参加人数400多人,这些活动让学生以短期员工的身份接触酒店,了解酒店职业,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而且提高了专业能力。自2014年以来,该该专业还开始组织学生“体验高端,赢在酒店”的奖励性社会实践活动,挑选少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赴北京和上海体验高端酒店,此次活动非走马观花的参观,而是让学生以客人的身份入住酒店,体验酒店的服务,并与酒店的高管近距离接触。学生通过此次活动,更深层次的了解了酒店行业,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五、顶岗实习

目前该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采用6+6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将实习和就业进行良好衔接。

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职业起点,该院精心挑选了一批管理专业、知名度高、待遇好的实习酒店,在实习生的管理上,每个实习点都配备了专业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的实习,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学生实习完成后就业进行指导。

学院选择的实习平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职业起点,很多学生实习结束后继续留着原单位就业,而且目前已经陆续有学生的职位得到提升,为将来的学生择业创造了资源和树立了榜样。

参考文献:

[1]韦彩萍.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9(4).

[2]周义龙.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

[3]张静.高职旅游酒店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构想[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4).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范文6

核心能力概念最早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中率先提出,开辟了从自身核心能力出发研究竞争优势的全新视野。提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1]。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研究中,将人的综合职业能力按职业分类规律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2]。有学者认为,在核心能力与行业通用能力之间,还可以有一个跨行业职业能力[3]。据此,综合职业能力是由职业核心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等四种能力组成,而职业核心能力则是人最基本的能力,是其他能力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条件,处在最底层,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能力。核心能力可归纳为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模块,涵盖了劳动者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基本发展能力。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导向明确原则

以酒店行业需求为导向,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引导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工作。所选取的各级指标必须能客观、全面、准确地体现被评价对象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不能与能力目标相违背。

(二)全面具体原则

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能力的整体性角度考虑,选择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作为分指标,使指标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全貌,又能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并通过关系密切度分析进行指标的取舍。指标要具有代表性,不是越多越好,越繁越好,能简化的要尽量简化。

(三)实践可行原则

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应符合客观实际、切实可行,不仅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评价结果能为各方所接受,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工作与企业工作要求、院校教育工作是协调一致的,应讲究效益。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且指标数量适中,描述简明扼要,评价方法简单易行。本研究将指标分解至三级,实现了指标的具体化、清晰化[4]。

(四)科学合理原则

在酒店行业背景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企业需求,从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科学态度、运用科学方法,实事求是。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设计思路

通过查阅文献,从层次结构、指标数量、指标构成等方面进行同类指标体系对比分析,结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学生特点,组织开放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修正,初步确定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组织相关专家对初选评价指标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指标条目,对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并确定指标的条目及权重系数。依据客观可行性原则,进一步检验指标体系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并对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和代表性进行检验,最终确定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的初选

指标初选即是根据评价目的收集、分析和确定备选指标。在深入学校和企业深度访谈后,结合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现状进行理论分析,同时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核心能力的划分,形成三级指标体系。咨询国内3所重点院校和6名酒店管理行业专家对初步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审核。根据专家意见,得出初选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系数为0.75。结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特色,考虑行业需求,修改评价指标表述方式,最后形成包含8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53个三级指标评价体系。

(三)评价体系专家咨询

专家组中,老专家与中青年专家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专家职称、学位与学历结构上,体现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标准,具有较好的专业学术权威性。在工作性质上,聘请的专家均是国内知名院校和国际著名酒店集团行业长期从事酒店管理领域研究的专家,对该行业有较深的理论认识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在专家意见调查表的分析中,用均数、满分比和标准差来表示,均数越大,指标越重要。经过两轮咨询,53个指标中重要性评分均数在3.77~4.86之间,均数大于4.00分的指标有39项,表明专家认为这些指标在评价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方面比较重要;指标“掌握信息来源”、“自我提升的愿望”重要性评分均数低于4.00分,说明这些指标在评价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方面重要性一般。标准差越小,指标越重要。调查显示,第一轮、第二轮各个指标的标准差分别在0.50~0.86,0.36~0.98之间,除个别项目外,差异性较小。满分比越大,指标越重要。第一轮指标条目的百分比在0.16~0.73之间;第二轮指标条目的百分比均大于0.20。各指标评价结果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说明咨询专家对指标相对重要性认识的波动程度,变异系数越小,专家们意见的协调程度就越高[5]。一般而言,低于0.10的变异系数值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调查显示,变异系数大于0.10的指标较多,说明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的看法差别较大,协调程度较低,因此需要进行指标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