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开发入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软件开发入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软件开发入门

计算机软件开发入门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 JAVA编程 应用研究工作

JAVA语言最初是一项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产品,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成熟,JAVA语言的很多特点比如安全性、可移植性以及程序码较小等被发掘更适用于互联网中,所以JAVA编程语言的应用研究工作得到了很大层次上的进步,并逐渐被开发成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之际,JAVA在互网上倍受欢迎,拥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1 JAVA编程语言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起源

JAVA编程语言是从SUN公司开发的Oak语言中起源的,Oak语言是一种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中的语言,但是由于某些商业原因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最后随着WWW以及互联网的逐渐壮大被改进成了JAVA编程语言。JAVA编程语言将C++编程语言中的指针舍弃,并将其技术核心全部继承,通过引用代替导致错误的指针,并将运算符的多重继承以及重载等进行舍弃,同时增加了回收站功能,解决了内存的问题。JAVA编程语言同普通的解释执行和编译功能的计算机有很大不同,JAVA编程语言能够将源代码编译成二进制字节码,通过虚拟机执行二进制字节码,实现到处执行的特性。随着J2SE1.4.2的问世,最初JAVA语言的编译时间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2 JAVA编程语言的特点

2.1 语法结构

在JAVA编程语言中,所需运用到的编程语法非常简单,通常是将语言的各个部分进行有机组合后形成程序。一般来讲在刚刚接触JAVA语言时,多数人都会觉得JAVA语言的语法结构和C语言、C++很相近,将JAVA语言的使用方法同C语言和C++进行联系,C语言的灵活性非常强,工作效率也比较高,被广泛运用于商业性的软件编写中,而C++相对于C语言来说多了OOP支持,二者在计算机语言中都倍受欢迎,所以用户经常能够根据C语言和C++二者的优点进行JAVA语言的编写,同时舍弃二者缺点,避免发生错误。在JAVA编程语言中选择了引用,有效地避免了指针法存在的安全隐患,保留了指针法的灵活性,起到了简化JAVA语言语法结构的作用。

2.2 编程对象

在JAVA语言的程序编写过程中,面向对象是一种新型的程序设计方式,使用类、对象、集成、多态以及装修等基本概念进行程序设计,从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对象来构造软件系统,并在系统中运用人的思维方式。编程人员通常会将程序划分成为多个模块,根据不同的模块选择相应的编写方案,在确保各模块之间的独立性的同时,提升了编写效率。

2.3 优点

JAVA编程语言能够在Web站点灵活使用下载各个应用程序,可移植性能非常突出,网页能够下载用户需要的程序、图像以及HTML等元素,且程序码较小,方便用户后期进行查看使用,同时JAVA编程语言对数据类型以及长度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确保能够在任何计算机上对Web程序进行运行工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JAVA编程语言的各种特性使得其应用非常广泛,减少了开发时间的同时,缩减了应用程序的费用支出,并且有效提升了开放结构。

3 学习JAVA语言的心得体会

JAVA语言通常用于大型的服务器程序开发工作,所以必须要了解Unix的开发、环境系统处理、开发环境、常用命令等,熟悉常用命令后熟练地掌握开发环境。然后进入语言学习阶段,可以通过曾学习的C语言或者C++语言等的基本规律逐渐摸索JAVA语言的学习规律,在掌握基础之后逐渐熟悉掌握JAVA编程对象的基本实现原理等。JAVA是一门具有阶梯性质的语言,要严格按照JAVA语言的特点循序渐进,按照顺序学习,避免走弯路。同时在学习JAVA编程语言时,要保持良好的信心、恒心和毅力,切忌遇到困难就产生退缩的想法。

但是如果是出于拓展知识面、增加技能的目的,那么在学习JAVA语言的基本入门知识后,可以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框架来巩固知识,锻炼运用JAVA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玩Robocode写坦克机器人的战斗逻辑,就可以通过结合几何与编程知识一起学习。

4 JAVA编程语言的应用价值

4.1 主要性因素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要充分结合JAVA语言的具体特征。根据技术方面的具体需要,对语言开发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同时对于系统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析,进行全面的资源开发工作。在编程语言运行过程中,通过使用动画切换等方式对当前的图像资源进行处理,使操作质量得到提升。在编程语言应用过程中,要通过流程的实际情况确立使用模式,确保按照定向操作方式进行交互工作,在完成管理后可以进行可视化处理工作。此外,还需要结合系统整体运行的要求,对操作细节进行处理,确保系统发挥出更大的性能优势。

4.2 辅因素分析

在进行JAVA编程语言操作过程中,要合理的对编程系统的阴阳角进行控制,使系统防水层得到更好的保障。此外还要随时对系统管道进行勘察,防止出现地漏现象,有效结合卷材应用的模式对系统可操作性进行提升。在JAVA编程语言的构成中,通过运用剪裁手段提升编程语言的质量,同时在系统完成粘贴工作后,要通过材料的冲刷时间进行表面材质的处理,有效提升技术应用的质量。

4.3 应用范围

随着JAVA编程语言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同的应用平台需要不同的JAVA程序,目前其运行环境就包括了三个不同版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要根据设计及情况选择不同的运行环境,实现网络服务灵活稳定化。

5 总结

JAVA编程语言是互联网中一种特有的语言,在WWW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JAVA编程语言的进步飞快并且稳定。另外,JAVA编程语言采取了开放策略,不但激发了各软件开发商的工作热情,同时提升了编程语言的质量,使JAVA编程语言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古丽米热・买买提.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JAVA编程语言分析[J].硅谷,2013(16):37-41.

[2]汪旭.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JAVA编程语言分析[J].应用研发・软件设计,2011(10):265-266.

[3]程蓉蓉.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JAVA编程语言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55-58.

计算机软件开发入门范文2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spreads every aspect of people's life,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can be sai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language in computer.

【关键词】计算机;编程;高级汇编

【Keywords】computer; programming; advanced compilation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35-02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被运用到涉及人们生活的许多领域当中,同时为了掌握这门技术也同样涉及多样化的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发展更新速度也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于是需要在提升和保证计算机软件发展的质量的同时,还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那就是编程。软件的开发应用都不可避免地运用到计算机编程语言。

2 计算机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计算机成为了一项新兴的技术产业,计算机的发展提升了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计算机处理信息及基本过程就是将使用者待处理的问题用机器语言编入计算机内,用储蓄程序控制计算机从而达到对计算机进行控制的目的,在信息的处理过程当中,在操作进行前要理解计算机急需搞定的难题,然后根据确定的解决方式将特定编程代码输入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去,接着,通过计算机的存储程序指挥能力对计算机内部信息开始自动处理,直至完成最后的操作。

3 计算机组成

计算机主要是由硬件和软件这两大部分构成的,在硬件方面,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等都属于硬件。而硬件只是基本的外壳,如果计算机需要运行就必须有相应的软件支持,软件又分为系统软件,也就是经常用的操作系统,WINXP、Win2000等,再者就是通用软件和应用软件,常见的应用软件有辅助教学软件、辅助设计软件、文字处理软件、信息管理软件和自动控制软件。计算机组成如图1所示。

4 计算机编程语言

4.1 编程语言的发展

计算机语言最开始的计算机语言,也就是011010111,那个时候编程要会用0和1表示一切,后来逐步发展,把一些常用的指令用英语单词表示出来,形成了汇编语言,这时候需要记住那些单词的含义,还必须告诉计算机每一步要怎么做,而计算机的计算程序相当谨慎,掉一个步骤就无法运行,而且汇编语言的可移植性差,也就是说在这台计算机上写的程序到另一台计算机上可能就不能用了。在此之后,程序员为了方便对软件进行改写,高级语言就此诞生了,高级语言不要求程序员掌握计算机的硬件运行,程序员只要将上层编码改写完工之后,编译软件就可以将高级语言翻译成汇编语言,然后再将汇编语言转化成计算机语言,从而在计算机中执行。

4.2 语言分类

4.2.1 C语言

大概在1980年的时候,C语言就被广泛运用到计算机领域当中去了,在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史中,可以很容易看出C语言由B语言不断进化而成,B语言是C语言的前提基础,所以由此得出C语言在运用的时候会比B语言的优势更加明显,它把计算机当中的所有运算符以及控制语句运用到了编程当中,逐步优化了程序语言的运行状态。在C 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图形功能、逻辑判断功能、计算功能等这样的功能可以在运行过程中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把抽象的数据进行信息直观化。

4.2.2 Vinsual Basic语言

Vinsual Basic 语言就是可视化语言,它在20世纪90年代时被计算机研究员开发而来的。当Vinsual Basic 语言在计算机运用时,工作原理就是计算机通过对象机制的改造,把可视化的各种复杂的程序问题不断简单化,此时可以把这些问题随机整合在一起,就是为了实现用户对自己所设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控制。

4.2.3 Java

Java同邮窃20世纪90年代被开发出来,Java作为程序设计语言的一类,可以实现信息领域跨平台浏览、动态Web以及Internet 的相关计算,Java的原理就是当计算机程序在编辑并试图运行一个Java程序时,需要运用到不同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当文本正在编辑时,可以通过使用调用类的方法来访问需要的资源,然后把源文件用计算机的编程翻译成一种代码,存储在计算机的class文件中,接着可以通过运行计算机编程当中的Java虚拟机来对class文件进行必要的操作。在Java的整数当中,数据在Java程序中有3种表示形式,分别为十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并且可以广泛应用于 Web设计区域当中去,可以支撑当前浏览器的运用。

4.2.4 PHP

PHP计算机编程语言是一种HTML内嵌式的语言,PHP是一种主流的动态网站编程语言需要配合html css+div +js等才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站,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执行HTML的全部文档信息,通过随机融合C、Java、Perl等多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去满足用户对计算机控制以及操作的需求,同时可以支撑动态的网页。

4.2.5 Python

在计算机当中,Python语言可以广泛应用于日常操作过程中,它可以代替 VBA对Excel进行操控,python是一种解释性脚本语言,不属于c++/java那样的高级语言,需要编译成字节码之后才能运行,python可以边运行边解释并且有自动检测的功能,这样的优势可以使用户能通过 Python语言来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搜集。

5 计算机编程语言应用

5.1 计算机编程语言的特点

首先,计算机的编程语言应用对程序员来说是必修的一门功课技巧。在实际操作中,C语言可以在任何环境下使用,而C语言相比其他语言的难度处于比较适中的位置。不过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选用过程当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运行的程序和语言相对应,不可逾界。其次,Visual Basic 语言很容易入门,大部分人可以通过自学这门语言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很多人都喜欢自学该语言,但是这个语言的效率不高,尽管 Visual Basic语言可以简化编程过程,从而减少失误,但是Visual Basic 语言效率较差,对一些程序效率要求高的应该减少使用,要用混合编程的方法来达到语言选用目的。[1]

5.2 针对不同程序合理选择编程语言

在计算机的软件开发过程中,最为至关重要的是保证好计算机程序的正常运行,所以就需要程序员对运行程序进行调查,完成调查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随机抽样整合,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挑选最合适的编程语言类型,尽量去避免编程错误问题。在计算机编程语言选用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程序员对编程语言熟悉度以及语言开发成本的重要性。

6 结论

综上是对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普通理论研究,目的就是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几种不同类型的编程语言,然后程序员在进行选择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带着自己的目的去寻找合适的编程语言。编程语言作为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具,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要想使软件开发的效率得以提升,就要注重编程语言的选择。

计算机软件开发入门范文3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 ERP沙盘 

1现状分析 

 

高校的专业设置受到社会分工的直接影响。一般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以满足社会已有专业分工为原则,使大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工作岗位。 

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的设置却有些特殊。中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尽快与发达国家接轨,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社会专业岗位并不清晰的情况下,中国高校纷纷开设信息管理专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发展非常快,至今已遍布全国各大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职业定位从建立至今始终处于探索状态,虽然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探索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职业定位,但是大多没有系统化地从信息管理专业社会职业定位的角度来反思学生的知识构成与专业技能,使得教学体系的改革始终与学生就业脱离,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培养与将来就业的直接接轨。 

从理念上说,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计算机相关课程和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等。学生的就业方向可以是管理、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侧重在信息管理。 

但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聘工作岗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学生不如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市场上提供的信息管理岗位需求比较少,且多数是要求从事电子化办公秘书工作,没有多少专业技能可言,这样的岗位各专业的本科生都可以胜任。由此反映出现行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职场上没有体现其特有的、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职业素质和技能,这是影响信息管理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分析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来检索具体的社会岗位需求,发现国家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在招聘的时候很少提供信息管理专业岗位需求,即使提到也是等同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要求。 

国家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信息化战略地位、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 信息化政策规划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等已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信息化建设期,毫无疑问,社会需要信息化建设人才。 

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例,其信息化人才需求包括技术领域、制造领域、管理领域等方面信息化建设人才,同时需要计算机硬件系统购置与维护、软件系统开发与维护、网络环境维护、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方面人才。 

技术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制造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制造专业或自动化专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一般要求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很明显,信息管理专业岗位应该在管理领域(覆盖政府机关、工商企事业单位等各行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重点要放在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引进、实施与维护上。 

计算机软件开发入门范文4

关键词:网上考试B/S模式SQL数据库设计实现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大学里,每个学生都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学生年级多、人数多、差异大,尤其是纸质考试,要耗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相对于纸质考试,网上计算机考试有诸多的优点:监考人员减少,考试周期缩短,基本上不需要改卷人员,信息反馈能力强,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对老师及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网上考试也有弊端之处,例如作用单一,基本上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真正对教学工作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所要开发的系统不仅是为了练习和考试,更重要的是能跟踪学生的成绩变化,从而建立学生个人成绩数据资料,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2、对开发模式的选择

计算机软件技术突飞猛进,软件的运行方式有C/S模式和B/S模式两种方式,跟B/S模式相比,C/S模式存在着以下缺点:

(1)远程访问需要专门的技术,同时要对系统进行专门的设计来处理分布式的数据。(2)客户端需要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3)系统软件升级时,每一台客户机需要重新安装,其维护和升级成本非常高。(4)只适应于Windows 98,但不能用于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

相对于C/S模式,B/S模式则不存在以上缺点,且有以下优点:

(1)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2)开发简单,共享性强。(3)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4)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

通过对以上两种模式的比较,加之对考试系统软件和题库的考虑(题库要不断更新、扩充),择优选择B/S模式,考试系统的服务器端采用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数据库系统和ASP(Active Server Page) 组件来构成考试的 web及数据库应用服务系统;对于客户端,则采用浏览器,学生只要在浏览器上登录就能完成考试。

3、过程设计和功能实现

3.1考试系统的运行结构

与纸质考试相比,考试系统的开发应该具有以下特点:自动化、网络化、通用化。按照设计,过程包括:题库管理试题生成网络考试考试监控自动阅卷成绩管理,全系统又学校信息中心负责,面向全校师生使用。本系统采用三级结构模式,具体如下所示:

(1)第一级别为系统管理员。作为系统管理员,拥有对整套系统的最高权限,管理着教师、老师的信息,以及考试的全过程(包括监考、阅卷、成绩管理的权力)

(2)第二级别是教师用户,拥有系统的部分权限,如个人信息录入及修改、考试过程监考、成绩统计等。

(3)第三级别是学生(最低权限)。处于此级别的人只允许填写部分个人资料、参加考试和成绩查询。

以上系统满足了不同对象的需要,权限分明,既简单易用,又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3.2系统的要件构成

3.2.1系统的运行环境

服务器端:本考试系统采用Windows2000 Advance Server版的操作系统,核心数据库则采用SQL Server 2003(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客户端。在任何地方,只需要有一台能正常上网的电脑就能进入该系统进行考试。

3.2.2系统的开发语言

C #,ASP. NET,C#继承了编程最先进的技术,它集合了计算机C 和 C++的优点,又用Java进行了兼容升级,能够直接支持系统组件的构造元素,如方法、属性及事件;ASP. NET是在ASP.省略则可以在几乎所有的web应用软件开发平台上使用。因此可以这样说,本系统是C# 和 ASP的完美结合。

3.3系统的数据库访问

系统利用SQL Server 2003(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Server 2003)建立共享,并以快捷的后台数据库作为题库存储,最大程度发挥了网络的优势,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大型考试的需要。使用ADO. NET(ActiveX Data Objects)技术连接和访问 SQL Server 2003所建立的题库,可连接查询各种需要的信息。数据库的工作过程如3.3所示。

4、结语

当今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考试系统发展迅速,本文所讨论的系统,以学生为定位,力求方便易用、功能齐全,其最大的优点是是能够在任何一台具有合法IP(IE5.0以上)的计算机上操作,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电脑软件,真正实现了客户端零维护。

网络化教育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力,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华,张琴动态网页制作基础培训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尹晶海,穆振东,胡剑锋.基于.NET 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广场,2007.

[3]王轶,林家薇.远程教育考试系统设计的方法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7.

[4]施伯乐,丁宝康,汪卫.数据库系统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周绪,管丽娜,白海波.SQL Server 2000 入门与提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施伯乐,丁宝康,汪明.数据库系统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计算机软件开发入门范文5

关键词:交叉课程;全面教学观;情景创设;效果评估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推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件产品是典型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无形、易复制等特点,所以知识产权保护对软件产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从2003年的“华为―思科版权诉讼”,到2009年的Google数字图书馆引发全球版权之争,近些年软件产业和高科技公司的知识产权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培养既了解软件行业发展规律,懂得法律常识并善于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武器,又具备现代软件企业管理理念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顺应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软件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多学科交叉课程,逐渐进入大学计算机系和软件学院的教学大纲。本文首先分析了软件知识产权管理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和教学现状,确定了教学目标和策略,然后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实现多学科交叉课程的教学目标。

1软件知识产权管理多学科分析

课程涉及软件开发、知识产权法律和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内容,是计算机、法律和管理等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体。图1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在组织和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合理、适时运用知识产权法律;软件开发和知识产权法律都为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服务;软件开发技术支撑知识产权法律,如对软件的表达和软件创意本身分别申请著作权和专利;利用知识产权法律指导软件开发过程,避免侵权和泄漏商业秘密等事件发生。

1) 软件开发技术。软件行业常用的开发技术与计算机学科的各个分支直接关联,如软件工程、操作系统、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网络等。这也是该课程通常在计算机系或软件学院开设,而不在法学院开设的原因之一。

2) 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创新性劳动成果,不仅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也是企业获取市场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的法制建设,软件知识产权法律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著作权法和专利权法为核心,商标权法、合同法和商业秘密权法等为重要辅助手段的法律体系。

3) 企业管理。企业要在激烈的国标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求得生存和长远发展,就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通过强化自身的优势,取得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企业管理是软件企业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基本内容包括人力资源、市场、生产、研发、财务管理等内容,法律事务部也逐渐成为企业的常设机构。

通过上述对软件开发技术、知识产权法律和企业管理的讨论分析,可以看出每部分都有丰富的内容,各自分布在不同性质的学科领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促成了交叉领域软件知识产权管理的形成。针对软件产业对“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能力强”的交叉人才的需求,以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高等学校[1],设置多学科交叉课程软件知识产权管理并进行教学研究和探索是相当必要的。

2教学现状分析

软件知识产权管理是工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等理论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具有内在逻辑和独立的知识体系。该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才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在教学上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 从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来看。在国家18号文件和47号文件颁布后,我国软件行业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仍然相当缺乏具有较强应用、综合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软件人才。高校本科阶段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软件人才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问题,本课程作为整个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开展和执行具有一定的试验性。

2) 从企业和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来看。目前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1)公众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但对具体内容缺乏认识,甚至存在部分误区;(2)软件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但由于企业缺乏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知识和能力,使得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企业中不能得到体现;(3)知识产权纠纷呈上升态势,但对解决纠纷的合法途径,以及在解决纠纷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尽量减少自身损失,软件企业还缺乏相关经验。这些意识的提高不是朝夕可至的,教学中如何把最核心的思想和关键技术以最高的效率体现出来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3) 从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来看。知识产权方面的课程一般在法学院开设,学员对软件行业的特点了解不够深刻,不能熟练运用软件工具,很难胜任诸如软件著作权、专利权等对计算机知识要求较高的权利申请工作。目前国内外众多的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著作、文章,主要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比较专业和艰深难懂。朱三元编著的《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首次从软件企业管理角度来看知识产权,是少见的比较合适的教学资源之一[2]。

4) 从知识产权立法和信息技术发展角度来看。2002版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是比较重要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依据。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如网络技术、新兴的数字媒体,软件知识产权纠纷形式多样,技术含量加大且愈加复杂,很难从现有的法律依据中直接对某些案件做出判断。这增加了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要求。

3教学目标和策略

针对软件知识产权管理的交叉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教学现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了解软件行业特点、熟悉知识产权法律、具备现代管理理念的复合人才,使得软件开发工程师具备法律观念,合理利用软件资源;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也了解软件开发流程,掌握申请具体知识产权的能力;软件企业管理人员具有全局观念,从战略高度利用软件开发技术和知识产权法律手段。

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交叉学科的教学实践。本课程的教学策略是以“文理互补、教学互动、课程融合、教研结合、面向社会和突破创新”为指导方针,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在软件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从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着手,分析与各个阶段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这符合软件从业人员的思维习惯。我们利用软件工程中经典的瀑布模型,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形成比较严谨的课程教学脉络。该体系以软件开发的三个时期(计划、开发和运行)为纵轴,以交叉学科涉及的三个维度(开发技术、法律和管理)为横轴,如图2所示。企业实际运作中,法律和管理维度中模块可能有更大范围的跨度和交叉,下图只是列出了比较典型的情况。

4教学理论与实践

在软件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现代教学理论,综合考虑软件产业特点、软件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要旨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各种教学要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进行交叉复合,组合设计教学过程[3]。

4.1设立清晰教学目标,形成建构主义学习观

20世纪以来,教育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以及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理论”等,各种理论各有特点。多学科交叉课程具有交叉性和复合性,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科交叉点寻找共性,形成新的知识点并扩展原有的知识结构。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形成建构主义学习观[4]。

多学科交叉课程是多个相关学科的专门知识的有机综合,但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学习重点不明确,所以必须设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课程以管理为起点,通过讲授法律知识在软件企业中的应用,使得学生了解软件企业如何有效地开发、保护和应对知识产权等相关事宜。所以管理是主线,法律是工具,计算机软件是管理对象。通过学习课程,学生应该懂得软件企业可以申请哪些知识产权和申请方法;有哪些主要知识产权法律的类型、保护范围和实施方式;企业如何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制定管理战略,并有效应对侵权和被诉侵权。

4.2强调教学的整体性,形成全面教学观

现代教育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两者相互依存。教学整体性表现为教学的构成(物质实体)与关系(相互作用)两方面所具有的有效连接[5]。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内容、方式进行调整和系统设计,形成全面的教学观。教学中强调教学的整体性,而不片面强调某个学科(计算机、法律和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多地建立和强调知识之间的串联。同时,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在某个学科上所具有的优势,但仍然强调管理是本课程学科交叉内容的起点,最终仍然要回到管理上来,以使得教学的整体性不被割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环境、创设的情景或其他交流渠道,将教师、教材和学生等实体对象衔接起来,帮助学生深化相关概念,并改变他们的认识。如利用教学机器上的Windows操作系统,引出黑屏事件和盗版软件话题,进一步讨论盗版软件的商业链以及终端客户是否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

4.3重视学习效果差异性,鼓励深层学习法

现在大学校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而不习(学习态度问题)、知而不识(学习方法问题)和文而不化(教育方式问题)的现象,这导致了学习效果的差异性[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了两种不同质的方法。一种是“深层法”(a deep approach),学生以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为目的;另一种是“表层法”(a surface approach),学生把学习看作是来自外界的一种强制性任务,他们重点关注的只是尽可能准确地去复制这些基本知识。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学习效果的差异性,通过各种途径来消除这种差异性,引导并鼓励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法。主要措施包括以下3种:

1) 介绍各学科的基本概念,从多门学科知识的交汇点说明交叉学科形成的必然性;

2) 以参与式、发散式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对多门课程和多个门类的知识进行综合,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譬如,教学中比较各种知识产权法形成时间、保护的范围、有效期限和申请方式等不同,强化法律意识;从软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者不同的角度,分析一项知识产权是选择著作权,还是专利权,或者商业秘密权来进行保护。开源软件是软件开发人员入门时的重要资源和工具,教学中我们针对开源软件是否收费、开源软件对商业软件的生态平衡作用、开源软件与商业软件的结合可能性等启发性问题,组织学生深层次讨论、评估并形成结论。

4.4创设模拟学习情境,驱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真实的学习情境一般难以达到,可以通过分析真实学习情境的要素、构成和特点,创设模拟学习情境,以达到基本相同的学习效果。通过模拟学习情境的创设,为学习者还原知识背景,有效激发联想,促进知识建构,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该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具有知识点多(法律规定)、知识结构复杂(学科交叉)和实践性强(工程开发)等特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全部内容有些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模拟学习情境,设立情境目标,分解角色和流程;学习者选择自己的角色,执行分配的工作流程,履行相应的职责。

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软件企业的组织结构,我们设定企业管理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软件开发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角色,通过模拟一个集成产品的开发全过程,使各部门协调运转。最后分析整个过程,讨论各部门职责的履行程度,通过完善各部门的工作流程来提升整体系统的工作效率。其中一些典型场景如下:

1) 人力资源部门招聘符合项目开发需求的员工。部门经理需要注意什么,新员工如何关注合同的条款,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如何遵守“竞业避止”的规定?

2) 软件开发部门拟定开发计划。如何使用开源软件?是否采用逆向工程技术?

3)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申请相应的著作权、专利权。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员工如何和软件开发部门的人员有效合作?申请的流程和周期如何?

这种“模拟软件企业”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提供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机会,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4.5组织案例教学,增强实践体悟

案例教学法因其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成功应用而闻名于世,并被教育界广泛推崇。案例教学一般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等基本特点。多学科交叉课程,尤其是文理交融的学科,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探究案例形成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以及相应的社会影响;通过逆向或辩证思维,多角度评估案例现有结论;设定自己在案例中的角色,预计自己的可能行为等,可以增强自己的实践体悟。

课程涉及信息技术、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跨越工程、人文、社科等领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案例教学,我们采用如下的策略:

1) 选择权威案例。权威性是指案例不仅典型,而且案例具备来源可靠、专家分析评说、社会或行业影响较大、结果明确等特点。

2) 选择新兴技术案例。这些案例是指技术含量高,不能从已有的法律条文中直接做出论断的案例,如新兴的数字媒体中的版权、网络环境中的域名等。这些案例可以引发争辩,关注如何保护自身和企业权益、如何避免遭受法律诉讼。

3) 采用视频案例的形式。视频案例以多媒体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案件的起因、涉案各方、案件进展、争议焦点、各方辩辞、最终宣判、专家评说等内容,视频长度为20分钟左右为宜,是学生非常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

4.6重视学习效果评估,提高教学的社会贡献

教师对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估,师生实现良性互动,互相获取对方的反馈意见,以体现有效的、高质量的教学。在多学科交叉课程教学中,需要建立多维教学评估体系,全面、客观、深入评价学习效果。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体验、专题问辩、文献阅读交流等多种形式,建立一系列文档包括原始素材、讨论小结、读后感、专题报告等。评估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理论联系实际和建立知识关联的能力。课程最终学习成绩由多部分组成,考试成绩只占最后评估结果较小的一部分。

培养人才,德育为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避免使得学生孤立各个学科的知识,导致学生只会背一些条文和知识点,而是将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人文主义教育。如结合日常使用的软件,解释哪种情况是盗版;结合自由软件,分析如何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结合新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解释如何避免侵犯前任雇主的合法权益等,使学生既掌握技术,又懂得法律,更具有全局管理理念。这也符合中央对大学生“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精神。

5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多学科交叉已经成为促进知识创新的动力,并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教师需结合具体的学科交叉,探讨其中的教学规律,并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必然会提高教学效果。软件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工程实践性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其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和枯燥性,完成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上述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总结了我们的一些理解和体会,在实际工作取得一定的效果,并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延伸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欧阳荣华. 教育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0-75.

[2] 朱三元,寿步,周庆隆. 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11.

[3] 胡树华,兰飞,范文芳. 交叉学科的复合式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 江苏高教,2007(4):69-71.

[4] 屈林岩. 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学习创新[J]. 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70-78.

[5] M S Smith. Opening Education[J]. Science,2009,323(5910):89-93.

[6] 张德江. 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谈如何克服高等教育教学若干弊端[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12):27-29.

Teaching Practice of Multi-discipline Intersection Cour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in Software Company

HE Gao-qi1, ZHANG Qi-bing2, LI Jian-hua1, GOU Wei-bin1, LI Dong-dong1

(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2.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计算机软件开发入门范文6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到90年代末“会计信息化”的实施以及今天的ERP管理软件的应用,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国近千万家企事业单位的40%已实现会计电算化,根据财政部的规划,到2010年这一比例要达到85%以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审计对象从传统的被审单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纸制账、表、证转变为无纸化的电子数据、文件;审计方式从审计人员采用传统的手工翻账、计算、记录、核对转变为通过鼠标的点击方式;审计的范围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被审单位的纸制资料、数据,而是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平台、业务处理系统、电子数据、文件以及软、硬件获取、操作安全性等多个方面。这些影响使开展计算机审计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软件的通用性差

目前,在整个财务软件市场中,虽然用友财务软件和金蝶财务软件占的份额比较大,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使用的是自行开发的财务软件或者是整个行业内部统一开发的软件。信息化会计软件的功能逐步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功能越来越强,结构越来越复杂,但不少系统没有考虑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或者对数据结构不开放,这为电子数据的自动转换带来了困难。由于审计软件的通用性较差,面对如此复杂的财务软件市场,审计市场上出现了已通过审计署组织鉴定的40多个审计软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力、物力上的浪费。

(二)信息化审计人才缺乏

1.在人才培养方面,各个有会计专业的高校里,基本在不同程度上开设了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课程,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培养了不少高等人才,但是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阶段。

2.在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方面,虽然审计部门近几年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通过“竞争上岗”、提高“进入门槛”等方式使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审计队伍建设总体上还跟不上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知识更新培训的不足,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无法得到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计算机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出现了为培训而培训、为考试而考试的情况。

(三)审计线索隐蔽

在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下,从原始凭证到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由经办人签名,审计线索比较清晰。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由于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和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只要将凭证保存成功,各类明细账、总账以及报表都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生成,即使篡改也不会留有痕迹,特别是存在“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即使已经登记过的各类账目,发现有错误,还可以取消记账,即“反记账”。将凭证采用非“红字冲销法”进行修改,改后重新记账,修改后的账是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哪怕本月已经结账,仍然可以采用“反结账”的方法重新做账,比起手工系统来,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审计线索更隐蔽、更容易引发经济犯罪。同时,在会计信息化方式下,由于系统时间的可变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做不同时间的账,甚至是其他年度的账,审计人员很难发现是何时做的账,不同于手工会计,通过字迹就可以发现是否是最近做的账。另外,如果使用信息系统的单位与开发商携手更改信息系统应用程序,审计人员是很难发现漏洞的,这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线索的隐蔽性。

(四)审计视野狭窄,依赖性强

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一方面,受到传统审计模式的影响,认为只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进行审计即可,忽略了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还应对管理、处理相关数据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对系统维护、操作、安全甚至对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审计;另一方面,一些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在审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就片面地认为可以包办所有的审计事项,一旦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认为是软件设计得不好,从而使计算机的运用大打折扣。其实,计算机审计技术只是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的灵活运用,不可能解决审计工作中的所有问题,更何况各个被审计单位使用的财会电算化系统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想要完全依赖计算机审计技术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切实际的。

二、对策

(一)强化审计软件的通用性

审计署应联合财政部,结合实际需要出台相关的财务软件与审计软件的接口标准,类似生活中通用的USB接口。由于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更应该强化审计软件的开发规范,使审计软件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数据转换软件就能够审计各种财务软件。数据转换软件的使用,既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又容易使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审计线索的隐蔽性。

(二)强化审计人才的培养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方面,在岗的信息化审计人员的培养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如同《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中所指出的:全国审计系统已有两万多人具备计算机初级水平,占审计人员的25%。在审计业务、公文管理、办公自动化方面运用计算机的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培养人才的关键还是要靠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为此,各综合财经类以及综合性大学应适应审计信息化的要求,尽快调整专业设置,将审计学科由会计学科下的“三级”学科提升为“二级”学科,抛开“审计就是查账”的观念,对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加以调整,从会计领域向管理、信息、经济等领域扩充。在原有审计学科的基础上,加大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扩充,可考虑增设运筹学、数理逻辑、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网络及安全、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系统风险与控制等课程,为审计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还停留在手工审计状况下的高校,应尽快着手计算机审计专业的改造,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过硬的现代化审计人才。

(三)规范财务软件的开发

审计线索的隐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软件本身的设置,像前面提到的“反记账”、“反结账”问题,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甚至可以取消大多数财务软件中存在的这项功能,在记账后发现账目问题时,只能通过可以留下痕迹的“红字冲销法”进行处理。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部和审计署的配合与沟通,尽快使无痕迹修改变为有痕迹修改。同时,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最好有审计人员参与进来。尽管当前在这方面已做了部分尝试,但效果不佳。这就要求各大高校要尽快向社会输送既精通计算机软件开发、又懂会计和审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强化审计的风险意识

计算机审计除了面临传统的审计风险外,又增加了IT方面的风险,比如软件开发、系统维护、数据管理、网络管理、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等。集中表现在计算机审计风险隐蔽性强、可控性差、破坏性大等特点上。审计人员必须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如果仅仅为了完成审计任务,而不考虑审计风险内容及其内涵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或降低审计效率,从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审计期间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公允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五)加快法规建设

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和尺度,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部分相关的法规,但是,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对象、线索、方法、结果等各方面相对于传统审计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有必要对信息化审计从定义、原则、方法、要求到评审都重新进行规定,使审计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因此,应建立一系列与会计信息化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培训准则、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发的审计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应用软件标准等,使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审计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

(六)加快网络审计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