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范文1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情感理解较差等方面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很多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一味的知识学习和知识灌输使得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较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够理想,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长此以往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态度,不利于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渗透[1]。

(二)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较差

站在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却又紧跟时代脚步的专业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具有比较强的审美教育能力,它能够通过专业的知识来反馈社会,同时也能够展现自我价值,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但是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较差等问题。很多学生无法明确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价值,只是为了学习甚至考试而学习,却忽视了汉语言文学的真正价值,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很难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价值认知程度不足[2]。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3]。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及认知能力,进行适当的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汉语言文学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

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

(二)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文字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众多文学作家智慧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能仅仅的“照本宣读”,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所渗透的情感态度等等。比如在李白的千古佳作《行路难》当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当中,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等词汇描述出了李白美好的愿景,云中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眼中希望的影子。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将汉语言文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汉语言文学作品是作者对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和外化。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一定的事物或者情境,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并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写的内容、所塑造的场景进行联想,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面临的考验

1.网络流行语冲击着汉语言文学教学

新媒体环境下衍生出许多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对人们工作和学习内容进行的加工创造,一般较为诙谐。这些语言依靠网络的快速传播,逐渐在网络中形成语言潮流,成为新型“网红”,进而活跃在人们日常交流中。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汉语在字面和语法上有较大的区别,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给网民带来了新鲜感,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欢迎。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汉语的加工创造,促进了汉语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汉语特色品牌在国际的推广。例如在网络流行的“套路”,原本是武术形式的一种,但是网民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即是对对方精心策划、设计敌方的描述词。民众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程度较高,且接受人群不受年龄限制的特点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优势,网络流行语也因此在网络交流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甚至逐步向现实生活延伸,为人们在交流方式的选择上提供了新的选项,使沟通的趣味性增强。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发展良莠不齐,在虚拟空间中,常常充斥着不文明的用语行为。部分网络流行语改变了汉语原本严谨的语法结构,将语序进行了颠倒。虽然改变后的语言在交流中可以被理解,但是在书面上是不适合出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语言的规范使用原则,对正在学习语言表述的学生来说起到了错误的示范,使得学生在汉语言的学习上受到了阻碍,不利于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

2.汉语言文学受众地位和作用的转变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今的汉语言文学受众地位和作用发生了一些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现实交流障碍”,这部分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往往表现得极具领导力,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实时事件能够侃侃而谈,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能轻易获得别人的支持,同时享受被拥护的感觉。一旦回归现实,这些学生就不再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当面对真实存在的交流对象时往往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心中会产生恐惧心理,且容易变得自卑。这两种不同的境遇在学生心中形成巨大的落差,让学生开始有意地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现实,致使自己正常的生活状态被打乱。由于长时间依赖于电子产品进行交流,许多学生书写文字的能力也出现了退步,常常在文字材料的撰写中出现提笔就忘、下笔就错的尴尬情况,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与博大精深的传统书法艺术在学生心中的存在感逐渐被削弱,汉语言文化的传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同形式的新媒体的出现,赋予了汉语言文学传播更为丰富的传播载体,但由于人们的网络用语方式受到的约束极小,受众群体不仅仅是大学生,也可能是小孩或中老年人,因此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正确的汉语言规范习惯的养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3.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离

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目标是以服务人们生活交流为前提的。在万象更新的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仍然强调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看法和教学感受。大学生由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强加灌输,不仅达不到知识传授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如今,各色各样的新媒体元素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在这些元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生活用语习惯和语言组织方式都发生了一些改变。教师要想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取得突破,首先就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对新媒体以及新媒体环境进行必要的了解,掌握相关信息,做到知己知彼。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制定合理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计划,将新媒体元素巧妙地与汉语言文化相结合。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加强汉语言文学与学生生活的黏性,让汉语言文学成为学生在新媒体环境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优化策略

1.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流行语,加强汉语言文学的规范教学

如今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已处于新媒体环境下,面对不可规避的网络流行语,应该正确对待网络流行语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的影响。教师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时,不可将网络流行语全盘否定,应该在承认网络流行语趣味性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辩证地看待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较为幽默、诙谐,更易于被学生应用于交流、沟通中,如果教师一味地否定网络流行语,会打消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网络流行语作为汉语言的衍生物,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能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网络流行语在形成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指导,在表达上不够严谨,不符合汉语言文学的严密性,对此教师要加强汉语言规范教学,让学生具备汉语言文学素养,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中不受不良文化的干扰,保持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文学风尚。

2.利用网络平台刺激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具备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能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丰富课堂结构。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可以依托新媒体的时代背景,利用网络平台刺激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利用学生经常使用的微博、知乎、豆瓣等发起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话题,引发讨论,提升汉语言文学在网络中的热度,获得更多、更广的关注度。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避免了刻板、生硬的教学印象的形成,让学生能够主动融入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创建综合性多元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该遵循综合性原则,要包容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纠正“填充式”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主观性非常强的学科,不应该采取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要将课堂内容丰富化,多元化,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只有将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多元化的创新,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思维不被固化,为汉语言魅力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散发保驾护航。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范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对汉语的发展和继承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着学校缺乏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视、教师素质有待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克服上述问题,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质量呢?

一、明确教学目标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只有在目标的指导之下,才能更好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同教学的开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度一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强化“对话”观念的实施和落实

对话”是后现代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对话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尊重、理解自己的人性差异,从而学会区分所学文本的差异性及文本中所描述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鼓励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性差异,鼓励学生的语言艺术、文学、科学和社会学进行自我提高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对话”。后现代教育重视对话中的语言运用、达成理解、思想观点的融合,尊重人性及其个别差异,解释创新、平等关系的观点,体现了教育人、民主平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三、更新教学计划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计划主义。计划主义指的是在开始行动之前,需要明确计划,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更改。实际上,这属于一种独断,而且缺乏灵活性。它导致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灌输式教育,具有被动型,教学效果不明显。汉语言文学中的内容种类很多,艺术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其特色,教师应该坚持后现代教育理念,适当的更新教学计划。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灵活,保证教学计划与具体教学过程相适应。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计划是教师与学生、教科书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合作、互动的学习计划。

四、教学方式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有小说、诗词、散文等。如果教师单纯的讲解相关的知识,学生在理解含义时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必须要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有效创新教学方式。由于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理论课程,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采取非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创新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其一,应用信息技术,由于很多汉语言文学知识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把图像、声音集中到一起,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二,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积极的互动,共同合作,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能够互相了解,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更好的促进教学工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强化实践意识

虽然汉语言文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只灌输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强化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增加互动,也可以安排学生随机进行口语训练,例如在规定场景内进行自由表演等。通过实践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充分地激发出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将理论和实践妥善地融合到一起。另外,还可以举办演讲、朗诵等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效果。

六、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也是遵循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只注重教会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分析文章总体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内容,有时候教师会相应拔高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观点,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不需要费劲思考文章所透露出的思想内容与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若实在理解不了就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缺乏教学的人文主义关怀,与时展需求相背离。另外,人文素质教育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很多年青人对物质的追求多过于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是非观念、功德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盛行,性格冷漠,道德感缺失,这主要归结于社会、学校、家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提高,面对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来改善人文教育现状,提高人文素质。

七、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视。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改变传统的试卷考试的评价方法,加入实践能力考查、思维能力考查和创新能力考查的内容,确保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评价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其次,应注重改进选修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确保选修课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八、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计划与教学方式,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全面促进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岑玲.亲近文本加强理解注重实践提高能力DD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参与性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05):15-16.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范文4

正如前面所说的,汉语言文学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我们应该更加深化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庞大系统的载体,承载着我们的整个华夏文明,就当前的相关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个载体的支持。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将这方面的思想传授给学生,让中学阶段的学生能够了解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能够在他们的内心留下一些清晰的印象,这对于他们下一步学习都会有着积极的作用的。我们都知道,观念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谓是十分重大的,观念直接影响着行动,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根植这样的重要观念,明确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的意义。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在大的方面来说就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就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激发学生的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中学阶段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兴趣是激发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的动力,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是比较活泼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只有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来,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加的良好。对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措施来说,这样的方式是比较多样的,我们有着很多的选择,比如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书是需要一定的准备的,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这对于他们兴趣的激发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一定的学习之后,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应的活动可以有,展开辩论赛,设置一个合乎于这个年龄阶段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不同的观点,进行观点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体味汉语言文化的博大;展开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韵味中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悠长。通过各种积极活动的展开,学生乐意参与其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我们的教学过程来说将会有着极大的帮助,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最终有益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

三、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对策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范文5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比较模糊,因为它不像法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历史重任,还担任着提高全民族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和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挖掘。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培养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并非要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描述范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传统文化;教育意义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经历了几千余年漫长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变革,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每一个成果都显示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汉语作为中国十四亿同胞共同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代表,智慧的结晶。现如今的中国传统文学不仅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源远流长,同时也被更多的亚洲国家及西方国家所重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更迭中,那么多的王朝一个个的建立,覆灭,但是中国的语言没有变,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变,一直传承至今对后世炎黄子孙影响深远。这些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在我们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刚刚接触社会,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汉语言学习,这样才会更加利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思想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们主张学习外来文化在中国土地上开花的同时也要传播汉语言文化,让本国语言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永垂不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让准备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大学生不仅接受爱国社会主义教育,更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伟大祖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汉语言文学更加注重人的精神世界,人类自身格局的领悟,以及最基本的需求和发展与人性的发展与追求。人文精神的体现由中国的汉语言文学贯穿古今可以看出,从公元前的甲骨文到现在简体汉字,汉语在中国再存在的意义早就已经不再单一的是一种人与人的交际工具,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都沉淀着中华文明。汉语言是中国华夏几千年来不断衍生的结晶。汉语言文学与人气质的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气质,每一种不同的气质从另一个方面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有的人能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奋斗,有的人就是嘴行千里,其身不动;正如某位名人曾经说过:你的气质里藏着你曾经读过的书。在这一个层面上说修养的不同也就直接导致了一个人行为的不同,一个人无论他处在哪个层面上都会有最终的发展与追求,也就是说对于文学的追求就是在追求人对自己修养的提高。汉语言文学与思想道德的修养如果说战争铁蹄的硝烟可以弥漫整个星球,那么唯一不会被践踏的就是文学这片至善至美的天地。从古至今,我们伟大的诗人词人无不在文学这片天地找到了自己所向往的至真至纯的天地。有感于现实的残酷或无情或冷漠,在文学中找到了光明。无论是谁,只要进入了这片关于文字的世界也就是进入了文学的殿堂,整个人都会被一切美好的事情所围绕,我们本性中学习模仿的能力很强,无论好坏,分辨能力在后天培养更占了更多的比例,也就是说我们从众多的文学著作中不断的学习借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众多的文学作品以及高素质文人的作品可以为如饥似渴的国人提供各式各样的精神追求,每一部文学名著的阅读都会有一定的开阔视野的作用,我个人也这样认为,开卷有益,无论是高雅文学还是通俗易懂的文字,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学文字都有益于我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独立的自我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增加阅读量更有助于我们在学习中于无形中形成个人思想。

二、每一种语言都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是一个时代的历史的、具体的反应。什么是民族性,民族性就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所反映出的一个民族自身所特有的性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经济、文化、思想水平、地域差异的不同,所形成的颜色词汇的意义以及文化内涵也因此存在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差异,表现出文化思想、审美情趣以及风土人情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多民族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中国,其中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既存在着差异也有一定的融合。语言是伴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是社会实践、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而来的的产物,是有我们伟大的人类创造的。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大普及,在此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以使之适应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语言中的词汇在文学语言以及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的西方学者开始慢慢的关注中国进而去了解对中国文化。中国语言文学不仅在本国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在别国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孔子学院纷纷在他国设立并教学,培养了一大批的对外汉语教师,国外也纷纷重视汉语教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我们更应该保护好本民族的语言。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无论是谁,在这个社会上都有一定的交际手段,每一个人在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下都需要使用语言交际,每个人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社会观念等等,都将深深的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人类文化学中定义文化包含两方面,其一,政治历史,文学哲学等,其二,文化的延伸,这就将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文化包括在内,其中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等。最后,终极目标就是要将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然而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必须要了解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的人都了解他并且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是其被国外及其他民族的人所接受。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种相辅相成的联系,同样语言与文化是唇亡齿寒息息相关的,根于这个民族的文化中,也就是说它不能孤立地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也就能很好的反应这个民族的信仰,语言像是文化的影子,是文化镜像的折射,也就是说,如果不了解自己所学的这个语言国家的文化,就不能最大程度的理解,学习,运用这个语言,更深层次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掌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饮食习惯、政治经济等教师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要客观,表达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以及要做到措辞准确而不能厚此薄彼。

四、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在经过几千年来不断地推新,融合,变革,沉淀已经开始深深的融进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它可以以文献,制度等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程式化的形式中。经过了几千年来的变迁与舍得,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特别是人们的精神领域,能够支配人们思想行为。中国在当今文化浪潮中之所以能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文化底蕴的深厚,这是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的根基,同样是历史给予他们历史重任,传统文化的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传承性,以后所有的建设,发展都离不开它。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承接现代建设事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是建立在大学生能够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成为中国文化的建设者和缔造者。只有当代学生完全植根于民族传统之中才能将语言传播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添砖加瓦。

五、悠久历史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传统文化在现如今的社会中依旧高密度的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层面,不可否认现在的这种精神在这些方面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中,还有适当的加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教育,增加高等教育的精神内涵,为中国的教育推波助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这个过程就是某个人的一生,可见其影响是多么的持久,从另一个方面也就更加侧重的看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当我们将老祖先的东西在这个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代社会弘扬光大后,我们这个民族的自豪感就有油然而生,树立民族精神是培养一个人的民族自尊心的重要方法之一,树立民族自豪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长期以来我们塑造的中华民族的风格风貌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莫过于对民族有了更加稳定的凝聚力向心力。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只言片语就能描述的详细的,中国民族的精神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是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其作用却在其之上,有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味道。民族意识与民族感情的形成是在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前提下产生的,历史沉淀的时间越长文化就会更加丰富,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我们要顶住市场经济对我们千年文明建设的负面冲击,全面挖掘传统文化其精华以武装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广大学子,是我们的文化旗帜,民族旗帜永远在世界的民族之林屹立不倒。

六、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学习的学生大部分主要学习汉语,而汉语言文学除了在高中那一阵有汉语言等到大学以后出于本专业的同学,可能就再也没有什么机会去接触这个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精华了,当下大学生在学习本专业技能的同时,忽略了对自己的全方面发展的要求,对自己的管理也是过于松懈错过了很多学习的好机会,近期在个别的学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理论课,这无疑是对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内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机会,中国传统文化饱经风雨历程走到今天,就是我们炎黄子孙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能够继续前进的基石。我们作为继续传播汉语言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就必须要重视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判断和取舍,让能够继续适合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的精华继续使用,甚至是给他一个新的定义,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的到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紧密的联系起来,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完善自我,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紧密的联系起来。无论是哪个时代的精神文明都是世界文化的继承,任何一个国度在研究自己或者其他异域文化的时候,都要考虑吸收其精华,优秀的文化成果,因此,在我们中国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应届毕业生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育使其能够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世界民族之林的各个民族,每一个国度的传统文化。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值得被尊重的,要在相互联系中互相学习。大学是学生与社会接轨的地方,在这里承载着太多的希望,当中西方文化遇到一起必然会引起冲撞,甚至整合,这就是在我们这群年轻有富有活力的年轻人身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做的就是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努力将中国的汉子文化传播出去,让中国文化扎根于本国土壤。高等教育的基础就是以依附汉语言依托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国与外国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所以说我们就更应该珍惜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经历了五千年的血与火的考验,我们不能让古人智慧的结晶在我们这里灰暗,我们要让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社会的发展就是需要更加优秀高素质的人才,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这些开拓者就是先驱,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空间,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人才!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既能让我更加重视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在此基础上学习他国家的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怀着一个探索异域文化的梦,法语要用心来诠释,用心来热爱。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