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1
一、目前,高等艺术师范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领布和《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给高师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上的保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使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对美育教育极为重视;普通中学音乐、美术必修课的开设使艺术师资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这些因紊为高等艺术师范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晚。
但是,高等艺术师范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高师院校在艺术师资的培养规模上跟不上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据估计,中学艺术教师缺编达三万余人。第二,一些高师艺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有盲目向专业艺术院校看齐的现象,很多学生将成为纯粹艺术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致使中学艺术师资出现“分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现象。第三,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缺乏特色,没有基本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社会对艺术教师的要求。第四,艺术教材缺乏,甚至出现本科、专科、中师使用同一种教材的现象。这些问题已引起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和高师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广大艺术师范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呼声。1994年底以来,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全国高师院校分别在南京师大、黄冈师专、西南师大、首都师大、安阳师专、西安音院等院校召开了有关专业的教学研讨会和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的课题组会议,就改革高师专科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加快教材建设步伐进行了部署。经过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在“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的墓础上,根据音乐、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形成了(高师专科二、三年制音乐、美术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着重突出了几个特点:
1.科学构建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包括课程设五和各门课程合理的比例以及科学的排列顺序。课程结构首先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来科学构建。高师专科艺术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初级中学教育发展雷要的初中艺术教师,因此.课程结构的构建充分考虑了初中艺术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特点,充分考虑了初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现了为墓拙教育服务的指导思忽。
2.突出师范性。在课程方案中,要求在专业基拙知识、基本理论、墓本技能学习训练的同时,渗透美学、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职业课程的知识与理论,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凡与初中艺术课程相对应的专科教材,都安排了教学法的章节。加强了教育实践环节,保证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时问和质蚤,同时增设创作实践作为必修课程,加强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他们今后从事中学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拙。
3.突出地方特色。在课程方案中,增加了一些中国传统艺术的必修课程,以私扬我国传统艺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适应各地初中教学工作的需要,方案保证了特设课程的课时,使地方和学校能结合本地实际,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改革必然引起教材改革,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制订为教材建设提供了依据。为了改变目前师专艺术教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状况,国家教委体卫艺术司组织全国高师院校艺术系的有关教师,开始编写一套高师专科美术、音乐专业课程必修课教材(美术专业11门,音乐专业10门),并委托高教社等出版社出版。此套教材的出版将遵循几个原则:
1.每门课程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方案中的学科课程墓本要求为依据。教材内容应根据课时安排食化,突出适应教学需要。
2.每门课程教材由高师专科学校、本科院校、艺术院校的教师联合组成编写组。教材编写学校及人选由艺术司根据各高师院校和出版社推荐确定。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2
>>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特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认证背景下具有行业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造价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与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的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关于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探讨 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光电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三链对接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谈谈如何发挥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作用 艺术产业化背景下“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电气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探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 基于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探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微电子专业教改实践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唐波,樊玮虹,李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
校人才培养的影响[C]//教育部中南地区高
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
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2010.
[7]周文芳,闫军印,单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
方案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8,
(21).
[8]王钟箐,胡强,陈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
案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10).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大专院校 舞蹈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93-02
舞蹈是将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集于一体,通过人体来表现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我国于五千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舞蹈,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社会和人类的不断发展,舞蹈成为人类的主要精神生活方式,舞蹈不再局限于是一种展现生活的艺术形式,而是促进人类身心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培养舞蹈专业人员,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舞蹈人才,是现阶段摆在我国大专院校舞蹈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 舞蹈专业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重技巧轻文化的培养方式
舞蹈不仅是肢体动作上的优美,是身体和内心的内在统一和谐,舞蹈动作传达的是人的内心情感和文化底蕴,因为舞蹈理论过于的抽象和枯燥,多数舞蹈教室难以采用合适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因此,传统舞蹈教育中只重视舞蹈技能的教学,而忽视甚至没有培养学生对舞蹈文化理解的教学,导致舞蹈学生只追求动作的“形”似,而忽略动作的“神”似[1]。
1.2 多课堂教学,少课外实践
传统的大专舞蹈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内的教学,教师采用说教的方式,像学生讲解或示范教学大纲要点,学生没有参与演出表演的机会,更无自编自导,教学仅仅在课堂中,没有发挥实践对队学生技能能力提高的作用。
2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
2.1 学生个体因素
舞蹈室以人作为主题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者既是“工具”,也是“工具”的使用者。不同的学生在舞蹈艺术水平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在舞蹈专业学生的培养上,要依据学生的特点,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到因材施教。
2.2 学校办学条件
不同学校办学条件不一,众多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专业学校而言,多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学校硬件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模式落后。因此,作为这类大专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对学校自身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切忌脱离自身办学条件,切勿盲目攀比,制定的培养方案要有科学性,符合实际。
2.3 舞蹈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舞蹈的特点决定了舞蹈培训是一个长期而且残酷的过程。要求对舞蹈的训练必须从小开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训练当中,因而习舞人员通常忽视了对文化的学习,如果文化的学习和舞蹈训练不协调,舞蹈学习者常常出现专业知识和基础文化知识不匹配,直接表现为艺考生文化分极低。如果进入学校后继续失衡发展,容易导致学生毕业后职业选择面狭小,只能从事舞蹈类工作,不能胜任其他工作。所以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注重舞蹈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是人综合素质的基础,无论在学生今后的舞蹈事业中,或是在其人生道路上,它必定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
2.4 满足社会需求
人才的培养要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趋势,符合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舞蹈人才的培养要做到与适应社会需求。首先,人才的培养要能后满足就业要求。与其他专业一样,通过对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受教育者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大专院校应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人员才更能满足基层就业要求,舞蹈专业人员才符合就业要求,才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其次,对人才的培养还要能促进舞蹈艺术本身的发展。舞蹈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3];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不同类别的舞蹈有不同的作用。从舞蹈艺术出发,舞蹈人才的培养,还要以促进舞蹈艺术发展为目标,多级层发展。
3 人才的培养类型
大专院校在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类型方案上要不拘一格,做到形式多样,技能体现不同人才自身的特点,更能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而且,不同方案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交叉[4]。
3.1 实用型特点人才
舞蹈是依靠人体的动作来展现的艺术形式,“动”是舞蹈技艺的基础,也是评价学生的水平和成绩是依据学生动作完成的质量。然而,长期的机械模仿式训练,造成舞蹈学生长期出去定式作用影响下,养成重复和记忆的习惯,抑制舞蹈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对于大专舞蹈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脱离低级的舞蹈教育模式,大专院校要把舞蹈培训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舞蹈活动,让学生“活”“动”起来,学会将所学的舞蹈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5]。
3.2 智能型人才
我国舞蹈培训主要以舞蹈中专为主,不利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培养和发展。因此,舞蹈教育者要改变原有的培养模式,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重视学生思维潜能的挖掘[6]。大专院校受生源质量较低的限制,大专院校对人才的培养适合以高精尖人才培养为主,而更应该注重学生思维智能的培养,教会学生用脑子去跳舞。
3.3 特色型人才
原生态舞蹈和地方性的特色舞蹈成为奇葩在舞蹈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位置。大专院校应依据所处位置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人才的培养上扬长避短,利用自己的特色,培养特色人才。
4 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4.1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学校应该适量开始舞蹈剧剧目的排练和舞蹈编创课程,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性教学以及社会舞蹈活动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众多大专院校认为,排练课程开设要基于学生一定的基础培养之上,因此,学校培训方式中排练课程开设时间较晚。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排练课程应从一开始就开设,并贯穿于整个舞蹈学习过程中,舞蹈剧目排练课程可根据舞蹈剧目的难易程度开设,由简到难;开始舞蹈编创课程,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结合实践,教师要改变专断的教学方式,而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创造开放式的学习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造实践能力,让学生用舞蹈的方式去表达生活的态度、情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创作的优点和特点,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或提供途径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演出活动,建立激励措施[7]。例如参与演出活动等时间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学分。学校要积极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自己,做到学能所用。
4.2 智能型人才培养方法
舞蹈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强的教学,在学生已有一定舞蹈基础,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应为简单的动作重复训练为主,而应增加文化课程的设置量,加强较为薄弱的文化知识基础[8]。学校要为舞蹈学生开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学生舞蹈文化的了解,在课程上设置舞蹈史以及舞蹈鉴赏课程,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及其风格的了解,让学生懂如何“跳”,提升学生的智能水平。
4.3 特色型人才培养方法
学校应首先对地方特色有足够的了解,以地方特色作为培养方案的特点,开设具有地方特点的舞蹈,大胆的将特色带入课堂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舞蹈作品创造也应体现特色。地方特色教学不仅是对舞蹈简单的模仿,而是基于学生对地方特色的研究理解之上,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舞蹈事业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5 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
5.1 改革教学理念
舞蹈教育培训者要从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地思考传统教学培训模式不足,及时的废除教学方式中不合理和不符合当前实际的环节,并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尤其是在一线深受传统教育培训方式影响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改变,才能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当然,改革的初期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学校的领导也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积极的给予一线教师必要的支持,学校要做到上下一体,改革才能成功。
5.2 敢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学校需要具备敢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勇气。创新就必须变革,变革则存在风险。在新的培养方法中,教学方法和内容上都做出了巨大的改革,需要教学主管部门的配合,并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还会产生新的变化,因此,学校要具备不断探索的精神。
5.3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
学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敢于打破常规,采用聘任的方式,聘请当地的舞蹈专家入校授课,尤其注重聘请当地特色的舞蹈专家入校教学。还要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依托地方非物质文化保护和研究基地、专业团体、旅游景区等,建设多形式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实践需要的基地[9]。
6 结语
大专院校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在传统舞蹈教育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教育的改革要提高专业教育的成功率,教育培训的过程要更加的科学化,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新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培训的现代化。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合格舞蹈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要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才能进步,需要教育工作者敢为人先,自己开创道路的精神和勇气,做出自己的特点风格,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程瑾.浅谈目前我国体育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08,24(1):245-246.
[2] 张弛.浅谈综合大学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70-71,106.
[3] 葛孜.现阶段我国大专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才智,2012,27(9):180-181.
[4] 王岚,胡郁青.城市型综合大学舞蹈人才培养思考[J].四川戏剧,2013,6(5):150-152.
[5] 李菁.普通高校复合型舞蹈专业人才培养[J].艺术教育,2012,9(7):98-99.
[6] 田丽萍.舞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大舞台,2010,8(13):45-46.
[7] 游洁.新建地方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浅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0,4(3):77-80.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等美术院校;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216-0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之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已日趋激烈。如何培育符合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每所高校面前的迫切任务,而搞好专业建设则成为各高校在大众化时期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院始终站在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战略高度,全面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入手,着力强化专业建设,形成了系列化、规范化、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体系,使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逐步调整专业布局,完善专业结构
学科专业建设是实现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所在。学院提出要以“丰富专业内涵,拓展应用领域,强化特色作用”为学科发展策略,注重人文专业版块与造型艺术、设计艺术专业版块间的相互渗透、互补,相互促进,形成了与办学定位相吻合,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需要相适应,结构合理、兼容互动、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体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院仅有6个专业。从90年代开始,我院依托原有的专业优势,发掘学科专业资源,开始拓展新的专业。从1998年开始,经过充分论证,分步实施,我院完成了教学基本结构的调整。首先,在油画系以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划分为基层教学单位,实行工作室制,设置了新写实工作室、新古典工作室、新表现工作室、大型绘画工作室。其次,为了满足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学院推动各专业向多元化扩展,很多系增设了新的专业方向。第三,加强人文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加强美术理论学科建设,成立了美术史论系,除担任全院艺术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外,培养美术史及美术基础理论人才。为了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形成学科互补与支撑,于2004年建立了文化传播与管理系。学院以夯实巩固并不断丰富具有传统优势的造型艺术学科为基点,以拓展新兴的应用专业设计艺术专业方向为支撑,以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人文学科为补充,进一步推动三个专业版块的协调发展。
二、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拓展新兴专业方向
我院新办专业方向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结合学院的学科定位与发展目标,并以原有学科或相近专业为依托申报开办了部分新的专业方向。2000年以来,我院充分利用原有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摄影和美术学专业的优势,增设了书法、水彩、动画、多媒体、装饰、城市规划、纤维、陶瓷、影视摄影、文化传播与管理等专业方向。新专业方向的增设,拓宽了专业范围,使我院的专业结构更为合理。增设的新专业方向既是推进学院三个专业版块的需要又是适应国家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社会调查,根据就业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硬件建设方面,我院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为保证新专业方向的办学质量,在资金、教学空间和教学设施等方面加大对新专业的投入,为新专业方向创造了一流的教学设施与环境。在软件建设方面,学院在充分利用原有的学科人才基础上,通过引进高素质师资,充实和完善了师资队伍,并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管理制度,保证了新办专业的办学质量。
三、科学合理地修订培养方案
学院先后两次修订了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制定和修订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目标要求,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线,通过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变革,构建教学创新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的艺术人才。
在修订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了重新规定和调整。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坚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 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44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ng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ai University
MENG Xiangbin, LOU Lilv, ZHANG H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iscipline of digital media art under th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n the ground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media art and the constructing system, we built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which is fit for the environment of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ctions and methods of training progra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hai University,in which we combine the preponderant subjects of Hohai University and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onservancy.At the same time,the original training program is optimized in order to adapt the market demands for talents.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art;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discipline fusion
1 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内互联网、电子商务、CG产业及移动游戏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相关领域的设计人才需求呈现出井喷的趋势,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要求从业人员综合具备多种素质能力,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及艺术审美能力,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创意人才,便成为了各设计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从2000年开始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253所高校设立和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在建立之初大多设立在计算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或媒体与传播学院,但该专业的交叉性一度使数字媒体专业处在一种悬浮状态。2004年教育部在本科目录外新增“数字媒体技术”(080628S)和“数字媒体艺术”(080623W),从专业归属上来看两个专业均从属于电气信息类。①而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又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严格分开,将数字媒体艺术划归到艺术学下面的设计学类,而数字媒体技术则保留在工学下的计算机类中。专业目录调整的情况反映出社会与高校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认识上的混乱。从全国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办学情况来看,普遍出现的问题为专业办学时间短、课程设置结构混乱、师资队伍薄弱、办学无特色、同质化倾向严重等。
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点及构成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对象及时代背景决定了其所具备交叉性、融合性的专业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了美学、艺术设计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工业设计、软件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见图1)。通过研究分析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及交叉学科,可以为我们设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了解数字媒体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奠定基础。从数字媒体对象的表现形式来看,其表现形式超越了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以互联网、移动设备、交互媒体为主要载体。传播内容突破了传统媒介以文字、图片为主的表现形式,而更多的是采用图像、动画、视频、游戏,这类传播内容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体现出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其实现则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②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必须围绕上述分析来展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艺术设计基础。学生应该具备采用新媒体形式进行艺术创意表现的能力与审美能力,具备数字内容艺术设计的基础。(2)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基础。掌握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了解工程师的思维模式并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具备整合多领域人才,进行项目设计管理的能力。(3)传播学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基础。了解市场需求,熟悉数字媒体传播形式,能有针对性的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广传播。
图1 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3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立在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正式创办于2007年。河海大学的教授、专家和科研人员早在9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水电站建设的多媒体演示动画研究、航道疏浚的虚拟仿真研究、三维动画软件插件关键技术研究,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和师资基础。经过七年的办学实践,在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在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归属上属于电气信息大类,因此所招收的学生为理工科出身。大多数学生在刚入学时普遍对本专业理解错位、信心不足、内心茫然。(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科建立之初课程体系相对独立,既无法借鉴利用河海大学优势学科的平台,又不能体现河海大学水利行业特色,因此需要进行课程改革。(3)从学生评价体系上来看,有些地方与理工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相互冲突,需要在评价体系做出相应调整,以符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规律。
4 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改革举措
从国内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1)依托各校风格与优势学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2)在教学模式上以项目案例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3)在强调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艺术基础理论、设计通识类课程的教育,在本科教学上实现厚基础、宽口径。(4)利用不同院系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兼容并蓄、跨界融合的创新教育思维。
因此,我们针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从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知识范畴、能力要求等方面入手,理顺思路、明确定位,构建符合艺术教学规律体现河海大学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③通过教学改革,对原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的定位,结合河海大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常州市地方产业特色,确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今后的培养方向:以水利为特色,培养服务于信息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交互设计、虚拟仿真方向的设计人才,引导学生进行与水相关的创新设计,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与水文化的对接。
图2 校内外平台资源与重点研究方向
(2)分析可结合的校内外平台及教学团队资源,最大限度将身边的优势资源整合利用,重建与之相关的课程模块,强化相关研究方向,建立能够体现河海大学水文化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结构(见图2)。通过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与校内优势资源平台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跨平台与跨专业间的交流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④目前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密切相关的平台资源有机电工程学院疏浚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及其教学团队、物联网学院计算机图形学及虚拟现实科研团队。依托这些科研实力雄厚的平台与教学团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必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从校外的平台资源来看,结合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以学生实践为核心,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产业与社会三者的有机融合。⑤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及转型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将核心课程整合为两大模块:信息与交互设计(交互电影,交互APP,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虚拟与仿真设计);影像与非线性编辑(动画与CG视效,水利工程仿真设计)。这种培养模块既体现了工科背景下的数字媒体专业特色,又突出了河海大学以“水利”为特征的办学特色。
(3)将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统筹考虑,在设计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美学及艺术史、社会学研究方法与认知心理学等设计基础通识类课程模块上实现统一。目前现状是两个专业在基础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但由于忽视基础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史的教学、受本科教学职业化倾向思想的影响,相关的基础通识性课程开设得非常少,大量的软件技能教育充斥在三四年级的本科教学中。⑥即便是现在已经开出的设计理论基础课程,虽然授课内容一样,但由于课程名称、授课学期不一致而无法统一。我们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革。
(4)强调基础教育、设计通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在解决上述三点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调研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面向的就业行业,根据行业要求调整三四年级专业课程。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分出大概2~3个与具体的就业相一致的方向,去掉与之无关的专业课程,明确专业定位。
5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伴随着信息产业、创意产业发展而生,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强调跨界融合,设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及工程技术的支持。与此同时,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也应紧随时代潮流发展变化。只有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生命力。专业创办环境、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周边产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能是单一的、一元化的“一刀切”模式,各学校应该结合自己本学校的特点与优势,培养能适应时代需求的特色人才。本文作为河海大学的教改项目成果,在探索具有河海大学水利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为与本校情况、环境相类似的院校创办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提供了参考经验。
项目基金:河海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课程与实践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ZX/13A001-O1)
注释
①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4):1-5.
②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100-101.
③ 候薇.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1(2):150-153.
④ 胡杰,冉学平,秦明忠.构建数字媒体教育“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270-272.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6
[论文摘要] 广西师范学院新世纪广西高教教改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民族特色课程为主线,贯穿于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个专业教育全程,以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和复合型的特点为专业培养目标,着力培育专业特色,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综合能力和修养的、能传授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艺术专门人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大学教育已成为平民教育,广西高校开设音乐学专业的学校也从原来几所增加到十几所。在众多院校开设音乐学专业的情况下,广西师范学院如何立足地方需求?如何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我院音乐学专业以《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为改革内容,实施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实践方案,获得初步成效。
一、项目成果的基本内容
(一)根据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5年底,课题《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立项,项目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参考了多所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民族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内容进行设计,构建了“2+2”阶段+“板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即前2年主要安排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打牢专业学科基础;后2年为专业教育阶段,主要安排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拓展能力。“板块”就是将所有课程分为公共文化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几个板块(与广西师范学院全院的学分制改革同步实施)。通过不同的板块课程相互交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阶段”和“板块”的融合,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校课程(约180学时,10学分)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开设课程,把地方优秀的民族音乐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突出民族音乐课程内容比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素养得到和谐发展。
项目通过三年实施,经过多方反馈和系学术委员会论证,制订了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08级人才培养方案,并收录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学习指南〉》。
(二)系列课程建设的深化与拓展
以民族特色作为课程专业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开设富有鲜明民族性、区域性特色课程,加强民族特色课程建设,打造专业品牌。在专业选修课板块中开设如下民族特色课程:器乐演奏课程(主要包括广西特有的独弦琴、马骨胡、苗族芦笙、壮族天琴、侗族牛腿琴、东南亚竹筒琴等乐器演奏课和民乐合奏课程)、少数民族音乐理论课程、少数民族舞蹈课程(壮族舞、苗族舞、瑶族舞、侗族舞等)、民族合唱课程(主要包括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合唱、三江侗族大歌合唱、毛南族二声部合唱等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内容)、少数民族器乐制作①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民族音乐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开设,突出我校音乐专业办学的民族性、区域性特色。
另外,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我校提供的网络平台开发网络版《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改变传统知识信息表现、传递、学习方式,使音乐专业教学在音乐技能、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实践体验形式、新的学习内容上有着全新的意义,为民族特色课程打造了一个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教学手段成功结合的样板,学生的点击率非常高,深受学生欢迎。2005年12月,音乐软件《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网络课程在全区高校教学软件大赛中获“二等奖”:2006年10月音乐软件《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网络课程在全国第六届教学软件大赛中获“二等奖”》。
(三)民族特色课程实施环境的建设
1·师资建设
教师是实施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基础,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当中,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如在专业基础课中突破西方传统的和声基础,大胆借鉴和采用广西少数民族的多声部合唱手法(大二度作为协和音程运用);将现代作曲思维、技法和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作为教学与创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创作思维能力,并加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和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在音乐欣赏课等教学内容中,有意识的融入本土民歌及采用广西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广西各民族的音乐艺术知识和技能,又进一步熟悉和热爱本土民族音乐艺术,树立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意识等。因此,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首先要有相关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得到学校人事部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训在职教师,再引进部分高学历、高职称的民族音乐教师。同时,外聘部分专家举办讲座、授课也是改善实施环境的一个手段之一。近三年,根据音乐学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需要和教师结构的总体规划,学院人事处给予音乐学专业教师各种形式进修九人,读博一人,外聘专家担任授课六人,为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提供保证。
2·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依据,一部好的教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解放以来,广西民族音乐曾创作出《壮锦献给》、《赶圩归来啊哩哩》、《三月三、九月九》、《花帽了沙沙》、《蝉虫歌》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合唱作品,整理出了《赶歌圩》、《瑶族酒歌》、《苗山情》、《生活美如霞》等一大批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创作出了《壮乡春早》《右江两岸气象新》(马骨胡)、《侗寨狂欢夜》(侗芦笙)《风雨桥畔》(侗笛)、《拉山号子》(瑶芦笙)、《壮乡抒怀》《春诗》(二胡)等优秀民族器乐曲。针对民族特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项目组通过学校教材建设基金立项,开展民族特色教材研究和建设,收集具有较高民族音乐代表性和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按照其科学性、逻辑性和实践性进行合理的编排,编写相应的教材,运用于课程教学实践,转化为优势教学资源,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编撰网络课程教材,满足培育专业特色人才需要。
(四)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
音乐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探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我们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实践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进步。在排课方面,根据学分制的选课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在选修课选课中逐步推行由学生自由选任课教师制度,激励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共创最佳教学效果。同时也安排部分专业教师指导选课,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兴趣、爱好和可发展性等因素建议学生选修,有效防止盲选和盲从,特别是考虑到选修课程最长只能修两年,一些技术难度大、周期性较长的课,假如学生此前没有一定基础则建议学生一定要慎重选择(如马骨胡、二胡等拉弦乐器,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学好),避免让学生走弯路。在教学管理上,规范教学秩序,强调教研活动制度化。在考核方法上,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充分发挥艺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一些技术课采取比赛的方式或汇报演出的方式进行,加强舞台锻炼,提高艺术实践能力。比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不同的课程制订相应的考试办法和评分细则,对部分舞台单人表演类课程面试现场评分要去掉最高、最低分,力求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对于象民族舞蹈、民族器乐合奏等集体项目的成绩评定,则以一个完整的节目表演形式展现,以整体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水平高低评分。
(五)理论成果
项目通过三年实施,获得如下理论成果:首先,根据我们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优势,寻找新的教育理念,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为开设民族特色课程进行理论性探讨,由韦华峰和杨春林撰写了《论民族地区高校音教专业开设民族特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国家艺术类核心刊物《艺术教育》发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取得的部分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理论总结,又分别撰写了10篇教学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汲取民族艺术精华促进专业改革》在中文核心刊《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发表、《民族特色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在音乐核心刊《人民音乐》2008年第5期发表。
其次,根据合唱课中广西多声部民歌演唱的需要,我们把广西解放以来收集整理的优秀民族合唱歌曲、近年来在各种合唱比赛中获奖的民族合唱歌曲进行编撰,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花山的早晨》--广西师范学院民歌合唱教程;根据广西各少数民间音乐音调素材改编、创作了韦华峰创作歌曲集《壮乡之恋》,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通过三年教学实践验证和修改,把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撰成音乐学专业《学习指南》,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把课题开发的《网络课程》电子版由桂林贝贝特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六)学生实践成果
民歌合唱曲《壮乡之恋》和多个民族舞蹈节目在2007年、2008年广西师范学院迎新春联欢晚会上演出;壮族民歌合唱曲《赶歌圩》、侗族民歌合唱曲《蝉虫歌》在2007年CCTV青歌赛广西赛区预选赛合唱组比赛获“二等奖”;2008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民族小乐队演奏《壮乡·东南亚印象》参加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奏组比赛;2008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合唱团演唱《三月三·九月九》、《山歌好比春江水》参加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组比赛获“三等奖”;音乐学专业04级学生4个学期民乐演奏课、器乐合奏课汇报演出录像光盘。
二、项目成果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