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语言的共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字与语言的共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范文1

关键词:语言;文字教学;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20-01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地于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以及教学的意义,说得够明白不过了。按照时圣陶先生的说法:“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京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散发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语言文字教学上,因而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因扰。理在,我们已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光有认识还不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难题。以下就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一、应是教学观念上要真正转变、更新

我们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他学科也有这些任务,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特有任务”和“共有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主红,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着为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必须真正地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二、要研究和梳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言基础知识凶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所以,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融,只能令学生讨厌,引导学生钻进死胡同。

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而有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强调侧重点不同;反问与陈述句等强调语气不同;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兼语句;礼貌用语的训练等。我们汉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语境。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中语言因素的挖掘,分析和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此外,语言能力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等,都是语言教学的生要内容。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言因素分析,到底应提取哪些因素,如何梳理归类,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能力水平的序列和层次如何理解和分类,这些都有待探讨。虽然大纲提出了大方向,但何理解,如何落实到每一课时中去,如何使大纲的要法语再细化更易操作,便有待同行的探讨。

三、要突出语言文字教学的前提下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的关系

语文课是语言课,是语言工具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治政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结合审美教育。也就是说,要因文悟道。寓文为鉴赏、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某些范文作分析评鉴,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但必须强调,这些都成在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应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非牵强的,或随意延伸的。

四、要改进教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要真正体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叶老早就提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倡多读多写等等。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中掌握技能。而在我们的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语文课,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我们应继承并发展这些至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范文2

一、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随着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外来农民工涌入城镇务工,当农民工工作和收入趋于稳定,他们中不少人会将子女带到身边,这时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不可避免的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农民工的孩子将作为重庆市未来的劳动力大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孩子受教育程度的好坏与重庆市人口的整体素质,重庆的社会稳定、治安状况、环境保护、城市文明建设等方面密切相关。本次调查综合运用了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取样方法,主要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的基本方法和文献查阅法:

主要就学渠道:据调查22%农民工子女选择公办学校就学,46%农民工子女选择农民工子弟校接受教育;仅有4%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民工子女选择了收费较高但师资力量、教学质量较好的民办学校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收费相对较低、入学手续简化等优势也成为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途径。

入学政策:重庆接收进城民工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现有657所。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规定是,以流入地(农民工当前务工及居住的城市所在地)区县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划片就近入学。如果有三证,即:用工证;暂住证;直系亲属身份认证,就近到教委指定的学校入学读书免交借读费,并享受与区内学生一视同仁的学习条件。但如果不在其指定的服务区和学校就读,仍按借读规定办理,即:小学交1500元/学年,中学2500元/学年的借读费。

二、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城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学数量也在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相关问题也日益明显。

(一)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据调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存在不平等。首先,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虽然就读于同一个学校,但他们却要多缴纳一部分借读和赞助费。其次,农民工子女只有22%就读于公立学校,4%就读于民办学校,46%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甚至28%只能回乡就读。最后,部分学生和家长也不愿意与农民工子女同班,存在着欺负和瞧不起农民工子女的现象。

(二)农民工子女不能及时适应。由于农民工的工作具有流动性,而且他们生活的地点也非常不稳定,据调查,农民工子女转学比较频繁,这样不仅学籍管理困难,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影响,而且还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导致他们缺乏稳定性,更为严重的是,在不断变动中孩子还会不断的面临着不同的学习环境,陌生的同学,陌生的教师,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55%的农民工子女表示在城市就读不适应。但是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的溶合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这样缺乏稳定性的现状对孩子们的心理和学习的影响都很巨大,对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形成阻碍,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伤害则更加严重。

(三)学习内容难跟上。目前重庆市新课标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来分析、归纳、总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科学的自然统一性,强调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待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农民工流动儿童对这些知道得很少,不利于他们的学习。重庆市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对孩子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然而农民工子女由于来自各地,他们的语言习惯各不相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与城里的孩子有着较大的差别,而且不同的流入地区之间的教育衔接问题也很突出,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和课程难度也不同。受访者中,55%的农民工认为孩子不适应城里的学习生活。

(四)重庆市中小学入学手续繁杂,农民工身份认定困难。入学手续繁杂,农民工的身份认定困难。需要家长提供从业证明;暂住证原件和复印件;子女原学籍证明材料等。一些农民工从事的工作流动性、临时性较强,他们很难取得从业证明,易被政策排斥在外。如:棒棒、菜贩子等流动摊贩。还有一些农民工打工地点和子女原就读学校相隔甚远,由于工作繁忙很难取得子女原学籍证明材料而影响子女就学。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去,以制度化的形式将其固定,并提出具有可操作的办法,从而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调查结果显示68%的农民工认为子女没有受到公平教育,在同等条件下,自己子女的求学道路比城市孩子更加困难。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我们首要解决的目标。

(一)政府加大经济的投入。首先,教育经费的投入政府一定要加大,还要建立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读书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我国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并且现实中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主要力量是区县政府,这就造成了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局面。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政策规定,确定了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增加了流入地政府的责任和教育投入的负担。但要解决教育经费的分担问题,还必须进一步理顺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省级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安排,使流动人口密集地区的教育经费得到分担。政府对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还要加大。随着农民工进城子女的人口增加,学校现行容量的压力加重,政府务必要新建、扩建和改建相应数量公办中小学,确保每个农民工子女都有入学的机会,解决公办学校不足以支撑农民工子女就读的问题。

(二)规范收费标准。政府要尽快出台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专项法律、法规来统一政策,以便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法可依,切实做到取消借读费、赞助费、转学费等一系列不合理的费用,保证不被偷换概念来变相收取学杂费和借读费。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难把握收费标准,政府要加强教育收费决策过程的民主化,让农民工群体参与到收费决策中去,做出符合大部分农民工经济能力的收费标准。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范文3

关键词:咨询公司;知识型团队;内部整合;外部跃升;成长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32-02

一、咨询公司与知识型团队

咨询公司是一种给企业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其基本特征是:(1)知识是主要的生产要素;(2)知识员工拥有自治权和控制权;(3)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创新性因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知识型团队。它由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员工构成,以推出某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提出服务新形式、新内容为任务导向的项目团队。在咨询公司中知识型团队由服务于某个企业特定项目?熏提供解决方案的一组咨询人员和专家所构成。

咨询公司的知识型团队的主要任务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个任务的完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内部整合,二是外部跃升。前者指在知识型团队内部要对知识这个要素进行加工创造,即知识的转移、共享、创新过程;后者指知识型团队通过内部整合形成的创新知识(即解决方案)必须经过外部市场检验,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只有当企业客户对咨询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满意时,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型团队的外部跃升和咨询公司的持续成长。

二、本土咨询公司成长瓶颈因素

中国的本土咨询公司迄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北大纵横、汉普咨询、和君创业等一批知名咨询公司通过为本土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实现了自身的快速成长。但目前中国本土咨询公司的成长仍有许多瓶颈因素需要克服。具体来说:

1.难以规模化。据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BCA的发展报告(2006年)显示,以北京咨询机构为例,现在仍有84%的咨询公司员工在20人以下,200人以上规模的仅为83家,占到被调查机构总数的0.9%。从咨询公司知识型团队的内部整合来看,在团队内部进行知识的转移、分享和创造是需要进行社会资本结构的优化设计的(柯江林等,2007),团队成员之间的强强联结、紧密性网络、一般信任等特征的形成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因而知识型团队的建立和内部知识的整合是很难短期内被简单的复制和规模化。从知识型团队的外部跃升来看,内部隐性知识向企业客户的转移一定是“因企而异”的,其提供的解决方案不能简单地进行复制,必须结合企业客户的实际情况,从而使解决方案具有个性化的创新特征。

2.人才需求问题比较突出。咨询公司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主要靠知识员工进行群体智力劳动生产出相关知识产品,因而组建知识型团队是咨询公司的首要任务。但目前本土咨询公司在人才问题上遇到了“难找到、难培养、难留住”的局面。在市场初期企业客户认可的不是咨询公司的知识型团队,而是某一两个明星级的咨询师,他们在咨询行业外能获得更多的赚钱机会,同时他们也没有长期做咨询的偏好,所以现在咨询行业中有许多年轻人在做。这显然会影响为客户服务的效果。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组建知识、能力互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识型团队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

3.咨询方案的执行问题。2006年9月上旬,中国科技咨询协会与理实国际咨询集团联合公布了“2006年度中国管理咨询满意度调查报告”。仅有1%的中国企业表示管理咨询的效果非常好,49%的企业认为管理咨询效果一般。企业客户满意度低的根本原因是咨询方案的执行问题。咨询公司应该遵循有限参与的原则,对企业客户的变革提出多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企业做最终的选择;行使专业、独立的建议权,推动企业客户成为解决方案的决定者和执行者。知识型团队与企业客户有效的沟通从而达成共识,这有助于成功实现知识型团队的外部跃升。

由于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本土咨询公司还比较缺乏经验和资源,它们大都栖身于低端咨询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竞争循环。本土咨询公司必须要选择合适的路径才能突破此恶性竞争循环。

三、本土咨询公司成长突破路径选择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本土咨询公司成长的一个合适的路径选择是:合理定位――吸引和留住人才――内部整合――外部跃升――品牌塑造。下文将从2005年《经济观察报》与新浪网联手推出的中国商业百人推选入围的咨询公司中,挑选出五家本土咨询公司来进行研究。这五家公司分别是朴智管理咨询公司(简称朴智咨询)、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简称北大纵横)、汉普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简称汉普咨询)、和君创业咨询集团(简称和君创业)、远卓管理咨询集团(简称远卓管理顾问)。

1.合理定位

目前本土咨询市场处于开发阶段,大多数咨询公司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只要客户有需要,不管是战略还是IT,咨询公司都会去尝试。可是未来成熟的市场必然是不同的公司服务于不同的层次和类型的客户。面对庞大的市场,大多数本土咨询公司通过细分市场,走专业化路线是一条可取之道。因为只有市场细分才能带来机会。本土企业的差异化定位是咨询公司引进适当的知识员工,打造知识型团队的前提;同时据此企业才能积累专业经验和资源,满足目标企业客户的特定需求。从本土五家知名咨询公司来看,朴智咨询市场定位是战略咨询、管理咨询、资本运营咨询、改制咨询,北大纵横定位为战略咨询,汉普咨询定位为“管理+IT”,和君创业定位为“管理咨询+投资银行”,而远卓管理顾问的定位是以战略和管理咨询为核心的整合式咨询服务。

2.吸引和留住人才

为了吸引人才,本土咨询公司需要向大学这样的学术组织学习,采取一些基于大学的制度化措施。如提供技术设备、技术支持和图书馆资源,赋予咨询研究人员对研究的更大的控制权和自治权;出版学术成果等(高晓清等,2006)。咨询公司最根本的体制是实行合伙人制度。作为咨询公司的合伙人需要具备长远战略眼光、牺牲精神、有较强的承受力等企业家精神,相互间要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并能有效形成能力上的互补。本土五家知名咨询公司采取了不同的人才策略:朴智咨询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金、充分的发展机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空间;北大纵横提倡诚信、合作、敬业、创新、专长;汉普咨询由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控股,并为全体员工制定了持股和期权激励方案;和君创业提倡以和、智、信、勤为内容的价值观,崇尚精英文化;远卓管理顾问鼓励员工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同时保持在团队中的融洽无间。

3.内部整合

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使命是通过知识的转移、分享和创造,形成一支坚强的知识型团队。本土咨询公司必须要跳出仅仅依靠少数几个“明星”级咨询师来获得生存的局面,通过企业文化、多种媒介、激励机制、社会资本结构的优化设计等手段来促进个体隐性知识向组织明示知识的转化。通过建立企业知识库,可以把个体和企业多年积累的案例和经验“物化”,这样可以部分解决咨询公司的大规模定制问题。Lahti & Beyerlein(2000)研究发现:保证知识转移成功发生的唯一方式是测试对该知识的理解或者观察员工在工作中对知识的应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因而建立基于知识转移的绩效管理系统和薪酬福利制度显得特别重要。从本土五家知名咨询公司的内部整合来看,朴智咨询已经建立了知识库;北大纵横已通过ISO2000-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拥有国内同业难以比拟的案例库和数据库;汉普咨询设立了行业方案中心;和君创业形成最佳人才联盟的集团化运营体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共享机制”;远卓管理顾问已进行了四期知识管理(KM)建设,并形成了一个基本可用的KM系统。

4.外部跃升

企业客户对本土咨询公司的满意度决定了知识型团队能否成功实现外部跃升。如果能成功实现外部跃升,本土咨询公司就能塑造知名品牌,实现自身快速成长;否则它们就会陷入价格战的境地,不得不为生存而挣扎。然而管理咨询的成功需要考虑三个层面?押文化、制度和技术。技术层面做得再好的解决方案要落地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关键还要更多地结合文化和制度。在现有的文化和制度框架下,负责某个项目的知识型团队必须发挥服务特色,与企业客户加强沟通,细化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开展定期交流和辅导,目标是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从本土五家知名咨询公司来看,朴智咨询服务特色是“三级项目质量评审体系”;北大纵横服务特色是采用驻场互动工作的项目运作模式;汉普咨询服务特色是拥有“金十字”管理咨询理论体系;和君创业服务特色是以流程再造的思想走战略客户融合发展的道路;远卓管理顾问服务特色是保持独立、关注实效、互动沟通和个案组合。

当本土咨询公司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通过一系列措施吸引、留住人才,加强知识型团队的内部整合,成功实现外部跃升时,知名咨询品牌的形成就指日可待;当知识型团队无法有效实现外部跃升时,就会陷入价格战的境地,不得不为生存而挣扎。本土五家咨询公司遵循以上成长路径,成功实现了外部跃升,都已建立起相当高的品牌声誉。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范文4

汉字性质问题是汉字学以及普通文字学的核心课题。现代汉字学诞生伊始,有关研究即被提上议事日程。1908年,章太炎发表《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以“象形”与“合音”区分中西文字论析彼此短长[1],实际上已涉及对于汉字性质的考量。上世纪20年代,沈兼士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字形义学》,认为汉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各字”皆属“意字”即意符文字,汉字中“形声字”皆为“音字”即音符文字[2],则直接表达了对于汉字性质的研判。以下事例说明,该课题百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其一,自从现代汉字学诞生,我国文字学和语言学著作大多都要论及汉字性质;其二,在中国知网上,1959年以来含有“汉字性质”字眼的期刊文章多达954篇,1989年迄今含有同样字眼的硕博论文多达482篇。汉字性质问题之所以始终保持“相当炽热的状态”[3],全因为它不仅涉及汉字的历史描述和教学设计,涉及汉字的功能评价和政策制定,而且涉及文字类型学理论建设和文字演进规律探讨,涉及文字与语言、文字与文化关系的诠释。经过学界百年来的不懈努力,尽管歧见依然存在,但有关研究不断深化则是应予肯定且令人欣慰的事实。在以往的有关研究中,学人大多将精力集中于知识性讨论,对于方法论(methodology)则关注不够。唯物辩证法认为方法重于知识:方法错了,即便侥幸获得正确知识,这知识亦缺乏足够的学术含量和应有的社会影响;方法对头,即便暂时与正确知识失之交臂,但终会走向成功,并将充分发挥所获知识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从事学术研究应当重视方法论。本文有关汉字性质的讨论将以此为指导。汉字性质研究涉及的方法论问题甚多,限于篇幅,本文只谈两点:(1)汉字性质研究的立论基础单位;(2)立论基础单位内部关系的两种观察角度。本文所谓方法论主要指对于汉字性质研究方法的审视、阐释和评析。

一、汉字性质研究的立论基础单位

对于汉字性质研究来说,以何种文字单位作为立论基础乃是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索绪尔认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4],布龙菲尔德认为汉字属于“表词文字”[5],赵元任认为汉字属于“词素文字”(亦即后文所谓“语素文字”)[6]142,三位学界泰斗虽然看法有别,但都是通过对“记录一定的语言单位时不能再分析的……独立符号”[7]的考察而立论。王伯熙明确表示,不同“独立符号”记录不同语言单位,由此显示出不同“符号系统的性质”,汉字性质研究应当以此为基础。苏培成亦曾就汉字性质研究的立论基础单位多次发表意见。他说:“确定一种文字的性质,要根据这种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单位。”[8]“文字的基本单位指的是文字体系中能和语言成分相对应的最小的单位”,“根据文字基本单位的理论,汉字里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的单字,而用来和它对比的拼音文字的基本单位应该是一个个的字母,而不是一个个单词。”[9]王伯熙和苏培成的说法不尽一致,基本观点则如出一辙。

王伯熙所谓“独立符号”、苏培成所谓“文字基本单位”,其实早已有了相应术语,即“字符”。维基百科指出:“字符(Character)是一个信息单位。……简单来讲就是一个汉字、日文字、韩文字……或是一个英文、其他西方语言的字母。”[10]笔者以为,既然已经有了相应术语,就不应让它闲置。何况与“独立符号”、“文字基本单位”等表述相比,“字符”说法更便于理解和使用,在汉字性质研究中,学界应充分利用“字符”术语的优长。

有比较才有鉴别,文字性质的研究离不开比较法的运用。一直以来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世界,有关比较都是以字符为基础。但近年来不断有人质疑,认为将字符作为比较基础有问题,因为中文汉字与西文字母缺乏可比性。他们主张比较应坚持对等原则,鉴于形音义俱全乃一切文字共同特征,他们认为比较应以形音义结合体为基础。据此他们提出:汉字属于语素文字,英文属于表词文字。[11]对于以上新说,笔者颇为怀疑。这不仅因为“从来不会错”(Chao can never be wrong)的赵元任明确指出,在目前通行的成熟文字中,就所标记的语言单位尺寸看,语素文字乃为上限[6];以及因为以拉丁字母为构字元素的英文已有上千年历史,其间从无英文使用者认为自己使用的是表词文字;更因为根据“对等原则”,被比较文字除了必须所指层次相同,亦即或者都是以语音为所指,或者都是以音义结合体为所指,同时必须所指等级相同,亦即或者都是以音素为所指,或者都是以音节为所指,或者都是以语素为所指,或者都是以单词为所指;而上述新说是基于标记语素的中文形式与标记单词的英文形式的对照,亦即基于不对等比较而提出;更因为接受新说则须认为中文能够标记语素不能标记单词,英文能够标记单词不能标记语素,这样的新说实在难以让人心悦诚服。为什么有的学者将“对等原则”视为圭臬而实践中却不能坚持?这一方面因为在汉语中语素是最重要且最显眼的语法结构单位,在英语中单词是最关键且最醒目的语法结构单位;另一方面,因为前述现象不仅为新说提出者所注意而且强烈左右着他们的知和行,于是为考察文字性质而进行不同文字比较时,鬼使神差地将记录汉语语素的中文形式与记录英语单词的英文形式等量齐观,以致偏离了自定的“对等原则”。

前面谈到不少学者认为植根字符的文字比较不合逻辑;而在笔者看来,以上批评缺乏根据。比较确实是有条件的,《墨子》所谓“异类不比”便是就此而言。同类与否如何鉴别?《墨子》云:“有以同,类同也。不有同,不类也。”意思是鉴别是否同类主要看有无共同点。这可谓中肯之论。惠施曰:“万物毕同毕异。”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以上说法亦为学界普遍认同。缘上以观,同类与否并非由客观现实――包括客观上的对等不对等――所决定,而是由主观认知所决定;因为基于特定观察方式可以在任意两个事物之间找到共同点并可据此将其视为同类,从逻辑上讲在语言文字范畴中可以任取两方并将它们作为同类成员看待。我们已经知道,赵元任等学术大师关于汉字性质的观点是通过对中文汉字、日文假名、英文字母等不同字符的比较而形成,上述字符均属“记录一定的语言单位时不能再分析的……独立符号”,既然具有共同点自然可以视为同类,也就自然可以拿来相互比较。所谓前述比较“不对等”(郑振峰语),“存在着严重的层面错位问题”(胡华语)等等,有关质疑失之偏颇。

为什么对于“表意文字”说法具有较大影响的解释并无硬伤而批评者仍不肯放过?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表意文字”说法容易造成误导。我们以为因此将其根本否定似乎过于较真。通过前面的回顾大家已经知道,“表意文字”是个国际通行且使用有年的学术用语。吕叔湘曾就术语问题作过专门论析,指出新旧术语各有利弊,取舍上并无非此不可的道理。[30]萨丕尔亦曾告诫说,语言并不是“一部完善的表达概念的机器”,要求它没有“漏洞”那是不现实的。[31]众所周知,语言运用离不开语境,任何语义必须借助语境帮助才能实现。语境乃制约语义传释的各种因素的集合。接受者对于语义的理解需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注意表达者所处语境,领会其意指所在。综上所述,尽管尹斌庸等先生的有关批评未尝无助“表意文字”理论的完善化,但因为担心误导而欲将其打入冷宫实属矫枉过正。(2)

在审视对于字符内部关系的两种观察角度时,我们将不赞成“语素文字”和“表意文字”说法的观点拿来讨论,其实是“言在此意在彼”,因为它主要不是为了维护前述术语的称谓方式,而是旨在说明“对应地看”和“联系地看”这两种观察角度都不可或缺。根据语言类型学理论,某些文字类型之间存在着双向“蕴含共性”(Implicational universals):基于对应关系建立的“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语素-音节文字”等文字类型,其中的“语素文字”必定同时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的“音节文字”、“音素文字”必定同时属于“表音文字”,其中的“语素-音节文字”必定同时属于“意音文字”;而基于联系方式建立的“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等文字类型,其中的“表意文字”必定同时属于“语素文字”,其中的“表音文字”必定同时属于“音节文字”或“音素文字”,其中的“意音文字”必定同时属于“语素-音节文字”。这是否意味从两种角度说明文字性质并无必要?不是!道理首先在于:我们是通过两种观察角度的研究,方才发现基于对应关系和基于联系方式建立的两种文字类型之间的蕴含共性;而不是根据蕴含共性,由基于对应关系建立的文字类型推导出基于联系方式建立的文字类型,或者相反。道理其次在于:前述蕴含关系并非一对一,以致我们有时并不能根据蕴含共性而由此知彼,例如由于“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均属“表音文字”,在已知某种文字属于“表音文字”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能推知它究竟属于“音节文字”还是“音素文字”。道理还在于:前述蕴含共性高度抽象,管粗不管细。例如它只能告诉你,如果某种文字属于“语素文字”那么必定同时属于“表意文字”。但它并不能进而告诉你,这种“表意文字”的字符是出于何种动因和通过何种方式完成自身构形。弄清字符构造理据乃是认识文字性质的重要途径(详见另文),而蕴含共性并不能在这方面提供具体帮助。总之,对于汉字以及其他文字的性质研究来说,“对应地看”和“联系地看”这两种角度无法彼此替代,必须同时加以利用。

三、结束语

虽然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方法与知识为互动性因果关系,但多数场合是方法决定知识。正确的方法决定正确的知识,错误的方法决定错误的知识。在正确方法与错误方法同在的情况下,所获知识也就自然是鱼龙混杂。对其加以清理不可就知识说知识,而应当从清理方法入手。汉字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因为汉字性质研究可以多角度切入因而可以允许多种判断并存,但在角度相同的情况下出现两种甚至三种、四种结论,则不能认为是正常现象。根据抓纲带目的原则,本文从方法论入手进行方法上的清理。在前面的讨论中,对于主张在“对等”基础上进行不同文字比较的做法,对于否定汉字性质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的做法,对于追求汉字性质表述天衣无缝的做法,给予了证伪,从而支持了曾为不当方法贬损的正确结论,动摇了建立在不当方法之上的似是而非意见。在以上讨论过程中,笔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于认为汉字属于语素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判断给予了肯定。但仅仅根据以上论析,要让前述判断稳稳站住,显然不够。在有关汉字性质研究方法论的新稿中,我们拟通过更为全面深入的讨论证明前述判断的合理性。但愿有关尝试对于化解汉字性质研判异说纷呈局面,对于推动汉字学乃至文字学理论建设,多多少少有所贡献。

注释: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范文5

关键词:文字;字体;设计;区别;关联

首先要强调的是,文字设计和字体设计不是文字游戏,二者看似属于文字上的区别,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与追求,它们是设计艺术中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运用与设计范畴。由于经常碰到混淆二者概念的现象,觉得有必要把二者的关系加以厘清,有助于我们更清楚、更客观、更深入地认识文字设计和字体设计对于艺术设计及我们生活、审美的意义。

要想清晰、准确、客观地认识与理解二者的区别于关联,首先就得各自的再认识入手。

一、文字设计的再认识

文字设计的着眼点在于文字的视觉造型化、符号化,把文字作为视觉构成元素来对待,强调文字的视觉信息传达功能,把它作为画面的构成元素来对待,在这里,它在某种理解上可称为画面而非字面价值的体现,故而,文字设计在强调完美实现图形化、视觉化的信息传递价值意义的基础上,进而追求和体现它的文字功能。它首先满足的是文字的图形化功能,其次才是文字的信息记载、传达功能,因此,它更注重信息的视觉造型化,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字信息传达功能,具有了文字信息与视觉符号化、视觉造型化的多重属性。在这里,文字设计的原则是,以视觉画面为中心,按照构成原理,把文字的处理构成化,加强文字特征的构成化处理,但不放弃文字自身的文字特征与视认性,以满足并加强文字形象化的视觉审美感受,最大限度的体现文字的视觉美感和信息传达功能。也就是说,对于设计师而言,文字首先只是点、线、面三大构成元素所组成的视觉符号,他首先满足并考虑的是它的视觉信息传达功能,其次才是文字功能,然后才是二者的完美结合。不过,能否完美结合二者功能直接决定设计的成败,所以,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另外,文字设计的应用范围多为视觉画面的标题、字构标志、签名、字构图案、以字构为主的画面等,但基本上属于文字字数较少的情况。以文字为设计构型对象加以艺术化处理,来实现设计思想理念或主题信息的传达的时候,这几个文字往往是画面的视觉及信息中心或主要中心之一,关系到画面信息传达的大效果、大方向,就有指导性或引导性的作用。而较大篇幅带有字体设计性质的信息说明文字,主要起到信息补充、说明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字体设计的再认识

对于字体设计的认识首先要体现在一个“体”上面,体是一套系统;一种规则;一种模式,有着可普遍遵循的规律,有着严格的规范与法则,所有的信息处理都要符合规则的需要与要求。字体设计强调的是整体的视觉效果与信息传达功能及关系;解决大面积文字在阅读过程中视觉上的流畅性;体现出视觉审美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在此基础之上,才是文字个性属性的追求与发挥。为什么字体或字体设计要遵循这些规则呢?那是因为大面积文字的阅读用时相对较长,过于变化的文字造型会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视觉及精神上的疲劳感,不利于信息的传达。以我们汉文字为例,我们所常见的字体有行楷、魏碑、隶书、琥珀、舒体、黑体等等,应该不下几十种吧,然而,我们所接触到的以文字信息为主的书籍,基本上却是以宋体字为主,为什么?究其原因,无外乎,宋体字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它完美解决了文字个性审美与共性审美的认识问题,精准把握两个审美的“度”,个性美完全服从共性美,而共性美中又不失个性美。因而它不过分张扬,在点线的处理上,曲直兼顾、舒张有度,比例和谐、结构合理、动静兼顾,完美的实现了文字功能与审美的高度统一,成为记叙性、说明性文字字体的首选。虽然其他一些字体的使用频率也较高,像黑体字,使用的范围就比较广,但基本上都控制在一定的篇幅和文字数量的范围之内,不宜大面积、大篇幅使用,否则极易产生视觉上的不适。而从视觉上讲,这些字体都很漂亮,都很有个性审美特征,甚至像舒体、魏碑、隶书等本身就是艺术审美性极高的书法艺术字体,但是,一旦需要强调整体感、共性美,或者阅读时的愉悦感、流畅感的时候,各种字体优劣便很快显现出来。

故此,字体设计并不追求文字个体特性,而注重文字的整体视觉效果和整体风格,强调的是文字整体的视觉审美。较多文字内容的时候,适宜的往往是较规范的字体。一般情况下,字体设计使用在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性等文字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为了满足观众阅读时的愉悦感和兴趣,大都采用与设计风格及主题相适应的的字体设计,以适应并体现整体设计主题和观众的心理需求。

三、文字设计与字体设计的区别

从前面的认识过程不难看出,文字设计与字体设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两者的设计理念和出发点完全不同,文字设计首先把文字看做画面视觉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淡化文字属性,强化文字构成与图案图画方面的视觉审美与信息传达功能。在这里,它首先是视觉形象,其次才是文字,它是视觉与文字信息的结合体,它既服从与画面信息传达的需要,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文字的属性。而字体设计注重量化文字的视觉整体性,强调的是在文字的规范性、程序性、标准性的基础上,给阅读者带来的视觉审美及信息感受时的愉悦感、舒适感。它更侧重于文字信息属性的表达。二者相对而言,一个注重视觉造型的图案化、符号化功能,强化个性语言的表达;一个则注重文字信息传达的准确性、规范性与标准性,强化共性语言的表达。一个强调视认性,一个强调阅读性。

四、文字设计与字体设计的共性与关联

其实,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或层面讲,文字设计与字体设计并不是没有关联性,我们所进行文字的设计工作,都属于对文字的艺术处理与表现,以满足其在特定环境中的需要,而字体设计本身也就是文字设计或称文字设计的一种形式。但从狭义的角度出发,厘清二者的关系,有助于纠正有些人文字设计、字体设计概念不清,认识不明、思想意识表述不准确的客观现象。

而从认识的角度讲,文字设计与字体设计在其他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与共性:

1.都强调艺术个性:在设计作品中,始终要求体现作者独到的设计创意,追求个性化视觉语言,完美体现设计构想,实现并达成设计目标和初衷。故而,在画面文字与字体的设计与使用上,根据视觉信息传达的需要,设计师不但重视,而且最大可能地强调其个的发挥。也就是说,对于设计师及其设计作品而言,在同一画面或视觉宣传体系中,在各自的信息传达功能上,不管文字设计也好,字体设计也罢,都已经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各自的艺术个性。

2.都强调视觉审美:只有美的事物才能吸引观众;只有美的事物才能打动观众;只有美的事物才能影响观众,那么,也只有观众认为美的设计作品才是成功的设计。因此,设计师对于文字设计与字体设计的态度,都是在各自功能属性的基础与前提下,追求并试图审美上的突破与再完善。

文字与语言的共性范文6

关键词:不可译性 汉英混杂 文化大融合的现象

一、不可译性问题

为什么翻译中出现不可译的情况?我们知道,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而且还是对客观现实的独特反映和记录。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是使用该语言文字的人们在他们居住的区域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产物。人们居住的区域不同,世界上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但是,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可以观察到相同的自然现象,就像日出日落,月缺越远,达雷闪电,刮风下雨等,接触到相同的事物,如,水,火,泥土,树木,花草,劳动工具,生活用品等,有同样的需要,如,吃饭,穿衣,劳动,娱乐等,产生同样的感情,如,喜,怒,哀,乐等。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有着共同的客观规律,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种自然界的共性和人类社会的共性造成了个各种语言文字的可理解性。语言文字的这一特征是翻译中可译性的客观基础。然而,不同区域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同中有异,各有自己的特点,不同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先后不一,表现形式迥异。这些差异又形成了语言文字方面的不可理解性。这就是翻译中不可译性形成的客观原因。

不可译性分为两种:绝对的不可译性和相对的不可译性。绝对的不可译性是语言文字本身,这是不言而喻的。翻译当中同一层结构可以体现在不同的表层结构中。因此,一种语言文字本身不可译,并不等于该语言文字表现的深层结构不能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来体现。恰恰相反,同一思想,同一内容,即可以用同一语言文字的不同话语局势表达,也可用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述。但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形式本身却不能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形式。翻译中的绝对不可译性正式与这一点有关。也就是说,翻译中的绝对不可译现象一般都是与语言文字形式相关的一些现象。它们是::

1. 语言文字本身成为叙述的对象,在科学著作如语法书中,语言文字本身(语音,字形,词,句等)成为描述的对象。在这类情况下,人们是不可能将它翻译出来的。例如:重音前的[o] 发[Λ] 音,无法用汉语表达,只能照录。

2.与语言文字的形式特点有关的不可译现象。这类现象大多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形式特点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属于这类现象的有韵,尤其是头韵,文字游戏和一些实用意义等。

相对的不可译性:某些语言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不可译的,而在另外的条件下是可译的。这类不可译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语言是客观现象的反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所独有的十五。各国语言中反映该国她俄有事物的词语,往往使译者找不到与之对等的译语词。这类词语在最初引入时,译者往往要加注,否则读者不理解。在这个阶段,它们是不可译的,而且同一个词可能出现几种译名。

二、“不译”中的拼音音译策略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通过“不译”的各种手段翻译过来的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必须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概括起来,汉语对通过“不译”的各种手段翻译过来的词所采用的翻译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完全的音译: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通过“不译”的各种手段翻译过来的词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如:酷 (cool)、迪斯科 (disco)、欧佩克 (OPEC)等。

2.半音半意: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复合通过“不译”的各种手段翻译过来的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前半部分采用音译,后部分采用意译,如:呼拉圈 (hula-hoop)、因特网 (internet)等。另外一种是前半部分采用意译,后半部分采用音译,如: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水上芭蕾 (water ballet)等。

3.音译附加汉语语素:以单音节、双音节译词加汉语语素的借词使用最多:一类为音译语素加汉语语素,如:嘉年华会 (carnival 会)、高尔夫球 (golf 球)等。另一类为汉语语素加音译语素,如:打的 (打 taxi)、小巴 (小 bus)、中巴 (中 bus)等。其中音译语素有的代表一个英语单词,有的代表部分语素。汉语语素有的是词根语素,有的是词缀语素。

4、音意兼顾:即选用接近通过“不译”的各种手段翻译过来的词词义的汉字进行转写。汉语同音字多,为译名用字的筛选提供了方便。或者是部分或者是全部音意兼顾。如:施乐 (Xerox)、香波 (shampoo)、味美思 (vercuth)等。

5.英文字母附加汉字:CT检查、BP机、T恤衫、IC卡、PHS电话机、SOS儿童村等。

6.英文字母缩写形式或单词:CD、VCD、DVD、DOS、TV、MTV、PC、BOT、CD-ROM等。

三、结论综上所述,尽管通过“不译”的各种手段翻译过来的词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冲击,但汉语并未像某些语言学家担心的“欧化” ,“异化”,也就是说所谓的“杂化”,相反,通过“不译”的各种手段翻译过来的词的进入扩充了汉语的词汇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汉语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文字系统和其悠久历史,不会轻易地被任何通过“不译”的各种手段翻译过来的词所替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汉语也必将受到世界更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施锦芳、郑军荣、毛怡:《试论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米晓媛、金婷婷:《英汉文化差异及不可译性》,通化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