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1

(一)外国文学作品语言翻译现状

当下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就汉语语言规范的程度来说,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大量的残次品。很多翻译在语句上不通顺、错别字频出,甚至时而能够见到从未见过的成语或者词语,这些成语和词语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惯用的习惯词汇,甚至不属于科学的用法,却频繁出现在了不少文学作品的译文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效果的过程中,出版社在其中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然而对翻译中的语言规范化要求存在明显的漏洞。文学作品的译本在出版之后才发现有明显的翻译问题,并不同程度地存在汉语语言不够规范等明显状况。随着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文本在翻译之后始终不能够保证高质量的翻译,出版社在出版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检验和监管机制,译文出版后错误较多。

(二)问题原因

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工作量大,报酬微少,导致很多翻译者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的翻译人员不愿意做文本翻译的工作,而从事真正的文本翻译工作的人则在素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非专业人士对文学作品的翻译,首先不具备外语的扎实基础,其次是在将外语转换成汉语的过程中,对汉语语言了解十分有限,在语言规范方面出现的漏洞十分明显,暴露出大量的翻译问题。在汉语语言规范方面,包括对基本的句型、语法和用词上都显得捉襟见肘,具备文采的翻译则少之又少。综合看来,翻译者各方面的素质差异造成了当下在外国名著的翻译过程中存在参差不齐的质量问题。

二、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汉语语言规范的原则

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尽量忠于原著,同时要注意用语准确。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由于原著本身对措辞和文采的考究,翻译工作者应当注意翻译的过程中措辞的准确性和文采,避免粗制滥造。与此同时,要注意外语和汉语在转换过程中的文化背景变化关系,不同的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将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过程实际就是一种文化的转换和对作品的再加工,翻译者只有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转换才能够自如地进行思想上和文采上的转换,保持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在翻译的方法上,就语言的转化来讲,翻译工作实际上是将其他国家的母语转换为我们自己的母语,语言之间充分的互动关系成为了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于译者而言,一是要熟悉外语与中文之间的差异,其二要熟悉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别。当下对翻译工作并没有统一的原则和硬性的要求,但是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通行的翻译原则和正确的翻译方法是翻译工作者应该共同遵守的方向,使翻译的文学作品更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阅读习惯。

三、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汉语语言规范化途径

(一)尊重语言翻译的原则

首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当重视通用语言翻译原则的遵循和借鉴。整体上讲,应当本着对原著尊重的态度,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著有最大程度的尊重。就用词方面,尽量做到用词考究和准确。汉语语言文学是包罗万象的,同时在使用方法上和语法、句法、词法上也是十分复杂的,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充分要求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的文本做到尽量负责,尤其是在语法句法的使用上应当严格考究,避免低级错误的产生。其次,对翻译的外国名著的文本要注重结合其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关键意思和名著的思想、主旨等重要内容。就文采方面应当细心进行推敲,大多数外国原著对文采的要求都是较高的,例如劳伦斯的小说中对语言的运用十分的自如,同时对文采方面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劳伦斯的作品甚至都可以作为经典的范本供外国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在翻译诸如此类的作品过程中,对作者的意图和文采应当进行仔细地推敲。避免太过于生硬的翻译,在尊重用词和基本语法的同时,注意考虑兼顾文采。第三,是对于文化差异之间的合理转换。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特定元素的表现和接受都是很委婉的。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和理解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外国的很多名著在对男女描写上都较为开放和大胆,实则是因为在其国家文化中,将原始的生命张力和人体美感作为了一种审美的尺度;而在中国读者的接受过程中,这类文化渊源形成的翻译差异应当得到合理的重视和转换。尤其是中国读者对比较开放和露骨的翻译表现出本能上的排斥。由此,就需要翻译工作者对所翻译的原著进行推敲,尤其是在涉及敏感文化现象的时候,应当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习惯性表现,进行合理科学地展示和呈现。

(二)对汉语语言基础知识的过硬掌握与合理运用

在对外国名著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本着准确、真实的原则能够帮助翻译者正确地呈现原著,顺利地转换为中国读者能够接受的词汇、句子和具体表达方式。而就其基础,是对汉语语言基础知识的过硬掌握,尤其是对现代汉语的扎实掌握和推敲,最大限度地避免在基本的汉语语言语法方面出现错误。严格避免“自创词语”的出现,应当以现行的汉语语言习惯用语为出发点进行翻译工作。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基于汉语语言规范的用法,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较为贴切的例子。其一是运用音译法的时应当注意选取合适的汉字进行表达,而不应当仅仅用其发音来翻译。在音译的过程中,用发音近似的汉字进行翻译。例如对伏尔泰Candid进行翻译的时候,相对于傅雷《老实人》的翻译来讲,一定程度上孟祥森的《憨第德》更惟妙惟肖。在尊重了汉字发音和英文单词发音相近而选取了合适的字词的同时,也注意了在文化方面的转化。单词can和汉字“憨”相近,而“憨”字也恰恰表现了书中主人公的性格,憨厚老实,已经承载了很多的文化元素和翻译要素;其次是在直译的过程中,翻译者承担的角色实际上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再创作。例如,对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著翻译中,有一部为ThePriceandthePauper被直接翻译为了《王子和贫儿》,做到了意思准确并科学的传达了作者的创作主旨。同时属于直译中的AfarewelltoArms也被直接翻译为了《永别了,武器》,细看小说的内容,是以反战为中心的,而直译则准确的表达出了这一主题;其三是意译方面,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在这个部分,大部分翻译工作者不能够做到规范化的翻译。不少翻译工作者为了保证翻译字词上的贴切忽略了文采的融入,另一部分则很容易为了凸显文采出现重大的基本错误。例如,艾米丽•布朗特的WutherringHeights在起初的时候被翻译为了“咆哮山庄”,就汉语规范化的角度来看,是十分不合理的。山庄作为一种宏观的景物和事物存在,不可能出现动物的表现,即:咆哮。同时,“咆哮”也极大的降低了翻译的美感,容易让人产生紧张的情绪和恐慌感,不符合用字选词的美感要求,甚至没有科学的搭配;其四是注意改译过程中规范化的具体操作。例如对GonewiththeWind的翻译中,我们在直译的层面上理解为“随风而去”或者“随风消逝”等等,而最后广受欢迎的译本则翻译为《飘》,在这样的改译上,通过选择合适的汉字来表达整本书的内容和中心主旨,尤其是在对具体的汉字选择上,做到了精细和考究。

(三)出版流程上的保障

当下对外国名著的翻译出版过程中,由于出版流程的不尽人意,使得部分出版商为了规避责任和转嫁矛盾,将对翻译中的基本矫正和语言语法等交给了翻译工作者本人来校对,这样容易造成翻译工作者对自己的错误不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发现了编辑中的错误,对语法、语句翻译和用词的考究上依然处于无意识的状态。由此,就需要我们从出版流程上进行规范,规范出版环境,选用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的校稿编辑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专业性的评估。尤其是对于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语法、文化背景等直接涉及汉语语言规范化的因素进行审核和校对,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修改,保障所翻译的名著的基本质量和进一步的优化。

四、结语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2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学欣赏 文学评析 评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68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Literary Works

HUANG Jun, YU Yongyang

(Jiangxi Provinci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Author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literary works, it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main aspect of literary activities. Literary evaluation is the way to make the charm of literary works.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he perception,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 and resonance of literary works. The literary criticism is based on the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analysis and review of literary works.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and evaluation are indispensable in literary activities.

Key words literary works; literary appreciation; literary analysis; analysis methods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活动让读者借助作品的文学语言,具体地认识形象及其反映的社会本质,进入由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或多或少地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但是从理论上讲,怎样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析,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1 文学作品的欣赏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文学活动被称作文学欣赏。从性质上看,文学欣赏首先第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包括对文学作品形式、风格、语言的认识与理解;也包含着对作品中的题材意义、主题思想的认识与理解。文学欣赏的发生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主观条件,即是我们所说的读者;二是客观条件,即文学作品。这两个条件之间互相影响和渗透,读者所要欣赏和评论的对象为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也能够为读者带来享受和愉悦。文学作品中不仅仅只包括感性特征,其中还包括诸如道德、真理、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等理性的内容,文学作品的这些理想特征要求欣赏者将理性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充分把握文学作品。文学欣赏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1 知觉阶段

欣赏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最初能感知到的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形象。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形象,读者进行文学欣赏时就是对文学形象的再现。文学欣赏的知觉阶段中对形象和形式的感知首先通过文字语言,语言是对形象的刻画。如《红楼梦》里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短短几句话便能透出林黛玉的体态特征和人物性格,语言的描绘使得欣赏者在看到这几句话时便在头脑中生出林黛玉的形象。所以欣赏文学作品时,必须先仔细品味语言表达出的画面与形象,弄懂里面各词句含义,然后再通过积极的思考,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方法,将间接的艺术形象再建为完整的生活画面,由此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这样便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1.2 理解阶段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可视的对象还是理解的对象。欣赏者不可能在一块白板的状态下,在没有一点前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艺术作品。文学的语言和作者的背景、历史积淀、人文修养、个人体验等等相关。阅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就要对作品进行充分的理解,将语言转化为有色彩、画面、人物、动作的形象。一部文学作品也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要理解文学作品,必须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1.3 体验阶段

在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最高级的阶段是体验,它最能与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相吻合的接受方式。欣赏者在知觉,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在反思、间接理解基础上的,体验的过程包含着对作品中内涵的深刻把握。作品内容在体验中被完全升华为有意味的形式,同时也散发出意蕴和意味的光芒。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作者的主体都被文学作品中的主体、自我所代替,无法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主体和自我。通过体验的过程,文学作品与欣赏者达到了亲密无间,相互融合的同一。在体验的过程中,欣赏者在文学作品中感到自我,文学作品的整体意味也在体验中显现出来。

文学欣赏经过知觉、理解和体验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被文学作品感染。把握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净化接受者的心灵,让人们在其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意义和价值。

2 文学作品的评析

文学作品评析是读者在文学欣赏和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寻找灵感和共鸣,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并对其中的语言、人物、思想进行解剖。文学作品的评析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小处着眼,结合实例

一部文学作品包括内容和形式,其中欣赏者可以评析的内容也很丰富,如主题、思想、人物、场面、氛围、语言、风格特色、文学家创作等等,但在评析时,最好从小处着眼,不能选题太大,如果太大涉及较多只能泛泛而论,评析就会空洞不够深入。如:评小说 《三国演义》,题目太大并且不具体,往往不知从哪里写起。应该从小处着眼,从《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点或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或是整体的主题思想、或其典型风格特征、或某个人物形象,或某种现象等,不能大面积撒网,全面涉及,缺乏重心。必须抓住重点和要点以及特色鲜明的地方,也就是作品的闪光点和突破点,或者给人造成冲击的部分,循序渐进、有层次地剖析,呈现其独特之处,品味其感人之处及其深隐的意蕴。另外,评析文学作品,既要呈现出理论,还要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要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相互印证互为支撑,评论观点要紧密结合作品材料,不能仅表达出评论观点,而没有通过实际案例作为支撑材料,也不能仅堆积一些案例材料,而没有鲜明的观点,必须将叙述和议论结合,评论要讲究专业性,在评论的过程中进行分析,才能与作品产生共鸣,层层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内在意蕴。

2.2 独特的角度与观点

就文学评论而言,“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人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比如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有的人关注的是当时人的生存状态,有的人想要挖掘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还有人会看到里面的男女主人公经过时间的变迁发生的改变。所以,在进行文学评论时,要有独特的视角,选取作品最凸显的角度,忌讳人云亦云,跟风现象。一个人说这一点好,然后一百个人也跟着说好的文学批评现象并不少见。要想做到,文学评论能够引人注目,必须选择新颖和独特的角度,别人已经阐述过很多遍的点,并不是没有可写之处,这就要选择不同的材料来加以论证,或者在别人浅显论述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更为专业的分析。同时还应该由自己的观点,在欣赏作品时用自己的眼光尽情地自由地欣赏,自由地享受,抛开前人对它的限制,去欣赏作品的内在意蕴。然后可以在结合理论,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并能够做到论证自己观点时,有理有据,自成体系。

2.3 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结合体。而文学作品的感性和理性通过文学语言来实现。比如在一部小说中,虚构和夸张的手法便是文学语言的一种形式,它用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这种形式的文学语言又能将文学形象呈现出来,所以既是形象的又是感性的,又能通过文字的组合构成可以理解的意义,从而达到可以讲述深刻的理性内容的目的。从评论者的角度来看,必须能够领悟这种文学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用感性形式和形象来显现真理。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就采用了夸张、反讽的手法,将孔乙己塑造成一个可怜而又可笑的人,这只是对孔乙己的感性认识。而鲁迅先生通过这些揭示了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中“吃人”的本质。《孔乙己》中有着强烈的对比,一边是看客,一边是孔乙己。看客身上彰显着“快活”,也反衬着孔乙己的悲剧性。这便是感性和理性结合,在感性形象的背后蕴含着理性的内涵和哲理。评论家要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以便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体悟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所彰显的艺术魅力。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评论者如同一个优秀的文学创作者一样,对于自己的评论对象或表现对象,既要有生动的情感想像力,又要有敏锐的理性剖析力。

2.4 注重想象与情感

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例如艺术手法、故事情节等,对作品进行想象性的再创造。在想象的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来感受这一瞬间所暗示的丰富的内容。文学家将自己内心具有标志性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所以在进行艺术欣赏的时候势必要投入情感,在文学评论中,情感是最重要的,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是因为不论是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角度看,文学家通过文学语言要表达和欣赏者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到的,都已经不可能是文学家和欣赏者个人的私人情感,而是通过文学语言符号化、客观化、普遍化的人类共同的情感。

3 结语

文学评论作为文学接受的一种方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层次。文学欣赏是一种欣赏性的接受,欣赏性接受是一种直觉性、主观性和享乐性都较强的接受方式。而文学评析则是一种理性的探究,要求理论性,也要求从一个观点和立场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出作品的深层意蕴;对作品内部的各要素,以及作品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分析、阐释作品中包含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作为文学评论家要做到,对作品精度的基础上,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与作品产生共鸣,也要不断扩展自己的阅历,增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在文学评论中将自己的观点诉诸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注重自身的感受,并将作者的情感和想象,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再现出来,做到赏析结合,评析有理有据,独到、新颖。

参考文献

[1] 江林.怎样欣赏文学作品.高师函授,1984(2).

[2] 邹积艳.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析方法探究.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2).

[3] 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3

1. 文学作品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1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文学作品在英语教学具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意义,在提升英语基础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与素质。经过教师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讲解,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总之,通过英语课堂中的文学作品教学,可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文学知识以及文化发展历程。

1.2 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

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缩影,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因此,通过文学作品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读者深入接触到文学背景,对于教师的英语教学和学习都有着重要意义。文学作品所涵盖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文字的意境,使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到文学作品的发展背景基础上,对英语的学习与记忆更加深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3 提高英语水平

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中所含有的单词、语法以及写作方式种类非常多,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吸取文学作品中英语单词、语法以及写作方式。比如:遇到文学作品中的新单词、新语法或者新词汇,就可以通过和教师交流,并找出解决疑虑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同时还可增加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水平。

2. 文学作品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 读完整的文学作品,突出其中的文学意义

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包括人名、地名等语言文化知识,教师通过文学作品的英语教学,可让学生注重英语知识点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充分了解文学作品背景与知识。当读完整的文学作品,将会突出其中的文学意义,才能让学生充分明白其创作文学作品的背景,从而可使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见解充分评论文章。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比如涉及社会、历史、作者创作作品的背景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学作品。不断思索,与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从而才能真正达到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目的。

也只有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从完整的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与体验,才能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在读完文学作品之后,充分了解文学作品,用新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模式充分审视自身的民族文化,将自身民族的文化有上升一个层面。

2.2 讲解欣赏作品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光盘等各种方式搜索国外的文学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将英语教学中的文学课程重点转移到知道学生如何搜集与鉴赏,而不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中心思想的表达手法等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师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情节安排等进行研究。

2.3 总结学习心得

总结学习文学作品的心得是读书中最可贵之处。学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不仅深化学生对原著文学作品的独特见解与笑话,同时还可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语言艺术的英语语句,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总结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才能使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升华。这种英语教学方式才可能真正发挥出学生的跨文化国际交际能力,达到高质量的英语课堂教学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1] 刘桂影, 李森. 论课堂教学话语的实质、价值与优化[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06).

[2] 曾文婕. 西方学习理论的三重突破:整体主义的视角[J]. 外国教育研究, 2012(10).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4

一、高中阶段英美文学阅读现状分析

文学阅读对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重要性不言自明。事实上,新课标在呼唤文学作品回归课堂,一些学校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具体到实践中,课程改革以来,真正把文学阅读引入高中课堂的学校仍然为数不多,实际效果也不明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美文学阅读在高中英语课程中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1.教学功利主义的影响。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生理、安全列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和自我实现是最顶层内容。对照马斯洛五需求理论,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最基本的语言知识点都没有掌握,英语成绩就无法稳步提高,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提升等都将是空谈。因此,在高中英语课程中,语言知识得分点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教学设计都围绕得分点来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师生普遍认为,文学阅读对英语水平的提升见效慢,对英语成绩的贡献少,与其把时间花在文学阅读上,不如用来辅导语言知识、语法难点,这便是英语教学功利主义对文学阅读的影响。

2.语言工具论的影响。学习英语一方面是它的工具性,即语言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它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包括语言文化和文学修养。高中英语课程更侧重于语言的工具性,着重培养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局限于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点,并通过英语考试考查水平。相比之下,英美文学的语言更为丰富多样,具有陶冶性情、开阔眼界的作用,在培养修养、提升素质方面,效果提升远不如前者,因此,文学阅读往往被视为大学阶段的课程内容。新课标对文学阅读的定位,强化了师生的这种看法,使英美文学阅读在高中英语课程中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3.阅读资源匮乏的影响。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仍缺乏难度适当的优秀教材,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特别是英语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更加缺乏文学阅读的热情,一旦缺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阅读便无法完成。同时,教师的英美文学功底积累不足,对文学教学有畏惧心理,外籍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中外文学理解上的障碍,也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二、高中英美文学教学的价值定位

过高的目标定位及主观的认识误区,导致英美文学作品无法有效融入高中英语教学。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定位文学作品的功能。对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文学阅读对高中英语课程学习中的价值作用,不仅是提升人文修养和素质的金字塔顶端需求,也可以成为英语学习的基本课程要求。

1.教材资源价值。很多人质疑英美文学作品引入高中英语课程的可行性,认为文学作品难度太大,基础较差的学生将无法完成阅读。这一观点看似合理,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文学作品并非中学生高不可攀的教材资源。纵观历史,英语界很多前辈的学习经历可以给我们肯定的答案。如,季羡林回忆说:“在中学时,英文列入正式课程。在两年半的初中阶段,英文课是怎样进行的,我已经忘了。我只记得课本是《泰西五十轶事》《天方夜谭》《莎氏乐府本事》。”王宗炎也曾说:“使我对英语发生兴趣的不是英国人,而是阿拉伯人――他们创造了文学名著《天方夜谭》。对于一个14岁的青年,这本故事集太引人入胜了。在我们那个中学,《天方夜谭》是三年级唯一的教材。”由此可见,高中阶段的文学阅读并非遥不可及,只要选好教材,英美文学作品将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2.语言学习价值。目前,高中阶段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基本定位在“欣赏”的价值层面,并被教学功利主义者所抛弃。事实上,文学作品固然有其修养提升的金字塔顶层价值,但回归到高中教学当中,选适当的文学作品不仅值得欣赏,还具有语言学习的基本价值功能。季羡林等在中学阶段学习《天方夜谭》等文学作品,未必懂得欣赏文学的美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学习语言知识,分析语法结构,培养阅读策略。结合当前的新课标改革,我们同样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文学阅读教学,结合考试需要,学习语言知识点,培养阅读理解策略,提高英语作文水平等。

3.兴趣培养价值。中学生的特点在于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受目前的教学观影响,中学英语教材所呈现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短文和对话,很少涉及童话、戏剧、名著等中学生所喜爱的文学作品题材。在考试内容中,阅读理解文章更是难见文学作品的身影。缺乏感兴趣的题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受压抑。在此情况下,迎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一些语言优美、情节动人、故事性强、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作为英语阅读学习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

三、高中英美文学阅读的教学设计

英美文学进入中学英语课堂,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开展。从价值定位来看,文学阅读应从理念、教材、阅读三方面着手实施。

1.理念方面,要突出英美文学的重要性。明确英美文学的价值之后,必须将这种理念传输给决策者及参与者。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包括从学校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都应充分认识到英美文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其中,学校应当承担组织任务,组织教师成立专门的英美文学研究小组,制订健全有效的教学计划,将英美文学逐步引入教学课堂,通过语言教学与文学阅读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认识英美文学对提高语言学习水平的重要性,通过戏剧表演、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文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2.教材方面,要确保文学作品的可读性。黑塞说过:“每个人应当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所需的阅读对象也不同,偏难的文学作品会造成阅读障碍,减退学生的学习兴趣;过易的作品又不利于提高语言学习水平。同时,英美文学纳入教学课堂,又必须具有普适性的特点,这样才能有效开展课堂学习。因此,英美文学的教材选择,必须着力于解决个性与普适性二者之间的矛盾,准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而言,应当注意三个因素。一是课程的安排,教师要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既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又确保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二是难度的选择,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语言能力,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词汇和篇幅要求选文,词汇量应在3000左右,并控制超标词汇的数量,对超标词汇宜作注解,选读作品则可适当放宽。三是题材的选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在诸多文体中,短篇小说篇幅适中,情节性强,有利于高中学生学习掌握。其他中长篇题材,如,狄更斯的《远大前程》、电影《哈利・波特》、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及文学名著改编本,经典作品的简写版等等,也可以节选学习。

3.学习方面,要整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首先,文学阅读要有效服务课堂教学,包括语法分析、词义语境猜测、文章结构分析等。比如,学生在语言学习课上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这些策略可以在文学阅读课堂中使用,扫除文学作品阅读中遇到的文字障碍。其次,要开展文学作品的归纳分析。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已经学习过文学作品的归纳分析,具备挖掘作品主题和意义、分析小说要素结构的能力。在英美文学阅读课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语文课堂所学的相关知识,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对于中长篇作品,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归纳文章梗概和精选内容。结束阅读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复述、续写或评论作品,达到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最后,要丰富文学作品的授课方式。许多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可以用来阅读,还可以当成学生范听、范读的训练材料,一些剧本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来表演。通过互动的文学作品学习,将使学生变得十分活跃,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理想途径。

总之,英美文学作品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载体。高中学生要通过文学阅读达到提高语言水平的目的,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勤于思考,假以时日,必将收获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梁亚平.高中英语新课标与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的开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4(6):49-51.

[2]傅山云,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教学实践研究[J].英语教师,2012(11):2-5.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5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西方文化;差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英语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与国际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通用语言,因此,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促进我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有效交流,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在结合我国文化与英国文化的基础习惯之上,尊重我国文化与英国文化的习惯差异,使翻译作品能够做到二者兼顾,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我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发展与进步。

一、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与国际其他国家的往来密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也越发突显,英语文学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部分,而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能够让中国读者更深入体会到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拉近中国读者与英语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促进中国与各国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我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此外,由于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要选择其对应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准确表达文学作品中的内涵。探析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处理方式,使文学作品翻译不只针对英语单词,而是让中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英语文学的内涵与魅力。

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策略

1.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要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要根据该作品的体裁特点,选择不同的翻译技巧,从而结合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作品进行透彻的分析,再进行翻译工作,以便对英语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做出更准确的表达。其次,由于英语文学作品体裁多元化,例如:散文、小说、科技应用文以及诗歌等,其中散文、小说与诗歌这些文学体裁的文化元素具有多样性特点,能充分展示出作品的文学性与以艺术性。因此在翻译散文、小说或者诗歌的过程中,翻译人员要对该作品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并分析其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感悟,再结合中国人语言与阅读的习惯,对英语文学的翻译技巧进行合理调整,以便在翻译时能将原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正确体现出来,便于中国读者正确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文章主旨,有利于提高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艺术性与文学性。最后,英语文学作品中的科技应用文,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更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而文化元素较少,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要着重掌握翻译作品的核心内容,对专业用语或者专有名词必须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手段,而对于其中的文化元素则不必过于考虑。2.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方面入手,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equivalencetheory)源自于美国,其强调的翻译概念是: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词汇含义上的对等,还要使翻译中整体文学作品的风格、体裁以及语义都要形成对等,从而更准确的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文化。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要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本原则,正确处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便让中国读者能够了解该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含义。例如:“Thewaterthatbearstheboatisthesamethatswallowsitup.”如果按照直译,将会翻译为“载着小船的水和把它吞没的水是一样的。”,这很显然没有清楚表达这句话背后的深意,而如若翻译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促使中国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其内涵。3.正确解读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理论,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异化与归化是一种翻译理论,源自于20世纪末的美国,由LawrenceVenuti所提出。其中,异化理论强调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以文学作品中源语言文化为最终目标;而归化的理论强调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以文学作品最终所翻译的语言文化为目标,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概念。赞同异化理论的翻译人员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文化交流,是使中国的读者能够领悟并接受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重点在于“接受”,而不需要读者去了解其中的内涵;赞同归化理论的翻译人员则认为,翻译作品应遵循“功能对等理论”,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使所翻译的作品能够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与语言习惯,让读者能够充分感知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其重点在于“感知”,二者都有各自的道理与优势。对于异化理论而言,可以使翻译作品更符合原文的中心思想,更能尊重原文的语言文化;对于归化理论而言,则更注重文化的内涵能否被读者所理解。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英语文学作品文章的主旨,合理使用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理论,从而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例如:“HighbuildingsandlargemansionsarespringinguplikemushroomsinShenzhen.”译文应该为“高楼和高楼大厦在深圳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果按照异化的理论,将其直译为“高楼和高楼大厦在深圳犹如蘑菇般涌现。”这种表达方式很符合原文的主旨,却让中国读者难解其意,但如果根据归化理论,将其译为“雨后春笋”就能够很容易的被中国读者所理解,符合中国的文化习惯。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翻译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在翻译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涵,再结合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英语文学作品既能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底蕴,又能便于中国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有利于我国跨文化交流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谭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4(2):36-37.

[2]郭晓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大观,2016(4):110-110.

[3]彭莹.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英语文学翻译[J].芒种,2015(24):103-104.

[4]刘果.论如何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广东科技,2014(14):203-203,205.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范文6

关键词:英文电影;英美文学;关系发展

电影与文学的发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但是,两者之间却又是有着异常紧密的关系。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电影与文学的发展都是从生活中汲取的养料,且在此基础上将生活进行了升华。对于电影和文学发展来说,其都需要借助不同的载体将其所具有的艺术内涵、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以及事情发展的顺序等表达出来,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观点等进行彰显。也可以说电影的发展来自于文学作品,如电影拍摄所用的剧本大多就是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的知识,用以诠释成电影所要拍摄的内容。固英美文学作品是英文电影创作取材的重要基础,而电影则是文学作品升华和延伸的重要渠道。[1]现今,随着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许多电影作品创作中都开始以经典文学作品作为题材进行拍摄,也有更多经典电影是以文学作品作为内容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以此促进了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得到了良好的艺术发展。

一、英文电影发展历史介绍

英文电影最开始只是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方式而存在,其中所体现和包含的艺术性相当少。而随着英文电影的发展,且在电影技术上也在不断深化,人们更多的想要从电影中窥探到一些饱含内容的东西,更愿意从中看到一些喜闻乐见的元素,以此作为英文电影艺术性的发展史,开启了其艺术创作之路。随着英文电影的深入发展,其在发展中也分支出了诸多流派,尤其是在电影拍摄手法和技巧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文电影在全世界所流行,且受到人们广泛的青睐和喜欢。对于英国人来说,其最初所拍摄的电影题材大多源自于其日常生活,或者是根据民俗文化等作为题材来拍摄电影。但是美国人所拍摄的电影在题材选择上更加丰富,其更多的想要将一些臆想或者猜测的内容在电影作品中进行创作。所以从美国电影中可以看到诸多关于科幻或者星球大战一类的电影题材。但是,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电影表达方式,其所具有的影响力足以对世界产生震撼。因此,从人们所喜爱的英文电影题材中可以看到,世界人民对于英文电影还是非常推崇和喜爱的。

二、英美文学发展历史介绍

英美文学发展历史与我国古代文学发展颇有相似之处,都包含时代政治或者文化影响等因素,且在文学作品发展上也呈现阶段性的发展。英美文学发展鼎盛时期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的迅速发展,且在该历史阶段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得到了创作,在文学风格和体系上呈现出不同特色。如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追溯的话,那么可以追溯到5世纪阶段,其在当时世纪中就有了《贝奥武甫》等该类文学作品,其所讲述的内容是关于搏斗方面的故事。而随后,在6世纪英国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在文学作品创作上也开始倾向于宗教文学方面的发展,如《英国人民宗教史》就是在该阶段所完成的。而到了9世纪,当时的英国国王韦赛克斯非常喜欢文学创作,且将拉丁文进行了翻译,以此将拉丁文中所具有的文学知识融入到英美文学创作中去。随后,随着国家之间文学交流和沟通的加深,使得英美文学创作在题材和内容上越发丰富。[2]而到了16世纪,英美文学中诗歌题材的出现,为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良好素材,且将文学作品与电影进行融汇,在电影发展中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知识融入进去,能够使电影看上去更加有故事性,以此根据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内容进行改变和变化,逐渐的形成了现今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之间的发展。

三、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的共性及差异性分析

(一)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之间的共性分析

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虽然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之间仍具有一定联系,存在诸多相同点,而在本文研究中则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进行分析。1.在主题表现上存在一致性。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在题材上都是来源于生活,且所描述的对象都是将人作为主要对象。进而根据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背景、社会阶层等的不同,对人们思想、行为、存在的关系等作为描写的线路进行揭示和描述,能够将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彰显出来。尤其是对于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发展的主题来说,对于时代特征以及社会现象进行描写是亘古不变的,也是其艺术形式中所要表达的本质内容。但是,如对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进行了解,则会发现两者之间与生活形态又存在一定区别,虽然在主题和内容上都源自于生活,但是都经过了艺术渲染,而超越了普通生活的描述方法,以此得到了升华。2.在基本要素上存在一致性。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都具有人物、情节、语言、结构、时间、场景等内容,而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题材的不同,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两者在基本要素上仍是相同的,都要根据人物语言表达特点以及情节的设定、情境的编排等来表达内容和主题,以此能够将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彰显出来。3.都是借事表现的艺术形式。两者之间在发展上都离不开叙述这一基本情节,能够通过叙事的表现手法和情节,来将读者和观众带入到特定的艺术创作中去,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作者或者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情感上的诉求。

(二)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之间的差异

虽然两者之间在艺术上存在一定共性,但是在一些方面上仍存在差异。1.电影的时空的艺术。从发展历程上来说,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都是时间的艺术,但是更确切来说电影则是时空艺术。[3]因在电影发展中,其所表现的是电影技术与时空所结合的一种方式,能够在空间构架下根据故事情节将电影脉络表达出来,且在此基础上给观众带来更多冲击力,以此使内容更加丰富。而对于英美文学来说,其所表达的内容只是根据情节所展开的线索分析,且在语句上更加倾向于抽象方式。2.两者在语言表达位置上存在差异。两者之间虽然都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艺术表达,但是语言在两者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却存在一定差异。对于英美文学来说,文字语言是其重要载体形式。不同的文学题材作品在语言文字使用上是不同的,其在文学传播载体上完全要依靠文字为基础进行传播。也可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表达,如果其失去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那么文学艺术也就丧失了其所具有的价值,而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不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情绪。反观电影的发展,其在最初发展形式上是从默剧开始得到的发展。并且,电影发展形式除了语言表达之外,其还具有多种形式的表现形式,如通过动作、音像等的表达等。尤其是电影发展上,其所展示的主要效果是电影镜头,而语言只是作为一种对白或者旁白的形式所应用,能够对电影镜头的发展起到情绪波动的作用。[4]并且,观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注意力大多在镜头表现方面,能通过视听语言了解到电影情节和内容,而不用通过观看文字就能够了解到整部电影所要讲述的内容。也可以伴随电影演员动作、表情,或者布景等的应用,能够完全的将内容得以彰显,而文学作品则要通过语言才能将内容进行刻画,其具有一定抽象行为。

四、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英文电影补充了英美文学作品中表现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文明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影的出现和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视听艺术上的享受,俨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享受和消遣的主要方式。虽然电影在题材上大多源自于文学作品,但是其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能够弥补到英美文学作品中表现力不足的问题。如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情感的描述上往往要使用大量篇幅进行描写,而读者需要在充分理解这些文字的基础上脑补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以电影所呈现的话则能够通过一组,或者几组镜头就能够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呈现出来,使观众直观的了解到人物情感特点。

(二)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创作源泉和根基

电影的发展仅有一百多年,虽然经过电影技术和科学技术等的发展促进了电影成为一门艺术形式被人们所喜爱和熟知、了解。但是,电影的发展仍离不开文学发展。对于英文电影来说,其在创作源泉上往往都是根据诸多优秀和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得到的创作,所以可以说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根基所在。[5]如人们所熟知的电影《沉默羔羊》、《在路上》、《乱世佳人》等都是由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并且,在电影对白的应用上往往也是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润色,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往往会在电影作品中被直接应用。这些都说明了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创作源泉和基础所在,其为电影创作和改编提供了重要素材,如果没有文学作品的话,那么电影也无法具有如此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社会影响力。

五、结束语

自古以来文学与电影之间都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且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得到发展。对于英文电影来说,其能够通过电影镜头和画面情节去打动观众,而英美文学过多的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打动读者内心。但是,历史的发展注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搬上大荧幕,使人们能够了解和熟读到更多关于电影和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以此丰富着人们的内心生活。

参考文献:

[1]李贵垓.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以作品《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J].电影评介,2016(02):79-81.

[2]海燕飞.当代英美传记文学的影像改编[J].电影文学,2016(02):99-101.

[3]贺华丽.《杀死一只知更鸟》: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的相关性探析[J].电影评介,2015(24):66-68.

[4]陈丽珠.以《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探析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