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课程特性

近年来,社会上暴力、吸毒等问题频频发生,生命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将生命教育的实施交由学校来承担无疑是一个再明智不过的选择了。然而,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及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在人一生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必然肩负着实施生命教育的义务,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因此,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迫在眉睫。

1生命教育课程提出的背景

1.1生命教育课程提出的历史背景

生命教育最早是起源于在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死亡学,后来被发展成为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国人詹姆斯•唐纳•华特士是最早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人,并在其1968年于美国加州创建的阿南达学校提出并实施了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及其生命教育理念。随后,他还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其中主要探讨了将关注人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健康作为教育的真谛。华特士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试图通过为学生指出通向成熟的道路,而并非是给出成熟,而是给予学生能够终身受用的思维的财富,使其可以不断发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自身持续发展直至终老。[1]其最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知、情、行、意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成熟的个性特征,最终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1.2我国生命教育课程兴起的现实背景

首先,生命教育课程的出现是对社会需求的呼应。近年,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有人际关系日渐淡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盲目追求功利物欲及人性部分扭曲等等,进而导致滥用、暴力及自杀事件的频频发生,正如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的“物质的过分扩张就会使人性匮乏及生存危机”,所以,必须找出一个办法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平衡起来,也就是需要人们真正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而实现这种平衡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生命教育。其次,生命教育课程的提出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目前,为我们所熟知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迎合社会和家长的需要和期望,将学生培养为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而恰恰忽视了其如何对生死和自我的生命意义进行了解和诠释,这样极端化的学校教育目的严重忽视了生命教育的重要作用。追根溯源,生命教育课程本应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只是在日趋物欲的年代里,变成了一个被大众所遗忘的盲点,所以,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生命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最后,生命教育课程是国家政策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这是国家首次在教育改革文件中直接引用“生命教育”的内容,可见,“生命教育”作为一个舶来品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获取了国家直接颁布的通行证,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不仅体现了国家政策的要求,也为各级各类的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2]

2生命教育课程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然而学者们见仁见智。其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燕国材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以及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3]而南京师范大学的冯建军教授定义生命教育是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的熏陶、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4]也有研究者将生命教育定义为依据个体生命的特征,遵循个体生命的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特质为基础,通过选择最为契合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个体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充满活力充沛、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和极具生命创造力的人。生命教育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思想,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感悟生命和保护生命的能力和意识,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才智过人的青年。华特士将生命教育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内容结合,创设了“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宇宙”、“个人发展”、“自我表现和交流”、“理解人类”、“合作”及“完整性等六个自课程,其中包含了自我与万物的融合,自我身心的全面发展,创造力的培养,自我与他人的交流、合作等等内容,目的就是使个体的生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3学前教育阶段生命教育课程的特性

在近几年,生命教育课程话题一直是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探讨的热点,当然,对生命教育课程的关注,除了体现在理论上的研究,还表现于实际的工作中,我国辽宁、湖南等多个省市教育部门已经颁布了生命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并在各地的中小学及大学进行大规模的实施。然而在学前教育这一领域生命教育课程确实极少提及的。相对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来说,学前儿童更需要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因为学前儿童正处于性格、思维、习惯等的发展关键期,其知识经验相对薄弱、自制力较差、情绪外显不稳定等等身心发展的水平,都决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必定有别于普通的课程。根据生命教育课程在我国中小学实施的情况及学龄前儿童独特的身心发展特征,总结出生命教育课程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几个特性。

3.1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针对性

生命教育课程的提出是针对社会中出现的生命异化现象,如对他人(他物)的肆意伤害,对自我生命的伤害甚至是自杀行为以及学校教育中存在着的漠视生命、“教育无人”等现象。也就是说把生命教育课程提出来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说,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然而对于学前教育阶段来说这个针对性应更为显著,因为这个阶段是一个人多种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学到的知识、做过的事情、懂得的道理对其一生都有深远影响。所以,在学前阶段实施生命教育课程要着重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个性和价值判断力,进而形成端正的生命观,最终目标使其成为不仅拥有超群的能力、健康的人格还要兼具高尚道德的人才。

3.2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契合性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为了迎合社会以及大多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忽略了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实效性和可行性。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教育必须依据儿童的心理才能行之得当,如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么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可见,在学前教育阶段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时,需要汲取以往的这些经验教训,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考虑学前儿童的这个阶段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其适应的学习方式,使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材料源于学前儿童的熟知的环境,使其易于进行自我理解和消化,进而真正实现课程设置的目的。学前儿童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他们只能通过观察、模仿或向成人问问题的方式来获得知识。由于年龄限制,他们接触的人、事、物还比较有限,相对来说知识经验比较薄弱,他们无法直接接受与其生活距离太遥远的事物。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柏拉图和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要素教育”理论,其主要包含直观和由近及远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其实就是强调课程内容的安排应从学前儿童身边最近的体验开始,再逐渐扩展到新的事物和更遥远的情境。[5]

3.3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多元性

学前儿童通常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自控力,而且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他们并不适合传统的死板的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模式。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生命教育似乎更应该是生命化的教育,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尊重、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6]出于对学前儿童好动、好奇、好模仿的身心发展呈现的特点,对其生命教育课程实施就要至少包括游戏、观察、讨论、讲解、表演等等的环节,其中不仅要重视课程实施中,师生的交流互动,更要重视学前儿童的亲身参与,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玛莉亚•蒙台梭利曾用“我听见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见了,也就记得了;我做过了,也就理解了”这句话来阐释幼儿学习效率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身参与,亲自体验。那么,在学前教育阶段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最好的方式就是对学生开放,使其身在其中。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方式设计包括渗透课程、单一课程两种,渗透课程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来开展生命教育,如华特士的生命教育课程;而单一课程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编制为专门的课程,例如:死亡教育课程及挫折教育课程等等。[7]而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多个学科中的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似乎对学前儿童是更开放的,也更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到一个更完整的且更系统的生命教育理念,以便于其形成完整的正确的生命观。

3.4生命教育课程评价的内省性

最早生命教育课程的提出和实施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遏制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而带来的资源枯竭、社会暴力及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等不文明现象。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每个人自身的问题,简单来说,由于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导致了精神生活的匮乏,导致人性扭曲以及行为不当的后果。所以,生命教育课程最重要的意义是培养人对生命的认识,其中强调的是个人认识层面的发展变化,尤其对于正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学前儿童来说,更应强调儿童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由此看来,在日常教学中,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并惯用的结果性评价并不适用于此。然而学前教育阶段生命教育课程评价方式应以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为主,以便他们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并随时修正自我的生命观,进而使其更加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最终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J.DonaldWalters.SpiritualEducation[J].ClarityMagazine,1993:32-33.

[2]周长凤.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3]燕国材.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J].中学教育,2003(8).

[4]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5]学前教育课程[M].黄瑾,裴小倩,柳倩,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6]张文质.生命教育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范文2

一、研究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是幼教,而幼儿园相关文件中明文规定“体育在教育行业、幼生的发展阶段有着主导作用,是幼生全方位发展教育的关键要素,是达成教育目标的核心工作”。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通常是以科目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的,仅关注体育技巧与学生需求,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性与表率性的特点,课程引导思维、培育对象、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方式与考评方式等方面有漏洞。笔者以具体疑问为着手点,融合若干年的教学历练,对学前教育体育教程创设与体系化构建给出了科学的意见,期待可以为学前体育教育领域供应有价值的信息。

二、研究模式

(一)文献材料法

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我国期刊论文库、我国优质博硕士学位论文参数库与网络搜集的有关材料与讯息。

(二)调研访问法

约定时间对教育行业的专业人士与幼儿园直接负责人、幼师等实施专访或电话访问,解读幼生在幼稚园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实施仔细的解析与选择材料,为本次研究累积材料。

(三)实践研究法

通过回顾过往的教学经历,探寻教学漏洞,研究解析、总结实践经验,对课程的创设与构建给出有价值的意见。

(四)问卷调研法

通过对学前教育本科学系的200位学生进行问卷测试,搜集参数并整合解析。依照研究需求,创设了高校学前教育学系“幼生体育”课程的专家问卷,包含“幼生教育”的定义明确、幼稚园需要、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创设、考评模式等层面的研究课题。问卷是在初次进行幼生教育课程创设预案的设计中,对有着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学生实施的问卷调研。

三、成果与解析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漏洞

1.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指导思想有错误课程指导思想是说课程内容、模式、方向的系统思想。体育教程的创设与构建应权衡到课程的指导观念。据调查体育教程与学前教育的融合状况仅为23.1%,状况堪忧。我国大多数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以科目为核心完成教学,仅关注体育技巧与学生本身的需求,缺少与学生专业方向的纵向关联,并未将学生体育教学与以后的幼教职业相关联,并未开设特征明显的体育活动。

(二)人才培育与教学目标不明朗

培育目标是教程创设的立足点,目标的明确攸关教育的整个阶段,而教学目的是校园教育目标范围中的一类具象化的定义,其在教学阶段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其是教学的切入点,也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其是教学的走势,也影响着教学的整个流程。而目前的学前教育的体育教程并未依照专才的需要创设目的性明确的培育目标。

(三)课程创设缺少可行性与专业针对性

课程内容是不是科学,是进行专才培育的重点。目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仅关注了学生的锻炼需求与体育进步的需求,内容创设方面缺少针对性与普及性,总结其漏洞能够概括为下面的内容:1.锻炼的内容不多而且单调学校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大部分是跑步、打球等教学活动。当中,健身教程也通常是健美操学习,没有或很少有时髦的瑜伽、拉丁舞、爵士等健身课程。而且也是着眼于成人健身的,幼儿运动中的体育健身游戏、幼儿基础体操、幼儿啦啦操与体育舞蹈等出现的几率小。2.缺少幼儿教育、健身教法的学习学前教育的学生不单要学习专业理论,还应学以致用,将所研究的理论与技巧用于教育中,幼生的生理特点会影响其肢体活动能力,学习的阶段与大学生学习特征是迥异的。目前,学前教育的体育教程缺少幼生体育、健身教法的研习,让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对幼教这一职业感到无所适从。3.缺乏与学前教育相联系的其它体育教学技能的培育学前教育学系的学生面对的是幼生,幼儿体育保健、幼儿运动学说、幼儿安全预防、幼儿受伤处置等学识,在教学编排中并未过多出现。4.课程设计系统没有体现全方位发展的理念目前,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通常被界定为“公开体育课”,教程设立思维较为单一。5.教学形式滞后单调教学形式是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是渠道、模式等的整体呈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形式通常使用滞后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较为滞后,学生参加实习的契机不多。6.教学考评系统不健全教学考评是维持教学均衡的前提,是对学生教程研习后的一类学习成果考评。当前,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的教学考评系统并不健全,不能完整映射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考试模式通常以技巧考评、技能考评、测验分数与平日表现为核心,对学生的学习心态、进步潜力等没有进行考评。

四、学前教育体育教程的创设与构建

(一)课程创设观念与思维的构建

面对学前教育专业特征,除开在根据健身大纲的指导性文件下完成体育教程,满足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愿望并塑造“终身锻炼“的理念,还应根据学前教育的学习特征指导体育教学。教程既要强健学生的体魄,又要照顾到学生身心方面的需求,同时应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学生以后任教的幼师职业为核心创设体育教程,完整再现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引导观念的多样性原则,让学生在体会到运动的乐趣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

(二)专才培育与教学目标的设立

专才培育目的:学前教育专才培育目的是尽快解读教育进步态势,以社会需要为引导,凸显实践性与专业性,培育业务能力过硬、有着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有着学前体育学系专业教学技能与管理才干的复合型专才。其教学目的是,学前教育体育教程教学目的不能只着眼于对学生的“身体锻炼、觉悟提升、能力发展、感情升华、适应社会”等五个版块的需求;还应培育学生自我健身技能、幼生教授技能、幼生日常管理技能、幼儿体育运动引导技能等。

(三)课程内容的科学化、专业化系统构建

因为学前教育有着师范性、职业性等特点,目前大学的体育教程不再单纯满足学前教育学系的学习,其应设计出独立的选修课。教程的内容应与日后幼教职业对接。如若不然,学前教育专才培育计划就得搁浅。因此,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内容应与时俱进,持续更新,以为日后的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系统创设

本文的课程系统通常由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构成。必修课包含公共基础教程、专业基础教程、实践教程组成。公共基础教程设立的内容包含:体育知识、幼儿体育保健、形体塑造、健身专项能力打造等。实践教程设立的内容包含:幼儿体育教法、幼儿健身操教学法、幼儿操的编排、游戏的布置、幼儿户外运动、亲子竞赛、体育运动预案创设实践等。选修课通常以体育健身运动与学前教育两个环节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开发自身的潜能。笔者的意见是,将有特定困难度的健身运动作为学生选修的项目,不强迫学生学习,迎合学生的不同层级的需要。

(五)教学方式构建

教学方式有着引导实际工作、培养能力、提升学习功效等功能,在教学任务与目的中有着上联下通的作用。所以,创设可行度高的教学模式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点。

(六)教学考评系统构建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一般都是幼儿园老师。为了使他们未来的工作更加顺利,就必须学好学前教育课里面的所有课程。在这其中,钢琴课程学习程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具备一定的能力去胜任幼儿园钢琴教师这个职位。不过目前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一些基本的内容都不充实,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取教材

无论是哪门课程,教材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老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取适当的教材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好很多,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一)多让学生练习典型的音乐乐曲

在学前教育的钢琴课中,其教学内容一般有基础训练、练习曲和复调这三部分内容。但在目前很多钢琴教师的眼中,技术的训练远远要比音乐的训练要重要的多。他们认为只有在多在技术训练上多下功夫,才能将钢琴课学得更为透彻。但是,根据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只是单单在钢琴的指法训练上多下功夫而忽略了对乐曲本身训练的话,那么对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在钢琴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本身的素质修养和演奏能力的水平都不是很高,再加上学生在这个阶段本身的手指关节和骨骼也都基本定型,并不会出现太多变化,所以如果让学生一味地在钢琴指法的训练上多下功夫的话,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1]相反,有时还会让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厌恶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钢琴课老师应该要让学生多练习一些典型的作品,在训练的过程中能慢慢提高自身的素养,陶冶情操,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入四手联弹等合作性的作品

在艺术界中,艺术的表现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既有集体性的也有个体性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才构成了令人向往的艺术世界。而在钢琴艺术中,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四手联弹、协奏曲、合奏和双钢琴这四种。由于对于刚刚入门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水平不高,一般在刚开始时老师都会让学生选择独奏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来进行钢琴练习,所以对于四手联弹、协奏曲等表现形式的能力训练大大减少。针对这种情况,在学前教育的钢琴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这一部分加入到教材之中,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一定的好处[2]。

二、对学前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为了使学前教育的钢琴课程特点能更好地体现出来,需要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将伴奏教学和钢琴教学相结合起来。传统的钢琴课程只是单方面的对钢琴课程进行教学,并不能使学生对音乐获取感性的认识,显得枯燥乏味。在加入了相应的伴奏教学后,学生才能将儿童乐曲的即兴伴奏和钢琴的相关知识有机的整合到一起,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3]。

三、适当加入钢琴作品赏析等理论课程的学习

理论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学生在学习钢琴弹奏的时候,除了掌握实践的技能,还应当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学习和掌握。也就是说,科学的理论在钢琴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就现阶段的钢琴教学情况来看,钢琴教师大多更加重视技能训练,而忽略了理论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也不够深入,通常只是一笔带过。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他们学习钢琴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理论知识较为薄弱,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从零开始,所以,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提升。当学生毕业的时候,钢琴的水平也难以达到较高标准[4]。除此之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接触到的曲目基本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课程,对曲目的把握也基本上依靠教师的讲解,因此,难以进行独立学习。众所周知,钢琴曲目是数不胜数的,而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的曲目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对于曲目的真正赏析,通常是通过钢琴作品赏析的课程来进行,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介绍作曲者的身份资料及其所处的年代,创作的背景等等对曲目进行分析讲解,讲解的过程中同步播放曲目,使学生结合音乐本身感觉音乐的创作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配套介绍钢琴艺术史,让学生的学习的同时了解钢琴的发展过程,能够对钢琴予以更充分的了解。此外,通过分析一些作品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一些著名钢琴学家进行了解和深入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开拓眼界,对学生学习钢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学习上,老师应该要在了解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同时要增加教材的宽度,提升教材的可学性,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到钢琴所带来的艺术魅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樊禾心.承认钢琴教学的基本特征和非职业化成人钢琴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方法[J].中国音乐,2010,03.

[2]高翯.浅析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3]管建华.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范文4

一、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现状

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几乎没有音乐基础,甚至有些学生入学以前没上过音乐课,我们曾经在新生入学时做过问卷调查,180多个学生里学过钢琴的只有三个,其中两个是暑期决定读这个专业后刚开始学习的,相对普高的学生来说,这批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局限在课堂的时间,平时不愿意花时间练琴,回课率也很低导致教学进度慢,有些学生两年的在校时间里连简单的儿歌都弹不下,更说不上自弹自唱和给孩子伴奏和教唱.

(二)学校教学现状

中职钢琴教师基本是高师或艺术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习惯沿用学院派的传统“一对一”教学的模式,以教师的示范和讲解为主,但是近几年学校扩招一个班都60多个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了。同时中职钢琴教师大部分没接触过幼儿园的教学,也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怎样学才能更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大部分教师现在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室编著的《钢(风)琴》同时结合《高师钢琴基础教程》,内容多,学习时间长,很多学生出去之后不能编配左手伴奏,伴奏能力薄弱,不能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加强钢琴教学大纲建设

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中职现有学生的特点出发,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学前教育钢琴课教学大纲,既要考虑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特点,又要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钢琴课的教学一定要要有别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学生,开展适合幼儿园教育需要的钢琴教学。

(二)创新务实实行课程改革

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基本的演奏技巧,更要适当增加儿歌弹唱课程的比重,比如多学习像《数鸭子》《粉刷匠》等儿歌改编的钢琴曲,以培养“能弹会教”“自弹自唱”的中职学生为目的,把钢琴课教学与幼儿园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可以在钢琴课教学中采用模拟情景教学,教师可以模拟幼儿园音乐课教学,选派个别学生伴奏,其它同学伴唱或律动,尽可能给学生多提供课堂实践的机会。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可以把最后一学期的实习分散到各学期,前三学期见习,最后一学期实习,加强对学生钢琴综合实践能力的锤炼。

(三)增大投资改善教学条件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范文5

根据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习掌握动作技能已不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储备技能,进而运用技能、发挥技能、创造技能、增长才干、强身健体,由“授鱼”到“授渔”。达到这样的目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探究——发现——创造”的学习模式。

二、研究过程

1、查阅文献资料。广泛地查阅文献资料是搞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我们也广泛地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课程标准在探究性学习方面的要求、本领域国内外新的研究动向和成果、同行们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方法等。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我们的研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很多资料来自于国际互联网。

2、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这两种调查法都是调查学生的主观想法和他们对课程改革的意见。首先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

我们采用分年级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在每个年级每个班随机抽取10人,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35份,回收率为97.92%。最后是统计工作,统计出各种学生意见的百分比,总结出受测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随后进行的是访谈调查,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校分三批共60名学生进行座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更细致、具体地了解学生对新教学方式、课程标准的意见。通过会谈记录,最后作出总结。

3、对比实验法。我们选择的研究对象也是随机的,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实验目标在同年级中随机抽取一组实验班级,共12个班级参与了实验调研。

(1)完全自主型。这种方法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包括问题的发现、解决、创造。教师负责解决技术性问题,也就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懂、不会的动作和方法。

(2)合作自主型。这种方法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即在学生团体合作的形式下,完全自主的教学方式。

(3)诱导启发型。这种方法也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创造方法。

(4)合作探索型。这种方法是以小组为研究单位,教学方法和诱导启发型一样,仍然是在教师启发帮助下完成“发现、解决、创造”的过程。

可以看出,以上几种方法,完全自主型和诱导启发型是学生的研究形式不同,合作自主型和合作探索型是教师的参与方式不同。

(5)实验方法。我们选择了三个目标进行实验,每节课一个教学目标:在运动中避免粗野和鲁莽动作;发展有氧耐力;在运动中合理分配角色。 转贴于

三、研究结论

1、目标要求:

新世纪学校体育并不是整个体育的终结,而是更加重视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运动能力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来自学生的需求:

(1)学生对课程改革前体育课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和意见。(2)课程改革后的满意程度和意见。(3)对教师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要求及意见。学生对这个方面的看法基本是两种:一种是要老师多带一些,也就是说“传统”一些;一种是要教师放开一些,再放开一些,尽量让他们自己发挥,按他们自己的话说:“老师你提提要求、说说方法就行了,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的事了。”(4)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和方法的态度及意见。这一点上,学生基本上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都要求课堂环境宽松一点、活泼一些、愉快一些,他们对循规蹈矩的“快、静、齐”意见较大。

3、不同的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对比。

完全自主型实验中,学生是以个体为单位,虽然学生们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方法千差万别,但最后的效果并不理想。

诱导启发型实验中,加强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效果相当好,学生的思路可以被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目标的达成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合作探索型实验,我们更加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它的效果明显要好于前三种方法。

集体配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目标的完成过程也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更可取的是,通过目标的完成,学生掌握了锻炼的方法,了解了得到方法的道理和完成任务的过程。

我以为,第四种方法,即合作探索型的探究性教学是最好的。其间既有教师参与,又有学生集体配合,完全符合“探究——发现——创造”的要求。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范文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主阵地的作用,把素质教育引向纵深,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功能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按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我认为必须涵盖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注重知识能力的评价。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主要看“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二、是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三是看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

三、是注重习惯与方法的评价。习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四是注重实践与创新的评价。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保障每个学习者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重视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具体说主要评价如下内容:

1、是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学困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得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2、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 (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3、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顺应时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的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