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具有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具有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具有的特点

管理学具有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应用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恰当选择和使用案例、开展案例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对案例及案例教学的性质与内涵认识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对案例的选择随意、案例教学方法方式单一的问题仍比较普遍和突出。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便更好地发挥案例及案例教学的作用。

笔者针对上述突出问题,首先探讨分析了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性质与内涵,其次分析了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途径和方式。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

欲使案例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首先明确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性质、内涵与特点。

1.案例与案例教学

确切地理解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涵义是开发案例、从事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所谓案例,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的书面的描述。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而编辑起来的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材料。案例中描述的都是真实的情景,案例中常常充满疑难问题,充满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案例都有明确的理论支撑,是客观真实的。

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并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体合作能力,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案例教学的类型

总的来看,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案例的用途来看,案例教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引入型,即主要用于概念与理论的讲授引入,通过小的案例引发学生学习概念与相关理论的悬疑与兴趣;二是阐释型,即主要由教师在课程中讲授,用以解释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以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的疑惑;三是自主型,即主要由学生在课中或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自主进行思考与讨论,以达到系统运用知识并使之融会贯通的目的。另外,案例教学还可根据其来源分为现成案例与自编案例等。

3.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而学生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松散的独来独往的学习习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会相互交流、获取与奉献;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在案例研讨过程中,通过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观点、评论,进一步反观、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学生的义务就是要循规蹈矩地遵从标准化、程式化、固定化结论,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1.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长期以来,人们不是觉得管理学理论过于空洞,脱离管理的现实,就是觉得管理学理论过于肤浅,对管理实践缺乏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总是被置于一种人为的对立与冲突中。然而,案例教学不是用扬此抑彼的思维来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不是用案例教学来代替这一关键问题,而是将理论与实践两者置于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同时给予研讨和辩证地运用。尽管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是完全的管理现实,但却是管理实践的高度仿真。由于学生摆脱了真实管理者所处当下现实的束缚和困扰,他们可以更超脱、更开放地进行批判反思和理论学习,可以在实践与理论的时空中更加自由地穿梭,由此推动管理学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整合与统一。

2.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提供了平台

巴纳德曾指出,组织管理的实质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组织要成为一个整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要有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二要这些人们愿意作出贡献,三要有一个需要共同实现的目的。但是,组织中人员的合作意识和品质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单靠甚至主要不是依靠传统的讲授而获得的。相反,这种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是人们在各种具体的大量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实践合作而日积月累地生长起来的。由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这就使它与管理的本质内在地贯穿起来。通常,人们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为其辩护的能力、劝告他人的能力、认真倾听的能力,以及与周围人合作并一道构建新思想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组织有效的案例教学而发展起来。而且在一个彼此协作、支持的团体中学习所产生的效果也远优于单独的个人学习所具有的效果。在对案例和管理情境的集体研讨中,各种观点和解释将会变得多样起来、丰富起来。在案例教学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学会对他本人负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学习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而且将学会与其他人协作,努力为其他人的学习作出贡献。

3.为学生体验实际管理工作提供了舞台

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管理者的矛盾处境,体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防止对管理行为做出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解释。不同于讲授法,案例教学最大限度地拉近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管理情境的距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所研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管理情境中真实发生的管理难题,除了时空有所变化以外,其真实性是完全得到保证的,在研讨这种管理难题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认识到管理工作的复杂,体悟到管理的魅力和精髓;通过换位思考,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可以逐渐养成一种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通过扮演管理者的决策角色,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来自各方不同意见的压力,体会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艰辛。这些均使学生在体会诸如此类的管理问题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为未来从事实际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原则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目标的原则

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必须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来进行。一般来说,管理学的案例教学必须达成以下目标:通过案例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把握企业机遇和判别企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竞争状况、不同背景的企业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激励的原则

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及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展开,教师所承担的主要职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分析与思考。在案例教学尤其是管理案例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即使各方意见不统一,也应允许各种独立的见解并存。另外,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提出一些不正确的观点,甚至与管理案例的要求相去甚远,教师绝不能直接批评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使其自动修正自己的不正确看法,真正增强学生参与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创新的原则

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思维与开拓精神的管理人才。因此,在管理案例分析过程中,对于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教师应及时捕捉并给予表扬。即使学生的观点还很稚嫩,甚至比较片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创新性劳动,肯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和体验真实管理情景的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本着明确目标、引导激励及鼓励创新的原则开展这项教学工作,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22-24.

[2]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56-61.

管理学具有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困境;破解对策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的专业也越来越宽泛,各类专业都在不同的高校内开设。特别是对于一些文科性质的大学专业,大多都需要学习管理学这门课程,同时,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也逐渐体现出管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如何在大学里将这门课程教好,让学生充分掌握这门课程,需要我们的教师充分运用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对管理学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充分理解管理学的精髓,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应用管理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然而,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学以致用,受众是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课堂上理论知识的教学又仅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数时候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理解并应用其分析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管理学教学效果较差,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能够非常直观的,能够帮助学生产生兴趣并快速理解的教学模式,而管理学案例教学也就是这样一种新模式。

管理学案例教学能够通过某个模拟的环境和事件,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其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发挥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来分析模拟事件,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记忆和相互讨论。案例教学是一种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具有生动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始于1918年美国哈佛管理学院。20世纪80年代中期,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引进了我国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现就当前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及其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选用

一是把事例教学误当作案例教学。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指与管理学课程理论相关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实例、范例等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的书面的描述。当前我们很多的管理学教师在授课时,大多会找一些著名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现象、问题来进行理论说明或者演示论证,或者有的时候就案例中的某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论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观点,最终达到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目的。这种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和详细具体的管理情景,案例知识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简单地配合教学的举例或对事例的分析实质上是事例教学,不具有可模拟性,致使学生难以进入各种角色状态进行研讨分析。

二是案例选择的随意性强。有的人误认为只要能与教学内容相关,上课时随便拿个案例都可以讲。选择的案例大部分篇幅短小,内容过于简单,缺乏理论,学生一看就懂,有的甚至于变成了管理小故事,案例的主题过于鲜明突出,一目了然,可供研讨和争论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案例教学就会变成实例阅读课,难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实际能力的目的。显然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

三是国外案例过多,而国内案例偏少。部分教师忽视中外企业在经营模式、经营理念、经营手段上的各异,乐于采用外国公司的案例。就我们当前的管理学案例教学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教师在上案例课程上,要么是直接采用相关书籍上的案例,要么就是直接将《哈佛工商管理全集》中的案例来运用于教学。这种教学过程,使得案例缺乏相似的制度背景和文化背景,致使学生因缺乏了解国外案例的制度背景、市场情况、人文环境等,难以全面分析案例和形成真实的管理感受,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即使有的教师选取的是国内案例,但也是偏重于重复使用个别大企业的成功案例,却极少涉猎小微企业或不知名企业的成功或失败案例。且案例叙述较为理想化,往往没有触及到企业问题的实质,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难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之,大多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发生在20世纪,内容过于陈旧、单调,难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进行深层次的案例剖析更无从谈起。

2、师资水平

许多教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培训,加之教育思想比较保守,过分依赖传统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仅局限于旁征博引的举例讲解,或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没有实现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及团队讨论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学案例教学,造成了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进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部分教师由于缺乏新意,难以采用创造性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更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

3、学生素质

许多学生由于缺乏管理科学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深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对案例教学畏难心理较重,采取排斥的态度,不理解、不接受,不主动参与,冷眼旁观。部分学生课前不认真熟悉案例,积极查找资料和相关信息,撰写发言提纲;课堂上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发言、辩论、争论,也不虚心听取别人的观点;有的过于虚荣,要面子,怕丢脸,不自信,羞于表达,总是旁观他人;课后不及时总结讨论结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适应能力不强,很难以一个实践者去分析研究和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

4、基础设施

管理学案例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模拟特征,必须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然而一些高校教学设施落后、案例教学教室资源紧缺;教室讲台的设计显得“盛气凌人”,桌椅设置固定,学生人数过多,教室大都人满为患,很难形成课堂讨论的自由气氛。许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信息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高质量的课件等,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5、教学评价

现行教学评价体制下许多教师满足于按照有限的课时分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也满足于“上课听、考前背、考后忘”的学习范式,教师和学生为了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无暇也不愿进行费时费力的案例教学,严重的制约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大多教师忽视对学生讨论案例时在分析问题的思路、思维要点的选择、能否抓住重要问题及其实质和关键、运用的思维方法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及时、科学而积极的评价。或是其评判带有主观随意性,从而挫伤了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改进策略

1、科学选择案例

所选案例既要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还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能反映社会现实,充满时代气息,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真实准确,客观的、合乎情理、合乎逻辑,典型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高校教师也应注意紧密围绕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通过网络、电视、期刊、杂志等多种媒体把管理实例加工成具有时代特点和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重视加强“管理案例库”的建设,有针对性地收集、编写案例,积极组织选编管理案例教材,不断丰富和完善管理案例教学资源,从而为管理学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所选国外案例要注意既与理论知识相吻合,又能在我国现实实践环境中找到答案。

2、强化教学设施建设

教学设施的准备如讨论室、休息室、资料室等的设置与配套要与案例教学法的有关要求相适应。这就要求具备综合性网络化的案例教学实验室。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创建“管理模拟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视、听来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增加新鲜感。按照案例教学法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教室、摆放桌椅,便于讨论交流。

3、转变教师角色意识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成为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地通过提示、发问、故设疑团、充当争论反角等诱导学生,不至于使案例讨论发生偏题或跑题。讨论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教师要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指导、纠正和诱导,善于把讨论中的争论引向深入,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现场点评,提出改进的建议,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其说服力,从而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此外,加强对案例教学老师的培训,优化教师知识能力结构,并积极研究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科研、实践的相辅相成循环机制。

4、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应建立完善鼓励和调动教师主动创造和学习新型案例教学方式的教学管理制度。领导重视组织观摩和总结推广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学校有计划地通过实施诸如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鼓励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编写案例,并计入科研工作量,给予适当的工作补贴,定期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并优先予以发表或结集出版,在课时费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优惠倾斜等规范性制度和激励措施,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自信心和胜任度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李磊,郭庆良.《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岱宗学刊,2008.3.

[2] 张忠.我国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言,2006.12.

[3] 陶应虎. 《管理学》案例教学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 李浩,唐姗姗.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阿訇的问题与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09.2.

管理学具有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创新

一、引言

高职《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这就要求教学中既要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但是,在以往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高职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探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高职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管理学》在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和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管理学》课程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教学内容老套,知识陈旧。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教师仍然坚持用单一某种教材而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想培养真正的管理者,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外,还要融会贯通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但我们的教师在内容选择上缺乏创新,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突出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在管理学原理的授课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延展的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高职《管理学》课程授课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作为其主要教育目标,很多学生尽管功课名列前茅,但说到实际工作,却缺乏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来处理问题、协调工作的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技能。

三是教学方法呆板,缺乏针对性。 一方面,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大部分教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法,再到授课思路都是程式化的,缺乏创新。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仍然停留在教师完全主导的状态。另一方面,管理学是一门开设范围很广的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盲目复制,对于财务、旅游、行政等管理类专业使用同一方法,缺乏针对性。这就导致教学效果无法与社会需求、行业需要接轨。

三、高职《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管理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应该一方面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其中能力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涉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综合培养。《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甚至是创业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基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又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内容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基础理论,更要包括现代不断发展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等,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管理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是理论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理论讲授法中,教师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改善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把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以及在群体中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从而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此外,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越来越多新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比如情景模拟法、管理游戏法等。

四是创新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大量的电教片和教学软件可以更多地运用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为教学手段的进一步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是课堂联系实际。要想从根本上创新管理学课程教学,教师一定要了解相关的企业运作,学生课堂一定要充分与企业相联系。首先,授课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多了解相关企业的管理现状,其次,可以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到学校讲座、答疑,这种现身说法可拉近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六是更新考核方式。教育部指出,“要变以前对学生知识继承、对知识掌握程度为判断质量标准改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综合评价的质量标准。”因此,要加强《管理学》课程评价改革,把实践应用考核作为质量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可采取三三制考核方式,即课堂考核占1/3,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总结等;课后考核占1/3,包括作业、小论文、专题调研报告等;期末理论考核占1/3,其中知识性考核占分40%,能力性考核占分60%。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增强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21 世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全过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课程,旨在介绍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管理技巧,具有凝练管理思想、强化基础理论、注重联系实践、拓宽知识面和追求理论创新等特点。对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定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循序渐进,改出特色,这样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黄志坚,吴建辉.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8.

[3] 吕娜.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

[4] 刘君.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2012(4).

管理学具有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学 学科构建 体系结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当前知识管理能力的考验更加突出,管理学界及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知识资源的有效管理,而围绕知识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需要从知识管理的体系结构构建中来探讨与总结。

一、开展知识管理学构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知识管理是与企业管理及研究机构对知识管理项目的实践中初步形成的。从实践来看,对于知识管理思想的探讨,需要从现代企业及组织管理中来分析和梳理,尤其是从知识管理理论和技术,更需要从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中来完善和充实。可见,对于理论的出现始终滞后于实践。我们从知识管理项目中来分析,对于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局部研究或微观研究较为成熟,而对于整体研究或宏观研究则相对落后。开展个人或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需要从各行业、各组织机构及学术研究领域中,从实践的科学指导中来提炼零散的知识,以建立完善科学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理论是基于实践的总结与回归,对于国内外管理学者来说,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系统性的研究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特点及要求,从观点、模型及框架中来积极整合,从理论上来探索知识管理的本质与规律就显得尤为必要。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就其实践总结与概括也缺乏相应的理论升华,这种经验的局限性很难适应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由此可见,加强对知识管理学理论研究,不仅需要从知识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上来改进研究方法,还需要从技术上来构建完善、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统一思路,明确研究主体,促进知识管理学的健康发展。

二、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分不开。在以市场化进程发展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使得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和组织只有从自身的环境中来整合资源,才能增强应对非线性变化环境的发展要求。同时,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知识挖掘技术、知识组织技术、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出现,为知识管理注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撑,如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系统分析、综合分析、归纳与演绎;利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对知识矩阵、知识内容的层次分析;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来实现对知识可视化分析与知识资产化管理等。当前,通过对全球500强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的探讨,从其组织及机构的评估中可见,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并成为当代组织机构管理实践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知识管理理论是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知识及知识管理诸多学科领域知识的总结与创新,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知识经济理论的逐步完善,在企业管理实践与改进中,不断形成了管理理念及思想,也促进了知识管理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知识管理学从研究视角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学科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更是从技术手段的更新上来获取知识的组织、存储、传播及应用。经济学者与管理学者分别从知识的利用效率上来提升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还有学者从知识资产视角来讲知识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并从对知识资产的管理中来凸出知识资本的价值。二是从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一方面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从人文、社会及经济管理领域来探讨知识管理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实体性上,将知识的管理、维护及应用与研究者学派展开对应,促进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如技术派学者从知识管理的信息化上,结合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来促进知识管理系统、重组与群体等技术的建构与设计;行为学派将知识管理对人的影响上,利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及商业管理思路来探讨人类个体在管理中的行为及表现,并从知识管理过程中来探讨学习与管理的关系,从而改进组织的学习水平和整体能力。由此可知,对于知识管理学科的深入研究,从信息技术和人的行为及心理研究中,来把握知识管理对信息处理及人的创新能力的相互作用,并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上全面认识和应用知识管理,促进管理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总体来看,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当前还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特别是对于不同领域内各知识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上,由于当前知识管理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足,对知识系统工程学研究还需要从知识管理的跨学科性上,借助于系统工程思想及方法,来完善和建立“知识系统工程”学科体系,逐步构筑成完整的“知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管理学”工程。

三、知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构建

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它是集知识、理论、技术、方法和规律等为一体的新兴学科,主要包括知识本身、知识资产、人力资本及知识设备等资源。从层次上来划分,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宏观上的知识管理和微观上知识管理。对于宏观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知识资源的配置、管理、调控与开发、利用;对于微观上的知识管理主要侧重于对组织机构、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无论是广义的知识管理理解还是狭义的知识管理学宁日,对于知识管理中的各种资源及知识资产来说,都需要从组织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中实现对知识的组织、知识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因此,从知识管理学的构建上,需要从知识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管理内容出发,就其一般理论、方法及规律践行总结,以促进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跟进。

(1)知识管理学的管理内容的设定。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及管理范围来看,知识管理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应用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理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对于知识管理学科构建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任务、研究内容体现及学科性质,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等;二是从知识的研究中,来设定知识研究的定义、知识的属性及分类,以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知识的获取、存储、交流共享及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评价等内容;三是对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的主体、知识管理的特征及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中来探讨知识管理的范围及内容,研究知识管理的目标、模式、原则、思路、评估方法等。对于知识管理学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管理的技术性研究,重点从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分析上,如何发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知识数据库技术来提升知识管理的技术水平;二是从知识管理的方法性和工具性上,探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各知识组织的分类及获取,如知识的组织方法、知识的获取途径、知识的传播模式、知识的应用方法等;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上,需要从知识仓库、知识地图、以及知识管理系统与知识创新中来实现知识管理技术在各行业中的成功实施。

(2)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构建。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的组织与理解中来完成对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构建。首先从知识管理学的宏观与微观分类上,将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分支进行划分,在宏观上,把握好知识管理政策、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创新与知识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知识资源配置、知识系统工程等学科的联系;在微观上,将知识管理组织及政府,以及个人作为知识管理的对象,并从知识管理对象评定中来实现对应。其次从知识管理学的狭义与广义划分上,明确国家创新体制建设的必要性,并能够从知识管理研究范畴上明确企业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的结构变化。如政府知识管理要从政府视角来进行知识获取、发现和表达、组织;企业知识管理应该从企业知识资源的存储、检索、传递、开发利用中来完善;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则需要从个人自身知识管理学水平和能力上来完成。

四、结语及意义

知识管理学从内容及建构中,需要从理论上、技术上、应用上加以划分,并从知识管理理论、知识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系统工程上加以研究和总结,以必要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来实现对知识的挖掘、对知识工程、知识仓库、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形成,以促进其在各类行业及领域内的有效发挥。可见,从知识管理的本质及规律上来探讨学科构建问题,并能够从知识管理成果及方法上,就其理论价值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分析,以从知识管理学科建设中来促进本学科的完善。知识管理学所涉及的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涵盖了当前众多的学科领域与实践,其研究重点和实践内容也不一致,也需要超越它们的界限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研究空间,来缝合这些研究和实践中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因此,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这是科学学赋予知识管理研究者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胡秋梅.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11,(01).

[2]储节旺,孙晓宁.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09).

[3]仲秋雁,曲刚.知识管理学科知识流派划分及发展趋势研究[J].情报科学,2011,(01).

管理学具有的特点范文5

一是强化特色,差异发展。与会代表认为,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具有不同的使命,各院校要认真反思,通过学校、专业、教师准确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实现差异化培养。对于不同层次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有何区别,有代表通过对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如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周茂荣教授以武汉大学与湖北经济学院为例对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毕业生素质与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万后芬教授分析了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共性与特色,她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共同的要求,然而又具有不同的特色定位,如有的高校凸显行业与地区特征,有的则强调区位优势。

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协同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如何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本次论坛交流、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大部分代表强调,必须根本转变经济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经济学、管理学是致用之学,经济学管理学的人才培养更要改变学校“关门”培养的模式,探索学校与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特别注重探索多部门、多渠道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很多与会代表从实际出发介绍了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学院钟育赣教授介绍了学校基于“大类招生,三年级分专业”改革的国际化经济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武汉理工大学董登珍教授等以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成立课外学习小组,选读经典著作,交流学习心得,专题研讨科研项目申报、研究进展,加强学术交流;依托科研项目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开展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方式,提出了“学研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会代表强调,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我国经济学管理学教育质量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根据新的培养理念重构课程体系。

三是教学内容重构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要在坚持继承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作出积极贡献。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要固化学科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体系结构更为科学、优化,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实现经典理论与学科研究新成果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体现创新与活力。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加快教材建设是关键与保障。高校要根据自己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选用国内外最优秀的教材,编写高质量的教材。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代表们认为,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方法应多样化。要培养国际化、创新性、复合型高级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满堂灌式的课堂讲授方法,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东北财经大学李维安教授对研究性教学理念、特征、意义、制约因素以及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很多代表根据经济管理类课程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诊所式教学等具体教学方法。很多代表强调,案例教学是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针对案例在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昆明理工大学段万春教授提出要加强本土化案例的编写,要深入研究中国情景下管理实践,多种渠道收集案例素材。

四是高度重视实践、实验教学。很多代表强调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不能仅限于纸上谈兵,要特别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体验和参与,高度重视实践、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实践教学定位是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保证和深化的核心环节,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华中师范大学桂学文教授还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对北京邮电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具体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多模式并存”格局是必要和合理的,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包括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创”大赛三部分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渤海大学单凤儒教授针对管理实践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经营管理活动难以模拟,实践考核难以结构化和程序化等难题,提出要突破“课堂讲训练、纸上练管理”的困境,建立大培养系统,进行无边界的教学,创建以情景为载体、以应用为导向的生活化渗透式实践训练模式。

管理学具有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公共管理;途径;特征;范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95

公共管理是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建立过程中,是建立在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公共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由传统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再到公共管理学而不断转变,不仅影响着学术语的使用习惯,也吸引着大量学者的关注。

1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是政府公共部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管理学的内涵等同于公共行政学,是由公共行政学派的学者们所主张的。公共管理学被视为公共行政学的分支机构,对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要求较高。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中的新途径,主要是以政府作为主要的组织脉络,以执行功能作为合适的焦点,以发现有效管理原则和技术作为发展管理的关键。行为主义革命研究主要是从体制研究向政治行为研究的过程,使公共行政学失去了在政治学中的中心地位。但是在实际的公共管理中,传统行政学的根基没有被真正动摇,新的范式也没有被确立。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公共管理成为与公共行政学相抗衡的学派,对政策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公共管理的基础上。公共管理部门对正式的定量分析和重大政策设计的内容相对较少,却对政策执行或政策管理有着较多的要求。公共管理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在70年代中期阶段开始设置“公共管理”课程。公共管理能够将执行研究中的问题焦点由组织转移到公共项目上,学者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看待组织及其对公共项目所产生的红线,在执行研究过程中,需要确立项目的核心地位,需要将执行研究的绩效问题转变为争论的焦点问题,由行政人员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发起并执行,实现对系统问题的调整。学者们需要从绩效的重要性方面,来创立新的知识体系,由组织结构与过程向项目与焦点进行转移,促进公共管理范式的发展。[1]

2公共管理途径的特征

21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

公共管理是政府部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是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的这两种传统。但通过对公共管理学者进行研究可知,无法通过公共管理学者和公共行政学家来说明问题。公共管理学者的学科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倾向于推进原有的知识背景而产生新知识,需要对新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增强公共管理学者的见识。管理学者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管理学者需要将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抛在一边,管理者认为公共行政学对政策和管理没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而执行研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给人们描绘出的是灰暗和令人失望的图画,无法充分展现出公共管理的重要作用,要想促进公共管理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需要加强对商学院战略的研究,促进公共管理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2]

22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

在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与执行研究取得的项目和政策目标的不可能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无法促进公共管理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执行》中的要求去开展各项研究工作,书中强调,需要充分发挥联邦在公共管理项目中的重要性,能够起到良好的项目作用。公共管理学领域在《管理公众的事业》中强调,政治执行者对政府获得良好的绩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公共管理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3]

23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

公共管理分析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实现对公共机构高层管理者各种行为的分析,明确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内容,是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寻找行政原则,需要重视行政原则,充分发挥行政原则对实践者的指导性作用。执行研究直接影响着管理效果,无法促进执行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需要给予公共管理者坚定的支持,确保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24充分运用案例来发展知识

公共管理研究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粗糙的演绎方法来实现,结合公共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展现出公共决策案例的重要性。公共管理者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结合个人经验来寻找真知灼见,难以作为合理的预测,无法充分发挥公共管理的重要作用。要想促进公共管理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需要充分运用案例来发展知识,通过对案例进行观察和预测,来了解什么在公共管理中能起到作用,什么不能起到作用,通过对管理者命题的了解,能确保规范中的最终目标,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推导。[4]

25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

政策分析在公共政策管理学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在经济学中起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其决策被视为公共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公共管理学在决策分析中的次要角色,无法通过政策分析的综合研究来实现,使公共管理在经济学和政策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公共管理途径被广泛应用于以下特征中,第一,需要对战略进行关心,重视关心的过程,以外部焦点为取向。第二,在对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管理的政治环境和价值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三,需要将公共管理中的“公共的”下更为广泛的定义,将非营利组织和公共方面融入到公共管理工作中来。公共管理理论需要建立在行动理论和规范理论的基础上,了解他们所处的脉络背景和存在的潜在干预功效基础上。[5]

3公共管理新途径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新公共管理要求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差别和相似性进行了解,需要明确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与关系之间的区别,加强对公共服务组织战略顶层的了解。公共管理新途径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区别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在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时,主要是从政府扩大到政府组织公共机构的过程。而传统的公共行政主要是对官僚机构的研究。第二,公共管理学实现了公共行政学向外部取向的转变过程,将重视机构转化为重视项目。第三,公共管理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是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能够将官僚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最基础的理论,吸收了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实现了与工商管理学的相融合。[6]

4结论

当前,公共管理途径和范式处于发展阶段,各项工作内容和工作制度还不完善,人们对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批评,人们在批评过程中,能够击中其要害,解决了在管理中存在的局限性和无法解答的问题。公共管理新途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促进了公共管理途径的创新,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呈现出较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艳公共价值管理范式探析[D].福州:福州大学,2011

[2]王诗宗治理理论与公共行政学范式进步[J].中国社会科学,2010(4):87-100,222

[3]刘艳萍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4]秦长江协作性公共管理:理念、结构与过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