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

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范文1

特殊儿童是指身心发展上与普通儿童有较大差异、在正常范围之外的儿童。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残疾儿童和超常儿童、问题行为儿童等。狭义的特殊儿童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怎样来树立特殊儿童健康的心理呢?

健康的心里是指人的知、情、意三者内在关系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体内外环境保持平衡和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经历和愉快情绪。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特殊儿童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前提。

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等儿童自身的缺陷对他们的学习和认识活动,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情绪、个性及行为等方面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现我就当前特校儿童常见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及其如何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特校儿童常见的心理特征

自卑而孤僻是特校儿童最常见的心理特征。他们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认为自己永远比健全人差,加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毕业后就业的限制及社会传统的偏见,使之丧失自信,遇事畏缩,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由于这种自卑心理和残疾原因,特殊儿童不愿和健全人沟通,喜欢独处,久之形成不合群的性格。敏感而多疑是特殊儿童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他们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不管与自己有无关联,都会表现出猜疑和焦虑情绪。这是因为特殊儿童生理上的缺陷造成对客观事物感知不全面,容易产生错觉,加上残疾的缺陷,使特殊儿童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缺乏抽象逻辑思维,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当发现孩子有残疾后,会产生负罪感,认为孩子的残疾是自己疏忽造成的,有“赎罪”心理,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养成特殊儿童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依赖性,缺乏自立自主能力。特殊儿童情绪不稳,容易急躁冲动。如自认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就过分激动,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甚至大打出手,常常表现出过度激动。

总之,特殊儿童中产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特殊儿童残疾缺陷的自身因素,也有父母的管教方式和教育态度等家庭因素,以及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人们对他们的态度等社会因素。

二、用爱构建良好的教育途径

教育途径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渠道,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育组织形式。?特校教育里面的教育途径又将是怎么样的呢?

1.引导特殊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树立自信心。我认为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特殊儿童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同时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让其也有自豪之处,从而认识到自己虽有缺陷,但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特殊儿童受残疾的局限、认识能力较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所获成功的几率不高,教师应从特殊儿童的长处和优势入手,积极为他们创造一些有利条件,适时采用激励手段,让特殊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逐步树立自信心。同时要用典型生动的事例,如海伦凯勒、张海迪,以及身边的残疾人成功的事迹,激励特殊儿童克服生理残疾,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形成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

2.优化教学方式,努力提高特殊儿童的知识水平。提高特殊儿童的文化知识水平,是消除特殊儿童心理障碍,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师应根据特殊儿童的个别差异制定相应合理的学习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运用特殊儿童的生理补偿功能,采用演示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手段,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特殊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消除畏惧、紧张情绪,树立学习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协作互助,在愉快的氛围中交流感情,获取知识,增进友谊,构筑爱的桥梁,培养特殊儿童的健康心理,促进特殊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

3.努力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进行社会交往。必须努力丰富特殊儿童的课余生活,为特殊儿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提供机会。教师要结合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别给予合理的教育教学,培养特殊儿各方面能力。

4.特校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健康的心态影响特殊儿童。作为与特殊儿童朝夕相处的教师,往往是特殊儿童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时时处于特殊儿童的观察、注意之中,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特殊儿童。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的健康心理是促进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5.教师要密切联系家长,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特殊儿童许多心理障碍的形成,和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采取溺爱的或独裁的,甚至拒绝的态度,特殊儿童就会表现出适应性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等特征。因此,可通过家访或开家长会的方式,帮助家长了解特殊儿童心理特征,学会一些有关特殊儿童教育方法的实用技巧,使之能更好地和自己的孩子沟通,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范文2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

据2007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精神残疾儿童约11万人占世界上儿童的自闭症群体占自闭症群体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另据精神残疾儿童发现率推算,精神残疾儿童正以每年新增1.5万人的趋势呈现的正向增长指数。自闭症(Autism)是儿童精神残疾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自闭症儿童在精神残疾儿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社会化是自闭症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而在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会化的康复训练中,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的训练需要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训练机构的数量少,资源匮乏,同时在自闭症康复训练时,老师、家长都出现了相应的心理问题和技能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同时在社会工作的研究中,自闭症儿童属于其研究对象之一。因此,社会工作方法来介入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化研究中成为了必然。

一、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的现状研究

(一)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定义及特点

1、自闭症儿童的概念及特点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目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终身性残疾病症,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anner)明确提出了“婴幼儿孤独症”的概念,他报道了其从精神症的角度观察到的11名儿童所具有的异常的特点是他们拒绝交往,不说话或以自己的方式喃喃自语,对周围环境有着相当或极端的固定的要求。他把这些症状称之为“情绪交往的孤独症障碍”及“婴儿孤独症”。

自闭症儿童又称孤独症儿童,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特殊群体。其特点是个体社会行为和人际交往,以及沟通模式的异常,包括在各种场合的多种功能活动,如社会交往障碍、言语表达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固定模式行为的保持、活动的自发性与控制能力、视线的接触。

2、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基本含义及主要内容

俞国良在《社会心理学》(第2版 P91-98)一书中指出:“生活技能社会化包括自理能力、日常生活知识,生活适应技能等”。在儿童时期,个体缺乏必要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社会化的内容首先是教他们学会生存,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知识。

(二)改善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1、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的自身表现

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的自身表现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偏差;社会规范、角色认同感的缺失,情绪行为,如:自我伤害、攻击他人、哭闹、喊叫等行为;颜色偏好;判断能力的缺失。

2、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的训练方法探究

自闭症儿童的生活技能的社会化是指通过其心理干预、感统训练、语言训练提高自闭症儿童各方面的技能,促进其更好的适应环境,进而达到其计划中的要求,最终实现正常的自主生活与人际交往。

心理干预,即通过儿童在群体和个体的活动中,表现的知觉、需要、思维、情绪等行为意识,运用康复训练的干预自闭症儿童个体的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活动。

感统训练,全称为感觉统合训练,在训练中运用活动的器材,让儿童完成限定的动作或者规范性的肢体表现,进而激发自闭症儿童肢体的活动能力、触觉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三)自闭症儿童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化意义

自闭症儿童是由于发育障碍导致在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方面的问题,同时多数的自闭症儿童会伴随着相应的智障问题。由此,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知识,生活适应技能等方面是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

二、星星孤独症机构改善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的现状调查

(一)星星孤独症机构中学员的基本情况

星星残疾人阳光家园机构,是西安市一家普通的残疾人症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机构主要帮助儿童恢复至正常的状态。

1、星星残疾人机构中学员的基本状态

当孩子们在一起活动时,每个孩子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完全与外界有着隔层的状态。即使他们已经在一起上课有好几个月的时间,但是他们完全不会与其他的同学或者老师进行玩耍和沟通,如同不认识一样,即使活动的空间很小,他们也尽量不去触碰其他的人,均是自己干自己的事。有的特殊案例,自伤或者他伤的自闭症孩子,总是在老师不注意时,或者有非常的时机时去重度伤害他人。当老师不能顾及到所有人,很多孩子便逐渐的注意力完全不能集中,刻板行为表现明显,自我不控制的行为逐渐出现。

2、星星残疾人机构中学员的家庭境况

据机构中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所展示的境况,有七分之四的家庭不能够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及社会化的环境,这些家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庭单亲化比例大。其中多数是家庭中的爸爸受到精神和心理压力过于严重导致无法承受选择放弃了家庭,孩子仅仅由母亲照顾或者祖父母照顾。

第二,家庭矛盾凸现。父母持放弃但又不舍的状态,同时母亲则陷入极度自责的状态,而这种心理情绪则宣泄在孩子身上,导致家庭暴力,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康复训练带来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星星孤独症机构中学员在生活技能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1、福利机构条件的限制

随着我国的深度化改革,我国的对福利机构的支持加大,但是早期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中仍然存在很多漏洞,不是很完善,导致福利机构教育设施不完备。首先是人们的对孤独症儿童的认识薄弱,致使现在其康复自闭症的公共及民营机构少,专业化不强。

在室内的四类教室中的相应的训练设备是不健全的,学校是租赁的一层楼。

学校地址设置在小区内,没有户外活动场地,这给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带来了严重的缺陷。他们不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部分真切场景。由于人数增多,班级少,场地的限制,分班的制度不仅仅是靠孩子的个人情况进行设定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也会进入技能高的班级。

2、生活技能训练的水平不足

依据目前儿童自闭症的人数和其增长率来看,民营福利机构的师资力量非常的匮乏。仅仅依靠公办福利机构来康复儿童的生活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的福利机构来辅助公办福利机构,但是现有的民营福利机构存在三种现象:

一是男女教师分配不均,多数为女老师,只有个别的男老师;二是人员不稳定,流动性较大。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低,相应的福利保障不完善,是致使人员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三是教师专业化程度低。

3、在生活技能社会化过程中亲子系统支持功能的紊乱

(1)观念落后导致家长的支持功能缺失。家长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相应特征不理解,以至于错过了最佳的训练时期。在与自闭症儿童家长沟通时,家长采取逃避的态度,不能正视这个问题。在内心不能接受他们的状态,促使孩子没有正常的交际范围,严重缺少正常的社会化机会。对于孩子的行为不理解,盲目的训斥、攀比心理,让家长处于对孩子反感、厌恶又疼爱的矛盾状态。多数家庭受到经济情况的影响,父亲没有时间来陪孩子,在父亲方面的教育缺失,在儿童的模仿期得不到更好的正强化的影响。

(2)知识储备匮乏导致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缺失。在学习康复训练技能上不能够跟上老师和机构的训练步伐,或者运用错误的方法进行训练。甚至有的家长始终认为训练孩子是老师的事,在家里完全可以放松的状态,不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够与训练机构共同协作,使儿童在家中的生活技能方面得不到更好的实际性的锻炼与提高。

三、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机构背景下的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

(一)介入的目标

一是介入教师群体,调节教师心理状态,提高教师的技能专业化水平。

二是介入家长群体,引导家长观念,增强家长信心。

三是帮助科学完善自闭症儿童的生活技能社会化相关课程。

(二)介入的方法

1、提升专业技能,建立建全疏导机制

(1)观摩与培训结合。目前来说机构是自闭症儿童提高生活技能进而回归社会的主要途径,是家长寻求技术支持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机构中的师资体系却是阻碍提高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的主要因素。教师不能够掌握科学、规范、有效的训练方法,导致个人的工作能力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儿童生活技能的提高。由此应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减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状态。教师的专业水平问题成为民营机构发展的重要问题,怎样提高教师的水平是当下机构最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向有关的机构建议,建立民营机构的加强师资队伍的体系。系统了解机构中教师的水平,针对教师的水平,提供具体的学习方案。针对相对不完善,水平较差的老师向公立的、体系完善的机构进行观察,学习专业的训练和教学方法、模式。

(2)心理疏导机制。目前民营机构均存在较大的问题,由于教师数量的不足,导致每位教师每天的课程排的非常的满,基本没有课余休息和时间。由此让许多老师过早进入了倦怠期,在心理上的压力积压过多,身体也非常的劳累,在正常的上课时间的精神状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由于时间较为紧迫,老师们关于课程方面的讨论机会与时间不足,由此对于老师在专业技能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受到了限制,须提高教师的技能专业化水平,进而减少心理压力。

2、家庭系统的建设

(1)家庭系统建设分析。部分家庭因为现有的自闭症儿童导致出现了各类的家庭问题,如:教育分歧、亲子关系疏远、夫妻关系破裂、沟通模式病态等等。但是由于机构的涉及范围和机构的能力限制,家庭的问题一直被忽视。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为其提高生活技能的重要的支持系统。所以解决各类的家庭问题是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必要途径。

当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后,要充分利用小组的方法让家长学习到其他家长的正确训练和教育方法,用镜子理论的来反射出自身的问题;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之一,即家庭治疗的方法介入自闭症儿童的家庭,缓解家庭矛盾、理念冲突的状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家庭系统建设具体方式。根据现有的绝大多数家庭,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相处与教育方式不能够对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首先机构内所有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以及家长的情况进行系统的了解,并记录。针对现有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家长对自闭症孩子的不认可和无信心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导,让他们在心理上接纳孩子,不在因为他们是自闭症孩子而选择逃避,可以让自闭症孩子进入正常的社交网络,让他们接触更多的社会生活。

让家长自行组织经验交流会,家长之间的沟通会更畅通,让专业化水平高的家长引导、带动那些水平一般的家长,让他们之间抒发内心的想法,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学习进而更快的发现自身的问题,更好的调整家庭系统的状态。

3、机构与高校合作

孤独症机构与高校合作,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机会。机构为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操机会,增长了他们个人的实战经验,促进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高校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他们都是带着学习的理论问题去实践,将会更容易发现机构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机构与高校合作后,高校为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师资力量,缓解机构现有的师资力量不足,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机构可以采纳高校学生提出的可行性建议,促进机构更好地发展,又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作为社会工作人员也可以有机会向相关的政府部门提出,现有的民营的机构需要哪些具体的支持和帮助,让机构尽快走入正规化的道路。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洁.浅谈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的矫正[J].文理导航(中旬),2011,11:69

[2] 张茂林,陈琳,王辉,李晓庆.国内康复机构自闭症儿童评估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9,08:35-38

[3] 王庆凯.脑瘫、自闭症儿童康复社会工作介入培训[J].社会福利,2010,04:51-52

[4] 刘青.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关注自闭症儿童家长育儿压力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69

[5] 高莹.儿童福利社会化问题的调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6] 刘惠军,李亚莉.应用行为分析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03:33-37

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范文3

【关键词】孤残儿童;个案工作;介入

1 相关背景与概念

1.1 孤残儿童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①第二条的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据此,笔者认为,孤残儿童是指那些在心理或生理方面的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的、主动或被动失去父母亲人关爱的未成年人。

据我国政府2006年的一项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至2006年4月1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6.34%,到2010年,在中国弱势儿童群体数量中,孤儿人数已经达到了71.2万。②数据显示,残疾儿童成长和发展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稳定。

1.2 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现代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旨在以感受困难的个人或个别家庭为服务对象,以个别化的方式为其提供支持和服务,以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个案工作注重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同时对工作者的技巧与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因此个案工作服务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 个案工作方法在S市儿童福利院的介入

2.1 机构简介

S市儿童福利院是以收养弃婴、弃儿、社会困难儿童为主的全额拨款的福利事业单位和儿童福利机构。院中90%以上是残疾儿童,其中有先心病、脑性瘫痪、弱智等各种疾病。福利院从抓管理、抓康复工作入手,分别按不同年龄、不同病情,把残疾儿童不同班级。福利院现有70%的医疗、康复、特教、社工、营养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全方位为孤残儿童服务,满足了儿童福利院事业发展的需求。

2.2 个案工作方法对福利院孤残儿童的介入

2.2.1 案例介绍

小H,女,出生于1993年1月,因2002年家里的一场失火导致了其全身重度烧伤,并且在那场火灾中她失去了母亲,随后爷爷也因这次火灾而亡。家中还有6位亲人,分别是老姨、老舅、姥姥、姥爷、奶奶和二叔。由于家里人无力抚养,火灾发生后她一直寄居在户口所在地的县级市养老院,2008年来到S市儿童福利院。

小H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孩子,小小年纪的她曾因整容手术住过三次院。生活中的她是乐观开朗的,总会帮助儿童福利院的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十分渴望上学,希望能和小伙伴在一起,但她的内心十分孤独。

2.2.2 问题诊断与分析

基于以上描述,在笔者看来,服务对象主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家庭方面

小H的成长环境十分不和谐,亲戚之间的某种矛盾导致了2002年的那场意外的火灾,使得她在火灾中失去了母亲。火灾以后家里人之间的不和以及对她的拒绝照顾,使她受了很大打击。家人不仅不呵护小H,对于小H在儿童福利院的生活置若罔闻,还以为她在儿童福利院里生活很好,几乎不考虑小H的实际处境,这是让小H伤心的一个因素。而在两年多的接触中,小H对她父亲的情况只字未提,这可能是她心理阴影的一部分。

2)社会方面

一是幼年时对养老院环境的不适应。小H当初去养老院是由于家里人没有钱也没有能力照顾她,不得已而为之,而且养老院里均为年纪偏大的老人,也非常不适合小H生活。

二是儿童福利院服务管理的缺失。儿童福利院本是最适合小H生活的,可是院里经常让她做些琐碎的工作③,院中服务人员的态度有时并不十分和善。但福利院由是小H的家,是她的经济和物质来源,而且儿童福利院能给她提供上学的机会和手术的资源。这样的矛盾常常让她不知所措。

三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初中二年级之前小H一直在家附近的县城读书,来到S市之后,她在儿童福利院为其提供的中学继续接受教育,但是她不能适应这里的教学环境,也不太适应老师和同学的同情眼光。

3)人格方面

矛盾的性格。小H特别开朗,坚强乐观,且很有上进心。但她最明显的缺陷是不自信,自我认同度低,有时候做事犹豫不决。她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家庭和福利院以及学校三方面导致了她有这样矛盾的性格。

不能正确表达自己导致人际沟通的障碍。在家庭生活中,小H从9岁起就缺乏与父母、家人有效沟通的机会,特别是家里出现的变故,母亲和爷爷的先后离世,从家里到养老院、再到儿童福利院的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她一直生活在不定的环境中,身边的人也不停的在变,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使得她在交友中常常不信任别人,不愿意表达自己,对自己没信心,同时导致了她人际沟通的障碍。

2.3 个案工作理论基础

2.3.1 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社会工作认为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和优势资源,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注重发掘服务对象自身的优点和能力,使其凭借自身能力和内部优势资源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3.2 增强权能

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为受助人提供帮助应该着重于增强受助者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④

在对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的介入过程中,笔者将优势视角和增强权能理论进行有效结合,与服务对象建立协同的伙伴关系,始终以优势的角度来观察福利院孤残儿童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帮助其发掘自己的优势和能力,改善因生活变故或固有阴影为其带来的无力感和无助感,支持并引领其走出生活低谷。

2.4 个案工作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认识与建立关系――2010年12月2011年4月初

在个案开展前我们通过“大风吹”的游戏与福利院中的孩子们建立起联系,小H就是在游戏进行了一半的时候加入进来的。游戏中,笔者被她骨瘦如柴的身体和脸上深深的疤痕所震慑,随即在游戏过后对其开展了初步的个案访谈。

在与小H的聊天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小H脸上的那些伤疤是烧伤后留下的,目前福利院正在为其联系医院进行手术,为了完成整容手术她选择了休学,耽误了本该参加的中考,她的内心有继续学习和想尽快做完手术的矛盾。

和小H结识后,笔者与她一直保持联系,每逢重大节日我们都互发祝福短信。渐渐的笔者与小H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小H亲切的叫笔者姐姐。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2011年3月21日,笔者很意外的接到了小H的一个电话,她希望笔者在帮她选择中专院校方面给她一些意见。之后的一个月笔者一直在帮小H查找相关学校的资料,并且向笔者的老师询问相关的大中专院校情况以及成人自考情况等。其间笔者和小H共通了8次电话。

第二阶段:相互熟识与信任――2011年4月

4月下旬的某个周日笔者到福利院探望小H,那天她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谈话中很主动、也很热情。我们在小H的房间中进行了一次近两个小时的深度访谈,她给笔者讲述了在儿童福利院发生的一些事情,其间笔者了解到她是9岁时烧伤的,并给笔者看了她手臂上的严重的伤疤――笔者看到她的手指已经不能伸直了,她说如果做手术的话就是把关节融合⑤了,那样的话看起来可能更美观一点,不过手指就不能弯曲了,也就是说会失去正常的功能,而且儿童福利院为她免费提供的手术费用不包括对手部的修复。

在这次与小H将近两个小时的深度访谈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和小H一起走路的时候她会不自觉地挽着笔者的胳膊,可是坐下来和她聊天的时候,她又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椅子往后挪,当笔者试着向前靠近她时,她还会继续向后挪。笔者认为这是服务对象渴望与人交往与内心孤独的矛盾表现。

第三阶段:亲密与依赖――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

随着与服务对象接触的加深,从聊天的过程中也透露出更多她家庭的信息。此时,小H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校,并已经入学,为了填补生活费用的不足,她甚至想要自己出去做些小零工。从小H频繁地与笔者通电话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她是个上进心很强又很独立的孩子,但同时也透露着思想不成熟、头脑不清醒的弱点。

除此之外,服务对象每隔一周就会与笔者通上一次一小时左右的电话,慢慢的将家中失火的前因后果一点点地表露出来,并将她各种烦恼告诉工作者。在通话的过程中,笔者不断鼓励小H要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并将自己在大学学习中的经历讲给小H听,她的情绪确实舒缓了很多。

第四阶段:成长与疏离――2011年10月、2012年3月

服务对象的后续手术在几经波折后推迟了三个月进行,她住院期间笔者到医院看望过两次。病床中的她很活泼,和同屋的病友有说有笑,心态很好。小H告诉笔者,2012年3月的手术费用,是政府的最后一次拨款,以后若无其他资助将不再进行手术。

此后,小H与笔者一直通过电话保持联系,她经常给笔者讲述回到新民姥姥家的事,但手术的事再也没提起过。这一阶段笔者逐渐减少了与小H接触的频率,但每一次聊天笔者都会鼓励小H要勇敢和自信,帮助她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和能力,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生活中的困难。

2.5 结案

经过两年的接触,笔者与小H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笔者成为了小H亲切的姐姐,鉴于服务对象已经重新拾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并能够从容面对挫折,达到了预期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该个案可以结案。

但笔者与小H一直保持着联络,目前她已经从中专毕业,并在某房产开发公司兼职工作,目前还居住在福利院中,院中每月提供300员补助,其余生活费由自己赚取。

3 对福利院孤残儿童介入的评估

经过两年多的儿童福利院实践经历,随着个案跟进的加深,笔者对福利院孤残儿童的个案工作介入进行了综合评估。

3.1 成效评估

经过两年多的沟通与交流,小H对自己逐渐有了信心,她依旧对生活很乐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她的经历也不断丰富,她已经完全接受了就读的学校和身边的朋友,并对自己有了信心,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3.2 过程评估

笔者与小H通过电话、短信、QQ聊天等方式多角度进行沟通来介入个案,直接与小H面对面开展个案访谈治疗。此过程前后经历了两年之久,是以个案的形式进行的一次社会工作服务,在整个过程中笔者能够以客观的角度和身份帮她处理一些身边的问题。此外,本次服务计划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少,成本低,过程简单、可行性高,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 自我评估

笔者并没有以笔者的身份出现在整个活动中,但能始终以积极的、平等的态度对待小H,严格地遵守笔者的各项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同时,合理运用个案工作技巧,包括交流技巧、解决问题技巧、改变行为技巧,利用倾听、引导、反馈、总结、打断等沟通技巧,巧妙而又灵活的处理好笔者与小H的关系。

不足之处是在开展个案访谈的工程中,笔者容易受小H和自身的情感所左右,很难与小H维持中立的专业关系及笔者自身应有的权威,致使小H对工作者产生一定的心理依赖感,这不利于小H的独立自主;另外笔者开展的个案工作受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没能定期对小H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馈,只是她需要帮助时,笔者才为其解难,可能会导致错误的问题诊断和一些不利小H恢复的疏漏,也会让小H对小H产生依赖,并且降低了服务的科学性;另外,由于个人情感原因,笔者也迟迟不愿与小H切断联系,这使得服务活动持续时间过长,工作者和受助对象边界模糊。

【参考文献】

[1]许莉娅,贾存福,童敏.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陆士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习红兵.试论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问题及其疏导[N].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09(02):69.

[5]冯霞,胡蓉,王荣容.福利院孤残儿童自我意识的分析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03,23(06):752.

[6]冯浸.优势视角下的福利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为例[J].社会福利,2012(09):44.

[7]张靓.社会工作介入对福利院儿童成长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2,25(01):93.

注释: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1990年12月28日通过.

②数字资料来源于三明明网,兰考弃婴收养,http:///Item/Show.asp?m=129&d=353[OL].

③福利院的阿姨有时会给小H安排零活,擦洗书架等,虽然这些工作都不难,但每次做不好都会挨骂.

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范文4

【关键词】孤残儿童;心理康复;观察;护理措施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的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是被遗弃的孩子。孤残儿童在智力、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残疾,甚至有些孤残儿童还有先天的或者后天的疑难杂症。他们需要关爱,需要帮助。孤残儿童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来观察他们的生理特点病理特征,对他们实施康复计划和康复训练,使其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对不同的儿童,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残疾程度要给予不同的照料和护理。下面是我院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康复的观察与护理的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孤残儿童100例,其中男75例,女25例,1-3岁51例,3-6岁的23例,6岁以上的有26例;残疾情况,脑瘫45例,弱智28例,癫痫12例,唇腭裂10例,正常5例。

1.2方法这100例儿童,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和相应的治疗方案。有我院的孤残儿童康复师对每个孩子进行康复计划。比如小于3个月的儿童以抚摸为主,大于3月的儿童根据运动发育的规律训练[1],主要有正确的卧姿、抬头、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大运动训练,同时伴有精细的动作,比如自理生活,语言社交,智力游戏等。

2 护理措施

2.1 生活环境对于孤残儿童的训练室,要布置绿色的地毯,明亮的窗户,墙壁上可以贴有各种各样的动漫,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给孤残儿童购置了站立架、助行器、褥垫等训练器械,每天对孤残儿童的训练,从最初的仰卧起坐到孤残儿童反复的用助行架行走。。康教老师给患儿做肢体训练的示范动作,同时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老师和蔼亲切的话语[2],使孩子们感觉到老师胜似妈妈,喜欢她,接纳她,使心理上消除了恐惧与压力。生活环境还要整洁,每天都要进行相应的换气,通风,进行相应的消毒。

2.2心理护理在训练过程中,患儿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3],康教老师柔中带刚,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护理。

2.2.1 随时沟通在福利院里随时在生活区里和孤残儿童交谈,向患儿说明人际交往的目的, 了解各个患儿的一般情况和病情, 掌握他的心理状况, 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要想法设法使患儿表达出总结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主动与人沟通的积极性。

2.2.2语言暗示法老师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 用语言暗示取得病人的信任, 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 并且有意识地让患儿感受到自我意识调节躯体生理功能, 使全身放松, 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水平, 增强病人的信心和自我放松感, 从而解除焦虑。

2.2.3精神支持法因为这些被遗弃的孤残儿童他们都表现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在护理过程中, 康师通过语言, 给患儿心理上的支持, 让患儿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清除不良情绪和行为, 调动自己的内在力量, 配合康师完成康复训练。同时要和患儿肢体接触,使其倍感亲切和温暖。如一名11岁的脑瘫患儿从2岁开始,我们就强化他坐起来,每次坐15~20min,从坐姿、坐稳然后做仰卧起坐。在第一次做仰卧起坐时,表现非常胆怯,情绪非常压抑,康教老师就给他做示范,孩子稳定下来后,老师对孩子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要认真地训练,才能自己站立行走。”进行训练时经常与患儿进行心理沟通,对患儿适加关爱,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经过长时间的肢体训练,都有明显的好转。

2.2.4改善精神生活平时多讲开心的事给病人听, 使患儿多能处于高兴的心境状态, 因为笑能把人的乐观情绪鼓舞起来, 以利身体的康复。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 收听一些欢快的音乐, 看电视, 分散患儿来自自身残孤的自卑感, 使患者注意点转移, 减轻精神压力。尽可能满足患儿合理需求, 使患儿心情舒畅。对患儿过激的异常行为, 如劝说不能改变, 可作适当让步, 使患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 护理人员应重视患儿的心理活动, 学好心理学知识, 掌握好心理治疗及护理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总结经验, 应用于实际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应该做到耐心,细心。对于这一群特殊的孩子来说。我们要给予最大限度的关爱和保护。在他们的情感发育中给予合理的指导,使其能够健康的成长。对于有残疾的儿童来说,要给予合理的治疗措施。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再结合相应的日常护理。使孤残儿童活的开心,舒心,顺心。

3 结论与讨论

残疾类型与康复训练中,总效率是97.5%。其中显效87例,有效13例。

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特殊群体,是极易受到伤害、比较脆弱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他们没有什么政治声音,他们的生存发展需要人们广泛的关注。孤残儿童本身都存在着内向、固执,而且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们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宽容之心,要允许他们随心所欲,不能多施加压力,少批评,多鼓励。

目前,在全国各地市社会福利院都有这样的孤残儿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政府每年拿出许多资金对孤残儿进行投资,使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为了达到使孤残儿童身体康复的目的,必须综合和协调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其它的一切因素,训练其干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的性格,使之早日康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社会。注意培养患儿勇敢吃苦的精神,要求他们在训练后自己整理物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并表扬他们的优点。这对培养患儿勇敢坚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使患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快乐茁壮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桑兰孤残儿童康复基金会”由民政部下属的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桑兰及其团队共同发起,主办方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桑兰作为该基金会爱心形象大使,负责帮助基金会向社会和爱心企业筹集善款。其团队将和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一起管理、使用该基金,并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

孤残儿童的收养[4],国家也给了相应的部署。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要继续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提高效率,积极拓展涉外收养渠道,建立健全社会散居孤儿涉外送养程序,帮助更多孤残儿童通过收养实现妥善安置。要高度关注儿童收养后的生活成长情况,大力开展“寻根回访”,不断加强收养跟踪反馈[5],密切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国家政策的出台对孤残儿童展现的是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我们为之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王子才, 唐彩虹, 钱冬梅, 等. 上海市内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的智力现状评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01,19(5): 300-301.

[2] 李心天.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56-269.

[3] 刘洪, 陈武雄, 南登昆. 介绍国际上一种新的康复工作评价方法――康复工作运行监测与结果分析(OMAR)[J].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1995, 15(2): 49-53, 67.

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范文5

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根据省、市、县文明委的工作部署,并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认真实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为主题,精心部署,广泛发动,认真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二、活动时间

2021年3月起,重点开展3月5日“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日”、3月12日“全民义务植树护绿行动日”“全市志愿者服务行动日”等节点开展活动。

三、活动内容

1.围绕绿化美化开展志愿服务行动。以“创优美环境”为要求,组织全体师生集中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推动建立清洁卫生的长效机制。要创建文明校园,积极开展创建“五有五无”校园活动,即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环境有品味、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地上无痰迹纸屑、门窗无破损、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痕、卫生无死角。结合3月份学雷锋、保护母亲河、植树节、消费者权益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等公众主题活动日,宣传生态文明观念和环境保护知识。组织师生深入校园及所在社区的公共绿地开展植树、认养绿地、捡拾白色垃圾、低碳环保宣教教育、节能减排等美化环境、保护环境活动。

2.开展网络文明志愿服务行动。以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重点,增强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强化法制意识,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规范网上行为,培养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

3.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以“大手牵小手爱心助成长”为主题,着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牵手行动”志愿服务,动员教师、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志愿者,以农村留守儿童为重点,针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学习教育、权益维护、安全自护、身心健康、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开展亲情陪护、学业辅导、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志愿服务。

4.开展岗位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以创“优质服务”为要求,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组织教育服务“窗口”志愿服务队伍,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开展“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通过开展文明引导、微笑服务、政策解读和各类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树立文明“窗口”形象,展现教育行业风采。

5.开展公共秩序维护志愿服务行动。利用红领广播站、学校宣传栏等宣传乘车礼让、文明过斑马线等文明礼仪教育,营造浓厚的文明交通氛围;组织志愿者深入主要路段、重点路口开展维护秩序、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文明行车、文明乘车、文明走路的良好交通环境。

6.开展关爱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以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导向,积极组织志愿者深入本校所在的社区,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帮助、情感陪护、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

7.开展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行动。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关爱残疾人”为宗旨,大力普及“平等、参与、共享”的残疾人观,以“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为活动主题,以日常生活为重点,依靠青少年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广大残疾人真切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社会的温暖,积极面对人生、融入社会。

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范文6

【关键词】 聋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实施策略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和谐的精神状态。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每一位教育者都希望学生心理世界和心外世界一样阳光灿烂。然而,我国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容乐观,很多聋生自卑,自闭,缺乏自信,厌学,易怒,攻击性强,烦躁不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令家长和老师担忧。结合我校聋生的实际情况,我分析了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谈谈矫正策略。

一、聋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1.生理缺陷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由于生理缺陷,聋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听力损失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影响抽象思维的发展,聋童心理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在条件上、时间上与听力正常儿童有差异;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聋童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是导致聋生诸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耳聋残疾,不能与人正常沟通,因此,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闭、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

2.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聋哑儿童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有的聋生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聋生的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残疾孩子的家庭子女较多,相对于正常儿童,父母与聋儿的心灵交流微乎其微。吃饱穿暖,能学点知识,掌握点职业技能,将来能自食其力,是聋童家长的普遍愿望。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内心世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父母则很少过问。即使孩子由于心理问题出现了行为异常,父母也只是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从心理变化上寻找行为变化的源头,仅仅从行为遏制上进行简单的处理。长期下去,学生逐渐形成了自闭、偏执、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

3.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要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很多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学校只放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培养,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周口地区来说,特教师资薄弱,教育理念陈旧,在教育教学上,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知识教学,轻心理疏导,即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大部分也形同虚设。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以上列举的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在预防或诊断聋生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不能从一个角度出发,必须同时关注以上几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疏导,优化聋生的心理素质。

二、解决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1.以人为本,转变育人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然而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针对聋生的育人观念很狭隘,认为聋人的思维不同于常人的思维,对聋生进行“发展”和“完善”等于做“无用功”,更何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普教工作者的眼里,特教教师就是“让学生看点书,识点字,不出事”而已。当然,这是对我们特教不了解的偏见罢了。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仅立足于三尺讲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一名道德品行的引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聋生与我们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自尊、自信,有自卑、孤独,有爱心和善心。聋生由于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与常人缺少正常的沟通,因此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需要教师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而不能只把他们看成是肉体的人,漠视他们的心理感受。因此,特教老师一定要把聋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多多关注聋生的内心世界,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

2.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有的老师把心理咨询看成是一个神秘的名词,提到心理咨询,就摇头否定。认为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对聋生进行心理咨询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实不然,心理咨询活动简单说就是与学生交流谈心。自卑的心理使聋生不愿敞开长期封闭的心扉,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强烈的表达的愿望,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与接受。教师要消除学生拘束的心理,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要积极主动、热情耐心地与学生谈心。

3.开设“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懵懂、茫然状态,这在前面分析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时已经提到了。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针对大多数聋生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的实际情况,聋校有必要定期开设“家长心理教育” 课,以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主要从聋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方面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从而实现家校联合教育机制,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