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诚信教育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诚信教育总结范文1
诚实守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千百年来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学,无论是从商还是从政,坚守诚信是成就事业的根本法则,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和标志,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目前,大学生诚信问题已成为社会瞩目的话题,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学者反思的文章中,到处都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特别是我国经济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将加速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诚信程度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道德。正因为如此,当前高校应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意识,使诚实守信成为其终生的道德信条和行为准则,是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及起因
1、常见诚信缺失问题
(1)思想诚信缺失。入党动机不纯、个人总结胡编乱造。在日常生活中,不诚实、说假话,背弃诚信,随意撒谎,欺瞒师长、同学。《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显示,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2)学习诚信缺失。
考试作弊、抄袭他人论文、剽窃同学学习成果等。(3)经济诚信缺失。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不按时还款还息、弄虚作假骗取贫困生补助等。(4)就业诚信缺失。虚假简历、不履行就业合同、择业中使用不正当手段等。(5)网络诚信缺失。
2、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市场经济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在校园蔓延;面对社会上一些诚信缺失、自私自利的现象,他们茫然无奈。凡此种种,直接导致极个别大学生以追求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目的。这种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腐蚀严重、负面效应影响大。
(2)制度漏洞。
如果一个制度环境默许甚至纵容了一个人的不诚信,或者不诚信后没有给予相应的惩罚,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很快抛弃他所接受的诚信教育。相反,如果他看到或尝到不诚信带来的可能终生都消化不了的苦果,他就会对诚信问题倍加警觉。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执行中存在漏洞,使得部分学生利用制度漏洞实施不诚信行为,如因考试违纪处分不严导致学生经常性作弊。制度的不健全,使学校对不诚信学生缺乏有效的惩治手段。
(3)教育工作者的诚信缺失。
主要表现在教育工作者个人诚信素养缺乏、学术腐败上,让学生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产生抵触。2006年下半年,复旦大学团委进行的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的调查显示,69%的学生认为应该坚决抵制学术造假。可见,教育工作者本身的不诚信对高校学生带来的直接影响较明显,学生也比较容易切身体会。
当然还有来自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如诚信观念迷茫、法制意识淡薄等。
二、当前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缺陷
造成高校当前诚信教育体系鲜见成效的关键问题在于现有诚信教育体系不适应高校与社会信用体系的标准,以基础教育为主,不带任何评价或惩戒机制。因而总结现有诚信教育体系,可以发现还有许多缺陷。
1、诚信认知片面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
由于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影响,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存在着一定偏差,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诚信是一个道德认知问题,而忽视了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内化的诚信教育,把德育简单等同于政治教育,忽视了个人品质的“诚实可信”。、
2、教育方式、方法陈旧
目前我们的诚信教育方法以灌输、说教为主,把德育教育当作知识“传输”,忽视情感教育。显然,不诚信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结出诚信的果实。
方式的陈旧,使得诚信教育仅仅流于形式,有些学校经常举行诚信签名活动,在现场签名的时候,只签名不签约,把在横幅上签名当成守信的承诺,缺乏实施性。
3、监督机制缺失
由于高校内部监督机制的缺失给学生不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和不诚信,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诚信教
[1] [2] [3]
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诚信机制未能引入学校及学生群体,也使得学生诚信意识不强。
、与社会信用评价体系脱节
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与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严重脱节。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包括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现代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信用市场监管体系、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诚信教育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等七个体系一个机制。社会信用体系的优势已经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信用记录,而高校学生诚信系统只包含诚信教育,缺乏必要的诚信数据记录,高校内各部门对学生不诚信表现记录互不共享,导致学生不诚信,而又办事畅通无阻。
三、积极借鉴社会信用评价体系,重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如何有效地把社会信用体系的经验引进到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中来,是研究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难点。参照社会信用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执行力度
这是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核心。学生管理制度本身和执行的漏洞给学生违纪提供便利条件。为构建切实可行的高校诚信教育体系,首先应对高校自身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充分讨论修改。在修改的基础上,层层落实把关,严格按制度办事,并阶段性分析制度执行效果。
、建立并健全诚信档案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非常有必要。诚信素质的培养,依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信用评价系统。从现行的教育机制看,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因此,高校必须营造信用环境和信用机制,使得它能够约束学生的各种行为,即将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带有纪律遵守、契约等行为进行认真归纳分析,建立科学诚信档案,如在每学年对学生的信用进行评估,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优评先、组织发展、进行助学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
学生诚信档案应以“记录为主、评价为辅”,详细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品行说明、信用表现及奖惩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记录学生欠费情况,发挥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将每个学生的真实诚信表现置于全校的监督之下,从客观上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学生弄虚作假现象。
学生诚信档案应放入毕业生档案中,把学生在校表现作为单位用人参考的指标。
、加强监督,规范行为
加强监管是搞好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各种必要的手段,健全和完善信誉保护和失信惩处机制,及时发现和惩处失信者,才能使学生不敢不守信、不能不守信。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如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学生干部评优等工作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将诚信作为学校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
、采取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说教上,高校诚信教育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发挥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势,运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手段,广泛收集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信息,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立体的诚信教育,并积极探索创新诚信教育的新方法,开展讨论、签订考试承诺书、现身说法等形式的诚信教育,以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力求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以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共享高校学生诚信档案数据
高校都在尝试积极推进学生工作信息化进程,建立各自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诚信教育体系需要学生管理系统支持,在各部门对学生诚信评价的基础上,实现诚信记录数据的共享,逐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以诚信记录来约束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每年给学生一个综合信用评价分,规定各得分值在校园内具体可办理的事务。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失信惩戒机制是指对失信学生进行惩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以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为依据,以学生在校表现为手段,使学生为其失信行为承担相应代价,惩戒失信行为,褒扬诚实守信,比如有欠费不良记录的学生要求家长直接交费,有恶意透支校园一卡通费用的学生暂停发放教材,公共选修课选课后未去上课的同学下学期禁止选修公共选课等。
、积极引进银行业个人征信系统参与
高校诚信教育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42-02
当前,大学生的学风虽然整体是积极的,但也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诚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诚信教育方法偏于形式[1]、诚信教育考评机制落后、诚信教育大环境欠缺等问题。由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很少真正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校园内诚信缺失的社会危害短时间内尚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但如果基本的诚信品质不能在大学阶段树立起来,当他们毕业后融入社会,分布到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后,诚信缺失所导致的危害可能是极其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通过了解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体制上的先进经验,可以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一、主要发达国家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及管理体制上的做法
(一)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方面
诚信制度的建立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基础,不少国家都非常重视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美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以建立在个人诚信基础上的诚信准则为核心内容,在诚信准则的基础上建立诚信制度。如北卡罗来纳等多所大学在大学生一入学就要求他们签订诚信准则,然后由各大学遴选出来的“诚信教育者”在入学之初就对大学生进行关于诚信准则的宣传和教育,最后大学根据制定完善的诚信制度,保障诚信准则的实施和对违反诚信制度的大学生进行处罚。日本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指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 文部省制订了《学习指导大纲道德篇》,设置“道德时间”课作为大学必修课。“道德时间”是日本学校德育的一条公开化的途径,具有官办性质与权威性。[2]《联邦德国总法》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和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3]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不诚信现象日益突出,道德诚信的基础不断被削弱,归根结底是诚信教育制度不健全。要重构大学生诚信形象,仅靠良心、本能等道德自律是不够的,必须提升到制度甚至法律层面,寻求诚信建设制度法律保证,以法律、法规和法律文件的形式规范诚信。
(二)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式方面
大学生诚信教育属于道德教育范畴。美国大学的诚信教育方面采用了多种方式,利用环境因素的潜移默化作用,寓诚信教育于各教学环节,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美国各大学一般把诚信教育融入完成作业、考试等日常的教学环节之中。德国高校设有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伦理学、神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和专业的渗透来完成。德国的传媒非常发达,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等都设有专门网页或专栏,邀请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深入剖析重大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社会根源、心理原因及不诚信的严重后果。利用这些大众传媒,每时每刻向大学生和国人进行诚信、道德规范教育。
我国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上已采用了德育课、校园网、课程、培训讲座等途径,以及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学生诚信是做人之根本。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相比,我国高校的诚信教育还存在目标定位还不明确、机制滞后等问题,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三)在对大学生诚信管理及失信惩罚方面
建立一套失信行为的惩罚制度,是实施大学生诚信教育和保证诚信意识普遍提高的有效途径。[4]如美国马里兰大学规定,如果教师认为某学生有作弊嫌疑,则在对应的课程成绩上标明因作弊未能通过。对于情节特别恶劣、屡次违规者,校方将视情节轻重,分别做出书面警告直至开除等的处罚。由于惩罚措施非常严厉,违背学术诚信的人在美国大学和社会较难立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考试尽管没有老师监考,但几乎没有学生作弊,除了学生诚信意识普遍较强以外,严厉的惩罚措施无疑是他们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客观记载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活动,包括大学生助学贷款等的信用记录。[5]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受到“面子”、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失信行为的处理相对宽容,往往只是给予警告而并不在档案中记录,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诚实行为的蔓延。
(四)在诚信教育环境方面
社会大环境的建设也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发挥着较为关键的作用。美国公民的诚信教育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它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将内容分解成更具体、更容易评判的行为准则。此外美国社会对个人诚信的历史非常重视,如果被打上在某方面不诚信的烙印,就难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又如美国各大小商场,出口处很少有检查或防盗装置,却也很少失窃。因为在美国偷盗的犯罪成本是相当高的,哪怕是偷一件小东西,一旦败露,其记录将跟随终身。
在我国,由于没有比较严格的诚信约束机制及失信惩罚机制,全社会范围内,失信行为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社会对失信行为的纵容使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与社会现实脱节的尴尬。没有良好的诚信教育大环境,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具有实效性。
二、加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并完善管理体制的思考
发达国家大多数高校都将诚信视为育人之本,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成熟的实践经验,无疑为我们研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高校诚信教育总结范文3
[关键词]诚信教育;实践路径;异化;多元融合
在文化传承的视野下,诚信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社会公民形而上的、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诚”是一种人性境界,是一切行为的准则;“信”体现了个体的品性和素质,是对“诚”的一种外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察,诚信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洗礼后沉淀出的最质朴且纯粹的优秀文明因子。“诚”是一个哲学范畴,同时也是伦理上的概念,“信”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并最终在儒家文化下被赋予了道德上的意义。在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下,“诚信”二字彼此区分又紧密联系,“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表现,诚信是道德伦理和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体,具有双向互动性。综观诚信的历史脉络和中西方文化下的诚信观,我们不难看出,诚信是古老的传统,也是现代的正义。在中国社会由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社会转变过程中,诚信已经逐渐突破血缘文化和熟人社会的局限,逐步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陌生人社会的普适性原则。这种演变是以个人内心自省为内核的传统诚信观与以契约为核心的西方诚信观的融合。诚信既是个体的一种生存需要,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需要是自尊与他尊的基础,同时也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素质要求。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契约范畴,这是现代社会对于诚信的一种标识。一方面,通过“道德自律”,个体得以通过自我评估、自我监督、自我修复等方式,不断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另一方面,契约以其强制约束力,让个体充分意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项法律义务。道德自律和契约他律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认知和实践两者之间,以复演、螺旋的形式,不断深化诚信的内涵,也使得“诚信”二字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有着道德美德和遵纪守法双重含义,换句话说,诚信在当下中国社会已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无形资本,这种观点在学界以及在实践层面上已被广泛认同。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
诚信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品格教育,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诚信教育的核心思想。诚信的实践是双向互动的社会行为模式,这就决定了诚信教育要在“理论教育———实践体验———理论再提升”的逻辑下有效开展,也需要高校、社会、家庭、学生多元参与,形成合力,最终将大学生诚信教育质量整体跃升。通过文献综述和现实考察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主要围绕着“预防诚信危机”这一短期现实目标,以课程教育、实施诚信评价机制以及构建诚信档案等路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这些教育方式思路传统、形式单一、缺乏活力,强调政治属性和学理目标,虽然给大学生灌输了大量诚信知识,却也在大量失信行为中备受质疑,急需转型。
(一)课程教育是诚信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
高校目前普遍开展的思政实践课、形势政策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主要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诚信理论教育,这其中既包括道德意义上的诚信,也包含法律层面上的诚信。主要的教学方法为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但笔者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讨两个维度的现实体验中发现,仅仅强调认知因素,忽视大学生诚信情感与诚信意志的培养和激发,将导致诚信行为缺乏动力。[1]而教育主体———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缺位,直接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思路下,学生在诚信教育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性较低,单向灌输和互动不足造成了诚信课堂氛围低沉,效果乏力。
(二)实施诚信评价机制,量化诚信水平
以量化形式考察学生的诚信水平,是以系统性指标为核心的刚性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以细化的指标将诚信行为固化,并将各个指标赋值,最终通过量化分数直观体现学生的诚信水平。这种方式对于强调教育结果的公平性,克服教育管理中的随意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忽视了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生物性和法理性。与此同时,缺乏柔性关怀的量化评价机制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负激励,导致学生逆反严重,也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刚性的指标固然可以让学生在“诚信”的范畴内不越轨,同时也对指标本身的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教育生态环境变革中,“诚信”与否的内涵也在争议中被重新定义,如何把握时代特点,将诚信评价指标拓展、规范、生动化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大学生诚信量化考评的重要基础。而恰恰在这一点上,诚信量化考评还缺乏高度专业化、系统化的保障机制。
(三)建立诚信档案,凸显诚信的强制约束力
档案管理是中国特色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诚信档案是详实记录学生诚信状况的重要形式。这种形式对于规范大学生言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诚信“红线”碰不得的观念在大学生心里生根发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诚信教育的开展培育了土壤。我们强调的诚信教育,其本质目的在于大学生诚信观念和行为的改变,惩罚是约束的手段而非最终结果。结合笔者的教学、管理工作实践,诚信档案(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奖惩材料以及部分高校专门建立的诚信档案)强调了警示的作用,对学生的不实言行起到了威慑,但同时也忽视了人性化的关怀和长期的、系统的跟踪教育,使得诚信档案只能够起到一时的约束作用,而缺少连续性的监督效应。而一旦不实资料最终进入学生档案中,在现实状况下,会给学生的人生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虽说这种诚信教育方式虽然只是会对极少数的“差生”带来影响,但却为社会发展、学生成长埋下了隐患。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困境:诚信教育实践的异化
教育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人的地位的衰微,直接原因在于教育没有自己独立的根基而被外界所左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他律”引导“自律”,通过教育关怀引导自我觉醒。其目的是通过外在约束、规范习得、环境熏陶等,在不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觉悟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诚信的领悟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内化的过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中存在着先天不足,这种不足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讲是因为教育方法方式的不足,如果从社会学的视角考量,则是教育主体的参与角色缺失以及教育形式出现了异化。所以,我们论述诚信教育的异化,强调的是偏离和丧失,其一是诚信教育理念与具体的诚信教育实践之间的偏离。其二是在偏离的基础上,大学生诚信教育在部分意义上丧失了内化的教育功能,而成为一种外显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主要实践路径做文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理论的灌输、刚性的评价机制抑或是以档案管理的方式,其实更多是在发挥管理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事务性的,使得教育沦为管理之外的一种附属。在管理的思维下,外在的约束得以不断强化,而规范习得却缺少现实土壤,更不用说通过良好的环境引导诚信风尚。深究诚信教育异化的原因,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可以总结,第一,没有将诚信教育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他律”式的教育强调的是管理而非思想和行为的内化升华;第二,忽略了诚信是大学生生存发展需要,自尊自律需要的重要基础,未能抓住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本质;第三,以“智”为主,“德、体”为辅的应试教育思维,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第四,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角色没有融入到高校诚信教育当中,学校理论教育的过度,社会实践教育的不足,使得学生缺乏有效的情感体验;第五,大学生与诚信环境的互动不足,“他律”的迁移与“自律”的内化无法达到融合统一。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异化现象,而解决教育异化的关键是要使教育和个人需求结合起来。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而言,就是要使制度化的诚信教育与大学生的个人情感和文明水准相结合,当然,解决教育异化的重要力量在教育之外,诚信教育是否真实有效,能否发挥其功能,还需要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参与,而它们之间能否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对于减少大学生诚信教育异化的程度和范围具有关键作用。
三、多元融合: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构的一种范式
“知、情、意、行”是教育的有机过程,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而言,仅仅强调认知是不够的,忽视情感体验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并且现有的诚信教育模式易导致理论领会和实践体验的脱离。多元融合视阈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首先要关注的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本质,也要把握大学生诚信教育异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将“正义和关怀”相融合,将“他律和自律”有机统一,并将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密切结合,形成一种实效性好、时效性长的,能够对学生诚信素养跃升起到关键作用的,对社会诚信氛围的构建起到铺垫作用的诚信教育范式。
(一)正义和关怀相结合
大学生诚信教育理论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正义教育,它要求的是公正、公平,需要在无论是大是大非还是日常小事中都能严格落实的刚性指标。但在强调正义的同时,也需要融入关怀。通过发挥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信念支持功能和情感凝聚功能来追求良好的教育和管理目标。[2]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事业,用关怀辅助正义教育,由于发挥了情感性和人文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容易将正义理念内化。与此同时,由于关怀具有滞后性和模糊性,就使得在处理具体的诚信个案时难以及时、有效获取信息,采取行动,而这时,正义教育的刚性化指标,例如各种规章制度,便具有强劲的权威性,能够更好地凸显时效性。正义和关怀相结合,不是简单的取长补短,还要处理好各自的边界,避免因结合不当导致的冲突。“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关怀,在正义教育中运用艺术性的关怀教育启迪学生;也要在契约例如各种有关诚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觉将正义理念转变为自身行为。与此同时,在处理失信行为时,正义应该按照契约精神给出公正的处方,而关怀则应该通过寻求合作和支持来协助学生走出失信困境。正义和关怀是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这其中,正义是基础,关怀是行动。
(二)他律和自律相统一“人无信不立”,内在的自我约束使诚信成为
一种生存需要,[3]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则使诚信成为一种社会需要。正如文章开篇所说,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契约范畴。从道德的视角考察,诚信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而内化外显的至诚境界,是自律;从契约的范畴思考,诚信则是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外在制度约束,是他律。我们强调他律和自律相统一,是因为作为社会性的人,在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样化的情感体验中,评判某种行为是否诚信成为一种两难。而如何坚守自律的诚信底线,并不触及他律的强制约束,则成为大学生修身立世的根本。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单靠他律或者自律都是难以实现的。他律的动机是建构诚信环境、维护诚信氛围、传播诚信理念,而大学生只有在对诚信的本质有了透彻的领悟和内化之后,才能接受环境对个体的监督和约束,这也就回到了该如何实现诚信自律的问题上。大学生个体如果能够从内心审视诚信的价值,并自觉接受他律的规则和理念,则使他律和自律有了良性互动的基础。而这种良性互动需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也要注重诚信环境的构建。而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审视诚信教育,它也是一种终身教育。大学生对于自身行为的诚信评判标准是以外在的他律和内化的自律为基础的,是以“固化—解体—修正—再固化”的方式不断演进发展的,其最终目的是不断强化、传承诚信行为,弱化、摒弃失信行为。他律和自律是诚信教育体系建构的两个方面,这其中,他律是显性约束,自律是隐性自我教育。
(三)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密切结合
诚信教育是动态、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局限于校园,必然会和校园外的方方面面发生联系,良好的诚信教育的应然之举是大学生自我、家庭、社会和高校的密切结合,实行政府主导、学校执行、社会孕育、家庭配合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的模式。[4]多元融合视阈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政府是宏观社会政策、诚信规范的制定者,在全社会构建诚信评价体系,对于诚信文化环境的构建起到主导作用。高校是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即时调整教育观念,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并重点开展诚信理论教育。于社会而言,则需要配合政府和高校,培育良好的诚信社会环境,通过树立典范,逐步形成守信、互信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诚信理念的内化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于家庭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需要注重自身言行,并在社会规范指引下,与高校形成诚信教育的合力,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影响学生言行。当然,在多元主体参与中,大学生个体是诚信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主体,大学生个体对于“正义”的认知水平,对于“他律”的遵循程度,对于“自律”的内化深度,直接关系到诚信教育的成效。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密切结合,是提高诚信教育执行力的要求,也是多元融合视角下建构诚信教育体系的落脚点。类似于H=f(a,b,c,d)的函数关系中,诚信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综合考量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个主要因素,这其中a代表高校,是主阵地;b代表社会,是协助者;c代表家庭,是有益补充,d代表学生,是核心主体。四、结语从教育的规范性来说,诚信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完整、和谐发展为目标;从教育的现实性来说,其目标又具有不确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诚信教育的目标是人为制定的,在特定的语境下有其难以突破的局限性。如果说诚信教育乏力的主要原因是关注外在教育较多,而忽视内涵教育,那么,以“正义和关怀”为核心,“他律和自律”相统一,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多元参与为基础建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设想,就是要强调如何实现诚信的内化教育,弥补现行的诚信教育形式的不足,并在具体的诚信教育过程中突破其异化障碍,将诚信教育的效用最大化、最优化。当然,以上三种维度相结合构思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并不惟一,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需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还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并将诚信教育从学校教育升华为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2]刘静.“正义与关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核心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3]钱军平.由“他律”向“自律”的升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反思与构想[J].理工高教研究,2009,(10).
高校诚信教育总结范文4
(一)个人简历“掺水”,就业推荐材料弄虚作假
个人简历一般是用人单位初步筛选毕业生的环节,为了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诚信教育探析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付 光 谢 洁生往往采取各种办法在个人简历中不同程度地进行“注水”,如虚构学生干部身份显示自己的组织协调工作能力;随意修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理想化”的处理;夸大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特长;虚造实习实践经历、社会活动经验等内容。
(二)面试时夸大其词、言不符实
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利用求职技巧,展示自己的技能和特长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毕业生为了签约某一工作岗位,在面试过程中夸大其词,甚至胡编乱造,做出虚假的回答。
(三)随意毁约、违约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骑驴找马”的心态,首先找份工作保底,而背地里又不断地去找自己认为各方面条件更加优越的用人单位,然后擅自单方面毁约。或者签约后,因升学或其他原因既不去签约单位报到也不跟签约单位做任何解释说明情况,单方面违约。
(四)毕业后拒还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就是为了不让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失学,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让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近年来毕业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现象频频发生,造成高校和银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上不良的诚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诚信,从政治领域的腐败到经济领域的造假,再到人与人交往当中的信任危机等社会诚信意识的缺失,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对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准备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示范作用。而就业市场中对于个人和招聘单位的双向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和完善,无法采取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个人和招聘单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缺失行为。
(二)高校就业诚信教育和监管乏力
高校主要从传统诚信观来开展诚信教育,强调学生的自律性,较为重视经济上的诚信教育,但是对学生的外在具体行为表现开展诚信实践和教育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知与行脱节。不少职业院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都采用全程化教学,即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开设就业教育,但基本上是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开始,学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学习成绩以及在校行为表现在将来就业中的重要性。同时,高校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监管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不诚信现象,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成本太低。甚至有的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违约失信的行为采取无视的态度,比如在学校推荐意见上毫无原则地使用“组织协调能力强”、“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等溢美之词;对推荐材料的内容不认真审核,只管盖章;学生手上同时持有多份《就业协议书》,等等,学校的“纵容”无形中对大学生就业不诚信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因素影响
家庭教育主导着子女思想观念的形成,家长的价值取向、行为对子女有直接的影响。但实际上,对于就业问题,不少家长更关注的是用人单位的好坏,不仅不重视对子女的诚信教育,而且对于子女就业失信的现象,更多是从个人利422015.7益考虑,理解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支持“失信”行为。
(四)用人单位自身因素的影响
有些用人单位不切实际地提高用人条件,过于看重毕业生的成绩、实践经历、获奖证书、等级证书等;有些用人单位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出了虚假宣传,对毕业生许诺一些无法兑现的待遇;一些招聘单位只想通过招聘会对企业进行宣传,本身就缺乏诚信,这些都助长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者违约。
(五)大学生自身诚信就业意识缺失
大学生出现就业诚信缺失的现象,不仅是外部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内部因素在起作用。不少大学生并不觉得对于在就业过程中简历掺水、夸大其词和违约等方面的现象属于诚信缺失,诚信意识薄弱。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诚信监督机制,缺乏规范且具可操作的诚信监管和考核评价,对于出现的就业诚信问题的解决途径只在于道德教育。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诚信教育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高职院校一般都会通过思想品德必修课、就业指导课等课程从理论上培养学生的诚信美德,也开展一系列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包括开展诚信征文活动、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举办诚信还贷教育宣讲会等。但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在就业诚信的教育和引导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就业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诚信教育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不能仅仅认同为一种认知性的教育,更应该体现出是一种养成教育,全程化的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只是简单地碎片化教学,只是单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内容。而就业诚信教育更被认为是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相关的教学内容没有做出明确界定。高职院校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着重专业教学、轻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企业指导人员也只注重技能传授,缺乏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就业诚信教育如果没有渗透或融入到整个专业教学活动中,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中的某个专题的教育是难以取得实效的。
(二)就业诚信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就业诚信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仅采用理论的说教是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大多高职院校对就业诚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对理论认知的讲解上,较为重视系统化地讲授诚信道德相关的概念,引证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实例,没有把诚信教育与诚信实践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简历“掺水”、夸大自己的能力、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等方面的问题,仅认为是就业过程中的手段或技巧,而不是诚信的缺失,导致言行的严重脱节。在学生实习阶段、步入工作岗位的过渡环节常常被忽略,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校企合作为就业诚信教育带来的职业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性教学。
(三)就业诚信教育深度不够
大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体系中都提出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但没有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就业诚信教育只停留在面的说教上,深度教育远远不够,没有发挥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普遍存在只管“教”,不管“育”或只“教”不“管”。不仅没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愿去接受和认同相关规范和诚信,而且忽视了对学生在面临诚信问题时的能力培养,如对诚信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解决诚信与利益冲突能力的培养。
(四)就业诚信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就业诚信教育不能只局限在道德教化的层面上,不能寄希望于仅通过就业诚信道德教育,学生就能自觉诚信起来,而应该通过制度进行监管和约束。高职院校还没能建立完善的就业诚信教育评价,可以使学生在教育评价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发展、完善自己,利用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对毕业生的反馈评价等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
四、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
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专业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推进,面对当前高职生就业诚信的缺失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应利用校企合作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就业诚信教育。
(一)构建全员化的就业诚信教育体系
从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到就业诚信教育的全员化,对学生进行就业诚信教育,绝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而是全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均应参与到教育中。就业诚信教育的开展,应依托校企合作进行社会典型案例教育、在职人员现身说法、实习实训过程中体验式教育、专业教师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渗透式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专业课以及专业技能训练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诚信教育,使诚信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这样的就业诚信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财会类专业教师在开展专业课教学时,可结合会计行业中存在的“做假账”现象开展就业诚信教育;检验类专业教师可结合检验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开展诚信教育。学校也可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结合企业的实际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工作。这种寓诚信教育于专业学习的渗透式教育,似乎没有设置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但诚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构建全程化的就业诚信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高职院校,往往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把就业诚信观念教育纳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教育、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专业课教育、就业教育、实习实践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教学、生活和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认识和理解到成绩、等级证书、获奖证书、实践经历在求职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培养良好的社会信誉。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
学生诚信观念的确立,教育是基础,但客观有效的约束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保证。高职院校要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情况、学习成绩、日常表现、奖惩状况、社会实践、实训实习以及信用记录等,并在评优评先、学生干部选拔中将诚信作为一项衡量指标。学生就业时,可作为向用人单位提供学生诚信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既可督促和保证毕业生诚信就业,又使就业诚信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诚信的知行合一
高职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不仅要利用好企业这个平台提升专业技能,更要融入企业文化当中。优秀的企业文化离不开诚信价值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真正接触社会,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践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企业导师用诚信的企业精神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认知并培养诚信意识,真正提升诚信实践能力。
(五)注重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校级刊物等舆论阵地广泛宣传诚信,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辩论比赛、主题班会或主题团日活动,特别是邀请企业开展讲座、专题讨论会、观摩学习等实践活动,以及银行参与征信课程教学,为学生实证讲解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后果,积极营造校园诚信的氛围,不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五、总结
高校诚信教育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新探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增强他们的诚实与守信意识,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了诚信状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 回收问卷408 份, 回收率达到81.6%。 覆盖了各个年级不同类别的学生,现结合问卷的内容和统计结果, 就目前高职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作如下简要分析:
一、对于目前大学生诚信状况
对于目前大学生诚信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不容乐观。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目前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考试作弊、无故拖欠学费、论文剽窃、求职失信、交友失信、还货失信等方面,各方面严重程度如下表:
(1)对考试作弊行为
(2)关于欠费问题
(3)关于毕业论文的问题
(4)择友方面的问题
5.求职材料作假现象
2.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分析
(1)造成同学故意欠费的原因主要有
(2)目前高校学生中直接下载论文之类的现象比较普遍的主要原因
(3)近年高校教师中频繁出现的论文剽窃现象带来的影响
(4)学校的诚信教育
(5)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此可见,造成大学生诚信问题有很多因素,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社会因素如社会道德伦理氛围、政府官员的腐败、市场经济中欺诈坑骗、假冒伪劣、企业间拖欠的“三角债”、近年高校教师中频繁出现的论文剽窃现象、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等都强烈地预示着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家庭原因:如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家长疏于管理自己的孩子,任凭孩子自由发展,甚至把错误思潮带回家中,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也有的家长自己就不讲诚信,没有起到表率作用,这些对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都是不利的。学校因素有:高校一直强调道德教育,但学校没有进行系统的、长期的诚信教育,只是针对某些问题(考试作弊、就业诚信)等开展一些活动,见珠打珠,见子打子,成效不大。不少学校德育教育形式单调,重灌输,轻实践;重量化,轻定性分析;太封闭,缺乏开放性。另外,学校本身的诚信也存在问题,如学术腐败、科研浮躁;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各类评估上虚假行为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从调查中得知,大学生认为改善当前高校诚信现状最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44.4%);开设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34.%1);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33.8%);完善学校相关规范,形成诚信监管体系(30.6%)。见下表:
1.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社会、学校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介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宣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努力营造“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舆论氛围,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以同志倡导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学校要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损益”的校园氛围。如果诚信的行为得不到鼓励和表彰,不诚信的行为没有受到谴责和制裁,谁诚信谁就吃亏,不诚信反而得益,那么诚信的风气是永远推广不了的。学校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学生自觉追求的行为准则。
2.加强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
高职院校要成为培养诚信教育环境的沃土。首先,应制定对大学生分阶段的诚信教育计划,并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对大一学生要进行基本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清楚诚信的含义及诚信对每个人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入学后刻苦学习,诚实应考,诚实做人。对大二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诚信教育,主要结合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是职业生命的观念。对大三学生主要进行面对社会的诚信教育。教育大学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社会对自己诚信意识的检验。第一,教育者应做诚实守信的表率。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育者应率先做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并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学生干部评选,评先选优工作等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使学生体验到学校的自身行为和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统一的,言行尺度是一致的。第二,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高校还应致力于建设具有本校特点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为实施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完善学校相关规范,形成诚信监管体系
大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 但其社会化并未完成,他们还缺少独立法律主体地位。大学生缺少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就没有独立的法律人格,没有责任心,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法律意识,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仍有可变性。诚信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 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完善学校的相关规范,诸如:制定加强考风考纪的管理办法,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规定, 学生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催缴学费管理办法和学生诚信考核评定制度等,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引导学生积极践行诚信, 在引导学生诚实守信的同时,对失信行为予以严肃惩处。在制度的执行中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 制约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建立、健全校园舆论监督制度, 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机制。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校报、广播站等舆论阵地的监督功能,对学生的失信行为进行曝光,并记入学生档案等,促进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
4.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健全社会诚信评价机制
(1)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奖惩等情况,实行电子化管理,在学生毕业时,信用档案跟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信用纪录延伸到社会。
(2)建立科学的诚信评价机制。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针对性,更趋于合理。
(3)建立学生个人信用系统,在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和困难补助的同时, 考核他们的诚信指数, 考察学生在校表现、成绩和费用交纳等情况并记录在案, 从而提高学生们讲诚信的意识。
(4)完善惩罚机制,增加失信成本。社会惩戒机制的欠缺是当前社会诚信缺失、欺骗欺诈行为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社会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意识薄弱,加上社会公众比较普遍存在的道德自觉的缺失,以至社会的失信成本不高,更多的社会成员会冒着较小的失信代价去换取更多的失信收益。完善惩罚机制,就是要尽量减少失信收益,增加其失信成本。通过对失信者的惩罚,让失信者明白:失信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高校诚信教育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校教师;诚信体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1-0040-03
The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fortheHonestCreditSystemofUniversityTeachers
XIAOHaixiang1,LILi2
(1.CollegeofAccounting,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9,China;2.PublicityDepartmentofthePartyCommittee,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2,China)
Abstract:Now,therearemanyproblemsaboutthehonestyandcreditofuniversityteachers,whichbecomesoneofthefactorsthataffectthe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university.Thispaperanalysesthepresentsituationofuniversityteachers''''honestcreditsystem,andproposessomeeffectivecountermeasures.Theeducationmechanism,theincentiveandconstraintmechanism,theevaluationmechanismandthesupervisionmechanismarethekeysforthedevelopmentofuniversityteachers''''honestcreditsystem.
Keywords:universityteachers;systemofhonestcredit;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诚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础和标志,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大再次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和管理界就如何提高我国社会经济诚信水平、重建诚信体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试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对高校教师群体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高校教师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
诚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理解成为一种与诚信相关的综合机制,它将与诚信有关的力量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诚信的发展,制约失信行为。高校教师诚信体系是以教师信用道德、信用制度建设为基础,通过构建科学的诚信教育机制、诚信激励约束机制、诚信评价机制、诚信监督机制,促使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诚实守信,从而推动高校健康稳定发展的机制。笔者认为,教师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高校教师诚信教育体系
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教师都能诚实守信。因此,在强化正式制度约束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即加强教师的诚信教育。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的学术道德诚信教育、教书育人诚信教育、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诚信教育等,通过加强典型教育、示范教育、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教师诚信氛围。
2高校教师诚信制度体系
教师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要接受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的约束。要考虑建立健全信用法规体系,可以通过制定完善有关教师诚信体系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的实施办法,使教师诚信体系的建设有法可依。
3高校教师诚信评价体系
教师诚信评价体系是建立教师诚信体系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对教师实行正确的激励和约束。教师评价体系应当包括教师诚信信息系统建设、诚信调查、诚信纪录、诚信考核评估等内容。
4高校教师诚信监督体系
教师诚信监管是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目前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为规范教师的行为,维护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正常秩序,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监管体系,实行舆论监督、同行监督、自我监督和学生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方式。
二、高校教师诚信体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未建立起系统的教师诚信体系。高校中诚信教育不到位,缺乏“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部分教师不能树立“诚信至上”的道德意识;高校教师诚信制度不健全,诚信评价、监督机制缺位,教师诚信记录、诚信信息不完整,导致了一系列教师诚信问题的出现。具体表现如下:
1科学研究诚信精神匮乏
近年来,由于科学精神的缺乏、个人利益的驱使及学术评价和批评体制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了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的学术失信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学术剽窃。有的教师把别人的研究成果完全或部分地占为己有,有的甚至占有别人尚未发表的成果。有人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总结了高校学术抄袭的几种方法,即“全篇或局部搬用法——显性剽窃法”、“偷观点偷思想——隐性剽窃法”、“化名抄袭法”、“署名抄袭法”、“拼装法”、“抢先发表法”等等。
二是学术造假。不少教师在研究中伪造数据,发表假论文,或将同样内容通过不同组装、不同标题多次发表,还有人为评职称把学生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或花钱雇人写文章。
三是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这主要表现在高校教材、教参、辞书等的编写出版方面。很多教师认为,编教材既不要搞研究也不用做调查,更不用查资料,只要找来三四本已有的教科书,框架体系上略微变动,章节顺序上稍作调整,然后对材料内容进行综合,文字叙述作作处理即可。
四是学术评价弊端丛生。一方面,学术批评缺失,一些专家评委出于同行或师生关系,将学术批评变成同行间不讲原则的吹捧;另一方面,一些名师专家,利用自己的评委资格,故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进行学术倾轧。此外,在学术评奖中,评委们往往心照不宣、彼此关照、利益均沾、互投关系票。
2教书育人诚信不足
教学是教师的最主要职责,但在这个环节,很多教师为追求个人利益,存在诚信失落行为。首先在课前准备环节中,一些教师不备课或备课不认真,没有教案或教案未能根据知识的更新进行修订,在多媒体授课中,课件制作粗糙,有些甚至是教案或教材的翻版,导致课堂教学内容陈旧,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讲授环节中,不少老师缺乏时间观念,迟到早退现象较多,教学内容随意变更,教学方法陈旧,不注重因材施教,还有一些教师忙于校外事务,把教学工作当“第二职业”,随便换课或请人代课,失信于学生和本职工作;在课后管理方面,作业批改敷衍了事,不注重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求教邮件和电话不认真回复和接听;在考试环节,部分教师将试题与分数视为商品,与学生进行交易,全然不顾教师的职业道德。3管理育人诚信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招生管理不规范,一方面为争夺生源夸大学校办学能力,宣传虚假信息,随意承诺颁发文凭;另一方面,个别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为一己私利弄虚作假,进行权钱交易。二是考试管理不到位,有的老师监考不负责任,助长了学生作弊之风。三是学生管理中,尤其是在学生评奖评优、免试保研、违纪处分及贫困学生资助等工作中,过程不公开,监督机制不健全,评选结果缺乏公正。凡此种种,导致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危机,影响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
4服务育人缺乏诚信
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服务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学生提供具体服务的后勤人员由于体制和自身素质的制约,在服务方面也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对已承诺的服务打折扣,提附加条件,不能提供优质服务。
三、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应以诚信教育为起点,以诚信制度建设为终点,从自律和他律、道德和制度两个层次着手,建设高校教师诚信体系。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本身及教师所属各院系及各职能部门、附属部门的诚信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个人诚信的建设。
1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师诚信教育机制
加强对教师的诚信教育,提高教师的自律意识。首先,要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着重落实“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公民道德规范。其次,要强调学术道德教育,营造严谨治学、求实创新、淡泊名利的学术风气。在教育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引导教师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学术独立和为人师表等。再次,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可以考虑组织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考试,并将其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
发挥先进典型教育示范作用。可在学校开展评选师德标兵、学生心中最敬爱的老师、教学名师、科研标兵等活动,树立一批体现教师诚信精神、师德高尚、敬业奉献、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使广大师生学有榜样,行有标杆,以典型的力量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从而在学校形成崇尚诚信的良好氛围。
2建立有效的高校教师诚信激励和约束机制
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教师的自我修养,也需相应的制度规范,从而实行教师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正是从制度规范的角度来发挥作用的。
约束机制可通过一系列的失信惩治制度来进行诚信规范。《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有关法规、条例等,对教师的职业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要求,高校须以上述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更为具体、系统完善的失信惩罚制度。明确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失信的制度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惩罚。同时,对学术造假和严重教学失信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可采用建立教师个人业务信用档案,将失信行为公开曝光,一定期间内禁止其进行学术活动,取消相关荣誉、职称职务,追回物质奖励,给予罚款等途径来惩罚失信者。通过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加大教师失信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
激励机制一般是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高校可通过制定相关的评优奖励制度,激发教师自觉守信。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要注意制度的科学性、公正性和连续性,奖励面要适宜,奖励要有力度。要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双管齐下。精神激励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用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激励人。如果学校能为教师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教师乐于在这个环境中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同时没有生活等实际问题的后顾之忧,那么这种环境就能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当中自觉守信。二是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如前所述,要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采用物质激励时要注重奖励力度,对诚实守信的优秀教师,在工资、目标奖励、住房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奖励,要敢于重奖。
3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师诚信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执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因此,高校要注意把教师诚信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称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来对教师诚信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逐步建立教师个人信用信息库。诚信记录是进行诚信评价的依托和基础,高校可考虑建立教师个人信用业务档案(数据库),该档案的内容由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记录,可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管理和查询。学校可根据诚信记录对教师个人作出全面的信用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奖优惩劣。
诚信评价可从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单位评价等三个层面进行,结合期中、年终考评和学期学生评教来开展,从政治、思想、育人、师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
设置诚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增强评价指标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要避免将诚信评价指标设置成为“虚”指标、“软”指标。
重视诚信评价过程,将该过程作为一项诚信教育活动来开展,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奖优罚劣,促进广大教师诚信观念的增强、诚信行为的到位。
4建立严格的高校教师诚信监督机制
诚信监督机制应明确由谁来监督、怎样监督、监督什么,即应明确监督主体、监督方法、监督内容,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监督制度,督促高校教师形成诚信之风。
社会及新闻舆论监督。通过校内外媒体,公布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情况,设立教师诚信新闻监督热线,对高教教师诚信给予重点关注,并适时组织相关讨论,进行舆论监督。
同行及监督机构监督。对于学术诚信问题,可采用同行专家学者评议监督的方式。同一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对本学科领域研究的情况掌握更为全面熟悉,通过学术交流评议,他们
往往能较快地发现问题。因此,在学术监督方面,可以考虑依托各级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通过学术评议的方式进行监督。还可考虑扩大学校监察机构职责范围,使其能通过与学术管理机构的合作,受理并调查学术违规举报,处理学术违规人员,履行学术监察之责。
教学督导员和学生监督。针对教师教学环节的诚信监督,高校可聘请教学工作中卓
有成效、品德高尚的教师为教学督导员,不定期进行随堂听课,课前课后检查,考察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气氛,课后交流等情况。此外,还可结合每学期一次的学生评教工作,将教师诚信表现增加到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中去,让学生从教师服务对象的角度对教师诚信进行监督。
其它监察方式。可建立举报奖励制,凡举报属实的,酌情给予奖励;可建立公示制度,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与评奖、学位授予等学术评审中,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申报材料、评审标准、评审过程和结果进行全过程公示,增加评审透明度,防止非诚信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济学会.关于诚信体系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学术月刊,2003,(12).
[2]李四芬,李上文.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3]若地.“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