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行业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一体化行业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行业报告

机电一体化行业报告范文1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是“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的简称,也常简称为“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就业报告”或“20*就业蓝皮书”,是20*年6月10日上午由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这是社科文献出版社第一次以就业为主题出版的蓝皮书,也是第一份基于科学的数据调查、借助于统计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全新报告,更是一个结果评价的研究系统。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撰写,该研究抽样达到44.4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1.8万份,共覆盖3*9所高校或分部分院,对20*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就业流向、工作能力、求职、就业与教育公平、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高考志愿填报、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做出了全面的研究分析。

1、本科院校就业率有所下降,高职院校持平

该报告,2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比起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为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约为434万。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即所谓的啃老族,该报告中定义为待定族)(见图一、图二)。

此外,20*年就业报告还,20*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

2、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

2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与20*年1.2%的比例接近。*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为1.9%,吉林1.7%,宁夏1.5%。而*、*、*、*等省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排名靠后。自主创业的主要地区是就业比较困难的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类型是地级及以下城市。总体而言,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是大城市,就业环境越好,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最多的是工科类,其次是财经管理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类。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零售行业和文体娱乐业,其月收入大大高于受雇应届毕业生的月收入。

调查结果表明,20*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等家庭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见图三)。大学毕业生创业受其家庭的企业家文化影响较大。而且,其创业资金82%以上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和政府资助的只占1%。所以,有创业意愿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就不容易实现创业梦想,政府需要在启动资金方面帮助经济困难的创业者。

2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认为,创业理想是创业的最重要动力(41%-48%),而不是找不到工作才创业(12%-15%),而大学期间对其创业帮助最大的是假期实习和课外兼职,学校、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和咨询以及大学的模拟创业活动也有显著帮助,如创业大赛等等。所以,高校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相关的创业比赛活动。

3、工学、管理学就业率最高,法学和哲学最低

2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见图四),最低的是法学和哲学,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资源开发与测绘,最低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20*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本科失业量的35.9%,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高职高专专业失业人数为14.67万,占了高职高专失业量的34.2%。其中7个专业同时是20*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

此外,20*年就业报告还,统计数据表明,制造业雇用了本科毕业生的27%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31%,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就业行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是2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

4、本科生收入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

20*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明显下降,“211”院校的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是2549元、非“211”本科院校为2030元、高职高专为1647元,而20*届这三类大学毕业生收入分别为2949元、2282元、1735元,20*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下降幅度分别为14%、11%、5%,本科毕业生收入下降特别明显。20*届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月收入经济学大类最高、医学类最低,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是*大类、半年后月收入最低是医药卫生大类。

虽然20*届大学毕业生男女之间的就业率没有明显差别,但即便在女性毕业生占优势的专业中,男性毕业生薪资全部高于女性,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20*届大学毕业生中,同层次、同专业男女生的平均月收入最大差距接近800元。

20*年就业报告还,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越有可能进入好的大学;父母一方是研究生的子女进入“211”大学的比例是父母是初中学历及以下的两倍以上。专业人员和管理阶层家庭的子女就读“211”高校的几率较高,农民和民工的子女就读高职高专的几率较高。这种差别可能是录取中的非成绩因素造成的,综合素质的高考改革可能会让农民与农民工的孩子具有更大的录取劣势,可以考虑建立帮助教育弱势背景学生的社会补偿机制,以保证享有高等教育质量上的社会公平。

此外,调查数据表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得到招聘信息”,而不是像其他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为“大学招聘会”。相比之下,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子女就业率最低,而其高考分并不低于其他家庭的子女,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最多、求职成本最高,来自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毕业生需要得到更强的就业服务。

5、大学毕业生亟须改进沟通和创新能力

20*届大学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工作要求较好的依次为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而本科毕业生亟须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和说服他人等;高职毕业生则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和说服他人。这些亟须改进的能力归属于沟通和创新能力。

统计分析表明,本科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对雇主的满意程度分别为70%和68%;“工作要求与压力”不满意度最低,不满意度最高的是“薪资福利”和“个人发展空间”。其中,20*届大学毕业生对“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类雇主的满意度最高,对“民营企业/个体”类雇主的满意度最低。然而民营企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20*届大学毕业生对不同规模雇主的满意度的总体趋势是:雇主规模越大,满意度越高。

综述:民营经济成理工科就业市场

统计的就业率是指大学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率,此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据统计显示,20*届大学毕业生约1/3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2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较往届有所下降。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但工学、管理学就业率分别为90%和89%,成为20*年就业率最高的两个专业。最低的两个专业是法学和哲学,就业率为79%和76%。

蓝皮书,20*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了本科失业量的35.9%。

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包括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蓝皮书的作者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介绍说,就业蓝皮书抽样人数达到44.4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1.8万份。共涉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0所高校或分部分院的1196个专业。

异议:国家就业形势存在变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博士今天解释说,就业情况与高校当年招生规模、师资力量及学生家庭条件和校友等各种关系均有联系。

因此,就业好与坏要看各方面的条件影响,经济条件只是一个外在因素,工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否一直好下去,还很难下定论。

20*年开始,国家开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制造业密集地区进行政策扶持,经过几年的发展,制造业行业对人才需求比较大,是制造业吸纳毕业生众多的原因之一。

从大的趋势来看,毕业生更多的将去往企业,而不是考公务员。因此工学应该会持续热下去,但是持续时间目前还不好说。

机电一体化行业报告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内生动力;创业培养体系

当前针对大学生创业问题的研究相当多,但成果大多集中在对我国教育体制的批判、对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批评、对创业政策机制不健全的声讨、对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大环境的不满之上,而在对实现成功创业大学生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后,我们认为以上这些外在表现或外力作用都不是能够促成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的根本因素,由创业主体自身而发的内生动力才是真正促使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的根本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

1.学历并不是促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决定性因素。从《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自主创业比例中,高职院校高于普通本科院校,而普通本科院校又高于重点院校。在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学历不太高的创业者身边,围绕着一批高学历者。这是由于硕士、博士学历较高,很容易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创业的热情自然就没有那么大。2.专业知识对促成大学生自主创业影响有限。虽然《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本科生创业最多的专业是艺术设计,高职类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但根据调研,很多自主创业的学生所从事的行业与所学的专业不太相关,他们大多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学习,展现的是职业核心能力。在创业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所学专业,会让自己错失很多机遇。3.占有创业要素资源多少对促成大学生自主创业不起主导作用。成功创业离不开创业要素资源的保障。比如,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创业资金来源于父母;想创业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他的创业梦想就很难实现。但促使毕业生跨进创业队伍的主导因素并不是资源占有量,比如,就业条件较好、社会人脉广泛的学生会因为容易就业,反而不愿意冒险去创业。4.优越的经济社会环境对促成大学生自主创业影响度不高。《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统计的数据表明,2009年,社会保障较高、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并不是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地方,创业比例高的反而是经济相对落后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1]。5.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对促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效果不佳。从国家到地方,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扶持政策、打造创业平台、成立创业培训机构,但是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比例仅为1%,创业成功率为2%-3%[2]。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强烈的创业欲望和创业自信既是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主要的核心因素,也是推动大学生主动开展创业实践并逐步走向成功的最根本的内生动力。通过对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已实现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的创业经历及其个性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他们都具备一个最大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烈的创业欲望”与“发自内心的创业自信”。据统计,有90%以上的人从进入大学校园甚至是在中学阶段就具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和创业冲动;有70%以上的人在校园或社会上进行过具体的创业实践;有30%以上的人在创业实践中取得过一些成绩。而他们普遍认为,创业自信并由此产生的创业坚持,是他们最终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让他们评价导致一些毕业生自主创业失败或放弃自主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时,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主要是因为创业实践中的挫折削弱他们的创业自信心,导致没能继续坚持。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内生动力的产生方式

1.“先天”自发而成,也可以叫作创业文化熏陶。这些大学生从小或受到有创业背景的生活环境的长期熏陶,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中有创业成功的范例;或受社会创业名人传记等影响,长期将创业模范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奋斗的目标。其创业欲望和自信心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创业信念异常坚定,创业理想非常明确,后天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条件的积累、品格品质的历练,都自觉不自觉地围绕着创业理想和信念展开,而这种创业理想和信念在知识技能、经验条件的累积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明晰。同时,这种创业理想和信念也会在创业遇到困难时产生百折不挠的助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成长。随着学识、经验、条件的不断完善,创业个体的创业品格日趋成熟,创业理想可行性不断增强,最终逐步化为具体行动方案付诸实施。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这种创业内生动力形成方式所占比重较小,但自主创业成功率较高,具有此条件的大学生应是自主创业的主力军。2.“后天”教育激发。一些大学生受家庭或其他生活环境影响,从小受创业文化影响较小,自主创业的意识一直不明显,但在潜意识中存在创业意识的萌芽。这个创业意识萌芽,由于后天的科学正确地教育引导,得到激发而迅速壮大,上升为创业意识和创业理想。加之创业个体具备应有的创业素质和条件,逐步形成创业自信,最终达成自主创业目标。这种科学正确的教育引导,应是专业知识学习、创业实践经验积累、创业教育的指引等多种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目前,我国这种创业内生动力形成方式所占比重较大,存在起步晚、准备不足、创业信念不够牢固、理想不够明晰等现象,最终造成创业成功率较低。这也正是当前虽然学校、社会、政府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付出很大努力,但成效不明显的最根本原因。学校、社会、政府应在继续努力帮助大学生创造教育条件、经济发展环境、扶助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如何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内生动力的形成,有针对性地采取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有效措施,特别是要下大力气促使更多的人具备“先天”自发而成的创业内生动力。

三、影响大学生创业内生动力形成的要因

1.创业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根本内生动力的影响最深远。文化绝非一日而成、一蹴而就,是形成最慢、最难,最容易被忽视、被逃避的东西,但却又是对事物发展影响最广泛、最深远、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创业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西方国家创业文化已形成上百年或几百年,家长教育孩子读书是为了“找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鼓励孩子成为“创业者”“企业家”的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建立的时间并不长,创业文化也处于起步阶段,学而优则仕、重农抑商、小富即安、子承父业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当前“找份好工作”仍是我们绝大多数家庭教育孩子读书的最现实目标。在这种文化的浸染下,大多数大学生必然是为能找到工作而奋斗,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出极强烈的创业欲望,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就必然难以取得实效。2.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根本内生动力的影响最直接。我们在对大学生家庭状况研究时,发现不少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家庭成员中,至少一人曾经或正在受过高等教育;在问及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理想职业时,大多数的回答都与其生活环境最受人尊敬的人的职业有关[3]。如果某个大学生的家庭中有人曾经成功创业,并取得令人推崇的成就,那么极有可能影响这个大学生从小萌生创业信念,最终也成为一个自主创业者;反之,一个人长期生活环境中,到处都是本分就业、满足于现状的现象,根本就没有接触创业者或很少接触到,无论怎么教育,恐怕也难以真正树立起创业的理想。但说到底,生活环境影响仍是创业文化的影响。3.创业教育是引导激发大学生创业根本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因势利导,而不是刻意改变。创业教育对于促成大学生实施创业计划,引导取得创业成功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创业教育达成的理想效果如下:对于有极强烈创业欲望的大学生,使其创业信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创业理想得到进一步明晰,创业经验得到进一步丰富,创业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创业可行性逐步增大,最终付诸实施。对于创业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大学生,应着力增强其创业欲望,坚定其创业信念,使之产生创业理想,并积极努力付诸行动。但对于后一种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因为外在因素对于内在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和具体情况不同,就现在的统一施教的方式而言,根本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4.创业个体因素是大学生创业根本内生动力产生的核心环节。从大量成功创业的毕业生的个性研究结果来看,这些创业者都具备一些相同的个性品质,如较强的自信心、较强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强的合作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发现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等,这些方面相互综合交织,缺一不可。而在对接受创业教育但最终未实施创业或创业失败的大学生调研时,我们发现,导致这个结果的个性原因很多,但没有自信心是其共同的最大缺陷。对于其他能力,大多可以通过后天学习、锻炼,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但对于自信心的塑造,却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而没有自信力对其他创业能力而言也是毁灭性的。一方面,我们大多数创业教育对自信心的塑造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我们大量的创业教育还在费时费力地用在强化大学生自信心上。

四、如何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业内生动力形成

1.从根源抓起,把创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持续开展。创业文化是内生于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文化,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意识,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积极的创业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合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最深层的动力。创业文化营造发展的社会氛围,引导和鼓励人们通过合法劳动和创业创新追求财富、实现自我,进而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创业文化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能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或政府的短期行为来推动,要遵循其发展规律,创新机制、体制,使创业文化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创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2.抓好教育引导,着力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培养体系。创业教育应是贯彻教育和创业始终的,是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应当共同承担的责任。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在创业教育中应有明确的分工。家庭,或者说生活环境是创业根本内生动力的发源地,是创业意识萌芽期[4]。学校,是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素质的培养地,是创业理想的形成期,随着知识、阅历的增长,创业意识不断发育壮大,进而形成明确的创业理想,围绕创业理想不断丰富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综合素质,进而形成创业欲望[5]。社会,是促成成功创业性格的磨炼场,是创业理想的成熟实施期,大学生通过创业实验、实践不断完善、丰富、改进创业理想,形成具体方案,付诸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改进,最后取得成功。政府,是促成创业文化形成的总指挥,营造创业的大环境、大氛围,加强即时性创业指导、扶持,领导形成以成功创业带动自主创业的良性循环过程。目前,过于突出和夸大高校创业教育的作用,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应当更加突出家庭、社会和政府,以及其他学校阶段创业教育的作用。3.科学选定教育对象,着力塑造大学生以自信力为核心的创业品质。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自主创业,也不是所有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都能自主创业。要想创业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选准教育对象是关键。但在当前创业文化影响力不够、大学生普遍不具备创业根本内生动力的情况下,就必须完善大学生基本创业素质测评体系,切实加强教育对象的选择,把具有创业意识萌芽和一定自信力作为最基本的遴选条件,也就是要选出值得教育培养的对象。然后,围绕增强其创业意识和自信力这个核心,来完善大学生的其他创业品格,包括诚实守信的原则、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求异的思想、灵活变通的本领、把握机会的意识等。4.树立正确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观。一是转变大学生创业教育以高校为主的观念。创业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共同的责任,高校只能承担学校创业教育中的一个环节。二是转变创业教育由单纯学校教师进行的观念。创业教育应以成功创业者为主开展。创业教育应由成功创业者或者用成功创业者的成功创业的过程或经验来教育、指导创业者,不是理论的讲解,而是更多地解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三是转变通过创业教育可以把多数大学生推上成功创业之路的观念。成功创业是少数人的事情。成功创业必然是属于本身就有着极强烈创业欲望的人,靠引导、教育生成的创业冲动,不是根本的内生动力,不足以支撑创业取得成功。极强烈创业欲望的形成才是导致成功创业的根本,一切创业教育应当紧紧围绕着具有极强烈创业欲望的人开展。只有正确选定培养教育目标,才能取得应有效果。四是改变创业教育是创业前教育的短期行为的观念。创业教育并不是在某个阶段实施后就一劳永逸的,必须把创业教育贯穿创业行动始终。政府应在社会上着力建立一种即时的个性化的贯穿创业全过程的指导或教育模式。五是改变创业教育统一化、规模化、模式化的观念。高校毕业生大多在20-25岁,个体与个体之间、个性与个性之间也都存在非常大差异,必须尽可能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的,甚至是一对一的创业教育模式。六是转变大学生自主创业非扶持不可的观念。真正的创业者都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也必须经受风浪才能不断成熟,走向成功。而且,现行的一些扶持政策,并不都是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总之,就是要把创业教育贯穿教育和创业全过程,家庭、学校、社会、政府明确分工,共同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创业教育主要由成功创业者来进行,只把少数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对象。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对成功创业企业家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6-27.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0-71.

[3]胡文华,张金凤,于淼.从大学生的自身弱势谈创业教育的着力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37-38.

[4]姜超.德国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