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1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至今的十年间,我国电力发展跨越了一个新台阶。
作为旗下拥有中国电力(02380.HK)、中电新能源(00735.HK)两个香港上市公司的大型国有电力企业,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国际”)坚持践行“碧水蓝天”理念,正在加快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在1月16日召开的中电国际2013年工作会议上,党组书记、董事长李小琳在讲话中指出,中电国际的“碧水蓝天”理念与十报告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近日,《能源》杂志记者专访李小琳,分享了中电国际这十年绿色发展的成果、经验和体会。
《能源》:近一段时间,“雾霾”和“PM2.5”成为两个热词。中电国际在电力体制改革十年来绿色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李小琳:近年来,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是能源企业共同的责任。
过去的十年,中电国际一方面以中国电力为平台,实行“上大压小”、“发电优化”,促进传统能源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以中电新能源为平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走出了一条中电国际绿色发展之路。
截至2012年底,中电国际装机容量达2200万,资产增加约7倍;电厂分布也从原来4个省发展到今天的22个省、自治区。中电国际从单一的火力发电,发展到今天的“以火为主,风、生、水等清洁能源并存”的布局,并且火电机组已经进入百万时代。
这十年,中电国际共计关停小火电机组210万千瓦,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升至72.8%;特别是近几年,中电国际累计投入环保改造资金21亿元,实现除尘、脱硫、脱硝和污水零排放,在装机容量大幅增长情况下,排放量持续下降。
回顾中电国际这十年的成长,我们始终坚定了“一个理念”和“两个坚守”。一个理念,就是坚持“不仅要给世界带来光明和动力,还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的理念;两个坚守,一是坚守发电主业,二是坚守“传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这十年,我们做到了“四个把握”,一是把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旋律;二是把握境内外“两个市场”和“产融结合”的核心优势;三是把握公司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中心任务;四是把握新能源发展的先机和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
《能源》:中电国际是如何实施发电优化,促进节能减排,实现传统电力能源优化升级的?
李小琳:发电行业的节能减排,关键是要做好发电优化,包括发电结构优化和发电运行优化。在发电结构优化上,一方面继续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另一方面要做好传统能源发电的优化升级。
在发电运行优化上,发电企业要将自身实际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动态优化发电运营方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近年来,由于受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全国火电行业陷入困境。在严峻复杂的经营环境下,中电国际经营效益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水平,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65%左右。
2012年,中电国际更是实现了公司各大板块的全面盈利,经营和发展业绩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这是十年中,中电国际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战略布局不断优化的结果。
十年来,中电国际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并打造出“中国电力、中电新能源、中电检修、国际化业务”的四大战略平台。特别是2012年,中电国际首个百万机组项目――常熟发电两台100万千瓦扩建机组喜获核准,标志着中电国际朝着“大机组、高参数”、“长三角、珠三角”战略已迈出坚实步伐,资产结构和产业布局跃上新台阶。
《能源》:请您介绍一下,中电国际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您认为目前新能源行业存在哪些问题?您有哪些改进建议?
李小琳:一直以来,我们始终致力于新能源的投资、开发及营运。2006年,我们开始打造香港资本市场平台――“中国电力新能源”。经过6年的努力,中电新能源拥有和管理的项目公司达到22个,涵盖内地20个省区市,逐渐形成了“一个平台、五大板块、十余基地、百亿资产、千万减排”的发展格局。
2011年,中电国际开始探索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管理模式,开创低碳发展模式,并得到实质性推进。截至2012年底,中电新能源资产达到220亿元,投产装机270万千瓦,在建及深度开发项目容量已超过630万千瓦;累计完成发电量148.36亿千瓦时。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行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规模效应较低、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与应用的效能、效益欠佳等方面。新能源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在电力管理体制、市场配套机制方面推进改革和创新以外,还需要在电网规划、产业应用技术进步、公共技术支撑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能源》:作为专家,您如何判断未来十年能源行业的基本形势?中电国际未来十年的规划思路有哪些?
李小琳:未来十年是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十年。对于能源行业来说,资源和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控总量、调结构、保安全”也将会面临全新的挑战。
未来的十年,传统能源将继续深入高效清洁利用,新兴清洁能源也将得到更多发展,能源发电形式将走向多元化,大型集中式传统能源和小型分散式新能源或将会实现同步发展。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能源转型;新能源;推动力;化石能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18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使得能源越来越少,同时,传统能源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1 中国能源市场的垄断阻碍能源转型
中国石油资源的“三巨头”是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者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垄断格局;电力资源的巨头是国家电网;核能资源的巨头是中国核工业集团;煤炭资源的巨头是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我们不难理解,凡是能源类的资源,都由国家掌控,因为能源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加上能源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重要性,导致政府对能源市场的管制更多选择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从而强化了国家政府对能源的宏观调控,因此对能源的控制更具政治色彩,大大降低了能源行业的效率、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1]能源行业的垄断,一方面滋生了管理层的腐败现象;另一方面垄断企业恶意操控价格,使得依靠能源生产、运营的公司成本增加,消费者又需花高价购买产品,针对某些可替代产品就会造成产能过剩。简而言之,国有能源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行为损害了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扰乱了能源市场格局。因此,打破能源市场的垄断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因为能源是国家所有就由国家说了算,应该e极推进价格机制实现从“政府定价”为主向“市场定价”为主的根本转变;努力推进监管方式从“项目管理”为主向“行业管理”为主的根本转变。[2]
2 产能过剩阻碍能源转型
产能过剩问题,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来,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消费结构不均衡,易出现产业潮涌现象。IMF认为中国的高投资率引起产能过剩并导致资源错配,使得总体的投资回报率由21世纪初的25%下降为如今的16%。并指出,如果这个问题不被重视或解决,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将可能跌至4%。[3]《2015年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中指出,煤炭、汽车、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供给过剩,产能利用率平均在70%以下,市场需求增长乏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产业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的发展,而更换新设备的价格又过高,致使很多企业选择保持现状,同时传统行业发展的饱和和黄金时期的过快投资和增产,使得现在供大于求,造成产能过剩。大大减缓了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大了资源的浪费。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因此,想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务必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只有高效率利用资源,才能保证国家供需平衡,以此来促进经济的持久发展。
3 城乡分布不均,贫富差距大等社会问题阻碍能源转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优先发展沿海城市,贸易的往来、开放程度的加深,使得先富起来的城市越来越富,而落后的城乡则发展缓慢,从而导致了政府在财政、科技投入上的城乡分布不均和人们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相对发达的城市里,人们可以更快地接触到新的思想、见识到更多的新产品,同时伴随有较高的收入,可以承担更高的消费需求,然而,在相对偏远的中国农村,地理位置的偏僻和交通的不便利,使得人们更多的是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从能源的消费使用上来说,城市居民更多的是集中供暖、供电,大部分地区都使用了天然气,而在农村,人均商品能源的消费水平很低,农村生活用能主要依赖生物秸秆、薪柴等非商品能源;并且,其使用方式主要是利用传统的燃柴灶直接燃烧,能源的有效转换率较低,仅为10%~20%。这种传统、低效、高耗的用能模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重大、长久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虽然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但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被迫继续依赖于传统能源;国家出台的新能源政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中央对于农村新能源开发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力有限,项目配套资金难到位;新能源服务体系不健全,各地技术力量无法跟上新能源的建设速度,相关后续管理不足,导致多数设施报废或停用等。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加大了政府的调控难度;人们贫富差距大,使得人们的观念、消费方式有所不同。只有国家出台适应性政策,调整工资收入档次,从根本上满足或平等对待城乡发展,才能得到更为广泛的拥护与支持,才能顺利解决当前中国所面临的能源转型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能源转型。
31 开展世界经济及全球化合作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任何一个国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都会威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类生存。因此,开展全球化合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今天的世界,各个国家都有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因此,各个国家都比较了解自己国家的情况;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都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研发新能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转型。中国可以多多与发达国家学习,建立合作,可以深入各个学校、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学习他国的先进手段与技术,可以对好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他国的运营模式,也可以针对某一地区、某一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国外开展合作,从而制定更适合本地化的发展策略。优化能源结构,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可以最小成本、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
32 政府、研发部门协同发展
政府是国家政策方针的执行者、高校是国家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和后援团。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力量的支持也离不开政府监督与实施,同时,高校和政府也要相互配合。我国要积极构建以大学、企业、研发机构为核心,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为辅助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新型创新体系。[5]高校、科研机构,主要以研究为主,他们可以创新并且测算出各个地区的产能、消费量等数据,进而推算未来的需求和总结一段时间的发展情况,但是有的时候研究是脱离实际情况的,有的研究并不能为企业或地区所适用,即人们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出的并不是很需要的东西,这时就需要政府的帮助,政府可以多多与研发部门沟通,向他们阐述自己的需求,从而使得研发部门的研发可以更具有针对性。政府与研发部门相互沟通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提高研发效率和适应性;另一方面,可以节省研发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强有力地保障能源转型的顺利完成。
33 分区化能源使用、优化能源配置
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可以说不再使用化石能源,转而使用新能源,只能说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而在这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各个地区的能源储量,比如西部的天然气储量比较丰富、北方地区煤储量比较丰富,而偏远的山区、农村,有较为丰富的生物质能和秸秆,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当地的能源特点,在能源丰富的地区,就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来减少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能源并不充足的地方可以进行管道输送、补贴新能源使用等方法,建立合适的发展政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转型与保护环境并存的健康发展。
34 完善新能源价格
价格,永远是一个核心问题。能源转型,如果转型后新能源的价格高于传统能源的价格,那么新能源的市场占有率还是会很低,尽管人人都深知它环保。因此,能源转型问题,需要解决能源价格的问题。近年来,因为煤、石油等能源价格的降低,减缓了我国能源转型的速度和新能源开发的热情。政府为了推进能源转型,就需要提高新能源的补贴价格,针对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政府要多加投入;对新能源企业、购买使用新能源的个人或单位,实行补贴制度。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还需要从根本上调整人们的观念,能源转型是必需的,一方面,是因为传统能源是有限的,并不能长期满足人们的物质生产需要;另一方面,保护环境,为我们自己造福,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只有人们的观念意识提高上来,能源价格才会被人们所接受。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煤、石油等资源的价格调控,尽管国际市场的价格有所变动,但是这个变动有很大程度是政治原因,而并非能源本身价格的贬值,因此,国家要控制传统能源的价格,对新能源以研发出来并使用的给予高补助,对于研发过程中需要的实验、原材料等可以进行国家提供,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成功率,也会减少一部分的财政浪费。
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已成一种趋势。中国既是一个“多煤、少油、贫气”的国家,又是发展中国家,高效率、高产能也是发展中国家追求的目标,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突出,中国连续数年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首位,传统的生产模式、落后的科技手段和小农思想,都影响或阻碍了能源转型,而当今的世界形菀求中国必须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以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所以,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人民要高度的配合,政府出台更为适应国情的政策,科研高校研发更具时效性的手段,企业要合理定位、节能减排,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创造更高的利润,人民群众要树立环保节能意识,只有思想、行为、政策有机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转型。
参考文献:
[1]朱琳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模式研究:以石油行业垄断为视角[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杨枝煌,易昌良中国能源新常态新格局的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5(48):3-7
[3]钟春平,潘黎“产能过剩”的误区[J].经济学动态,2014(3):35-47
[4]孙湃我国农村能源结构优化的法律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5
[5]薛奕曦,毕晓航,尤建新等荷兰能源低碳转型管理及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6(7):56-65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3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 发展 现状 困难 建议
[中图分类号] U469.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80-4
1引言
全球能源紧缺、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过渡排放,这三大环境问题已日益引起世界各界的关注。自我国2013年开始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数值强制披露制度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PM2.5数值经常不达标,京津冀地区情况最为严重,2013上半年PM2.5的平均浓度是115,即区域内所有城市都没有达到PM2.5均值二级标准35,北京屡次能够出现严重污染天气,PM2.5数值一度超过700导致爆表,长三角地区也不容乐观,平均浓度是69,超标接近2倍,情况最好的珠三角地区浓度为44,比35还是高出11个点。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汽车工业,这个空气污染的重要罪魁祸首之一。为此,笔者选择研究新能源汽车行业,解铃还需系铃人,笔者希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能根治汽车行业的污染顽疾。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知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之一,创立于1995年,致力于打造绿色环保的梦想,与由其公司名称简写得到的BYD――Build Your Dream互相照应。比亚迪目前主要从事二次充电电池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以及包含传统燃油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汽车业务,同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拓展新能源产品领域的相关业务。世界著名投资家Buffett因看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于2010年巨资入股比亚迪。笔者于6月初专程赴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和现场参观。笔者参观了比亚迪产品展厅、汽车总装车间、试车场、电动汽车充电站、“未来村”、太阳能板发电储电区域,并与公司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座谈,对世界前沿的新能源技术有了更多的直观了解。
通过在在获得大量的生产企业的一手信息的基础上,笔者随后对新能源汽车经营者深圳市鹏程电动汽车出租有限公司和直接使用者电动出租车司机、消费者乘客专项调研和随机性市场调查,以及对该行业的主要政府主管部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进行了采访,试图全面了解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2新能源汽车主要产品及其发展现状
2.1新能源汽车产品及特点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即是指除完全由汽油、柴油驱动之外由其他能源驱动的汽车。根据使用能源及工作方式的不同,新能源汽车分为混合动力汽车(包括HEV、PHEV等)、纯电动汽车(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替代燃料(氢、燃气、生物乙醇、二甲醚)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汽车等各类产品。目前全球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为前二类。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至少可以从两种或两种以上能量储存器、能量源或能量转换器中获得驱动能量的汽车。根据驱动的连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和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纯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的汽车。由于其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由此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
从全球各大汽车大国的发展定位来看,目前以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日本车企以混合动力为方向,日本已经在普及混合动力系统的低能耗、低排放和改进行使性能方面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自日本丰田汽车去年9月公开宣布叫停纯电动汽车后,业界普遍认同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一种过渡产品,短期内将是引领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军,但纯电动汽车将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比亚迪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种类有: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同时公司也生产普通原油燃料汽车。
2.2混合动力汽车
比亚迪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有F3DM车型。
F3DM是比亚迪生产的唯一一款双模汽车,它使用混合动力,既可以加油,又可以充电。F3DM使用比亚迪自主研制的磷酸铁锂电池,具有高安全性、超大容量、循环使用周期长、充电速度快、绿色环保等特点。此车型可将普通汽车制动时的热能损耗转化为电能,储存在电池中,汽车行驶时,油电互补。车辆同时拥有太阳能天窗,转化为电能储存到电池中。
2.3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拥有很多优点,最大的就是他们使用的电池,不再使用燃油,实现了零排放。在许多人印象中,电池制造也是一项高污染的行业,很容易导致大量重金属被排放后污染土壤。其实,只有铅锌电池制造行业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比亚迪自主生产的铁锂电池,在生产过程中就基本没有污染,只有一些粉尘,被收集处理后就又是一项零污染。
E6是比亚迪研制出的纯电动汽车,深圳的蓝色的士就是E6目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之一。E6是世界第一辆不依赖专业充电站进行充电的纯电动汽车,可连接家庭电路进行低压充电,最高车速可达140Km/h以上。每次充电6~8小时后,不开空调情况下,续驶里程最长可达300Km,百公里能耗只相当于燃油车的1/4。
K9为比亚迪研发制造的一款纯电动巴士,同时,车顶还安装有太阳能板,提供一小部分电量。在车辆制动时,会自动将动能再转化为电能,储存到电池中,实现再生制动,提高车辆的续驶里程,节约能源消耗。K9更是使用了比亚迪自主创新、全球领先的轮边驱动技术,减少运输、转换电能中的损耗,十分环保。
3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3.1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数据显示:全球40%的石油被汽车消耗,而在2050年现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能源问题越来越迫在眉睫,因此全球各国都把它视为发展方向,尤其是世界的主要汽车生产大国:美国、日本、以德国为首的欧洲等。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制定了相关规划。
奥巴马2008年的825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其中34亿元投向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美国2012年启动电动汽车国家创新计划《EV Everywhere 》,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支持,实现5年收回车辆附加成本的目标;日本1970年的《日本汽车工业的产业规划》首次提到电动汽车的发展,此后政府也多次投入巨字本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日本2010年的《新一代汽车战略2010》计划,计划在2020年在日本销售的新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50%。欧洲尽管新能源汽车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积极,各国也相继制定了各项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德国对新能源车实施税收优惠。
从2008年新能源汽车热开始,经历了2010年和2011年缓慢增长,2012年在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的推动下,全球新能源汽车业务规模高速增长83%。仅美国2012年新能源汽车总销售量超过48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占新车总销量的3.3%。扣除早期的油电混合动力后,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也达到5.85万辆。
全球纯电动汽车总销量2011年达到3.5万台,2012年则增长到6.5万台。其中,2011年,美国电动汽车市场达到两万辆左右;德国纯电动车销量也只有2154辆,混合动力车12622辆,法国共有4313辆电动汽车登记上牌,。这些数据说明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汽车所占比例相对很低。
3.2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中国已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58%的石油依赖进口,因此,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比任何国家更加紧迫。与世界相比,我国整个新能源行业处于更加初步的阶段。但国家对此很重视,大力扶持。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本世纪初,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的十个五年计划中的“863”重大科技课题中。“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示范布局,于是,2008年成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
2009年国家四部委共同启动了十城千辆工程,全称为“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通过提供财政补贴,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涉及这些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计划分三批,共有25个城市被列入该工程。该政策2012年结束,25个城市共示范了约2.7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4400辆,取得良好效果。
2010年6月起,国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日前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认了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而在2010年7月6日,深圳市出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确定在国家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对双模电动车追加3万元,对纯电动汽车追加6万元补贴。
2012年4月,中央政府讨论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其中提出了“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的目标,且希望“2020年超过500万辆”。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汽车整车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8368辆,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纯电动汽车5655辆、混合动力2713辆;销售新能源汽车8159辆,其中:纯电动汽车5579辆、混合动力2580辆。2012年新能源汽车实际销量为12552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12411辆。
从上表可看出,自2008年“元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销量一直在稳步上升,然而与国家在2012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其中提出的2015年50万辆、2020年500万辆的计划还相差甚远,需继续努力。
笔者几年前在美国看到朋友用的车便是混合动力车。在美国,混合动力车比纯电动汽车更加普及,在中国却恰好相反,因为中国的混合动力汽车只面对个人销售市场的,而纯电动汽车目前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面对公共交通市场的,若比较面向个人用户的销售量,纯电动汽车远小于双模汽车,但由于有了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补贴和在公共交通方面的推广,中国纯电动汽车的总体销量便大于混合动力车的销量。
从下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大于混合动力车。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国内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车的品牌构成和销量。
3.3BYD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比亚迪公司首款双模汽车于2008年年底正式上市,E6作为公司推出的首款纯电动汽车于2009年上市。
E6在深圳公共交通方面的应用始于2010年5月,第一批50台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在深圳投入运营,每天行驶里程为450-480公里。2011年8月,追加投放250台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300台车截至2012年9月总行驶里程约2600万公里,单车最高行驶里程24万公里。2012年底,深圳市再次追加投放500台e6纯电动出租车,市区内电动的士总数达到800台。
2011年1月,深圳政府试用了2辆K9公交巴士,到大运会时K9投运规模将扩大到200台。目前,这200辆巴士在市区内别受欢迎。
《华尔街日报》披露,比亚迪2012年电动车总销量大约为2,400辆,包括1,700辆电动轿车和700辆电动巴士。而2012年BYD所有车型的总销量为45.6万辆,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是微乎其微。因此目前比亚迪汽车产业的大部分利润还是来自普通汽车产业,纯电动汽车的使用也几乎全部用于公共交通方面,销售给个人的数量极少,其中双模汽车远大于电动汽车。
2013年,比亚迪销量目标为50万辆,与2012年销量45.6万辆相比增长约10%,其中,电动大巴2000台以上,E6电动车6000辆,重点倾向于出租和公共交通。访谈中,深圳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官员告诉笔者,深圳的空气污染中70%来自于汽车,而公共交通产生的污染就占了30%,因此优先解决公共交通的污染是最有效的改善深圳空气质量的选择。为此深圳市对于电动汽车的支持力度是最大的城市之一,至今深圳的电动汽车发展也是全国最领先的城市之一。
4困难和挑战
在笔者向新能源汽车行业各界访谈的过程中,大家一致都认同目前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集中于以下方面:
4.1政策因素
(1)一辆E6的市场价为30万,国家规定的补贴有6万,而深圳又加补6万,但即便如此一辆纯电动小轿车的价格还是高达18万人民币,更何况大多数地区政府并不给予如此多的补贴。目前价格各个地方政府补贴的数额不同,这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做全国性推广时的障碍之一。
(2)目前政府对民众购买力的预期太高了。若以2012年的实际销量数据为基数,即使以今后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的销量也不过是10万辆左右,与国家规划相差40万辆左右,与各个地方规划之和的差距就更大了。
4.2技术因素
(1)行业发展:目前,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未成熟,没有产生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所以现在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必须自己从原材料购买一直做到销售。BYD公司采用垂直整合的生产方式,整合了上游生产商家,集合生产、销售于一体。当新能源汽车真正普及之后,BYD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可以致力于拥有领先优势的技术上,而将上游生产交给别的专门做生产行业的公司。
(2)电池:电动汽车目前还未全面市场化,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价格和里程上限。这两个因素其实都和一个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相关――电池。BYD的员工告诉我们,一辆混合动力汽车仅因电池一项就比普通汽车重200~300kg,而一辆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就有700kg,这就像一辆空载的混合动力车实际装载前已经承受了5个人的重量,而一些搭乘电动大巴的乘客也抱怨大巴的电池所占据空间太大,导致车内座位减少;电池太大太重,必然会使整车的重量突增,而同时由于车重而被更快地消耗掉电池储存的电。然而目前的情况是电池体积、重量越大储电量越大,因此电动汽车生产商需要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它既不太重,又能保证他能够储存足够的电量,在这点上BYD公司还在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正在研制更小巧而储电量更大的电池。此外,电池价格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一辆纯电动汽车中,电池占成本的一半;而在双模汽车中,电池也占到了成本的1/3。BYD自主研制的磷酸铁锂电池,虽然拥有很好的活性,能长时间重复使用,但每5~10年还是需要更换修复的。目前的电池尚不能实现大规模的生产,也就意味着单个电池的成本很高,从而导致电动汽车市场价的高昂,更何况每十年还要换一个。而若没有足够的消费者去购买这样的电动汽车,反过来又会导致技术无法大规模生产,成本不能被降低,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3)节能功效待提高:混合动力车,与普通车相比只能节能15%,而一些车款拥有的太阳能也并不能很好地起到作用,再加上混合动力车既重又贵,给使用者带来许多不便。与国外的技术相比,我国的技术还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
(4)里程上限:关于里程数,每次充电6~8个小时,里程数上限为300多公里,也意味着它无法行驶长途。因此,目前的纯电动汽车只在市区内应用,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既能保证它及时充电,有绿色环保,无尾气排放。
(5)充电不便:有人会提出,可以每天跑300千米,然后晚上充电。然而,目前有充电站或充电桩的城市少之又少,你总不能将电缆从酒店房间里来到地下停车库去吧?
(6)安全性能:BYD去年的电动的士起火案给刚对电动汽车有点信心的人们带来了诸多犹豫、担心,而最近发生的试车员的重大事故更是雪上加霜,这两起事件让一些人们开始怀疑电池的安全性。然而,专家指出,即使车速到达180码,巨大的冲击力还是不足以引起电池着火的。本事件中是因为车撞到树上,电炉被破坏形成了电弧,而车中座椅、地毯结束可燃物而造成的。在展厅,我们更是看到了解剖车型中的防护冲击的部分,全车上下,十分完善,而且每一辆车都必须经过冲击测试才能进入市场。也许这些结论需要时间来让大家信服。
5建议
通过地比亚迪公司的现场调研,以及对政府官员、电动汽车消费者、电动汽车出租车经营公司及出租司机的广泛调查,以及对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研究,笔者对于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新能源配套政策:
政府将多数公共交通工具改造为新能源产品,这不仅能增加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更将是环境保护上走出的一大步。另外,目前的补贴政策是有限期的,所以我们希望政府能继续检讨完善过往补贴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给予奖励和补贴。比如“十城千辆”2012年到期后,至今尚未出台新的类似可操作性强的后续政策,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出台,已保证政策具有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国家应该尽快明确适用的电费收取标准,
(2)建造和合理布局充电设施:
若是想让电动汽车能普遍化,还有一项工作时不得不做的:建造充电站和充电桩。即使这些车是可以低压充电的,按照目前我市高楼居多的状态,和停车场不固定车位的状态,电动汽车的使用者在充电方面还是会很不方便。因此我们希望政府去鼓励企业先建造一系列充电设施,保证电动汽车使用者不再需要为这方面的事情发愁,那么一定能更有效地促进电动汽车的购买力。
(3)加大研发力度:
更多政策实施的同时,企业也应当加大研发力度,不仅要在电池的安全性能和重量、储电量上做出提升,也要加大产业化的程度及企业间合作,降低成本,吸引购买力。
6总结
通过这次在对电动汽车现状与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笔者亲身体验了新能源产品,见识了它们的生产过程,也对它们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我们认识到:新能源汽车既有优点又有不足,然而对于现在已近枯竭的不可再生能源,再加上日益飞涨的油价,这便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将会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此后,人类将不会再依赖于原油类的不可再生能源,而会转向新型环保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理想的状态下,从生产到使用的过程中,都能实现零污染,是人类在环保的历程中又进一步。在各种――无论技术还是国家政策、舆论的支持下,我们能看到绿色的未来已近在咫尺。
参考文献
[1]《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招股意向书》,作者:比亚迪公司,2011.6.7.
[2]《2011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2012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作者:赛迪顾问公司.
[3]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4]比亚迪汽车官网.
[5]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网.
[6]《瓶颈逐渐解决,XEV时代将来临》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2013、06.
[7]《新能源汽车研究报告》第一创业证券.
[8]《Global EV Outlet》 Cleaning Energy Ministerial 2013、04 .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校科研;转化;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36-02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发展进入了相当重要的时期,在高校竞争力上,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衡量指标[1]。高校科研成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影响较大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走向繁荣的速度。
在多年里来,各个高校始终把“改革创新、服务国家”作为学校发展的理念,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阶段,各个高校明确提出要把技术创新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高校与各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62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4个技术转化中心,年度转化项目达到2281个,实现销售达到1073亿元,孵化产业1547个,共累计向社会培训人才53419人,在过去的一年,各个高校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各个地方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434.28亿元,利税832.91亿元。
2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基于向不同科研用户在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需求了解,笔者在我国15个省份的42家科研院校中,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法,围绕用户需求特点、用户产业信息搜集困难以及用户基本信息等等一共设计了几十余项观察指标,此次点差问卷共发放734份,对126名可以女人缘进行了访谈,这些科研人员主要由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等组成,在此之中,教授所占比为56.00%,副教授所占比为37.00%,研究生等所占比为7.00%。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分析表明”:
1)中国高校的相关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国家或者省级部门项目支持或者由高校自筹的方法来完成[2],在此之中,国家以及省级经费为84.00%,高校自筹或其他形式为16.00%。
2)在解读用户在项目上的实施数据是发现,多数处于试验阶段或者还在立项、研制阶段,假如又把市场预测目标阶段放入我们的调查来看,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前几个阶段的总比达到82.41%,表明各个高校的科研成果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他们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工作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困难。
3)在高校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学位论文、专利等常规文献以及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研究报告等非常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只是由于每个研究人员的工作职位不同,对于所需要的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4)在目前来看,高校科研人员在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上,可以主要分为公共信息渠道、校内渠道、个人渠道以及商业渠道等等[3]。公共信息渠道包括公共图书馆、免费网站等,校内信息渠道包括校内图书馆、校地合作等等,个人渠道包括项目评审、项目申请等等。
5)在目前的环境中,高校科研人员对相关信息的@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信息面过于广泛,导致信息搜集耗时长,并且对于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不能保证。此外,科研人员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数量上比较少,在对于所做科研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上比较弱,对于全程对数据的跟踪也是相当困难的。
6)访谈用户在对于相关信息服务上有相当大的期待,他们希望可以有一个信息整合与处理的平台,在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上有很大的需求,希望可以在需要时,对这些信息能够随时获取、调用。
3 面向科研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
3.1 相关信息类型与特点
在以上的调查中发现,中国高校在科研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中比较注重非传统的信息,所以就这些信息进行了归纳[4]。
3.1.1统计类信息
在经过相关的研究部门对资料进行整理后,所得到的产业信息资源汇总。这些资源信息主要是以手册、数据库以及年鉴等形式表现,比如“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中国2016年经济统计手册”等等。
3.1.2报道类信息
其主要是由相关的技术创新进展、动向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所挂钩的信息。在报道类信息上,它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向用户传递即时性的信息,在对于国内外的经济信息、生产建设信息以及市场动态上都可以向用户传递最新消息,通常报道类信息是以网站为通道,也有一部分是通过传统的报纸来传递,比如“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第二财经新闻”等等。
3.1.3报告类信息
其信息主要是指通过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到的要就成果信息,其主要特征是比较严谨,内容深刻等。在研究报告中,根据研究的层次可以对它分为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等等[5]。根据报告中的文字形式可以对它分为技术分析型与统计图表型。在研究报告的来源上又可分为政府研究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库收录报告等。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分析型、数据型等。
3.2相关信息获取途径
3.2.1国内外权威机构
国内外权威机构会定期一些研究报告、相关政策等信息,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来源。
3.2.2行业机构
行业机构一般是指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实行的行业权威部门。比如“国家能源部”“中国小麦研究中心”等。
3.2.3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行业科技发展后形成的产物,行业协会作为沟通行业内部的纽带,对行业的利益平衡进行协调,是一个公共性的部门,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技协会”等。
3.2.4商业数据库
在商业数据库中,其信息存储相当广泛,并且检索速度很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信息来源。
4 面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
在各高校不同的科研领域中,笔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应用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平台构建中。
4.1 资源调研
在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中,资源调研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对几百个相关的网站进行了跟踪,通过上述信息渠道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6]。在这几百个网站中,对其中的每一项都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汇总,在对会总会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整理出需要的信息,应对其来源网站进行检测。在所需要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中,政策法规类信息网站为57个,生产技术网站有43个,新闻资讯类网站有273个,研究报告类网站有67个,在此之外,笔者要对相关的图书、报告以及年鉴进行了信息的更新与补充。
4.2信息采集
参考国家科技部的《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国家科技图书中心的《NSTL数据加工规范》以及《会议资源元数据研究》。
对于需要的信息网站上的更新频率以及资源数量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对批量化数据进行自动导入、对零散数据进行人工添加、对有规律的信息进行智能识别[7]。对于信息数据分散比较广的内容,根据网站自有的数据分析软件自动进行收集,并在信息收集之后,有相关的人员进行识别,对于不需要的信息予以剔除,需要的信息进行录入。并按照前文所述的规范进行后台部分的导入,在数据库系统因为在元数据方面是相当规范的,所以可以采用批量化进行自动导入,对于数量比较少的信息通过人过添加方式进行导入。在收集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按照后台录入标准进行统一标准制定,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实现规范化组织。
4.3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
基于用户需求的调查情况,以新能源行业的信息整合平台建设技术为参考,对服务平台进行开发,对于整个服务平台运用dotCMS开源系统实现二次开发,增加服务平台的系统稳定性,在此系统中运用的基本环境是Eclipsc+MySQL+dotCMS+tomcal[8],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接口管理、数据库管理)、用户推荐模块、系统前台模块、用户资源评价模块、检索模块等等。
4.4服务平台前台的服务功能
在基于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下,服务平台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服务平台中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行业报告、政策法规、统计数据、新闻资讯以及相关的技术动态、专利成果等等。在每一种信息类型中,都按照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导航以及相关连接。在服务平台上,还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下载功能、信息分享传递功能以及用户评论功能等等。并在平台使用的过程中,对平台的服务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扩展,比如面向第三方的RSS调用、用户空间体验等等。
4.5服务平台试试效果
在改新能源产业服务平台设计应用成功后,在以此为基础之上,在各个高校的其他科研成果上也进行了相关服务平台的设计应用。在每一个服务平台上,对相关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宣传,并且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许多技术服务平台信心实现了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在截止到2016年12底,从技术服务平台得到的反中可以得到,98.54%的用户在服务平台的体验感比较好,平台内容比较丰富,在平台的其他方面,用户也给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5 结束语
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是支撑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系统,在此系统的构建上,需要建立相关的高校合作工作方式,将这种合作方式贯彻至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个过程,去实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诚,王晓兰.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0):10-11.
[2] 朱雪忠,李闯豪.AUTM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构建高校技术转移信息平台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166-171.
[3] Currie W L,Wang X,Weerakkody V,et al.Developing Web services using the platform:technical and business challenges[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17(5):335-350.
[4] 陈飞宇.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技术转移机理及博弈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5] 邵荣,徐雯,丁小芹,杨锐,吴跃伟.面向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产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构建方法探索[J].现代情报,2015(11):74-78.
[6] 白光敏.我国高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法律制度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13):47-48.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5
一、金融危机对风险投资的影响机制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风险投资业赖以生存的金融环境受到破坏,其运作基础和产业链条发生断裂,整个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受到直接冲击。
我们知道,风险投资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专门的投资机构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资本,然后将资金投向具有高风险、高回报、高成长特点的高科技企业或项目中。同时,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辅导和咨询,从而加速企业的发展以回避风险。最终通过一定的退出渠道撤出资金,获得远高于其他行业的高额回报的投资模式。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风险资本的筹集阶段、风险资本的投资阶段、风险资本的退出阶段。这些阶段大部分都是在金融市场上进行的,也就是说,风险投资机制运作的基础是完善的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正常的金融秩序受到严重破坏,风险投资主要环节和整体上受到直接影响。具体的影响途径表现在:
(一)金融危机影响风险资本的筹集
风险投资的前半段即风险资本的筹建是在资本市场完成的,没有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就是无源之水。金融危机后全球股市重挫,资本市场信用链条断裂,正常的筹资活动无法进行,风险投资的源头受到阻滞。
(二)金融危机影响投资标的――风险企业的经营
金融危机引起实体经济下滑,风险投资的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受到冲击,风险加大,经营困难,预期收益难以实现,原有投资的收回被迫推迟。
(三)金融危机影响新的风险资本的进入
金融危机引起投资者心理恐慌,投资不确定性陡增,观望气氛浓厚,投资意愿降低,投资信心减弱,新的风险投资增量减少,整个风险投资产业规模萎缩。
(四)金融危机影响风险资本的退出
风险投资的后半段即风险资本的退出也是在资本市场,一般是利用创业板市场上市卖出套现来实现。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股市大幅下挫,上市风险企业股票价跌量缩,出售困难,风险投资退出阻滞,而退出的阻滞又反过来影响了风险资本的循环投资。
因此,理论上看,金融危机从多个环节影响了风险投资的运转,对风险投资业的影响是必然的,影响程度要视危机的深浅来确定。
二、金融危机对风险投资的实际影响及最新趋向
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经济大环境不景气,金融秩序恶化,风险投资受到了直接影响,同时金融危机也给风险投资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使风险投资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风险投资总体规模下降
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fion)和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oers)的最新《货币树报告》(Money Tree Report)显示,风险投资公司在2008年第四季度缩小了投资规模,全球风险投资总额仅为54亿美元,同比下滑了33%。比第三季度减少26%。2008年全年风险投资总额为283亿美元,较2007年减少了8%。
自2008年10月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也逐渐步入一个低潮期,投资规模以及案例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中国风险投资金额为339.54亿元人民币,全年共投资了506个项目,投资金额和数量与2007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如图2所示。
2009年以来,中国风险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量继续下降,整体投资步伐亦明显放缓。如图3所示。例如,1月份共披露投资案例数量8起,投资金额为6626万美元,投资案例数量环比下降61.9%,同比下降68.0%;投资金额环比下降47.0%。同比下降71.8%。其中,外资机构投资规模明显下降,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环比下降幅度分别为66.7%和55.3%。平均单笔投资金额方面,本月为828万美元,环比增长39.2%,但同比下降11.7%。
由于金融危机在2008年下半年集中爆发,虽然风险投资全年新募集资本总量显著高于2007年,但各季度差异较大。2008年上半年新募集的资金总额达760.07亿元,占全年新募集资本的76.24%,而下半年仅为236.88亿元,占全年新募集资本的23.76%,尤其是第四季度,仅占了11.04%,如图4所示。
(二)资本市场低迷,股权转让成风险资本退出的主渠道
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
中国证券市场进入2008年以来,证券指数一直呈现不断下挫的趋势,不确定的宏观经济以及金融危机等负面因素影响,使得原本计划上市的企业无法进行或将融资计划延期。2008年全年有40家风险投资背景企业实现首次公开发行(IPO),且集中在危机爆发前的上半年。据统计,融资额为207.71亿元,平均融资额为5.19亿元,平均融资额与2007年相比大幅度降低。
受资本市场低迷的影响,风险资本的正常退出受到阻滞。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统计,2008年我国共有146个风险投资项目实现退出,其中39个项目的退出金额为11.87亿元,平均单个项目的退出金额为3044万元,与2007年的6753万元相比下降近55个百分点。在调查中列明退出方式的退出项目中,上市的有18个,占项目数量的23,28%:股权转让的有58个。占75.32%;清算的仅有1个,占1.30%。上市交易的项目数比例与2007年相比大幅降低,而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项目数比例与2007年的53.85%相比增长近22个百分点,股权转让反而变成退出的主渠道。
(三)创业板市场十年磨一剑,终将峰回路转
我国有关创业板市场的设立最早是在1998年12月提出,当时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尽早研究设立创业板块股票市场问题”。到2001年11月,证券监管层认为中国股市尚未成熟,需先整顿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计划由此搁置起来。
2008年3月2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创业板规则征求意见稿》和《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创业板在经历10年曲折之后终于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尽管管理层起初预计创业板在上半年可推出,市场各方对创业板的推出也寄予无限希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加上金融危机的爆
发以及影响的不断加深,直到2008年12月底,创业板规则的正式版仍未出台,创业板何时推出的悬念又一次带入2009年。
在2009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证监会再次提出,将创业板的推出作为200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证监会于2009年7月1日正式了《创业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规定》,并于7月15日起实施。
创业板市场是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它的推出尤其为以高新技术为投资对象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创业板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创业板市场推出在即,它为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扩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融资空间,是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为风险企业成功上市提供了场所。同时,应对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作为风险企业也面临更严格的挑战,风险企业要依照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条件不断改进,符合上市发行要求,真正发挥创业板市场的作用。
(四)人民币基金崛起,外资机构纷纷设立人民币风险基金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更加依赖于中国广阔的市场。在这次危机中,中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展现的实力也得到各国的认可,由此人民币的地位也随之上升,2008年人民币募资和投资都增长迅速。据统计,在风险投资方面,2008年新成立88只人民币基金,共募集23.4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59只基金和12.49亿美元,且均有超过一倍的增长:2008年度共发生269笔人民币风险投资案例,披露的投资金额达13.9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86%和247%。可见,人民币基金在数量上已经开始占绝对优势,虽然金额方面仍然以外资为主,但是随着国内风险投资市场的逐渐成熟,外资机构开始设立人民币基金已成气候。
2008年1月,IDGVC人民币创投基金获得商务部批准,这只规模为5亿元的基金成为首个完全外资的人民币基金。继IDGVC之后,德国资本也获得成立人民币基金的通行证。智基创投、软银赛富分别于2008年2月和3月与国内的有限合伙人成立合资基金:红杉中国、鼎晖、弘毅及新天域资本等,也在2008年6月先后开始募集彻底的本土化的人民币基金。
(五)风险投资方向发生转变,传统行业备受青睐,能源环保行业受宠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国家应对危机采取的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导,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突破以往的投资理念,不再全方位关注高科技产业,而将目光逐步转移到具有“反周期”性的传统的关系民生的行业上来。据统计,2008年发生的投资案例数共501项,总投资金额为337.90亿元。其中,传统行业发生的投资项目数为119起,投资金额为99.38亿元,项目数量和金额所占的比例均最高,分别是23.75%和29.4%。这在风险投资业的历史上比较少见,应该说是金融危机特殊时期的反危机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虽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但中国清洁技术市场仍保持逆势增长的态势,表现抢眼。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的《2008年中国清洁技术行业投资研究报告》,2006至2008年,中国的清洁技术市场投资年均增长率为67%。政府在政策上的推动也刺激了中国清洁技术行业发展的速度,新能源的投资成了风险投资关注的热点。从投资案例数来看,2007年风险投资投资中国大陆清洁技术市场的案例为20笔,到2008年投资案例激增到55笔,比2007年增长了175%:从投资金额来看,自2006年以来,风险投资对中国大陆清洁技术市场的投资处于不断上升状态,2007年的投资额为5,9亿美元,2008年的投资额为13亿美元,同比增长120.3%,电是2006年投资额的178.7%,如图5所示。其中,上海永宣创投、青云创投等5家机构对中盛光电集团有限公司的投资额达5000万美元,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研发;由艾威资本、捷鸿资本、智基创投、青云创投联合投资的无锡桥联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涉资金额达7000万美元,主要用于风电技术的研发和设计等。
2009年1月披露的风险投资8起投资案例中,能源行业投资案例3起,投资金额为3370万美元(见表1)。其中,新兴能源行业本月受到投资机构关注,共发生投资案例2起,投资金额2370万美元(见表2)。江苏高投、名力等机构均参与对该行业的投资。
其中,江苏高投等投资的爱康太阳能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电池配件的企业。在新兴能源中,太阳能电池行业一直是投资热点,但是受到太阳能电池产能过剩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太阳能电池行业遭到一定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太阳能电池配件企业获得投资,原因是这类企业通常在太阳能电池细分领域中有领先优势。因此,虽然整个行业的投资风险较大,但预期太阳能电池配件生产企业的成长性依然较好。
(六)中国成为全球风险投资的风水宝地,但具体投资行为会更加谨慎
面对金融危机给高科技风险投资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一些新的变化。中国成为全球风险投资的避风港。据一项调查,全球有超过50%的风险投资机构看好中国的投资前景,认为中国投资的前景是“危”中有“机”,只有1.64%的机构持悲观态度。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状况,风险投资机构大都会比以往更谨慎,筛选项目时,会更加重视对行业的选择,会更加重视为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等,以此尽可能降低危机对高科技风险投资造成的负面影响。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6
一、嘉善县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通过外引内育,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截止2013年底,全县共有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XX家,占全县规上企业总数的30.73%;从业人员平均数XXX人,占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XX7%;实现工业总产值XX亿元,利税XX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和总利税的XX%和43.73%(见表1)。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表1:2013年该县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一览表(略)
1.产业布局不断优化,集聚集群发展得到增强
近年来,我县装备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截至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县开发区以紧固件产业为主、姚庄工业园以精密机械产业为主、魏塘和干窑工业园以无油轴承产业为主、陶庄工业园以五金机械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格局,集聚集群发展的效应不断显现,并形成了紧固件、精密机械、光伏新能源、轴承等4个嘉善装备制造业的区域品牌(见表2)。
表2:2013年该县装备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一览表(略)
20__年获得XX省光伏产业生产基地份有限公司和XXXX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外资企业领衔发展的格局,并建成了省级精密机械产业基地。在光伏新能源行业,形成了以XXXX阳光能源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大带小的发展格局,并建成了省级光伏产业生产基地。
3.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县积极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防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截止到2013年,我县189家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共拥有市级以上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29件,其中晋亿公司的紧固件为全国驰名商标;共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15家、首台(套)产品1项;市级技术(研发)中心XX家、首台(套)产品5项和省级优秀新产品X只。其中2013年,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5.5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61%,比全部规上企业高出0.72个百分点;共实现新产品产值XX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6.89%,比全部规上企业高出XX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装备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全国装备制造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1.发展基础差,产业层次低。我县装备制造业起步于70年代陶庄等地的小五金制造,没有大型国企的发展背景和大型成套机械生产企业的产业基础,发展基础较薄弱、产业层次不高,真正能打入核工业、航空航天、汽车发动机等高端领域的产品基本没有。
2.成套能力差,产业链条短。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县现代装备制造业在零部件、单机、元器件、中间原材料生产等方面的加工能力逐渐增强,也培育形成了一定的龙头企业,但没有形成以大型单机(成套机械)制造厂为核心向下延伸的产业链。各产业、各企业之间有效整合不够,行业集聚度低,主导产业链不长,上下游产品链接度不高,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如我县有核级锻件,但没有轴承和紧固件企业采用生产核级轴承和紧固件;有大型(超大型)轴承,但是没有企业能与之配套生产相应的大型机械等等。
3.产品同质化严重,无序竞争明显。近几年来,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我县装备制造业迅速扩张,但低水平重复建设多,小企业个数比重偏大,导致总体创新能力不强,专业化协作程度差,产品趋同明显,资源分散和浪费的现象严重,各企业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松散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大发展、抱团发展的氛围。比较典型的如轴承行业,虽然该行业的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但是它以占我县全部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8.47%的份额,只贡献了5.51%的工业总产值和7.83%的利税额,经济效益比较差。
三、加快推进我县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装备制造业是整个工业之本,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推进与发展,经济的复苏与振兴,装备须先行。
1.强化规划引领,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
我县于出台的《嘉善县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及配套的《嘉善县鼓励发展重点产业及产品导向目录》,明确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20__年我县又出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发展装备制造业。2013年我县出台《嘉善工业强县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并把精密机械、电力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作为我县发展的重点领域。为此,我们要坚定发展目标,围绕三个重点领域,巩固基础,创新特色,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把我县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装备制造业先进之地。
2.强化外引内育,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
坚持一手抓招商选资,一手抓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速实现装备制造产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一要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紧紧抓住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契机,加大产业招商力度,重点锁定“三类500强”企业,着力引进“高、大、强”项目,增强我县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后劲;二要服务好现有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加强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实现减员增效,推动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3.强化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一是引导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参加国内、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以品牌拓宽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制,积极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二是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防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鼓励企业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努力打造一批 嘉善装备制造业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嘉善装备制造业的区域品牌。三是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大新产品和成套产品的开发力度。注重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的研制,使我县装备制造业实现依靠价格竞争向技术和品牌优势转变。
4.强化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相关行业检测平台。在县科创中心已建立电声检测平台的基础上,设立嘉善县紧固件、轴承等检测中心,向县内外企业提品检测服务。二是建立产学研用平台。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用合作,通过举办先进适用技术、行业发展趋势辅导培训,引进先进设备等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建立行业协会平台。在已经建立轴承和紧固件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加紧组建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协会,加快制订行规,强化行业自律管理,避免企业之间无序、压价竞争;要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早日打通我县装备制造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要积极探索行业融资渠道,利用行业优势组建装备制造业行业担保基金会,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