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工程技术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建筑工程技术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建筑工程技术标准

传统建筑工程技术标准范文1

可争辩的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的相对滞后性,绿色建筑人才供远小于求,从业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不足已成为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广大高职院校作为建筑行业中坚力量人才的输出口,此时应担负起培养使命,大胆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及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更好地为社会输出绿色建筑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绿色建筑人才高职院校课程开发 校企合作 BIM

【中图分类号】G712

【课题项目】本文系院级一般课题“应用BIM技术进行绿色建筑相关课程开发及校企合作的可行性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327)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15年要保持GDP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将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和环境恶化压力。更为严峻的是,我国能源、土地、水、森林等资源严重短缺,实际利用效率很低。在建筑方面,能耗比较高,浪费严重,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而从建筑的全过程看,整个建筑能耗占我国全部能耗的50%。因此,发展节能绿色建筑刻不容缓。建设节能建筑、降低建筑能耗、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充分保护好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我国建筑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和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

一、 从政策、法律规范及行业发展要求层面看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国家《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原则强调[1]: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绿色施工,发展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使节能减排成为建筑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2013年3月,住建部颁布了《“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对绿色建筑产业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

2014年初,住建部明确表示,政府投资的办公和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是住建部2014年的重点工作[2]。

从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颁布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已陆续颁布了几十部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评价等各环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各省市、自治区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出台适合各自发展的绿色建筑标准和实施方案,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建设。

建筑类行业协会、基金会、研讨会、论坛、展会、产业联盟等也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宣传、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已无可争辩的成为建筑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二、绿色建筑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

在绿色建筑如火如荼发展之时,绿色建筑发展所需的人才现状却并不乐观。据中国房地产报绿色地产研究中心2012年11月份的调研显示,中国房地产业在向更深层绿色领域发展的同时,绿色建筑专业人才供应明显不足,绿色人才体系“大厦”待建[3]。

据建筑英才网的数据显示,绿色建筑岗位普遍高薪,企业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在其2013年与2012年职位量比较中,绿色建筑咨询工程师同比上升了84.25%。

虽然绿色建筑广阔的发展前景已“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但令这些英雄真正折腰的则是人才短板。绿色建筑相关职位在中国建筑行业属于新兴职位,胜任这些职位除需掌握建筑专业技能外,对新能源和生态知识也要了如指掌。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几乎没有完全对口的绿色建筑专业,专业人才的输送问题亟待解决。

以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为例,虽然广东省的绿色建筑发展位居全国前列,但通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截止目前,本科院校和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未涉及绿色建筑类课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断代已成为制约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瓶颈。

华人建筑环境专家联盟主席、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建筑经济学讲师周蕾提出[4],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培养有两个重要方向,一是要大面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或技工,二是培养一批精通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国际化专家型的国际精英人才。笔者认为,第一个方向完全可由我国广大的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完善绿色建筑教育体系,不断探索并创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来实现。

三、高职层次绿色建筑人才的岗位能力分析,探索绿色建筑相关课程设置方案

绿色建筑在国内尚属新兴、交叉学科,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面广且综合性强,这更加需要高校在进行相关课程设置时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做到有的放矢。高职层次的绿色建筑人才培养,应把重点放在绿色建筑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具体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设专业课程,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更加注重实训课程的设计。高职院校可先开设绿色建筑相关的选修课程,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基本具备后进行小班试点,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在各专业中全面铺开。

在绿色建筑相关的岗位需求中,适合高职层次学生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助理绿色建筑模拟分析师 2).设计助理(绿色建筑方向)3).绿色建筑助理工程师 4).绿色建筑助理咨询工程师。

现将以上岗位的职责要求和高职院校对应需开设的课程统计列表如下:

岗位名称 职责要求 对应开设课程

助理绿色建筑模拟分析师 1.绿色建筑能耗及功能模拟分析

2.参与建筑可视化工作

1.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

2.建筑能耗与功能模拟分析软件

设计助理(绿色建筑方向) 配合项目设计师完成制图、建模、分析等设计任务 1.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

2.绿色建筑制图与识图

3.建模、分析软件

绿色建筑助理工程师 1.参与绿色建筑评价认证工作

2.参与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的咨询工作 1.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3.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助理咨询工程师 1.协助并配合项目负责人完成咨询项目工作

2.协助项目负责人与客户、政府部门及分包商等进行沟通、协调

3.协助完成相关项目咨询顾问报告 1.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3.绿色建筑运营维护

4.建筑文案写作

由以上分析,对于高职院校传统的建筑类专业,即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在进行绿色建筑相关课程开发时,可将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以及绿色建筑制图与识图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建筑能耗与功能模拟分析、绿色建筑技术可作为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课开设,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绿色建筑运营维护与建筑文案写作可作为工程监理专业的专业课开设。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较早进行绿色建筑专业设置的高职院校,其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节能)专业在传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风光互补技术与应用、绿色建筑概论等课程,值得借鉴。

近几年,BIM技术在我国建筑领域迅速发展,其以三维可视化、全寿命周期管理及良好的专业间协作配合功能带来了建筑行业的第,在进行绿色建筑课程开发时应考虑借助BIM技术,使学生对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化有更直观全面的理解。

四、绿色建筑相关实训课程开发及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由于绿色建筑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全寿命周期观、可持续发展观,而传统的教学由于专业设置的需要往往把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拆分为各专业来设置课程,学生很难树立全寿命周期观念,这对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是无益的。所以,我们可以探索在实训课程设置时,适当打破专业界限,在学生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将各专业融合在一起进行一两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实训,使学生经历从设计、造价、施工到后期运维的全过程,这也是BIM技术所倡导的理念。

江苏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国家级建设类重点职业院校,在绿色建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其在2012年5月与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订单式培养绿色建筑人才。即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到企业实习,经考核合格后可被企业聘用。这种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已在高职院校中广泛采用,在培养绿色建筑人才时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目前,有些高校建筑类专业开始探索创办绿色建筑工作室,选拔优秀学生进入,由教师指导参加全国的绿色建筑类竞赛,积累一定经验后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工程项目,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模式。

另外,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合作,建立绿色建筑专业方面的见习基地,选拔优秀的大二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这能够使学生较早的完善职业技能,类似于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学徒制。

五.结语

2014年3月21日,总理主持召开了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必须用硬措施完成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节能[5]。对于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而言,一定要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积极探索绿色建筑相关课程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国家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绿色建筑技术人才,为我国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和节能减排的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06.

[2] 杜宇.今年政府投资建筑全面执行绿色标准[N].人民日报,2014.02.03.

[3] 黄俊鹏,焦玲玲.绿色建筑人才“大厦”待建[N].中国房地产报,2012.11.16.

传统建筑工程技术标准范文2

1形象展示工程多,普通民居建筑少

一些地方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提升城市形象,也建造了一些绿色建筑,希望通过项目展示引导开发商的投资方向,并起到宣传作用。但是由于绿色建筑技术先进,造价相对传统建筑较高,加上激励政策相对滞后,各地的绿色建筑大多集中在城市的公共建筑和高档商业建筑领域,普通民居建筑应用较少,绿色建筑走向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取得设计标识的多,获得运营标志的少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标识分为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设计标识是在建筑物设计完成后,根据设计图纸和相关资料,检验建筑物的设计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而授予的标识;运营标识是指建筑物竣工验收合格并实际运行满1年之后,现场审核实际运行效果达标而授予的标识。一个建设项目可能在设计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但由于设计变更、施工质量不高,已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不一定能够实现“四节一环保”的预期效果,有的实际运行效果甚至违背了绿色建筑的初衷。截至2012年12月,全国共评出742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其中设计项目有694项,占总数的93.5%,建筑面积7066万m2,运营项目仅有48项,占总数的6.5%,建筑面积只有515万m2。

2采用主动技术的多,采用被动技术的少

主动技术是指通过附加的建筑部品达到绿色效果的技术,比如:活动式遮阳、导光筒、温湿度独立空调、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风力发电、保温材料、节能灯具等。被动技术是指通过建筑本身的形态和结构设计,实现节能环保,达到绿色效果的技术,比如:建筑体型系数适合节能、朝向适合通风、阳光房设计、卵石墙蓄能、固定式遮阳、太阳能拔风井、自然采光等。我国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倡导被动技术优先,主动技术优化,使用的被动式技术多于主动式技术的绿色建筑可以简称为被动式绿色建筑。目前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多采用主动技术,靠技术的堆砌来实现,成本较高。

传统建筑产业资金投入多,绿色建筑相关产业投入少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产业链相同,包含设计、材料、施工、管理、销售等环节,目前绿色建筑相关产业获得的资金投入较少,基础还很薄弱,具体表现在为以下方面。(1)绿色建筑设计行业缺乏资金扶持,缺少激励措施,造成从事绿色建筑设计的人员较少,这是因为传统的设计取费办法一般是以工程总造价为基数计算设计费,采用绿色设计方案将减少能耗、降低设备总造价,同时也会造成设计人员收入减少,设计人员积极性不高。(2)绿色建筑材料发展滞后。绿色建筑材料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其生产工艺和能源选用都与传统方式不同。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就要淘汰落后产能,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没有资金扶持和激励政策,绿色建筑材料很难形成规模生产。(3)绿色施工难以开展。绿色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我国虽然已经《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但由于缺乏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定额,施工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所以绿色施工很难得到推广。

3我国现行的激励政策及其意义

为了解决现阶段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推动绿色建筑发展,2012年4月财政部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对二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中央财政奖励,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m2(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m2。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在中央财政激励政策引导下,一些地方也出台了地方性的奖励政策,进一步加大了激励力度。如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根据建筑节能标准的不同,上海市政府将给予60~250元/m2不等的补贴,单个项目最高可补贴600万元,而保障性住房项目最高可获1000万元的补贴;陕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工作的通知》,规定市民在购买具有“绿色建筑”标识的住宅时,同样享受财政补贴,省财政对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奖励标准,分别为每平方米10元、15元、20元,政府奖励可直接抵房款。各级政府的激励政策,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意义重大。

3.1经济激励作用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李丛笑对2012年评价的148个项目进行的统计,一、二、三星级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别是23元、70元和131元,低于先前行业内统计的数据,这是因为之前增量成本的计算方法不统一,申报单位提出的数据不够专业。另外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绿色建筑零增量成本、低增量成本技术运用得越来越多,使得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呈下降不断趋势。以二星级绿色建筑为例,中央财政奖励占到了增量成本的64%,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如果再考虑到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绿色建筑的成本基本与传统建筑持平,因此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项目申报。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国一共评出389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面积达到了4000万m2。这些项目的数量和面积,超过了前几年评出的所有的绿色建筑的总和,激励政策的推动效果显著。

3.2指引方向作用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标准规范的建设、评价体系的完善、奖励资金的使用、绿色建筑规模化、绿色建筑科技进步等方面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引导,指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和重点。(1)针对目前绿色建筑的工程建设标准大多集中在评价方面,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的技术标准与评价标准配套性不强,缺乏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建设标准等问题,提出要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及造价标准,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加强绿色建筑评价能力建设。(2)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城区的奖励标准,并提出要研究制定使购房者受益的奖励制度,为激励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3)指出了绿色建筑优先发展的对象,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4)对绿色建筑的技术进步提出目标,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鼓励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

4国外激励政策研究

国外发达国家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早,且不乏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参与,这些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推动绿色建筑的研究和革新,并采取一些经济激励政策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激励政策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其共有的一些特点。

4.1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

欧盟从2003年1月起,就颁布了建筑能效指令EPBD/91/EC(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sDirective)作为强制性法律文件执行,并在2006年1月过渡为各个成员国的强制性文件,EPBD确定了建筑能耗的计算方法,规定了建筑最小能耗要求,建立了建筑能耗证书制度,建立了锅炉和空调系统的定期检查制度和独立的专家制度,现在欧盟各成员国的建筑节能措施基本都在EPBD的框架下进行。除欧盟外,英国的《建筑法规2000》(BuildingRegulation2000)已经于2006年4月正式生效。美国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案》成为现阶段美国实施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法律依据之一,该法案提倡能源节约和提高能源效率、能源供应多样化、开发替代能源等;2007年美国《能源独立安全草案(EISA)》,提升电器、器材、照明的能源标准及其照明能效标准。

4.2全面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

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涉及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运营、维护、拆除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关系到绿色建筑是否成功。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并建立起全面的标准和规范。德国从2009年10月执行新的建筑节能规范ENEV2009,其核心思想是从控制单项建筑围护结构(如外墙、外窗、屋顶)的最低保温隔热指标,转化为对建筑物真正能量消耗量的控制,从而达到严格有效的能耗控制,可操作行极强。美国于2011年10月31日通过了《国际绿色建筑标准》(NationalGreenBuildingStandard),该标准是美国国内首个适用于全国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其适用对象为所有高度超过2层的新建及翻新的商业建筑及民用建筑。与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相比,该标准具有一定强制性,它规定了建筑设计及施工中所有环节的强制性最低环保标准如建筑材料、土地利用率、能源及水资源利用率、室内空气质量等。

4.3多样化、灵活的经济激励手段

合理、多样的经济激励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经济激励可以降低绿色建筑的开发成本,调动绿色建筑建造者和消费者的积极性,扩大市场需求。加拿大实施了商业建筑激励计划CBIP(CommercialBuildingsIncentiveProgram),规定建筑中有25%的设备满足建筑能源法示范的要求,那么该计划将提供由此节约的能源费用的2倍作为奖励。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以及公用事业单位等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对开发绿色建筑以及高效节能产品进行激励,这些财政税收激励措施主要有节能基金、现金补贴(主要有贴息补助与直接补贴两种形式)、税收抵免、抵押贷款、加速折旧制度、低收入家庭节能计划等,如:2009年康涅狄格州宣布了一项针对绿色建筑的税制:从2010年1月1日起,申请LEED金奖认证的新建或大规模改造的商业建筑将得到8%的免税额度,科罗拉多州朗蒙特市规定,新建或扩建的商业建筑,如果采用高于城市的建筑标准或申请LEED认证,可申请最高30%的各种税费减免,这些经济激励政策不仅在法律法规中,而且也体现在能源之星、LEED等自愿性的评估认证体系中。除此之外,美国还通过组织措施激励市场,组织激励就是对实施绿色建筑的开发商给予额外的建筑密度、高度的奖励或加快工程项目建设申请程序的奖励,如旧金山市于2006年9月28日宣布,将给予申请LEED金奖认证的新建和既有建筑改造项目优先审批,据称可将原需18个月的手续缩短到1~2个星期。激励政策对美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目前为止,联邦政府有3535个项目申请LEED认证,通过310项;州政府有2006个项目申请,通过487项;地方政府有3208个项目申请,通过732项。

4.4权威的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制度

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委员会2002年推出绿色星级认证体系(GreenStar),实施以来,已有超过500座建筑通过绿星认证,总建筑面积超过800万m2。在澳大利亚,超过200m2的任何建筑的销售和交易都必需先拿到“绿星”认证。根据澳大利亚官方统计,获得绿星绿色建筑评级的写字楼其租赁价格要比一般写字楼高5%,销售价格高12%,这意味着如果物业拥有绿星建筑评估,将可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闲置率也可得到改善。新加坡于2005年1月开始推行绿色建筑标识认证计划(GreenMark),根据评分高低分为认证级(合格)、金奖、超金奖、白金奖4个等级。新加坡政府规定2007年4月起,所有新建公共建筑,建筑面积5000m2以上的,必需进行强制认证,2008年所有新建建筑,建筑面积超过25000m2的,必需进行强制认证,2010年前既有公共建筑,建筑面积超过25000m2的,必需进行强制认证。美国联邦政府很多部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对所属的新建建筑和较大规模的既有建筑改造,以及租用建筑提出LEED认证要求,各部门要求的建筑规模以及达到的LEED认证的级别各有不同,如美国能源部于2008年2月29日由其部长SamuelBodman签发一项备忘录,要求所有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新建建筑都要通过LEED金奖,同时要求新租的办公用场所也必需为LEED金奖。

5国内外激励政策比较与启示

5.1发达国家激励政策的优势

5.1.1发达国家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发达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准规范、激励措施等均有强制性的法律保障,不同的法律之间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并根据绿色建筑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调整和补充,使得绿色建筑按照政府预期的目标发展。

5.1.2激励手段灵活,可操作性强发达国家的政府根据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利益主体,综合采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低息贷款、建立基金、增加容积率等综合措施进行激励,涵盖绿色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不断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注入动力,而我国的激励政策还只局限于财政手段,过于单一。

5.1.3重视消费端的经济激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的需求是带动行业发展的最终动力。发达国家的政府为了促进绿色建筑的消费需求,制定了大量针对消费者的经济激励措施,如绿色建筑及节能产品的经济补贴和低息贷款等。我国的激励政策目前还只是集中在生产端,难以调动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

5.2发达国家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应该通过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调控绿色建筑的发展。首先,应该制定土地开发、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绿色施工等方面的强制性政策,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简化程序等一系列措施降低绿色建筑成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要重视鼓励消费需求,扩大激励范围,唤起消费者的热情,提升消费需求。最后,还应该效仿发达国家,完善各种标准,提高可操作性。

6我国绿色建筑研究激励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6.1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

对现有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进行修订和补充,在我国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中统筹考虑绿色建筑的有关规定,为其他较低层次的法律提供上位法依据

。对经济激励措施以法律形式予以确立,保证激励政策的执行效率,限制性政策与激励政策结合使用,共同推动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6.2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及时修订现有设计、施工、验收、运行与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使之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配套;补充工程标准缺项,尤其是尽快编制和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定额标准,使之具备可操作性。

6.3改进经济激励措施

国家应设立绿色建筑专项基金,对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并鼓励民间资本进行风险投资;国家应加大对绿色建筑设计咨询服务业的扶持,使绿色建筑成为设计方案的主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行政等多种手段,在土地转让、项目审批、规划设计、绿色信贷、市场销售、运行维护等方面制定全方位的激励政策,鼓励开发商投资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6.4规范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制度绿色建筑标识的认证应由专门组织机构独立进行,接受第三方监控。政府应设立行业准入制度,对于在评价中的舞弊行为,要坚决取缔其评价资格,并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于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每三年应复查一次,不合格的将予以撤销。

7结语

传统建筑工程技术标准范文3

关键词: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设备安装

中图分类号: TF0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建筑工程建设中,建筑使用者除了关注建筑的使用价值外,还对建筑的美观程度特别重视,尤其是很多办公楼、酒店、商务中心等对建筑装饰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但是一些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措施不到位,装饰施工完成之后,装饰部分存在掉落、裂痕,严重影响到建筑功能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不仅能减少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能保证工程质量。

1、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现状

从当前我国的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过程中来看,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施工人员的技术在不断的提高,施工设备在不断优化,整体施工水平在不断上升,但是从建筑装饰施工具体情况来说,由于我国建筑装饰施工的发展时间较短,传统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理念根深蒂固,施工人员的组织纪律性较低,导致施工技术管理中问题相对较多,建筑装饰施工中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我国建筑装饰施工行业的长远发展。

根据对当前具体施工情况的观察,造成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建筑装饰工程分包。建筑装饰施工当前采取招标的方式进行,而中标方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将所有的业务层层分包,由多家施工企业共同完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工程进度,但是分包业务会给整个装饰施工技术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一方面,各个企业在施工中的配合度降低,埋下很深的安全隐患,另外一方面,不同企业的工作标准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技术管理中很难做到有效的统一,使管理工作很难顺利进行。第二,管理人员自身的问题。很多管理人员个人能力不高,在施工技术管理中不能对技术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也不能对技术人员的工作做出准确的评价,导致一些较为严重的技术问题出现。所以在为了保证建筑装饰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的顺利进行,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施工技术管理。

2、建筑装饰施工日常技术管理

2.1关注行业动态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迅速,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翻新,很多新的施工技术不仅能有效节省施工时间,而且能降低施工成本。作为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要时时掌握行业动态,主动搜集装饰行业有关的信息,对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有更多的了解,能使用到日后的施工中。另外作为建筑装饰施工管理人员还需要积极参加本行业的各种展会和博览会,提高自己的视野,充实自身知识。

2.2建立完善施工技术档案

施工技术档案是对以往施工情况的真实记录,其对日后的施工技术管理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必须要加重对施工技术档案的关注。对施工技术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并且进行统计和分类,进行细分之后造册存档,情况允许的单位可以建立数据信息系统,方便日后进行查询和检索。同时要对现有档案进行完善和更新,将最新的资料融合进去,提高档案信息的实效性,使其更好地为技术管理工作服务。

2.3重视人员培训

施工人员的技术是建筑装饰工程质量的保障,高素质的施工人员能有效减少施工中技术漏洞的出现。在施工技术管理中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当前建筑装饰施工中很多施工人员的素质较低,不按照技术标准施工的大有人在,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一,要重视定期培训,施工技术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施工技术培训,向施工人员介绍新的施工技术、施工材料,让他们熟练掌握技术和材料的使用。第二,要介绍先进的施工经验。施工管理人员要对施工中积累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编成相关的文件和材料下发给施工人员,让他们通过阅读能对施工中的要点熟练掌握。文件和材料中主要是新的施工设备,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施工验收标准等的介绍。

2.4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对于提高整体施工技术水平和建筑装饰工程质量意义非凡。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要从两方面展开:第一,要制定严格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约束,建立岗位责任制、技术考核制度,明确施工技术人员的责任,将施工技术考核成绩与施工技术人员绩效结合在一起,以严格的制度来管理人。第二,要完善施工技术管理机构。企业要根据装饰工程的工程量确定管理人员数量,让具备较高管理水平和技术知识的人员担任管理工作,这样能对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及时发现,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加强建筑装饰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3.1线缆敷设管理

线缆敷设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中重要的方面,在当前建筑中线缆敷设不仅要符合使用规则,而且要保证安全性和美观性。在综合布线中,要保证线缆型号、规格等与设计标准一致;布线要平直,不能有扭绞、打圈现象的出现;在穿线中要将线缆与缆盘之间的障碍物清除,在入口和出口处应该将线缆抬起,避免划伤线缆;穿线之前应该对洞孔进行疏通,另外保证线缆上的编号清晰,保证与图纸相符,为后期的检查和维修提供便利。

3.2外墙装饰管理

外墙装饰中除了安全之外,还应该重视美观度。对外墙装饰进行施工技术管理,首先要根据外墙的墙体尺寸、设计图案等进行合理的排砖,对砖的详细规格等进行了解。在排砖中要对横竖安排加强重视,排砖横线要与窗台、门脸保持水平,竖线要与门窗的边缘保持平行,总之需要符合美观的标准。排砖中要按照从上倒下的顺序。在铺好砖后要使用小木槌将砖敲实。在女儿墙、腰线、窗台等铺砖中要正面砖压着侧面砖,顶面转压着立面砖,能起到有效的防渗水效果。另外,要加强室外幕墙质量管理。室外幕墙装饰中要对装饰材料质量严格控制,做好防渗措施。玻璃幕墙的室外墙面要安装牢固。贴砖中要防止空鼓和脱落现象,首先要清洁墙面,然后贴砖,保证砂浆的饱和度。

3.3设备安装管理

设备安装中最主要的就是确保设备型号、性能等与设计要求一致。在建筑中存在很多的系统,要优化各子系统,在进行设备安装中应该对其布局结构进行优化。设备的更新速度较快,在安装中要对设备说明书进行详细的阅读,按照正确操作步骤进行安装,同时要确保设备的安装位置和高度符合要求,尽量缩小偏差,最大偏差不能大于2mm。安装中要确保安装牢靠,各部分的螺丝要拧紧。安装完成之后要进行试运行,保证其连接良好。在安装设备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要对设备做好保护,防止安装中设备损坏。

3.4室内吊顶裂缝管理

在吊顶过程中要避免板与板接缝与龙骨对齐,错开之后要在背后背一层板。板缝之间要用石膏填补之后,再贴一层布或者是牛皮纸。表面腻子刮抹中加入适当的胶能有效防止吊顶开裂。

3.5室内墙地砖空鼓管理

室内墙地砖空鼓的主要与水泥砂浆质量、施工方法以及地砖本身原因有关。要有效防止空鼓的出现要采用高质量的瓷砖粘结剂,提高瓷砖上墙率;施工中瓷砖粘贴面要保持平整;选择瓷砖的时候可以选择吸水率较高的瓷砖。

3.6室内防水管理

室内装修防水处理中最常见的是涂膜防水层。将基层表面打扫干净之后,依次涂刷密封性较好的沙灰,共三遍,等干燥之后进行放水试验,如不漏水可以进行砂灰保护层施工,然后铺地砖。在室内防水处理中还需要对地漏和排水口处做好保护措施,防止杂物进入。

4、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除了与技术管理人员有关之外,还与技术人员以及建筑装饰工程相关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对建筑质量的影响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同时要对具体操作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马志斌.装饰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探讨[J].广东建材.2008(05)

[2]卢元良.浅谈建筑装饰施工的技术管理[J].现代装饰(理论).2011(04)

[3]毕洪印.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浅析[J].价值工程.2010(15)

传统建筑工程技术标准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建筑企业;管理组织模式;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1-0086-02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信息化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建设项目的立项、招投标等一系列项目步骤的展开,都需要大量与之配套的相关文件和数据,项目建设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就是搜集和整合项目施工所需要的组织类信息、管理类信息、法规类信息以及技术类信息和经济类信息。

随着建筑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化生产日趋精细,企业的管理信息也急剧增加,企业对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内外经验表明:正确反映建筑行业要求的规章制度、工艺规程、技术标准、各项定额、数据、报表以及社会经济动态、市场需求、资源供应等信息,是组织建筑企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分析、处理和利用这些信息,就不能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控制,因此,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信息化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组织模式分析

(一)信息化环境下建筑企业管理组织模式的核心体系

“以信息化为企业管理组织模式的核心”是信息化环境下建筑企业管理方式改革的重点,之所以把信息化作为企业的重点发展战略,这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发展必然趋势。

首先,建筑企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原有的传统管理组织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了,特别是企业在扩大经营规模、拓展新市场时,由于时空的限制,传统的手段对远程管理已无能为力。其次,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出路。尽管企业信息化在国内进展的不是很顺利,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信息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建筑企业而言,信息化能够有效的实行集中管理,加强项目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我们在对信息化的认识上,不能步入信息化的误区。

(二)信息化环境下建筑企业管理组织模式

建筑企业管理组织模式的本质是要解决总公司、分公司(事业部)、项目部之间如何协调发展,以及每个机构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控制。传统建筑企业的组织模式是传统的三层管理模式,但是现在的三层管理模式与传统的三层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管理层与生产层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项目部的管理职能,使项目部成为执行机构,类似于职能行使部门。

传统的三层管理模式由于缺少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基层直接管理模式,即分散式管理。而现在的三层管理模式由于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集中化管理,即通过总部设立专职的职能部门(信息中心),由这类专业性机构辅助高层管理者进行整个企业范围决策管理,这就是集中管理模式,但是这种集中不是绝对的集中,而是分散与集中的统一。三层管理模式按照职能性质可以划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它对应与管理组织模式中的公司总部、分公司和项目部。

1.总公司的职能:建立公用信息平台,制定各种信息规范,信息系统的维护、公用信息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建立企业内部基础数据库,比如企业内部定额、材料库编码、劳务信息、人力资源库等。

2.分公司职能:分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协助总公司对项目部进行管理,比如信息的初加工,然后传送到总公司。

3.项目部职能:项目部是信息的终端,也是信息的来源。很多数据和信息都来自于项目部,比如生产数据、实际成本数据、材料耗费等,因此项目部的信息最终通过分公司或者是直接上报到总公司,为总公司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库提供依据。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这种信息化管理组织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信息的收集、传送、加工、处理为导向的”,不再单纯的以职能划分为组织模式,这也是它区别于以前组织模式的地方。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以建筑生命周期为主线的总体规划

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建筑业管理条块分割,如项目审批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建设管理归其他有关部委管理;而且各管理部门职能交叉,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所以,为尽快实现建筑生命周期建筑业集成管理的发展目标,建筑生命周期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协调起来共同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业务整合、流程优化、组织业务功能合理、管理目标统一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这就需要国家统一协调,建立起以建筑生命周期为主线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总体规划,稳步推进。

(二)统一完善建筑业基础信息编码,规范业务流程

建筑业管理的基础信息编码和业务流程统一是管理信息共享、交换的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包括勘察设计企业、总承包、施工、装饰等基础信息规范编码系统,统一行业业务流程是建筑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基本工作之一。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统一规范建筑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流程。如用友财务管理软件、北京今驰公司开发的“建筑材料管理工程系统”软件、北京光环和税公司开发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等。

(三)拓宽渠道、增大投入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必须保证必要的投入。为此,可采取的措施有:

1.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专业公司)、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创造一个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政府每年用于信息产业发展的财政投资应该逐渐增加,并且集中安排重大基础工程和骨干项目;采取增加贷款、贴息、税收优惠、价格补偿等办法鼓励企业和民间投资;实行市场准入和以市场换技术政策,多渠道吸引外商投资。

2.根据各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实行不同的筹资方式。对适于实行股份制经营的项目,可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对适于在市内或国内寻找合作伙伴的项目,可采取共同投资、合作建设的方式;对适于在国际上招商引资的项目,则应积极吸引外资。

(四)加快信息资源分类与整合,建立数据生产、维护与共享机制

建筑生命周期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路径之一是信息、知识共享与增值,信息、知识共享与增值的前提首先是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数据的有序生产、维护与管理。只有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收集、筛选、分类,分清哪些信息可以公开、哪些不能公开,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建立数据生产、维护和利用机制,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克.建设工程信息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崔惠钦.建筑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应用[J].施工技术,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