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精神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精神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精神的内涵

儒家精神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 金庸小说 儒家文化 儒侠精神 批判地继承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人生态度,在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也随处可见。金庸先生独辟蹊径,以武传儒,以武弘儒,培育出了中国武侠文学的奇葩。他塑造了一个个具有仁、义、孝、忠等儒家人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具体阐述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侠义”精神是体现儒家文化的重要方面,“侠义”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司马迁为“侠”做了这样的定义:“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1]到了金庸笔下,“侠义”精神则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2]真正的英雄侠士对普通民众有一颗仁爱之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众生命运有一颗负责任之心。他们在江湖、民族的恩怨中将个人的生死进退与天下苍生的祸福紧密相连,既有儒家“兼济天下”之念,又有释家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和向善之心。郭靖夫妇死守襄阳,萧峰最后在雁门关前以个人性命换取两个民族的休战,无不是大侠士“为国为民”精神的最好写照,真是“以天下百姓为念,方为真英雄!”二是疾恶如仇、匡扶正义的品质。天下人管天下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突出的是《飞狐外传》中的胡斐为素不相识的钟阿四一家的无辜惨死而义愤填膺、怒发冲冠,他誓死为善良无辜的弱者复仇。无论是凤天南的哀求,还是美貌情人袁紫衣的软语相求,甚至江湖上大有来头的大内高手给足的面子,都无法改变他为屈死者讨回公道的决心。况且这样的行动于己只有危险而无任何可预知的好处,这才是侠义之士的真本色,是侠义精神的真谛,是侠士们受民众及读者敬爱的真正原因。三是珍爱知己、己诺必诚。真正的英雄侠士最珍爱人生知己,他们的交往达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雪山飞狐》中的胡一刀夫妇与苗人凤的交往。胡苗范田四家的历史纠葛,决定了他们为世仇,但他们从与对方的交往中了解了彼此的人品风范,敬仰对方的光明磊落与一身正气。他们明为敌手,但却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在事关生死的比武较量中却能像亲兄弟似的同榻而眠,互教武功,相互之间只有钦佩、仰慕、亲近之意,哪有一丝疑忌?实为毕生唯一知交,可谓义薄云天。“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3]当胡一刀最后被奸人毒药所害后,胡夫人竟将唯一爱子托付于苗人凤,丝毫不顾及丈夫伤在苗的剑下。另外,侠士们最看不起的就是谎话连篇、翻云覆雨的小人,他们“己诺必诚、绝不欺人”。《神雕侠侣》中郭靖不念杨康之杀师旧恶,抚养孤苦伶仃的杨过;《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虽未成年,却千里相送纪晓芙临死前托付给他的杨不悔;《天龙八部》中的乔峰虽不喜欢她,却一直关心和照顾阿紫。这些,构成了“侠义”精神的积极内涵,是不应忽视的。

以天下苍生为念,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孔子反复强调的人生价值取向,也是传统儒家大侠的至高思想境界。金庸小说从多视角、多层面反复渲染了这一点。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在多位师长的教诲下,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刚刚踏入江湖的郭靖念念不忘的是杀父之仇,以及与黄蓉的恋情,虽然为人正直,那只能说是亲友师长教诲之功和天性使然。当他在几年的江湖生涯后,尤其是失去母亲和黄蓉之后,开始真正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抛却了传统游侠好勇斗狠、快意恩仇的特点,金庸小说中的人性开始慢慢抬头。郭靖思想转变的一个特点就是他接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不忍心将自己的痛苦加诸别人。在《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形象尚只具备“儒侠”的大致规模,这个完美的英雄形象的最终完成是在《神雕侠侣》之中。在《神雕侠侣》中,郭靖在襄阳围城中对杨过表白心迹的一段话中,引用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句话:“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郭靖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用尽毕生的精力来为国为民,直到最后一刻。杜甫一生饱经忧患,他那至死不忘天下苍生的博怀,堪称中国传统文人的典范。而今,我们在金庸笔下看到了这种精神的承传。郭靖的后半生几乎都在襄阳围城中度过,他在无可奈何、生死难卜的情势下,毅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的正是中国文人代代相传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以郭靖为代表的儒侠之所以能达到值得称道的至高境界,是因为他们具有可贵的精神品质:“仁者爱人”的高尚境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精神,诚实守信、宽厚待人的侠肠义骨。而这些都在郭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也不愧为“侠之大者”。也许,把郭靖写成儒家之大侠,似乎有点令人费解:一个连字也不识几个的“呆子”,怎能成为儒侠?这也是金庸的独特之处。文化对世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而受儒家影响的是所有的中国人,包括识字和不识字的,绝不是饱读诗书的儒生而已。小说中就连不识字的妇人郭母也时刻教导儿子不忘雪国之耻。其实,“识字不多的下层人民是凭着本能和信念去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的,因而这种影响不仅是表现在思想上,而更多地表现在心理上和人格上”。所以,金庸小说呈现出的传统文化意蕴,很多时候是缘于民间的自觉。

儒家理论在被统治者所采用的同时,产生了禁锢人性、等级森严、宗法专制等诸多弊端,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个体人格,造成一个个的英雄悲剧。郭靖襄阳城破,壮年早逝;张无忌一生功业,被朱元璋所篡,只好在家中画眉为乐;程家洛错信乾隆,一生郁郁;袁承志生来就要干一番事业,然终落得“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杀身成仁固然一时壮烈,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归于寂寞;归隐则透露了几许壮志未酬、解甲归田的无奈。金庸的作品与其说是写了英雄的事业,不如说是写尽了失意的英雄,这些都是儒家思想里无法回避的弊端造成的。金庸对于这些弊端是持否定态度的。于是,他又扬长避短,向我们展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新境界。金庸小说中描写了许多这样的“大侠”。他们行走江湖,率性而为,不但反抗黑暗腐败的官府,而且反抗一切陈规陋习,如杨过、令狐冲等这些传统儒家文化的叛逆者形象,预示着人类对自由的永恒追求。

综上所述,金庸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既有儒家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理想,又扬长避短,批判地继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

儒家精神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儒家用世精神探讨分析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者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儒家用世精神。这种精神突出表现在,古代文学作品创作者期望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入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体现个人的价值。儒家用世精神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创作者处于意气风发的状态下,以当时社会等级秩序为目标而奋斗。处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慷慨激昂,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多以立志、立功、立德为思想主线。其次,是创作者处于失意时期,选择追求精神乐园超凡脱俗的精神状态。处于这时期的创作者大多游山玩水,享受自然风光,文学作品多以娴静悠然为主,向往在世外实现人生价值寻找人生乐趣。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能够看出儒家用世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1、儒家用世精神的基本内涵

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用世精神”,在很大从程度上表现在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其主要意思是说明人生于世需要为整个世界、社会作出贡献,从而体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儒家用世精神的主要思想是提醒世人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工作,对人生充满激情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与磨难,要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事情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儒家用世精神主要是警示人们,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作用力非常小,无法逆转人世间出现的很多不幸与磨难,但是只要通过自己的付出与努力,即使不能有很好的收获也可以做到无悔于心。

孔子可以说是儒家用世精神体现最为突出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一生都面对着入世不成的打击,空有治国方略却不得伸展。孔子的一生都在为整个社会以及统治阶层的治国之道而奔走。虽然他最后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能够成为流芳百世的大圣人无疑是他不放弃积极追求的结果。

孔子所处的社会发展时代中,并没有社会主义也没有民主选举,更没有任何的革命运动。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要想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唯有被君主赏识,才是最有效的途径。以此从政治层面来看需要真正做到有所作为,很多文学作者唯有通过文学创作的途径让世人知晓自己的用世才能。纵观我国古代的整个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无论是李白、范仲淹或是苏轼、辛弃疾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了各自的用世精神,在文学表达过程中由于作者在用世道路上的发展不同,具有不一样的文学情感表达。

2、儒家用世精神在文学载体上的体现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作品载体中儒家用世精神体现的方面也不尽相同。以儒家用世精神的角度上来分析,古代文学作品要体现儒家用世精神,需要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文学性与服务性于一体的精神思想,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催生出了各种文学体裁类型。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者不同程度上都凝结了作者的用世精神,其中有部分文学作品积极表达了作者的个性与思想,在体现出儒家用世精神的同时,展现了自己的的独特性。如李白的文学作品极具个性,被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陶渊明悠然自得的田园派代表。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治国用世之道,在他们的文学作品当作虽然表达出了儒家用世的精神,但也带有浓厚的个人性格特征。

在我国优秀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中,文学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朝代的更替,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文学风格和体裁。除去诗歌在我国文学发展中这条重要引线外,唐代传奇也是其中辉煌的一页。唐朝的传奇小说最初创作的目的带有十足的实用性,注重用创作文学作品验证文学作品创作者的诗文以及写作造诣。传奇小说具有创作过程连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创作时间长等特点,在表达儒家用世精神时虽然没有诗歌的方便快捷,但是表达的意义深远,并且通俗易懂便于百姓阅读。从两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分析发现,以诗歌表达自我理想抱负的作者通常积极寻求能被君王赏识的方式,而传奇小说更注重在百姓生活中进行警示实现自我思想,例如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的三部短片小说,无不教导人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3、儒家用世精神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从儒家用世精神角度上来说,自诗歌出现时期起,大致从“言志”、“情态“到“写意”最后发展到“传神”,这一连串的思想模式都表现出,这一体裁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重点向创作者的心理转变而发展,在于强调创作者的内在精神与神韵的统一。由此看来我国大部分的古代文学作品创作者均属于表现型的创作者,而非再现型创作者。例如在杜甫的诗词中很少提及现实主义细节,主要以抒怀为主。又如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各路诸侯,以此希望得到君主任用。尽管最后孔子并未如愿,但在后续的文学创作中并未提及在用世追求中的事迹,而是注重表达自我感受与以及感悟。由此表明了我国古代文学创作者儒家用世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

结束语:

在儒家用世精神的影响下,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都呈现出两面性。既以通过进入仕途实现个人理想,或至于世外对他人进行感悟,实现自我价值,本文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促进有关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儒家精神的内涵范文3

儒家思想柔性精神中国舞蹈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遗存,是我国丰富的文化中蕴含民族精神最明显的一项,并且有着各个区域之间的舞蹈都具有着共通的神韵和风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式。在中国舞蹈文化的发展中,儒家文化思想对其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儒家文化思想的“柔性精神”对中国舞蹈的影响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比拟的。

一、在舞蹈中追溯文化源流和背景的重要性

在对舞蹈的学习中,对其文化源流和文化背景的追溯是十分重要的,虽然舞蹈是一种以肢体语言来传达精神的一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对舞蹈理论的探讨也是不容忽视的;理论探讨,是使舞蹈者领略舞蹈内涵的重要依据,能够使舞者对舞蹈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将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虽说历年来出现了很多争议,但是不能否认,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思想中的“柔性精神”对舞蹈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比拟的。在儒家文化中,无论是仁、义、礼、智还是忠、孝、廉、耻,都体现出了儒家文化的柔性思想。

从儒学文化的基本理念来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阐述,其核心思想和文化精神都是围绕着伦理本质和守诚观念来展开的,追求和谐的理想境界、中庸的心理结构和以“仁”“礼”等思想构造出来的社会秩序,以上所提到的内容,都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柔性精神。这种柔性精神可以说贯穿在了整个儒家文化思想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柔性精神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主线,并且在中国古典舞蹈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古典舞中所展现出来的外柔内刚、刚柔相冲,以气韵为中心,就是儒家柔性精神的具体展现。通过将柔性精神结合到舞蹈中,从而使舞蹈的表现达到线条柔和,同时也包含了内在的力量,使我国古典舞蹈能够表现得更加唯美。可见,中国的舞蹈文化离不开中国儒家文化中柔性精神的影响,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舞蹈中存在的柔性思想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对提高舞蹈的表演效果有积极的影响。

二、舞蹈与儒家思想

舞蹈,是一门综合了多种艺术而产生的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凡是能够借着肢体动作来抒发内心情感的都可以称之为舞蹈,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致的时候,已经无法用语言或者其他形式来表达的时候,舞蹈就成为了最好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舞蹈源自于生活,并且能够反映生活,提炼生活,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占有显著的地位,儒家学说经过历代 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同时,在我国舞蹈文化中,儒家思想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从我国舞蹈的发展中看,无论是舞蹈的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的含义,无一不透露了人对美的意境的追求,同时也展现出了深层次的思想,因此可以说,我国的舞蹈文化从起源上就与儒家文化有着某种一致的地方,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随着儒家文化的深入而打上了儒家的烙印。由此可见,研究中国舞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三、柔性思想在中国舞蹈中的教育理念

在对舞蹈的演绎中,所要突出的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美,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撞击所产生的美,而这种美就是中国舞蹈中所突出表现的柔性之美,是一种以和谐、均衡、协调统一为特点的一种美的感受,是舞蹈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结合的产物,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使人感觉柔和、愉悦、舒适,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使舞蹈的本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中国古典舞的角度来看,中国古典舞是在各个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创造和整理,并且加上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舞蹈。在我国古代的文论与画论之中,就有所谓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之分,这二者同样也适用于古典舞的艺术表现中,在柔性的飘逸动荡中,将内在的气韵和生命力充分的展现出来,如掌上舞的赵飞燕,在对古典舞蹈演绎的过程中,将柔性之美表现的可谓达到了淋漓尽致。正是将这种柔性之美恰如其分地融合在舞蹈的演绎中,才能使舞蹈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实现其艺术价值。

柔性之美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古典舞蹈,在民族舞蹈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也存在着对柔性美的标准,如人们常用描述自然形态的那种柔美来形容舞者高超的舞蹈技巧和优美的舞蹈动作,柔性美在舞蹈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贯穿其中,并且对民族民间舞蹈同样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可见,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柔性精神”的渗透和表现,将柔性精神合理的运用到中国的舞蹈文化中,能够在很大意义上将舞蹈美充分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舞蹈中,“柔性精神”的渗透和表现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特征,鉴于其对中国舞蹈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柔性精神充分地融入到舞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握舞蹈学科的核心思想,并将其思想内蕴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柔性精神在中国舞蹈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玉.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舞蹈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

[2]黄葶.中国舞教学中的柔性精神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儒家精神的内涵范文4

此夜,天空没有璀璨的明星,也没有明亮的圆月,更没有星星点点的灯火,显得黯然失色。在这样的夜空下的校园显得更寂静,令我感到熟悉而又陌生,在这寂静的夜里,我陷入了沉思。

在这炎热的天气里初三的学长学姐们正在为即将来临的中考做最后的冲刺。他们的脸上都挂着急迫紧张而又喜悦的神色,个个埋头苦读。这一幕幕努力拼搏的场景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今天英语课上老师所讲的故事。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故事令人感动,又令人不由自主地为故事中的主人而惋惜。那件事发生在几年前,一名本校的学生酷爱化学,在化学方面有着优异的成绩,是化学老师心目中的特优秀的学生。一天,他在家里做化学实验,该实验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老师强调说:“同学们必须在家长的正确指导下操作。”可是他实在太爱化学了,于是自己动手操作起来。突然,一阵爆炸声从他的家传了出来。于是,悲剧发生了,那位学生伤得太重而无法救治。虽然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但其中却包含着我们三中人的精神:勤奋好学,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勤奋好学,努力拼搏,积极进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追求的精神,这些精神促使着我们三中人努力奋斗,不断进取,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每个三中人都必须抓牢这根精神的绳索,努力攀向成功的高峰。

在学习、生活中拥有那样的精神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有三有的大榕树精神和孔子精神。我校有着一棵百年大榕树,它不仅是我们炎炎夏日的遮荫伞,而且是学习的好地方。听上一届的同学说,在大榕树下写作文和学习特别有灵感。这棵大榕树经受了百年的风吹雨打,遭受了各种各样的虫蚁侵吃,坚持不动摇,依然不断的成长,最终才能长成现在那样的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这全是因为大榕树顽强坚韧,不怕困难险阻才能从一棵小树苗长成苍翠茂盛的大榕树。这棵大榕树与师生的精神风格相照应:有容乃大,吸纳茁长,无私奉献,顽强坚韧……这也是我们三有的精神。

学习上是大榕树精神,而人与人之间相处我们学校推崇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了让我们更好认识到儒家思想,强化思想教育,学校特意在校园里竖立了一尊孔子铜像,活用孔子铜像育人,充分发掘孔子儒家思想的内涵。说起孔子,我记得《论语十则》里有一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则论语对于我们同学之间相处有很大关联,自己讨厌的事物,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而学校用孔子的儒家思想教育我们,使得同学之间的相处就更加和睦,更加的包容,更能促进同学间的共同进步。这是我们三有的文化氛围。

让我们扬起三中精神的风帆,不断的开拓进取,努力拼搏,驶向人生成功的彼岸!

儒家精神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 传统 人文精神 中学政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56-01

渗透传统人文精神的中学政治课堂,不仅而且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增强学科人文教育功能,而且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深层次的情感态度教育从来都应该是隐喻的,这一课堂的构建,要求传统人文精神不应生硬地强塞到政治课堂中去,而应与思想政治课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情境相统一。

1 传统人文理念的引领

“仁爱”是儒家传统思想之“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以生为本、关爱学生。教师首先要从思想深处具备这一人文关怀精神,要提升自身的职业幸福感。要认识到能够实现对人的影响,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是教师的职业价值所在,而且这一价值是崇高的、最光辉的。其次,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爱的精神。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有宽容心、耐心,积极打造完美课堂,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敬业责任心本就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心。最后,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认真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充分尊重个体间的差异,为不同个体的发展确立相应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措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可以为自己创造幸福的人,这是对学生真正的爱。

礼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行为规范,“和”是“礼”的最高宗旨。培养学生传统人文精神,要努力形成礼让、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基本礼仪要规范化、常态化,礼仪本就是形式的东西,即便是这样,也切不可仅流于形式。从严谨规范的礼仪中,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礼仪背后的真谛。民主是和谐的基础,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实现课堂民主的基础,师生要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形成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

2 教材资源与传统人文精神的整合

所谓“文以载道”,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过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及自身的关系,相应所形成的和合精神、仁爱精神、忧患精神及人本精神,与当前中学政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模块教学的内在要求存在普适性,与中学政治教学的价值追求存在诸多的统一性。和合精神、仁爱精神有利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忧患精神体现了公民国家意识教育的本质要求;人本精神突出了中学文化生活和哲学常识教育的道德指归。教学要实现一定的目标,在一定的目标引领下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新课程改革强调要走出纯粹的知识目标的狭隘,努力追求更高的能力和情感目标。构建渗透传统人文精神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师首先应增强这一意识,充分认识到渗透传统人文精神教育对政治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以一定相应的传统人文精神目标引领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的采用和环节的设置。

教材资源与传统人文精神的有效整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教材人文教育目标与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内涵相统一的,如,《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生活与哲学》引导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文化生活》强调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等,可以借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智慧来说明和佐证。二是在不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情况下,可以广泛地搜集和挖掘彰显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素材服务于政治课教学,如孔子对不同孝道的论述就可以很好地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哲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博大的“孝道”,接受了一次传统“孝道”的洗礼。

3 传统化育之道的运用

儒家精神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继承

一、铭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走来的印记

与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相比,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纯正的、生命力绵延悠久的。钱穆先生曾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绵延就像是由一个运动员坚持的长跑,从起点不断跑向终点。他还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文化可以产生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生出文化来。”【1】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文明是一种物质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对文化和文明的定义没有必要深究,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这里需要了解我们的文化形态,也就是文化精神的“成长”。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卓尔不群,它在这漫长的接力赛中,才能濯淤泥而不染,屡挫不败。在传播中未曾中断也未曾丢失本体。是什么铸就了它如此顽强坚韧的性质,我认为这要从它的起源说起。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地理环境因素、人文因素、国家载体的实现等等,这些都可以归纳为它的内部因素。在探讨中国传统微博话的起源的外部自然因素和内部人文因素时,我们常常会涉及到“中国”这个词,我们应该知道在不同的时期“中国”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在先秦时期,“中国”它有地域、民族、文化的含义,与“四方”【2】是相对的。有的时候它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发展较快地区,用来与“四夷”【3】区别。而在汉、唐、元、清时期,“中国”的含义屡有变化,民族中国与文化中国都有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发展在王强、包晓光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4】一书中被分为四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文化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创生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代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制度凝定与丰富、发展和普泛化时期。无论在哪一时期都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铸就了它不屈不挠的坚硬品格。

二、深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和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凡的包容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它总是有这种无与伦比的会通精神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这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在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著名的对话中提到的:“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地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5】正是因为这种包容的精神,使得中国文化有了非凡的融合力,这种融合力将亿万华夏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赋予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特有的亲和力。

值得我们自豪并铭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与外界文化交流接触时,既能包容借鉴,有能始终以本土自创的文化为主体。因此,在漫长岁月的磨砺下,中国传统文化仍能保持它始终一贯的体系和特点。我们以佛教为例,自古佛教就有“源于印度,成于中国一说”。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充实下,经过中国人自身的发展和塑造,可以说越来越像中国人。同样,佛教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国的音乐、雕塑、绘画等艺术,佛教中的禅学也使中国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得到了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超越了宗教,对鬼神敬而远之的基本文化传统。正是在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的渲染下,每个人才能把自己置身于现实社会中,考虑自我的生存之道。而孔子提出的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着其特定的道德规范,每个人既处于无常的关系中,又处于国家的宗法政治关系中,他们并不矛盾,每个在这个社会体系中,既履行着一定的权利,同时又承担着一定的义务。整个社会因此会显得井然有序,稳定和平。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发展至今的文化。事实上,在漫长的发展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就如万里长江,正如张应杭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书中说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万里长江,是由无数高山上的涓涓细流汇合成的一条奔腾的大河,它一直向前发展,从不中断,直到汇入大海。”【6】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它凝聚了中华各民族的智慧,形成了独特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它不仅使本民族熠熠生辉,也成为世界一道靓丽而恢宏的风景线。

三、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精髓,引领时代前进的步伐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并不仅仅只是拓宽知识面,作为中国人,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祖国一无所知,那是不可理喻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继承”二字谈何容易,光是一个问题就能让年轻无知的我们这一代摸不着头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国之道,但翻开历史的篇章,又有几人真正做到了这种程度?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都不能先将事情的结局定格,这样,我们才会有努力的资本。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态度上,要有一种崭新的姿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对它要有正确的态度。“五四”运动以来,复兴儒家文化掀起一股热潮。而近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他们以儒家精神的继承者自命,力图恢复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为拯救中国人的精神,使中国走向自强提供良方。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新儒家”的价值取向引人注目。它不排斥“西学”,将“西学”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换种说法也就是说,主张“中体西用”。对于这一理论,李泽厚先生认为,无论是表层还是深层,这种理论都有难以克服的内在理论缺陷:“在‘四期说’看来,如果传统真的死了,今日靠几位知识分子在书斋里高抬圣贤学说,恐怕是无济于事,救不活的。‘四期说’以为,正因为传统还活着,还活在尚未完全进入现代化的中国亿万百姓的心里,发掘、认识这种经千年积淀的深层文化心理,将其明确化、意识化,并提升到理论高度以重释资源,弥补缺失,也许,这才是吸取、同化上述欧风美雨进行‘转化性的创造’的基础。

注释: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3】《诗经.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国危矣”。

【4】王强、包晓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昆仑出版社,2004。

【5】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6】张应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强、包晓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昆仑出版社,2004.

[3]张应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