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范文1
一、交通银行高度重视经济金融应用研究
首先,加强经济金融应用研究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需要。商业银行经营与宏观经济运行休戚相关。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加强宏观经济金融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通过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评估过去经济金融政策的效果,并根据未来经济金融的可能发展趋势,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步伐,进一步改善盈利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具有从事经济金融应用研究的有利条件。大型商业银行具有人才、信息和财务等有关从事应用性经济金融研究的有利条件。近年来,交通银行研究团队在积极开展内部战略规划和体制机制改革工作的同时,加强了宏观经济金融研究和行业研究。目前,我行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的研究团队,拥有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其中大部分拥有高级技术职称。随着近年来研究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提升,我行研究团队对经济金融运行规律的研判能力不断提高,近期对国内经济增长、物价、利率、汇率等方面经济指标和政策的预判基本得到了实际走势的验证。
最后,向社会应用研究成果是大型国有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目前,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发展的趋势。作为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交通银行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交行从2007年开始尝试向社会宏观经济金融研究报告,这是我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体现。我行研究团队努力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分析判断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全面准确地把握未来经济金融的走势,调整经济预期,做好投资决策,提供资料和建议。
二、成立金融研究中心是我行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
近期,我行确立了“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战略目标,并在年初制定了“跑赢大市、争先进位”的工作要求。为有效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得的历史机遇,我行有必要前瞻和准确地把握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才能实现我行战略目标和年度工作要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行决定成立金融研究中心,这充分体现了交行党委和高管层对经济金融应用研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
当前,把握时机成立金融研究中心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是有助于更好地服务我行“两化一行”的战略。目前我行的“两化一行”发展战略正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交行作为国际化、综合化经营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企业形象得到持续提升。由于目前我行的境内外业务已经横跨信贷、货币、资本和外汇等多个市场,我行有必要加大对国际与国内经济形势,信贷、货币、资本以及外汇等市场趋势以及货币政策的研判,为我行“两化一行”战略的平稳顺利实施提供相关的决策参考和咨询。组建适度开放的研究中心,更好地深化银行业研究,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务实性和针对性,将有助于促进我行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
二是有助于我行更好地服务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聚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先行先试”的基础是金融创新,我行要把握好“两个中心”建设带来的机遇,首先需要加大研究力度。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助于推动我行研究资源与上海双中心研究需求之间的对接,深化我行对上海双中心建设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提高我行在“两个中心”建设中的服务能力和支持力度。
三是有助于专业地开展航运金融研究,更好地为我行突出航运金融业务特色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赖于依托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而目前上海的航运金融业务还刚刚起步,船舶融资和航运保险业务与伦敦、纽约、汉堡、新加坡和香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上海航运金融中心要迎头赶上,交通银行要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应当加强航运金融研究,以专业的成果支持前台部门的产品创新和营销服务。
四是有助于更好地为我行信贷结构优化和控制信用风险服务。截止2009年二季度未,我行总资产已经接近3.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贷款超过1.7万亿元人民币,我行信贷资产广泛分布在各行业。为优化信贷资产行业分布,进一步强化信用风险控制,我行有必要加强行业研究。通过成立金融研究中心,增加行业研究的人力资源配置,为全行信贷资产的行业配置和行业风险的控制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意见,将有助于促进我行信贷业务发展及其结构优化和风险控制。
五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行研究水平,扩大研究团队品牌效应。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行应用性经济金融研究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国际同业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率先成立研究中心,树立一个适度开放的品牌形象,搭建国内外经济金融专家研究合作和交流平台,将有助于我行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扩大研究团队品牌效应。
三、交行研究团队把握经济金融运行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2009年8月,国内《银行家》杂志向交通银行颁发了最具研究能力银行的奖项,这是对我行近年来在经济金融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和影响力扩大的一种认可。目前,我行对外的宏观经济金融研究报告主要分成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四大类,包括年度和半年度的宏观经济金融展望报告、年度银行业分析报告、季度GDP和房地产点评报告、月度CPI预测与点评、月度货币信贷、外贸点评等。
随着近年来研究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提升,我行研究团队对经济金融运行规律的研判能力不断提高,近期对一系列经济指标和政策的预判基本得到了实际走势的验证。例如:一是指出按季看GDP,2009年一季度为底部,二季度将回升。二是认为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下,已不需要再出台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方案,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关键在于调结构。三是判断今年上半年物价将负增长,而下半年物价将缓慢回升。四是认为经过数次降息之后,在流动性十分宽裕的情况下,中国的利率水平基本合适,没有必要再降息。五是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维持稳定为好,大幅贬值不但不能刺激出口,还可能导致资本外逃风险。
四、交通银行研究团队以务实的研究成果努力支持业务发展,服务战略转型
一是我部牵头组织了《交通银行2009年-2011年改革创新纲要》的起草和修改工作。二是进一步推进我行体制机制改革,包括牵头开展新建省辖行事业部改革和流程银行建设方案的制定工作,牵头实施总行组织架构的完善方案等。三是加强经营模式和重要业务领域的研究,例如综合经营管理模式、年金业务、人民币国际结算、航运金融、服务上海两个中心、海西地区业务发展等。四是定期向全行提供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报告,为全行业务决策提供决策参考。五是加强对利率、汇率等经济指标的研究和预测,为行内资产定价决策提供参考。六是推出行业分析系列报告,为全行公司业务营销,以及授信、风险管理等部门提供行业信息和行业决策参考。七是提供专业咨询,协助前台业务条线和分行开展营销和维护客户关系的活动。为我行的一些大客户及相关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讲座和报告,促进我行营销模式由关系型向知识型与关系型相结合转变,进一步拓宽了我行服务客户的范围,有利于巩固我行的银企关系和银政关系。
五、金融研究中心的工作重点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范文2
“救不救市跟我有什么关系?房价降了10%我们就不活了吗?”在“断供”报道纷至沓来,“救市论”甚嚣尘上之际,“救市派”主将任志强在接受采访时,一如既往地强硬。
楼市不景气、房价阴跌,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站在金融危机的门口?任志强的回答是,“中国现在还远没到产生金融危机的地步。”
地产商寻找“救市主”
但不是每一个开发商都能像任志强那样“嘴硬”。河南的一些地产开发商最近就忙于到北京找“救市主”,以缓解自己的资金饥渴。
进入2008年,河南省住宅产业商会会长赵宏延发现,他挂帅的这个房地产开发商商会屡屡有成员单位出现“钱荒”,急于寻找外援。形势所迫,赵宏延想起了多年的老朋友,北京盛诺金公司董事长马世杰。
“他们急于找钱,我们有钱。”马世杰告诉记者,他的公司决定成立一个“华豫盛诺金基金”,专门投资河南省房地产企业。北京盛诺金这么做,当然不是只为了友谊。
马世杰向记者介绍,“华豫盛诺金基金”以股权和债权两种形式向河南的房地产公司投资,债权投资利息根据偿还时限决定,短期投资利息高一点,长期的利息低一点,年利息在25%到40%之间。这个利息水平,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也比多数公开发行的公司债要高。
即便是这样,马世杰仍然偏重于股权投资,说明他仍然看好楼市未来,希望能在今后的高利润中分一杯羹。
“华豫盛诺金基金”发起不到1个月,已有20多家河南当地房地产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
“政府救市”论
除了把“救市”的希望寄托在北京盛诺金这类市场力量上,需要付出高额利息或者出让股权的代价,房地产开发商们最想看到的是政府出面“救市”。
7月9日,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锋在深圳市国土房产局官方网站上了《2008年上半年深圳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建议,政府应该适度放松从紧的货币政策,支持首次购房和90平米以下的住房需求,减免交易环节的营业税、契税、增值税,降低交易门槛,恢复市场信心。
这些建议,被媒体解读为政府研究机构公开倡导“救市”。王锋本人对自己被扣上“救市论”发起人的帽子,非常不满。他告诉记者:“我的报告根本谈不上救不救市的问题,我只是讲了正在深圳发生的事实而已。每个月我都在国土房产局官网上发一个报告,为什么以前没有人说我主张救市呢?”王锋把自己被扣上“救市论”帽子的原因归结为“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人为地划分出敌对阵营”。
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也承认,“眼下不可能救市。”任志强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这样判断,是因为目前出现在深圳的断供,并不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普遍现象。“全国住房贷款坏账率只有1.6%,一般城市都只在0.5%到0 . 8 5 %之间。”即便是王锋报告中提供的深圳各商业银行的坏账率也不到1%。尽管任尽任志强不承认房地产商面临困难,但仍然急切盼望政策转变。任志强认为,现在还没到产生金融危机的地步,但如果房价持续低迷到9月份以后,严重的后果就会出现。
救与不救各有一套
一些学者表示,问题不在于该不该救市,而在于房地产市场低迷发展到什么程度,政府才该出手?
“房价下跌本身就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但如果力度把握不好,一直收缩银根,下半年是会出问题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解释说,“房地产市场不能垮,这不是出于对开发商的同情,而是出于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因为房地产行业直接连带了12个行业,间接连带了40几个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 救市”争论中,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坚定地站在反对救市的一边。易宪容认为, 所谓“房价下跌银行会比开发商先死”的论调纯属危言耸听。中国银行体系的住房贷款既没有发达国家比重那样高,也没有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与衍生品化。
一位不愿具名的房地产开发商也表示,在中国,房地产与金融系统的风险传导关系并不明显,他透露,2007年境内银行系统共发放贷款30万亿,给房地产行业贷款5万亿,其中开发商拿到的贷款不过2万多亿,在整个信贷规模中占比不高。
楼市低迷中重新洗牌
北京新华联恒业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陈海旭则向记者透露,最近在与银行打交道的时候,他感到银根已经有所松动,“而且动作很快,比如,招商银行2008年上半年的贷款额度还有10多个亿没用完。银行也着急啊,也希望能早一点贷出去,只不过是要找条件比较好的企业放贷。”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热钱 危机趋势 政策建议
一、引言
热钱是指国际间从事牟利活动的短期资金,它为追求最高报酬和最低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进行短期投机性活动。热钱加速流入会形成资产泡沫,造成需求旺盛、市价高涨的繁荣假象。而热钱迅速撤出,又会造成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回顾历史,无论是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热钱对亚洲国家经济的破坏程度,还是08年越南出现越南盾迅速贬值、股市楼市暴跌和物价飞涨等经济动荡,都能看出热钱正在逐步成为国家正常经济金融秩序的严重威胁。
那么,我国到底存不存在热钱呢?数量又有多少呢?张明(2008)指出,到2008年3月,热钱数额已高达1.75万亿美元。而唐旭、梁猛(2007),摩根士丹利王庆(2008),都表示流入中国的热钱数量有限。虽然对热钱流入国内的数字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当下,欧美等国的经济遭到重创,而中国经济发展却相对稳定,股市和楼市持续回暖,热钱进入中国将获得很大的收益。在这种预期下,须对热钱加以高度关注。
二、热钱流入我国的原因
1.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美元持续走软
人民币汇率从05年7月汇改后的8.11下降至09年6月的6.8332,已累计升值18.7%,并且仍有持续的升值趋势。而美国由于次贷危机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导致美元不断走软。
2.中美利差倒挂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联储自2007年9月以来,连续7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降息幅度远大于中国,产生了存款利差。热钱进入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无风险套利空间:只要把钱存进银行,就能稳赚不赔。中美利差倒挂趋势进一步刺激了投机资本的流入。
3.国内相对良好的资本市场
在国际经济趋缓,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欧美国家资本市场普遍低迷。而我国经济却保持着相对稳定,资产价格不断上涨,为投机资本获利提供了机会。09年,证券市场和房产市场逐步回暖,深沪两市均全线飘红,楼市销售量持续攀升。流入境内的热钱预期到了资产升值的回报,加速向国内的流动。
三、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引起经济恶性循环
热钱涌入将引起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更多热钱进入的循环。具体为,热钱以外汇的形式进入后,结汇给银行并对换成人民币。央行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被迫回购溢出外汇,放出基础货币,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而流动性过剩将首先导致资产和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胀;继而增加初级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并逐级向产业链下游传递,直到提高最终消费价格。为了有效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只能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措施来收缩流动性。加息使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进一步拉大,促使人民币升值,这些因素又将会进一步吸引热钱流入。
2.热钱对实际外汇储备的影响
热钱流入时,货币当局大量买人美国的国库券和政府债券。但考虑到买进外汇导致人民币投放量过大,又被迫发行中央票据并且支付利息,这实际上是以亏损的方式向外国投机者保管资金。如果美元对其他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大幅度贬值,这些以美国国库券和政府债券为主的外汇储备就会贬值。一旦热钱流出,我国的实际外汇储备就会大量减少。
3.热钱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热钱不满足于利差带来的缓慢收益,在股市中寻找短期套利机会,变相推动价格上扬,造成股市利好的假象,诱使大量散户入市,当热钱抽逃导致股市大跌时,将造成无数的家庭悲剧。而热钱进入房市参与炒作,则会抬高房地产价格,形成较强的房地产市场“示范效应”,于是很多民间资金纷纷跟风入市,推动国内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一旦热钱获利后撤离市场,将导致楼价下跌,钢铁、水泥、家电等行业退热,并引发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四、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现存的因素及防范
在全球经济危机有一次到来的今天,中国会否重蹈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呢?我们必须审慎分析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遗漏任何可能的趋势。
09年上半年的形势可以归结为:人民币升值趋势依然明显,但速度减慢;外汇储备再创新高,2009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万亿美元,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7.8%;通货膨胀预期升温,据央行网站消息,09年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显示,物价水平下降趋势在近几个月会持续,通胀预期有所显现,并预测cpi会在今年三季度末触底;楼市逐步回暖,国家统计局对1—5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统计显示,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46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5%;证券市场再次繁荣,上证指数自2008年10月的1664点开始反弹,到09年7月已突破3500点大关,a股和基金开户数屡屡刷新纪录。
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热钱还处于流进阶段,大规模逃离的可能性暂时不大。但热钱抄底撤离后的危害不容忽视,应提前加以。如何不让热钱大规模涌入、让已经进来的热钱难以轻易离开,才是阻止热钱造成金融危机爆发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切断热钱进人的强大利益驱动力。这需要货币当局控制泡沫,打消热钱流入的动机,加强对银行信贷的窗口指导,引导信贷资金回归到生产建设中。其次,是营造国内良好的投资环境。要使热钱找到在中国长期投资的信心,放弃高风险的投机性炒作。转型为对新兴企业投资和产业升级等经济领域中来,化短期投资为长期投资。再次,要加强对热钱的监管。外汇监管局应对跨境资金价钱监督,实时监测资本项目的流向,加大外汇业务合规性的检查,还要严厉打击地下钱庄,规范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张明,徐以升.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j].当代亚太,2008(04)
[2]唐旭,梁猛中国贸易顺差中是否有热钱,有多少[j].金融研究,2007(9)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范文4
泡沫经济与信贷风险并存
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一般而言,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指标用于判断是否存在对未来房价过高预期而出现房地产投资过热现象。国际公认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不能超过5%,但国内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2004年就已经达到9.6%,一些城市甚至高达50%以上。自1998年至今,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11%,且增长幅度远远超过美国和日本(见图1)。美国1950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6.98%的历史最高点位,此后一直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基本处于平稳态势。日本历经20世纪70年代的峰值之后,一直处于下行趋势,且基本维持在4%〜6%之间。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达到10.13%和6.43%,两项指标分别比美国高3.15和2.24个百分点;比日本高1.44和0.66个百分点(见图2)。
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近期表示:“目前2/3的国家和地区正面临房地产泡沫危机。在所有面临房地产泡沫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第一,上海和北京因占中国销售量的14%,且房价涨幅最大,将首当其冲。”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房屋的空置率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在上海,大约有1/6的高级住宅没人住;在北京约为1/4,在深圳约为1/3。未来几年里,房屋空置率还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大幅增加。”
1997年,香港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经济在1998年出现几十年绝无仅有的负增长。失业率从1997年的2.5%上升到1998年的5%,零售和消费总额大幅下降,较受欢迎的私人住宅,其售价指数从1997年10月的167.5下降到2001年12月的72.4,下降幅度高达57%。房地产增加值从1997年的1356.5亿港元下降到2002年的811.3亿港元,下降幅度同样高达40%;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从1997年的10.7%下降到2002年的6.13%。为此,严格控制房地产占GDP的过高比例,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有利于从根本上控制经济泡沫的扩大。
住房贷款过热增长,当房市价格出现逆转时,房贷的潜在经济风险易在银行体系内首先爆发。房地产风险与金融风险高度相连,房地产市场持续走弱后,产业风险向金融风险进一步传递的可能性增加。若此种风险发生,我国房贷风险的破坏力肯定比美国的次债风险更加惨重。因为美国次债占金融贷款的比重不足10%,而截至2009年末,我国商业性房贷余额占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达19.2%。其中,北京房地产开发资金半数依赖于银行,贷款余额占全市贷款总量的27%,个贷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比重为12.3%。2000〜2007年美国次贷余额从3700亿美元增至1.2万亿美元,占抵押房贷的比重从7.2%上升至11%(见图3),同时,70%的房贷已通过二级市场以证券化的形式分销给广大的机构投资者,银行体系内的风险转嫁到体系外。而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市场进展缓慢,房贷资产未形成有效的投资渠道,信贷风险仍然累积在银行体系内。
个贷高增长与高不良率并存
截至2009年末,我国商业性房贷余额达7.33万亿元,同比增长38.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7个百分点,10年间增长了172倍。而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已发展50多年,近10年来,其房贷余额从1996年的3.68万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1.14万亿美元,增长近3倍(见表1)。而在我国,近10年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就达到4.96万亿元,10年间增长116倍,而这尚未包括公积金贷款10601.83亿元。2009年北京中资金融机构的购房贷款余额达2621.1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个贷余额为2447.4亿元,同比增长11.6%,占全国的8.6%。公积金贷款发放超过300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68.05%,达历史最高水平。
个贷的迅猛增长以股份制银行的表现最为突出,工行、中行和建行三家银行的个贷余额由2006年的11760亿元上升至2009年的29559亿元,增加1.5倍。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从2006年的192.41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479亿元,增长149%。三大行的房贷违约率均达到1.6%,超过国际公认的1%的警戒线。北京的情况不容小觑,截至2009年末,个贷不良率为2.4%,增长0.12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占比达60%。
国内某商业银行对住房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随着房价下跌幅度的增加,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不良率呈快速递增态势(见图4)。
央行2007年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对房贷违约风险提出警示,报告指出:“个贷步入高违约风险期,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二是部分地区房价上涨较快,存在明显的非理性因素。”
2008年8月央行《2008年上半年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信贷形势分析报告》,预警北京房贷三重风险:一是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趋紧可能造成开发贷款不良率上升;二是房价低迷可能造成个人住房贷款违约增加;三是预售资金管理缺位可能会产生信贷资金风险。与此相适应,央行建议各家银行加强对借款人的资格审查及贷后管理,避免向还款能力较差的借款人发放“次级”住房贷款。同时,完善预售资金监管制度,防范企业转移和挪用预售资金。
在经历了2009年的天量信贷后,政府开始担忧信贷风险的日益加剧。2010年6月15日,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报》,再次警示“房地产行业贷款风险隐患上升”。随着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逐步增加,2010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中的不审慎行为可能加剧,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链条效应或将重现,信用风险隐患可能上升。
房贷利率和房价风险并存
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非理性增长,不仅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加快投资,而且使居民的购房预期日益强烈,导致国内银行的大量资金涌入房市。据统计,2003〜2010年5月全国房价平均上涨7.6%,2009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3%,二手住宅价格上涨2.4%(见图5)。特别是深圳2007年前六个月房价上涨高达50%,一个楼盘的市值足以买下整个伊利集团。
房地产“绑架”银行,即房地产行业对银行信贷的依存度过高,自有资金薄弱。央行公布的《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指出: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银行资金占其资产的比率在70%以上。中投证券最新的报告显示,银行信贷资金在房地产开发资金中的比重已超过半数,达53%以上。如图6所示,2007年6月底,房地产开发资金中银行贷款占比达22.1%,企业自筹资金占比达33.9%,定金和预收款占比达25.2%,但是,房地产开发资金中的企业自筹资金主要来自商品房销售收入,而这些商品房销售收入大部分又来自银行信贷,意味着自筹资金的70%来自银行贷款,定金和预收款中的30%也来自银行贷款。
由于房地产对银行的过度依赖,所以房市过热,房价过高而引发的市场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内,但又因为房贷是银行的重要优良资产之一,对银行业的盈利水平有深远影响,导致银行没有正确评估房贷风险。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中国银监会2009年报》中要求:针对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控制贷款首付款比例,按风险确定贷款利率;对个人房贷督促落实面谈、面签和居访制度,严格限制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加强对房地产企业项目资本金到位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授信实施并表监管,统一授信,防止多头授信,对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商,严禁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强化贷款全流程管理,实行向借款人受益方支付的贷款资金拨付制度,跟踪、监督、控制信贷资金流向,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后危机时代,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工作中的新老危机交织,新老矛盾共存,情况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得金融监管和银行业稳健运行面临挑战和风险。
据研究估算,一旦房价下跌20%〜30%,很可能会出现“理性违约”, 那么我国将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覆辙且更加严重。因为美国次贷份额占全美金融资产(46万亿美元)的比重不到7%。20世纪的日本泡沫破裂和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共同之处在于,银行持有大量与房地产相关的坏账,这些坏账在银行体系崩溃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鉴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高度关联性,已有前车之鉴,如1993〜1994年楼市泡沫的破灭,造成各大银行共计6000亿元左右的不良资产。所以,无论是历史的教训还是大洋彼岸尚未平息的房贷危机,都已清楚告诫我们要严控我国房地产利率重置和房价波动的风险,防止过热房贷生成泡沫效应。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银行垄断;缘约文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1—0103—04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转型升级与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由于中小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大部分压力最终会传导给中小企业。那么,我国中小企业状况如何呢?下面借助SMEDI数据进行分析。
SMEDI是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数据编制而成,是反映我国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指数。依据我国中小企业协会的数据,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各季度值如图l所示。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指数一直下滑,至2012年第三季度指数降为87.5。虽然2012年第四季度指数有所回升,但这主要是由于对于调控预期的加强导致房地产业指数、年末批发零售业指数大幅上升所致。更为严重的是:2012年第四季度绝大多数分行业的企业融资指数是下降的,表明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很突出。
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工业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数据如图2所示。指数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109.9降至88.1,已连续7个季度处于临界值100以下。虽然2012年第四季度指数略有上升,但值得关注的是,国外订单指数下降12.8点,盈利指数下降0.7点。
SMEDI数据变化说明,中小企业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企业对扩大生产与创新投入信心不足,企业经营状况趋于恶化,其中工业行业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其发展持续放缓。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
下面借助一些典型调查,对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特征进行分析。这里有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也有一些是区域性的调查。
(一)全国范围调查
1.全国工商联。2012年1月,全国工商联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2011—2012)》。报告指出:民营企业面临成本高、税费高、融资难、招工难的“两高两难”局面。在融资难方面,我国银行贷款的主要发放对象是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而微型企业几乎看不到踪迹。
2.中国社科院。2011年10月,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单位了《2011年中小企业发展全景调查报告》。调查显示,由于企业融资需求加大,中小企业融资难、银企之间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调查反映出来最突出的资源因素有3个:一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二是银行组织体系产品供给和中小企业的需求对不上;三是中小企业自身方面因素。
3.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11月,工信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中小企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所调查企业中认为融资有困难且很大的企业占到43.85%,认为融资困难不大的占40.72%,认为没有融资困难的仅为7.03%;在融资渠道方面,东部和西部更依赖自由资金,而非贷款或政府支持所得到的资金。
(二)区域性调查
1.沿海三地区。2012年2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阿里巴巴集团了《2011年沿海三地区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简称为北大调查)。报告揭示:三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窄,受调查小微企业中,在2011年从未发生过借贷的比例,珠三角地区竟然达到53%,环渤海为32%,更有甚者,此地区有接近22%的小微企业依靠临时赊账应对资金不足。在民间融资最为活跃的浙江省,该比例为23%。在实现融资的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主要借款渠道仍是亲戚朋友。浙江省通过亲戚朋友借款比例是50%,珠三角是34%,环渤海地区是31%。
2.上海。2011年11月,理财周刊和融道网《2011年上海市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有超过6成的中小企业存在着资金短缺的状况。银行是中小企业贷款的首选,但有超过4成中小企业从未从银行获得到过贷款。关于银行信贷,超过7成的企业认为银行的信贷准入条件比较高,8成企业认为银行的信贷产品不能满足需求。
3.合肥市。2011年12月,合肥市统计局对192户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半数以上企业表示资金紧张。192户企业中有97户企业目前资金紧张,占比达50.5%;资金占用上升的企业多。产品库存上升的企业为63户,占调查企业的32.8%.应收账款上升的企业有100户,占调查户的52.1%;融资渠道方面,有78.6%和77.6%的企业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也占一定比例,分别达到19.3%和8.9%。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特征分析
以上调查显示,目前中小企业融资还存在比较大的困难,资金需求满足度依然较低。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如下特征:
(一)通过银行获取资金的比例低
银行体系是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主渠道。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配置偏好直接决定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基本条件。从以上调查可知,中小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筹资金,方式包括内部积累、民间(亲友)借贷等,要从银行获得资金比较困难。从现有银行贷款来看,其形式主要以土地、厂房抵押和担保贷款为主。
北大调查揭示,浙江小企业通过亲友及民间借贷融资的份额达50%,以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仅占21%。通过银行及信用社融资的,65.47%的方式是抵押类贷款。广东省中小企业局的《2011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调研报告》指出,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以内源融资为主,所占比重达60%。获取的银行贷款中,通过土地、厂房抵押方式获得贷款,占比高达75.2%;通过股东私有财产抵押、设备抵押、信用贷款等,占比处在20%—30%。
(二)企业融资成本高
成本一般包括:贷款利息、登记评估费用、担保费用、公证费、保证金等。随着稳健性货币政策的实施,资金价格上升。以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为例,基准利率从2008年年末的5.31%上升为如今的6.56%,增长幅度为23.54%。考虑到在实际操作的利率上浮,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理财周刊调查显示,超过6成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是上幅的,其中有20.12%的企业表示获得的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调了20—50%。合肥市统计局的调查指出,企业贷款成本平均上涨30%左右,小微企业利率上浮30%以上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40.2%;上浮50%以上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32.8%。
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无门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为保持正常生产经营不得不高息拆借民间资金,更加剧了企业的高融资成本。北大调查揭示,浙江的民间借贷利率多为每月2至3分,较高的则达4至5分。中信建投证券《金钱永不眠一京津浙蒙民间金融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4月份,北京各类民间金融机构1月期贷款利率如表1:
中信建投证券《降速到降温一民间金融第四次调研报告》揭示,浙江温州某担保公司不同业务类型贷款利率如表2:
(三)民间借贷活跃
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催生了民间借贷和地下金融市场的“繁荣”。中信证券研究报告估计,2011年,我国民间借贷规模继续扩张,市场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约为银行表内贷款规模的10%~20%。中信建投证券《降速到降温一民间金融第四次调研报告》指出:在2011年3月末到10月初,各类被调研的民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通常都在50%以上,高者可达350%。广东省中小企业局报告指出,广东省民间借贷较为活跃,以佛山市调查数据显示,43%的企业曾经有过民间借贷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合肥市统计局等调查都显示民间借贷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普遍存在。民间借贷市场参与者众多,非银行类融资机构(典当、小贷公司)、民间组织(地下钱庄)、企业和普通家庭都有涉及。
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特征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呈现出以上特征,除了受企业自身缺陷、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缺陷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
(一)从银行获得资金难的原因
1.促使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内源制度体系缺失。在我国对银行存在严格的信贷监管,在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比等约束下,一个银行总的信贷额度有限。当前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在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的前提下,银行信贷产品、业务流程、审贷标准、信用评价与风控主要还是面向低风险的大企业、大项目而设计,它们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2.银行业垄断的市场结构不利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满足。目前,银行是我国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11年银行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达58.3%。而在银行体系中又由少数几家大银行处于垄断地位。依据人民银行数据得出,截至2011年,我国四家大型银行(工、农、中、建)总资产、净利润、存贷款情况如表3:
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国银行业集中度还比较高,几大国有银行拥有大部分金融资源。根据SCP理论,在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厂商往往会进行垄断定价,并控制供应量,最终造成社会总福利的损失。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来说,银行的垄断性更为明显,银行掌握着信贷配给和借贷利率的话语权。同时,银行依靠特殊的制度垄断吸纳海量存款与发放贷款,并获得高额的存贷息差收入,因而作为纯粹的市场垄断者,也缺乏开拓市场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动力。
(二)融资成本高的原因
1.体制因素导致中小企业融资交易费用高。在我国,银行是资金最主要的供给者。按照银行信贷模式,中小企业申请贷款,要经过提出申请、开展调查、有关资料上报,到初审、复审、最后审批等诸多程序,其间需要支行、分行多个部门的层层审批。针对不动产与动产抵押、有关权利质押的贷款,相关物权的抵押登记分散在十几个部门中进行。其中,动产抵押登记部门最为混乱。体制因素导致的“办事效率低”,人为地提高了中小融资的交易费用。
2.高额的担保费。在我国,担保行业是一个与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紧密联系的行业。担保公司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对担保公司和行业缺乏规范管理,特别是没有明确具体收费标准。从2011年以来,由于信贷紧缩,担保公司担保费用普遍上涨,涨幅达到40%—50%。与此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担保公司往往要求贷款客户交纳一定的保证金,更有部分担保公司不以融资担保为主业,而是以自有资金从事高利贷业务。这些都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与成本。
(三)民间借贷活跃的原因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民间借贷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不仅由于金融抑制导致正规资金供给不足,更重要的是因为民间借贷内生于中小企业,民间借贷中的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共生性,一些资金的拥有者本身就是中小企业业主。
民间借贷,一般基于一定的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而成立,它以“缘约”文化中的信用作为基础。这种“缘约”文化和共生性使资金提供方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中小企业的各方面信息,从而较大程度地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发生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行为。同时,相比正规金融,民间借贷具有交易成本低、交易方式灵活、速度快等优势。民间金融的这些独特优势,符合中小企业融资“小、频、急”的特点,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是其能够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咨询顾问业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8-0052-02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8.14
一、商业银行咨询顾问业务的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咨询顾问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人才、信誉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以及银行和客户资金运作的记录和分析形成系统的资料和方案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活动。商业银行提供的咨询顾问服务分为日常咨询服务和专项顾问服务两大类。
1.日常咨询服务。即基本服务,按年度收取一定的顾问年费。主要包括以下服务内容:一是宏观经济研究。商业银行利用信息资源和研发成果,为企业生产、资本运营提供相关的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动态、法律法规方面的研究服务,帮助企业正确理解与运用。二是行业信息研究。根据企业的需求,商业银行利用信息资源和研发成果,提业发展、行业竞争的最新动态以及行业分析报告等相关产品。三是金融市场研究。根据企业的需求,商业银行利用信息资源和研发成果,提供金融产品、资本市场、投资机会等,并为企业所需办理的金融业务提供咨询建议服务。
2.专项顾问服务。即选择,是在日常咨询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客户需要,利用商业银行专业优势,就特定项目所提供的深入财务顾问服务。主要包括以下服务内容:一是投融资咨询。当企业进行项目投资与重大资金运用时,或者企业直接融资时机成熟以及产生间接融资需求时,商业银行提供基本的投融资咨询建议服务。二是企业战略咨询。针对企业的行业背景和发展现状,商业银行利用行内信息资源在不违反商业银行为其他客户应有的保密义务的条件下,为企业提供区域内、国内乃至全球的竞争对手的企业信息和分析建议,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战略规划和管理咨询;协助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三是财务咨询。为企业提升财务管理能力、降低财务成本,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的税务策划、融资安排、财务诊断、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四是投资理财咨询。为企业项目投资提供方案策划、项目评价和相关中介服务;帮助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投资理财,实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联动收益。
二、中小型商业银行咨询顾问业务的定价原则
中小型商业银行由于普遍存在营业网点少、成立时间短、客户认知度不高等问题,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服务方面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改善网点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等方面,在业务定价竞争方面应采取跟随策略,即大量的、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收费范围不超过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收费价格也不高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咨询顾问业务定价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中小商业银行在实力、声誉上无法与大型银行相比,在开展咨询顾问业务方面要主动出击,在初期业务较少情况下要适当降低收费,拓展客户量,当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考虑提高收费。
2.中小商业银行开展咨询顾问业务的根本目的是要盈利,定价下限是成本,包括资金成本、技术成本、人力成本等;定价上限是客户的可承受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
3.以质定价,即咨询顾问业务以向客户提供实质、为客户带来实质性收益或给客户提升实质性效率为前提,做到质价相符、客户满意[1]。
三、中小型商业银行咨询顾问业务的定价方法
商业银行服务收费业务价格分为两类: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的服务价格由国家发改委会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主要是银行基本结算类业务;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服务价格,由商业银行自行制定和调整,除基本结算类业务以外的其他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
从银行咨询顾问业务的特点和内容来看,开展这类业务要与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发展需求等紧密结合,应采取歧视定价法,即同一种产品向不同客户收取不同的价格。原因如下:
1.银行提供的咨询顾问业务是针对特定企业制定的专属方案,不适用于其他企业(通用的行业分析或经济形势分析除外),产品不可转售,不能采用统一标准进行收费。
2.银行提供咨询顾问业务的对象可以按业务规模分为大、中、小、微型企业,也可按行业划为实体行业和金融行业,很容易将客户分为不同群体。银行可根据企业需求和承受能力制定价格上限。
3.不同客户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即使同一行业、同一规模的企业由于需求或提供服务不同,收费也很难相互比较,因此对咨询顾问业务可采用一级歧视定价,即对每一个客户提供服务的价格都不一样。
四、中小型商业银行咨询顾问业务的定价风险及防范
由于部分商业银行盲目追求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造成乱收费现象,甚至发生了与信贷业务挂勾、强行收取咨询顾问费用问题,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监管部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银行业规范服务收费,组织了多个检查小组赴全国各地进行现场检查。在此背景下,银行咨询顾问业务作为一项自主定价项目,是以银行员工智力为主的服务,如何达到监管部门要求的“质价相符”确实是一个难以量化的问题。
1.顺势调整业务发展思路。尽管咨询顾问业务的开展、管理和定价存在诸多问题,且面临着较大的监管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内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银行业传统的利差空间势必要大大压缩,银行要发展、要保持盈利,就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尤其是要发展咨询顾问业务,借银行在人力、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切实提升自身研究能力,为企业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咨询成果,拓展收入来源,密切与客户的合作。
2.培养高素质的业务人才。咨询顾问业务技术性、专业性较强,属知识密集型业务、智能,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有复合性的、广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开拓新业务、新领域的能力。中小商业银行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实务培训和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既重视提高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规范操作,又要重视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使之拥有一批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精通企业运作和行业特点、具备开拓创新精神、通晓政策法律规范的复合型人才,及时满足咨询顾问业务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咨询顾问业务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业务管理和定价体系。为了保证咨询顾问业务连续、稳定、规范、有效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咨询顾问业务管理体系,指定专门机构组织、推动、协调和管理咨询顾问业务,规范咨询顾问业务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为客户提供质价相符的、有行业竞争力的咨询成果。同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的业务定价体系,及时、准确核算咨询顾问业务相应的人员成本、资金成本、技术成本、风险成本等,妥善保管业务定价相关资料,以便为监管部门提供翔实的定价依据。
4.选择合适的客户开展业务。按照《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要求,严格限制银行对小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开展顾问咨询业务时要严格划分客户对象的范围,避免政策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