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范文1

[关键词]个性化的视觉表现 汉字设计 视觉造型元素 视觉转换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这对人类文明的促进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汉字的语言文化

中国的汉字作为汉语中最基本的文字符号,一直是华夏文明忠实的记录者,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坚实载体,即便忽略了它作为文字的性质,汉字单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仍然是博大精深的。从古至今,汉字及其各种艺术形式,都对中国古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影响和对现代平面设计的领域有着深刻启迪。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正是一种文明成长的重要标志。在中华文明这一发展过程中,汉字的发明、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和纯粹性的特点,具有其他事物所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国汉字的造字法,是一种体现事物的概念与概括性特征的真实些照,是造型与会意的结合体。如坤字中的土代表土地,申的本意原为女人生了女孩,女孩长大后再生女孩,代代延续的意思。这种造字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意象对于人的心理的描述,是一种积极的,表达意义的象形方法。

二、汉字与汉字字体设计

汉字作为汉字字体设计的基本元素,在艺术门类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设计者的思维中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使其用途变的更加广泛,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设计者应该利用已有汉字的不同字体作为基本设计元素,以字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创作更多的汉字字体设计作品,来满足我国企业的民族文化之需要。

汉字字体设计在不同的实用设计领域中有着不同的融合表现,例如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汉字的形式在其中发挥着特殊的视觉意义,利用汉字的形态作为主要形式去推广海报、书籍封面、企业标识、产品包装、宣传品等,这样能更快更好的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使所有承载着汉字字体设计的艺术载体更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很多表现形式中有汉字元素的加入,才使得艺术作品起到推广性的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汉字字体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学科领域中的作用最为广泛,其视觉语言个性鲜明,而且应成为平面设计者在表现作品时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

三、汉字视觉个性化表现的运用

汉字视觉语言的个性化首先表现在造型创意的独特性上,当今的文字大量应用于商业视觉传达领域,所传递的信息需要清晰、直观,这样的环境更加需要新的创意思路,设计师必须在以字体的独特造型为主要语言的基础上,努力寻求适合辅助主题的各种表现契机,从而使文字获得新颖的视觉表现力。

近年来,一些现代字体设计在文字的设计上注重形意结合的表现形式,通过以“意”生形、以“形”表意之间的巧妙吻合,使文字完成由“意”到“形”的视觉转换,进而形成文字视觉语言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在以文字为视觉造型元素的设计过程中,这是寻找文字设计切入点的有效手段。

“意”是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形”是文字本身的造型结构,即点、横、竖、撇、捺、挑、勾及由它们组成的不可再分的折、拐等综合性笔划。文字的“意”和“形”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意生形,形源意,形为意,言达意。看其形能“望文生义”,这是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的象形性和会意性的特质。

在现代字体设计中普遍还有这样的表现形式,将文字做为单独的设计主体,在文字的个性处理上包含了设计师对文字本身的理解,对设计法则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设计师自身的艺术素养、艺术品味。文字是整个画面中最直接的能动因素,是比图案、色彩更为直接传递信息的手段,其应用在包装装潢、商业招贴等领域能更为突出体现其能动作用。

四、汉字字体设计的融合表现

中国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样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平面设计师,把握住了中国人的“设计智慧与能力中的优势基因”,不脱离世间万物的“象”和“形”,并对物象的简约化和概括化表现的汉字,为创意和创形提供了一个富有张力的施展空间,中国设计师正是把握了汉字的这种特征,将作为主题或语言介质的汉字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发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在这其中,我们可以从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中感受到汉字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

汉字只是设计图象的一种形式,对态度、情感等内在体验的表现,是难以做到“完美”表现的。在平面设计中,仅仅是一种语言和手段,真正宝贵的是它所携带的“中国人在二维空间中对事物形象创造性的概括与表现能力”的基因。研究汉字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是为了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这种文化基因,这种基因就是始终在我们情感和思想最深处的一种设计的智慧与力量。关注史前中国人类在二维空间中的创意与创形能力,以及古代中国人“在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活动”,是发展中国平面设计必需的手段。

五、结束语

从汉字发展到现在,通过汉字及其汉字的其他艺术形式,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帮助,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想要更好的在平面设计艺术中设计出优美的字体,我们必须将中国汉字的“形”与“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将体现中国的文化内涵融入当代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语言中,从而产生一种崭新的创造力,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去展现中国文明不衰的艺术神韵,是中国设计师的理想与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潘公凯,卢辅圣.现代设计大系-视觉传达设计.上海书画出版社.

[3]安德列•勒鲁瓦-古昂.手势与语言.马萨诸塞技术学院出版社,1993.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范文2

一、民族声乐表演是情感流动与再创作的过程

民族声乐表演艺术是结合音乐与诗词文学的一种听觉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且极具美学魅力。与视觉艺术不同的是: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在声乐作品与欣赏者之间架起了桥梁。因此,表演者首先要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再通过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将作品转化为演唱传达给观众。从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首先词作者在客观条件下产生一定的主观情感,将其倾注于作品中;曲作者在词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基础上,以音乐的创作规律和动人的音符来阐述这种主观情感。因此,曲作者的创作意识要尊重词作者的主观情感,可以说作曲是对词作者作品进行音乐表达的二度创作。民族声乐作品则涵盖了从词作者到曲作者之间的情感流动。演唱者对民族声乐作品的表达十分重要。演唱者要充分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和情感,通过演唱技巧准确地向观众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内心情感。因为演唱者的表演同样包含着自己对创作者及其作品的解析与表达,结合演唱者自身技巧与各种客观条件,在作品的演绎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演唱者的个人特点,即演唱者在表演上的再创作。由此可见,民族声乐表演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再创作过程。

二、接受美学理论对于民族声乐表演的重要性

接受美学理论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各种艺术形式的研究都忽略了受众的存在价值,而以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对这种情况提出了质疑,接受美学的概念从此进入艺术研究领域。“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性质的根据是它独特的对象性——不是死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这决定了文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不能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姚斯的这段话明确表明了文艺的人际交流性质,肯定了受众在艺术中的客观存在价值——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得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向现实转变。因此,受众对艺术的接受审美对艺术本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对其进行的艺术研究应该重视受众的存在价值。然而,传统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研究往往忽略了欣赏者的存在价值,使得接受美学“作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的艺术研究体系被割裂,对于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接受美学理论在民族声乐表演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一)接受美学在民族声乐表演中的表现形式

民族声乐艺术包含词曲作者和表演者的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再创作。欣赏者对于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主要侧重于对作品情感的感受,欣赏者的审美过程通常有“审美准备”和“审美接受”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审美准备”。欣赏者在欣赏民族声乐表演之前,客观存在着一种欣赏期待。这种审美期待与欣赏者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水平,以及自身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表演者在表演之前要充分考虑到欣赏者的审美准备,将其纳入表演艺术再创作中,通过与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对表演艺术进行全面的审视,努力建立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沟通。二是“审美接受”。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将无生命的文字、音符通过有层次的演唱传达到欣赏者耳中。欣赏者的情感处于一种被演唱者唤醒的状态,演唱者需要通过表演及再创作,激发欣赏者的情感,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感知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积极回应作品的情感。在此过程中,表演者要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使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更为自主、强烈。

(二)接受美学对于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作用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范文3

 

一、听觉与视觉艺术审美方式一艺术表演

 

艺术创造与实践的过程,离不开艺术表演这个特定的途径。不论听觉艺术或是视觉艺术,它的审美特征的展示方式,均囊括在艺术表演中,包括用声音、节奏、旋律、和声、人的肢体动作(步法、神韵、姿态、手势、声腔及面部表情)等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如美声、民声、通俗的演唱,舞蹈和杂技艺术,电影、电视剧、音乐剧、戏剧表演的角色创造中的面部表情、台词对白、动作、构图等这些不同的展示方式共同完成了艺术表演的形象定位。

 

表演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首要的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各类艺术的文字脚本所提供的间接形象转化成为直观的形象,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二度创作,使人们在欣赏演员的表演中,如临其境,产生情感的交流,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活及思想内容,获得审美享受,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的教育。

 

表演艺术的另一个美学特征是它兼有的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性。它通过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取得一种艺术手段单独使用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并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引起审美欣赏活动。

 

就声乐艺术的表演而言,现代的声乐表演艺术已远远不是18和19世纪的状况了,只有表演者自己孤芳自赏,与时代、与社会、与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相脱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的融合,已使艺术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民族唱法、西洋唱法,发展到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不同的声乐唱法格局。尽管这三种唱法的分类是否科学尚有争议和分歧,但它毕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表演形式,这是在新时代的推动下的新生产物。各种器乐演奏、舞蹈表演形式以及比较西方化的音乐剧也已被我国音乐戏剧界所引进。实践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欣赏追求。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艺术家必然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群众、完善自我,创造新的艺术种类,将艺术的多元表现手法融于一炉,以完美的艺术修养来丰满自己的表演羽翼,以精美的艺术表演满足欣赏者的渴求。这应是音乐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理念。

 

二、声乐表演与舞蹈表演的共性与不同

 

声乐演唱是以嗓子、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舞蹈则是以无言的肢体为主要表现手段,这就是它们的不同。一个是有声的展示方式,一个是无声的展示方式,两者表现的方式截然不同,但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思想情感却是一致的。声乐演唱与舞蹈表演的共性是以内代外、以内代歌、以内代舞、以情传神、以形达意,并将其融合在一起,来完成作品最终所要表达的内容。气息的流动是它们的命脉,如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抒情优美的舞姿,都是以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组合的运用,形成表演者的情感表现,如果演唱者和舞者只是随着音乐的旋律单调、机械的去演唱、去舞动,那么就失去了艺术的生命力,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作为表演者,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能感动观赏者。尤其在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有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已往的艺术水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观赏者的欣赏水平,人们要求表演者要用声、情、神、形并举的多元融合的艺术表演,给人们以欣赏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以往的专业定位与当代观众的欣赏追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而要求我们针对现阶段的缺陷和不足,选择可行的途径进行适应时代的改革与提高。

 

三、声乐与舞蹈表演者都要具备艺术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任何艺术家创造与演出的艺术作品,都要追求艺术表现的完美性,从作品内容到艺术表现的形式都要和谐统一,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表达思想感情要准确、深刻、鲜明、生动,这同时也体现了表演艺术者的素质修养。这种修养程度越高,展示出来的艺术性就越强,对欣赏者的感染力也就越大,审美的价值也就越高。因此,当代艺术表演者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加强戏剧、文学、文化方面的修养,注重音乐基础素质的培养,注重舞蹈形体课的训练等。可以说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前艺术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突破禁锢、完善自我的途径

 

就目前而言,突破禁锢除旧俗是完善声乐与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对音乐定义的理解,不宜机械的或单纯的将其认定为“音乐是耳朵的对象”,而应认识到“音乐主要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描绘性很强的艺术”,它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道理。从将听觉与视觉二者结合起来的角度可定义为:音乐是通过声音和音响为材料,以物理、生理和心理学为科学基础,展现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这说明音乐是以表达人类感情为出发点的艺术,它长于抒情,不应以历史对音乐艺术的定位而将其僵死在一个模式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经济生活的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超越,必然带来文化生活多层面的追求以及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因此,以声乐与舞蹈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来满足当代观赏者的审美要求应是艺术表演者的出发点。声乐、舞蹈表演的表情性是其音乐语言的主要美学特征,以表情性为主,以描绘性为辅。将二者统一,通过表达感情来塑造音乐形象,用“心灵直接的语言”激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引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是音乐艺术的独到作用。声乐表演应不仅仅局限于独唱、重唱、合唱的表演形式,还有歌剧、音乐剧等戏剧的表演形式,通过它特有的表情性、形象性等各种表演因素,打破原有培养声乐表演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其向综合型与复合性人才方向发展。

 

在表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时,按照美声、民声、通俗的不同演唱法,根据中外歌曲、歌剧、音乐剧、歌舞以及音乐戏剧小品等各种不同音乐形式表演的需要,完善各种功能的训练,使音乐表演者能达到技术技能全面、一专多能、打破单一的专业定位,达到善唱、会演、能歌善舞的特殊艺术表演境界,发挥表演者二度创造的能力。如同一首作品的演唱者,由于运用的表现方法、演唱方法以及个人处理方法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不同的审美特色,这就要求表演者善于发挥想象,善于表现情感,善于即兴发挥表表演,善于使声、神并茂,善于使音乐与形体表现有机结合,使音乐表演者具有特色性创造,在表演中达到自由表现的王国。还应充分调动表演者个人潜在的修养,以饱满的激情拉近与观赏者的距离,使自己与观赏者融为一体,引起共鸣,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这是当代音乐表演人才所应具有的能力。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范文4

关键词:舞蹈 音乐 美术

王宏建先生认为:“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很显然,他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它不仅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最充足的表现”,也是“一切艺术中最大综合的艺术”。

一、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1.抒情性。舞蹈用人体动作的舞蹈语言来表现其他艺术语言难以表现和描绘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丰富、复杂的情感,这是舞蹈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舞蹈和音乐都长与抒情,当人们最激动的时刻,往往有唱有跳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激情。在艺术表现上,它们都是通过情感的直接表达,来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而不是着重与再现生活和事物的原貌。所以从艺术的分类来看,音乐和舞蹈都称作表情艺术。

2.节律性。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但不是所有的人体动作都能被看做舞蹈,只有经过提炼、美化、节律化的动作被看做舞蹈。所以,节律性是舞蹈的特征之一。而节律性在音乐中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它是使自然状态的音响加工为动听的乐音的重要手法。可见,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当然,能够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

3.音乐和舞蹈都属于时间艺术,就是说它们都在一定的时间中进行,受时间运行的限制,都属于运动中的艺术。舞蹈动作,不管是长线条还是短线条的,或是空间的,时间的,都有高低起伏,这种高低起伏与音乐高低相类似,是音乐节奏的具体化,故而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极为密切,我们只有准确的把握关系,身体的流动和感情的流动才能达到水融的效果,舞姿才具有诗情画意。所以说音乐和舞蹈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和强化,舞蹈的创编活动也要对照音乐来进行。

二、舞蹈与音乐的区别

舞蹈和音乐也有不同之处,也正是这种不同带来的互补构成吸引的条件。音乐和舞蹈这两门艺术在功能上的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音乐与舞蹈是作用于人的不同感觉器官的感受艺术,就舞蹈本身而言,它是“听”不见而能“看”见的,属于视觉艺术范畴;而就独立的音乐来说,它是只能“听”见,不能看见的,属于听觉艺术范畴。因此说,舞蹈作为一种巨象艺术,没有声音是其局限;而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看不见,摸不到,也不易被人理解。我想或许正是基于这点,人们往往用音乐弥补舞蹈的“局限”,而通过舞蹈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视觉形象,增强音乐的可见性和欣赏性。两者的结合会产生更准确,更鲜明形象和更深刻、更细致的内心情感。②音乐长与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对艺术形象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较大的可塑性;音乐是通过组织的乐音构成形象,其基本表现手法为旋律和节奏。舞蹈则是依靠美化了的人体动作通过具体的形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③由于人们对音乐的听觉记忆要比对舞蹈的视觉记忆来的困难,音乐通过主题的不断反复、延伸、缩短等手法来加强听众对主题的记忆,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规律,有了较严格曲式;舞蹈虽有一些动作风格的“程式”,但没有形成“作曲”意义上的“编舞”的“舞式”。

三、舞蹈与美术的关系

1.舞蹈与美术的联系

舞蹈是以经过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表现语言,表达人的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它的基本要素是动作,姿态,节奏和表情。以人体为表情达意的载体是舞蹈艺术根本的特性,其表现手法基本要素的本质是视觉的。从这个意义出发,舞蹈和美术同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舞蹈最基础的语言要素是人体动作,节奏和表情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对流动的动作进行定格处理,或者说对连贯性的动作进行简化和分离,就会看到构成动作最基本的单位――形。可见,构成舞蹈之美的本质因素是呈现于视觉的形体姿态及其运动轨迹,即运动的形;而形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和意义与此极为相似。在美术表现语言的色彩、形态、肌理、构图等基本要素中,形所负载的信息是构成作品视觉感染力的骨干因素。内容的传达,形态的创造,风格的建立都离不开对形的依赖,可以说造型艺术的本质就是形。由此可见,舞蹈艺术和美术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从表现语言的视觉本质到立足于形态的相通的思维方式,从结构节奏到形式的追求,都可以直接进行交流,相互吸取营养。舞蹈和美术的表现效果有着很强的互融特征。法国雕塑家罗丹的许多作品如《青铜世界》,《吻》等,可以说是凝固的舞蹈;同样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如同流动的绘画和活动的雕塑,如《丝路花雨》,《珠穆朗玛》等。

2.舞蹈和美术的区别

舞蹈和美术虽然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但很显然也是有区别的,其不同者在于:①美术是静态艺术,只能选取最具有表现了的形的瞬间传情达意;而舞蹈是动态艺术,以在时间的推移中用连续变化的形构成有节奏的动作来刻画形象,展示主题,是一个由运动的形体组成的符号体系;舞蹈的形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程式化了的人体动作,而美术的形一般是自然地生活化,比如舞蹈过程中的瞬间动作可以作为美术的形象,但美术的瞬间形象不一定是舞蹈的形象。②从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来看,美术是一种典型的空间艺术,比如说,绘画、摄影、书法等美术形式所占有的是二维的平面空间,雕塑、工艺美术等以一种三维的空间为存在方式;而舞蹈不仅要占有一定的空间,还要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因此,它是一种时空艺术。③从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来看,美术属于一种造型艺术,是通过色彩、线条等手段创造出来的;舞蹈则是一种表演艺术,它通过艺术化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情感,是一种以人体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表演艺术。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范文5

    收费站的5个班组是处于生产一线的班组,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收费系列员工全部实行聘用制,一般签订三年左右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BOT高速公路收费站建设是高速公路事业的一部分,收费站的形象和文化内涵是该高速公路新文化的缩影和代表,与其他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一样,BOT高速公路收费站也需要建设自己的团队,有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就有良好的社会窗口形象,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才有立足之地。BOT高速公路收费站团队管理存在的问题心痛。影片通过此种特定环境给“萤火虫”做了一个新的富有悲剧色彩的定义,从而使观众对影片的印象更为深刻。

    影视表演艺术作为动作与声音的结合体,其中的场景设计、人物造型与美术有着骨肉相连的亲缘关系,影视艺术不只是将故事将给观众,其画面在推动情节发展上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一定要有好的美术元素,美术元素的成功运用为影视作品锦上添花,是影视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场景设计为了使观众对影视作品中营造的氛围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影视作品的场景设计上,不仅要与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相符合,还要通过不同的场景变换表现出人物的命运变化,凸显出导演的创作意图,彰显作品的理念构想。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开头:一望无垠的油菜花田地,崎岖的乡间小路远远跑来一个穿着碎花红棉袄,扎着两条羊角辫的女孩,包含期盼的眼神,伴着柔美的音乐,故事娓娓道来。可以说场景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突出那些最富有视觉表现力的内容。场景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影视画面的美感,其中两种关系会影响场景构图设计,一种是平面空间关系。

    通常情况下,画面中的形象元素被分成虚、实两部分,虚与实又分别作用,形成影视中形与量的对比,比例对比现象。另一种是立体空间关系。通过美术的透视原理,色彩的冷暖对比,画面的明暗,空间层次等可以在二维空间中表现出纵深的空间感。视觉上的空间形态会影响人的心理情绪,所以,在表现影视画面的立体空间关系和层次时,根据想对观众所产生的特定的心理影响,使之或空旷、或丰满,而并不仅仅是追求视觉效果。影视造型影视作品是通过荧幕的场景结构、人物造型、色彩对比来再造艺术形象,可以说,造型艺术是影视美术的骨架,是人物内心的外在体现。影视是一种视觉艺术,因此造型艺术在影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影视作品中的造型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逼真性。人物造型的逼真性要求十分严格,带领观众走进影视作品所创造出的生活环境,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2、运动性。剧组的美术策划应提供可供演员活动的环境,并提供符合演员角色需要的化妆、服装、道具等,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必要的前提。3、综合性。影视造型服从于综合性艺术的要求,并能辅助其他的艺术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中美术特点。它是造型艺术的灵魂,一切造型艺术都会随着光线的变换而产生改变,因而能再现生活或者协同其他影视艺术中的美术元素一起去再现生活和表现生活。总结:影视作品中的美术元素是为影视作品的场景呈现、服饰化妆、营造气氛所需服务的。美术技法在影视作品表现途径上的功效是具象化、艺术化的,它把影视内容与作品传达的情感思想可视化,用艺术的手段提升了影片的主题品位。相信随着影视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美术元素的渗透会更加炉火纯青,影片的艺术品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范文6

关键词:传统民族体育;安塞腰鼓;艺术

中图分类号:J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328-02

0引言

安塞腰鼓产生至今是以鼓报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为乐,以鼓健身,以鼓教育、以鼓和谐等独特的功能价值。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命名为腰鼓之乡。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腰鼓的发展已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它是与舞蹈艺术、体育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语言艺术等相结合的多维艺术的表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们认识欣赏能力提高的要求,腰鼓既继承了古老艺术,又不断利用其它打击乐等辅助来创新发展,提高了腰鼓本身的艺术。所以对它的深入研究更能体现它本身的艺术性和民族传统性,也是它本身的社会价值的更进一步的体现。

1安塞腰鼓与艺术关系的依据

艺术是通过动作、姿态、线条、色彩、声音、语言、文字等为表现手段,塑造出具体生动可被人感知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2]。艺术活动不仅是人们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且观赏者被这些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腰鼓,顾名思义,就是系在腰间的鼓[3]。它的解释各有不同,《辞海》解释为:击乐器;古之腰鼓,据陈哂《乐书》: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纤腹。隋唐时,用于西凉、龟兹、疏勒、高丽、高昌诸乐;奏时挂在腰间,用两手掌击;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中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赛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民歌、器乐和舞蹈动作[4]。腰鼓表演通过人体动作语言、鲜艳的服饰、音乐、文字等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是以人体的舞动来传达人的情感信息的符号的物质载体,恰恰与艺术融为一体。其表现的感情是全能的,既可以大到某种情绪范畴,也可以细到一个人内心情绪波动过程。由此,腰鼓和艺术是分不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2安塞腰鼓技术特征表现艺术要素

从腰鼓表演的行程中显示,它有路鼓和场地鼓之分。路鼓中主要有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表演动作,常用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场地鼓中主要有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对鼓、柳树盘根等数十种,队形变化图有古庙、天地牌、申楼、对鼓、十字梅花等三十余种[5]。从腰鼓表演形式显示,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的表演阵型。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舞队[6]。

3安塞腰鼓多维艺术

安塞腰鼓从产生发展至今来看,它的舞动技术很受群众的喜爱,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与它的综合艺术价值体现是分不开的。

3.1 安塞腰鼓的视觉艺术腰鼓表演运动与视觉结合后,便产生了腰鼓表演的形象、理念、行为和视觉传达符号。它是社会公众通过亲身看到和各种媒体接触到腰鼓表演的形象、理念、行为的视觉传达,经过思维与情感的整理与分析而形成的对腰鼓表演运动的总体评价和社会印象,它的要素主要包括:腰鼓、服装、化妆、绘画彩车、技术动作、阵型,各种乐器等。

3.1.1 安塞腰鼓的体育艺术体育艺术是指体育及体育相关领域的各种各样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化体育运动的总称。狭义的体育艺术是一种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体现人的身体运动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含有较强审美元素和艺术元素的社会体育文化活动[7]。体育表演艺术现象主要存在形式有:健身性体育表演艺术;娱乐性体育表演艺术;竞技性体育表演,具有审美、节奏、表演等特性。安塞腰鼓技术特点同样有体育项目里的各种跑、跳、闪、跨、跃、蹬等动作,腰鼓表演艺术取材于生活领域,通过腰鼓表演者的身体活动,达到艺术的表现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欣赏者在观看腰鼓表演时情不自禁地也动了起来,来感受腰鼓所表现的精神世界达到美的享受。

3.1.2 安塞腰鼓的舞蹈艺术舞蹈艺术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音乐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安塞腰鼓表演是舞蹈类运动项目之一,它有舞蹈的特性,同时也有舞蹈的表演艺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它揭示人体运动的合理性、有序性、规律性和和谐性,充分展现了人体在动态中的内在美;二是它有美的理论结构,是一个由运动概念、技术要领、表演风格建构而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三是它有一套完善的创作方式。所以,安塞腰鼓的舞蹈艺术表现的活灵活现。

3.1.3 安塞腰鼓的武术艺术武术特点主要通过身体动作和器械来体现。它的艺术内涵是练功者要“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变化来锻炼心身。安塞腰鼓中含有武术的技术动作和武术的艺术内涵。以腰鼓中的“二起脚”、“三脚不落地”、“无底洞”、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的动作特点体现了武化了的腰鼓表演艺术。

3.1.4 安塞腰鼓美术艺术美术艺术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腰鼓表演时,表演者要画脸、服饰和跟随的彩车的装饰等都是用绘画的艺术表现出来,它的表演阵型变化多端,也是创编动作和阵型的人追求美的艺术,让人眼花缭乱,观赏者乐在其中,体现了富有代表性的民族的特色,给人们在视觉上一种美的享受。

3.2 安塞腰鼓的听觉艺术腰鼓总是与音乐共生共存的,不存在没有音乐的腰鼓,因它本身是一种乐器。腰鼓表演和音乐都有节奏,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腰鼓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起到烘托、渲染等作用,可以结合得天衣无缝。腰鼓和音乐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这样他们能够同步进行,结合在一起。腰鼓需要音乐的激发和强化,离开音乐,腰鼓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是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腰鼓融入其中的有打击乐和吹奏乐,打击乐在腰鼓活动中起着指挥、领衔的作用,包括大鼓、大镲、小镲、锣、小锣等;伴有奏乐器主要是唢呐等,唢呐声音宏亮、圆润、质朴,与腰鼓的击打声协调一致,起到相映生辉的作用。腰鼓表演整体声响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相应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音乐欣赏艺术。欣赏者往往被腰鼓和乐器的声响中联想到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积极奋进精神世界。

3.3 安塞腰鼓的想象艺术想象艺术是指文学艺术,是以书面或口头语言为媒介,通过想象而呈现于头脑中的。安塞腰鼓在文人墨客的眼中不是实物的鼓,而是文化符号的鼓、艺术的鼓、心中的鼓、健身的鼓、奋发上进的鼓、和谐的鼓等艺术的体现。如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撼人心魄,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激情颂赞;甘肃酒泉市肃州区清水中学教师马如峰写的《安塞腰鼓的五美》,写出了蕴涵其中的艺术美;红叶的幽默趣闻的鼓;马新有的激活思维的鼓;肖长庚的语言艺术的鼓;王新军的现实诗歌的鼓。文人们写出了腰鼓的生命激昂和宣泄、羁止不住的力量、原始能量的释放。

4结语

通过对传统民族体育陕北腰鼓的历史考证、技术特征、多维艺术阐释,得出腰鼓本身是一种乐器,它带来的不只是节奏和欢快,其实它也孕育着多种艺术文化。包含了从视觉角度的体育艺术和绘画艺术;听觉角度的音乐艺术;视听觉角度的腰鼓表演的整体艺术;想象艺术角度的文人墨客的文笔艺术。安塞腰鼓艺术文化几千年历史以来已融入了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血脉之中。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鼓声可以鼓舞人心、鼓舞斗志,给人以勇气和信心,达到人们健身、和谐作用。

参考文献:

[1]曹世玉著.绥德文库[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1,159-161.

[2][4]张新德著.安塞腰鼓[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