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谈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范文1

关键词:中华经典文化 ;教学策略 ;四书五经; 先秦诸子百家 ;人格《中华经典文化》是许多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对中国经典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和精神实质有一定的把握,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达到“经典文化熏陶,智慧才能增长,人格情操培养”之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甚微,因为学生学习必修教材中的古代散文、史传、论说文等,尚且让许多学生“头痛”,这些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经典作品,在大学里,再次进行讲读,学生往往视中华经典文化为“洪水猛兽”,甚至“退避三舍”,因此,当代许多大学生望“典”兴叹,不敢问津,老师如何引发学生对经典的兴趣,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经典,一直以来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试点,探讨《中华经典文化》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古”为“今”用,体验经典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作为文言文的四书五经、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最终流传下来的,其内容博大精深、语言凝练含蓄。笔者在讲授该课程前对刚进校的大一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其知之甚少,尽管一些学生能够理解其含义,但却不知晓四书五经、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对他们的精神成长有什么帮助,不知晓其有何现实意义和价值,因而认为和自己现实的生活、学习毫无关系,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如何拉近经典文化与现实的距离,如何让经典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走进学生的心灵,缩小经典与当代大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经典在精神层面上对自我成长的价值,认识到经典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古” 可为“今”用,这正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儒家经典有很强的现实性,许多经典语录是对人生、生活和社会的高度提炼,有的甚至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所以在《论语》教学中是完全可以联系人生经历,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知识进行补充,充分调到学生的体验之后,才能让学生体悟到言简意丰的语录。”[1]因此,笔者在儒家思想的教学中,就用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录来启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可以联系到他们大学生活中的“怀才不遇”现象进行分析。许多大学生总是埋怨自己得到不到老师的重视,总是埋怨老师不给自己机会当班干部、埋怨自己的运气差,大发“怀才不遇”的感慨。笔者就用《论语·里仁》中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经典语录来提醒学生不要怨天尤人,而要从自身努力做起。从而让他们坚信是“真金就不怕火炼,是珍珠就会耀眼!如果你真的是一匹千里马就不要担心不会有伯乐看上你,而首先要忧虑的是你现在是否已经修炼成“夜明珠”。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只有“早遇”和“晚遇”的问题”。[2]

这样自然而然就把经典与现实联系起来,拉近了经典和现实的距离,也让学生认识到经典文化在精神层面上对他们自我成长的价值。

二、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考

四书五经、先秦诸子百家都是文言文,如果教师在大学的课堂上仍然按照高中的教学模式逐字逐句地讲解,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沉闷无趣,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就喜欢听这门课了。笔者在教学中,常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笔者在讲到儒家“孝”的思想时,就从王祥卧冰的故事入手讲起——晋朝时期王祥的母亲病了,想吃鱼。王祥就蹲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冰块。然后捕鱼给母亲吃。南宋著名的词人陆游也是一个例子。因为他的母亲不喜欢唐婉,虽然陆游和妻子唐婉的感情很好,但他却为了孝顺母亲忍痛休妻。从而给后世留下了那首著名的伤感词作《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陆游和王祥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孝心。但这是真正的“孝”吗?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论语》里也多次提到了“孝”。陆游和王祥的做法和孔子提到的“孝”是一回事吗?你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孝”呢?这两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大家开始争相恐后地发言,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指出:仅仅满足父母物质上的要求,还不算真正的孝,接着笔者再用孔子在《论语》里关于“孝”的经典文化语录补充其内涵,即我们孝敬父母时态度要好,不要“色难”;父母有错时,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即孝敬父母与给父母提意见或者阻止父母犯错误是并行不悖的两件事,如果父母有错时,我们不加以劝谏或者阻止,而是一味地顺从他们,反而是更大的不孝。

三、经典与实例相结合——让例子说话

教师在讲授《中华经典文化》时,用一些实例来解读,才更通俗易懂。对经典文化的介绍,要让学生感到兴趣,有新鲜感,需要增加叙述的说服力,就离不开让事实说话。让具体的例子说话。特别是列举一些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来增强其真实性。

如讲到“孝”的思想,笔者在教学中,就举出了子路从百里之外驼米回家侍奉双亲;汉文帝刘恒亲自喂母亲喝药,“以孝治天下”;北宋时期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每天都要给自己的母亲洗尿桶。这几个实例中的人物都是家喻户晓的,用这样的实例来说明孝敬父母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而是要用行动来践行“事父母,能竭其力”这则经典文化语录。

由此可见,《中华经典文化》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讲解其中的经典语录,而是要多举实例,用具体实例、客观事实证明经典文化的真正含义。经典与实例相结合,学生仿佛沉浸到这些典籍中去了,这些典籍也不再是头脑中抽象的概念了,学生也不会觉得学起来枯燥无味了,慢慢感觉到这门课程的趣味性,逐渐地实现了讲授该门课程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

四、注重知识的迁移——拓展经典文化的内涵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所以成为经典文化中的“经典”,就是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人生哲理、许多的人生智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哲理的相通性,拓展经典文化的内涵,学生可以举一反三,领悟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如讲到《论语》中的“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果我们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则经典文化语录,意思就是“天气变冷了,满地都是枯草,这个时候你就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有气节的——他们都是常年碧绿”。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注重知识的迁移、哲理的相通,拓展经典文化语录的内涵,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深层的含义,那就是说这树木和人是一样的,有的人在你得意的时候紧紧围绕着你,即所谓的“酒肉朋友”。如果你失意时,你们就形同陌路。即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也说的是同一个道理——患难见真情。

五、感受领悟、滋养心灵——写出深刻的理解

大学生学习经典文化不在文言知识,而在感受领悟,滋养心灵,汲取人生智慧,健全人格。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培养经典文化对学生的启发和感悟,在每节课后都会让学生写启发、感悟或者是体会。问题的设计不宜有太大的局限性,应更接近于学生的自由写作,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如讲到《论语》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任选感受最深的一、两则语录,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或者是启发。

又如讲到儒家的修身观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应如何提高自我修养。

“写”是学生将文本内容和教师讲授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教师在学生“写”后再进行讲评,可将学生片面的理解予以纠正,将学生肤浅的理解引向深入,对独到的、创造性的见解予以鼓励,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六、润物细无声——注重经典文化的自然教化作用

“文化对人具有建构作用,运用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学生,学生就会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并按照相应的理念、原则来行动。学生参加经典教育越认真,越具有儒家价值观的倾向,越会按照儒家倡导的原则来待人接物。”[3]因此,在中华经典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事之道。真正学得好的同学必有某种“顿悟”的感受以及伴随而来的言行举止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如:笔者在讲授儒家思想后,学得好的同学必然会按照儒家道德标准为人处事。刘静梅同学这样写到了她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变化:“以前,与人发生矛盾时,我总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即使后来知道是自己的错,也不会先向别人道歉,就一直跟别人犟着。现在,当我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我会先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错误:是不是自己态度不好,对别人不够尊重,是不是没有礼貌,而不是先去找别人的缺点,然后尽力去改掉自己的缺点,这是我在《中华经典文化》课堂上学到的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为人处世之道。”

张大扩同学则写到他在生活态度方面的改变:“上大学之后,认为终于可以趁着年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享受大学这段美好的时光了,于是不是上网打游戏,就是和朋友游玩,没有了追求的动力。可是听了老师讲授《中华经典文化》“孝”的思想时,才幡然悔悟,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他们没日没夜的工作挣钱供我读书,不指望我有多大回报,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能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我现在要做的孝敬父母的事就是学好知识,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殷切期望。”

当然,学习中华经典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哪怕学生在开始阶段对一些内容不理解、不接受,只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会迎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春华秋实。参考文献

[1]杨征,《中儒教思想教学浅探》[],《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年09期

谈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范文2

关键词;企业精神 核心竞争力 企业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97-01

纵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国家更迭地此起彼伏,民族势力地此消彼长,唯中华民族精神绵延流长,根植于每一寸土地,传承于每一国人的血脉,激励着优秀的中华儿女创造新的历史,新的文明。同样,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市场大潮中跌宕起伏,宛若浪花闪现,然而,一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72年。很多企业沦为“昙花企业”。有人说。中国企业大多有三个梦想:百年老店、国际品牌、世界500强,看来,要想实现中国企业的梦想,不仅仅需要激情,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一种精神,它是擎企业大厦之脊粱,是立企业常青之灵魂,是真正支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何谓企业精神?常州分公司的企业精神是什么?

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是企业内部特有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道德规范、经营理念、愿景目标等汇集而成的一种群体意识。是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的精华,是企业价值观的精髓。任何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精神,只是很多企业没有将其抽象、提升出来,或是将其表述得很平庸、不准确、不到位而已。

常州分公司在提炼本公司企业精神过程中,紧密结合公司未来发展的总体蓝图,充分考量公司发展战略、产业特色、行业定位等因素,经过反复酝酿,精心提炼出“同根同心、求实求精;敬业合作、学习创新”十六字企业精神,较为充分地展现出企业精神风貌,并与企业经营宗旨、价值取向、品牌内涵、服务特色熔为一炉,得到了全体员工的广泛认可,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动力源泉。

二、企业精神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谈及企业核心竞争力,人们往往会想到技术,诚然,数字电视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但我要说技术不是一切!一个企业的制度、体制、人力资源等很多方面也都可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部分,甚至是决定性的部分。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根同心”,统一思想。当“江苏有线”在全国率先通过网络整合实现规模化。通过数字整体转换工作初步实现市场化,作为“江苏有线”一分子的常州分公司在全员大会上开宗明义,要求全体员工“同根同心”,统一思想。这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统一思想也是增进企业活力,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促进各项经营管理目标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

“求实求精”,练好内功。“求精求实”是以企业经营管理为主线,“练好内功”是实现个人自身价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环节。省公司成立以来,严格内部管理,规范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科学构建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开发、技术保障、客户服务、设备采购等各项工作流程,建立了统一的管理运作规范和操作标准,充分体现了省公司管理体系的规范、透明、公平的新特点。针对全省统一、严格规范、奖惩透明的新要求、新标准,常州分公司结合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执行上“求精求实”,通过“练好内功”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运作到位。

“敬业合作”,吃苦奉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鼓励员工练好内功,使企业经营行为和生活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又要讲求“敬业合作”,提倡吃苦奉献。这看似老套,但在当今社会仍不乏现实意义。曾几何时,公司门前“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金字司训告诫我们:吃“大锅饭”的日子一去不返,只有爱岗敬业,才能收获劳动的果实。同时,爱岗敬业也是释放自身能量,发挥自己特长和聪明才智,增强自身“主人翁”地位的需要。近年来,恰逢有线电视数字化太变革,这是广电发展史上的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我们为之振奋,也为之激动。

“学习创新”,自我超越。“学习创新”的过程是每一个员工共同的价值观追求,是一个不断进取,上下求索,开拓进取,自我超越的持续提升过程。我们要站在省公司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可持续发展观来把握省公司的发展思路。目前省公司的发展思路是在整合的同时抓整转工作。在整转的同时抓互动工作,在互动的同时抓高清电视,在高清的同时,最终打造成综合运营商的目标,站在这个高度,我们唯有不断抓好自身的变革与创新,加强自身学习培训,才能在整体发展中实现个体的拓展,适应二次创业的新形势、新要求。

“同根同心、求实求精;敬业合作、学习创新”十六字精神,有机结合,紧密相联。它源于实际,高于实际,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塑造企业精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工作热情,增加企业凝聚力,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使企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断丰富,让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文青,现代企业精神对儒家思想的汲取Ⅲ《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