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力行业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力行业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电力勘察设计 企业改革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59-0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大,国家对电力行业的投资力度也日益加强。2002年,国务院批准并实施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从而标志着我国电力行业开始了最深刻的变革。电力勘察设计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电力市场的重大变革,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对电力勘察设计企业进行改革。
1、当前我国电力勘察设计行业的面临的问题分析
1.1 政府垄断性强,市场集中程度相对过低
由于我国电力行业存在的垄断性,我国电力行业勘察设计行业和整个勘察设计行业相比,政府在电力行业的垄断性更强,电力勘察设计市场一直没有完全放开,因此进入电力行业的壁垒非常高。对于电力勘察设计行业而言,进入壁垒的主要是企业资质,其余行业的勘察设计院在进入方面会面临一些困难。另一方面,电力勘察设计行业内在开展业务时会受到企业资质的制约。电力勘察设计行业市场集中程度相对低,主要表现在两个重要方面:第一,从全国的范围来看,电力勘察设计市场集中程度过低,省属的院所就有近40家:第二,从个省的情况来看,电力勘察设计市场又较高,每个甲级院所控制所在区域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1.2 电力勘察设计行业市场呈现垄断竞争态势
由于我国电力工程市场的内部封闭型,一直没有对外开放。行业内部主要是大院、省院以及市县级的电力公司所属的设计单位之间,如果按照市场资质和企业资质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的竞争。第一,我国电力顾问集团公司所属的六大区域的院所占据了国内电力行业的主要市场,并目,各个区域的省级设计院所之间在各省的高端电力勘察设计市场上竞争;第二,各个省级院所之间按照区域划分市场,市场竞争不是很激烈;第三,在我围城市电网公司所管辖的低端市场上竞争十分激烈。
1.3 电力勘察设计行业的体制改革不够彻底
首先,在我国电力勘察设计行业的改革过程中,在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上还没有形成为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的设计和服务体系,给电力勘察设计行业的改革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其次,我国电力勘察设计行业功能单一、业务面相对狭窄的局丽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国际的发展情况不相适应,电力勘察设计咨询业在电力工程建设方面的主导地位还没有进一步确定,电力勘察设计行业的方面不够明确:再次,电力勘察设计单位的企业建制仍然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各种配套设施还不完善。
2、我国电力勘察设计企业改革的策略和路径分析
面对我国电力行业经营环境和竞争规则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在充分认识威胁和挑战的前提下,要把握住改革机遇,加快自身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电力勘察设计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1 积极转变观念,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积极转变观念,把面向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不断增强市场、人才、质量的运行效率。电力勘察企业在变革的过程中,内部的最大障碍往往变现在企业文化方面,比如企业内部观念的惯性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变革,表现出对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抵制行为。为了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电力勘察设计企业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推动电力勘察设计企业的思想观念转变,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为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2.2 完善电力勘察设计企业的体制机制,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
电力体制机制的完善是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电力勘察设计企业要从内部机制改革上下功夫,进一步克服现有电力机构和功能的不完善,实行电力勘察企业项目经理负责制,积极建立合理有效地企业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电力助察设计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市场业务和需求,更好地确定总体的业务规划,合理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调整业务机构和业务模式,制定适合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快速发展的总体规划。
2.3 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电力勘察设计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断增强技术和经济实力,就必须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电力勘察设计企业要适应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要求,坚持高效、合理、科学的原则,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另外,电力勘察设计企业要废除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新的企业管理制度,把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
近几年,国外的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给中国电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促进我国电力勘察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苗升宝,李晋芬.电力行业开展工程总承包的调查报告[J].电力勘察设计,2004.1.
[2]徐锭明.我国能源工业现状和能源政策[J].中国电力,2004.11.
[3]李桂艳.现代管理专题[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电力行业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企业期望调查
校园文化是熏陶学生综合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为了进一步探索构建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体系,研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校园中碰撞、和合,兼容并包形成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并使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参考价值,我们对接受高职大学生的用人企业开展了企业用人素质因素的调研,按照“高职院校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体系构建”课题的内涵,对用人企业最需要、最看重的大学生素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指导校园文化的系统构建,以期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能够更多层次、深层次的融合。
根据课题计划安排,课题组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为例,对曾较多录用过高职大学毕业生的电力行业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用人企业对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因素的期望值,在汇总问卷的基础上,课题组对相关数据及资料作了细致梳理、分类归纳和研究分析,现将调研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时间和调查对象
课题组从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对历年来有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安徽省17个地市电力公司及县公司、部分发电厂,以及其他一些国有企业、私营或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班组长、供电所长、中层干部等基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约300余人开展了问卷调查。据统计,共收回有效问卷242份,其中有208份为电力行业企业管理人员,34份为其他企业管理人员。因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电力行业所办高职院校,调研的企业大都为电力行业企业,有着校企合作历史久、项目多的优势,对行业内企业的问卷调查的信度、效度均较高。因此,可能更有针对性地体现出电力行业的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
1、用人企业所处区域
被调查管理人员的企业所在地为小城市的134人,中等城市企业的98人,大城市企业的6人,乡镇企业的4人,其他企业的2人。上述数据表明,被调研的用人企业主要所在地是中小城市,并且以小城市居多。
2、用人企业对毕业生学历的要求
被调查人员认为企业再招聘员工需要本科学历的有140人,认为需要专科及以下学历的82人,认为需要本科以上学历的74人。这些数据表明,电力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学历的要求日渐增高,用人企业门槛高的气候正在形成。课题组分析,这种现象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因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行业、企业的规模及效益差距增大,目前,电力行业的企业受高校毕业生的追捧,用人企业在用人上普遍存在 “宁高勿低” 的心态,高职大学生在应聘这类企业时“就业难”问题依然会存在。
3、用人企业对毕业生薪酬的观点
对于高职专科学生的薪酬待遇,被调查企业的管理人员172人认为年薪应该在三万以上,42人认为年薪应该在二万至三万之间,6人认为年薪应该在一万至二万之间,2人认为年薪应该在一万以下。上述年薪均不包括奖金和津贴。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一个中小城市,如果月工资在2500元左右(年薪三万),也只能够自己生活。从调查情况看,有部分用人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认可“高学历高工资”的劳动力成本标准,而企业的薪酬待遇观和高职学生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在毕业生择业就业时就会有明显的体现。
二、用人企业对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期望
1、最看重高职学生哪些方面素质
统计显示,用人企业管理人员最看重的毕业生综合素质因素,根据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责任感与事业心(216人选择该素质)、团队协作精神(198人选择该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164人选择该素质)、快速适应新的环境或岗位(152人选择该素质)、专业性(126人选择该素质)、人际关系处理(110人选择该素质)、思想政治素质(92人选择该素质)、法制观念与组织纪律性(58人选择该素质)、知识面广(34人选择该素质)。有2人选择了上述以外的“其他”素质。
总体上看,用人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毕业生的劳动态度还是非常在意的,责任感、事业心、职业道德等,无不与工作态度密切联系。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以文化人”,使毕业后进入企业时就能认同企业文化,自然融入到企业中去,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
2、最看重高职学生哪些个性素质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正直、诚实、可靠(218人选择该素质);主动性(202人选择该素质)、爱学习(156人选择该素质)、能够承受挫折与失败(136人选择该素质)、能够处理应急事件(128人选择该素质)、有社交能力(98人选择该素质);理解、宽容他人(94人选择该素质)。有2人选择上述以外的素质。
几乎所有用人企业管理人员,在问卷里不约而同地选择 “正直、诚实和可靠”为第一个性素质,这充分说明用人企业对做人标准的高度认同。要想做好事,必须先做人,这句最通俗易懂的判断人的标准,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中外通用。教书育人,高职院校应将其“诚信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
3、最看重高职学生哪些能力素质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学以致用的能力(194人选择该素质);有判断、分析能力(178人选择该素质);有沟通能力(164人选择);有基本的计算机能力(136人选择);有科学技术素养(98人选择)、有写作能力(88人选择);有阅读能力(36人选择);有数学与逻辑知识(34人选择)。
数据显示,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是用人企业非常看着的。学以致用、有判断分析力、能够沟通,都是胜任本职岗位的必备条件。用人企业招聘高职毕业生的首要目的就是能够进行生产,毕业生即使有科学技术素养、数学与逻辑知识等,但是不能干活,用人企业也是用不上的,这就是上述几组数据蕴含的道理。
4、最看重高职学生哪些业务素质
用人企业管理人员最看重的毕业生的业务素质,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解决实际问题和决策能力(200人选择该素质)、适应性和灵活性(182人选择该素质)、团队意识(150人选择该素质)、组织管理能力(128人选择该素质)、工具和技术应用(112人选择该素质)、计划的安排和调整能力(110人选择该素质)、创新、科研能力(84人选择该素质)、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意识(56人选择该素质)、商务活动能力(8人选择该素质)。有2人选择上述以外的素质。可见,大部分用人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实际工作能力是毕业生最重要的业务素质。用人企业要求所聘用员工能够独立完成生产任务,不能解决问题,或者干活不动脑筋,这都是用人企业比较忌讳的。
5、对高职学生是否有创业经历的看法
从问卷统计数字高低排列,依次为:“很欢迎,因为体验过创业的艰难,会加倍珍惜眼前的工作机会”(156人选择);“很欢迎,要实现企业的创新,必须要求员工有创业精神”(66人选择);“无所谓,和其他员工没什么两样”(38人选择);“不欢迎”(18人选择)。
上组数据显然已经说明,大部分的用人企业管理人员非常希望毕业生有创业经历。这也容易理解,毕业生有创业经历,能够和用人企业“将心比心”,能够与用人企业换位思考,从而能够在内心更加理解用人企业的严格管理。同时,有创业体验毕业生可能更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当然,较少数用人企业的管理人员不欢迎有创业经历的毕业生,可能更多的是怕这样的学生不够单纯和专注,好高骛远,不容易管理。
6、认为高职文科学生最重要的知识结构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专业知识(198人选择)、计算机应用(174人选择)、生产及物流管理(94人选择)、健康与安全(70人选择)、心理学知识(64人选择)、市场营销(60人选择)、外语(48人选择)、自然科学(44人选择)、财务管理(32 人选择)、其他(8人选择)。
排列数据充分表明,用人企业的管理人员非常重视高职文科生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能力。具备专业知识,有一技之长,才能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至于计算机能力就更需要了,现在的工作岗位离不开计算机,这是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必备的基本能力。而文科生也应该掌握企业一定的生产知识,任何企业的各项工作都会与生产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了解企业的生产,才能在企业的环境中做好各项工作。这里需要我们引起关注的是,在今后建立的校企文化机制中,应当把企业的生产常识也作为文科毕业生的一个教育重点。
7、认为高职理工科学生应强化哪些知识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专业知识(196人选择)、计算机应用(148人选择)、社会科学知识(102人选择)、心理学知识(90人选择)、健康与安全(70人选择)、市场营销(66人选择)、外语(64人选择)、财务管理(60人选择)、自然科学(34人选择)、其他(8人选择)。
与上组数据比较,不难看出,用人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不论是文科毕业生还是理工科毕业生,对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均是一样的。任何知识都不能代替业务技能,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是两码事。当然,专业知识对提高业务技能是有作用的,但这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工科毕业生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的能力,应当把专业知识与企业的生产现场结合起来,在高职院校真正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教学格局,使高职工科毕业生在学校习得的专业知识在企业生产中能够直接应用。
三、用人企业招聘高职学生时的关注点
1、用人企业最关注的信息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专业(220人选择)、毕业生综合素质(176人选择)、学历(140人选择)、学校知名度(72人选择)、招聘成本(10人选择)、学校所在地(2人选择)、其他(2人选择)。
统计资料显示,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和综合素质是用人企业的管理人员十分关注的。因为,具备了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高职毕业生来到用人企业,就可以很快进入角色,上手快,能干活,好管理。这样的毕业生哪个单位都喜欢。
2、用人企业最在意的第一印象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敬业精神(158人选择)、思想政治素质(100人选择)、综合素质(92人选择)、社会实践经历或工作经验(90人选择)、学习成绩(88人选择)、心理素质(72人选择)、计算机能力(54人选择)、外语水平(6人选择)、其他(6人选择)、学生干部(4人选择)。
是否有“敬业精神”成为用人企业管理人员形成高职毕业生良好第一印象的最重要准则。敬业精神,包括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都是高职毕业生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十分关键的指标。“敬业精神”其实是衡量一个人品行、品格,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企业招聘的新员工如果没有敬业精神,意味着用人企业最大的失败。因为,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可能会影响周围的人,从而慢慢腐蚀用人企业的工作氛围,那是非常可怕的。
3、用人企业最需测试的能力因素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专业素养(152人选择);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122人选择);语言表达能力(104人选择)、应变能力(100人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能力(70人选择)、心理素质(40人选择)、举止(32人选择)、仪表(28人选择)、文字表达能力(26人选择)、创新能力(18人选择)、其他(10人选择)。
“专业素养”、“协作精神”等,是所有用人企业管理人员判断应聘者能否录用的基本条件。用人企业的生产、工作任务是由一个群体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每个个体都需要和他人协作,不能很好地与人协作就无法很好地完成生产、工作任务;用人企业的管理人员希望招聘到有专业素养的人才,这样企业对新员工的培养时间就会节省、培训成本降低,新员工能较快上岗、适应工作,这将利于企业的发展。用人企业管理人员在对应聘者考核测试时最关注的项目,应该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持久性。
四、用人企业对案例学院高职学生的评价
1、用人企业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总体印象
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校园文化的总体印象,统计数据显示,有94人评价“校园环境优美”,78人评价“领导和工作人员接待就业单位热情”,38人评价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好”。但是资料也显示,有14人不认可上面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工作与用人企业的期待,仍有差距。
2、对高职毕业生的总体感觉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感觉较好(108人选择)、感觉很好(66人选择)、印象较好(18人选择)、印象一般(14人选择)、说不清(14人选择)、印象很好(6人选择)、感觉一般(6人选择)、感觉不太好(2人选择)。
用人企业管理人员对学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还是非常好的。这充分证明学院多年来的办学宗旨、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和办学质量都是值得肯定的。
3、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比较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有一定优势(80人选择)、各有所长(70人选择)、差不多(48人选择)、有一定差距(30人选择)、有明显差距(2人选择)。
因为被调查的企业以电力行业的企业为主,企业是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成了机制。电力企业的价值观、核心理念、服务精神都被引入校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因此,行业背景高职院校的优势也很明显,培养的毕业生在本行业的企业中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确定的,企业文化特别是相关行业的企业文化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4、高职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情况
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因为,174人选择“较快适应”,30人选择“一般”,28人选择“很快”。“较慢”项没有人选择。这也应该是行业背景高职院校的明显优势。
5、高职学生岗位工作情况
问卷统计数据显示,用人企业对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还是非常好的。190人评价学院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86人评价学院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84人评价学院毕业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服务质量高;44人评价学院的校风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这在我们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也得到了验证,被调查到的毕业生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基本上均成为了业务骨干,课题组把他们的成长过程专门编辑成册为《成长故事》,展示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
电力行业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电力;统计分析;统计预测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通常情况下,统计分析可以分为下面四个步骤分别进行:①对于所要分析的内容进行确定;②对于所需要分析的内容进行资料收集整理;③利用各种分析指标和分析方法对需要分析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④对于统计分析需要进行编写统计分析报告。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指标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合理的运用,根据分析研究的题目不相同或者服务对象的不同,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与类型
统计分析报告是利用事实叙述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开展议论的过程中利用数字进行证明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其最基本的要求是需要使用最少的文字将丰富的内层含义进一步的做出表达,主要是需要做到简短精炼、言简意核。
(一)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
1.统计分析报告主要是对很多的材料进行调查为基础,在统计报告当中不仅仅是有数据,而且在其中还渗透着分析,不但有提出的问题,而且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还有着解决的措施,与总结报告相比较,统计报告显得更加的精准。
2.统计分析报告的背景需要进一步的展开,要从更宽的面上进行论述,对于所阐述的问题需要使用较多的篇幅加以论述,与新闻报道相比较统计分析显得更加的全面和具体。
3.对于统计分析报告中的规律性,我们在分析时需要利用大量的数据材料进行全面的揭示,在对文中某种观点进行阐述时,和其他学术论文相比较,其更加偏重数据的证明和运用事实来分析说话,总体而言统计分析报告更加的就事论事。
4.统计分析报告的在事实的基础上阐述道理,进一步的论证说明问题,对于事实的叙述需要高度的进行概括,不能够有意的进行的艺术性的夸张。
(二)统计分析报告的类型
1.进度型统计分析报告。也是通常所说的定期统计分析报告,主要是利用定期的报表数据作为主要的依据,能够让领导和相关部门全面的了解到工作的进程,对于企业当月的发展趋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实际生活当中,此统计分析报告的运用十分的广泛,通常情况都是按照一个自然月或者一个季度的时间进行定期的统计查询,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将统计分析的重点有效的进行突出,其形式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2.专题性统计分析报告。在投资建筑过程中针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方面以及工作中的环节,利用有效的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分析,从而编写成的分析报告。它对于问题的产生要求简单直接的深刻剖析,对于产生的问题有效的提出相关观点和解决的办法以及建议,以其他分析报告相比较,专题统计分析的特点主要具有题材广泛且有着实效性和内容多样化以及主题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等诸多个性化特点。
3.综合性统计分析报告的分析对象可以是大小不限的总体,不仅仅能够更好的分析反映出以讴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且对于各种各样的具体化问题也有着一定的研究,它是站在社会生产整个过程对于经济现象的平衡进行分析总结出的书面报告。
4.统计调查报告。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采取最直接的调查方法,对于搜集起来的具体有效资料,经过仔细认真的整理和分析鉴别,进行求真去伪和由此及彼的分析研究所形成的调查报告。
5.预测性统计分析报告。在以前和现在大量的准确性资料基础上,利用系统的预测方法,针对以后的发展情况和趋势做出较为合理的判读和预测,其主要特点具有预见性和差异性以及可控制性的特点。
二、统计分析预测
电力工业统计除利用占有大量数据的优势开展统计分析外,而且还需要针对这个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更好的开展统计分析和预测。那么,其中重要的是对负荷及特性的调研和分析。
针对目前,我国电力的供需状况正在逐步的得以缓解,在用电结构方面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大电网的负荷特性都有着明显的改变,负荷特性的指标逐渐的趋向于正常。各电网中最大负荷普遍呈现出较快的增长,然而负荷率在逐渐下降,谷峰差率正在增大,每个时节的高峰期和枯水期电力供应严重紧张,电网调峰困难,这样对于电网的安全运行就产生了很大的威胁。所以,对于负荷特性指标的统计、分析和预测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下文便是对电力预测和预警开展的需要而引进的相关指标,下文中还是有着个别指标的情况在社会中还是处于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
(1)日最大负荷,日负荷中数值最大的一个。电度表计量通常有瞬间、15,30和60分钟负荷,最大负荷通常采用整点最大负荷;(2)日平均负荷,日电量除以24小时得到日平均负荷率;(3)日最小负荷,日负荷中数值最小的一个。电度表计量的通常有瞬间、15、30和60分钟负荷,最小负荷通常采用整点最小负荷;(4)最大三日平均负荷,某月内最大三日负荷的平均值。即在某个月内,取每日中整点的最大负荷,求其平均值,作为该月的最大三日平均负荷。在实际分析计算中,最大负荷应该代表一种最高负荷水平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带有某种偶然性的负荷上限值,应具有代表性。国外(如日本)通常采用最大三日负荷作为最大负荷;(5)日负荷率(γ),日平均负荷与日最大负荷的比值,用以反映一天内负荷平复程度,一天内负荷变化越小,则日负荷曲线越平,日负荷率越高;(6)日最小负荷率(β),日最小负荷与日最大负荷的比值,反映一天内负荷变动的幅度。在分析调峰能力时,为了满足电网调峰的需要,一般不采用平均最小负荷率的概念,往往选择一个最小的或接近最小的β值,但一般要剔除节假日的最小负荷率;(7)日峰谷差率,日最大负荷与最小负荷之差与日最大负荷的比值。日峰谷差率与日最小负荷率均反映一日内负荷变化的幅度。日峰谷差率等于1减去日最小负荷率。最小负荷率越小则峰谷差率越大;(8)月不均衡系数(σ),指月平均负荷(平均日电量)与该月内最大负荷日的平均负荷(日电量)的比值;(9)季不均衡系数(ρ),指全年各月最大负荷的平均与年最大负荷的比值。季不均衡系数表示一年内月最大负荷变化的不均衡性;(10)年平均日负荷率(γav),全年各日负荷率的平均值,或全年每月最大负荷日平均负荷之和与全年每月最大负荷日最大负荷之和的比值;(11)年平均月负荷率(σav),指12个月每月平均日电量之和与12个月每月最大日电量之和的比值;(12)年负荷率(δ),指年平均负荷(全年平均日电量除以24)与年最大负荷的比值,也等于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与全年小时数(8760)的比值;(13)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Tmax),指年电量与年最大负荷的比值,这里年电量与年最大负荷应是同一统计口径;(14)日负荷曲线,通常采用一日中逐小时的负荷值形成日负荷形成日负荷曲线。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30分钟的负荷值构成日负荷曲线。随着调度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采用更短的时间间隔来形成日负荷曲线己经成为可能。日负荷曲线可以用负荷的实际值表示也可以用标幺值表示。用实际值表示的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负荷值的变化,用标幺值表示的负荷曲线能更清楚地反映不同时段负荷的相对关系;(15)年负荷曲线,按时间顺序以每月最大负荷表示的负荷曲线,用以描述各月最大负荷在年内的变化情况;(16)年持续负荷曲线,是指按年内电力负荷的大小递减的顺序及其持续运行时间绘制的负荷曲线,它反映了年内负荷大小与其持续时间的关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电力的工序形势进行有效的分析,能够更好的针对电力行业风险进行防范,对于实际中的电力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能够更好的保障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对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可以有效的进行提高。所以,对于当前对于电力的有效分析和预测,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永兰.电力企业综合统计分析系统使用方法及常见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2011(33).
[2]陈春琴.数理统计分析在电力企业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华东电力,2006(05).
电力行业调查报告范文4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之年。在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不振、国内需求继续放缓的背景下,与前些年相比,我国经济呈现出“低增长、低通胀”的双低态势。第一、二、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8.1%、7.6%、7.4%,工业经济第一、二、三季度的增速分别是11.6%、9.5%、9.1%,宏观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增速均为逐季下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下滑幅度还超出了预期。但自9月份以后,随着前期“稳增长”政策成效的逐步显现,经济运行出现拐点,逐步企稳回升。10月、11月份的主要经济数据显示了经济回升的趋势,无论是PMI、工业生产增速,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速均好于9月份。全年物价水平按月逐步回落,保持了平稳的态势。1月—10月,CPI同比上涨分别为4.5%、3.2%、3.6%、3.4%、3.0%、2.2%、1.8%、2.0%、1.9%、1.7%。PPI从3月份连续7个月负增长。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加快。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改造投资增速有所增长。1-5月,技术改造投资1.9万亿元,同比增长25.5%,比去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40.3%,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内部结构开始分化。传统产业增长速度回落幅度在加大,但新兴产业增长速度在加快。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是11.7%,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快了1.7个百分点。三是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下降幅度比去年同期扩大。总的来看,2012年的中国经济在结构调整中依然保持了平稳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短期内实现了一个U形转换,完成年初确立的GDP增长7.5%、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的预期目标基本已成定局。与2008-2009年抗击金融危机相比,今年9月以来的经济回稳更多依靠市场的调节力量,政府政策力度明显减小,因而,经济运行的质量又有所提升。
从企业层面看,在当前依然偏紧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总体上比2010—2011年继续有所下滑,但仍好于2008—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水平。其中,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困难相对较大。企业经营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利润持续下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分别为35240亿元、1007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8%、11.8%。企业盈利状况在9月份以后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也一同出现拐点,环比转为增加。10月当月实现利润5001亿元,同比增长20.5%,增幅比9月扩大12.7个百分点。二是成本压力依然未能得到缓解,成本继续刚性上升。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一直增幅快于收入增幅,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同样显示,1—6月,全国国企累计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1.6%,成本费用反增12.8%。三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根据工信部的资料,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显现,库存下降缓慢,价格低位运行,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据相关行业协会估测,炼钢产能利用率不足75%,水泥产能利用率也仅在72%左右。
二、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与企业走势前瞻
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的中期之年,也是我国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明年经济形势将好于今年。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外需仍将比较低迷,甚至有恶化的风险,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又受到财政悬崖的影响,欧洲、日本很可能还会有连续的衰退,但是下半年的预期会有所好转。国内环境总体上依然优于国际环境。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仍处高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会叠加发生作用。与今年相比,明年经济增速预计将略微高于今年,继续高于“十二五”规划7%的增速下限。物价未来走势虽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大体仍将保持低通胀的平稳态势。社科院新近《经济蓝皮书: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预计,2013年预期GDP增长率为8.2%左右、CPI预期为3.0%。宏观调控政策则是应当密切跟踪经济走势,实时地预调与微调,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其中,货币政策应当保持与2012年的连续性不会有明显的转向,而鉴于结构调整的需要,财政政策则应当会更加积极、主动。新一届政府产生之后势必对收入分配、国企改革等难点问题更加大改革的力度与步伐。
对企业来说,2013年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基本与2012年基本相似。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新近的《201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一是选择“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5.3%,连续三年排在所有选项的第一位,但选择“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比重明显低于前两年,排名也从第二位下降到第五位。二是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 的企业经营者占51.8%,比2011年的调查结果高出8.5个百分点。三是选择“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的企业经营者占30.9%。此外,外需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房地产调控政策等问题依然影响和困扰企业的发展。由此来看,中国企业在2013年的经营走势也会大致延续前一阶段的特征,并表现出一定的新特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仍然是不变的主旋律。其中,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应该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企业增长进一步趋于平稳
在经济增速减缓、趋于平稳的背景下,作为微观经济的主体,企业经营与2013年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也将基本沿袭2012年企业的走势,即企业增长告别了前些年的高速增长,放缓到一个相对适宜的中速水平,但相比而言,2013年企业的增长速度(或景气状况)预计会高于2012年的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共同的《2012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预测,2012年11月、12月以及2013年1-2月份、3月,工业经济增速的预测值分别为10.54%、10.35%、11.39%、11.93%。显然,2013年企业经营总体上会延续2012年9月份以后的走势。从增速走势上看,目前工业经济已经改变了增速持续下滑的趋势,而将逐步进入企稳回升阶段。
《201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家对明年的经营状况表现出乐观而谨慎的态度。这就从企业家角度印证了明年企业经营走势的预测。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明年的预计比今年四季度乐观。预计明年经营状况“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39.2%,预计“不变”的占46.2%,预计“恶化”的占14.6%;预计“好转”比“恶化”的多24.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对四季度的预计高了11.4个百分点。其中,对中西部地区的预期好于东部地区;中型企业对明年更为乐观;民营企业相对乐观。对明年预期较为乐观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房地产业。调查还显示,基于当前的宏观背景,企业经营者认为经济回暖的过程可能会比较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持谨慎乐观的态度,预计未来企业生产、订货趋于回暖,价格跌势趋缓,盈利趋于改善,出口增长将温和回升,用工和投资计划保持一定增长。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明年的预期好于对今年四季度的预期。
(二)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转型升级
十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企业的转型升级主要应当靠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研发投入。根据最新的统计,2011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8687亿元,投入强度为1.84%,比上年1.76%有所提高。其中,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R&D经费支出所占比重为75.7%。从特点上看,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变革是从重化工业和高加工行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产业转变。从国际经验来看,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比较漫长,尤其是在中国这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进行如此的转换,风险高于以往任何时期,因而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予以保障。
我国企业已经认识到研发投入的重要性与持续性。《201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认为今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7.5%,“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8个百分点,比2011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7.8个百分点。新产品销售比重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成效。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今年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4.2%,“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4.5个百分点,比2011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9.3个百分点。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企业经营者选择“增加创新投入”的比重高达60.8%,略高于2011年水平,位列第二。(2011年的排序也是第二,相应的数值为59.5%),这表明,面对当前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创新和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共识。因此,2013年企业的研发力度势必还会继续加大。当然,目前企业景气状况的下滑和盈利的减少,对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尤其是长期投入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展望未来,在已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大企业,且进入《财富》500强的企业已名列世界第二之后,我国企业未来的成长路径,必然要由外延式“斯密增长”转换为内涵式“熊彼特增长”,即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效率来实现长期中的可持续增长。
(三)兼并重组依然活跃
近两年,虽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依然活跃。汤森路透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占亚洲地区并购活动总额的28.7%,交易金额占全球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的5.4%增长了1.5%。中国企业参与的并购总金额达1542亿美元,共计2492项并购,较2011年同期的1414亿美元上升9.1%。其中,在能源与电力行业的对外并购比去年同期增长122%,反映出中国企业持续增加的能源和资源需求。国内并购占所有中国并购市场金额的60%,共1803项交易,总交易额925亿美元,这主要归功于材料和通信两大行业的并购整合,包括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3G资产。中央企业一直占据海外并购大头,但其海外并购一直遭遇重重阻力。今年以来,多家“中”字头企业并购案“夭折”,11月,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再添新门槛。2012年前三个季度,民企参与的海外并购数量占到总量的62.2%,首超国企,金额上只占15.1%,但民营企业所涉及并购资产类别范围更广,并不像国有企业那样集中在资源行业和金融领域。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领域已显现多元化特征。
展望2013年,兼并收购活动水平十分有望超过2012年。随着各产业“十二五”规划中相关并购重组细则的出台,企业进行并购融资将有实质性的政策支持。这意味着国内企业的并购还将提速。在国家“促转型、调结构”战略目标引导下,各个行业将通过兼并重组来聚合优势生产力,多个行业将迎来并购,在整合大潮中,那些同时具有规模、资源和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将首先受益。例如,钢铁、煤炭、水泥业要求增强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支持行业内大型企业集团的并购重组;药品流通、新闻出版业要求提出提高行业集中度、引导行业内企业跨区域并购重组。2012年5月以后,各个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落实“新36条”的促进民营资本进入的具体政策,这必将推动民营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并购活动。海外并购方面,欧美经济仍然疲软,中国企业出境并购将有更多的机会。毕马威的报告显示,海外并购的目的地仍会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其中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新兴能源等具有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行业会成为中国企业最关注的领域。中央企业依然会是海外并购的主力军。2012年出台的政策支持央企境外并购,其中,明确2013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编制重点之一,是境外投资及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支出,支持中央企业收购兼并能够实质控制、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国家急需的境外战略性资源以及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且对促进本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推动作用的境外企业。但中央企业海外并购需要淡化国家与政府色彩,更加具备市场化的形象。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高速成长
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务院于5月通过并《“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各地经济增长的带动力量。例如,今年前三季度,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207.74亿元,同比增长14.1%,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0%。到今年年底,重庆市战略性新兴及相关产业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5%。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各地产业选择趋同,短期内投资过度,产能过剩。
按照《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左右,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因此,2013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继续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201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关于“为实现稳增长目标,政府引导的投资应着力的领域”,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率高达53.2%,位居第二。据报道,上海浦东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将逾千亿元。深圳市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达1.5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将达到33.6%。2013年仍是企业大举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年份。鉴于前期的经验,企业将通过密切关注相关市场的变化,逐渐掌握市场主动权,把资金投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逐步构建企业的商业模式来控制风险,并不断完善产业的技术标准与体系,从根本上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需注意不要盲目给企业发展压力,而应当遵循企业成长与行业发展规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循序渐进地成长。
(五)管理仍将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
当前,对企业来说,成本压力一直是企业面临的关乎生死存亡的最迫切问题。在成本高企趋势难改的非常形势下,管理就成为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法宝”。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客观上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最为突出的事例是国资委于今年3月召开央企负责人大会,决定从今年3月起,利用2年时间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以“强基固本、控制风险、转型升级、保值增值、做强做优、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管理提升活动。不少企业已经纷纷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例如,属于央企的国电集团公司自今年3月以来,从四个方面全面开展管理提升活动:一是切实加强和改善基础管理,提高企业管理规范化水平;二是继续深化“双学”活动,坚决落实减亏扭亏措施;三是坚持从严治企,加强内控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四是狠抓开源节流、降本增效。集团公司成立了由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为管理提升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电力行业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市场营销;服务质量;价格策略
作者简介:樊瑞林(1979-),男,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300)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131-02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我国电力市场营销状况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电力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要加强对市场营销的重视。在电力市场营销中服务营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目前的电力企业需要强化自己的市场营销,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水平。
一、当前电力市场营销现状
当前,在商品营销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产品的质量,而且也要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优质的服务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电力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生产与服务是连成一体的,电力企业要想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在电力市场营销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但是从目前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来看,很多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还不是很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营销服务意识淡薄
由于电力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垄断地位,以往的电力市场广泛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电力企业的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自我优越感,没有同其他企业的员工一样树立服务意识。且企业的领导者对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指导工作时没有制定专门的措施对职工的服务意识进行培养,导致电力企业职工在工作中缺乏对优质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没有热情的工作态度,不能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为电力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互相推诿的现象,不能及时帮助电力用户解决各种问题。
2.服务系统设置不合理
在很多电力企业的营销过程中服务系统设置不合理,导致服务质量低下。部分电力企业主要是以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电力用户在办理各种业务时需要到电力营业厅进行办理,即使一些电力企业建立了自动化营销系统,但在营销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出系统的先进性,电力营销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设置比较复杂,没有根据电力用户的实际要求设置系统的各个模块,导致电力用户使用不方便,而且也浪费了电力用户的时间。
3.营销基础工作不扎实
要保证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需要充分了解电力用户的需求,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但从目前我国很多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来看,在对市场用户信息的了解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电力企业的营业档案不完善等等,这些方面的缺陷往往会导致电力企业对用电客户的需求不能及时的了解。另外,在电力营销服务过程中,很多电力企业不能及时将电力用户的电力使用情况传达给电力用户,发生欠费或者是电力故障时给电力用户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4.营销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要加强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提高其服务水平,就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营销服务队伍,但是从当前我国的电力营销情况来看,很多电力企业营销人员的素质不高是造成电力企业服务意识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电力企业中,营销人员的年龄较大且文化素质较低,在当前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不能合理使用一些新的设备和技术。同时,电力企业营销人员在地域中也发生了很严重的分化现象,农村地区的电力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同时他们的工资待遇也比较低,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给电力企业正常的营销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强化电力市场营销,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
1.转变观念
在当前形势下电力企业要想加强市场营销必须树立新的营销观念,因为在目前的市场营销中不仅包括对电力产品的营销,而且也包括对服务的营销,所以电力企业要树立服务营销的观念,对当前的电力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掌握电力用户的市场需求,同时,通过对当前电力市场的了解,对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也能产生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为最大限度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做好准备。另外,电力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还应树立竞争营销的观念,在营销中要加强电力企业之间的合作,从以往的对立逐渐走向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寻找发展的机会,从而形成共赢的局面。
2.完善电力营销管理
在电力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要加强对电力营销的管理,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市场中的各种情况,定期对市场进行调查,电力企业通过对调查报告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自己的生产计划,通过合理的计划使电力企业可以控制自己的发电量,这样不仅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对合理利用电力企业中的各种资源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电力市场营销全过程的管理,不仅在营销过程中给用电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在电力用户使用电力资源的过程中要加强保障措施的支持,针对电力使用中比较常见的各种用电事故,制定紧急防治预案,及时排除各种用电故障,从而为电力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3.采用价格战术
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电力用户除了比较重视电力产品的品质外,还比较重视电力产品的价格。电力资源是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国家对电价的控制比较严格,电力企业没有随便进行调价的权利。但是电力企业是电力产品的生产者,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还是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采用价格营销的策略。例如,对一些用电量较大的用户,电力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达到一定的用电量之后就可以给予一定优惠。电力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市场对电力产品的需求时段不同调整电价,用电高峰期的电价要比平常的电价稍高一些,这样有利于促使人们调整自己的用电时间,从而解决用电高峰期电力资源短缺的问题。
4.加强服务意识
在营销过程中要重视服务的全过程管理,包括电力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要对电力用户的需求进行考虑,采用正确的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在销售中,要实行一条龙的服务模式,给客户提供咨询,进行业务办理以及帮助电力用户了解用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售后服务中,需要注意收集客户的意见,及时解决电力用户使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在电力市场中加强全过程的服务营销,可以帮助电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为电力企业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5.加强培训,提高电力营销人员素质
在电力市场营销过程中,营销人员的素质对电力企业营销活动的有效性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提升营销人员的素质不仅能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同时也能保证电力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有序进行。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培训,帮助电力营销人员掌握最新的营销知识,使他们具备使用先进设备的能力。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提高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服务水平。
三、结论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电力企业要想强化自己的市场营销理念,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水平就应该转变观点,完善市场营销管理,合理使用价格营销策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重视市场营销中的服务水平,以此促进电力企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潘斌.基于竞合战略的电力企业营销策略[J].经济论坛,2010,(3).
[2]武博,蒋延理.探索现代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1,(29).
[3]周蓉芬.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力大营销[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4]侯丽燕.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与营销策略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2).
[5]赵萍.供电行业中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电力行业调查报告范文6
巩义是一个人口只有78万的县级市,2006年GDP却有242.68亿元,从1992年开始,巩义经济总量一直居河南省县(市)第一位,被誉为“中原第一县”。
巩义市一直就是一个工业重地,其中属于重化工的金属冶炼、耐火材料、煤炭电力、水泥建材等四个行业就占到全市工业的77%,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其中,水泥行业是巩义资源型、粗放型行业的一个代表。可以预测的是,它的枯萎,是巩义这类行业的未来命运。
渊源
整个巩义的乡镇企业发展,离不开水泥工业的“基础”作用。据当地官员介绍,巩义的水泥行业萌芽于70年代初,当时,离米河镇不远的郑州上街区有一个水泥厂,米河镇领导觉得办水泥厂应该不错,因为当地有资源,石灰石,黏土,铝矿石都不缺,而且技术上门槛比较低,于是就组织农民去参观学习,随后,米河镇出现了第一家水泥厂――“米河公社水泥厂”,当时规模很小,年产只有1.2万吨。
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改革开发的初期,大家都在寻找好的项目,看到了其他人做水泥生意比较好,技术含量不高,也比较好贷款,所以一哄而上,全部都上了水泥生产线。米河镇的水泥行业迅速发展起来。随后,整个巩义出现了大量的水泥厂,最多的时候,巩义大大小小有80多家水泥厂,年生产能力200多万吨。尤其是米河镇,最多时有58家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占据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市场,号称华夏水泥第一镇。
正是依靠水泥行业的发展,90年代末到2000年初,米河镇连续4年综合实力拿了第一。
米河镇飞速发展的水泥行业也刺激了巩义市的其他乡镇,1999年,巩义市乡镇企业局完成了一份名为《巩义市水泥行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报告称,巩义市水泥行业经过由小到大的发展和整顿、改造,成为全市乡镇企业的一大支柱产业,1998年全市拥有各类水泥企业64家,从业人员1.1万人,设计年生产能力达到420万吨;1998年水泥产量395万吨,创工业产值6.5亿元,上交税务2279万多元。其中米河镇占据了很大的部分。
在水泥行业开始萌芽发展时,另一种资源型、粗放型的产业也正在形成――耐火材料。那时,每年仅通过铁路外运的耐火材料就超过了100万吨。火车站到处堆放的都是等待外运的耐火砖,铺天盖地的耐火材料,简直就是巩义火车站的标志。
其实,水泥、耐火材料仅仅是资源型、粗放型的巩义传统工业的一个缩影。巩义市在近代以来一直就是一个工业重地,凭借着以前的民族工业基础和资源区位优势,巩义的工业经济从“五小工业”起步,最终成为河南最发达的县域经济。巩义市委领导介绍:巩义的工业产值占到三次产业总产值的73%,比例明显偏高;其中属于重化工的金属冶炼、耐火材料、煤炭电力、水泥建材等四个行业又占到全市工业的77%,经济结构相对单一。
影响
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开始显现,很多乡镇企业都是从家庭作坊起步,受到乡土感情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企业大部分散乱分布在田间地头,以至于形成“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壮观景象。部分乡镇晴天也是灰蒙蒙的,像下了大雾一样,大白天开车也得小心翼翼。
1999年,巩义市乡镇企业局做过一个调查,认为当时的水泥行业面临很大问题。首先是企业小而分散,企业技术工艺落后,产量低,质量不高,且争原材料、争市场,难以形成产品和规模优势。另外,这些企业污染严重,成为影响水泥工业发展的因素。除了这些,各大企业负债率高,负担重。当时全市水泥行业负债率达到60%,仅米河镇水泥企业负债总数就达3.5亿元,除了银行外,还有一部分群众集资。水泥企业微利,而若要停产,则损失更大,使水泥行业当前生产运行极为困难。
1994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关停一批小水泥企业,根据要求,巩义将关停小水泥企业20―22家,据巩义市乡镇企业局估计,关闭以后,直接的经济损失包括固定资产,金融资产和群众集资将近6个亿,而财政将减少收入400万元。同时会使得3500人的企业职工和近万人的原材料开采、运输人员失去就业场所,重新返贫。而且,使企业债务悬空,造成金融资产和群众集资款损失。
2004年,国家再次加大对资源性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逃”过上轮宏观调控的老厂准备上马新生产线时,却又再次遇到了国家宏观调控这个“天灾”,米河镇的传统水泥工业一时去路彷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巩义市的一位主抓工业、环保的副市长和环保局有关领导到米河镇关闭一家小水泥厂。正当他们在厂里做相关负责人的工作时,情绪激动的厂长用一条粗大的铁链子把大门锁住了,“你们说关就关了吗?谁敢关我的厂,谁就不能出门。你们关了走人了,我这里咋办?”
但最终号称“中华第一水泥镇”的米河镇,2006年底,水泥厂只剩下15家,米河镇党委书记阎红涛“非常痛苦,毕竟是税源。”90年代,水泥行业占米河镇全部财政收入的45%,但在200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7%。
同样处于困境中的,还有该镇一些生产电解铝的企业,同样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这些电解铝企业在2004年上半年就出现了严重的全行业亏损。
显然,巩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暴露无遗。
巩义市委领导认为,这些不正常的经济结构制约了巩义的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也使得巩义更容易遭受宏观调控的风浪。“分散的布局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区域分工协作无从谈起,也给环境污染治理造成了较大的难度。这种情况促使我们必须图变。”巩义市委主要领导说。
调整
巩义官方人士认为,与沿海发达县市相比,巩义的差距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过重,轻工过轻,其重工业比例高达90%以上。其中仅金属冶炼、耐火材料、煤炭电力、水泥建材四个行业便占到全市工业的77%。其次是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较为突出,离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仍有不小的差距。
幸运的是,巩义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下大气力改变。
从2002年开始,巩义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可谓煞费苦心,首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对新确定的21个行业中的13个工业经济,按照“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思路,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原则,优化结构、扩量提质、节能降耗,强力推进各类产业发展。
另外,加快园区建设步伐。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支持豫联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围绕发展煤电铝一体化、机电一体化、高档耐材等产业群体,努力打造国家级铝加工基地、耐材产业基地和具有全省领先水平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强市。
三是突出项目带动。加快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点项目,以项目促调整、促提高、促发展;狠抓大项目的培育、引进和建设,并积极储备一批新项目,为今后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强化科技创新。以“三个一百”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继续完善铝加工、耐火材料、净水剂、水刺无纺布四个行业创新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机械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整合机械企业资源,加快推进机电一体化,坚决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联姻”,努力实现由“巩义制造”向“巩义创造”的跨越。
一个例子是,米河镇高庙村的高凯和高辉兄弟俩,在水泥厂被关闭以后,和华南工程学院联合,建立一个新厂区,生产一种氢氧化铝的材料。
但资源性、粗放型的行业目前毕竟是巩义的支柱行业,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而改变的过程也显得任重道远。2007年7月,巩义市经贸委出具的《200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显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该市支柱产业仍然是资源性主导产业,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低技术含量的居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结构调整任务还比较艰巨,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比较脆弱,上半年该市新上项目的80%为传统产业和资源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