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软件工程行业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软件工程行业分析报告范文1
教学手段
由于软件工程的理论和项目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需要利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现代教学
手段的应用有效地将高等教育方法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是提高学生课堂接受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软件工程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传授的知识更形象化,不枯燥,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知识内容上有许多需要用图表说明的内容,如软件行业的企业组织结构、瀑布模型、用例图、软件结构图等,可以清楚地让学生明白程序的流程和功能,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在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的时候,使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使整个的设计流程一目了然,对角色,情景,封装这些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的专用词语,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和应用。
(二)案例教学
1.学生熟悉项目背景的案例。这样的案例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多增加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成功的企业软件开发的案例,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学生考试系统、学生选课系统等。
2.国外经典案例。运用这些案例,使学生认识到软件行业的国际先进水平。借鉴国外软件开发的经验和方法,通过介绍这些经典案例,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流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先进的软件理念和规范,可以为学生步入IT行业奠定基础。
3.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酌情引入相应的软件开发实例。重点讲授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同时围绕中心的问题或者是中心环节适当加入软件开发实例,重点强调开发软件的各个环节步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随堂消化所学习的知识,并加深知识的强化与了解。
4.注意正反案例结合使用。软件开发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开始,每一个阶段都有失败的风险。对于成功的软件系统,应多方面分析其功能、资源、时间三大关键因素,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对于失败的软件系统,也应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失败的主要原因,从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这样能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客观认识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三)讨论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共享的优势开展讨论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设计一个软件系统,师生可以随时课堂上交流、探讨。由学生自选题目认真的完成每一次课外作业,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到需求分析,到详细设计,自己完成不能抄袭。这个方案在以前的教学中实验过,学生在课堂上非常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的看法,非常的成功。学生的成绩公开透明。通过这一系列手段,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让学生思考,使得课后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软件工程课程的兴趣。讨论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课程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通过这种讨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兴趣。如给出IT企业软件开发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分析,也可使用辩论的形式,对技术和应用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明确的看法。为有效地发挥讨论教学的效果,应对讨论教学作充分准备。如在进行讨论课之前,应提前将讨论题目告知学生,让学生能在讨论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出现冷场的局面;教师一定要对讨论内容有较深入的认识,才能在讨论中起到牵引、组织与控制的作用。在讨论课结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对讨论内容作出总结。还可将讨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实践中,将多种教学方式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收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及团队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的能力。
教学方法
软件工程的实践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学校的软件工程课程一直都没有加入实践的内容,只是片面的讲解理论知识。为了改善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新加了一门软件工程实践课程。选择了两个典型的软件公司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把软件工程的每个阶段都自己动手做一遍。这里包括可行性分析报告、需求分析报告、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的设计说明书、软件的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断点的测试等,使学生扎实的把软件开发的每一步都自己动手做一遍这样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扩大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成果。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就要布置课程设计题目,一般选用学生较熟悉的开发项目,如学生选课系统、成绩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考试管理系统等,可以使需求分析简单一些,使初学者不会望而生畏。考虑到开发的难度和培养团队精神,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个组织能力及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可以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客户、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人员等角色。让学生感觉到像在软件公司里一样。在讲授课程相应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完成自己所属课题的相应部分,要求学生课后去相关部门进行数据收集,然后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及设计,作出自己系统的设计风格。带领学生完成一个开发过程,最后开发出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可运行的软件系统。课程设计不仅是软件工程实践的一次模拟训练,同时通过软件开发的实践,使学生积累经验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开拓思路,培养工程设计能力。
结语
软件工程行业分析报告范文2
关键词 软件工程;TAP;教学模式;项目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51-03
软件工程学是一门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1],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在专业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采用“理论教学为引导、案例分析为基础、项目实践为关键”(简称TAP)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的一般过程,扎实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软件工程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
(一)课程特点
一是综合性强。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前提是要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系统原理、离散数学、数值分析、数据结构及算法设计、数据库原理和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等前导基础课程。学生只有掌握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才能综合运用理论和方法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高质量的软件。
二是内容更新快。软件工程是一门发展极为迅速的学科,从1968年软件工程早期定义提出后,近五十年来,不断有大量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出现,相关知识点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了教材的更新速度。软件工程的授课内容应随着需求、应用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出现而变化[2]。
三是实践性强。该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要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的开发实践中,并且只有在实际项目中才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并使其领悟软件工程的真正精髓。
(二)教学要求
软件工程适用的教学模式由课程的专业性质、理论体系和应用领域决定。首先,在当前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既不等同于培养软件开发高级阶段的系统分析师,也不是培养刚入门的初级程序员。其次,该课程作为计算机系统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设计等的后续课程,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程序开发技能后,进行毕业设计和以后具体软件项目设计和实施。就课堂训练而言,要教会学生如何在软件项目运行管理中避免失控、在软件进度的跟踪过程中防止偏离既定设计目标、在面临计划的突变时能协同开发团队顺利地调整阶段目标等,而不仅限于让学生掌握一般工具。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创建“理论教学+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的教学模式便成为现实所需。
二、TAP教学模式内涵及运行
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本文提出的TAP教学模式是指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引导(T:Teaching)案例分析为基础(A:Case Analysis)、项目实践为关键(P:Practical Training),具体见图1。
(一)课堂理论教学为引导
软件工程课程课堂讲授内容主要包括:软件工程概述、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和软件管理等。在讲授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采用启发式讲授、引导式提问和互动式讨论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对课程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基础知识,理解重要概念,了解软件开发模型和过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软件工程课程的讲解还应包括在具体案例分析和实践之后的重点、疑难点、盲点的分析和总结,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提问式和讨论式的讲解,以便学生能更系统、更全面、更感性地掌握该课程的知识。
(二)案例分析为基础
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是从大量的软件开发案例中总结出来的,可借助真实的、经典的和学生使用较多的软件作为开发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快速地与实际应用接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基于Android系统的手机游戏开发等案例的分析,使得学生对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工作有一个深刻直观的理解。
一是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阶段。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可行性研究的经济、技术、操作和社会及法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假设学生自己作为用户,引导其思考会有哪些需求,如何进行需求分析,怎样生成报告等。
二是实施阶段。第一,结合案例的特点和开发策略,了解软件过程中喷泉开发模型,并讨论若用瀑布模型、原型化方法、增量模型和螺旋模型等进行开发,其过程有何异同。第二,重点分析该软件的架构设计、详细设计及设计模式。第三,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理解软件可维护性的重要性,及在课堂进行该软件的黑盒测试,对软件测试形成直接的感性的认识。
三是项目管理阶段。通过该软件的案例分析,充分认识项目管理在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各项活动中的重要性。
(三)项目实践为关键
1.企业实践
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互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本专业已经与多家软件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邀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走进课堂,分享业界的开发技术和实践经验。学生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使用当前主流技术和敏捷开发方法,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探索兴趣。
2.课程同步实践
在引导式教学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同步开展课程实践活动,使得软件项目管理贯穿于课程同步实践,从而全面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实时结合。以基于Android的手机游戏开发作为软件工程课程同步实践项目。
首先,可行性研究、需求调研和需求分析。学生组成3~5人的开发小组对基于Android的手机游戏进行调研和可行性的实际分析,编写《可行性报告》和《需求分析报告》。
其次,软件设计,主要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本实践项目的概要设计中的系统结构设计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在该阶段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内聚和耦合的概念,并指导学生进行模块划分。在详细设计中,各小组成员根据模块的分工,确定各自负责的模块。在游戏类的详细设计中,界面设计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也需对软、硬件接口、模块接口进行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设计。
第三,实现和测试。程序实现是大多数学生的难点,也是项目实践的关键点。基于Android的手机游戏采用的技术方案为Android +Java+SQL Server。在实践过程中,需对Java相关知识进行复习,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进行代码的编写和调试。测试阶段由不同的开发小组人员进行交叉测试,分别进行白盒和黑盒测试。在时间足够充分的情况下,由开发小组人员编写测试代码,进行白盒测试。通过这两种测试方式,找出游戏中存在的错误,并写出相应的《测试报告》。
第四,软件维护。各小组把完成的手机游戏软件安装到本小组人员的手机上,一旦发现问题进行及时维护。通过使用自己编写的软件,让学生体会软件健壮性和维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效果
(一)学生评教
近三年来,采用TAP教学模式对软件工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效果显著。《软件工程》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给教师的评教分值逐年上升,见表1。
(二)社会评价
软件工程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计算机软件项目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软件工程学方法和思想的引导,注重计算机软件与应用领域知识面深度和广度的拓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能力。在企业实践中,以项目实战为导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反馈。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的软件工程能力比较突出,毕业生到了新的“实战环境”后,其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塑性等方面都表现优异,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成都理工大学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编号:13JGY68,主持人:胡文艺)
参考文献:
软件工程行业分析报告范文3
1.具有计算机类或财经、管理类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2.主任(副主任)应具同级副职任职2年以上或下级岗位任职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3.应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知识要求:
1.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掌握烟草专卖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及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熟悉有关保密法规。熟悉本系统生产经营环节及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
2.了解烟草业务流程、标准化、安全技术、计算机、专利、技术经济分析及技术行政管理等知识。了解国内外烟草行业科学技术进步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能力要求:
1.理解判断能力:能准确理解、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上级指示精神。能对北京烟草信息化发展方向提出分析判断性意见。
2.组织协调能力:能组织本部门人员共同参与业务工作。能协调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关系。
3.语言文字能力:具有草拟、审核指导性文件、专题调研报告 和技术论文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素质要求:
1.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工作细致认真,能承受很大的工作压力。
2.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锐意创新的积极性。
软件工程行业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信息工程监理;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一种由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共同合作,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地融于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1]。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逐渐被大家认可,在信息工程监理行业产学合作教育北京联合大学走在前列,在合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完成产学合作教育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教学体系设置[2]。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些丰富的成果,也有一些缺陷和不足,结合实践成果及经验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
1产学合作模式实践及效果
近年许多高校确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定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也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模式[3]。北京联合大学在信息工程监理行业进行了多年实践和总结,紧扣社会对信息工程监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促进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的改革;做到教学、实验、实践三个环节之间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工程项目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合作教育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及进入社会架起桥梁,加强产学合作,改变教学培养模式和方法,是学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从2003年北京联合大学开始与信息工程监理企业进行合作,合作培养流程如图1所示,采用观摩实习、合作讲学、教学培训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合作模式,完成了信息工程监理项目和学生及社会人员信息工程监理人员的培训、课题研究、标准制定。毕业生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行业获得较好反响,他们在监理企业已得到很好的发展,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项目经理独立带领团队完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项目。学校与监理公司的合作已经走上良性循环。大量的信息工程监理企业主动要求跟北京联合大学合作,结合“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承担了《信息工程监理与软件测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合作教育教学方法。课题组结合信息系统专业方向,以及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和软件测评行业人才需求,研究产学合作教育教学可行性、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实践的内容和方式。
2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多年延续的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它的弊端,主要包括:
1) 学生学过几乎所有信息系统工程涉及课程,但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各门课程联系不起来。学生学完与信息系统工程相关的各门课程后,仍没有一个系统和整体的概念,这与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学计划设计有关。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基本按照教师按教学任务完成各门课程的教授及相关实验和实践。学生缺乏实际项目知识,缺乏对项目或信息工程系统认识,不能把信息系统工程知识有效地链接起来。学生到信息工程监理企业后,直接进入工程现场或完成信息工程监理文档管理工作,才开始接触项目、认识项目。目前,学校需要调整信息系统工程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方案,加强实际项目的锻炼,以满足信息工程监理人才需求。
2) 学生没有实际的项目实践,动手能力差;达不到整体项目的理解,各层次能力均处于初级。主要原因是每门课程的实验及实践都停留在简单的知识练习,实验和实训内容设计得不到重视。而且大部分教师没有实际的项目经验,设计的实训案例深度和真实度都不够。需要综合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设计综合性、系统性的项目完成知识的综合、技能的锻炼、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的训练。
3) 学生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及团结协作观念不强。在实际工作中,适应能力、创造协作能力是每个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仅通过知识讲授和课堂教学,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强化和训练。原因是教学过程中对这部分能力培养教学欠缺设计。完成课程学习、实验、实践都是简单的考试或任务分工。要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需要课堂内外强化实践活动,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支撑。
3实践环节教学设计
信息工程监理人才培养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的模式来设计。知识是信息工程监理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信息工程相关理论和知识结构,要求通过科学的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来实现知识的传授。这部分知识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中间件、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测试、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等。能力主要包括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档写作能力等,要求通过试验、实践、培训等方式来学习。素质是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新技术学习钻研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字功底,优秀的市场拓展、项目协调和谈判能力;丰富的市场营销能力等。素质培养和提高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要求通过设计专门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完成此类能力的培养。
结合产学合作模式的实践过程及遇到的问题,设计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产学合作模式的良性互动,这是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信息工程监理实践教学环节流程如图2所示。
结合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学院对教学方案进行了改革。依据教委教学,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课时不变,合并了部分专业课程,如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和“软件工程”进行合并,理论课程课时由60学时加为74学时。将所有专业课程的1周实训也进行合并,设置为“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3周72学时,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约为1U1比例,同时理论课程的教学都依照实践任务为主线进行模块设计。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128学时的讲学按照语法、实验、模块任务和综合任务设计进行分配,比例为2U3U3U2,模块任务和综合设计任务的设计都是依照实训任务设计。各门课程的衔接和协调基本按照完成实际项目为目标来设计,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学和实验都围绕实训任务来进行。通过课程讲学、实验、实训完成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概要及详细设计、系统测试和初验、系统试运行和终验。
课堂教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软件项目管理及文档写作、信息工程监理、软件测评等)联合备课,协调整体培养目标,为后期实践或实训的执行作好准备。课堂讨论要求围绕信息工程监理现状、发展及常见问题进行,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图2显示,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 教学项目能力训练。教师准备好项目素材及资料、以实际的项目为题目,有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学生分组讨论和理解项目文档,按照项目的要求完成系统的开发(积累软件开发能力、工程能力,消化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在信息工程监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实验及实训,将学生按小组、分角色完成信息工程监理模拟活动,巩固信息工程监理的理论基础、熟悉监理流程和程序,巩固和综合软件项目管理、项目文档写作、软件测试、信息工程监理等课程知识。合作企业提供详实的案例内容,在有项目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讨论案例素材,加深对项目管理知识的理解。
2) 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通过展开程序设计大赛、项目设计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开放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平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 项目实践能力训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仅通过课堂讲学及课堂内实践教学进行前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是不够的,需要通过课堂外实践教学来强化。课堂外实践包括参加相关行业会议、信息工程监理讲座、监理现场观摩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师关注信息化相关行业或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行业会议,了解行业发展实际动态、前沿方向。学生结合专业和学习内容确定自己的方向,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邀请行业专家、有经验的项目负责人来校讲座,不一定局限于信息工程监理,涉及信息化工程行业都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和现实工作的了解。监理现场观摩实习要求组织学生到监理现场观摩实习,包括通信工程、系统集成等项目,了解信息系统建设流程、信息工程监理流程。顶岗实习要求挑选优秀的,有志从事该行业的学生参加实际的岗位锻炼,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
4结语
北京联合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笔者结合信息工程监理行业提出了产学合作模式,设计了信息工程监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强化项目驱动的实际训练,缩短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信息工程监理企业用人需求的差距,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参考文献:
[1] 佟建新,张冰峰. 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信息工程监理与软件测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R]. 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会,2010-03.
[2] 罗三桂,张俊平,董黎,等. 以专业教育评估为导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08(5):37-40.
[3] 刘伟. 实践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9):123-127.
Design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 Project Surveillance Based on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Model
ZHANG Bingfeng, TONG Jianxin, ZHANG Yuxiang
(Information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软件工程行业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软件测试;高职;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6-6433-02
Curriculum Design of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 of Vocational Colleges
YU Hai-hong
(Nanjing Colleg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8,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testing is the key to 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 which is throughout the software life cycle. At present,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s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whether quantity and quality. Based on this statu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o bring up rapid induction talent of the software testing for the enterprise.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vocational; curriculum design
1 课程设计背景
软件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小到生活中的家电、电子消费品,大到国防、航天、医疗领域的精密仪器,软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随着软件功能的增强和应用的扩展,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软件的质量和生产率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已经成为软件企业规范管理和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绊脚石。
1.1 软件测试的重要性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规范了软件开发的过程,是生产最终能满足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的保障。软件工程中提出了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将软件开发分阶段有序进行,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得以保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软件质量正确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完整的需求、正确的代码和最少的缺陷。软件测试就是在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这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是软件质量的安全副驾驶。通过必要测试,软件缺陷数可至少降低75%,而软件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350%。软件测试工作对软件项目的重要性,从今天诸如微软这样的软件巨擎的人员架构上就可见一斑。如今,在微软内部,软件测试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的比率一般为1.5~2.5左右,即一个开发人员背后,有至少两位测试人员在工作,以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
1.2 软件测试现状
目前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机构认识到测试的重要性,并且成立了专门的测试机构,如QA小组,并且配有专门的测试人员。软件测试的过程也由最初的后期调试上升到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测试的重要性和规范性也不断提高。
软件测试的方式也开始由手工向自动化测试方向转变,自动化测试工具在测试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诞生了很多自动化测试工具,诸如:QTP,Winrunner,Loadrunner等等。软件测试的蓬勃发展在促进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将软件产业带进发展的新时代。
1.3 软件测试人才供给不足
据前程无忧招聘网统计,目前,国内120万软件从业人员中,真正能担当软件测试职位的不超过5万人,软件测试人才缺口已超过20万并向30万大关急速挺进。在中华英才网近期的2010十大热门职业中,软件测试工程师也位居三甲之列。
2 课程设计目标和原则
高职教育的内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再培养成本低,能够快速切入工作领域的蓝领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应用能力的实用性人才。
软件测试工程师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高级测试工程师。高级测试工程师不但需要掌握测试与开发技术,而且要对所测试软件对口的行业非常了解,能够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2)中级测试工程师。中级测试工程师要能编写测试方案、测试文档,与项目组一起制定测试阶段的工作计划、能够在项目中合理利用测试工具来完成测试任务。3)初级测试工程师。初级测试工程师的工作通常是按照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测试,检查产品是否有缺陷。
根据高职学生的能力特点,应该把高职学生定位在初级和准中级测试工程师,具有一定的设计方案的编写能力,能利用测试工具完成一定的测试任务,并能够执行功能测试。整个课程的重点是软件测试岗位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概念的建立;软件缺陷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用例设计;典型测试工具的应用;对于典型系统的测试方法。
3 课程设计
基于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工作性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在高职院校开展软件测试方向课程,应分为三步走:第一,掌握一门软件开发语言和一种数据库应用技术,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概念。开发语言的逻辑都是相通的,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门语言的学习来建立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概念。第二,了解软件开发的过程,软件测试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只有对软件开发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软件测试的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更完整,更有效,更加节省成本。第三,掌握一种自动化测试工具,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庞大,测试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越来越规范,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职高专类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动手能力,特别是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方向学生的培养,单单靠课堂上有限的理论课程是很难建立对系统开发和测试的直观认识的,所以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实训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必须有所保障。基于以上分析的这些特点,设计如下培养方案,以下设计每个环节都分几个方向,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学习。
3.1 认识测试环境
学生首先应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对当前比较流行的操作系统和简单的网络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测试环境这一环节的内容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如表1。
3.2 培养编程思想和数据库应用能力
无论从事软件开发还是软件测试,都必须掌握一门开发语言和数据库应用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和对信息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编程语言基础众多,结合学院软件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本文仅提出了.Net方向和Java作为参考。如表2。
3.3 软件测试的巩固
要成为合格的软件测试工程师,首先要对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有所认识,因为软件测试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无论做软件开发还是做软件测试,在当前都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所以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在软件行业显得非常重要。如表3。
3.4 通过实训项目提高测试能力
了解软件测试的管理组织模式与实施过程。能运用所学的软件测试技术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报告发现的缺陷,并给出测试结果和质量分析报告。这个模块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实际的信息系统之上进行,通过实际项目掌握实际工作中开发和测试的流程,使用相关工具,提高测试能力和积累软件工程师经验。如表4。
4 小结
软件测试工程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耐力和毅力,所设计的课程内容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也要尊重当前的市场需求,所以本文只是宏观上的设计,鉴于教学实践的积累,软件测试专业的课程设计会被不断的充盈和完善,反过来,这种宏观上的课程设计为具体的授课提供依据和指导。
参考文献:
软件工程行业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89-03
一、软件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预示着软件专业人才在今后几年信息化建设中将越来越受到行业、企业的重视。2011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进一步体现了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导向作用,奠定了软件行业新一轮的增长基础。
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我国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伴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探索过程:第一阶段,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萌芽。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及硬件系统的发展,我国早期软件专业人才大多是通过国外留学、国内数学及相关专业人才转型而来。这一阶段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多依赖于学校及科研机构。第二阶段,软件专业的设立。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对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通过大量的调研论证,开始开设专门的软件技术专业,从而促进了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第三阶段,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高速发展期。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大量IT企业的出现,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和舞台。一方面软件专业技术人才的供不应求,另外一方面高等学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数量有限,从而催生了一大批培训机构。在学校方面,国家通过设立专门的软件学院,加大对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培训机构通过初期引入国外(如印度、美国)先进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联合人才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国内众多培养机构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而形成自身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第四阶段,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期。随着众多高校及专门性的软件学院的出现,以及大量培训机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大量软件专业人才涌入社会。同时,国际互联网泡沫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软件行业的高速发展,于是引发了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迷茫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后,经济及行业的发展促使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一些实力强劲的学校及培养机构得以生存和继续发展,为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大的方向来分可以划分为两种:其一是以学校为主体,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下简称学院模式);其二是以软件培养机构为主体,通过引进软件业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培训机构完成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这其中有以课程为主体的短训机构,有以行业岗位需求方向为主体的长短结合的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培训模式)。
1.学院模式。学校作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为软件行业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容置疑。作为经过国家批复设立的软件相关专业,在经历了初期的借鉴国外成熟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消化吸收后逐步形成自身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历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①第一阶段,软件人才培养主要以大专以上层次为主,由于这一阶段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软件技术专业,因此这一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在我国还很落后,也制约了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②第二阶段,随着软件技术专业的设立,人才培养有了相应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在借鉴国外成熟的软件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这一阶段由于师资力量以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制约,使得学校培养人才与行业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③第三阶段,在行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师资力量、实训条件的不断改善下,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专门性软件学院的开设、社会培养机构的出现、软件相关企业大量涌现,为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推进了我国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这一阶段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不高。④第四阶段,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这一新的高等教育类型,为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职业院校更加突出校企合作方面的人才培养,行业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企业顶岗实习、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企业工程师参与学校教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软件行业的发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培训模式。软件培训机构的出现也是在我国软件行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所出现的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院模式培养软件专业人才方面的不足。首先,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快速的增长,而单纯依靠学校的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加上软件行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的进入,为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其次,在我国由于国情的原因,学院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校企之间沟通不够,导致学校在培养周期、人才质量上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加上学校因师资、实训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很多高校培养的人才重理论而轻实践。再次,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能够更快速抓住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实时调整培训课程内容,将真实项目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得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同时,灵活的学制、明确的针对岗位能力要求设置的课程,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空间。而培训机构依托软件行业,利用在师资、教学、实习、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为培训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通过聘请软件企业拥有丰富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完成软件专业技能的培训,利用自身行业人才需求网络完成学习实习、就业工作,学生对口就业率的保证也为其生存提供了保证。
四、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软件行业发展的逐步成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但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熟练程度的掌握也在发生着变化。软件企业需要的不再是仅仅掌握理论知识的人才,他们更多希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职业综合素养较高的专业人才,甚至他们更加看重人才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于是,在以上两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兴起了一种新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依靠高校在办学经验、教学管理、教学场所、大众认可的学历教育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培训机构,在师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为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从规范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来看,这一新的培养模式将会成为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也将会促使校企之间更加深度合作,弥补我国教育资源在分配上的不足,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学校对人才进行培养,为国家人才培养高质量的软件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历程,而培养模式的变革也为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转型起着催化作用。在直“十二五”建设期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调整,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发生变化,而校企之间更加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为行业发展、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等方面提供更加牢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继会.工业软件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报告[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2]涂刚等.高职软件专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1,(3).
[3]李思莉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4]朱彬等.软件工程专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01).
[5]付勇智等.普通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