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思想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思想的看法范文1

隋抱朴的这种儒家形象的发展与当代的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品的发表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在80年代人们都有着一种发展的渴望,人们是这样,国家更是这样。随着的召开,国家的发展也是走向在一种全新的模式,改革开放也在思想上为我们提供了保证,新的事物的出现,人们的思想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看法。人们开始对社会的发展尽心思考,这也就产生了对社会发展的不同的思想。而隋抱朴的这种儒家的思想就是作者对社会的发展找到的新的答案,也是当时的寻根一派的对社会的不同的看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寻找不仅仅是对社会发展的道路的一种寻找,也是对我国国民在思想灵魂上的一种寻找,这是起到了双重的作用的。隋抱朴儒家的思想得到认可,也是读者对种儒家的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的一种认可,也在思想上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一种范本。时代的因素在当时是主要的因素之一。隋抱朴的这种儒家思想在深刻的内涵上也是存在于当时的这种社会的基础的,社会已经不仅仅是需要一种新的启蒙,而是在合理的生活的轨道上找到以往合理的生活思想规律,这对于人们来说是相当的重要的。而作者张炜也通过隋抱朴的儒家思想的认可得到新的确立。在当时那个近乎疯狂的80年代,人们的思想经历的是当时最活跃的西方的影响。这对于文学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到作用。而且我们也看到这种新的儒家的思想与时代的发展也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内容,在一方面这种儒家的思想丰富了社会的存在的思想,而在另一面社会的整体的发展也为儒家思想的存在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只有一个开放的社会思想的包容的力度才会得到增加,这是在80年代的一种很好的体现。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学的发展的,文学的发展更加的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而且社会的思想的力度也深深的制约这文学的这种发展。隋抱朴的儒家的思想的也是在这一层面看到的社会的文化的一种显现。在80年代的寻根文学里我们不仅仅看到的这种对儒家思想认同的一种,这仅仅是当时的一个某方面,也是寻根中对社会的发展进行儒家解释的一部分,许多的作家还把社会的发展的看到的是道禅文化,还有楚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对社会发展的合理的解释,这也无疑构成了寻根文学的多元化的发展。

二、隋抱朴的儒家思想与自己的深刻的矛盾性

隋抱朴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染的人。他的名字就来源于“抱扑见素,少私寡欲”的儒家教义。他从小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中国传统文化是最不讲人性的,把人的正常的视为消极的东西,把社会的理知规范视为神圣的完全积极的东西。在这样文化背景下的隋抱扑,注定了成为方面的悲剧人物。隋抱朴首先是一个人,就必然有人的七情六欲。妻子桂桂死后,小葵是第一个闯入他生命的女人,也是他一生钟爱的女人。面对小葵的约会,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他最终“突然转身向着河滩跑去了。他像要扑向一个什么东西,没命地奔跑,嘴里同时还发出谁也听不清的咕囔声。”从他的这几个动作,足可以看出他对小葵的情感是多么的强烈。之后,由于被小葵嗅过手掌,常常睡不着觉,要不就做梦有人来捧他的手掌,他曾无数次偷偷伏在小葵的后窗上。小葵经四爷爷点头嫁给李兆路,使得隋抱朴彻底失望,可他内心的渴念一分未减,受尽了折磨。在李兆路外出当盲流的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抑制不住内心火一般的热情找到了小葵。李兆路的意外死亡,给隋抱朴带来了堂而皇之接近小葵的机会,但是,他所受的传统教育使他充满愧疚,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情感要求。小葵盼望并期待着隋抱朴走进她的生活。一次在蓖麻地里的相见,小葵渴望抱扑能在众人面前堂堂正正地直面他们的关系,然而小葵失望了。正如书中所写的“:那一天,抱扑没有站起来,也许就在也站不起来了。”“爱是人性天国的核心,是这个王国中最活泼、最美丽、充满生命的根本因素”,然而抱扑与小葵的爱却走到了尽头,不是因为不爱,却因为抱扑的特定文化和特定性格。隋抱朴的心灵深处,强烈呼唤一种火一般的爱情。他有时表现出一股勇于进取的力量,一股往着高处涌流的狂奔不息的热血。但是,另一方面,又有传统文化留下的巨大投影,困扰束缚着他,一种儒家的教益充斥着他的内心。他的出身,他的原罪感,他所受的传统教育使他背离了自己的情感要求。他的内心世界充斥着矛盾,充满着各种可能性,使他有时倾向于情感的天平,有时又充满着自责、忏悔的矛盾心态。人类“缔造的文化体系,表现了人类对善的追求,但是,也处处有伪善的部分加在其中,与真实的善的追求形成对抗的力,因此,在人的文化欲求中,总是接受着祖先文化遗产的双重积淀,这种复杂的情况也使人的文化追求体系本身又有两种力的拼搏。”文化的虚伪成分无情地摧残着抱扑的身心,人为地强迫他熄灭自己的欲念。社会理知规范无情地征服了他的情感,这个征服的过程是充满着灵魂的惨烈的战争的。隋抱朴是一个意志力很强的人,他可以忍受形而下欲求的折磨而从形而上的欲求中得到些许满足,如苦思冥想。他有一种大爱之心,这使他往往陷于有所爱而不得所爱的深刻矛盾之中。闹闹,一个洼狸镇最妩媚的女人,她心中一直爱恋着抱扑。闹闹对抱扑的火热感情,抱扑这个充满大智慧的男人,他不可能感觉不到;但在几次心灵的颤动后,他以冷静的面孔,不敢直视的目光,面对这位活力四射的姑娘。小葵的再嫁,能否给他一次机会,做一次自己情感的主人,使闹闹不再成为第二个“小葵”呢?传统文化在隋抱扑的世界中,好象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这个幽灵断送了他一生的爱情,一生的个人幸福;但同时,也因为这个幽灵,使他怀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知识分子情怀。从这一点上来看隋抱朴也是具有常人所没有的毅力,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内在的赋予他的坚毅的品质所在。

三、隋抱朴的儒家文化思想具有的现实的意义

隋抱朴的这种儒家思想对现在的社会具有着广泛的现实的意义。在现在的社会发展的今天,隋抱朴这种儒家的思想是我们所应该具有的,这有利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的会更好的发展,因为儒家思想主要的行为是与人为善,这样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才能看到社会的发展的有利的一个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的社会已经改变得太多,这样的社会可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人们的深层次的交往,隋抱朴的这种儒家思想的善良是我们的榜样。眼看到了自己家里的不幸,也看到了社会的不幸,这样在隋抱朴的身上就埋下下了善良的种子,看的不幸的事情多了就得到了自己内心的净化。这在巴金的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这方面无疑与巴金存在这很相似的方面,巴金在城墙上每天看见杀人,心中也就有了对社会更加深刻的了解。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隋抱朴的这种不幸的发生也为其带来了观察社会的机会,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沉淀。人的生活经历这许许多多的事情,这种磨练也是对隋抱朴这种儒家思想形成的关键的因素,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迪。作家张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我们看到了时候的残忍,也看到了的无情的存在。这些深重的苦难都被隋抱朴所承受下来,善良背后的儒家思想的存在。此外在书中还有隋见素、隋含章、赵多多、四爷爷、隋不召等人物的描写,更加衬托了隋抱朴的儒家思想的情怀。也是作者要深刻表达的一种文化上的认同。粉丝厂的继续的发展,隋抱朴的接管也是一种儒家思想上的胜利。而且这种现实的意义上还表现为那种特殊的大爱,我们可以看出抱扑有一颗大爱之心,普度众生的大爱。而且除了大爱,他还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作为长子,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爱心,在弟弟见素在城里得了绝症后,他来到弟弟身边的第一句话就是“见素,我来晚了,我该早来看你。我是老隋家的长子,不该让你一个人出来闯荡。我没有尽到一个大哥的责任。”一股浓浓的兄弟之情流淌出来;这些都为现在的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四、结语

儒家思想的看法范文2

摘要:个人主义与儒家思想代表着中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想。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两种思想的传授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并且对于自身的文化烙印形成自我反思与批判的能力。

关键词:个人主义 儒家思想 人文关怀

在任何国家的任何一间教室里,老师教的都不仅仅是艺术、历史或语言。课堂活动的一部分,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是在传授文化:社会的观念、价值观和信仰。每一种教育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是一面反映其所在社会的文化的镜子。

1.个人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定义

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是

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2.形成两种文化的渊源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对于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因为中国一直以来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人认为自然不会欺骗人类。然而,西方是重商主义的传统。自然在他们眼里成为商业贸易的障碍。山川和河流阻碍了人们的商业活动,所以自然在他们眼中意味着“被诅咒的力量”(cursed power)。随着资本的积累,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因此,在西方,人们就得征服自然或者向自然索取从而获得利益。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一种对立。

第二,人与社会的关系。追溯中国历史,人们通过血缘关系从事农耕农作,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这样的社会强调集体的重要性而不是个人。另外,儒家思想宣扬“仁”的精神。西方社会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因为商业贸易意味着一个人财富的增加就是另一人的减少。在个人主义占主导的文化里,个人的利益往往置于集体利益之上。

第三,地理的差异。众所周知,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是一个比邻海洋的国家,人们要想探知外面的世界是很方便的。海洋也赋予了人们冒险的精神。而中国是内陆国,交通相对闭塞落后,人们往往过着平静而安定的生活。改变环境对中国人而言是比较困难的。

3.个人主义与儒家思想的特征

第一,个人对于环境的控制方面。个人主义认为,人们可以改变自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向。儒家思想则主张“天人合一”的观点。

第二,个人主义认为,变革是有益的。如果人们不进行足够的变革,就会停滞不前。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更注重传统。维护过去的礼仪、习俗和信仰是重要的、值得的。

第三,个人主义认为,人人生来平等,有权享受同等的权利(这是一种价值观,而不是一种已经确立的现实)。美国的《独立宣言》里写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儒家思想讲究等级和地位,人们的角色依据他们同他人的关系而定,人可以比另一个人低贱或高贵。

第四,个人主义认为,个人的需求被认为是首要的。相反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为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需求。

第五,对待家庭方面,个人主义者认为,应把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人,要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和自己的命运负责。他们从未被教育要把自己视为一个组织严密、相互紧密依赖的家庭、宗教团体、部落或国家中的一员。而儒家哲学则体现为“孔子之教育观,见于国教,其核心有二:一者,忠君之道也;一者,孝顺父母也;合二为一,曰忠孝”,个人的命运和家庭紧密联系。

4.两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个人主义:在学校,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个性和独立思考受到高度重视。老师很少要求学生熟记信息,鼓励独立思考,独自寻找答案,并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法。学生们从小就学着形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在课堂讨论中各抒己见;这种教育理念使他们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和个人责任的社会做好准备。在家庭里面,家长鼓励孩子自力更生,学习采取主动,做决定和采取行动都无须告诉别人他们做什么。“do your own thing”(做你自己的事),“you will have to decide that for yourself”(你得自己拿主意)是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字眼。

儒家思想:课堂上,老师说学生听,学生学习被动,懒于动脑,缺乏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比如,在英语阅读课上,老师讲“阅读方法”,学生做“阅读题”。一位教育学专家指出,这宛如当一个人需要喝水时,旁边的人就滔滔不绝地给他讲一大堆关于喝水的知识,并让他回答一些关于喝水的问题;而盛满清水的水杯却从来不肯递给他。英语教育舍本逐末,僵化的模式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当代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李镇西博士批判中国现在的语文课成为思想专制的场所,“学《孔乙己》只能理解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学《荷塘月色》只能理解这是朱自清对大屠杀的无声抗议.....学生的心灵被牢牢地套上精神枷锁,哪有半点创造的精神空间可言?”国学教育尚且如此,英语教学情何以堪?家庭里,孩子极度依赖父母,父母甚至为孩子的学习代劳。

5.结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学生学习心理及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在其身上留下的烙印由于学生缺乏反思批判的精神而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问题的答案在于问题本身。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英语文章向学生灌输相关的文化知识引导其正确地理解,辩证地认识中西文化中的主流意识则有助于学生培养人文关怀的精神,这也是一切阅读教学最终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Bellah, N, Robert. A New English Course. Rpt[Text book used in GDUFS]

[2]Edgar, Andrew,ed. Key Concepts in Cultural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儒家思想的看法范文3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国学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历史的积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人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法家、儒家、道家等国学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管理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需要从中国文化的精髓、根本上去寻找方法。更好地将国学思想精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将有助于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富强。

关键词 :国学思想 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 道家思想 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191-03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凝聚了传承久远、历久弥新、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东方思维,其中的思维观、决策观、用人观和自我观等对企业管理和企业家自我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灵活运用国学,可以打造和谐强大的企业管理模式与文化氛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需要从国学中去挖掘、传承和发展有价值的思想,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培养核心竞争力,提升管理理念,改进经营模式,促进管理创新。要实现管理现代化,必须继承本国的文化遗产,融汇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和智慧,走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谋略,特别是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中庸等儒家思想精髓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性、借鉴性和启发性作用。从国学文化中萃取了“孝悌”、“礼仁”、“信义”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倡导员工做人要“孝悌”,做事要符合“礼仁”,做生意要遵守“信义”。

在国学思想中,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思想的主要有法家、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一、法家哲学思想:以法治天下

法家的管理学说本质上是一种控制理论。法家治道以道为本,以国之治强为目标,以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韩非子的管理控制思想,偏重于控制体系的设计,对于体制因素的重视,超过对人的素质、能力等主观因素的重视。法家的管理是强制性管理,它认为人们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人与人之间只存在经济关系,即利益关系。如管子曾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主要是因为利益驱动。法家认为管理需要采用高压政策,要做到“信赏必罚”,赏罚分明,用强大的法律和丰厚的利益来恩威并施。

将法家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员工是否能够忠诚于企业,主要依赖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二是讲究制度执行。在一个企业中,规章制度、条例、纪律、政策的制定权,如果不集中于最高管理层,政令不可能畅通。法家强调对执法者的控制权的集权,领导应谨慎选择可以交付任务的人才,在确保威信的基础上充分授权。三是管理风格严厉。法家用“赏罚”来主导员工的行为,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和规定,做到赏罚分明,但也存在忽略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倾向。如果管理者将管理重心完全放置到了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是对员工的惩罚上,而忽视了企业文化、道德建设,也会影响企业整体发展。

二、儒家哲学思想:以人为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本主义,强调尊重他人,感化人心,追求人格完善,人际沟通。人本主义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把人看做是企业最大的资源,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儒家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实行“德治”和“仁政”,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儒家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自身管理,“君子务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德行的观点。

儒家思想重道、明德、信义、崇礼,与当代科学管理思想十分相近。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性本善,强调“忠”、“恕”之道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个人利益绝对不会凌驾于团体之上。

儒家文化当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世之道,还包含着管理与经营之理。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且融会贯通,将儒家文化的精髓渗透到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合理科学加以运用,是培养和锻造领导艺术、从谋划到决策都能够稳中求进、并指导领导者与企业上下共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义礼智信”。“仁”的本义是友爱、互助。当一家企业得到别的企业的帮助后,应当铭记不忘,寻找机会予以报答。“义”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礼”是一种传统美德,表现为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要靠优秀人才和超群的智慧才能勇立潮头,这就是“智”。 “信”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取信于民的企业能够稳定发展,失信于民的企业难有立足之地。

儒家思想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一是仁者爱人。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就是善用人、能容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儒家提倡“人和”,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以和为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企业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矛盾。管理者可以采用“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做到企业内外、上下、左右协调一致,达到和谐管理的最佳境界。

二是以义统利。儒家思想主张“以义统利”。孔子说“见利思义”,孟子说“先义后利”,均把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在义利关系上认为:“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衣食足然后礼义兴”。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主张“义以生利”、“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强调儒家的“义”,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使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以义统利”,“义利统一”。

三是以德服人。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就是强调“以德治企”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儒家也是既强调制度与法律,又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们按照道德准则去做应该做的事。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榜样去带动受教者,要以自己的模范道德行为为表率。

四是团队意识。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主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倡导团队中的团结与协作。企业应为每个团队成员提供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管理者要不断指导团队成员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学习新技能的机会,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儒家思想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员工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中,无论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还是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应该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关系。同时企业领导者也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主动关心下属,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企业领导如能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关心员工,切实在工作、生活方面为员工排忧解难,那么员工也将会被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以实际行动回报企业,这就是“相互作用”的体现,也是儒家提倡这种“仁爱”思想所希望看到的一个结果,这种良性循环正是当代企业追求达到的一个目标。

三、道家哲学思想:循“道”而行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将“道”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作到天地相合,天人合一,充分融汇,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道常无为”,因此应无为而治,通过最有效的管理来减少干涉行为,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共生。

道家管理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弱者道之用”、“天地相合”等观点都是对“道”的延伸和支持。

道家思想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无为而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道家看来,管理者在具体事务上少插手,放手让被管理者积极有为,鼓励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精神,从而实现目标。“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基本原则。道家主张管理者应该顺应管理活动的规律,不乱作为。所谓“无为”,就是要按照规律办事,充分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自然而然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管理者必须讲求策略,要“抓大事”而“舍小事”。只有敢于“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顺应、尊重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积极性,才能大有所为。道家的管理宗旨就是通过“无为”.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

二是善用人者为之下。“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高明的管理者应该谦下待人,而不应自以为处处都比下属能干。因为位在其上者,并不一定是才在其上。管理者若高高在上,自高其智,目中无人,则有智者必不肯忠诚效力。好逞其能者,有才能的人必不肯与其相处共事。管理者要怀着谦下之心,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才能使被用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家治理现代企业,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有利于员工安心工作。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决策,把握好做什么、何时做、谁来做,同时鼓励下属放手去做,绝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管理者要以小心谨慎的态度去处理各种事物,尊重事物的稳定性、复杂性和可变性,不能主观冒进,朝令夕改。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管控,最高境界是少控制、不控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发展方向不能朝令夕改,必须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

道家管理对人的个体价值和个人自由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强调管理要以人性化为核心,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尊重员工的地位、价值与尊严,为员工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和价值。如果企业家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为人处世,为下属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声誉,尊重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规律,脚踏实地进行企业管理,员工满意度、工作效率和质量也会随之提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换来的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看似“无为”,实则“有为”,就会树立企业的成功之本,企业就会基业长青。

四、国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融合

法、儒、道家管理思想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用法、儒、道管理思维来完善。将法家的权谋、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无为融合于企业管理之中,灵活运用。

法家在强调管理者的绝对权威基础上实行制度的强制约束,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法家提倡奖惩制度赏罚分明,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应运用法家的思想,建立起完备的公司规章制度。

儒家的管理智慧主要体现在“做好人情,成好事情”。孔子的德政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相吻合,通过所有员工的自我约束、行为表率来形成企业的统一价值观和行为。

道家的管理智慧提倡在基础管理完善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各得其位、各司其职来维护企业的正常发展。“无为而治”正是治理的根本,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越是基层的管理,法家方法的比例越重;越往上,道家的比例就越重,而最高层次则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一般来说,可以先以法家思想奠定公司的行为及法度基础,而后以儒家思想管理。在共同遵守规章制度的氛围中,与员工和谐相处,创造基于律法为前提的以儒家思想为企业文化核心的情感管理。待公司在以上两种思想下和谐平稳发展成熟后,可以适时导入道家思想,最后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法、儒、道家三种思想各有特色,只有组合运用,威力才会更加强大。用法家思想治天下,用儒家思想安天下,用道家思想持天下,企业将所向披靡。过于依靠律法治理企业,容易造成员工忠诚度低,无归属感,与公司貌合神离。过于注重儒家思想,极容易导致员工不遵循公司规章制度,纪律混乱,没有律法。道家思想则要在前两种思想已经充分奠定公司扎实基础的时候才能导入,否则也会造成水土不服。

国学智慧所蕴含的做人、经营和思维的智慧,对于提升人生境界、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有很大帮助。企业管理就是选好人,用好人,留好人,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国学的精华就是国人认可的价值体系,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根本看法。中国人看重的价值取向包括社会和谐、仁爱友信、开拓创新、成就权力、中庸传统、安居乐业、家庭美满、快乐人生、人情关系和平等自由等。了解员工所思所想,坚持以人为本,坚守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体现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责任,才能更好地管理好企业,实现企业、员工和谐发展。

无论是法、儒、道哪一家,都有许多思想精髓可以被运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但法、儒、道三种哲学思想也有不少的缺陷和不足,也需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趋利避害,自我完善。另外,法、儒、道家的哲学思想仅涉及思想层面,偏重于理论,而非具体的管理方法,西方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流程以及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尊重个性与发展的做法也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只有融汇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管理理念。

总之,企业管理工作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是非观、道德观,把社会责任放到更重要位置,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公平、和谐的环境,将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管理,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带给员工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具体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决策,充分发扬民主与科学精神,实现企业发展的终极使命,即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 褚应.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3,(10).

[2] 方钊.论法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3] 付强.浅谈现代管理中的儒家思想[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6).

[4] 胡亚林、万青.以人为本的儒家管理思想[J].人力资源管理,2010,(8).

[5] 闫学军.论儒家管理思想的精髓[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7).

[6] 王恒.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企业管理,2010,(6).

[7] 王晓涵、张欢.道家主要思想及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4,(2).

[8] 郭洪刚.道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契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儒家思想的看法范文4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指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处于基本和核心地位,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或价值取向,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者看待、处理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实践路径就是为了实现其价值目标所主张的基本途径;表现形式就是他们认为能够在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反映他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或价值取向的具体制度规定和道德规范及有关的具体行为。如“克己复礼为仁”,其中的“仁”就是价值取向,“克己”是途径,“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具体指的就是西周时期“礼制”、“礼仪”的种种规定和规范。按照这一方法进行,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都属于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第一,肯定人的现实价值,尊重人的生命。自从人类成为智识动物后,对人自身、人与神、人与的关系便进行着不断的思索与探讨,不同类型的文化对此进行了不同的回答。在近代人文社会出现之前,只有中国文化对人的现实价值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比如,基 督教、佛 教都主张人们放弃现实世界的利益去追求虚无飘渺的天国世界、佛性世界,在实质上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否定(在不同时期其程度有很大区别),而在中国,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充分地肯定了人生存在现实世界的意义,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中心,处于最重要的位置,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 中国古代的“天命论”,把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看成是上天安排的结果,是老天爷意志的体现,这种说法虽然与宗 教的上帝创世论有相似之处,但与其他文化中的上帝却有着重要的区别。其表现一是儒家思想中的“天”虽然也有神的含意和成分,但它更多更主要地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我们今天讲的自然、自然界的客观。如孔子就明确地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意思就是说,上天是用诸四季的更替、万物的存在和变化等行为来表示它的存在和意志。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最为重要和根本的一点是,中国古代“天命论”的出发点和归缩并不是要人们去追求天国世界,为“天”献身和殉道(像其他文化中的宗 教所宣扬的那样),而是借助“天”来证明在现实世界行为的合理性和按照天的意志即客观规律办事,达到天为人服务的目的,天生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使人有生存的条件,“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适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

第二,主张顺应和合理地满足人的欲望。对人类的本性如何看待和处理,不同的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区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类的本性没有采取咀咒式的态度,而是在肯定和承认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对人的欲望予以合理的满足。如对“性”的问题,儒家认为 “食、色,性也”,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们的这种“大欲”应该得到合理的满足。对此,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最为精彩。孟子劝齐宣王推行王政,齐宣王担心自己有好色的毛病不能推行王政。孟子认为,如果齐宣王能在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也让老百姓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做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那就是王道的表现,“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 因为这一原因,在以往几千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中,中国人的性观念是相当开放的,直到唐朝时,寡妇改嫁都被看作是正常的。只是到宋代兴起后,中国人的性观念才由开放转向封闭,对“性”才有了种种的不合理禁锢。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基本价值倾向上也还是持肯定态度的。相比之下,世界其他多种文化中,都有过对作为人的本性的“性”进行否定和咀咒式的倾向,如有的文化中的“原罪说”就是其表现之一。

第三,“仁者爱人”,包含着对人们基本权利承认和肯定的内容。“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的基本涵义有:(1)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解释仁的根本涵义时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就是指子女要尊敬、顺从父母、长辈;悌就是弟对兄要恭顺。反过来,父母对子女必须慈爱,兄对弟要友善和爱护。孔子认为这是“仁”的出发点,因为一个连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其他人的。(2)“泛爱众” 、“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要用对待家庭成员间的友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具体表现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他人有理解、宽容的态度和心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如果有能力应该帮助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仁者爱人”表现在统治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为老百姓谋利益,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与民同忧,与民同乐,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省刑罚,薄税敛”,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深耕易耨;老百姓所要求的,设法满足他们;不想要的,不要强制他们接受,“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这些涵义,归纳和概括起来就是人们要有友善、宽容、助人之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它是儒家思想家所倡导的一种价值原则或价值取向,在不同的条件下,这种价值原则或取向的具体形式是有区别的。

儒家思想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1.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

1.1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仁学”管理思想的基本管理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现代管理文化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仁学”管理思想始于远古尧、舜、禹、汤的先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孔子只不过是中国远古以来就已经产生了的道德统治和礼乐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换言之,道德管理文化产生于中国有文字记录以来的远古文明时代,经孔子加以弘扬和发展成为系统的“仁学”管理思想,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管理原则而延续到现代。“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修己以安人”这样一些范畴和管理原则,反映了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基本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其发挥作用的根本机制在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和行为,其管理驱动力就在于管理者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从狭义讲,“仁学”管理思想是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的管理原则。

1.2儒家管理思想弥补了科学管理以来的缺陷

“仁学”管理思想对于缓解现代西方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念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弥补西方管理文化的根本缺陷,促进人类新型管理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仁学”的管理思想,对于长期浸染于理性化、制度化和物欲化的西方管理人群来说,无疑是极为向往的精神需求。因此,以孔子“仁学”管理思想为特质的东方伦理管理文化,对于变革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基本构造,缓解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念带来的精神危机,弥补西方管理制度的根本缺陷,改善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

2.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2.1儒家“重视人伦和谐”的思想可以创造企业良好氛围

个体总是生活在群体中,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儒家非常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群体生活的特征,强调人伦和谐。其主要人伦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讲求以和为贵,重视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和为贵的思想,是积极地看待自然和社会中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提倡发挥不同个体各自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发展。二是讲求“仁者爱人”。仁是孔子确立的最高道德准则,其核心是爱人,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为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三是强调“五伦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要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就要明确每人在不同伦理关系中的位置,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将其以适当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确立下来;四是要求“知礼以立”“克己复礼”。“礼”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制度化体现,主张在等级秩序之下协调人们的行为。孔子认为社会要安定团结,个人要发展完善,没有礼的约束熏陶是不行的。19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崛起,使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在惊叹之余开始探索“东亚经济奇迹”的原因。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赫尔曼·卡思首先明确地以儒家伦理来加以解释,并称日本与东亚“四小龙”为“新儒教国家”。日本筑波大学高桥进教授在分析日本企业经营与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时说,日本企业的组织原则为“集体主义”“终生雇佣”和“年功序列制”;组织伦理强调忠诚,孝顺、智慧,否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其中“集体主义”体现了“礼”“和”,“终生雇佣”体现了“仁”“孝”,“年功序列制”体现了“礼”“五伦十义”。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兼大英百科全书主编弗兰克·吉布尼则认为,日本将中国古老的儒家文化与战后的美国企业引入的现代经济观念糅合在一起并加以巧妙运用,形成东西合壁的“儒家资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思想”,“和谐高于一切”的人际关系,这才是日本经济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

2.2儒家“育人为本”的思想可以提高企业人才素质

重视教育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特征。儒家思想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礼记》中《大学》篇“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说明了儒家进行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对事物、人心的了解(格物、至知)做到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不为各种私欲邪念所动摇(诚意、正心),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修身)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齐家)为国家的安定繁荣作出贡献(治国平天下)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性相近,习相远”等诸多教育理念从古至今对人类的影响、教育都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这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该企业创造了完善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制度,遵循着循序渐进、不断更新岗位的原则让每个担任不同职务从事不同工作的员工都受到相应的阶梯式的教育培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重视“资本知识化”,把培养人才比做“缝鞋垫”与“做西装”,首先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台阶,培养出很多复合型高层管理人才,不仅使企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观念不断更新,而且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中,教育培训是基础的、根本的环节,培训如何做事、教育如何做人对企业的影响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可见到的,但却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基础。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不依靠各领域的人才而跻身与尖端企业中,也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不通过学习—探索—创新就长久不衰的,并且企业中每个个体素质的提高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教育培训人才应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使命。

2.3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文化倾向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主张。《大学》开篇中就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要求先做人后做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思想境界,认为“能行五者(恭、宽、敬、敏、惠)于天下,仁矣”,而“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末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等观点也是要求人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才能处理好同他人的关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仁学”管理思想虽然产生在古代封建社会之中,并且服务于其时的当政者,但是这种以人为本的软性管理理论具有珍贵的普世价值,尤其在如今物欲化的现代社会中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仲山.美日企业文化比较.企业经济,1993,(8).

儒家思想的看法范文6

為了凸出這本書的獨特貢獻,在這里,我有需要說明歷史的書寫,包括思想(當然也包括哲學思想)的解讀和書寫本身的問題。首先,所謂客觀歷史是可疑的,也就是說,絕對不受主觀意欲左右的歷史是不存在的,不但歷史的整體性、客觀性無法確定,甚至在一個完全可以掌握的歷史事件和資料里,歷史的書寫還是受牽制於書寫者個人的歷史哲學,用HaydenWhite的話來說,在歷史的書寫過程中,起碼有三種限制:意識形態的限制、道德觀念的限制和美學策略的限制。所有的歷史書寫都有落入片面書寫的危險,因為在書寫的過程中,許多具體獨特的細節,往往因為順應一種意識形態或政治理念而被犧牲了。中國近代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樣的歷史事件,在中國和臺灣的書寫便成了兩個(有時是各說各話的)版本。另一個例子是匈奴的歷史,我們只有漢人對匈奴的歷史看法,沒有匈奴自己看自己的的歷史,這些歷史的差距與『斷裂使人懷疑歷史的可靠性和真實性的可能。宋先生的書寫當然也會受到HaydenWhite所說的三種限制,他怎樣突圍而出而達致一種『有效的歷史意識,而能一步步扎實地引領讀者重新印認、感受儒家式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段中活潑潑、活生生的運作潛力及其無可避免的局限甚至最終可能無可避免的崩潰呢?這里我打算借用詩人龐德的兩段話來引發。在其討論『學問的新方法時提到所謂『明澈的細節(LuminousDetail)和『神髓(Virtu),關於前者,他說:

任何事實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重要的。任何事實都可能是朕兆的,但某些事實卻能為人們觀察周圍環境,前因後果,序次與規律,提供一種出人意料的洞識力……我們在文化或文學發展史上,便接觸到這種具有啟發性的細節。數十個這種性質的細節可以使我們獲得關於一個時代的信息——這些信息是積聚浩繁的普通事實所得不到的。("IGathertheLimbsofOsiris",theNewage,Dec.7,1911,pp.130-1)

關於『神髓,他有獨特的說法:

每個人的靈魂是由靈魂世界裏全部的質素所混成,但在每個靈魂裏有這麼一個支配性的質素,獨特而強烈,是屬于每個個人的特質或神髓,這種是沒有兩個靈魂會重複的特質。(TheNewAgeJan.4,1912,p.224)

宋先生重寫的儒家思想和儒家式社會,一面要重見/重建孔子/儒家思想的『神隨,一面要找出一把『明澈的(歷史的)細節,使我們獲得關於整個儒家式社會的信息——那些積聚浩繁的普通事實所得不到的信息。這里不是說宋先生讀過這兩段話,而是說,在他的選組方法上有近似的策略並達到相似的效果——歷史思想書寫所需的『有效的歷史意識。這里我還需談談『哲學書寫的一些情況,才可以瞭解在他選組過程中哲學和歷史所激發的效應。

嚴格來說,所有思想(包括哲學)的議程是無法脫離更大的社會政治歷史的網絡來討論的,所有思想的生成(包括書寫時所需的美學表現策略的生成)是落腳於、包涵於二者之間的辯證轉化過程,它們的構成,有時以擁護潛藏在思想、歷史背後的社會、政治議程的論述方式出現,有時以批評這些議程的反論述出現,至于這些議程與論述之間的相互的、因應的變化更加需要回到它們動變中的整個過程去探測,不可以在其定形的形式中去找尋。以『儒家思想為例,近代哲學、歷史的討論中,太多人只把過往相傳下來的定論作某種“教義”的擇要、簡化的覆述,仿佛這思想三千年來未嘗變化!我們必需找出每一個歷史時段、每一個地方攝取儒家思想時特有的歷史因素和相關的複雜的心理環境以至當時歷史事件所激發其選取材料和解讀方式的根本緣由在那里。這樣理出來的『神隨可以協助書寫者在浩繁紛紜的歷史事件中找到使我們獲得關於一個時代的信息的『明澈的細節。同樣,把思想的生發盡量放入可掌握的整體歷史的運作中也可以協助書寫者不陷入固化的意念。

宋先生要重見/重建孔子/儒家思想,一開始就不是從抽離歷史的經典中取義,而是回到促使孔子思想生發的歷史原點去考量,也就是Sartre所說的situatedness(所處的環境、形勢、狀態),包括孔子面對其歷史變化時的心理反應和抉擇。宋先生從同時期的《左傳》、《國語》等歷史材料中說明孔子的出現,是在周朝以氏族宗法制度為榦的家長式封建主支配系統開始動搖慢慢面臨崩潰之時,整個變化,有其歷史的必然性,經過600年後,因為各封建諸侯國經濟、軍事發展程度的差異,引發武力合并,吞滅了弱小的諸侯國,大部分世襲貴族逐漸沒落,同時一部分農民和商人因相對集中了經濟財富而變為新興地主,形成新的生產階層的勢力集體。原來是從事生產的『小人突然因為生產力的高漲而擺脫被支配的名位而試圖進入傳統中屬于『君子的支配階級,在孔子的眼中,周的名制下的秩序的崩潰,粘合的力量盡失,社會就無法維持。孔子是在這種危機感中提出他的『維新君子、『德治理念、『復禮以仁、『和(大同)等觀念。從這個歷史的切入點,宋先生一面具實而精到地突顯儒家思想的精髓,一面指出其局限。

我們當然無法因為危機的迫切原諒孔子的『吾從周而為名制說辭和求復禮,雖然在他的維新君子的議程中提出的往往是他追求的理想的『名(正名)和合乎『仁的『禮,但無可否認的,他『復禮『正名的提出無意中為後來的執政者鞏固了支配『小人的權力架構也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我們亦不能否認他在提出『維新君子、『德治理念、『復禮以仁、『和(大同)等觀念的論述中,確確實實建立了一個影響深遠的、用現代話來說,積健為雄的,或者應該說積德為雄的改革者角色的維新君子。在孔子的論述的領域里,認定整個『和的崩潰,錯在君子(往往是統治者)道德修養的缺乏,要克服當時的危機,必需從人的道德意識出發,宋先生這樣說:

『最終看來,孔子把社會問題看成君子,即承擔統治職責的知識分子們倫理的努力問題……尤其是(他們的)道德意識即仁的作用。因此他強調在解決社會問題中人和道德的重要性……強調"人"的"仁"、即人本主義思想和現世的社會表現出強烈的關心與實踐的意志。

宋先生特別拈出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話闡明『人(主體)是道、即客觀的理性的主人...也就是說,人是自然的主人。這個『士(知識分子)的塑像,不但是三千年來『儒家式社會的社會改革推動的主力,即在反孔的現代知識分子中(包括李大釗、毛澤東)都有潛在的影響力。(見其第三部)。最大的反諷是:孔子是歷史事件逼使他追尋理想的人際支配系統,但他沒有看見社會客觀條件變化的必然性。『孔子只是根據自己的信念,將周禮抽象為萬世不變的根本的社會秩序,因此表現出極其保守的傾向,認為任何社會"即使百世(三千年)以後"也可以根據周禮的"加減變通"事先知道其社會內容,即只用禮來看待歷史的錯誤觀念。

我個人認為本書最深厚、最精彩的是第二部。為了指出影響近代中國研究極深的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巨大錯誤,他深讀古代社會歷史資料凡四年,然後精選細說『儒家式社會,讓讀者既知且感地認印秦漢至明清古代社會多層活動力激蕩下複雜而豐滿的運作方式和記錄,反映出馬克思這個模式的虛構性和誤導性。馬克思認為,亞細亞的生產方式,是處于人類歷史發展的最初階段,即半野蠻半文明階段,沒有土地私有所有權,只有部落的共同所有和東方的專制主義式的大地國有制,即萬人服從于專制君主一人(或國家)的奴隸狀態。這個迷思的前提,是以所謂灌溉假說為根據的,根據這一學說,大型公共事業(建設堤壩、運河等)是使東方的農耕變為可能的基礎,為了管理這種大型的事業,專制君主的絕對權力是必需的。宋先生耐心分條鏤述儒家式社會實質的權力運作——中央官僚—地主集權政治多元的結構——和大量的資料輕易的把這迷思完全爆破。

宋先生的陳述有幾個特點:

(1)宋先生熟讀馬克思經典,所抽出的引文,不但把馬克思的議程作出明澈的呈示,而且讓人在了解了馬克思精神走向的重要性以後看出其對亞洲歷史結論之盲點;

(2)他用了完全屬于正統馬克思的方法——歷史事件的物質基礎——來否定馬克思由市民社會出發發展出來的文化階段論的局限與偏頗;

(3)他應用了大量的表解(北部中心區、南部週邊地區群數、人口數。耕作面積表;1904—33年間總耕地面積中的灌溉面積表;中國治水活動的歷史發展與地區分配統計表——由春秋戰國到清;長江以南人口變化表;人工灌溉設施的內容表;儒家式社會中的人口變動表——由西漢到清;漢代人口與耕地面積表等。來源包括漢書,後漢書,地理志,晉書地理志,三國志,元食貨志,魏書地制度等);

(4)政治結構、經濟系統的運作、農民革命的實際情況的細論,都明顯地反映出馬克思“想當然”的結論所帶動威特伏格,麥德扎、托奇等一大堆學者的問題重重。

宋先生選組部署的資料,清楚地顯示自春秋戰國以來,專制君主的實質權力早已被中央官僚——地主集權政治多元的結構的支配系統和土地私有制邊緣化,事實上,儒家式社會的特征是土地私有制的生產方式,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不是牧歌式的村社共同體,而是自家經營的小農,農民層沒有把國家的經濟職能看作是自己生存中本質的東西,水利設施的建設是有關地區社會的利益團體,有時是王室,有時是豪族私人的課題。國家的統治往往操縱在官僚地主的手上。現在讓我們看看宋先生對馬克思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精彩的批判:

“他們的理論不過是歐洲中心主義思考的變形。托奇將中國社會看作『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典型範例完全違背了中國的實際情況……(他們)錯誤的解釋不但源于對中國社會的無知,而且還起因于包含這18世紀以來在資產階級思想家意識形態中濃縮的、歐洲中心式思考。在歐洲中心主義看來,所謂『東方社會,即在地理是屬于非歐洲地區的亞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社會,不顧他們的文化與社會差異,全都看作是區別于『文明的歐州的『野蠻社會……在政治上由殘暴的『東方式專制主義『一成不變地統治了數千年時間,在經濟上由于缺少私有財產,因此停留在『人類文化原始階段的『氏族共同體狀態中;在文化上支配東方社會的是棣屬于『自然的『被動精神,即與人道主義背道而馳的、崇拜自然的順從恭順的風土人情。作者以為,儒家式社會不能用這種歐洲中心的世界觀進行解釋。儒家式社會是直接先行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換句話說,它在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中是最進步的社會……歷史唯物論所規定的人類歷史階段即原始共同體。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決不是人類歷史的普遍發展,那麼儒家式社會從其發展水平來看應該放在封建制與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之間。從所有關係的觀點來看,儒家式社會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從生產方式和社會分工的觀點來看,按照托奇的話,這個社會不屬于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任何一個。”

宋先生不只是批判了馬克思的觀點而已,他的批判事實上給所有比較文化研究的學者作出最重要的警告。這與我這麼多年來在東西比較文學方法上所提出的警告不謀而合(見我的《比較詩學)《歷史、傳釋與美學)和《DiffusionofDistances:Dialogu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Poetics))宋先生的書除了他精到的見解使讀者對儒家思想,儒家式社會有耕深的了解之外,還可以跳出單一文化思想的盲點。他這里的結論事實上還提供了尋找中國社會文化真質思維的一個重要的起點,一個可以幫忙我們在建立中國現代性和後現代社會思索的重要的起點。事實上,宋先生就是在這個起點上在第三部里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形成和中國現代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嶄新的塑像。

從宋先生對儒家思想、儒家式社會透寫的長景再出發看五四以來的知識分子,從『新民的梁啟超到『新民主主義的毛澤東,或從陳獨秀、胡適到魯迅、李大釗,以至其他的作家,我們都看到一個背負著沉重的使命、為塑造新中國鞠躬盡瘁的改革者的鮮明的形象,一個以主體意志力道德力迎接和試圖克服停滯的運作系統來重建自由平等新中國的形象。在打倒孔家店的背後是一個除卻欽定的對生產階級(所謂“小人”)的支配、重生的活潑潑的『維新君子,在中國因外侮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努力尋求破除儒家式社會中停滯的基本元素(簡約為反封建,其實是中央官僚地主集權系統中統治階級(約占10%)不合理的昂高的地租與稅征和生活經常無以為繼的生產階級的農民(約佔90%)整個不平等的社會的弊端)以期達到一種新的和諧。宋先生在這個地方,特別針對潛藏在他們原有古典教育里深層的儒家理想甚至道家境界著墨,比如李大釗,在鼓動社會主義革命的吶喊的同時,特別提出孔子現世世界人本主義的自我信賴:『孔子說道,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孔子以此曾經強調人的"自我信賴"。孟子說,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通過這點孟子也想強調人的自我信賴。想學習孔孟並將他們的思想加以實踐的人們的確應該學習他們的自我信賴和自立精神。他們應該以自主的行動來自立。而他最後爭取的自由是歸根在無待無礙的莊子思想。宋先生從眾多的證據里得到如下的結論:『李大釗為了否定正統儒家思想家長式的獨裁社會秩序,一開始就非常重視道家的開放思想家。他想擺脫個別存在的所有人的束縛而宣揚無限自由的莊子傳統的民彝概念(人的自然秩序)發展出現代政治的意義。同樣,毛澤東在『矛盾論也借用了道家的反者道之動的說法發揮他的無限矛盾無限實踐的哲學。

假如宋先生通過儒家式社會獨特物質基礎的具體陳述否定了馬克思從單一文化以市民社會為基礎而得出來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則毛澤東也透過中國非市民社會特有的民族歷史環境拒絕了馬克思史太林圖形化的革命路線,而為現代中國推出了成功的革命。(在此,作者集中在20、40年代思想上的變革,本書題旨不便涉及毛澤東後期各種政治運動以至發起的悲劇情況。)毛澤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