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范文1
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社会管理工作,其重点和难点在于对保障性住房小区中的保障对象提供可持续的动态跟踪服务管理,即“管人”。但对当前工作实质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平台尚未建立,出现了服务管理“真空”,导致对保障性住房小区“人”的服务缺失,对“人”的管理失控,极不利于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和谐稳定。
(一)管理体制难满足“人的需求”
由于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存在一种认识误区,认为住房保障就是为低收入群体“建房、分房和住房”,理应是房管部门的职责,只要是涉及保障性住房的方方面面问题,无论是“房”还是“人”,都应该由房管部门负责到底,比如保障性住房小区停水电气、孤寡老人生病无人问津、小区发生失火、盗窃等治安事件都找房管部门。殊不知,根据相关文件规定,房管部门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法定职责在于“管房、管物业”,对于保障对象日常生活遇到的就业、教育、医疗、计生、保险等方面需求,应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公共服务,而不应由房管部门“全权包揽”,否则就涉嫌“错位”和“越位”,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
(二)管理力度难发挥资源效用
目前,民政、公安、教育、司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化、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管理职责相对明确,服务机制推新。然而,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管理机制相对独立和分散,部门之间的帮扶服务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并且广泛面向社会公众,缺乏针对处于社会底层、兼具各种特殊困难、服务需求复杂多样的复合型服务管理机制,造成了保障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三)社会参与难落实社会管理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协会、慈善协会等群众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确保服务性、公益性和互助的有效发挥。事实上,社会组织结合各自重点服务人群特性,确实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照料、精神关怀和困难帮扶等活动。鉴于社会组织的特殊社会地位和责任,就特殊群体信息传递和共享尚存在不对称问题,难以及时获取信息并与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单位开展合作,提供服务。
二、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难”的原因分析
(一)保障性住房数量庞大
“十一五”期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达1336亿元,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目前全国共有1500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将完成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2011年已实现全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全国保障性住房任务用地落实率超过100%。如此看来,未来几年陆续投入使用的保障性住房将成倍增长,数量相当庞大。
(二)管理周期较长
根据《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建设部令162号)、《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住房[2007]258号)及《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 意见》([2011]45号,下称“45号文”)等相关规章文件的规定,尽管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和销售型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的管理周期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均体现了长期性。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只要在正常使用年限内均属于被管理对象,除非其保障属性本身发生改变;销售型保障性住房只要在取得完全产权之前(购房人补缴相关优惠税收之前),一般最低年限要求是5年,均不得上市交易。
(三)保障对象群体性强
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面对的客群不一样,商品房是面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客群,保障性住房集中在低收入群体及其他特定对象,其中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住户群体分别是: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城镇中低收入家庭。鉴于保障对象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需要特殊帮扶的残疾、重疾、“两劳”释放、药品依赖等各种不同情形;又具有突出的群体性特征,亟待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帮扶的人员普遍存在,人员结构的多元化是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
(四)保障对象需求多元且迫切
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住房困难只是存在的问题之一,他们不仅希望“有房住”,更希望住得舒心、住得有尊严,找到归属感。相比其他社会群体而言,保障对象自身存在困难更多,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和特殊关怀的需求更大、更迫切。从目前机构设置和职能分配角度来看,房管部门主要职责是管房和管物业,对满足群众“衣食住行”各种生活需求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住房保障社会敏感度高
住房保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前期建设、中期分配、后期使用等各环节均备受社会关注,尤其保障对象入住后的动态监管和跟踪服务更为敏感。住房保障之所以社会敏感度高,其重要原因是在老百姓心目中认为保障房是政府修建并分配居住的,只要涉及保障房的任何事情,政府都应该“一管到底”。
三、国内外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经验借鉴
(一)国外经验借鉴
1.新加坡“组屋制度”
在新加坡,保障性住房被称为“组合房屋”,简称“组屋”。自建国以来,政府把保障国民“居者有其屋”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如今“组屋”已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稳定、高效的住房保障制度,覆盖到了82%的居民。建屋发展局不仅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房屋出售及出租管理,同时还扮演着促进社会和谐的角色,为了保留和发扬具有象征意义的新加坡“甘榜精神”(邻里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比如:在每一个组屋区还辅助建造了邻里商店(超市)、菜市场和小商品市场以及各种饮食中心等;适时推出了名为“睦邻亲邻,从我开始”的指南,展开全国性的“好邻居奖”提名活动,嘉奖拥有服务精神、肯为他人着想的好居民。同时,新加坡政府以“安居乐业,和谐共处”为目标加强社区建设,主要负责行政事务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和商业服务。
2.美国“公共住房制度”
美国公共住房制度是在1928年大萧条后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设立专门政府机构进行系统管理,其中联邦政府设立住房和城市发展部负责公共住房建设和管理,州政府设立公共住房局具体负责本地区具体住务,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向公共住房局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公共住房项目开发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专业指导。针对公共住房保障的低收入群体,美国政府不仅解决其居住问题,更侧重其就业、医疗、子女教育和所住社区环境等问题的解决,让低收入群体接近优质社会资源,实现自我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法律授权卫生与服务部同非营利机构签订协议,实施为低收入群体创造就业机会的项目;充分发挥非赢利组织的作用,通过提供知识培训、培育市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医疗与卫生援助、老年人服务等形式开展社会服务,通过提供志愿者或从事教学、医疗等方式发展慈 善事业。
尽管新加坡、美国与我国国情不同,住房保障制度存在差异,但保障理念都体现了“以人为本”,在保障居住的同时,还要集合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来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性社会服务管理,其中更加强调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强化社区服务管理职能。
(二)国内经验借鉴
1.重庆“公租房制度”
重庆市公租房小区建设规模相当大,每个小区有100万平方米左右,社区直接建在公租房小区内;同时成立了由市公共租赁房管理局和所属辖区政府牵头,会同项目业主、所属街道办事处、房管机构、物业公司、警务室、住户代表等组成的社区管理委员会,旨在以此为平台,集属地政府、建设业主、管理部门等力量,共同完成公租房社区事务的综合协调和公共服务工作;同时,加强日常事务沟通和工作联系,实现信息共享,逐步形成联动、共管机制。社区管理委员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户籍管理、治安管理、社会保障、民政管理、入学就医、社会文体等服务管理工作。
2.广州“住房保障制度”
广州市在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方面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手段,不断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在保障性住房小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为保障对象提供便捷、优质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二是组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对创新社区服务管理进行补充,为住户提供家庭服务、残障康复服务等,增加住户的社区归属感,使之较好地融入社区生活。三是借助社会力量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构建以人为本的保障性住房社区管理新模式。四是推出全国首个保障性住房扣分办法,对涉及居住安全、环境卫生和房屋使用等行为进行规范,并致力于引导和培养居民良好的公共意识和规范行为。
3.厦门“住房保障制度”
厦门市保障性住房小区成立了以“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为宗旨,以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活动中心为平台的社区,除为居民提供民政帮扶、计划生育、就业培训、环境卫生、文化活动、法律维权、纠纷调解、群团建设等服务外,还受公房管理中心委托负责保障对象入住备案、档案建立、巡查管理、违规使用查处、组织社区活动、宣传等工作。同时,公房管理中心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在小区开展日常服务监管工作,负责入住、退出、巡查走访、报修受理、施工监管等工作。基于公房管理中心、社区、物管三方的联动管理,形成了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构建了由公房管理中心、社区、物业管理企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重庆、广州、厦门在住房保障服务管理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其经验无外乎三点:一是一改过去管理部门“独自掌舵”的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的服务管理模式。二是以保障性住房小区为基本单元,成立独立社区,并以社区为平台加强对小区居民有针对性的服务管理。三是健全了主管部门、基层社区、物业管理的沟通协调机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服务管理体系。
四、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模式探索
(一)强化政府主导,搭建社区服务管理平台
结合社会矛盾、管理重点、难点集中在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推进社区进保障性住房小区的管理模式,强化城乡社区管理服务,落实社区服务和管理“社会人”的具体责任,把人力、财力、物力下沉到社区,把各种管理资源集中到社区;深化和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居民利益表达、诉求回应、矛盾调处机制,适时推出针对保障性住房小区的服务管理机制,使社区成为保障性住房小区后期服务管理的主阵地,提升服务管理效能,努力实现“小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二)以社区为平动管理,促进公共服务
为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小区的服务管理,以社区为载体,结合多种保障需求,由政府主导建立健全联动服务管理机制。
1.建立针对住房保障工作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管理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和“层层抓落实”的管理体系,其中市政府统一领导综 合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从政策引导、制度安排、监督管理等角度着力构建保障性住房小区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区政府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保障性住房小区的综合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把保障性住房小区后期服务管理纳入其服务管理的重点领域;街道要具体落实保障性住房小区服务管理工作,指导社区开展对保障性住房小区的服务管理活动,转换职能,构建回归服务本位的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体制;社区负责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具体事务管理。
2.建立多部门联动服务管理机制,并落实到社区公共服务。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房管、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畅通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健全联动服务管理机制,并集中到社区开展公共服务,形成各部门之间、行政服务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比如:房管部门定期将保障对象的基本信息及特殊需求以信息互动的形式传递给相关部门并积极协助开展落实保障工作;劳动、民政、社保等部门加强对小区住户的就业服务、民政管理,社会保障等工作,广泛开展就业培训与指导,民政救济帮扶等;教育、卫生、文化部门促进小区住户的基础教育、医疗服务、文化建设等工作,解决住户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并通过丰富社区文化充实住户精神生活,培养良好的居住习惯和公民意识;公安、工商、城市管理部门加强小区户籍管理、治安管理、秩序维护等工作,积极处理相关违规行为,维护平安和谐的小区环境。
(三)鼓励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资源共创共享
根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管理协同、资源共享”的社会管理思路,以社区为载体,支持和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福利院等社会组织参与保障性住房小区的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从现实情况看,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着重从社会管理、社区服务、社会事务领域入手。
1.推进社区治理,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各类协管工作,开展以保洁、保绿、保修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管理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以及不良青少年等人员的教育感化、帮困解难、心理咨询、就业安置工作等。
2.加强社区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社会保障、就业、卫生、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项服务工作。比如:参与为社区困难居民生活、医疗等单项帮困和综合帮扶;开展慈善帮困和社会互助活动,为孤寡老人、儿童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的“四助服务”,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组建爱心超市等活动;承办各类公益性科、教、文、卫、体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参与安全、消防、应急、自救等生活常识的宣传和实战模拟演练等。
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范文2
【提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是一种因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不构成传染损害、可预防、可控制的疾病。它的主要特点是:范围广、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病程长、迁延不愈,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严重危害。要加大慢病防控力度,明确职责,健全管理机制,强化终端管理,完善基础资料,实行群对一的防控机制,才能有效地控制慢病,而从终端抓起尤为重要。现引就延安市宝塔区慢病防控和终端管理机制作如下研讨,愿与同仁交流、共享。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终端管理机制 研讨
一 慢病终端管理理念
慢病病例报告实行的是属地管理机制,终端是源头,抓住了源头,底子清楚,病情明确,也就是说慢病患者不管在哪确诊、治疗后,病例情况由其居住地最基层医疗机构登记,形成终端底册清晰,报告真实准确。最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只有坚持动态摸排、巡访的繁琐工作,才能有效保证归属地管理机制的落实。一旦放松动态摸排巡访就会出现病例遗漏,使报告数与实际病例数不符,导致终端管理缺失。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慢病管理的终端,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牢牢把住慢病管理的重心地带,才能保证所辖区域慢病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放松终端管理就会使资料失去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 目前工作现状
宝塔区目前现状是区疾控中心慢病科管辖17各乡镇卫生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辐射到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夯实源头,建立遍布乡村、街道的医疗网点,形成慢病防控的大网,为广大百姓提供便利。而区慢病科就是宝塔区慢病工作的中心枢纽,它掌控着全区慢病工作的动态,承接着市疾控中心等上级业务部门与基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工作的联系,同时指导、评价、汇总全区慢病工作的整体动态效应。
具体操作程序
同时创建全区17个乡镇、7个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专干QQ网络联系群,将慢病报表样表、填报方法、要求、上级文件等等相关信息群发至QQ邮箱或者是群共享,专干如有疑惑,可随时通过QQ网络进行研讨,集思广益,从而避免了先前发文、电话通知出现的运作缓慢和繁琐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便捷快速、适宜合理的运行机制。
四 组织实施情况
1 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区疾控中心慢病科组织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专干及主管领导参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管理工作基础知识讲座”的业务培训及考试,明确了基层慢病防控工作的基本职责、任务,落实了动态运行管理机制,并随时对基层专干解问答疑,提升了慢病专干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
2 制定督导及考评计划 2.1 制定督导考评细则及评分标准,以区疾控中心主管领导负责,相关领导牵头,慢病科及相关科室人员参加,组成慢病督导检查组。检查组采取听、看、查、问、验形式,对照考核标准开展督导、考评检查工作。
2.2 听汇报、核查人员分工、看档案资料(专题小结、半年和全年总结等档案资料)、查各种记录、随机抽验。
2.3 查各种报表上报是否及时、准确,有无漏、迟、虚报,与存留档案资料是否一致、齐全。慢病档案内容管理是否完整规范。
2.4 高危人群的管理:查看按月摸排数、分类详情统计表。
2.5 干预指导人数、病种。有无慢病重点干预指导实例。
2.6 组织管理和职责分工是否明确。
2.7 汇总督导 考评情况,现场反馈意见和建议,并限期整改。督导和考评意见作为年度综合考核联评的重要依据,一式两份,督导组及受检单位各存一份。
通过督导和考评,奖励先进、督促后进,总结推广、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改进、带动差的乡镇工作,使慢病工作得到整体提高。
五 终端核心、重心管理
1 基层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慢病终端的核心,在慢病防控网络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慢病最终端的直接管理者,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年度目标内容纳入考核体系,成立由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为组长的慢病防控领导小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本乡镇或本社区慢病工作的组织实施,不得随意调换,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认真落实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指导方案,建立切实可行的慢病发病登记、随访、自查制度、奖励制度,重点抓好、抓实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具体工作,这样慢病工作才能步入正常有效的动态运行轨道。
2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慢病管理的终端,慢病防控工作的好坏,它是源头、是关键、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慢病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培训和督导下,必须坚持做到逐户摸排、核实病种、造册登记、数据真实、及时建档并规范管理,特别是随访工作一定要细致、详实,及时上卡、汇总,这样才能确保基础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慢病防控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合理膳食指导也非常重要,预防工作做到位了,患病率就下降了,控制工作扎实了,慢病患者的病情减轻了、并发症减少了,这样就从源头上控制了慢性病的发病,最终从根本上实现了防控工作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运作,逐步形成区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上下联动防控机制,使慢病防控工作常态运转。
六 终端管理动态效益
慢病防控工作是一项造福当代、受益几代、具有深远意义的利民、惠民工程,需要艰苦、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做好。延安市宝塔区慢病终端管理机制模式,形成了群对一防控网络的理念,减少慢性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减轻因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最终期望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控制慢病。
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范文3
根据《县爱卫会关于转发省、市爱卫办关于2012年卫生创建工作安排的通知》精神。今年,我镇将迎接五年一次的省卫生镇创建工作复查。为落实这次复查的各项迎检工作,进一步巩固发展省级卫生镇创建成果,顺利地通过这次复查验收,特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以省级卫生镇复查迎检工作为契机,进一步优化镇村环境卫生,落实长效管理,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工作目标
按照新修订的《省卫生镇(乡)标准(试行)》要求,通过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确保爱国卫生组织、健康教育、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病媒生物防制、食品与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社区单位卫生、村级卫生等各项指标全面达标,使集镇功能、人文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镇村一体和谐,社会关系和谐的目标。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镇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完善镇容镇貌管理、绿化管理、市场管理、交通秩序管理、“十小”行业卫生管理、除“四害”管理等长效机制;强化镇、村、企业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管理,延长保洁时效,加强日常管理。进一步明确任务,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努力使镇村卫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及时补充、添置垃圾箱、路灯;及时维修垃圾中转站,因地制宜改建公厕;规划改造集镇农贸市场。
(三)改善薄弱环节卫生面貌。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突击整治,重点清除卫生死角,落实保洁责任制;加强集镇主要道路两旁综合整治,改善周边环境面貌;限期整改或取缔无照经营、占道经营、马路市场并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建筑工地卫生管理。开展建筑工地、拆迁工地、闲置地块环境卫生整治,抓好建筑工地民工生活区的各项卫生管理。
(四)深化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多种形式开展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民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确保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省级卫生镇标准。
(五)加强除“四害”工作。根据四害消长规律,开展突击与日常相结合的科学灭害工作。专群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动全民开展除四害活动。
(六)做好资料整理工作。对照省级卫生镇标准要求,注重日常创卫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做好资料整理工作,并落实专人负责,保证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四、工作步骤
(一)组织发动阶段(3月份)。召开省级卫生镇复查工作动员会,全部部署复查迎检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成立复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组,制订实施意见,明确任务和职责。开展全镇卫生大检查,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落实责任,限期整改。
(二)整改整治阶段(4月至6月份)。广泛开展宣传,营造人人创卫的良好氛围,增强群众认知度和责任感,掀起创卫复查热潮。组织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和大扫除活动,重点是集镇环境卫生、环卫基础设施、行业卫生和一些老大难问题的整治。开展除四害达标活动,开展创卫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完成各项工作汇报材料。
(三)巩固提高阶段(7月至10月份)。严格对照标准,逐项逐条自查梳理,发现问题和差距及时整改,查漏补缺,迎接省、市爱卫办检查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省级卫生镇复查是一项民生工程,保的是牌子,得的是民心,受益的是广大群众。全镇各级应从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巩固发展创卫成果的重要意义,把省级卫生镇复查迎检工作作为今年的重要工作来抓,增强复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加强领导。建立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建立由相关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各工作小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高标准严要求地落实复查迎检各项工作任务。
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范文4
一、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1.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着力健全完善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制订完善重点应急响应措施方案,切实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能力,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强化监督预警,加强卫生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2.积极参与健全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协同配合工信、发改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重要物资辖区产能布局,建立应急物资紧急采购、紧急征用和动员、调运、跨区域援助等机制。
3.加强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分析评估肺炎疫情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成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修订、完善《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因机构调整及职能转变等原因导致内容需要变动的应急预案。各单位结合实际,及时更新、修订、完善现有的卫生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建立卫生应急预案动态更新机制,不断完善预案体系建设。
4.开展卫生应急协作机制建设。推进与邻县卫生应急合作,加强与军队、武警等相关部门应急力量间建立协作共建机制,共同提高应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力。加强卫生应急区域合作,建立区域联防联动机制,开展区域卫生应急联合培训、演练等活动,提高区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能力。
二、稳步提升卫生应急核心能力
5.规范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完善各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对辖内可能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和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公共卫生能力和应对准备进行评估研判,推进风险评估结果运用,不断提高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质量和成效。
6.加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县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建设,督促、指导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单位积极争取县级财政支持,参照省级印发的《县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完成卫生应急队伍基本装备“补短板”项目建设。指导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单位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有效提高各级卫生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7.加强卫生应急队伍精细化管理。加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县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各承建单位要将单位内性能好、可承担卫生应急救援任务的救护车辆统一加贴“县紧急医学救援”和卫生应急标识。做好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年内组织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开展不少于2次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和不少于1次综合演练。对照《省级卫生应急队伍管理考核评估指标》,强化队伍日常装备保养、训练管理,提高队伍卫生应急快速反应能力。
8.开展医疗机构批量伤员收治演练。推进县总院卫生应急救援准备,研究制定批量伤员检伤分类、快速接收、分流等程序,结合县总院应急床位扩充能力任务,开展批量伤员紧急接收演练,检验医院床位应急扩充能力建设成效和应急准备工作情况。
三、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
9.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按照《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和《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县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等要求,加强值班值守,强化信息整合,建立灵活高效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机制,有序有效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加强与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市场监督、教育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合作,健全联防联控运行机制,做好突发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
10.做好卫生应急信息报告工作。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工作。严格执行各项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渠道畅通。
四、做好安全生产、消防、反恐等工作
11.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责任。指导辖内卫健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必管”规定,落实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加强安全风险防控,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和消防措施,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国家卫健委新颁发的《医疗机构消防安全九项规(2020年版)》学习宣传,确保消防安全。加强对委直属各单位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督导检查,建立安全管理台账,督促存在隐患问题单位加强隐患排除和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完善安全管理和消防管控长效机制,确保落到实处。
12.履行好部门反恐怖防范职责。县内各医疗卫生单位落实《省医疗机构反恐怖防范标准》和《省生物行业反恐怖防范暂行标准》,加强反恐怖防范工作督导检查,强化县级院前急救反恐最小作战单元的应急备勤、日常训练和综合演练,各医疗卫生单位参照市级院前急救反恐最小作战单元模式建设,做好卫健系统反恐怖防范与应对准备工作。
五、统筹做好其他卫生应急工作
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范文5
一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要坚持公益性质,完善服务功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重,整合、优化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全面清理整顿原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规划布点设置。原则上每个街道办事处举办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综合提供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使社区能够完成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重要作用。要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大中型医院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力争在三年内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探索建立廉价医院或廉价病房。选择部分公立综合医院作为试点,主要服务对象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及老人、儿童。卫生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具体实施方案。
三是健全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市专门拨有医疗救助金,用于解决弱势人群就医的特殊困难,卫生、民政部门要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各级财政应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医疗机构也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实施积极救助
四是加强源头管理,提高全行业监管水平。深化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药品价格管理机制改革,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增长过快,减轻一般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并严格管理。在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医疗安全等方面,要加大教育、监督、管理力度,建立责任制,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五是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服务公平,使人民群众共享卫生发展成果;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将维护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对金钱至上,不顾群众利益而盲目追求单位和个人利益,伤害群众的感情;要改进服务态度,热心、诚心、细心、耐心为患者服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使医患双方成为共同战胜疾病的合作伙伴。
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范文6
关键词:山区中小学;校园文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56-02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的总称。作为一种独特的环境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笔者在山区校园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山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状况,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学校健康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现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1.制度建设。为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实和健康发展,作为学校在确保有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校园制度的完善,学校应采用分级管理制度。包括:班级管理机制、班主任工作机制、教师考核机制、学生日常管理机制、活动卫生管理机制以及学校的公务管理机制等。确保各级管理机制和教学科研工作同步进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其他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共同发展。
2.组织建设。完善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建立一支有能力的校园文化管理队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完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由学校领导和教师组成的领导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外还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做到责任具体到人,对学校的公共环境卫生、校园文化的维持等进行明确分工。例如,选取有责任心的学生成立学生会进行监督管理。这样既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大大加强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3.队伍建设。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的主要力量,作为校园制度的制定执行者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建立者和领导者,教师的素质以及作风的好坏会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度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健全校园文化制度的重要条件。要做到:第一,增强职业素质教育,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有爱心、耐心,不歧视,不偏心。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第二,要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建设积极进取的学校校风
中小学的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所谓的校风建设,就是对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校园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优良的校园风气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的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为学校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良好的校园风气还能使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无形中受到抵制,为学生和老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共同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学校师生不受不良风气的干扰,经常保持最佳的生活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风和学风是校风的具体体现。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做好教师的工作作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前提,而做好领导作风建设又是教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做好教风建设:(1)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带头学习理论知识,明确办学宗旨,端正教师的工作态度,建设高效廉政、团结友爱的工作作风,促进良好的校风的发展和建设。(2)做好教师的工作,通过开展师德学习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教师中树立“忠诚、勤奋、求实、创新”的教风。(3)关于学风的建设,要积极开展“创文明班级、树优良班风”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爱劳动,尊重科学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媒体等形式以社会主义价值道德准则,来引导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对社会文明的建设有用的人。在校园中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团结友爱、尊师敬长、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创造优美积极的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美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在中小学的校园环境建设上,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善于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新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健康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园地。例如,在我们校门外两侧的围墙上书写着学校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校门两侧开辟专栏介绍学校的发展变迁;围墙内醒目处开设各类信息专栏,如风纪评比栏、表扬栏、教育动态等。
2.在教学区内张挂名人的画像以及有积极作用的名言名句。写一些振奋人心的校训。在教室内设计好班规、班训,评选出好的美术作品和书法作品、优秀作文等贴到班级的墙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在操场或者其他主要体育活动场所,写一些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的标语等。这样,学校师生在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的感受――走近校门,就感觉到这是我们的乐园。在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快乐气氛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另外,学校师生要积极做好并保持校园的干净整洁,美化校园环境。对校园里的学习活动场所以及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整理,努力创造一个鸟语花香的轻松美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生活,有利于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人际关系
校园人际关系在中小学校园里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它们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高级的表现形式,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对教学效果和质量,以及学生的发展前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共同生活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互相影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工作学习的良好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质的形成,为其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要构建和谐民主的中小学校校园人际关系,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要当好引导者,做好表率。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校园人际关系,时时刻刻都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了良好平等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对老师尊重信服。作为老师,首先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歧视,不偏心,在生活学习问题上做到与学生无话不谈。对待有过错的学生要耐心教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进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理服人,取信于人,给学生做好榜样;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尊师敬长。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设,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另外,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自卑的不良心理,努力克服困难。对于中小学生常见的妒忌、自私、骄傲的心理,教师要进行有目的的心理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之间建立健康友好的关系,才会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校园氛围。
此外,健康的教师关系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杜绝教师之间出现唯利是图、骄傲自大的不良行为。一切以教育教学事业为重,互相监督,互相支持,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以教授课本知识为主,是一种共性的活动,而学生个性的发展,才华的展示,主要体现在校园的文化活动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能力、有良好的品质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多方面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发掘学生的潜力,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贯穿始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科技、文体和实践活动为基础,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让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建设,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具有特色主题的校园活动。如国庆唱歌比赛、端午节包粽子、植树节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举行经常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冬季运动会、春游、校园歌手、毕业典礼等。另外,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还可安排适当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各类优秀电影。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净化了校园环境,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