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范文1

在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几乎所有的人,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兴趣”是最重要的,要如何使学生有兴趣?就需要我们不断改变教法,改变教学环节的设计。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以大家的画“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摹了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目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我在教二年级美术《茂密的花》一课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自然的声音;在教色彩时让学生听一组音乐之后再与色彩对号入座;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不同造型的花,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中了解“茂密”的含义,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如我在二年级的美术《绘画游戏》这课上,结合课本内容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动物;有的则像植物……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也掌握了画线条与画色块时不同的握笔方法,培养了用色的良好习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品展示时,小组间的评比激励机制是促进合作完成优秀作业的催化剂。班级自从建立小组的评比机制以后,同学们在课堂纪律、语言表达、构图设计、色彩表现、内容安排、形象体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是因为小组成员为了集体的荣誉,纷纷讨论,献谋献策把各自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统一最好的方案,再一起动手完成作业。如在教授人美版第6册《怪兽》这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去收集一些废弃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制作。那天各组的同学都带了工具和材料。其中,有一组同学带来了泡沫块、胶水、牙签、颜料等,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怪兽,那怪兽的造型栩栩如生。另一组的成员则用废弃的胶卷壳、废纸板、饮料盒等制作了怪兽,充分突出了怪兽的“怪”这一特点;有的用易拉罐、塑料袋制成怪兽,也是生动形象。他们的作品真是千奇百怪,件件精美。又如在教授《大树的故事》一课时,我启发学生看看大树上到底能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全班一起为我在黑板上画的大树添加故事,顿时各小组纷纷讨论开来,一起探讨用什么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我收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优秀作品。有树叶上小小昆虫的故事,有树洞里小松鼠的故事,有大树根里小蚂蚁的故事,还有树枝上小鸟的故事……这些画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的材料和表现的形式各具特色。学生们有用水彩笔求朦胧的树叶,用油画棒表现树木的粗犷,用线描勾绘小动物的精细……总之,件件作品都依照学生的喜好完成,作品充分展现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无限的想象力。本课结束前,我组织作品评比,让全班同学欣赏讨论,发表各小组的意见,然后由我进行分析、总结,最后选出优秀作品,给与奖励。这样一来,各小组同学在互帮合作中,注意到手工艺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独创性。绘画作品注意画面的构图饱满,上色形式的变化,冷暖色彩的搭配,表面装饰的安排等艺术韵味,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表现性和创造性。

我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程内容,巧于启发学生想象、构思,还要指导学生敢于冲出传统美术观念的框框,大胆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自己所看到的物体,不要害怕形象画不准确。教学中,要提醒学生保留绘画作品的原创作,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在画面上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辨别能力。通过对美的感受,进化为对美与丑的分辨能力,潜移默化地使人的精神在愉悦和操作中得到升华,在学校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美术教学的意义。

一、将课内、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主要战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开展其他教学。课堂教学的结构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的先讲后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的自学过程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另外,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多种形式,例如,以写生为目的的分组教学形式,以创作为内容的分散、竞赛等形式。还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采用组织观赏、欣赏、外出写生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研究和实践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和探究的创造精神,创造良好的个性发展环境。

二、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美术教学都是以学习知识技法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多以临摹成人作品为主,所以形成了一套模仿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而近年来,大家逐步认识到儿童的稚趣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儿童的天性和个性不容抹杀。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倡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导致教学方法的深刻变化,逐步由注入式、满堂灌向启发式、活动式、创造式方向发展;从以教师教为主变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结合。

三、从写实性教学逐步向表现性教学靠拢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当提倡儿童发挥艺术直觉,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进行扩展与延续,让学生在“创作式”的作业中完善造型技能和提高审美素质。与传统的写实造型教学相比,表现性美术教学能较好地体现这一宗旨和要求,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与创造,抓住特征,夸张、超现实地表现,把与对象有关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或自己与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在创作中表现出来。我们知道,传统的写生课要求学生认真准确地观察物体的形状、比例、透视等客观属性,塑造出精确、完美的形体。而实际上,这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限制了儿童创造思维的活动。在写生作业中,如果我们让学生在抓住事物特征的同时,进行大胆地取舍、夸张与变形,留给他们更多的表现空间和契机,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那么就会使作品蒙上浓厚的艺术情感和趣味。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制度,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认识特点,真正为孩子们创造自由探索、自由表达的环境和条件,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注入营养。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音体美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愉快教学 ;激趣导入;激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33-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美术教育的培养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人才上作用越发的重要。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美术教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有着其独持的教育规律,在儿童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能科学地将美术教育知识传授给他们,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学是技能技巧训练和培养人文素养的结合教学,因此教师要以学习者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感知、想象、表现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足以见得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在这里我要简单的总结几点自己的经验所得。

一、愉快教学、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创造之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1.激趣导入。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如低年级适合用谜语导入,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高年级学生想象导入,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

2.媒体语言形象具体。

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

二、激励教学

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也是对学生新课程学习的动力。评价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其实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原本就浸透了自己的各种情感,有些想像的、抽象的作品可能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但教师不应对作品横加干涉,而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信心。

1.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人都离不开生活,指导儿童从生活中发现艺术并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我们要多夸奖:“画得好!”鼓励他们这样画下去。

3.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观察能力的培养。

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教师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并说出颜色、明暗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敏锐的感觉事物的能力。

2.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儿童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应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学科体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方面,尤其在手工粘贴画中,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画、剪、粘贴缺一不可,充分调动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对成功的期望中进行。因此,它也是训练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四、让美术教学融进生活中

如果说符号是评价的一种手段,那么评语则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时,不能一味的以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而要以引导为主,激励为辅。要让自己的评语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又能激励其改正错误。同时要让家长参与评价,使家长也成为学校教育的另一个可利用的有效资源,将评语变成动力。

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美术教学;教学方法

当前,我们的教育正处在剧烈的发展和变化时期,单一、封闭的教育体系正逐步被多元的、开放的教育体系所替代,教育之中的任何改变,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劳动才能实现,客观地决定了教师也必须要变,教师的教学必须与时代同步,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该如何把握新时期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和要点呢?

一、选择新颖课题

对于学生而言,好的课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能够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在课题的选择上,需要将课题空间选择面扩大,尽量让课题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将美术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呆板、教条、过于简单或过于生僻的课题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而言是很不利的,小学生的思维还较为简单,因此在课题的选择上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例如,在设置《会变的小手》这一课题时,可以以学生最熟悉的手作为素材,对该素材进行色彩和造型设计,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摆出的造型来联想生活中的事物。这种教学方法能够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调动,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二、利用方法得当

对于教学而言,方法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美术教学也不例外。小学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其具有形象生动、鲜明直观的特点,因此更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兴趣。在教学设定时,要充分利用这点优势,敢于大胆创新,在掌握小学阶段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设定。教学方法需要遵循轻松愉快的原则,让课堂以趣味性为主,让学生消除对学习的消极看法,从而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快乐。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设定内容,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基础技能方法,并且还要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构图、调色能力,基础掌握牢固以后才可以进行实践绘画。小学美术教学不能仅仅以传授知识为目标,最重要的是要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中也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构图时可以玩“你画我猜”的游戏,让一个学生画出教师要求画的器物,其他学生猜画的是什么,猜对的学生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的活动不仅能积极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构图能力和判别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1.学生审美观的形成离不开对形象的感性认识。利用多媒体可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综合多种视听手段如音乐、动画、图像等,可以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对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提高其感知速度,并在其潜意识中对审美对象产生美感。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完善和丰富美术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促进和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缩短教师授课时间,把更多主动思考的余地留给学生,且实现了教师、学生、计算机三方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信息展示则呈现文字、声音、图像的立体性,加快了学习形成知识的序列性和知识结构的速度,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达到了丰富和完善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目的。

2.多媒体的运用能促进美术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有比较才有鉴别,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不同的画种,艺术流派、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演示,让学生从比较中鉴别美与不美的界限,如色彩配置怎样才美,在生活中如何具体配合,怎样领会其内涵,形成潜意识中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审美认识。培养美的鉴别欣赏能力。比如在上江苏版第八册《色彩的对比与和谐》这一课中,通过课件让学生直接参与物体填色,不同的学生给物体配色不同,从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比如红色与绿色配置,就会给人鲜明、有力、刺激的感受。在学生有切身感受的同时,向学生总结哪些色彩在一起是对比色,哪些色彩在一起是和谐色,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此美术教学课件,要根据其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所有的潜在能力来选择运用,以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调动学生的有意和无意注意。同时要对美术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处理,使其结构化、系统化,做到主干层次清晰、分明,以帮助学生形成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便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接受,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3.多媒体的运用可增加信息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往美术教师上课时只能用教科书,或者费很大劲找来一些与本课有关的绘画作品给学生看。现在将多媒体运用到美术课堂中,可以展现所有与本课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深刻了解到画家作画时的背景和社会文化,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直观地看到画家的艺术作品,了解到画家的时代背景,通过多媒体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整,有利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四、实施激励性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鼓励性评价,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

1.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鼓励性教学评价作用的关键。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意识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重要性,利用鼓励性教学评价进行教学活动。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小学美术的过程中,其美术作品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褒奖,无疑会大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是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鼓励性教学评价的作用,如小小的一个微笑,一次鼓掌,一个目光鼓励等等,这样的鼓励方式,可以使学生不断约束和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爱上并乐于上好美术课。

2.多给学生自由创作的机会。多给学生自由创作的机会,也是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鼓励性教学评价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来,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给学生自由创作的机会,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在进行鼓励性评价时,可以在口头鼓励的同时辅之以奖励,如奖励教师自己制作的星卡、小贴画或作品的公开展示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多肯定、鼓励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通过语言﹑表情﹑暗示给予肯定和表扬,多给学生自由创作、自由表达的机会,可以使他们的艺术潜力得到充分发展。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关键。在小学课堂上,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术课堂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一些学生天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只是需要开发出来,这样的学生可能成为天才,其创造力也具有特殊性;二是学生要通过努力而实现自我的创造力,通过设定目标来实现自我价值。小学美术课堂学习,学生也许不会创造出伟大的美术作品,但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被逐渐开启,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也会提升,实现了素质教育目标。

一、美术课堂的异策化教学

小学生的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学生个性发展也突显出来,个性是一个人的内心表现,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并且伴随着实践活动,就形成了稳定的个性。但在同一课堂下,学生的个性差异还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性格特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兴趣、气质、思想等。因此,要实现美术课堂的教学目的,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同一课堂上,教师要设计与教学相符的方案。美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设计会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因此,异策化的教学方式更适合美术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要根据同一课堂上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教学。

二、美术课堂的氛围化教学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开发是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下,其潜在的能力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创造力。因此,课堂教学也需要宽松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下的教学课堂,教师要把握和控制好环境,根据不同的教学课题经常变换角色,同时,学生也要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自我创新意识。实践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操作和思考的机会,公开优秀的学生作品构思,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突破。可见,课堂氛围也可以促使学生开发其思维和创造的能力。

三、美术课堂的传媒式教学

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传媒式教学是通过传媒进行教学信息传播,没有教育传媒,就无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课堂实际中,学生创作和欣赏过程就是凭借视觉形式。直观的视觉形式可以从学生作品中体现出来,包括线条、色彩等。而传媒方式的运用,就是通过接触媒介信息后,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创造性认知,媒介信息变化使学生知觉转变,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教学多媒体工具的利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需求,要能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时,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自身的创造力。

四、美术课堂的操作多元化教学

创造性是一个人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下,每个人会具备两种形态的心理活动,随着活动变化心理活动逐渐清晰。而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来说,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学生会凭借各种感官来感受学习环境。例如,刻版画适合触觉型学生的制作,石版画则吻合视觉型学生的表现。在同一形势下而开展活动操作,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自由组合,无论是独立操作还是整体配合,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我组织能力都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美术课堂的评价化教学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范文6

1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存在的偏差

一是教学目标与教师要求之间的偏差。美术欣赏课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比较高,从理性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要求教师必需具备良好的美术素质和对美有敏锐的洞察力、鉴别力。二是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偏差。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注重以审美结果的获得,忽视了审美欣赏过程的融入与参与。对欣赏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的因子缺少挖掘,忽视了对审美客体的情感感受,缺乏对美的事物的体验。三是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偏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在美术课的其他课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欣赏课中则存在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违背了“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课堂教学原则。在这样的教学课程中,学生掌握不了审美技能,尝不到进步的愉快和成功的,更达不到深层的审美体验,审美眼力滞留于表面层次,对审美的理解很难迁移,审美能力难于提高。

2 在美术欣赏实施过程中体现的意义

一是重主体。“三元式”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的实施,注重使学生主体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审美参与、主体体验、主体评析,以真正达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三元”感化,情感得到升华。二是重过程。在“三元式”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强调学生的过程参与,通过“分析客体──感受情景──体验情感──交流反馈──外化创新”的教学模式的实验,体现过程的流畅性、完整性和思维性。三是重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好教学诸要素,注重欣赏的启示性和潜在创作意识的挖掘,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放在首位。使欣赏教学真正成为美术创新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四是重情感。如果欣赏不考虑到与学生的审美情感相沟通,就不会有什么指导效果。欣赏的引导如果过分偏重于知识性,就会造成硬性灌输成人意识的危险。所以“三元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注重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及欣赏客体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学生个体与教师间的情感反馈。重视挖掘欣赏素材中的情感因子,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小学美术欣赏课中的基本内容和美术常识,理解欣赏课题的审美内涵,并初步掌握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模式方法;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交流、外化等过程的实施,掌握基本的欣赏技能,并在美术欣赏过程中,能应用所学技能知识,赏评作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欣赏课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体验、赏评。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 在模式构建过程中,正确处理的关系

一是欣赏与表现的关系。欣赏并非都是单纯的观赏而已,只有与表现联系起来的欣赏活动,才是真正体现和表达欣赏目的和精神的活动。无论欣赏自己或别人的作品都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观察、理解中得到表现能力上的提高。如:在欣赏外国优秀儿童作品中表现“和平”的题材时,学生除了在感受到外国小朋友对和平的理解后,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表现元素,来表达不同的对于“和平”的感受,这样就使欣赏作品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并使之升华。在绘画表现时,也应该渗透美术欣赏,让学生从美术作品和优秀儿童画的创作中唤起创作冲动。如欣赏一些中外类似的绘画体裁;表现展开时的欣赏,着重于技法的渗透;表现最终时的欣赏,从制作完成的作品中反省,激发下一次表现的欲望,使课堂得到延伸,能力得到发展。所以欣赏教育应以审美为中心,既扩展表现活动的范围又提高欣赏活动水准,只有这样才是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二是欣赏与应用的关系。在欣赏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审美意识,以及良好的审美观,对促进学生的审美创造有其极为积极的作用,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生活,丰富了学生情感,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诸如民间工艺品的欣赏,从欣赏中领悟传统美术技能,并用传统技能来表现新的事物。三是欣赏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列维认为,美术教育应以人文学科为基础,创作过程就是将形式赋予物质的过程,该过程从一个理念入手,通过一种媒介来表现这一理念。忽略了作品的形式和作者理念,人文精神就势必被忽略。所以在欣赏教学中,从技能性的传授提高到美术文化的层面中,更能反映素质教育中变专业教育为通才教育的改革思路。

4 在模式形成中,注重欣赏教学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