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材?取舍
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总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中欣赏作品要求了解的知识点过多、过深,不适于本阶段学龄儿童的认知水平。2、欣赏教材涉及面广泛,量大而繁琐,作品之间衔接性不够,难以把握切入点,开展有效性教学。3、某些欣赏课程中作品过于主观,教师自身了解有所欠缺,难以找到切合学生的参考资料。4、教师教法传统,“照本宣科”的讲解,限制了学生欣赏的拓展空间,主动参与性不够,自主探究与情感体验更少。作为一名专职的美术教师,如何解决欣赏课的教学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觉得关键在于备课环节。如何理解并把握教材,寻找合理的处理策略,对原有教材,图片和文字资料、信息等与我们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有效的整合,根据实际有所取舍,有的放矢,更好的实现学科教学目标。
一、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的把握教材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依赖于原有的认知发展基础,它受遗传、生活经验、偏好、环境以及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同时又具有阶段性,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课程设计一定要遵循各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不能一刀切,生硬的强调欣赏作品历史,作者,背景等等。例如:浙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有“外国传世名作”这样一课,课文中罗列了雕塑、绘画、建筑等多个种类的十几张照片,每张照片旁边都标注了作品介绍。赫然打开课本,看到这样的教材内容,不要说是小学生,连我们这些美术院校毕业的教师都无从下手,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在艺术家,而且类别各不相同,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传世杰作,要让小学生理解这些内容着实困难。也许具象的画作和建筑可以作为“了解内容”解决,但是像毕加索(西班牙)的《三个乐师》和亨利·摩尔(英国)的《国王与王后》这两件抽象的作品,谁又能保证小孩子能够看着旁边详细的作品介绍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完成教材制定的目标呢?所以当我准备上这节课之前,我事先收集资料,准备了许许多多有关于这些作品本身的小故事,及时替换书本上那些生硬难懂的教条式解说,转换成为适合当前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点,借助学生们感兴趣的故事情节介绍课本上那些传世的杰作。帮助他们理解,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对于那两件抽象作品也很有效地进行了传达,效果较好。
卡西尔曾经说过:“为了冥想欣赏艺术作品,他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它,我们若不在某种程度上重复和重构一件艺术作品得以产生的创造性过程,我们就不会理解或感受它。”由此可见,艺术欣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欣赏者对于欣赏作品的一个再创造过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小孩子,他们都将根据自身认知水平的不同对于作品有其独有的理解,从而激发各自丰富的创造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始终围绕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展开。
二、寻找教材中欣赏课程的“共性”,有效的展开教学
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大量的欣赏课程集中在中高段,尤其是六年级。几乎每一个课时都有大幅篇章的要求解决一定量的欣赏课程。然而这些欣赏教材涉及门类广,欣赏量大,相邻课程之间衔接性又不够,很难把握教材的切入点,组织有效的教学。以浙美版教材六年级美术课本为例。教材中所涉及的美术种类有:漆器、建筑、脸谱、街道、版画、年画、木雕、纹样、图案、名家名作、刺绣、竹雕、文明古迹等等。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是只是简单的按照课本组织教学,势必会让教学的内容显得零乱,由此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将会大打折扣。有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人们往往对于靠近生活周边,较为熟知的事物更感兴趣,且对有规律,有客观联系的事物能够快速的记忆并保持记忆的持久性。所以,面对像以上所举的六年级美术教材,我们该怎么办呢?经过细致的分析,其实有一条线索不难发现,他们杂乱的之中也有其相同的“共性”,我们可以做如下分类:
1、元素类——纹样、图案、脸谱
2、绘画类——版画、年画、名家名作
3、手工类——刺绣、竹雕、木雕、漆器
4、文化遗留类——建筑、街道、文明古迹
从上面的分类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有选择的分门别类以后,使得教材的的内容呈现出系统而有连贯性,这样有规律的开展教学,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就显得简单的多。
三、分析教学与课堂实际,勇于取舍教材内容
《美术课程标准》提到“要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强调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利用和开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补充一些教师擅长的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由此可见,仅仅凭借一本新的美术教材,局限性的技能型课程资源实施教学,是很难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的。现行的美术欣赏教材对于作品、作者及其背景的介绍是比较详尽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由于地方区域,习俗的差异,知识面的限制等,我们在讲课时学生对于一些内容的学习缺乏积极性,觉得没有学习的价值或更本就不懂。而有的内容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觉得教材讲解的太浅显,“蜻蜓点水”不够深入,不够充分。例如:我在五(1)班教学《悠悠北山街》这一课时,学生对于文中介绍的北山街的历史、古庙遗迹、有名的文学文化大师这些内容表现的很冷漠,不感兴趣,而谈到北山街边的建筑和风景是学生们的就非常感兴趣,还不停的追问相关信息。在这个班上课时所显现的这种状态,很明确传达给了我一个信号,所以,课后我及时修改教案,添加了大量北山街的街景照片,从晨曦到夜幕,让学生更加立体的了解北山街,理解课文。经过修改的教案在五年级的另一个班级执教时对比效果明显好于五(1)班,学生们始终围绕着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学习,课堂上学习气氛融洽,所授知识掌握扎实。上海师大的王大根教授曾经谈到过美术教学的单元化,他提出:教学可以根据各地区、学校条件,学生水平,教师自身特长,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开发和再加工,“添加”以及“丢弃”使之更有效的为学生所掌握,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就我们美术欣赏课而言,“添加”应该侧重于实践性方面的内容,以及课文重点内容的拓展和延伸等,“丢弃”则应该在不违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与实际需求,谨慎为之。做到勇于“取舍”,“取舍”得当。
小学阶段的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道飞?陆阳秋?《美育与艺术鉴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2]王柯平?《美育的游戏》?南京出版社?2007年9月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 新形势; 小学; 美术; 欣赏教学;
美术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依然不太重视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进行创新,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艺术修养,将美术欣赏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继而保证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综合的发展。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一种自发的探究欲望,并且使其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观察美术作品,同时保持一种感官的敏锐性,最终让学生学会感知和欣赏艺术。学生通过观赏出类拔萃的美术杰作而展开思索、联想、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并内化优秀美术作品中的构图、色彩、创作方式等,从而丰盈和充实了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完善和强化了学生的艺术感觉,提升了他们的艺术审美与综合素质。此外,美术欣赏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很多美术教师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认识尚不全面,认为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就是简单地播放一些美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只是讲授其中涉及的绘画手法和技巧,或是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不利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程收获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该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拓展美术相关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欣赏热忱,以此来丰富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
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喜好,按照主观意识挑选了学生认知和理解范围之外的美术作品以及相关知识,致使课堂氛围沉闷,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容易触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外,部分教师习惯采用较为固定的单一教学形式进行欣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单向输出教师本人的美术欣赏理念,没有起到开启学生发散思维与自主思考的引导作用,虽然给学生留出了一定时间进行思索和赏析,然而由于师生互动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一)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思索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教学方式涵盖了问题提出、分析与探究、实践创新等几个发展过程。具体的实现形式是:教师根据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制作一个视频短片或是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探寻并开启交流,继而解得出结论。教师主要是以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欣赏活动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从直观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到较为客观理性的方法的感悟中,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与比对,在热烈的讨论中分享美术欣赏的感受,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品鉴。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以学生为主导,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防止教师输出观点式欣赏课程的弊端。
(二)师生互动
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深入欣赏,通过在讨论中听取其他学生的见解来完善自己的赏析,教师可以在每个谈论小组内驻足倾听,适机地给予一些提示和引导,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如美术作品的主题、构图形式、色彩处理等多角度展开讨论,同时,还可以分析美术作品的表现技法,以及画面的布局与关系等。最后还可以深入到探究美术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和心情,换言之,就是美术作品所隐藏的寓意。另外,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课结束后,保持敏锐的感官习惯,继续欣赏身边的艺术作品,保持思考与表达,让这一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得以延续,切实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美术的踪迹,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时,可以尽量地将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引入教学活动,如此一来既贴合学生的心理探索欲,还能锻炼学生的审美敏感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美术欣赏活动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突破课堂这一界限,让美学的欣赏情境更加广阔。对于校园中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师也可以突破课本的局限,通过欣赏分布在校园之中的建筑,分析和思索建筑的布局与外观形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一个自己最喜爱的建筑进行全面的观赏,学生通过探寻其美学意义,可以从熟悉的场景中,收获全新的视角和思想。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堂的范围扩大,到美术馆、图书馆、公园等当地的特色公共场所去,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不同建筑的外观特色,探寻设计理念,领会其中深层次的人文魅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堂设置在大自然之中,欣赏自然景观之美,区分人工风景与自然风景的差异与相似之处,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悟美,提升美术欣赏的思想层次,认识并理解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从学生的平日生活场景中提取学生熟悉的景致、事物等作为美术欣赏对象,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美术欣赏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配置服装、制作新年贺卡、布置房间环境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任务,让学生在实践的审美应用中消化理论知识,收获更加生动鲜活的审美认知,并且通过不断累积的审美经验,来实现感悟美术审美价值的实践。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欣赏课上教授学生应用发散的艺术感知能力去品析世界级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以更加直接形象的画面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来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例如,在进行《中国画欣赏》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国画大家的人物短视频来呈现画家的创作过程,而后再让学生赏析美术作品,同时让学生在探讨中结合了画家的生平、性格等背景,会让学生对美术画作产生一些独特的见解,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既能够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使学生探寻到作品中所隐含的人文背景与艺术内涵。
(五)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场景,为拓宽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创设贴合授课内容的教学场景,有利于教师发掘不同的视角来开启学生的思考,能够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与内化美术相关知识,将美术画面表达的事物场景还原,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视角更加全面。
例如,当教师在讲授齐白石作品美术欣赏课程时,便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从齐白石的美术作品中的绘画意境出发,完善学生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和角度;其次,教师可以在课程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还原齐白石作品《雏鸡》中的原型,通过播放小鸡成长和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对于小鸡形成一个动态的直观感受,随后再进入齐白石创作的美术场景中,探究和分析其中栩栩如生的鲜活形象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以此来升华自己对于美术作品欣赏的能力。
(六)小组讨论
教师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的协作讨论中来实现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充分感受,并且还应该加入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剖析美术作品,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艺术审美的习惯。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雕塑作品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思考、发言、倾听,来描述自己欣赏雕塑作品的方法和感受,并且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过程的思考,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评述,将这一过程完善。
例如,教师在进行雕塑欣赏课程的时候,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视频和图片,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认真地观察和思考,进而展开欣赏评述。例如,从雕塑的类型开始赏析,强调这个作品采用的是浮雕的手法,而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赏析进行评价总结,肯定并鼓励学生的表述,再详细地解读作品,这时的讲解是点睛之笔,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直观欣赏后,都获得了各方面的艺术感受,再加上最后教师对于相关知识与时代背景的讲述,让学生真正全面地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和角度,开拓了学生的认知范畴,也提高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和艺术综合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而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欣赏教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对欣赏教学的喜爱度和探索欲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崔艳青.谈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11):156.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美术欣赏;人文性;自主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59-02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高中美术欣赏课业在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一、在欣赏课中凸现人文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的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要响应同志所倡导的“以德治国”的原则,教育就应该以德治校,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中一位小鬼依偎在老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如欣赏《秦始王兵马俑》,从中感受祖国艺术文化的瑰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欣赏课中体现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有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
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
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在欣赏课中培养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艺术品。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范文4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在有效的教学中,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的无限创造潜能,效果、效用、效率三者并重。通过探索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我们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努力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现实生活,便于学生接受,构建适合的教学模式,完善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它是实现从课程理念到教学实践联结的路径。将教学的“有效”指向教学实效,具体体现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对个性品质中的独特性、创造性的研究。《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保护这种差异其实就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之所以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就不会有创造力。”我们的研究团队将课标中的理念具体移植到美术课教学中,以有效教学为研究核心,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展示的舞台。通过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现状和个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我们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提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大领域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
一、探索提升“造型·表现”领域有效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造型·表现”领域是美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广、分量最重的学习领域。我们在探索“造型·表现”领域教学中,重视欣赏和体验的作用,突出欣赏和体验功能的互动美术创作的有效教学策略,在“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的学习创作表现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项目研究以模块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例如《线的律动——静物写生》这一课,由于本课教材是校本教材,教材从舞蹈、运动、武术等艺术表现中,将韵律的快慢、刚柔、强弱与线的长短、粗细、曲直虚实进行发散思维的联想,运用各种线的对比表现律动。通过造型表现与创作,补偿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达到康复身心和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执教者李江泳根据聋哑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片的直观形式,引导学生运用线的粗细、曲直、长短、虚实以及点的疏密对比表现节奏和韵律,强化线的韵律表现,让聋学生和健康的孩子一样感受韵律和律动美,同时要求学生选用钢笔直接进行线描写生。由于用钢笔画线条不能涂改,可以锻炼聋学生用笔大胆、果断、线条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引导他们大胆表现自己对韵律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个性。李江泳老师运用直观、启发、体验式教学法、演示法、观察比较法来达到三大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掌握线的种类及表现方法的知识目标。②技能目标。通过静物组合的造型和创作训练,培养聋学生的概括、夸张、变形的个性创造能力,让学生掌握线描创作方法。③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线的粗细、曲直、长短、虚实进行静物写生,表现韵律美,补偿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培养聋学生健全的人格。
李江泳老师通过启发,唤起学生对律动的回忆;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观察、认知、感受、联想,拓展发散思维,对课文有一个认知和了解;通过直观演示不同质感的线描表现,强调线条的韵律美,在静态物体中表现动态的律动美感,教学突出了重点、难点,让学生思考探索;通过结合所学的构图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运用韵律美的表现形式,在线描创作中达到补偿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通过让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学生对画面的分析鉴赏能力。最后,布置作业:4人一组自由摆放静物造型,用线描表现韵律美,画一幅线描写生作品。
根据“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特点,教学以欣赏启发、学生体验和生活实践作为美术教学的理念和源泉,强调欣赏创作互动,体验创作互动,师生互动,以线的种类、线的表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从舞蹈、运动、武术、建筑与韵律的快慢、刚柔、强弱与线的长短、粗细、曲直虚实的艺术表现体验,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并运用各种线的对比表现律动,补偿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培养聋学生健全的人格。本课教学特色在于,根据聋哑学生的特点,通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片的直观形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创作手段,并选用钢笔直接进行线描写生创作。由于用钢笔来画不能涂改,有效节省了创作时间,能锻炼聋学生用笔大胆、果断、线条肯定,增强自信,体验线描造型的乐趣。本课教学强调以欣赏促进造型表现,以体验促进造型表现,欣赏与创作互动,激发学生创作出反映真情实感、贴近生活、内容生活化的线描作品,提升美术课堂有效教学实效,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二、探索提升“设计·应用”领域有效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更多地考虑其他人的需要和实际运用价值,而不是创造者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自由表达。我们在探索这一领域的有效教学过程中,根据“设计·应用”领域的特点,强调体现设计的创造意识,引导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设计创作出新颖创意的生活化作品,发展学生个性。
例如,《标志设计》这一课,执教者何莉利用生活常识导入新课,从用途、造型特点、颜色构成方面让学生认识标志的种类(同时出示各种标志图画),然后再告诉学生标志的定义和来历,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艺术表现方式和方法步骤,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每个学生完成一幅标志设计作品。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让学生谈设计的构思过程,并说明设计的标志含义,教师再进行总结。
根据“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特点,何莉老师教学案例的特色之处在于,通过赏析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内容形象具体地展现。课例不仅有国内的标志而且还融入了国外的文化知识。通过对标志的赏析,何莉老师提出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点主要原则以及它的艺术表现方式。教学以欣赏启发、渗透文化内涵、设计艺术表达方式的高度概括赏析,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志设计为例,强调设计的创造意识和特定的功能性特点,同时又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进行设计创作,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创作力,提升了美术课堂有效教学实效。
三、探索提升“欣赏·评述”领域有效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更多地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评论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在探索这一领域的有效教学中,我们根据“欣赏·评述”领域的特点,注重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评述、评价艺术作品,同时唤起学生的体验。在欣赏教学过程中,采用鉴赏和表现结合的方法,欣赏与动手相结合,适当增加写与画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有效地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效率,实现引导学生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例如《神秘的花山岩画》这一课,授课教师农善锋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见下图)
根据“欣赏·评述”的教学特点,农善锋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1)重视对欣赏课程结构的合理化。从创设情景、故事导入到讲述历史渊源,从提示作品审美方向,再到学生独立欣赏、交流、评述活动,还安排了小实践活动为下节美术创作课做铺垫等,最后由教师综合评价。教学内容丰富,结构紧凑,过程流畅。(2)重视欣赏评述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在欣赏中安排有现场动态表演、小速写等,有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参与合作交流活动的动力,发展学生个性。教学改变以往单纯欣赏教学的单一模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3)本课以教师创设问题,提示欣赏方向和方法,提供必要的图片文字为教学方向,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评述,改变了以往让学生盲目交流,一片散沙的状况。(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评价,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培养良好班风、学风也有一定作用。
《神秘的花山岩画》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以往的欣赏评述课,此案例除了重视美术技巧的应用,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德育。教学以学生的主体实践为审美欣赏基础,充分利用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优秀作品资源,以学生自主欣赏、交流与评述的综合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探索,使学生对花山岩画有更深入了解的愿望。通过对具体作品审美特征的感知和体验,学生形成丰富具体的审美感受,逐步达成对其审美特性的理性概括和本质上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中,以花山岩画的主题内容以及创作年代、创作风格为知识背景,围绕花山岩画的民族艺术文化与内涵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始终把握四个关键环节:(1)通过具体作品欣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逐层深入地把简单关系发展为复杂关系,直至教学重点,既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又巧妙地提示和引导着欣赏的方向,帮助学生完成由欣赏到认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换,增强学生实际审美理解能力,获得审美愉悦体验。(3)欣赏评述与体验相结合,改变以往单纯欣赏教学的单一模式。学生在欣赏的同时现场动态表演岩画人物造型,通过岩画图像小速写与展示,掌握花山岩画人物造型的表现方法,表达自己对广西民族文化的情感,加深对民族艺术的理解。(4)进行知识的讲授与引导,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探索、综合评价和阐释等方式,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或是和同学之间展开交流,聆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不仅使学生达到对作品艺术特征的本质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神秘的花山岩画》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审美过程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发挥个性的机会,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有效教学的教学实效。
四、探索提升“综合·探索”领域有效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综合·探索”领域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在探索这一领域的有效教学中,我们根据“综合·探索”领域的特点,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结点。
例如,韦一菠老师上的《元宵灯谜会》这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旨在通过学习设计制作花灯、集体策划班级灯谜展、分工合作布置灯展等一系列活动,综合语文、音乐、社会、历史等学习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集体协作能力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材包括文字、灯会场景图片、花灯制作步骤图、花灯范例、学生作品等丰富的内容。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平台,拉近了学生对制作花灯的距离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韦一菠老师通过设计连贯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思考、讨论、探究,做好策划、创作、布展等,体现本课的综合性和探索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学习用纸立体造型制作花灯的基本方法,布置和策划一场元宵灯谜会;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设计出有特色的花灯,以及有序地、科学地组织元宵灯谜会。韦一菠老师通过欣赏、谈话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花灯结构,学习制作方法(让学生分工策划、设计草稿),制作花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提供帮助。最后,各小组将制作好的谜语牌系在花灯下或贴在花灯身上,然后教师统筹安排各组的展示位置,尽量将每位学生的作品都挂出来。在猜灯谜之前进行一个简单的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宣布猜出谜底的同学会得到相应的花灯,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在这个过程中韦一菠老师注重组织好活动的秩序,并在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