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行业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行业研究报告

纺织行业研究报告范文1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男| 25岁(1988年8月31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6个月]

公 司:XX服装有限公司

行 业:服装/纺织/皮革

职 位:环境安全主管

最高学历

学 历: 本科

专 业: 环境工程

学 校: 上海交大农学院

自我评价

多年工作经验,在工作中用心学习,自信自己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极高的现场工作经验,对各行业的废水都有一定的了解与心得。熟悉环评验收及环保申报的流程。熟悉水处理工艺及运行管理。熟悉水质分析方法。自信专业技术与理论决定工作的成败。具备良好的的敬业精神,积极、独立、有责任感,并能承受工作压力。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服装/纺织/皮革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水务投资经理

工作经验

2012/9—至今:XX服装有限公司[ 1年6个月]

所属行业: 服装/纺织/皮革

环境安全部 环境安全主管

1、“三废”处理过程日常监督管理;

2、新建、扩建项目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

3、参与现场环境改善,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周边群众环境投诉;

4、负责新建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及控评;

5、监测车间有机气体浓度,协助生产部门对通风进行改善,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6、现场安全防护用品的鉴定及使用管理;

7、现场化学品使用管理,包括易制准购证的办理;

8、工伤、职业病等事故处理、调查及原因分析;

9、紧急应变组织管理\消防\事故应急演练组织协调;

10、EHS体系文件的编制与更新,各项EHS改善项目的推动。

2011/8—2012 /8: XX环境有限公司 [ 1年]

所属行业: 环保

设计中心环境工程师

1、 负责从投标到施工图工艺设计的工作,制定设计进度;

2、 协调其他专业的工作,与业主方沟通联系和技术交流;

3、 负责从初步到中试设计阶段工作;

4、 负责工艺设计和技术标书的编制;

5、 负责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的设计;

6、 负责污水处理厂BOT项目落实前的技术支持工作。

2010/7—2011 /7: XX市政工程[ 1年]

所属行业: 环保

设计部门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设计

1、 从事排水工程和环境工程(固废)设计;

2、 负责大中型污水厂、雨污水泵站、雨污水管道、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渗滤液处理厂等各种类型项目的设计;

3、 负责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投标、初步设计、施工招标、施工图等设计;

4、 同时给排水工程和固废工程的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设计、校对和校核。

5、

教育经历

2006/9 --2010 /7 上海交大农学院 环境工程 本科

证 书

2010/3 环保工程师

2007/6 大学英语六级

2006/12 大学英语四级

纺织行业研究报告范文2

关键词:新常态;棉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under the New Normal

Abstract: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play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under 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of local governments,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have gradually adapted to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quickened up their step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ampaign under the new normal, briefly sums up the problems currently faced by these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points out that developing industrial clusters in a healthy and orderly way will help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develop from big to strong.

Key words: new normal;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在中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棉纺织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顺应了棉纺织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到目前为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共同授牌的棉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共有18个,这些集群在我国棉纺织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近年各集群所在地的政府加大对纺织行业的引导和支持,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了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

一、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棉纺织业在整个纺织行业中占有基础地位。据国家统计局及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纱3 538万t,布703亿m。其中,棉纺织行业产纱1 843万t,占全国纱线总产量的50.33%,布585亿m,占全国布总产量的83.20%,色织布年产36.5亿m,牛仔布年产27亿m。我国棉纺纱锭达1.2亿锭,其中,紧密纺达2 107万锭,喷气涡流纺达13.5万头;自动穿经机330台,织布机118万台,高速无梭织机38万台。

棉纺织产业集群在我国棉纺织行业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5年底,棉纺织产业集群各类纱产量总计达到615.32万t,占全国棉纱线产量的33.39%,布产量总计113.41亿m,占全国布产量的19.39%。

棉纺织产业集群通常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特有的区域品牌。集群产品主要分为纱线和梭织布:纱线以纯棉纱为主;梭织布以色织布和牛仔布为主。我国18家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各具特色。其中,山东邹平县、高青县、广饶县、临清市,张家港塘桥镇主要生产大众棉纱线;马口镇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缝纫线坯纱生产基地;江苏湖塘镇、先锋街道以色织布为主;江苏黄桥镇、浙江兰溪市以牛仔布为主。18家集群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有12、5和 1 家,且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和湖北 3 省。

二、棉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在全球经济普遍下行的背景下,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步入新常态,规模增速趋缓,但整体运行更加平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如图 1 所示,2013 ― 2015年,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工业总产值、纺纱锭数及织布机数量增速趋缓,但不论是规模以上企业,还是规模以下企业,人均利润率却逐年提高,且增幅明显。

1.产品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体现在各集群特色产品差异化比例提高、代表先进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占比增幅显著、棉纱主导产品逐渐从低支纱向高支纱转变以及产品种类多样、档次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等方面。其中,山东广饶逐步由以棉纱、坯布为主向以家纺、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转变,将资源性产品优势转化为终端消费品。同时,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如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过滤分离用纺织品、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等。作为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每年自行设计开发各类高技术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4 000多个,其自主研发的抗菌防病毒功能性面料和永久免烫整理面料填补了国内空白(数据来源:《山东邹平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在提升产品差异化率方面,河南新野由原来以21S纯棉纱线为主发展到现在纱线产品涵盖 5S ~ 120S纱,研发了赛络纺、紧密纺等新型品种;山东郓城开发生产的60S、80S等高支纱,已占全县生产能力的10%左右,32S、40S等中档纱占全县产能的85%左右(数据来源:《河南新野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此外,代表先进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占比更趋合理(图 2)。如图 2 所示,截止到2015年,我国棉纺织产品无卷化率占65%,无结头纱占85%,精梳纱占比28.5%,无梭布占比86%。

2.关键设备升级、技术装备进步

各棉纺织产业集群生产装备升级,技术水平整体提高。如图 3 所示,2005 ― 2015年,我国细纱带自落长车、自动穿经机实现从无到有,到2015年,细纱带自落长车、自动穿经机分别达到2 486万锭和330台。此外,2015年实现紧密纺2 107万锭,喷气涡流纺13.5万头,自动络筒机占比73.2%,无梭织机占比68.2%。关键设备升级为集群企业的新工艺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例如,石河子多数棉纺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涉及紧密纺49.6万锭,占石市纺锭总数的25.6%;自落长车1 027台,折环锭纺113万锭,占石市纺锭总数的58.5%(数据来源:《新疆石河子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湖南华容政府提高项目准入“门槛”,要求纺纱类项目必须是纱锭规模在 8 万锭或3 200头以上的紧密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项目,织造类项目必须是机电一体化剑杆或喷气织机等先进设备;浙江兰溪纺纱企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每万锭纱用工不到20人,另外市政府每年将60%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安排给纺织企业,使当地纺织企业的设备更新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来源:《浙江兰溪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3.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结合

针对纺织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老龄化等问题,各集群所在地政府通过引导校企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专业人才提供补贴等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速了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的深度结合。

例如,石河子政府引导校企合作,促成纺织园区与18家职业院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据统计,近 3 年,新疆各大中专院校共向纺织园区输送3 200余名毕业生(数据来源:《新疆石河子集群复评自评报告》)。到2015年底,江苏塘桥有超过50家纺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P系,15家纺织企业建成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该集群 3 年共完成产学研合作意向50项,实施14项,涉及金额550余万元,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01项,专利申报5 098件,获得授权3 120件(数据来源:《江苏湖塘集群复评自评报告》)。山东广饶制定人才引进奖励办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生活补贴,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充分调动了技术工人的科研积极性。

4.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近几年,我国各棉纺织产业集群坚持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如:山东夏津政府推广细纱风机节能改造、节能灯具应用等,全县230多万纱锭规模的企业陆续完成改造后,年均节电超过2 300万kW・h,折合标煤超过2 800万t(数据来源:《山东夏津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江苏黄桥镇政府实行企业污水集中处理,统一排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 2 万t,经检测,排放的生产污水均符合排放标准(数据来源:《江苏黄桥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湖北樊城政府对纺织行业实施用电补电政策,为企业出台电力直接交易政策,引导和督促企业进行技术升级、节能减排; 2013 ― 2015年期间,山东临清的纺织企业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了16%和22%(数据来源:《山东临清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效应微弱

目前,在部分棉纺织产业集群中,企业数量多,但以中小规模为主,缺乏龙头型企业。事实证明,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可有效激发整个集群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进而形成紧密合作、创新发展的生产机制。

2.产业链不完整

有的集群纺纱生产能力突出,但下游配套产业发展薄弱,仅有少量针织、家纺、服装企业。由于产品在区内自用比重较小,造成销售压力加大,同质化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下游服装生产企业缺乏,使得处于产业链中游的生产企业无法有效对接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与之相反,有的集群上游纺纱厂缺乏,生产高支高密产品的纺纱厂尤其少,导致中游生产企业成本增加。

3.自主品牌建设不足

集群产品大多属于中间产品,品牌建设是提升其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一环。部分集群企业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专卖店,也注册了商标,申请了品牌,但成效并不显著。

4.用工矛盾显现

随着企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集群地区用工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企业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减少用工人数,另一方面对劳动者技能要求提高。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埠劳动力返乡创业浪潮的推进,企业用工难、用工贵、工人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显现。

四、结论

面对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发展增速趋缓压力,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下转变发展思路,实现了产品结构优化、关键设备升级、技术装备进步,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虽然在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链、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尚存不足,但总体而言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只要坚持集约型发展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纺织行业研究报告范文3

计世资讯《2009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冲击较大,中小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存压力。受此影响,其IT投资的增幅急剧下滑。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很多中小企业对IT投资采取了“不扩张、不更新、不投入”的态度,中小企业IT市场的增长曲线陡转直下。其中,硬件产品投资周期短,所受影响最大,台式机等部分产品甚至出现负增长; 软件产品由于受投资惯性等因素影响,投资相对较多,但与2007年相比,增速大幅下滑; IT服务也一改往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增速急剧放缓。

此外,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所受的影响也不一样。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明显,对外依存度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这两个区域的IT投资规模占全国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西北、西南、东北等区域的中小企业IT投资增长相对较快,是2008年中小企业市场的亮点。按行业看,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状况; 服装、纺织、电子等行业的IT投资在2008年出现负增长; 而制药、医疗、食品、交通等行业仍然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对钢铁、水泥、铁路、基建等行业的利好作用不言而喻,而广大中小企业从中获益并不大。2009年一季度,国务院连续出台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装备制造等10个行业的振兴纲要,行业振兴将相应带活中小企业,但由于政策对IT投资的滞后性以及中小企业对未来的“信心危机”,计世资讯预测2009年我国中小企业IT市场不容乐观,投资规模将出现负增长。

纺织行业研究报告范文4

关键字:中国 印度 纺织品 出口竞争力

作者简介:聂扬(1985-),女,湖南益阳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情况。

2005年1月1日国际纺织品贸易正式取消配额制,世界纺织业进入了“后配额时代”。作为世界纺织大国的中国和印度受到世界的关注。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贸易分析中指出,后配额时代最大的受惠者是中国和印度。据WTO研究报告称,美国及其他富国的进口配额取消以后,在所有国家当中,中国和印度将最大幅度地扩大服装以及其他纺织产品的出口。报告指出,中国将以高达4000亿美元的全球纺织品和服装市场独占鳌头,最终垄断后配额时期的市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认为,印度是世界上第二的大服装和纺织产品生产国,是唯一一个有能力与中国在纺织、服装工业进行竞争的国家,印度也将大幅提升其在国际纺织市场中的份额。因此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中印两国纺织业各具竞争优势与不足,相互间既有竞争又有互补需求。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认为,印度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服装和纺织产品生产国,是唯一一个有能力与中国在纺织、服装工业进行竞争的国家。

一、两国纺织业的产业整体状况比较

中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具有纺织、印染、成品生产的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我国纺织品服装的整体配套能力强,在主要加工产业区内可以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我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产品区域化的明显特征,全国已形成数十个各具特色的纺织面料、服装、家用纺织品的生产、销售基地。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在接单、生产加工、供货等方面具备快速反应、优良服务的能力,符合后配额时代进口商采购纺织服装产品的要求。

印度的纺织工业是该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是印度的支柱产业,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为20%,其产出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纱线生产国、世界上第五大合成纤维生产国。印度纺织企业的规模小,投入不足而且分散,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较落后,使得印度纺织业产能受到限制。

从产业方面看,我国的总体情况好于印度,其规模经济效应是印度无法比拟的。

二、两国纺织品的生产原料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纺织原料资源都具有丰富且多样化的特点。

(一)天然纺织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2007年的棉花产量高达约763万吨。由于国内棉花价格飞涨,部分企业被迫从巴基斯坦和其他国家进口原料。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丝生产国,蚕丝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中国是亚麻主要生产国,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苎麻纤维虽然仅占我国纤维总量的1%,但却占到世界苎麻纤维产量的99%。

印度是继中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产棉国,目前印度棉花产量比中国低70%,但产量保持持续增长势头,而且印度的棉花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且棉花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麻生产地、第二大生丝生产国及第五大合成纤维生产国,原材料供应较为充足。

(二)人造纤维生产比较

中国拥有1300万吨纤维资源,纤维加工工业体系占世界1/4左右。美国纤维经济局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在亚太地区人造纤维生产厂有1030家,中国占总生产能力的2/3。

印度的人造纤维生产起步较晚,由于政府对人造纤维行业实行递减税政策,使得印度的人造纤维生产成本竞争力不强。统计数据表明,在印度生产加工丝和布匹的成本远高于中国。中国生产1千克加工丝的成本是1.40美元,印度则需2.06美元。然而,印度化纤的人均消费量大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5,个人消费纺织品和工业用纺织品的消费量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在服装成衣、丝绸、化学纤维纺织品以及毛纺织品等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印度的丝绸出口逐年增加,并与中国的差距在缩小;在棉纺织品出口上与印度相比优势不太显著,竞争比较激烈。根据美国贸易委员会一项研究表明,未来纺织品的出口趋势是织品、时装和制成品,而印度在这些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其服装出口占纺织品出口的50%以上。

三、两国生产纺织品的生产成本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劳动力都非常廉价,但中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已高过印度,中国内地的劳动力价格则低于印度。据美国《华盛顿邮报》对美国纺织服装主要供应国的劳动力成本等因素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纺织服装业平均工资为0.68美元/小时,印度为0.38美元/小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据有关研究显示,中国在纺织品总生产成本方面高于印度,主要是中国在生产中的损耗费用和原材料费用明显高于印度。因此,尽管中国在动力费用、资本费用和制造成本方面的支出与印度相比较低,劳动力费用和辅助原料费也与印度基本相当,但总的生产成本还是高于印度。对结构纱、环锭纱和自由端纱的生产成本比较显示,印度更具有劳动成本竞争优势,如中国环锭纱的生产成本为2.76美元/千克纱,而印度为2.45美元/千克纱。

四、两国纺织品的贸易竞争力在各指标上的比较

中国与印度相比较,中国纺织业对外依存度要高于印度。中国比印度实行改革开放早10年,因而中国的纺织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也高于印度。

(一)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有率方面

2004年中国纺织品(不含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品出口的17.2%,同期,印度纺织品出口占全球纺织贸易的4%。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世界纺织品出口中所占份额比印度高了近一倍;2000年时中国所占份额是印度的两倍多;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纺织品出口快速增长,在世界纺织品出口中所占份额大大提高,到2004年时中国所占市场份额已是印度的4倍。

目前中国服装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远大于印度。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04%,印度服装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86%。

中国主要出口大宗纺织品,但大宗产品出口仅占全球纺织品贸易的10%。未来出口的趋势是织品、时装和制成品,印度则在这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二)在出口市场方面

从出口市场看,印度在欧盟市场占有率高,美国市场相对较低。中国在美国、加拿大和欧盟都较高,印度只在欧盟市场占有优势。但配额制结束后,美国、欧盟等国陆续对我国采取特保措施,而市场准入对印度不再成为障碍。印度纺织业对美国和其他地区的出口潜力势必显示出来,一抑一扬,其结果是印度在后配额时代纺织品出口如鱼得水,出口势必大幅度提高。而我国则在面临国内厂商无序竞争、原材料上涨等诸多不利竞争因素的同时,又面临国外重重设限,除出口受影响外,更关键的是整个行业进一步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从高技术智力因素看,印度的优势比较明显。印度的教育体系承继英国,其英语教育的优势较中国更明显。纺织业中,印度的高技术的人力素质高于中国,纺织业是印度的支柱产业,行业内吸收了国内最优秀的人才,所以印度在纺织品尖端技术上优于中国。在向高附加值链上游发展方面,印度制造商和出口商的潜力都很大。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方面即是中国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将来重点解决的一个难题。印度纺织服装出口120多个国家,主要的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以及加拿大等原配额市场;中国纺织服装主要的出口市场是日本、中国香港以及韩国等原非配额市场。

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在美欧等原配额市场的份额会有大幅增长。印度对美欧等市场出口商品中能够减少25%~35%的配额费用,因此印度能够承担价格下跌的压力,对原配额市场的出口也会增加。2005年,美国、欧盟先后对中国纺织品采取设限措施,增加了印度对这两大市场的出口机会。以欧盟对中国设限的10种纺织品为例,除了其中两种商品印度没有出口外,其余8种纺织品则是印度最大也是最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 2005年11月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美国对中国的21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使印度获得了更多的订单。由此可见,中印两国纺织品在美国、欧盟两大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

(三)在出口竞争力指数方面

据我国学者王亚静、陈富桥、祁春节于2005年对中国与印度纺织品净出口竞争力指数(TSC)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纺织品种类非常相似,主要集中在中低档的、高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如人造纺织品、遮盖物、男式服装与机织物、女式衣物、针织或钩编男式衣物、针织或钩编女式衣物、别处未注明的服装项目以及帽类等产品,两国在这些纺织品上存在明显的竞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中低档的、高劳动密集型种类的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都不如印度,如在女式衣物、针织或钩编男式衣物、针织或钩编女式衣物这三种类别的产品上,印度的TSC值一直保持为1.0,国际竞争力强劲;在衣着附件、棉纤维和织物、别处未注明的机织物等项中,印度也比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在纺织纱、人造机织物、薄纱、装饰带、刺绣品、装饰带等项目上,中国的TSC值大多为负,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而印度的TSC均为正值,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另据国外一家顾问公司的报告显示,在对每小时生产的男式衬衫数量进行比较后发现,印度的生产率是美国的35%;中国的生产率是美国的55%,表现好于印度。而印度纺织业的总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6%。印度纺织业还需要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改革,否则将限制印度纺织品出口的年增长率不超过8%。

鉴于中印两国纺织业发展各有所长,两国应拓宽合作渠道,加大合作力度。中国在纺织业产业链构建、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印度在原材料供应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两国通过投资合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相互促进技术进步和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两国还可通过共建纺织工业园区以及企业购并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优势互补,这也是印度企业感兴趣的两种合作方式。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中印两国纺织领域的合作潜力不可限量,随着合作的深入,将为两国带来广泛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文富德.印度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与教训[J]当代亚太,2004,(05).

[2]陈继东,晏世经.印度的国际竞争力[J]当代亚太,1998,(12).

[3]张理平,浅析配额取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影响[J]对外经贸实物,2004,(03).

纺织行业研究报告范文5

欧洲生物塑料协会主席弗朗索瓦・比耶指出:“大力发展生物基纤维,未来纺织化纤工业的相关技术、工艺、设备、人才、经营模式等方面都要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生物基纤维产业将带给纺织行业欣欣向荣的前景与潜力无穷的提升空间。”。

依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研究报告,生物基纤维是指原料来源于可再生物质的一类纤维,包括天然动植物纤维、再生纤维及来源于生物质的合成纤维,被视为工业时代下天然纤维的延续。生物基纤维具有绿色、环境友好、原料可再生以及生物降解等优良特性,有助于解决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的资源和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为生物基纤维采用农、林、海洋废弃物、副产物加工而成,是来源于可再生生物质的一类纤维,体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现代纤维加工技术完美融合,其纤维纺织品及其他产品亲和人体,环境友好,并有特有的多方面功能,引领全球纺织品及其他产品新一轮的消费趋势。而各国丰富的生物质原料资源储量, 也为生物基纤维的开发开了绿灯。其中,再生生物基纤维以针叶树、木材下脚料、毛竹、麻类、藻类、虾、蟹等水产品和昆虫等节肢动物的外壳为原料,原料广且环保自然。合成生物基纤维采用农林副产物为原材料,经发酵制得生物基原料,制得生物基聚酯类、生物基聚酰胺类等,它们都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纺织材料。

生物基纤维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活就与纤维密切相关。公元前就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应用的麻、棉、丝、毛等,实际上均是生物基纤维。所谓生物基纤维(Bio based fiber),是指利用生物体或生物提取物制成的纤维,即来源于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可再生生物基的一类纤维。生物基纤维的品种很多,为了研究和使用上的方便,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根据原料来源和生产过程,生物基纤维可分为三大类:生物基原生纤维,即用自然界的天然动植物纤维经物理方法处理加工成的纤维;生物基再生纤维,即以天然动植物为原料制备的化学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即来源于生物基的合成纤维。

与生物基原生纤维悠久的历史相比,生物基再生纤维的历史还较短。最早问世的生物基再生纤维是硝酸纤维素纤维,1883年由J.W.Swan和Chardonnet分别获得专利,1891年规模化生产。随后,各种形式的生物基再生纤维(包括铜氨纤维、粘胶纤维和醋酯纤维)相继问世。从20世纪初期起,还出现了各种再生蛋白基纤维,其中日本东洋纺公司的酪素蛋白基纤维“Chinon”1968年成为世界化学纤维的十大发明之一。可以说,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生物基化学纤维的创新与起步阶段。但随着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一些以煤化工和石油工业为基础的矿物源合成纤维品种的陆续问世,生物基化学纤维的产量虽然仍在增加,但从60年代中期起增加的速率趋于平稳。由于石油化工为合成纤维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原料,从而促进了合成纤维的大发展,其产量于1968年首次超过生物基化学纤维。

由于合成纤维以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为基础,其大部分废弃物不可降解,因此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于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开始重视对生物基化学纤维的研究。1962年,美国Cyanamid公司用聚乳酸制成了性能优异的可吸收缝合线。1969年,美国Eastmann Kodak取得了纤维素新溶剂甲基吗啉氧化物(NM-IVIO)的专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有一批新型生物基化学纤维实现了工业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莱赛尔(Lyocell)纤维和聚乳酸纤维。此外甲壳素和壳聚糖纤维、胶原纤维、海藻酸纤维等虽然在服装领域的用量不大,但在医疗领域已经取得重要地位。而曾经在三四十年代昙花一现的大豆蛋白基纤维等再生蛋白基纤维,也因为具有生态纤维的特征而重新受到重视。

本世纪以来,以植物/农作物为原料,运用生物技术制备成纤聚合物的单体,是生物基纤维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而传统合成纤维的成纤聚合物单体一般采用化学方法合成。近年来,纤维科学研究者十分重视运用生物技术合成成纤聚合物的单体的研究。例如日本富士通与本田公司从蓖麻秸秆中研发出新的生物基纤维聚合体用于汽车内饰用织物。法国罗地亚公司采用蓖麻秸秆原料制成了聚酰胺610纤维。其中最重要的生物基化学纤维聚乳酸,其成纤聚合物的单体L-乳酸则是以玉米、山芋等为原料,采用发酵法生产的。美国杜邦公司已在用玉米淀粉制备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单体丙二醇(PDO)的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国农业集团卡吉尔(CargiⅡ)公司组建了一家新公司,利用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甘油来生产丙二醇。杜邦公司还开展了用生物技术合成己二腈,再转化为尼龙6和尼龙66的单体己内酰胺和己二酸的研究。

政策导向战略发展

据美国儒士咨询公司最近报告指出,20世纪形成了石油经济和技术体系,2l世纪将会出现生物基经济产业。以生物基工程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生物基纤维的快速发展,将成为引领化纤工业发展的新潮流。该报告认为,在生物基产业发展初期,社会、环境和战略价值要大于经济价值,国家目标、政府的引导和联盟组织等的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强度越来越大。现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恢复经济的长远规划中,均把发展生物产业作为走出困境、争夺高新技术制高点、重新走向繁荣的国家战略。另一方面,重新定义生物基纤维材料不仅是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原料,而且是重要的基础材料和工程材料。他们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把纤维产业转向利润更高、受资源或环境影响更小的高性能生物基纤维的研发和生产。

另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调查资料显示,生物基纤维作为有助于解决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的资源和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鼓励开发与使用生物基纤维。如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农业部赞助的“2020年植物/农作物可再生性资源技术发展计划”,提出了2020年从可再生的植物衍生物中获得10%的基本化学原材料。为支持生物基纤维材料的研发应用,美国能源署(DOE)最近向两个大型研究项目拨款1130万美元。据悉,这两个项目旨在以农业废弃物或木质生物质为原料,研制出造价低廉、性能优异的再生碳纤维材料。据悉,该种材料一旦成功问世,将会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前,为鼓励生产企业用生物基TPU代替传统的聚丙烯腈为原料生产生物基纤维,DOE还向陶氏化学公司、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长期提供研究经费援助。

一向以功能性纤维见长的日本化纤制造商正全力聚焦于个人健康、卫生与舒适性的生物基纤维与纺织品方面的发展。2002年6月,日本政府统合了“纤维制品新机能评价协议(JAFET)”。JAFET针对经过生物基技术生产、加工、纺织的化学纤维及成纤聚合物制品的表示用语、评价方法、评定基准等进行了统一,并确立了标志的认证制度,以通过“新机能生物基纤维产品”改善国民生活为最终目的。统合后的新组织具备评定标准部门、试验检查部门、标志推进部门、制品认证部门4个主要部门进行工作推进,以满足生物基市场新需求的高性能、新功能,并且兼顾与环境相协调的新型生物基纤维及其制品日益受到工业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

在欧洲,意大利政府颁布的《环境保护和减排规划》规定:到2025年服装鞋帽产业与纺织业必须全面使用天然纤维与生物基纤维。而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家也纷纷效仿并制定税收上的优惠政策鼓励生物基纤维的应用,大大促进了生物基纤维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前景一片大好。2011年欧洲共同体就生物聚合物及其纤维的潜在市场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生物纺织(Biotext)研究计划。组织了德国的ITA、ITCF和Dechema,比利时的Centxbel以及西班牙的Aitex等5家知名的公司与研究所,选择生物聚合物PLA、PHB和淀粉基聚合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单丝、扁丝、复丝(BCF、FDY和POY)以及生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将开展共混聚合物的性能界定,实验室规模的验证,探索与确定生物聚合物的改进目标以及确定产品的最适宜使用领域等。Biotext研究计划的目的是为生物高分子材料在高端纺织品上的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另外,雀巢、可口可乐、达能集团、福特、亨氏食品公司、耐克、P&G和 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已携手联合创立“生物基纤维开发产业联盟”。联盟成立的目标是引导负责任地挑选和收割农作物材料,如甘蔗、玉米、芦苇和柳枝等用于制造生物基纤维,并将呼吁行业、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共同帮助推进工作的实施。旨在鉴定生物基纤维行业的潜在影响及促进这些影响的可能性措施,使生物基纤维行业新兴供应链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生物基纤维开发应用动向

据德国创恒斯泰技术咨询公司的调研报告,当前在国际利用生物基技术的开发中,最热门也最有市场应用潜力的生物基纤维材料包括纤维素聚合物、生物基聚酯类(PLA、PHB、PTT、PBT、PET等)、生物基聚酰胺类(PAll、PA6、PA66、PA69、PA610)、生物基聚乙烯类、生物基聚丙烯类、生物基PVC类、生物基TPU类以及淀粉基聚合物等。该报告还阐述了这些生物基纤维在环保、节能、康健、亲肤与安全应用领域的无限效益与功能。

例如Regenerated biological basis纤维(RBB-再生生物基),具有优良的人体亲和性,可广泛应用于贴身内衣、家纺、衬衫、袜类、服装、休闲等领域。在RBB纤维开发的纺织品中,以Chitosan纤维(壳聚糖纤维)为例,目前海斯摩尔纯壳聚糖纤维等生物基纤维已突破关键技术并具备工业化产能基础,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Chitosan纤维除了用于医用纺织品与劳动防护用品外,在纺织服装领域,Chitosan纤维吸湿排汗、抗静电、抑菌防霉等功能性,使其特别适合做床上用品、内衣、袜子、毛巾等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

又如Elastic biological basis纤维(EBB-弹性生物基),特殊的花生壳截面使EBB纤维具有优良的吸湿排汗功能,具有抗氯性能,能经受一般弹力牛仔布所不能采用的漂白和洗涤环境。EBB纤维用来生产四面弹力织物,高档针织面料,高弹牛仔面料,在牛仔服装、运动服装、衬衣、休闲装、女性套装、裤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Poly lactic acid纤维(PLA-聚乳酸),这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热塑性脂肪族聚酯,它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如玉米淀粉、甘蔗等。它最大的优点还在于它的环保性,兼有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特点, 吸湿排汗均匀、快干、阻燃性低、烟尘小、热散发小、无毒性、熔点低、回弹性好、折射指数低、色彩鲜艳、不滋长细菌和气味保留指数低等。德国亚琛大学纺织研 究所选择生物聚酯为原料进行了系统的纺丝成型试验。在共混纺丝试验中,使用PLA(80%)和PHB(20%)两种组分,制得的长丝纱单丝直径达20?m,其纺织品展现了十分好的使用性能,如优良的渗透性,高吸湿性和良好的水汽穿透性能。

生物基聚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基聚酯产品,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综合性能:它有尼龙(PA)的柔软性,且有更好的色泽度;也有腈纶(PAN)的蓬松性,且避免了磨损倾向;还有涤纶(PET)的抗污性,更有很好的手感;加上本身固有的回弹性和抗静电性,它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服装和其他纺织品,在医疗非织造领域也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据了解,目前,杜邦公司是PDO产品的最大生产商,其PDO产品主要用于生产PTT纤维材料。杜邦已经掌握了PTT纤维产业链的顶端技术――PTT聚酯切片的生产技术。中国盛虹控股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用粗淀粉或生物柴油的副产品――甘油,分别采用两步法和一步法来发酵生产PDO和BDO(1.4丁二醇),开发的新工艺已经提高了克雷伯氏菌的生物量和乙二醇的总产量,并通过添加适量的反丁烯二酸,可增加PDO的生产力度。

在动物基成纤聚合物的生物技术制备方面,蜘蛛丝是力学性能十分优异的天然纤维。近年来,美国杜邦公司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首先建立蜘蛛丝蛋白基各种成分的分子模型,然后运用遗传学基因合成技术,把遗传基因植入Escherichia coli细菌和P.pastoris酵母菌,可分泌出高分子量的蜘蛛丝蛋白,从而仿制出长度可达1000个氨基酸的蜘蛛拉索丝。

加拿大Nexia公司则使用生物反应器技术,在蜘蛛体外获得了蛛丝蛋白。方法是将能复制蜘蛛丝蛋白的合成基因移植到山羊,山羊生产的羊奶中就含有类似于蜘蛛丝蛋白的蛋白质,这种羊奶中含有经基因重组的蛋白质2g/L~15g/L,用这种蛋白质生产的纤维取名生物钢(Biosteel),其强度比芳纶大3.5倍。该公司正研究如何将羊奶中的蛋白质进行纺丝的问题。他们已和加拿大国防部签署了用这种纤维生产防弹材料的协议,还和美国军队及美国航天局(NASA)达成了有关合作。

为了蜘蛛丝的生产量,一些科研项目已经利用植物来生产蜘蛛丝蛋白。这种方法是将能生产蜘蛛丝蛋白的合成基因移植给植物,如花生、烟草和土豆等作物,使这些植物能大量生产类似于蜘蛛丝蛋白的蛋白质,然后将蛋白质提取出来作为生产仿蜘蛛丝的原料。如德国植物遗传与栽培研究所将能复制Nephila clavipes蜘蛛拉索丝的蜘蛛丝蛋白的合成基因移植给土豆,所培植出的转基因土豆含有可观数量的蜘蛛丝蛋白质,90%以上的蛋白质含有420~3600个碱基对,其基因编码与蜘蛛丝蛋白相似。由于这种经基因重组的蛋白质有极好的耐热性,使其提纯与精制手续简单而有效。

通过仿生纺丝技术开发高性能纤维和智能纤维,也是令人瞩目的开发应用方向。日本科学家研究了蚕吐蜘蛛丝的机理。东华大学胡学超等进行了以蚕丝为原料,模仿蜘 蛛的吐丝,通过干法丝制备人造蜘蛛丝的研究。日本科学家还研究模仿酶、神经、肌肉等生物体分子纤维的功能,开发功能更高纤维的技术。例如,通过人工酶加工技术开发消臭+杀菌、止痒+消炎+抗过敏纤维;通过模仿神经开发合成高分子或天然高分子人工肌肉,并应用在调节器等功能设备中。将天然高分子与其他材料复合制备新型复合纤维,例如,丝纤朊/纤维素复合纤维、明胶/纤维素复合纤维、壳聚糖/究兰等天然离子复合纤维等的开发和应用,在日本也是开发的热点。

在纺丝技术的革新应用方面,以植物纤维素为原料的粘胶纤维采用湿法纺丝工艺,不但生产流程长、能源消耗大,而且污染环境。如果采用新型溶剂如NMMO得到的Lyocell纤维,该纤维具有较高的干强、湿强和湿模量,优良的尺寸稳定性,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日本东丽公司和京都大学共同研究开发的纤维素纤维“熔融纺丝法”,在维持纤维素特性的条件下能够自由控制分子间氢的结合强度。由于是通过熔融丝进行纤维化,可得到异形截面纤维,并可与异种聚合物生成复合纤维,应用复合纺丝技术,可生产出比天然纤维中最细的海岛棉纤维(1.3dtex)更细的纤维,最细可达0.1dtex。 该公司还通过在纤维素中加入第三成分,缓解氢键结合强度并赋予其热塑性,纺丝后,再除去第三成分,从而维持纤维素所具有的吸湿性、放湿性、显色性及柔软的手感。他们还成功生产出由天然高分子组成的纤维素类纤维丝,利用该技术不仅能够轻松地得到异形剖面等任意剖面形状的纤维丝,而且还能简单地生产出与异种聚合物复合而成的混纺纤维丝等材料。因此,将纤维素改性后所得到的纤维素衍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熔融纺丝,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负荷,提高纺丝效率,省去溶剂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步骤,缩短流程。因此,再生纤维素熔融纺丝法是最具长远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加工方法。

生物基纤维市场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生物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生物基纤维材料在常规和高性能产品的日益拓展,将会不断进入更多新的应用领域。

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生物基塑料产能约160万吨,而今后生物塑料将在此基础上逐年攀升,尤其是未来4年,全球生物塑料产能将实现剧增,生物基塑料2018年的年产量将达到670万吨,是2013年产量的4倍左右。该调研报告指出,目前生物基聚合物占世界塑料市场的份额不足2%,但生物技术吸引了全球众多企业的浓厚兴趣,它们争相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在数十种已商业化使用的PA材料中,取之于可再生资源的生物基纤维系列产品,包括PA6、PA66、PA69、PA11、PA610、PA1010及其制品的研究与开发均已相继展开。从美国Rennovia公司基于全球葡萄糖类原料的供给现状以及通过化学催化技术制备生物基己二胺及己二酸技术的商业化现实判断,2022年全球生物基PA66纤维产量将突破100万吨大关。

另据世界著名IHS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称,日益增加的消费者压力和日趋严格的法规,将刺激北美、欧洲和亚洲市场对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需求,而再生纤维素纤维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每年木材的循环量达到1.5 亿吨,可用于再生纤维素加工的材料达到1500万吨以上;竹材循环量达到4000万吨,可用于再生纤维素纤维加工的约500万吨;棉纤维产量达到2400 万吨左右,可用于再生纤维素加工的棉短绒等100万吨左右;麻类纤维材料产量达到300万吨以上,难以直接纺织利用的麻类以及麻秆等都可用作再生纤维资源。

又据美国儒士咨询公司的最新预测报告指出,生物基纤维材料研究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新的生长点和交叉点不断涌现,并不断向其他相关学科延伸和渗透,这既促进了生物基纤维的发展又丰富了新材料科学的内涵。其发展趋势有:

一是研发对象不断发展。从传统的木材扩展到竹藤、秸秆、草本植物和藻类植物;从天然纤维材料扩展到蛋白基材料以及生物矿物材料;从可再生材料的利用扩展到可 再生能源的利用;从宏观材料的简单初级利用到微观化学成分的提纯、分离的再加工利用:从低价值利用到高附加值的利用。所以近年来生物基产业在主要原料定位上的发展趋势是:由以玉米淀粉、大豆油脂等农产品为主要原料来源向着非食物性木基纤维素等植物残体(Residues)和农林废弃有机物基为主要原料来源的方向发展,以减少对农田的压力和降低原料成本。

二是研发范围不断扩大。未来生物基纤维材料研究与相关学科不断交叉、渗透,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出现,从传统的生物学科及其相关的物理、化学学科渗透到材料学科、能源学科、复合材料学等领域。

三是更加注重材料的环保性能。自然界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利用最简单的成分、最普通的条件获得了最稳定的材料结构,人们可以从这种分级结构中得到启发,通 过生物拟态或者仿生设计制备出性能优越的复合材料,充分发挥生物基材料可再生、可降解利用的优势,特别是节约、降耗、降能是未来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是更加重视材料基本性基的设计要求。未来的生物基材料研究不但注重其基本性基的改进,还注重赋予其新的功能,注重复合化、高性能化、功能化。

五是构筑生物基经济产业。未来将会出现生物基经济产业,生物基产业必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指出的是,在生物基产业发展初期,社会、环境和战略价值要 大于经济价值,国家目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适时制定符合生物基纤维发展的战略,保证生物基产业的发展从量增长到基的提高。

最近欧洲生物塑料协会指出,亚洲作为生物塑料主要生产中心的地位更受重视,因为当前规划的项目大多将在泰国、印度和中国实施。尽管从中国或全世界看,天然生 物材料的开发利用都处于刚起步阶段,生物基纤维在整个材料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但是,生物基材料产业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化纤产量和纤维消费市场,目前中国的化纤总产量已占世界55%,是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5~10倍。因此,从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中国化学纤维的品种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纺织行业研究报告范文6

1 王晞 兴业证券 医药生物 6.6 5.8 7.6 5.5 10 3.8 6.25

2 罗鶄 申银万国 医药生物 10 0 10 5.5 1.7 3.8 5.94

3 郭海燕 中金 商业贸易 6.6 8.3 3.9 5.5 1.1 3.8 5.88

4 尹沿技 民生证券 信息服务 4.9 8.3 3.3 5.25 1.8 3.8 5.22

5 周锐 中投证券 医药生物 4.9 4.2 9.7 5.5 2.5 3.1 5.08

6 谢刚 齐鲁证券 农林牧渔 3.7 10 0 5.25 2.1 5.4 4.97

7 童驯 申银万国 食品饮料 3.4 8.3 1.2 5.5 2.8 5.4 4.67

8 路颖 海通证券 商业贸易 4.6 5 7.6 5.5 2.9 0.8 4.53

9 李春波 中信证券 交运设备 6.1 0 8.8 5.5 6.4 2.3 4.4

10 魏兴耘 国泰君安 电子 2.4 4.2 3.3 5.5 2.1 10 4.27

11 韩其成 国泰君安 建筑建材 4.9 0 8.5 5.25 7.4 1.5 3.85

12 伍永刚 国泰君安 金融服务 6.1 0 7.6 5.5 2.1 0 3.65

13 董亚光 国金证券 机械设备 6.3 0 5.8 5.5 0.6 1.5 3.61

14 王立平 申银万国 纺织服装 5.4 0 5.8 4 2.4 3.1 3.54

15 唐亚韫 东北证券 金融服务 2 5.8 4.8 5.5 2.8 1.5 3.51

16 杨宝峰 东方证券 黑色金属 1.7 8.3 2.1 5.5 1.7 0.8 3.46

17 姜雪晴 东方证券 交运设备 2.2 5 2.7 5.5 0.7 2.3 3.08

18 曾光 国信证券 餐饮旅游 1.7 5 3.3 5.25 1.8 0.8 2.81

19 李淑花 东方证券 医药生物 0.5 3.3 5.8 5.25 1.3 3.8 2.78

20 张镭 中投证券 有色金属 1.7 0 4.2 5.5 9.4 5.4 2.78

排名 分析师 券商研究所 行业 综合预测准确度 评级可信赖度 前瞻性 研究员从业经验 勤勉度 发掘牛股数 加权总分

21 周励谦 光大证券 信息设备 3.2 0 1.5 5 2.2 6.9 2.74

22 田东红 中信建投 建筑建材 0.7 5 0 5 4.8 3.8 2.56

23 姚杰 中信证券 医药生物 3.9 0 3.6 5.5 2.2 1.5 2.52

24 皮舜 中信证券 信息服务 1.7 0 5.2 5 2.3 4.6 2.43

25 欧亚菲 广发证券 商业贸易 2.2 4.2 0 5.5 5 0 2.35

26 黄巍 中信证券 食品饮料 2.7 0 0 5.25 4.1 6.2 2.34

27 刘亮 兴业证券 电子 2.7 0 1.8 3 5.3 4.6 2.32

28 赵金厚 申银万国 纺织服装 3.4 0 1.8 5.5 2.1 3.1 2.3

29 胡春霞 国泰君安 食品饮料 2.2 0 0.6 5.25 4.8 6.2 2.29

30 邱波 国信证券 建筑建材 1.2 3.3 3.6 5 2.4 0.8 2.27

31 毛峥嵘 国金证券 餐饮旅游 2.9 0 2.1 5.5 1.6 3.8 2.26

32 赵宇杰 广发证券 信息服务 3.7 0 0.3 5 1.2 3.8 2.23

33 施红梅 东方证券 纺织服装 2.4 0 3.6 5.5 2.1 3.1 2.22

34 娄圣睿 申银万国 医药生物 2.7 0 2.7 4 1.3 3.8 2.19

35 贺平鸽 国信证券 医药生物 2.7 0.8 3 5.5 1.2 0.8 2.04

36 王晓莹 国金证券 家用电器 2.7 0 5.5 4 1.3 0 2.04

37 黄挺 国金证券 医药生物 2.9 0 3.3 5.5 0.2 1.5 2.03

38 万建军 申银万国 信息服务 1.7 0 3.6 5 1.2 3.8 2.02

39 罗泽兵 银河证券 建筑建材 1.7 1.7 3 5 0.5 1.5 1.97

40 姚宏光 华泰证券 交运设备 1.5 0.8 0.3 5.5 4.5 4.6 1.96

排名 分析师 券商研究所 行业 综合预测准确度 评级可信赖度 前瞻性 研究员从业经验 勤勉度 发掘牛股数 加权总分

41 朱卫华 招商证券 食品饮料 1 0.8 1.2 5.5 4.9 4.6 1.94

42 王薇 招商证券 纺织服装 2.2 0 0.9 5.25 3 3.8 1.9

43 余兵 平安证券 交运设备 2.2 0 3 5.25 2.8 1.5 1.85

44 侯利 安信证券 电子 0.2 0 0 5 2.2 9.2 1.82

45 邱志承 国信证券 金融服务 1.2 4.2 0 5.5 1.1 0 1.8

46 杨鑫 中金 交通运输 2.9 0 3.3 5.25 0.4 0 1.79

47 梁静 国泰君安 金融服务 1.7 0 4.8 5.5 3.4 0 1.76

48 李凡 中投证券 建筑建材 1.2 0 3.9 5.5 2.4 2.3 1.75

49 赵勇 海通证券 食品饮料 0.5 0 1.8 3 3.7 6.2 1.7

50 刘荣 招商证券 机械设备 1.5 0 2.1 5.5 4.5 2.3 1.69

11月19 日,福布斯首次中国最佳分析师排行榜,这也是首个推出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整合不同行业的分析师进行统一评价的体系。

福布斯联合金融数据开发与研究机构朝阳永续推出基于纯量化指标评价体系的排名,倡导核心价值回归,让研究回归研究本身,这是本次榜单区别于其他所有市场上已有主观排名的主要特点。

福布斯在6,000多名分析师当中遴选出的这50多位分析员,形成了福布斯中国最佳分析师50强榜、福布斯中国最佳预测能力榜和福布斯中国最佳价值发现榜。三份榜单都未强调行业划分,而是所有行业都用同一评价体系,旨在发现那些在专业水平、职业素养和价值前瞻最优秀的分析师。

福布斯中国最佳分析师评价体系综合了财务分析与预测水平、投资时机把握、个人研究态度、实际价值创造等多维度,较为全面地评价了一个研究员的综合实力,也透露出行业轮替的脉络。我们看到,在50强当中,医药生物行业最为抢眼,来自医药生物行业共有8名分析师,比例接近20%,这和近两年医药生物行业的发展前景、整体公司的走强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其次是来自食品饮料和建筑建材行业各5名,依后是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交运设备和纺织家纺各4名,电子、商业贸易等各3名。行业的凸显位置与该行业在宏观经济发展当中短期所具有的对经济拉动作用的比重有很大关系,曾经是金融、高铁,现在是医药生物、电子信息服务,而透过各个行业在该榜单上所具有的地位和比重,我们会发现投资的未来趋势在何种领域。

突破跨行业排名的困境,这是福布斯最佳分析师排名榜单的创新之处,也是难点之处。

不同的行业导致预测的准确度的量级不同,传统产业预期的稳定性和精准性明显要优于新兴产业。在数据合作方的技术支持下,我们形成这样一种逻辑,首先分行业进行预测水平的度量,然后以行业平均预测水平作为基准,求得研究员对于该行业的预期水平的偏差率,绝对预测误差在跨行业的时候无可比性,但基于不同行业基准的预测偏差率却是可比的,从而实现了跨行业的预测水平比较。

从具体50强的榜单上,我们也看到,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服务资历和年限的重量级分析师,他们的名字耳熟能详。

福布斯中国最佳预测能力榜单纯从预测能力上进行了评价,而预测精准度其实是实务投资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精准的预期与市场一致预期的关系与转化过程,是我们判断市场是否超预期的重要依据,也已经形成了很多极为有效的投资策略。

福布斯中国最佳价值发现榜,则从实际的市场回报角度,呈现那些为市场真正创造价值的研究员。都说分析员研究的是公司而不是股票,但归根结底价值在股票上得以体现,发掘牛股数,这是我们考虑市场的实际价值创造而引入的务实评价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