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的综合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的综合管理范文1
【摘要】目的:研究心肾综合征中因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血尿酸(UA)水平与早期肾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心功能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其中Ⅰ级22例,Ⅱ级25例,Ⅲ级28例,Ⅳ级25例。心衰患者的血清进行测定胱抑素C(CysC)、尿酸(UA)水平,结果心功能ⅠⅡ、Ⅲ、Ⅳ级各组心衰患者之间的CysC 、UA相比有明显差别(P
【关键词】心力衰竭; 胱抑素C;血尿酸
【中图分类号】R27.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76-02
心肾综合征目前分为5类。第1类是心功能急剧恶化引起急性肾脏损害,主要与肾血液灌注减少有关。第2类是指慢性心功能不全引起进行性慢性肾脏疾病,主要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关。第3类是急性肾功能恶化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主要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使水钠潴留有关。第4类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心功能不全,主要与心脏前后负荷增加有关。第5类是某些病理因素引起心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主要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关。其中慢性心功能不全引起进行性慢性肾脏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高尿酸血症,且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00例中老年CHF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血清胱抑素C的测定,结合文献探讨CHF合并高尿酸血症及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对指导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合并心肾综合征的诊治预防具有临床意义。
1 病例选择
2007年8月至2011年3月住院治疗的CHF患者100例,男61例,女39例,年龄52~90岁,平均(72.0±8.0)岁。心功能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2〕,其中Ⅰ级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52~89岁,平均(73.0±8.0)岁;Ⅱ级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2~84岁,平均(72.0±7.0)岁;Ⅲ级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55~90岁,平均(74.0±8.0)岁;Ⅳ级25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54~85岁,平均(73.0±11.0)。病因:冠心病70例,风湿性心瓣膜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6例。临床上排除可以引起血清尿酸含量增高的原发性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肾脏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其他疾病,4级心功能性别、年龄及心衰程度具有可比性。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后第1次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心功能分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尿酸水平、及血清胱抑素C。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变量的相关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两两比较用Bonferroni法;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
4 结果
4.1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部分血液指标测定结果心功能Ⅰ~Ⅳ级血尿酸逐渐上升的趋势, Ⅲ级、Ⅳ级均高于Ⅱ级、Ⅰ级组(P
5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存在低氧血症,无氧代谢增加,糖原酵解增加,三磷酸腺苷生成减少。三磷酸腺苷的耗竭促使腺嘌呤降解为肌苷、黄嘌呤、次黄嘌呤和尿酸,因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尿酸明显升高。研究表明尿酸与心功能分级显著相关,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死率相关;更有学者提到尿酸≥565umol/L,则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增加[3],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它由黄嘌呤和次黄嘌呤通过黄嘌呤氧化酶作用合成。心力衰竭时一方面缺氧可激活黄嘌呤氧化酶[5],另一方面局部组织缺氧使乳酸生成增多,乳酸对血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最终导致血尿酸潴留,血尿酸水平升高[5],而后者又通过增加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引起钠水潴留,加重心衰[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减少等因素导致肾血流减少,对尿酸盐的排泄能力下降。高尿酸血症造成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小管及肾间质所致。尿酸性肾病不仅损害肾小管间质还可导致肾小球的损害。尿酸性肾病起病隐匿,早期可仅有蛋白尿和镜下血尿,且呈间歇出现,随着病情进展,蛋白尿转为持续性,肾浓缩功能受损,进一步进展,可由慢性氮质血症期发展到尿毒症症群。研究证实,尿酸盐沉积于肾小管细胞,通过经典途径或替代途径激活补体;激活血小板、巨噬细胞;引起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细胞因子、自身有效物质、生长因子、活性氧的表达增多;刺激纤维母细胞转化为肌纤维细胞;激活胶原交联,最终导致肾纤维化、肾衰竭[6]。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是一种相对分子量为13 559 D的小分子蛋白质,是半胱氨酸酶抑制剂(CPIs)家族中的一员,能在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内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转录与表达,无组织特异性,故可在体内以恒定速度产生。即使在炎症状态下产生也不会影响,合成不受肌肉量和急性反应等因素的影响,各组织生存率几乎不受年龄、性别、种族、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影响[7]。由于其分子量大于肌酐,带正电荷,且肾脏是其清除的唯一脏器,它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自由滤过,在近曲小管几乎全部被重吸收并完全降解,肾小管不分泌CyC,故其血清浓度主要由GFR决定[8], Cystatin C比肌酐和肌酐清除率对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变化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替代肌酐清除率和肌酐作为GFR变化的指标[9] CyC是近年来发现能较为理想的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项新指标[10] CysC的水平很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且在肾功能减退的早期阶段就开始发生改变,因此,作为早期肾功能减退的生化指标已用于临床和实验研究。本研究显示:血清尿酸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递增而递增,胱抑素C 水平也随着血清尿酸随着心功能分级递增而递增,(P
表1 心功能分级组间各项指标比较
注: 与Ⅰ级相比P
参考文献
[1] 王为群,邱祖红,李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亚太传统医药,2008,4(12):96-97.〔1, 6〕
[2] 陈灏珠・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1.
[3] Anker SD,Doehner W,Rauchhaus M,et al.Uric acid and survival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Circulation,2003,107(4):1991~1997.
[4] 顾水明,魏盟,张允平.血清尿酸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 2004, 19(5): 359-362
[5] Cappuccio FP, Strazzullo P. Uric acid metabolism and tubular sodium handing[J]. JAMA, 1993, 270: 354-359.
[6] 向少伟,赖申昌,蒙宇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47例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8):731-732
[7] Randers E,Erlandsen EJ.Serum CystatinC as an endogerous marker of the renal function[J].Clin Chem Lab Med,1999,37:389-395.
[8] Aksun SA,Ozmen D,Ozmen B,et al.Beta2-microglobulin and CystatinC in type2 diabetes:asessment of aiabetic nephropathy[J].Expe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04,112:195-200
慢性病的综合管理范文2
【关键词】 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
据调查显示,我国总人口中慢性病的患病率仅为169.8‰,而老年人却占540.3‰,年均患病天数为64天。在65岁以上人口中,主要患有白内障、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疾病,且有42%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1]。许多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家庭访视护理、社区医生随访监测等,都能够有效地降低中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
1 在社区进行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意义
1.1 降低成本,增强社区人群的健康
现有的一些健康管理公司主要针对高收入人群,大量普通慢性病患者无缘得到管理。而由社区卫生机构在社区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可利用慢性病的一些相同的危险因素,对人群进行群体健康管理,针对全体人群和不同目标的高危人群,预防和控制一组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从管理学和卫生经济学角度分析,这都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慢病防治规划[2]。
1.2 发挥社区优势,更好地利用卫生资源
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社区卫生机构有诸多优势,例如:社区卫生机构面对的是稳定的社区居民;老年慢性病患者居住距离卫生机构近;其服务价格较低廉,这些都利于慢性病持续、稳定的非药物治疗,便于社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充分沟通,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机构接受健康管理,也避免了慢性病人都挤到大型、综合医院去看病,有利于分流病人,达到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目的[3]。
1.3 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
健康管理的投资小、效益高。据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在2005年的实践,应用健康管理模式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社区居民进行治疗。3个月后,药费平均降低了76.3 元[4]。在社区卫生机构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不仅可缓解我国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而且可以减轻慢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2 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策略
2.1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做好健康“守门人”
侧重群体的健康教育是目前针对基层社区老年慢病管理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初期开展社区慢病管理较快取得成效的方法。一方面医生投入时间、精力不多,不需要专门的专业资格背景;另一方面,板报宣传、健康教育大课堂等形式已成为慢病患者包括亚健康人群接受且渐渐习惯的方式。发挥社区优势,摸清目标人群的心理特点,作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社区健康教育,做好慢病管理的初步工作,以便进行更科学、更深入的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做好健康的“守门人”!
2.2 转变服务观念,树立预防为主的服务意识
老年人慢性病多为长期反复发作,没有特异性根治药物,绝大多数慢性病无法治愈将伴随一生,但可以预防,做到“知已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除履行有经济收益的医疗服务项目外,应转变服务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定期检查、上门服务,加强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指导老年人建立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有害行为,树立自我保健为先导的观念。
2.3 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档案,完善健康信息
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为核心,以老年健康和医疗保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以家庭为基本服务单元,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健康管理中心,通过信息化建设的全面管理系统收集保健对象的个人信息(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药物史、体检报告、饮食习惯情况等),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并对保健对象进行健康评估、疾病风险预测及个人健康指导等,为健康管理工作的深化开展奠定科学基础。
2.4 开展家庭随访,进行分类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上级医院的指导下对已有慢性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及已知患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分级管理,逐步开展家庭访视和随访,跟踪计划执行效果,提供中医养生保健的指导,利用家属、同伴进行督查,通过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管理及生活服务,以达到预防治疗的目的。
2.5 制定个性化、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实现自我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机构,作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和服务的主体,针对不同的病种和不同个体提供个性化健康评估、家庭照料、社区康复与护理等服务。其中全科医生是病人的伙伴、教师、健康顾问,应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的作用,对所辖区域的慢性病老人进行及时评估,以求达到分级转诊、分类管理的目的。同时,需特别强调病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发动患者和社区的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主动参与,促进生命健康。
3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1 保证资金的投入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慢性病逐年增加已受到政府的重视,因此,保证资金的投入非常必要。目前实行的差额拨款制度经常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转显得捉襟见肘,工作中不时会出现力不从心。社区卫生服务是保障居民健康的基础,承载的是居民健康守护神的角色,应真正落实国家规定的财政补助补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管理。
3.2 加强人才的培养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体上人员结构老化,专业水平较低,但是又没有有效的用人机制吸引、留住人才。慢性病的社区防治及管理工作不仅要求医生掌握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学,还必须能够熟练地应用适宜的技术,如沟通技巧、资料收集及随访技巧、健康教育说服技巧、防病治病的临床技术、文档的处理及应用技能,才能将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3.3 改善服务的内涵
探索社区居民的实质性卫生服务需求,完善、规范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内容,强化观念及模式的转换,加强内部管理,保证良性运转,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 我国老年慢性病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R],2005.
[2] 于世富. 慢病防治要深入社区[J]. 中国基层医药,2002,9(1):82-83.
慢性病的综合管理范文3
【关键词】慢性病;疾病经济负担;农村;社区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由于病程长、难治愈,使得医疗资源消耗多,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已成为导致我国医疗费用直线上升的主要原因。疾病经济负担是慢性病患者在利用卫生服务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决定着患者是否看得起病以及如何看病,是配置卫生资源、优先选择重点卫生问题的首要目标和关键环节。本研究于2010年对昆山市农村社区居民常见慢性病患者进行了疾病经济负担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昆山市周市镇新镇村、东方村、中乐村等8个村参加免费体检的居民中选取患有慢性病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326例慢性病患者作为本调查对象,涉及的慢性病病种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精神心理疾病和其他慢性病。慢性病的诊断参照《内科学》第7版。
1.2 调查方法 2011年9-11月,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医生上门入户调查。调查内容有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主要慢性病史及慢性病疾病经济负担,包括两周门诊就诊次数、每次门诊医药费、门诊交通费、年住院次数、住院医药费、住院时交通及营养伙食费、年误工费、去药店购药费等。
1.3 质量控制方法 调查员经培训合格后上岗;对调查资料有专人复核验收;数据资料先进行复查,再由专人录入。
1.4 疾病经济负担测算方法 (1)疾病总经济负担测算:疾病总经济负担=疾病直接经济负担+疾病间接经济负担。(2)疾病直接经济负担测算:直接经济负担=①+②。其中:①年直接治疗费用=每次门诊费用×两周就诊次数×26+年住院费用+年自购药物费用;②年直接非治疗费用=接受治疗过程中交通、食宿费+年误工费。(3)疾病间接经济负担测算:年间接经济负担=个人劳动损失时间×单位时间劳动价值+家属护理劳动损失时间×单位时间劳动价值。本次调查采用的单位时间劳动价值测算基础为被调查地区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 645元。
1.5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 3.0进行录入、核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被调查的326例慢性病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各为163例。年龄31~96岁,平均年龄为(61.6±9.9)岁。其中糖尿病患者数最多,有207人(占63.50%);其次为高血压患者,有177人(占54.29%)。在调查时间前一年内有40人住院,住院率为12.27%;有159人门诊就医,门诊率为48.77%;有62人到药店购药,购药率为19.02%。
2.2 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
2.2.1 疾病总经济负担 326例慢性病患者的疾病总经济负担为1583257.55元,见表1。人均年疾病总经济负担为4856.62元,其中年直接经济负担为4768.00元,年间接经济负担为88.61元。
2.2.2 疾病直接经济负担 326例慢性病患者年疾病直接经济负担为1 554 369.55元,其中直接治疗费用占94.00%,直接非治疗费用占6.00%,见表2。人均直接治疗费用为4 481.82元,人均直接非治疗费用为286.19元。
2.2.3 直接治疗费用 326例慢性病患者的年直接治疗费用为1461072.00元,其中年门诊医疗费用占52.54%,年住院医疗费用占34.12%,药店购药费用占13.34%,见表3。人均年门诊医疗费用为4828.31元,人均年住院医疗费用为12462.50元,人均年药店购药费用为3143.06元。
2.2.4 直接非治疗费用 326例慢性病患者年直接非治疗费用为93297.55元,其中年住院非医疗费用占59.64%,年门诊非医疗费用占40.36%,见表4。人均年住院非医疗费用为1391.00元,人均年门诊非医疗费用为236.84元。
3、讨论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以慢性病为主的疾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70%,每天有1.3~1.5万人死于慢性病。相关报告指出,我国慢性病面临“井喷”风险,慢性病风险因素普遍流行,潜在危险人群不断增加;如果不采取行动,估计2005-2015年,因中风、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我国累计损失将为5 580亿美元。研究显示,昆山市农村慢性病患者人均年直接经济负担、年间接经济负担分别占昆山市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645元)的27.02%和0.50%。虽然昆山市居民医疗保险政策为社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但医疗费用占可支配收入比例过高,将影响到居民正常生活,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对于居民和社会都是难以承受的,并且给医疗保险基金造成了重大风险,因此减轻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显得格外重要。
从直接经济负担的构成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门诊费用占较大比重(52.54%)。这是由于:很多慢性病在门诊治疗就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在目前的医疗保险方式下,重药物治疗,轻综合防治,慢性病患者的医疗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控制效果并不理想,频繁的门诊就医导致疾病负担较重,迫切需要寻求更合理有效的慢性病管理方式。
慢性病的综合管理范文4
关键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55-02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1]。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
1.1.1 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
1.1.2 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
1.1.3 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
1.1.4 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
1.1.5 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1.2 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2 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2.1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
2.1.1 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
2.1.2 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
2.1.3 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
2.1.4 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
2.1.5 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 行评价。
2.1.6 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2 组织管理流程分析: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2.3 操作技术流程分析: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2.4 督导监管流程分析: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2.5 信息收集流程分析:在对局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2]。
3 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3]。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慢性病的综合管理范文5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健康体检;慢性病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64-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症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为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做好老年人及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工作,我社区于2012年03-07月对部分老年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04-07月到西董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居民共471例,其中男162例,女309例。60~69岁274例,70~79岁168例,≥80岁39例,年龄60-92岁,平均年龄(72.43±9.62)岁。
1.2 方法 对查体居民询问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及病史,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心电图)。建立健康档案,并将查体结果录入数据库,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3 诊断标准
1.3.1 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症诊断标准 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1】。
1.3.2 心电图异常 按《临床诊断学》【2】。
1.4 统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3.讨论
目前,我国慢性病现患病率已超过25%【3】,慢性病的防治形势也日趋严峻。本文对471例老年社区居民的健康体检结果显示,患病率前四位的依次是高血压病(32.3%)、血脂异常症(28.7%)、心电图异常(28.7%)及糖尿病(16.1%)。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高血压病患病率32.3%,明显高于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18.8%,心电图异常及血脂异常症患病率同为28.7%,均高于陈少萍等报道的21.0%、14.2%【3】,1996年全国11省市4.2万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3.21%【1】,而本社区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16.1%)明显高于该结果。从表2、表3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及年龄组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检结果表明,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病的高威人群,应重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2011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大力宣传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症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相关知识及危害的认识。定期对社区老年居民查体,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慢性病的患病情况,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慢性病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危害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246-1022.
[2] 欧阳钦.临床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358-4-7.
[3] 陈少萍,黄萍芳.1746例社区人群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12(8):62-63.
作者简介:
袁春霞(1974-),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临床工作。
慢性病的综合管理范文6
【关键词】 基层离退休干部;保健;慢性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20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82-01
近年来,针对基层离退休干部进入“三高”(高龄、高发病、重症高发)期,如何进一步加强离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保健与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来我院就诊的1000例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保健和慢性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来我院就诊的1000例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保健和慢性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58例,女性442例;年龄65-97岁,平均78±1.9岁;病程3年-38年。基层离退休干部年龄结构,见表1。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0例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临床资料,并填写自制分析表格。自制表格内容包括:
1.2.1 一般内容 包括被调查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及婚姻状况等。
1.2.2 既往健康状况,家族史,主要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喜盐等),慢性病史,药物治疗史。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χ±s)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
2 治疗结果
1000例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临床资料情况汇总如下。
2.1 患慢性病者与年龄及性别关系情况 见表2。
3 讨 论
基层离退休干部机体生理功能老化,免疫功能下降,患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几率就会增加。必须要把基层离退休干部人群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老年人慢性病多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而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也是其关键因素,这可能与人口老龄化机体衰老、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脂、高糖、高盐饮食、精神压力大等危险因素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关[1]。
越来越多的基层离退休干部开始有意识地调整生活习惯,控制慢性病的高危因素。基层离退休干部慢性病的预防,笔者总结以下几点:①饮食上:生活要有规律,不偏食,食物多样,并且应该选择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充足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②健康教育:大多数基层离退休干部对慢性病风险因素的知晓率很低,因此基层离退休干部应每年定期到专业的体检机构进行健康检查,有些慢性病的症状不明显,及早检查可以让疾病早期阶段得到有效控制。根据体检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干预,增强基层离退休干部的健康保健意识,增加防病治病的知识,提高防病治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③体育锻炼:基层离退休干部应根据自身情况和锻炼的水平,选择适宜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一些速率均匀、动作缓慢、强度不大、简易安全的活动。
综上所述,基层离退休干部慢性病发病率高,应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提高基层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