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表演的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声音表演的艺术

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1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现代音乐美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11-02

通过人发出的声调再加上语言并用人们的歌唱表演表达出对音乐情感和音乐性质的艺术形式,被称之为声乐艺术。可是作为艺术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代音乐美学却呈现了一种复杂的状态,这并不是几天功夫就能学得会的。现代声乐表演艺术也在得到了现代音乐美学的帮助下,变得更加赋有现代性魅力。所以,对于二者的结合是未来声乐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只有将二者更好的进行融合,声乐艺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音乐与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相应的对音乐表演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表演者能在演奏音乐时,将自身的灵魂与想要表达的请看全部注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让音乐也能赋有灵魂。而这说来简单,对于表演者来说就是相当困难的。表演者必须要有扎实的音乐素养以及对艺术有独到的见解。可是音乐的本身是不存在表达力的,这需要音乐家成为一个桥梁,将表演和音乐进行充分的结合。不仅如此,抛开音乐不谈,乐器的伴奏也是重要的道具。演唱者会利用歌唱与乐器来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行抒发,音乐的表演是游走在创作与欣赏之间的一种存在。因为每个人对音乐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音乐世界会如此的异彩纷呈。灵感不同创作感觉就会不同,即使是一件作品也会被风格感较强的两个创作者变得好不相同。总而言之,音乐各种形式的表演都属于音乐美学的一部分,而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者音乐效果的传递。

二、现代音乐美学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作用

(一)音乐美学现象学理论是音乐创作的重要理论指导

就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上来看,现象学美学绝对称得上是重要的内容。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音乐家罗曼就曾发表过关于现象学美学的相关论文,此论文的发表,也为日后对其的研究有了更加详细的理论基础[1]。不仅如此,罗曼还在这篇论文中说明了哲学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前者是与人的意志无关且不受意志影响的;而后者则是依附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而且也是意志发生一定变化时,会产生变化进行转移的。对于音乐美学的现象学研究时,主要是从主观性这一方面进行研讨的。哲学现象时有哲学家胡塞尔第一次提出的,不仅如此,他还是罗曼的教师,所以会对罗曼产生较大的影响。正所谓艺术是人类最高层的精神文明,声乐作为它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创作要始终将人类的意志作为核心。这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优秀的艺术家时刻都会这样想,并获得人们的深切喜爱。每个时代的声乐表演艺术都是具有一些明显特征的。在我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音乐的特征就是革命歌曲,旋律多以斗志昂扬为主;而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由于西方舶来品的日益增多,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这时期的曲风更加具有多样性,呈现了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从中我们也快可以看出,音乐的创作是离不开人们的意志的。因此,在现象学理论被提出之后,音乐作品的创作变得有了理论依据[2]。

(二)在声乐表演“同一性”中对现象学理论的应用

现象学音乐美学将“同一性”解释为是具有特异性的。其中说到,剧本与乐谱是声乐表演的两大参照物,且剧本与乐谱是两种可以独立的个体。简单来说,演奏者按照乐谱来进行乐曲的演奏,每个人会因为个体间的差异而让与乐曲有不同的感觉,且差异性也很明显[3]。对于这个问题,相关音乐家们也做出了讨论。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利用现象学美学就能对此问题加以解决。结论中说道,乐谱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创作与表演的一种记录形式,可是人类作为一种独立的个体,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与多变性,这是随着意志与需求进行改变的。而且相同的音乐作品也会出现演绎上的差异,演唱者在保留了作曲家原有的精神下,将个人感受融入到歌曲当中,就会形成很强的个人风格。就用《我爱你祖国》这首歌为例,这首歌就曾被很多演唱者演绎过,每个演唱者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感觉,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叶佩英老师曾经演唱过的版本,相当富有艺术色彩又充满爱国热情,让人印象深刻[4]。还有,呼斯楞演唱的《鸿雁》,作者实在不舍兄弟之间情谊以及思念家乡时所写下的歌词,作品中“天苍茫,雁何往,心中的是北方家乡”就是对家乡的思念。这些独特的演唱都让人们感到印象深刻。

(三)音乐美学释义学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美学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在这其中就有释义学,虽然它是发展中才形成的,但是也为现代美学发展带来了生机与血液。很多人一直以为狄尔泰是提出释义学美学的第一人,因为它不仅将历史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真实还原,还将历史进行了一个客观的解释,可是对于声乐表演艺术却只字未提,没有涉及。释义学美学在不断发展下,已经在二十世纪被正式纳入了音乐的表演艺术中。而完成并开创这种形式的则是克莱茨施玛尔,在其大力的推进下,声乐表演艺术也靠着释义学美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5]。另外,当时的声乐表演也非常具有时代性,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时代风气能够很好的加以融合。可是由于当时一些不可抗力与其他因素的影响,让此种音乐并没有深入到音乐的本质当中。一直到伽达默尔提出了具有深刻性的音乐作品,才让释义学美学的相关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喜爱。

三、现代音乐美学为声乐表演艺术提供不竭的动力

(一)现象学音乐美学指引声乐表演艺术能够进行深度发展

现在关于现象学美学的研究者们认为,在现象学美学研究的所有对象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意向性非常强,当然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意向性较强的事物。这种情况,就会为表演者的表演提供了难度,表演者不仅要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还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创造性以及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完成一次对声乐作品合理的二次加工,然后将这部艺术作品尽可能的进行合理修改,让其可以发挥它的最大意境,从而完美的展现在广大的观众面前。

(二)释义学美学为声乐表演艺术提供更加强大的理论支持

音乐作品的存在状态相对特别,它是一种非语义性的存在,却又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寓意。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自身的情感抒发出来,更要将作品本身的意义进行最大化诠释。在这方面,如果用现代美学的眼光来看,声乐的表演并不是对乐谱的呈现,而是要给作品第二次生命,将自己的情感与心情全部都寄托在作品中,让观众能够深刻的进行感受。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音乐美学派系较多,而最为主要的两部分也就是现象学与释义学两种学派,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就是通过对这两种学派的理解和延伸,并保证了长久的音乐发展道路。现在是新时代,对于声乐音乐需要更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年轻的音乐人不应该将自己的思维局限于乐谱和乐器中,因为那些都只是你创作的工具,真正的主人是你自己。只有现代风格浓厚的创新性音乐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将现代音乐美学完美的融入到声乐当中,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参考文献:

[1]邹俊星.现代音乐美学对于声乐表演艺术作用探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4):144-144.

[2]尹旭.现代音乐美学促进声乐表演艺术发展的理论研究[J].通俗歌曲,2015,(7):124-125.

[3]刘承华.中国古代声乐演唱美学的历时性展开——从《师乙篇》到明清“唱论”的历史演进轨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2):7-14.

[4]赵继红.声乐表演艺术中观众的审美心理探析[J].黄河之声,2015,(7):93-93.

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2

幼师学生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语文课堂得“动”起来、“活”起来,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还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乐”中“学”。故事表演就是其中的一个好方法。

语文口语教学中的表演就是运用戏剧形式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担当角色并进行表演,从而不仅让学生练习胆量,而且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其创造性,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养成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有以下优点:(1)可以把教材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将学习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结合起来;(2)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听、读、说、演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到实现。

故事表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语言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它是以声音表情,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来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表演活动。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使用这一文学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会指导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活动。因此,培养学前教育学生讲故事的能力非常重要。而学前教育学生对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情绪情感体验的面部表情及身段表情掌握较好,但对故事表演中最关键的声音表情却很难掌握。究其原因,一是声音表情不像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对学生来说不够具体形象,较难理解。二是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指导。三是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理解与掌握不足。那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学生故事表演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究和尝试。

一、用示范使学生领会讲故事和表演的要领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故事表演也是一样,教师必须示范讲故事,在上口语训练课时,我都坚持有表情、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区别狮子、老虎、小白兔和小乌龟的声音,区别《两只小老鼠》中圆耳朵和尖尾巴的声音。指导学生塑造纯洁美丽的白雪公主,骄傲自满的小公鸡,淳朴善良的长发妹,威武雄壮的狮子大王等生动的形象。在我的带动和指导下,学生爱上了自己讲故事,表演故事。他们耳濡目染,知道故事应该用心去讲述,用声音去表演。他们希望自己能讲得像老师一样动听,表演得像老师一样精彩。有了这样的愿望和要求,他们学习声音表情的各种运用,自然不会觉得枯燥、难懂了。

二、学习基本的声音表演技巧

声音也是有表情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声音表情实质上就是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所表达的人物不同的情绪、情感及音色的区别代表的人物不同的形象特征。学习声音的表演技巧,首先要让他们理解,我采取了以下的步骤。

1.知道声音有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声音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初步了解正确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如说同一句话:“下雨了”用较高的音高、较快的语速及向上的语调说出来,表达一种快乐、欣喜的情绪;用较低的音高、较慢的语速及向下的语调说出来,表达的是一种沮丧、失望的情绪。我通过此类具体、形象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对声音表情及正确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

2.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训练声音表情表演技巧。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表述一句话。比如:大灰狼看见了小白兔,大灰狼说:“我要吃掉你!”小白兔说:“救命啊!救命啊!”等。接着让学生分辨、学习运用不同的音色,请他们自己比较分析情景中的人物形象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来表现。

三、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结合作品进行训练

故事表演离不开文学作品,要想表演好故事,必须深入理解作品的情节、角色的形象特征、角色的内心活动、情绪变化等。比如表演故事《咕咚》,引导学生用尖、细、快的声音和心慌的语调表现小白兔。设计“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小白兔?用粗、慢的声音行不行?小白兔心里在想什么”等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声音去表现狐狸和猴子,引导他们思考:狐狸的性格怎么样?谁更焦急?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表演时用较慢、带波折的声音表现狐狸,用较直、较快的声音表现猴子。要求幼儿表现大狮子,则提问:大狮子是什么样子的?它在故事里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狮子?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现它?引导幼儿用较粗、较慢、有力的声音表现出大狮子威武的形象。

通过不断的欣赏、分析、练习,学生们表演故事时,声音表情越来越丰富,运用越来越准确,表演故事的能力,尤其是用声音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大大地增强了。

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3

关键词:表演;人物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66-01

表演是演员作为主体,在特定的环境里进行表演活动的一门舞台艺术,它的魅力在于用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抒感,用语言传递信息,引起观众共鸣。

一、通过适度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

过犹不及,矫枉过正,这些词语都是说明违反适度的贬义词。表演也是一样,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可矫枉过正,也不可过犹不及,要恰如其分。如《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形象,所有表演者在表演这一角色时,通过适度的表演刻画这个虚伪、自私的人物,周朴园年轻时与他的侍女有过感情,但迫于封建观念,抛弃了侍女,多年来他一直通过自己的方法缅怀,但他的感情却是十分复杂的,不只是虚伪,而是为了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安宁。这样一种情绪,表演起来就要适度,不可表现过分悲伤,痛哭流涕,也不可目无表情,呆若木鸡,在尺寸的拿捏上要下一番功夫。表演者的分寸感是表演中的重点,表演能不能感动观众,不在于演员在台上多么奋斗拼搏,而在于演员的表演是否恰到好处,表演火候不到或者太过,马上会让观众脱离剧情。当今,观众的鉴赏力水平是很高的,有些演员卖力呼喊讨好观众的现象虽然仍有很多,但这只能求得一时的效果和廉价的笑声,可悲的是,这笑声中还包含了很大的讥讽和不满。

二、运用声音表演塑造人物形象

形体表演可以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表演,但声音表演却能赋予人物以新的光彩。表演者通过声音,运用语言和技巧塑造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形象。表演者运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时,要注意几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忠实于原著,进行声音表演时,要反复研究原著的创作意图,认真研究里面的人物情感,分析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挖掘人物内心的心灵世界。其次,表演者要掌握人物感情的变化。要掌握语言的基本功,才能善于把握人物的性格,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切不可不注意分寸,乱演一气,失去魅力与表演的光彩。

三、要充分理解人物,测定人物思想的深度

大家做事都需要理解,表演也是如此。理解角色,去探寻角色的潜在动机,去感受最细微的情绪变化。抓住人物的基调,通过现象抓住人物的本质,找到最核心的特点,然后从情节和人物的行为、语言中去挖掘。因此,表演者要反复钻研剧本,分析每个情节,琢磨人物的每一句话,透过字里行间,探索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心目中形成角色的雏形,才能在舞台上塑造鲜明的形象。

四、通过体验生活塑造鲜活的人物

艺术来源于生活,表演也是一样。顶级的演员是最真实的人物。优秀的演员必须从生活中获取对鲜活人物的最直接经验,积累素材,所以演员应该多体验生活,多些生活阅历,阅人无数,才能演绎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把日常接触的这些最真实的体会带入表演中的人物,观众看了就会被感染,切身感受到真实生动。我在排练话剧《哥只是个传说》时,饰演的是从事剧组副导演的一些工作,但不入流的,对艺术创作极不严谨,只是把演戏当作谋生手段的小演员――保罗。在排练之初,并未找到所谓“戏油子”的感觉,只是为演而演,一味地在舞台上装腔作势去演一个装腔作势的人。后来,我开始体验生活,到生活中观察,去一些娱乐场所,仔细观察那些自我感觉超级优越,很自恋,其实在别人眼中非常滑稽可笑的人。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观察,基本找到了如何从外部去捕捉“演戏不生活,生活像演戏”的人的形态特点。同时,又积极调动记忆,搜索那些曾经合作过的影视剧组的副导演们。最后,逐渐为保罗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找到了一个相对顺畅合适的逻辑,从而表演驾轻就熟,获得成功。

五、透过台词来挖掘背后深层次的表演含义

背台词是表演者基本的功底,但真正优秀的表演者还要注意台词背后的含义,即“潜台词”。“潜台词”没有直接呈现,而是隐含在台词里面,其真正的含义要通过表演者所表演的情景、语气、语调流露出来。丰富的潜台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深入人心,观众回味久远。人物在行动中听讲话的时候,在表演的每个瞬间,内心都不应该是空的,而要对身边事物有内心的感受和活动,这就是“潜台词”所要表达的内心活动。因此,好的表演者能将这一内部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感染观众,与观众达到共鸣,体现出表演艺术真正的魅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在谈论某些好作品的时候,常说它们是不可增减的,意即过多和过少都有损于完美,而适度则可以保持完美。”我们在从事表演的过程中也应坚持这一原则,用心塑造人物形象。

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4

人的发声器官布满了神经,各个神经元之间构成联系网络,通过器官表层肌肉向大脑中枢传递信息。艺术心理反应系统是学生将教师的技能信息传递给大脑神经中枢,然后大脑神经系统向发声器官发出命令,贯彻实施神经中枢的意志。意志实施与贯彻的好坏,主要通过听觉传入系统向大脑传递信息,大脑将信息进行调整再发出,让相关器官准确执行命令。事实上,大脑经过不断地接受、调整和保存信息,才让相关器官准确地执行意志,这种心理系统是声乐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演唱是呼吸器官、语言器官、共鸣器官、表情器官等生理动作的综合作用,是由演唱者的心理意识支配。声乐教学事实引起学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心理反应又影响学生的生理动作。动作是学生演唱和发声的内驱力,动作的实施与贯彻需要学生的意识和意志完成。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演唱时打不开喉咙,教师采用反复训练、强化练习等办法,直到学生学会为止,这就是大脑意识和意志的贯彻过程。演唱动作属于高级生理过程,其受演唱者的心理意识和意志的支配,所以演唱者的一切行动都是大脑意识的表现。如果说演唱属于物理学范畴,那么音响、共振、泛音、高声、音长和频率就属于心理意识、直觉和意志范畴。《乐记》记载:“凡音由心生,人心使然之”。无论演唱属于生理范畴,还是物理范畴,其都属于表演者的心理活动。声乐演唱是演唱者感觉、知觉、意识、记忆、情感和思维等心理因素的共同结果。艺术心理学自始至终贯彻于声乐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支配着表演者技巧的发挥。因此,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巧妙、灵活地运用艺术心理学,达到预期的声乐教学效果。

二、艺术心理学与声乐技巧的关系

艺术心理学强调多种因素的协同活动,强调教学过程中心理行为控制。声乐教学需要建立在心理支配基础上,特别是技巧教学,否则就让学生处于盲目学习中。学生需要在听、视、感等方面建立联系,才能实现想象和内心的互动,提高自身的表演技巧。表演者要想将自身的技巧全面发挥出来,需要具备六个方面的能力:1.基础感觉能力,包括声音高低、强弱、长短;2.高级感觉能力,包括节奏、音色、音量和和谐;3.控制能力,包括音高、音强、时值、节奏、音色;4.想象能力,包括听觉想象、肌肉想象、创作想象;5.智慧能力,包括联想、反射和天资;6.感受能力,包括审美、情感和情绪等。上述能力都具有明显的心理特征,说明声乐表演属于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需要利用艺术心理教学法,全方面启发学生去感觉、理解声乐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象,从发展的声乐教学中发展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自身的心理情感融合到一起。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声乐教学,消除对声乐教学学习的畏惧情绪,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学生利用艺术心理理论,富有感情地演唱,增加生动的表现形式,以及丰富的形象思维,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更好地进行声乐表演。

三、艺术心理学的联想作用

声乐表演要求演唱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不仅要掌握音乐技能,而且要在表演过程中体现自身的综合素质。表演者的发声能力和技巧都具有心理特征,都受心理活动影响。联想和想象是声乐教学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思维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声乐学习。联想指通过生动形象和感慨认识来掌握表演特点,虽然看似超出人的现实感觉,但也属于表演者对客观实际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声乐表演过程中的联想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诸如,音乐的感觉、音乐的创造等。一方面,演唱者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产生联想,并依靠其进行表演思维。另一方面,表演者在处理歌曲的过程中,其自身对歌曲的联想又促进歌曲形式的表现,增强歌曲与表演者之间的互动。演唱者在表演前,要努力使自己进想已经,将歌曲情感意象化。简单地说,声乐表演者将歌曲中的情感联想成为一段美丽的动人画面,并在表演过程中展示出来。歌曲联想不是随意的,而是依据表演者的自身经历表现出来的。因此,当一首歌曲通过不同的表演者进行表达,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与不同的受众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下面就对艺术心理学在听觉表现、视觉表象进行详细分析:

(一)听觉表象

听觉表象就是表演者接受外界的声波刺激,在内心形成一种联想的图像,诸如,声音形状、声音运动等,并将其转化为音响。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听觉表象是感觉的基础,是声乐技巧的表现。因此,表演者要想获得美妙的歌声,需要在大脑中建立声音表象,然后按照表象去控制各个发生器官。听觉表象可能是按照表演者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意愿实现的,也可能是模仿其他专家来实现的。听觉表现通过音响信息进行反馈,表演者找出音响和声音表象之间的差距,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

(二)视觉表象

视觉表象是通过表演者的视觉能力和表演经验产生的,是表演者已知情景的再现。例如,《蒙古人》表演时,表演者就会回忆起蒙古草原的辽阔:“雄鹰在天上飞,马儿在地上跑,牛羊在河边吃草,河流蜿蜒过草原”。又如《坐上火车去拉萨》表演时,表演者仿佛是一位游客,坐着青藏专线火车,在青藏高原穿梭,美丽的心情表现在脸上。这些歌曲的视觉表象都是以上生活阅历的再现,引导表演者进行生动的表现。视觉表象是声乐表演的关键,直接影响表演者的情绪和内心的表达。表演者的联想随着歌曲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并进行听觉和视觉的不断转化,提高声乐的表演效果。声乐表演要求表演者在头脑中不断进行情景浮现,灵活、生动地再现歌曲情感。表演者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将声乐与自身的经历融合到一起,两者相互影响和丰富,最终通过声乐表演再现出来,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总之,联想渗透到声乐表演的每一个环节,帮助表演者更好地进行技巧展示。例如,呼气训练、吸气训练、吐字训练、发声位置控制、声音共鸣控制、声音运动等,都需要声乐学习者进行联想。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联想来启发学生进行声乐学习。

四、结语

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5

关键词: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声乐教学;声乐学生;演唱;钢琴伴奏

声乐艺术指导通常也称为声乐钢琴伴奏,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我们的音乐视野和世界的音乐发展方向拉得越来越近,现今的声乐艺术表演形式:如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音乐剧等,已经在国内深入人心,所以,应运而生的声乐艺术指导这门声乐教学(以及声乐表演)所必备的学科和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声乐界的足够重视。例如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这样的国内知名、权威的声乐比赛,选手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钢琴伴奏来更好的驾驭、表演和配合其歌唱。

在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教学发展中,虽然声乐艺术指导还处在初级建设阶段,但为之努力工作的教师队伍却有一大批,他们热爱这个教学领域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这种适应中国国情发展的“新兴学科”发展轨迹。但如何更好的促进声乐教学和声乐表演,是作为声乐艺术指导老师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钢琴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乐器,它不仅帮助演唱者发声,而且也帮助演唱者一同演绎作品,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声乐艺术指导对声乐演唱者起到了“导师”的作用,声乐艺术指导不仅与每个演唱者切磋音乐作品的声音特色,而且指导演唱者更确切的处理音乐作品。所以,国际上的声乐艺术指导是很受歌唱大师们敬佩和爱戴,他一定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渊博的艺术内涵,他们的指导有很高的权威性,这也是他们日积月累、不断研究学习的结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声乐艺术指导要比声乐演唱者有更大的耐力和毅力,去刻苦的研究和练习琴技和辨别声音的好坏,还要涉略不同声种、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同时要比钢琴独奏者,有更为广泛的音乐知识层面和应变、听辨能力,因人而异,去和不同的声乐演唱者演绎不同或者同一音乐作品。

对于音乐院校的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具备这些也是不够的,还要从声乐艺术指导和声乐教学的协同作用,这一共同的切入点来进一步深化。从指导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因材施教、调动学习兴趣、提升二度创作、艺术实践锻炼等诸多因素相结合,循序渐进,进而根本上解决音乐院校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进步、发展。

一、因材施教

声乐艺术指导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寓所不能。

首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声音条件、现存的音乐素养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计划,让声乐艺术指导自己在教学之前达到心中有数,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使声乐艺术指导课堂能够有时效性,这也是检验教师在教学思考之后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计划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一种心理准备,不必苛求用某种形式来实现,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嗓音的塑造是靠一定的自然条件,这种自然条件受外界的影响较大,如女学生有自然生理周期、有些学生会出现感冒等小症状、还有些学生因为其它学业的劳累,身体疲劳乃至嗓音疲劳等等,这些情况我们声乐艺术指导老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应对,这样之前计划中的重点、难点就要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随时调整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

其次,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个性差异都比较大。声乐艺术指导不仅要在帮助声乐教学上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而且要及时沟通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这是帮助和教育学生及时调整声乐学习状态的必要教学内容。从个性内心的良好培养扩展到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表现情感的深入刻画,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作品用不同的声音表现,体会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在这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下,加入钢琴伴奏的纵向声音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出来,这样就达到声乐艺术指导教学与声乐表演结合的教学最佳结合点――“教书育人”。

再则,美声唱法里分低、中、高音,由于男声和女声的音色不同,又分为抒情、戏剧和花腔等种类,这些人声特色,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要十分清楚和了解,合理调整钢琴的音色和音量,达到教学过程中歌曲展示的和谐声音效果。

二、调动学习兴趣

声乐艺术指导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用心去演唱,热爱自己的演唱。

其一,一件“嗓音乐器”是单线条的旋律载体,如何使它的声音表现更具有魅力,就要靠外部的乐器加以烘托和熏染。美声有管弦乐队和钢琴配合为主,但音乐高校的教学过程中都会使用一架钢琴伴奏。声乐艺术指导的教学分为艺术歌曲的教学和歌剧的教学。钢琴这件乐器,可以模仿很多大自然的灵动声音,使艺术歌曲的表现更具有声音的意境美;也会模仿很多乐器的声音特色,就会纵向线条的展示歌剧的音乐空间。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就要通过这种钢琴技巧的模仿,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不仅从歌词的内容,而且从音乐的情绪中体会音乐的魅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声乐与钢琴的合作过程中,尽情享受音乐。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在其教学中,再加入解说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就在“享乐”中度过,使学生“兴趣大发”。

其二,美声的歌曲和演唱方法大都从西方传入我国,声乐工作者通过这些年的历练和筛选,出版了较为有代表性的、能在声乐教学中指导学生演唱的歌曲、歌剧选曲。学生刚接触每首歌曲的时候,都会有茫然的情况,教师如果不认真讲解,就会使学生不喜欢演唱、也不愿意提高自己的唱功,这就要靠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与声乐教师一同引导。声乐教师主要从声音表现上做引导,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则更倾向于音乐的整体表现和更为直观的音乐风格上做引导,让学生从“人物角色”出发,心领神会。学生自身的演唱情绪要靠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的启发,从而让学生能够感情投入到音乐中去,达到“忘我”状态。

三、提升二度创作

作曲家创作的、写在曲谱上的符号,通过每个人的二度创作都会有所不同,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导学生都要有严谨、求实的思想,让声乐作品二度创作不要脱离原作,尤其是音准、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基本音乐表现要素同原作应该一致。通过笔者日常的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教学任务都要由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承担。但如何提升二度创作,使学生的演唱与教师的钢琴伴奏之间配合既不死板、教条,又规规矩矩、精彩纷呈?这才是教学创造的魅力。

首先,加强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可以将学生近阶段演唱的作品视听材料加其介绍并欣赏,共同探讨可以借鉴和吸取的方面,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声音创作的轮廓,内心里有一种演唱的渴望。

其次,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弹奏钢琴所要表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其音准、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基本音乐表现要素,告诉学生整首作品的音乐律动,声乐部分和伴奏部分的对应关系。

最后,通过学生的课后练习与课上伴奏教学的结合,达到默契合作的课堂效果,从而熟练配合,共同磋商音乐表演情绪和舞台表现方式。声乐教师和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讨论给出合理意见。学生自如演绎,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发挥更大的经验支撑作用。作品演绎的完美亮点就是提升二度创作的很好见证。

四、艺术实践锻炼

“不经历打仗的兵不是好兵”,那么,“不经过艺术实践的声乐学生也不是好学生”。只有经过舞台锻炼、比赛磨练,声乐的学习才能进步和成长。但不管是舞台锻炼、还是比赛磨练,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可以说,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是陪着声乐学生一同亲力亲为、一同进步和成长。

首先,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就是因为有太多的舞台和比赛经验,所以需要在上场前最重要的时候,传授给声乐学生们,让他们不紧张、不怯场,告诉学生们:“有老师在后面做强大的后盾,你们一定会发挥的很好”。也可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和声乐老师一起为声乐学生们鼓劲儿,调整学生上场的心态。

其次,在舞台上,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要在钢琴伴奏中全身心投入,让声乐学生融入到音乐的美妙意境中,深情演唱。至始至终跟着学生的演唱,达到“和谐共声”,这种感动的音乐,已经超越了功利的标准,带给观众的是美的享受,这才是我们教学成果的升华。

最后,要在成功举办音乐会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多实践、多锻炼,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这时不只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学生的实践能力成熟了,也是最终教学的目的所在。

总而言之,“长相知、共和谐”,作为声乐艺术指导这门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学科,是一直在声乐教学中起到积极和推动的作用。面对社会的声乐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教师应该是声乐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声乐艺术指导的教学也是促进声乐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于苏贤.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4).

[2]刘丽娟.钢琴伴奏艺术[M].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5).

[3]张佳林.钢琴演奏与伴奏技巧[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

社,2004,(6).

[4]露丝•C•弗里德伯格/著,张志羽/译.成功钢琴家攻略[M].

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6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员叫李立宏,《舌尖上的中国》是由陈晓卿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美食类纪录片,该节目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舌尖上的中国》它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

李立宏,北京人,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年度最火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1986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表演系副教授、表演教研室主任。主讲课程是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李立宏嗓音浑厚深沉,音色稳健,具有智者的韵味,其配音的人物与其声音丝丝入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得到业内广泛好评。

2013年3月中旬,李立宏亮相央视一套《正大综艺·墙来啦》节目,为没能进入《舌尖上的中国》的煎饼果子进行了“补救”解说。2018年3月26日,其担任配音解说的纪录片《就是那一只蟋蟀》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播出。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