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美术教学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范文1

摘要:初中美术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 ,如能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渗透什么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对自然、生活及艺术的感受和理解。可是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学条件的限制 ,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课堂管理成为困扰许多美术教师的一大难题。根据本人多年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探讨。

关键词:初中 美术 班级管理

美术课堂管理是指美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是教师调控美术课堂内师生间、学生间关系从而有效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过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向课堂40分钟教学要质量。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我们通过课前对画室班规学习纪律的严格要求,规范落实班干部的管理职则,强调学生课前学习材料、学习内容等的准备情况,班级的良好班风在开学不到两周就很好地树立起,学生在自觉有序的学习行为方面跨出了重要的一步,确保了课程的顺利进行。

二、范画引导示范

演示是美术专业教学中行之有效、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介,它能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边示范边讲解,可以避免一些容易走的弯路和常见的错误,也使学生从“所以然”的感性认识轻松地过渡到“之所以然”的理性认识.借助网络的教学资源通过投影机投射到投影幕上,这样获得的“范画”图像清晰、直观,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也会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三、主题班会

在学习管理这一环节,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现状,由艺术专业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情况,融人班主任有效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的管理理念,开展各种各样的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外出写生、郊游、观看画展、听讲座等,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生活、体会集体的温暖、体验团队精神的力量,让同学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挑战自我,增进班级团队的凝聚力。

四、达成共识

明确作画步骤及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教程(包括静物素描、头像素描、半身带手、速写等),教师之间也达成一种共识,并提出了相应配套的一套教学要求,比如正确的观察方法:检查画面通常用到水平线和垂直线等,具体细化到坐姿和执笔的方法、作画步骤的明确要求:(1)画前准备;(2)起稿构图;(3)画面的黑白灰;(4)深入刻画;(5)调整完成。美术老师在这些教学要求上达成了共识,这样,即使不同的老师授课也不至于因为个人的授课特点的不同,而使学生产生迷惑,造成学生疑惑不解.更不会让不同的老师因个人喜好不同、专业的差距而影响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稳步地进行,学生的学习也因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而促进他们稳定地持续地发展和提高。

五、民主管理、激发个性、团结协作,个别指导

用民主的作风进行管理 ,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要真正相信和尊重“美术后进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 自主性的关键 ;教师只有增强 自身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 ,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 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 自身存在的价值 ,并充分挖掘 自身的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六、重抓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面对艺术生的特殊性,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是每El必修的课程,是常抓不放的措施。因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上没有恒心和毅力,刚刚答应你会做到的事情,一下子就忘记了。所以对艺术生学习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把功夫放在平时,天天抓,时时抓,反复抓,抓反复,常抓不懈。人常言道耳提面命、谆谆教导就是这样的。这样学生愿意与你交朋友,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学习的信心也有了,更主要的是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七、拓展美术知识

培养合作精神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强大凝聚力的班级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如何将一个看似一盘散沙的班级凝聚在一起,学会团结合作,笔者颇费了一番心思。在一次《纸立体造型》课上,当时的教学设计是要求每个学生自行准备纸张,或折、剪,或卷完成大小不限的纸立体造型,完成后拿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因为学生完成后的很多作品太小,黑板太大,每个学生为了表现自己,一心想把自己的作品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谁都当仁不让。看到这样的情形,笔者灵机一动,将展示活动改为以小组成员的作品进行构图比赛,小组代表上讲台对作品作构思说明,评出最好的小组作品。这样一来课堂秩序井然,讨论的气氛浓厚,每个学生都在小组里认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学生自己评选出的最好作品的讲评,引导学生了解班集体的作用及理解同学的合作意义。以此为契机,笔者此后不断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晚会和体育竞赛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元旦晚会和篮球赛、排球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团结的力量,让他们自觉地团结在一起。这样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班风也逐渐好转。

综上所述,管理是一门艺术,教学管理更是一种智慧,不仅要会教还要懂得怎样管理课堂,组织好课堂纪律,懂得课堂管理的艺术,才能把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叶澜老师说:“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一段生命经历。”我们要从长远的目标来从事我们的教学课堂管理。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管理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使学生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O2年5月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范文2

在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就是将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融合。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首先,这是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理论,同时积极创新课堂模式,从而深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形式,更是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其次,在信息时代,网络和计算机普遍应用,只有完善应用网络技术,才能够在信息时代,适应教学要求,提升学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再次,应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丰富教学模式和途径的主要要求,在这一教学模式内,实施网络课堂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导、教师参与、师生良性互动的良好教育模式,这也是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教师掌握先进教育思想和技术,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升现代教育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最先进的现念指导自身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尽可能借助网络资源、科技手段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从而适应新的教学改革要求,帮助构建、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2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方法分析

2.1塑造历史角色、深化情感体验初中历史教学长期以来一直难以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教学与学习相脱节,初中历史教授的主要内容是世界历史和古代历史,相对而言离学生成长的时间较远,这就容易造成学习脱节和理解脱节。而造成脱节的根本原因就是互动性和参与感太弱,尽管历史知识距我们较远,但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缩小距离,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整个历史教学可以更加生动的展现给每一个学生,而通过塑造一系列历史角色,也能够在深化情感体验的同时,学习和丰富历史知识。

2.2构建多元互动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这直接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厌恶和反感。而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健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课堂上教师一味输出教学观点,并不关注学生接受程度,也不在意学生反馈结果,整个课堂教学模式极不合理、极不规范。而通过多媒体这一教学形式,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形象化和直接化等一系列特点,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到具体的历史氛围,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深层次的爱好,从而产生教学与学习的有效融合。

2.3真实再现历史变化,优化教学过程历史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总结,内容较为生疏,而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真实再现历史事实,通过历史事实的具体演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讲述大多停留在口头表达阶段,无论表述多清楚,但形象和具体化程度都远远不够。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丰富发展教学实践,优化教学过程,及时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范文3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并结合“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学习迁移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习迁移;数字媒体基础;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是我校信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及应用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数字媒体制作和开发软件,以加深对数字媒体基本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使习得行为可以以各种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将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概括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学习迁移理论,并结合“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学习迁移理论,以提高课程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或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或经验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其中,“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学生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对立体几何的掌握;学习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期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学习汉语拼音后再学习英语字母时常发生干扰。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

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掌握了“角”的概念有助于“钝角”、“直角”和“锐角”等概念的学习;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之间的相关影响就是横向迁移。

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

(1) 形式训练说:以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Wolff. C. V.为代表人物的形式训练说把学习迁移看做是通过对学习者的感觉、记忆、思维、推理、意志等各种官能进行训练来实现的;

(2) 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是美国心理学家Thorndike. E. L.和Woodworth. R. S.在其迁移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与形式训练说相对立的迁移理论。该学说认为只有当测验情景与先前的学习情景存在相同要素或成分时,学习迁移才会发生,而且,两种学习中存在的相同要素或成分越多,迁移的作用越大;

(3) 概括原理说:概括原理说是由Judd. C. H.在1908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先前学习中通过对经验的概括获得的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之后的学习中。他解释了学习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般原理和经验,并将所掌握的原理和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活动中。

(4) 学习定势说:该理论认为学习方法一旦为学习者所掌握,就会形成一种学习方法的定势,并迁移到之后的学习中去。

近年来,对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学习的迁移方面,1999年著名心理学家Simons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2]认为学习迁移有三种产生方式:一是从过去学习中所获得的先前知识到当前获得新知识的迁移;二是从当前已获得的知识到以后学习知识的迁移;三是从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迁移。

3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经验,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学习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及参考资料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掌握“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首要的任务是精选教学素材,选择的标准就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选择包含该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作为教学素材,并结合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程特点,选择了实践内容多的参考书目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辅助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

教材和参考资料选定后.只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功效。从学习迁移的角度来说,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学内容具有结构性和一体性,即教学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和合理的逻辑关系,并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重构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而构建合理的心理结构,同时也助于学生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断裂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经过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习迁移的作用,就要求合理组织和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宏观方面,即整体教学章节的安排顺序,还包括微观方面,如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根据学习迁移理论,凡是在先前学习同后续学习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在联系时。就容易产生互相迁移作用。而且在它们之间所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学习迁移也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在对“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上,我们根据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先概述课程的总体内容,后重点介绍各种数字媒体技术的形式安排课程,而在讲解各种数字媒体技术时,则按照文本语音图形、图像(静态图像)动画、视频(动态图象)的讲授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在课程的教学细节安排上也采取相同的形式,如在“数字图像技术”章节,先介绍图像变换技术,再讲授图像的频域滤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学习迁移。总之,先讲授具有最大学习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突出讲授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内容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顺利地进行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3) 讲授学习方法,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用,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学习方法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可以产生较为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不存在智力障碍,而是因为学习方法不科学,只会死记硬背盲目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知识空白点越来越多,造成学习中的知识迁移障碍。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根据概括化理论,对所学习内容概括总结得越好,学习迁移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概括和总结,让学生不仅知晓知识性的内容,还通过练习掌握概括总结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情境中教学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在讲授图像复原技术时,要注意比较该技术与之前讲解的图像增强技术的相同之处是二者的目的均为改善图像的质量,不同之处是图像复原是利用退化过程的先验知识恢复已退化的图像,而图像增强则是利用某种试验性的方法改善图像质量,以适应人眼的视觉和心理。通过对两种技术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两种不同的图像处理技术,产生学习的正迁移。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认知结构理论,在利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原有知识结构本身不巩固,则不但不会产生正迁移,反而可能产生负迁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尽可能圆满结束先前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后,再进行后续内容的讲授和学习,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负迁移的产生。总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4) 根据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形式训练学说的观点,学习技能的形成是经过反复训练达到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越高,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各种软件才能增加感性认识,才能真正领会教师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演示、辅导上机实验、学生演讲和讨论、上机作业展示及评价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加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也能够为其以后的学习做准备。[2]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情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正迁移。如在讲解数字视频分析技术时,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即:首先展示一段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安防中的实际应用录像,接着提出该系统如何自动检测出非法入侵者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然后再引出基于图像帧间差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的思想和基本公式,使学生了解该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际应用。而在讲授数字音频处理软件Audition时,我在课堂上演示了多个数字音频素材的处理过程和制作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学习所授的内容。

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从“学”到“练”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提高。例如:在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e的实验课上安排同学们两人一组协调合作,对任选歌曲设计并制作该歌曲的MV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作品,经过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后,进行修改完善。同学们在选题阶段就认真讨论,积极搜索素材;在剪辑制作阶段,互相讨论,通过这种训练,使同学们拓展了思路,收集遴选素材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软件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结束语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过程、讲授学习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顺利进行学习迁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作为这门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迅速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基本概念清楚,系统性强,而且要不断地学习,进行自身的知识更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反映新技术、新动向,适应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映情况,在授课方法、内容和进度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使“教”与“学”达到趋于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范文4

关键词:高中美术;合作学习;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96-01

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甚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墓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目标,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一、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师授课过程看,初中美术教师授课过程过于形式化,从开始进行课堂导入,然后是绘画知识与技巧讲解,临摹,最后考核,几乎每节美术课都没有脱离这个模式,致使过程形式化、单一化;从教学观念上看,相当数量的教师缺乏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只是教师按部就班地照教材授课,而不分析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以及接受能力,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学得好的问题;这种枯燥的单向信息传递很难保证沟通的效率,也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学习的提出及实施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作为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目前我国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主要以具体学科的实验研究为主,而在中学美术教学,特别在初中美术这一非重点学科中的研究与应用很少。

通过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在合作中获得进步的持续的自我发展方法,从而能在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通过合作学习的多边互动机构,最大程度地发掘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了教学体系中的各个资源,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密切配合协作的过程中达到最优教学效果。再次,合作学习不仅强化了传统教学中的认知功能,更提升了学生的品质发展,不同特点的学生通过完成共同的任务和目标这一合作过程,其思维、辨识、分析、表达及创造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三、初中美术课堂合作学习策略

(一)初中美术课堂合作学习的整体设计

1.确定初中美术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现有关于合作学习形式的研究成果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科和内容。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合作学习形式。其主要形式:小组长发言式,推选组员发言式,各抒己见式。经过各个小组学习后,再全班进行交流,形成共识,达成一致,教师作最后总结。2.设计合作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在合作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合作学习的全过程,是引导教师设计和开展合作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合作学习最终目的。3.合作学习的过程设计。合作学习过程设计,要考虑的是合作学习过程的整体,包括教师讲解的内容和时间,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间,小组如何开展活动等等因素。

(二)独特审美及视角策略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位学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小组中如果不能达成统一意见,则可以开展小组内容的评比或者辩论,要求每位同学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思路,鼓励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出现。面对不同审美体验,教师绝不能采取压制策略,而应该采取鼓励策略,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创新意识。

(三)人人动手策略

初中美术课程注重的是美术实践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而不是美术理论的传授,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合作学习应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动手参与的机会,而不能产生话语霸权乃至动手霸权。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把这一点同其他几点策略很好的联系起来,在合理分组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小组成员内部的差异性以及如何分配小组任务等等。

(四)教师有效调控策略

1.引导学生建立并强化“主体意识”。遵照“生本教育”观,学生在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2.在合作学习整体设计构架下,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而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从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感知入手,学习创作、表达、实践自我展现的过程,最终在精神层而体验到文化的价值和情感的传递,得到情感的共鸣和人格的完善。3.把握课时,老师精讲,留足时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结束语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美术教学别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范文5

一、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虽然当下中学美术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美术课是我国目前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在普通中学的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作用:《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可以提高教育质量,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通过美术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对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美术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术教育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中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中学生加强美术技能的训练,对将来参加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也是极为有益的。 

二、初中美术教育的问题 

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通过美术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当前,初中美术教育在整体的教育框架下越来越受到更充分的重视,相当多的学校在普及美术课堂教学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课程。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1]。 

(一)学校主观认识不够 

当今学校教育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特长爱好等发展。美术课不是重点考试科目,绝大部分学生的美术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陪衬和摆设,有些学校根本就不开设美术课,或者美术课只是起着点缀的作用,可有可无,存在着被其它文化课兼并的危机,美术教育根本没有它的地位,不被重视,更不能实现它应有的价值。一些学校虽然开设美术课,但是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大部分都是由其它专业的教师替代,如果遇见考试等一些情况美术课往往都是先被停掉或者不上,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校美术教育体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上也存在认识偏差。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是教师价值的体现,对学生状况的研究是专业中能比别人有更高的起点以便于在竞争中能考入上一级的院校而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高昂的经济成本。他们所学习的辅导班都是以考入艺术院校的美术和与美术相关的专业为最终目标的。 

(二)教师与教育影响的缺乏 

由于经济条件、就业和环境等多种原因,缺乏专门教师和教学设备落后和供应缺乏的情况非常严重。尤其在农村就表现的更加明显,农村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很少,根本不能满足农村中学美术教育正规的美术教学需求。中学美术教师队伍是中学实施美术教育的根本。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美术教育质量的好坏。目前,初中美术教师队伍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艺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镇级中学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很少,乡、村所属的学校专业艺术教师几乎是零。其次,现任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也困扰着学校。许多学校艺术课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再次,艺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三)教育发展不均衡 

当前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制约了总体教育的发展,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中学美术教育也不能幸免,教育的合理投入是让全民受到均等教育的前提,也是解决目前中学美术教育不良现状的重要保障。但是当今教育情况并不乐观。地区发展不平衡,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不同步,教育改革力度和执行情况各地均有差异。这也是当今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初中美术教育的改进 

初中美术教育的问题在当前是比较突出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美术教学效果。对于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加以解决[2]。 

首先,学校应该做到最基本的几点:中学美术课一定要开设;一定要在学生中普遍的开设;合理调配中学美术教师资源,提高中学美术教师素质是改善当前中学美术教育不良现况的必要手段;同时,学校教育要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让美术课堂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美术学科是一个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学科,这个特点就决定着这个学科的知识的更新程度要比其它多数学科快得多,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美术教师,要能够面对这种快速的知识更新并且要善于在这种更新的浪潮中完善自己。可见,建立高素质的中学美术教师队伍不仅仅是要解决落后地区的中学美术教师队伍问题,它也对所有的中学美术教师提出了要求: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 

再次,从大方面来说,教育需要合理投入缩小地域差异。面对目前我国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异,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别已经是刻不容缓。首先,城市学校的现有教育设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现有的教育教学需求,有的学校己经超过甚至达到奢华的程度。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加大乡镇和边远地区学校的经费投入,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城乡的差别。第二,加大对乡镇和边远地区的经费投入也是为全民都受到均等教育而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3]。 

最后,合理投入改善美术教学环境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目前,中学美术教育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来保证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多年以来,中学美术教育一直延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它使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环节无法实施。当加大对中学美术学科的投入是实现中学美术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 

综上,初中美术教育现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认清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亟需改善的现状[4]。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育必须要确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学校,教师,学生应该共同重视初中美术信息的学习,改善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伴随教育改革的大潮流,让学校教育在各个方面得到更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隋成龙. 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现状与未来[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赵鑫. 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资源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广州大学, 2007.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范文6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美术课程的首要价值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方面,但是,时至今日,初中美术教学仍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挤压,很难真正发挥出其艺术教育的功能,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缺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观念滞后。应试教育长期将初中美术教学挤压在“副科”的位置,学校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很少有科班出身的专职初中美术教师,因此,初中美术教学基本上只进行简单的绘画技术教学,形成学生审美能力的美术欣赏课难得一见。其实,不仅仅是那些对于美术有着特殊爱好的少数学生,处于青春发展期的初中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愿望都较为强烈。为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应该要注重对初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有哪些呢?

一、感受自然,强化审美意识

审美情趣,源于对美好事物的充分感受。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美,动植物以及各种生态形式,存在许多新奇而又美丽的形状和色彩,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大课堂,美术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园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各种生物的丰富色彩,感知变化万端而神奇的各种物体的形状,比如观察感受校园绿化植物美丽色彩和校园建筑物的美观造型,激发其审美情趣。笔者的花卉写生课,都会提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校园内不同花卉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从叶、花、果到纤维的木质肌理,无不强调亲自观察和体验,用意就在于促进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对形体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美术写生课的兴趣。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之美时,会获得一种愉悦的感受,这种愉悦长期占据心灵,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

二、欣赏佳作,培养审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初中学段开辟了重要的“欣赏·评述”教学环节,用于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美术欣赏作为一种主动接受艺术的审美过程,其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对艺术形式的审美鉴赏能力。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其内容包括对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和艺术表现特点的赏析、评价,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首先要了解美术按照不同的功能标准可以分为实用艺术和观赏艺术两个类别,又可分为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四个大块,绘画又分为西方绘画、东方绘画两大类,还可分为中国画、版画、水彩画、油画、水粉画、素描等等。从流派上可以分为写实、抽象、象征等不同流派。其次还要能够分析评述作者在作品中具体应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如色彩、明暗和透视等绘画语言,避免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泛泛而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以自身的审美经验为出发点,对美术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获得深层次的感受,升华情绪情感和提升思想境界。

笔者教学中国山水画欣赏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几种常见笔墨皴法的画稿,一一介绍各种画法的丰富表现力,然后让学生自主欣赏具体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并作出评述。以此完成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实践运用的欣赏教学。在欣赏法国画家米勒《拾穗》的教学中,就是首先让学生从美术技法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用光和用色,然后根据画面人物及其行为表现,揣摩作品的主题。每一个环节基本都是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具体的问题如下:为什么画面背景出现了一个坐在马车上的工头?为什么三个拾穗的农妇安排得疏密有致?作品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既欣赏到了世界名画的艺术技巧,也提高了对美丑、善恶的认识,升华了对劳动这一伟大行为的情感态度。

三、 创作实践,提高审美能力

对美的创造,是审美能力的最高要求。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是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丰富想象力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美术教学不能仅仅要有理论的学习,更应重视对技法的学习和模仿,在美术技法的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到诸如线条、色彩、构图、比例、透视等造型方法以及剪、撕、拼、贴等制作方式等各种美术技法,并应用到创作的实践中去。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通过反复地练习形成创造的能力。学生在亲自参与的创作实践中,对艺术魅力的体会会更深刻,对美术创造能力的提高更有效,对艺术创造活动的苦乐感悟体验更真切。在学生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也就能获得提升,没有生命的事物会被赋予多种意蕴,彩虹会成为通往幸福的桥梁,弯弯的月亮情意款款,垂柳则充满柔情蜜意。学生们就能将心中的想象,运用美术技法,变成具体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表现,勇于创新。在写生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独立思考,选用合适的美术创作形式,设计最优的构图,画出最美的线条,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美术作品。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也相应地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当然,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其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不断地积累和探索。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已经无法承担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美术教学的重任,除了多媒体的应用之外,美术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朝闻.审美与人生: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的思考[M].沈阳:辽

宁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红梅.谈中学生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培养[J].音体美教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