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范文1

关键词:中职德育新课程;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29-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只是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德育相当程度地存在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现象,变成了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教育。那么,如何实现德育教学生活化,提高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现性,这是每一个德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教学生活化”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1.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中阶段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正逐步下降。作为中考失败者的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偏弱,同时,心理素质也相对薄弱,比较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上课迟到、早退,染发,着奇装异服,有的甚至沾染上抽烟、喝酒、打架等社会不良习气。另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其中很多片面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已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德育氛围令人担忧。这些都给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难度。

2.“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是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他首先是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世界瞬息万变的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对他们产生影响,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素材。为此,师生必须共同走向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元素。特别是教师一定要多了解、关心、感受学生的生活,更多关注学生所面临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背景,将学生所面临的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引入教学,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动力和探究冲动,促使学生学会思考生活,善于提炼生活,最终使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得富有道德性。

3.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德育课教学生活化就是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起来,构建职中学生各种感兴趣并且能够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进行探究和思考,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具有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教学目标生活化,二是教学内容生活化,三是教学方法生活化,四是教学评价生活化。

本文就“教学内容生活化”,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实施

1.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现阶段中职学生往往通过媒体、网络等吸收大量信息,他们的眼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开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从报纸上、网上找供讨论的问题,教师更要注重着眼于身边事,注重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使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多用辨证的眼光关注周围的生活,关注多彩的社会,用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比如,在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时,引导学生观察我县城镇交通状况,让学生讨论你是否要遵守交通秩序,对不遵守交通秩序者怎么办等问题进行讨论,判断与选择,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中职学生,他们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第二“断乳期”,而且一部分学生刚刚离开父母住到学校宿舍,他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相互交织,因而内心世界十分封闭,不愿意向大人开放。而封闭心理使学生遇到问题或困惑时得不到及时排解与宣泄,极容易导致学生自卑自弃、狭隘独尊、自我封闭等等,在与同学、集体、老师的关系中,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可怕的冷漠。如何纠正上述的心理偏差,德育课应该告别生硬的说教,回归生活,关注生活,指导生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做—个心中有爱,热爱生活的人。

我在教《哲学与人生》这门课中,结合我校曾邀请中央级聋哑歌舞团到学校演出,给全体师生留下了极大的震撼事例,用他们成长的经历和成功去启发、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德育课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理解生活。

德育课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它不仅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铸造学生的灵魂。但由于我们的教育仍存在着有意无意拔高的倾向,有的甚至严重脱离社会和学生的实际,使得本来正确的德育内容悬在空中,学生只是一味地埋头苦读,他们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认识片面、极端,是非观念模糊,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缺乏分辨和鉴别能力,道德观念淡薄,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面对这些状况,德育课教学应该摆脱大而空的教条,在学生生活世界的全方位中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中生成良好的德性。

我县经济欠发达,而我校学生大部分又来自农村,家庭相对来说都不太富裕。在上《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有关内容时,我就巧妙地选择材料,从历史、地域、家庭实际、发展等不同角度去正确引导学生,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庭。

4.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德育的过程与生活过程是内在一致的,德育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陶行知曾提出过“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这其中的“做”也就是实践。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德育课更加关注这一点,在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中都强调了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身的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德育才能显现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在上《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时,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地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尊重专心于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比如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我结合我县从本校毕业走出来的许多成功人士的例子,剖析他们的成长经历,巧妙将我们的学生把他们作为奴隶的榜样,参观他们创建的企业,到他们的企业去实习锻炼,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德育新课程教学内容生活化带来的反思

德育教学生活化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始终紧跟时代变化发展,紧贴社会生活实际,最重要的是紧贴我们的学生生活实际。要善于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做学生生活的发现者、挖掘者,更要做学生生活的引领者。

德育课教学生活化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是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课程的开放性教学。做到用生活教育,才能彰显出德育课的魅力,才能体验出德育课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鲁杰.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09).

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范文2

关键词:微传播;贫困大学生;诚信教育;新途径

微传播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以微博、微信、微课、微阅读、微电影等媒介进行信息的收发。微传播的传播内容碎片化、海量化,传播速度极速化,信息接收娱乐化,其大众性、开放性、操作简单等特性,深受大学生的喜欢。在新媒体时代,思想宣传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注重微传播。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的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普遍容易在学业、人际关系、感情等方面产生焦虑、悲观、自我封闭、愤世嫉俗等不良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的偏激使不少学生将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放弃诚信原则,导致大量失信行为的发生,如拒还国家助学贷款、考试作弊,伪造贫困证明、简历、证件等。

在微传播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微平台,纠正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业考试等方面出现的失信或诚信失范行为,是如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的贫困大学生诚信教育状况

目前而言,我国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各高校在诚信教育上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配合相关机构开展诚信还款活动、诚信教育活动、主题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诚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目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仅注重学生对日常行为规范的遵守以及对不诚信问题的解决,忽视了对诚信教育本身特殊性的研究和对诚信教育规律的探索,没有形成一套以诚信教育含义、内容、方法、途径、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系统。

在诚信教育方式上,教师主要采取传统课堂讲授方式,用“一根粉笔、一张嘴”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在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所在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方式”时,将近七成的学生选择了“课堂主题教育”,选择“在管理中体现”“建立诚信制度”“定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以及“利用广播、网站、微信平台等进行宣传”的比例平均仅在百分之五左右。过多的理论灌输导致大学生对诚信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肤浅的认识层面,没有形成坚定的诚信信念,在涉及个人利益时往往做出与诚信道德背道而驰的事情。

二、利用微传播,探索贫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途径

1.搭建微平台,创新诚信教育新形式

大学生是新事物的爱好者和追捧者,在“全民皆微”的背景下,高校的诚信教育方式理应与时俱进,采取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微信、微博等微平台是大学生常用的交流工具,各高校及时占领微传播这块网络思想阵地,弘扬主旋律,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开通了校园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以此吸引大学生主动接受诚信教育。

2.更新微内容,力求诚信内容推陈出新

传统的诚信教育内容只是把道德内容简单照搬过来,缺乏时效性,容易造成诚信教育趋于形式化。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随着历史的发展也会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在微时代,诚信教育可以选取大学生的身边事,采用短小精悍的语言或结合视频、图片传授给学生,在内容上进行创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样的教育能够真正触动学生的心扉,达到诚信教育目的与效果。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网络媚俗文化等问题在冲击着学生的道德防线,学生面临着一场多元精神世界的博弈。因此,在微平台要有选择地对不良事件及时点评,邀请学生参与互动发言,可以提高其对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诚信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习、人际交往、择业、网络等层面的内容,不同层面的诚信内容不一。如就经济层面的诚信教育而言,其包括日常消费、交纳学费、申请奖学金、申请助学贷款、申请助学金等。因此,教师可以监督贫困生合理消费、合理理财、守信还款,并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帮助其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树立自尊、自强的心态,在就业季撰写简历、应聘工作。以上活动均可以通过微平台进行诚信宣传,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3.树立微品牌,打造诚信教育优秀专栏

传统的诚信教育内容借助微传播平台能得到新包装,学生爱看,效果深入人心。如重庆交通大学围绕期末学生诚信考试制作了微课视频,向大家展示了不守诚信的危害和影响,使学生了解到学业诚信的重要性。因此,运用微传播方式围绕学习、择业、经济等层面,打造一批针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优秀专栏是可行的。比如建立学校或学院的诚信教育公众号,呼吁、倡导学生在助学贷款、毕业论文、学术活动、资格证明、交纳学费、求职过程等方面践行诚信;制作贫困生就业的系列微电影,邀请曾是贫困生的优秀校友参加,以自身的创业经历和感悟为素材进行拍摄;制作讲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的微课视频,组织贫困生在毕业前夕观看,帮助学生树立诚信还贷的意识,督促其毕业后按时还贷,保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正常开展。总之,围绕贫困生诚信教育,借助各类微传播方式,各高校均可以结合校情实际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微品牌,丰富诚信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4.加强微交流,师生多多互动话诚信

不少贫困生因为自卑或缺乏沟通技巧,出现了自卑、敏感、敌视心理。另外,在每年评奖助学金的过程中,由于利益驱使、个人利己主义漫延,会出现一些贫困生做人不真诚的现象。因此,贫困生因贫困引起的种种人际关系问题,需要教师关注他们,向其提供援助,疏导情绪困扰,纠正不良行为。微传播媒介的运用,可以避免人与人之间当面交流的拘束和隔阂,营造出师生平等的网络教育环境。在贫困生遭遇挫折时,教师可以通过微媒介及时地站在学生身后,给予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在贫困生面临诚信选择难题时,教师及时站出来对其进行指导,使他们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师生之间一旦建立起相互信任的P系,师生互动交流会更加频繁,学生的正确诚信价值观也会在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中形成。

参考文献:

[1]程艳,王双微,庞妃,等.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其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

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范文3

一、高职学生诚信的缺失

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的心理特点。我国高职学生多数处于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高职阶段正在成长的学生是极其敏感的,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他们对与自身有关的事物往往体察得细致入微。但由于其内部心理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追求其独特性,而他们的价值观念又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这样一些特点与高职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相互作用,导致情感不稳定,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心境变化快。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等变化引起情绪的波动,容易偏激、冲动,情绪冲突也较多。

新形势下,社会大转型时期机制建设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使社会上出现了形形的诚信缺失问题,然而,使得高职学生在诚信方面也逐渐出现缺乏责任意识、淡化个人责任行为,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等诸多问题。由于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出身,在家里受到父母长辈的溺爱娇惯,导致学生极强的个体意识,只关心自己,忽略他人的感受。相当一部分学生,以为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自己人生目标的达成,一下子就失去了理想跟信念,只等着拿文凭。逃课、沉迷网络游戏、考试作弊甚至“”替考的现象屡见不鲜;不遵守社会公德、排队加塞、男女朋友在公共场所过分亲密、简历作假;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吝于担负社会责任,集体意识。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状况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诉求,加强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已成为教育者之共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它首先应求助于教育。为此,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职责所在,社会之重托。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诚信教育的内容空洞。目前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内容空洞的情况,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是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诚信。另一方面是高职学生生活中的诚信―教育信贷中的诚信问题等。

2、教育方法单一。目前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大多是通过灌输法进行说教,开展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在现行的诚信教育实际中,主要还是依赖课堂教育,但仅仅通过“两课”形式,不分场合、内容、对象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对于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来说还远远不够,不仅引起了学生主体对学校教育的不满与反感,更严重影响了诚信教育的实效。

3、诚信教育队伍乏力。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引导和大学生自律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自身诚信素质不高,学术失范、学术行为不端等行为,动摇了高职学生的诚信观;还有少数的教师,缺乏奉献精神,缺乏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长关心不够;另外高校中有些管理者要求学生、教师诚实守信,而自己却表里不一、言行相悖,这也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改进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方法是完成任务的手段,针对大学生诚信“危机”及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引起高度重视,应通过系统地、全面地、协调地教育工作,并结合家庭和社会的能量,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为学生健全诚信人格提供更多的帮助。

1、注重自我教育,加强自身内在修养。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按照诚信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和诚信品质的方法和途径。诚信教育必须以人的自我教育为基础,离开了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任何教育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是坚持诚信行为的内在动力,其潜力是无穷的。挖掘这种动力,不断培养自己诚信选择的能力,不仅对青年时期大有益处,而且对人生的道路、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加强教师素质,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树立教师的诚信形象。教师要对专业知识有深入的把握,使学生从渊博的知识中领悟到教师钻研知识的诚信学习态度。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广大学生应当具备见贤思齐的态度,注意从教师身上看到诚信的优良品质,自觉地学习和仿效教师的诚信行为,并逐步养成诚信的习惯。

3、改善实践方法,增强教育实效性。以诚信教育内容为指导并以诚信教育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实践主体,也就是诚信教育对象把理论灌输中的抽象表达与具体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对诚信教育理论的直接运用以及实践生活的直接接触和所见所闻等直接体验,加深对诚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实践活动中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和提高,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被教育者的诚信认识也会得到考验和检验。

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范文4

论文关键词: 会计专业教育 会计诚信教育 价值取向 现状 对策

论文摘要: 诚信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会计诚信教育是会计教育之本。本文针对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现状,阐述了会计诚信教育价值取向,提出了增强会计诚信教育有效性的几点对策。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高级人才的专业机构,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会计专业本身就是一种诚信专业,这种职业诚信直接表达了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体现了会计人员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会计信息的提供和鉴证者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职业诚信缺失尤其是会计诚信的缺失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在进行会计专业教育的同时,完善职业诚信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价值取向

诚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有属性,高校开展会计诚信教育不仅体现上述功能,而且蕴涵着更深层次的职业要求。高校会计诚信教育,就是将诚信教育、专业教育与专业素质目标要求融合到人的全面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与社会服务之中,实现会计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

1.会计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论述是:“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这说明美国的会计专业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法也强调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素质包括具备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前者是指学生作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后者则指学生将来成为会计类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质,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专业人才的全面素质。大学会计教育应围绕这一目标,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展人文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确立一种“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学思想,同时应根据这个行业的特点对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结合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进行会计诚信教育,塑造学生诚实的品格。可见,会计诚信教育不仅是“两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会计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教育的根本是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是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会计之父潘序伦以“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为校训,将会计诚信教育融入立信会计教育始终,开创了中国会计诚信教育之先河。会计专业学生是会计队伍的后备军,多角度地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会计职业道德需要他律,但在不断完善法规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学生将“诚信为本”的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职业操守,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开展会计诚信教育,对促使会计队伍预备人员将会计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会计职业道德品质,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变成未来职业道德水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3.会计诚信教育有利于会计队伍健康发展。

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主要提供会计信息或鉴证服务,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多方利益,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涉及多方利益,加上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工作者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但要受法律、法规和规范的约束,而且要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市场经济越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水准要求亦越高。高校会计教学应把会计诚信教育纳入会计专业教学范畴,使学生将来能以高尚的道德、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从事会计工作,以促进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现状

其一,高校会计教育重技能轻诚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素质需要,高校德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有了较大的改变,政治课、思想道德课的种类和课时也明显增加,但高校“德育低效”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不在于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数目和比重,而在于没有将德育教育内容与目标要求和人文、社会及会计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其二,我国高校评估侧重于考察或考核学校生源、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产出等指标,以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及优秀率、毕业生就业率等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忽视学校道德教育及对学生品质的全面考察。其三,会计诚信要求未纳入会计职(执)业考试和会计后续教育的体系之中。我国会计职(执)业考试大纲和会计后续教育注重会计实务操作及相关技能考核,而缺乏会计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道德内容。

三、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将教书与育人结合。

课堂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健全人格培养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让学生确立“坚持诚信为本,推崇操守为重”的职业思想。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其在高校所受到的专业教育,所接受的素质教育,以及他们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必将对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除了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崇高的人格品质和敬业精神,让学生感受敬业、勤勉认真的师风,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改革教学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会计教学之中。

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与道德品质形成的初期,接受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必须搜集大量资料,改革教学内容,找准知识传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挖掘每一个知识点中蕴涵的职业道德因素。会计诚信教育的整体性要求教师从会计诚信认识、会计诚信信念、会计诚信意志和会计诚信习惯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整体培养,使学生提高会计诚信认识、树立会计诚信信念、坚定会计诚信意志、形成会计诚信习惯;会计诚信教育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能半途而废;会计诚信教育的渐进性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予以穿插,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中加深对会计诚信的认识。

3.会计诚信教育应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

会计诚信教育应贯穿会计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是指大学生毕业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的工作阶段和后续教育阶段的诚信教育,以及高校会计诚信教育成效的反馈。为培养一个诚信会计人,只进行某一阶段的教育是不够的。会计岗位的变更、职位的升迁,需要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诚信教育,这样才能有助于在不同的岗位实现自律。为充实高校的诚信教育内容,可邀请从事会计及相关领域的本校毕业生重返校园,采用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以真人真事宣扬会计诚信理念。高校也可对本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实行信息跟踪,通过反馈,及时了解应、历届毕业生职业状况,客观评估会计专业学生的培育质量,以利于进一步优化高校会计诚信教育体系。

4.会计诚信教育应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在对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全校师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以环境渲染的形式更好地进行会计诚信教育。诚信环境的营造关系到高校的校风问题。诚信一旦在整个学校建立起来,新生入学后就可迅速接受诚信理念,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也会更有效、更持久。应积极探索和开展更多的诚信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补充,以拓展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为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可尝试建立一套《大学生诚信档案》用以全面、及时、详细地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记录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为了将诚信内化为学生的品质,成为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它可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在毕业求职时作为用人单位的参考依据。诚信兴企,失信败企。无论是会计行业,还是其他任何一个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塑造“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就为将来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幸.刍议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经济论坛,2006,(1).

[2]谢爱萍.高校加强会计诚信教育的探讨.商场现代化,2006,(3).

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网络教育

[作者简介]陈海华(1975- ),女,广东平远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广东 东莞 523110)常佩艳(1972- ),女,陕西米脂人,延安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与现代化。(陕西 延安 716000)周玫(1980- ),女,广西北流人,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网络美学、海洋美学。(广西 钦州 53509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网络审美生态系统的失衡与重构”(项目编号:201106LX551)、2011年钦州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1DJSZ12)和钦州学院2011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基于美学视角的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1DJSZ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69-02

诚是指主体真诚本性,主要表现为其内在的道德品质;信是指主体内在的真诚品质的外化,主要表现为对外取信于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美德,被视为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大学生诚信是社会诚信水平的标尺,是人际关系延展的桥梁,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的利器,是支撑国家进步与民族富强的道德基石。大学生诚信问题不单是其个人思想品德和道德觉悟的问题,更是关系其职业前途。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发展,人际交往日趋复杂,失信失德事件此起彼伏,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诚信危机随之凸显。当代学界需本着理性客观的立场和冷静平和的心态来审视网络条件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从中挖掘根源,解析问题,给出对策,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诚信缺失问题日趋严重,失信手法花样翻新,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匮乏。如教育部门无偿提供的大学贫困生补助金和银行提供的大学生无息贷款原本是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政策优惠,但少部分大学生丧失基本道德立场并采取欺诈手法伪造贫困生身份,毫无廉耻地夺取更需要这些资金支持的贫困生的救命钱。再如部分大学生就业时随意违约,常采取不辞而别的手段离职,给招聘单位造成人才培养损失。其二,大学生弄虚作假行为有普遍化趋势。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有常态化趋势,不仅作弊者人数日益增多,而且手段越来越隐蔽。令人心忧的是多数大学生对于作弊行径已习以为常。其三,大学生诚信缺失普遍化趋势抬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成本,相互防备心理弥漫校园,使得人人自危,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互联网络的诚信缺失问题层出不穷,现实生活中的失信行为在网络上蔓延、变异乃至被放大,众多大学生利用网络手段做出了失信于人的行为,而自己却全然不知。面对诚信问题在新技术领域的新变化,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网络诚信问题进行探究。

一、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失范冲击传统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首先,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改革触动各方利益并导致其利益失衡,激发社会多重矛盾,引发诸多社会信用缺失现象。转型期弥漫全社会的普遍性诚信缺失给正处于思想定型期的大学生们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动摇多年教育形成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次,由于当前社会诚信制度缺失,社会征信信息系统仅实现对社会的局部覆盖,失信惩罚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各种失信行为未能受到相应的惩戒,甚至失信者在特定时期的特定场合下还获利颇丰,客观上助长了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漠视诚信价值的心理趋势。最后,新兴的网络世界的虚拟化人际关系极度弱化了现实社会维系真实人际关系的诚信效力。传统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不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诚信环境的要求,从而推动大学生传统诚信系统的瓦解。但适应网络诚信的教育体系有未能及时建立,大学生的网络失信行为加深了其现实生活失信行为的程度。

(二)网络技术进步力促大学生诚信教育革新

对于网络诚信教育实践而言,网络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全新的技术环境。传统教育认为诚信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其教育理念及其内容应当适应各种技术条件。事实上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网络技术革命的新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及其生存状态,改造了传统诚信教育教学理念的应用技术基础,应用网络技术开展诚信教育对传统教育手段和教学内容产生增益效应。网络技术平台建设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产生如下影响:其一,网络技术提供了新的实时化思想交流工具及交流平台,从而带来新的学习方法和思想交流模式。大量不良信息借由网络途径瞬时传递到客户终端,攻击传统诚信教育在大学生心中所构筑的思想防线。传统诚信教育在信息传递速率、信息丰沛度等方面都无法与网络不良信息相抗衡,其结果自然导致相当数量自控力较为脆弱的大学生被恶俗信息攻陷心理防线。其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创造出新的带有强烈对抗传统文化情绪的网络亚文化,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构筑起新的文化鸿沟。网络亚文化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新的语义系统、表述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网络亚文化具有与大学生性格颇为近似的对传统的强烈叛逆性,它是在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诚信文化的矛盾对立过程中诞生的。网络亚文化具有建设意义的,它试图消融技术飞速进步条件下的不同技术阶段诞生的社会群体间的对立所引发的矛盾,但受制于青年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而未能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反而推动社会进入人际间相互失信的漩涡。

(三)大学生网络诚信自我教育缺乏自律能力

网络诚信教育是对大学生的思想与道德层面的教育,教育成果内隐于大学生思想中,并外化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行为。大学诚信教育工作本身仅具有导向功能,具体的诚信教育成果还需依赖于培养学生的诚信自律能力来实现。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和网络规则的自由化倾向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导致网络世界价值观取向的良莠不齐,给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有效实施造成障碍。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使持有不同诚信意识、诚信立场和诚信行为的大学生们可不受时空条件的约束,自由的进行思想碰撞、融合,重构出网络时代的诚信观。由于网络交流不必担心外部干预,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特征,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意识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充分的释放,他们可自主决定如何选择网络操作内容,收发各式信息,即便其中有虚假内容。多元化的网络价值观与网络价值评判准则与占据正统地位的传统诚信价值观与诚信标准产生冲突,造成大学生们的思想紊乱,并将这一影响延展到现实社会中。大学生们虽然身体发育相对成熟,但尚处于思维能力发育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积累,识别多元化价值观的能力有显著缺陷,且会采取相对极端的方式放大网络负面信息的破坏力。

(四)诚信机制缺位瓦解网络诚信教育的效果

当前我国网络诚信教育方法中仍以讲授制为主,且以诚信价值观的道德自律讲授内容为主,缺乏必要的诚信制度约束。传统生产关系基础上构建的传统社会是人际关系简单清晰的熟人社会,人员流动率较低,人际关系较为稳固,诚信教育即便停留在基本的道德规范层面亦可有效约束其人际关系趋向诚信。传统社会以培养每个个体的诚信习惯的方式来张扬基于良心的诚信价值观,通过熟人社会圈的舆论压力方式来促使个体成员坚守其诚信行为。但随着我国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际关系日趋多样、复杂、开放,传统的熟人社会基础不复存在,依赖道德良心的约束来规范大学生的诚信行为的方法自然难以奏效。由于我国实施渐进性改革,与当前市场制度相配套的新诚信约束制度未能与市场制度同步建立,在局部建立的诚信制度又未能有效推广到全国,导致诚信缺失行为在社会各层面大规模爆发,守信者利益受损,而失信者却能获利颇丰且受不到相应惩罚,进一步诱使大学生们面临诚信抉择时趋向失信选项。

二、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变革路径

(一)精准定位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理念

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定位网络时代规范下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理念构建应坚守如下原则:其一,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应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将诚信教育与网络操作实践相结合,通过信息平台来丰富教学内容,不断补充和深化教学内容,实现学、思、知、行四者的辩证统一。知行合一还要求任课教师对网络教学做到身体力行,身为师范,积极学习和掌握网络教学技能,与学生的网络知识结构保持一致。诚信的品德不是一时一刻的作秀所能树立起来的,而是表现为相对持续的、稳定的、主观与客观严整合一的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体,并为社会所信赖并认可。其二,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网络诚信教育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诚信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将学生视为网络诚信教育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而非简单的被管理的客体。以人为本的网络诚信教育还要求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在任课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强化学生的自治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的积极人生观,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自我辨识能力。

(二)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技术平台

建设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技术平台是实施高校诚信教育的技术基础。以网络为媒介实施诚信教育,可消除现实世界中师生交流的身份障碍,为任课教师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群体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平台需注意如下方面:其一,诚信教育网络平台的核心内容建设要考虑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部分大学生在诚信立场上的迷失源自对诚信价值的迷失。因此,诚信教育网络平台的内容建设要以典型案例教学为主,运用鲜活案例来激发学生对诚信价值的正确认知。诚信教育网络平台的案例库建设要重视正面教育素材与反面教育素材的均衡性,通过黑白对比可更为鲜明的凸显诚信教育之价值。其二,诚信教育网络平台建设要重视网络技术的有机组合应用以提升技术集成的教育效能。部分高校的诚信教育网络平台仅具备信息功能,这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实时互动功能,而应积极应用Web2.0技术建站。Web2.0的技术特点是鼓励用户参与内容制造,实现用户间低成本实时交互。该技术可以将网络平台的内容建设权分权给学生,有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丰富教学素材。大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创造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进程的教学主导者。

(三)开创网络诚信教育的师生互动模式

根据网络时代特点和大学生实际需要,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应变革传统教育权威模式下的等级制师生关系,转而建立基于人格平等和知识互补的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通过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切实方法,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诚信教育本质上是良心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重心在于挖掘学生内心世界中善的一面并将其大力张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其发生围绕诚信的真实情感互动,方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其思想进步。师生互动型诚信教育模式可从如下方面展开:其一,师生互动式教学评价。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平时自我评价,学习小组的互相评价,对任课教师的阶段性评价三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的互相了解与改进。其二,师生互动式教学内容组织。任课教师事先探知学生需求,并据此收集整理网络诚信教育相关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学生也可借助广阔的网络空间查阅诚信教学资源并归纳整理,任课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的方式展开诚信大讨论,也可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锻炼学生从事现实社会工作时的诚信行为表达能。其三,师生交流方式互动。诚信教育网络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空间,教师与学生可在平等、自由、轻松的状态下,通过即时聊天工具畅谈心扉,通过维基交互式编辑工具积累教学素材,通过论坛留言板工具发表教学心得与建议。

(四)完善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评审机制

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评审机制是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教学效能的硬约束。该评审机制包括如下部分:其一,建立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评价机制。诚信教育评价要做到全面评价,不可挂一漏万,可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互评、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家庭评价等方面来分别计量,综合记分。教育评价必须确保评价过程的开放性,参评人员应包括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实习单位导师,评价过程要有公正监督,评价结果要公示并接受公众监督。其二,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应建立惩戒机制。针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重灾区在考试领域,应首先考虑对考试诚信问题的非诚信惩戒规范,通过强化考试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使倒卖试题,泄露考题的非法行为受到法律严惩,并以此警示学生;校方应对考试犯禁者严加处理,据情节严重性水平分别给予取消该科或全部考试成绩,重修学分等惩戒措施。其三,应实现高校诚信评价系统与社会评价系统的数据联网。高校诚信评价系统可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系统数据联网,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记录并入银行征信中心系统数据库,实现大学生在校阶段诚信记录与社会阶段诚信记录相统一,并提供实时在线的诚信记录查询和更新。

[参考文献]

[1]韩培花,朱国新,谢佳伟.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双重实践及其互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李培学,任岫林.网络环境下成人英语课程交互教学及绩效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马红.高职学生个人信用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4).

[4]王新陆.诚信档案建设应从在校大学生开始[J].教育与职业,2011(31).

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范文6

【摘要】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塑造“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就为将来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良好基础。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高级人才的专业机构,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会计专业本身就是一种诚信专业,这种职业诚信直接表达了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体现了会计人员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会计信息的提供和鉴证者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职业诚信缺失尤其是会计诚信的缺失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在进行会计专业教育的同时,完善职业诚信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价值取向

诚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有属性,高校开展会计诚信教育不仅体现上述功能,而且蕴涵着更深层次的职业要求。高校会计诚信教育,就是将诚信教育、专业教育与专业素质目标要求融合到人的全面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与社会服务之中,实现会计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1.会计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论述是:“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这说明美国的会计专业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法也强调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素质包括具备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前者是指学生作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后者则指学生将来成为会计类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质,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专业人才的全面素质。大学会计教育应围绕这一目标,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展人文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确立一种“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学思想,同时应根据这个行业的特点对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结合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进行会计诚信教育,塑造学生诚实的品格。可见,会计诚信教育不仅是“两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会计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会计教育的根本是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会计之父潘序伦以“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为校训,将会计诚信教育融入立信会计教育始终,开创了中国会计诚信教育之先河。会计专业学生是会计队伍的后备军,多角度地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会计职业道德需要他律,但在不断完善法规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学生将“诚信为本”的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职业操守,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开展会计诚信教育,对促使会计队伍预备人员将会计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会计职业道德品质,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变成未来职业道德水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3.会计诚信教育有利于会计队伍健康发展。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主要提供会计信息或鉴证服务,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多方利益,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涉及多方利益,加上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工作者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但要受法律、法规和规范的约束,而且要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市场经济越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水准要求亦越高。高校会计教学应把会计诚信教育纳入会计专业教学范畴,使学生将来能以高尚的道德、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从事会计工作,以促进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现状

其一,高校会计教育重技能轻诚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素质需要,高校德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有了较大的改变,政治课、思想道德课的种类和课时也明显增加,但高校“德育低效”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不在于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数目和比重,而在于没有将德育教育内容与目标要求和人文、社会及会计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其二,我国高校评估侧重于考察或考核学校生源、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产出等指标,以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及优秀率、毕业生就业率等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忽视学校道德教育及对学生品质的全面考察。其三,会计诚信要求未纳入会计职(执)业考试和会计后续教育的体系之中。我国会计职(执)业考试大纲和会计后续教育注重会计实务操作及相关技能考核,而缺乏会计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道德内容。

三、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课堂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健全人格培养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让学生确立“坚持诚信为本,推崇操守为重”的职业思想。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其在高校所受到的专业教育,所接受的素质教育,以及他们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必将对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除了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崇高的人格品质和敬业精神,让学生感受敬业、勤勉认真的师风,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改革教学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会计教学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与道德品质形成的初期,接受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必须搜集大量资料,改革教学内容,找准知识传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挖掘每一个知识点中蕴涵的职业道德因素。会计诚信教育的整体性要求教师从会计诚信认识、会计诚信信念、会计诚信意志和会计诚信习惯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整体培养,使学生提高会计诚信认识、树立会计诚信信念、坚定会计诚信意志、形成会计诚信习惯;会计诚信教育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能半途而废;会计诚信教育的渐进性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予以穿插,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中加深对会计诚信的认识。3.会计诚信教育应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会计诚信教育应贯穿会计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是指大学生毕业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的工作阶段和后续教育阶段的诚信教育,以及高校会计诚信教育成效的反馈。为培养一个诚信会计人,只进行某一阶段的教育是不够的。会计岗位的变更、职位的升迁,需要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诚信教育,这样才能有助于在不同的岗位实现自律。为充实高校的诚信教育内容,可邀请从事会计及相关领域的本校毕业生重返校园,采用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以真人真事宣扬会计诚信理念。高校也可对本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实行信息跟踪,通过反馈,及时了解应、历届毕业生职业状况,客观评估会计专业学生的培育质量,以利于进一步优化高校会计诚信教育体系。4.会计诚信教育应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在对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全校师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以环境渲染的形式更好地进行会计诚信教育。诚信环境的营造关系到高校的校风问题。诚信一旦在整个学校建立起来,新生入学后就可迅速接受诚信理念,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也会更有效、更持久。应积极探索和开展更多的诚信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补充,以拓展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为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可尝试建立一套《大学生诚信档案》用以全面、及时、详细地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记录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为了将诚信内化为学生的品质,成为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它可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在毕业求职时作为用人单位的参考依据。诚信兴企,失信败企。无论是会计行业,还是其他任何一个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