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行业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政务行业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政务行业报告

电子政务行业报告范文1

从赛迪集团(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简称CCID)的发展实践看,其发展壮大的历程就是一个以行业资源为中心,围绕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与行业共同发展的历程。

近20年来,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运用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国信息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其产值居国内各工业部门首位,已成为中国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是中国工业行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自存在之日起,其技术与市场竞争就与全球市场同步,包括与全球同步的市场要求及与全球同步的市场化运作环境。这种市场化的运作环境,促使IT厂商对品牌的强烈需求,对市场行销的强烈要求。同时,广大读者对信息科技这一新兴领域具有强烈的兴趣,由于信息传播渠道有限,IT媒体成为了沟通厂商和渠道、厂商和用户、渠道与用户的重要传播手段,成为了IT厂商传播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最直接的通道,成为了广大用户获取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最有效和最主要的介质。IT行业又是一个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推出的行业。这为IT专业媒体提供了不断的内容来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快、市场空间大、附加值高,但又竞争激烈,这就使IT企业的广告费用投入较大,为IT媒体持续提供了广告收入的源泉。

CCID顺应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将自己定位为“科技信息集成服务提供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媒体是一种商品,报业是一个产业”的创新观念,树立了市场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不断发现市场、服务市场,充分发挥科技媒体的作用,不断创新推出IT媒体与信息产品,为IT厂商、经销商、用户搭建桥梁,满足科技爱好者和IT消费者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信息需求,成为IT产业价值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CCID建设行业资源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依靠数字技术,建立整合的资源运营体系

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一场深远的革命,每一次传媒的变革都和技术革命密切相关。早在1996年,CCID便开始建立了集报纸(《中国计算机报》)、网站(Info Web)、光盘(info CD)三位一体的技术运营体系,以报纸媒体为基础,以Info CD多媒体光盘和Info web网站为扩展,实现三者之间内容共享,充分发挥各自媒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增强媒体影响力。一是建立数字化内容实时制作、管理、及访问平台,在报纸新闻采编系统基础上加以扩展,包括内容管理系统和报纸电子化平台,配以全文检索功能,以及内容数据库管理、安全权限分配等,把报纸内容以全真版面形式实时地进行和管理,并提供互联网和光盘内容的全文检索。实现了报纸、光盘和互联网三者之间内容共享。二是面向网络读者扩展互动服务功能,在报纸电子化的基础上,扩展了面向网络读者的服务,可以进行实时IT重要会议的网络直播,提供了和读者交互的窗口等功能。三是面向光盘读者扩展服务服务功能,以内容管理系统提供报纸内容为基础,配以光盘全文检索技术,面向光盘读者提供服务。

今天,媒体的生产和经营已经从传统走向数字化。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CCID立足于从传统运营向数字化运营模式转型,对媒体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建立以信息化、数字化为导向的内容生产、发行、广告及“1+1”业务协作体系,着力于多种介质、多种信息的整合传播,建立数字化信息运营服务体系,搭建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

首先是信息资源及内容生产的整合。过去行业媒体所依赖的是报纸内部控制的单向采编系统。在数字化模式下,CCID采用网络等新技术,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实现读者、传播者和采编融合的双向信息生产。集团的16个报刊共有600名编辑,近十个研究机构,还有几百个研究人员,通过统一的数字化生产体系,将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整合,根据不同的媒介特性生产所需的信息,分别编辑为报纸版本、电视版本、网络版本或手机版本等。同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深加工,针对客户的特定需求提供更高价值的数据服务。

其次是服务的整合。过去,读者在阅读报纸时,基本上是一对一的被动接受共性信息服务。在数字化模式下,CCID致力于满足各种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定制需求,实现与读者一对多,乃至多对多的信息服务。通过数据挖掘系统,识别、跟踪、发现报纸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消费行为,从单纯的内容传播服务扩展为包括定向直投、专家型研究、广告效果评估等在内的多元化服务方式。

第三是营销的整合。过去,报业机构了解读者的需求主要依赖于发行。通过技术运用,CCID采用寻找用户的低成本市场营销模式,通过网络、手机、多媒体等多种营销手段,进行商机挖掘,同时改进服务或增值服务。

挖掘专业信息附加价值,提供信息产品集成服务

CCID充分发挥在行业和专业方面的资源优势,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解决方案”。

CCID通过600名编辑记者以及近十个研究所的几百名IT研究人员,采集并生产经过数据深加工和信息纵深挖掘后的“有价值的信息”,其中每年专业报刊信息传播量达24000万字;大型专业信息数据库超过100个、信息上亿条;每年的市场调查、市场监测、市场分析和咨询报告达1000余种。这些专业信息对IT企业客户、职业人士、广大读者和观众来说都是具有“必读性”的高价值的市场信息、产品信息和技术信息,为客户和读者带来了高效的商业价值,实现专业信息的高附加价值。

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建立全方位的行业信息覆盖能力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产业还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指计算机市场。计算机行业的兴起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媒体,CCID因应市场需求创办了《中国计算机报》和《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这一报一刊。随着市场的发展,计算机行业不断从行业本身向其他行业用户及大众消费者市场发展,CCID又相继创办了《中国电脑教育报》、《数字生活》杂志等媒体。随后,信息产业的范围从狭义的概念(计算机市场)逐步拓宽,实现了计算机、软件、电子以及通信市场的融合,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和市场。CCID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包括合并)了《软件世界》、《中国电子报》、《通信产业报》、《世界电子元器件》等媒体,初步建立覆盖整个IT产业的媒体信息传播服务体系。

随着媒体传播事业的发展,读者群体进一步“分众化”。产品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专业人员、行业用户等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阅读需求,针对不同的分众群体需要提供专门的媒体。在确立《中国计算机报》作为覆盖广泛读者的综合性大报权威地位的同时,CCID通过《电脑商报》、《网管员世界》、《开放系统世界》、《视窗世界》等媒体不断加强了对“分众”读者群的服务能力。

当前,随着中国信息产业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企业应用和大众消费成为IT媒体的传播重点。CCID不断探索专业媒体发展规律,制定了“定位窄众化、内容纵深化、报刊网络化、传媒数字化”的“四化”战略,以及以细分市场、多次传播、多重营销为重点的“1+N”模式,推出了新的细分媒体,服务产业中的新兴市场和热点领域。如《中国计算报》面对信息化细分行业市场,推出《电子政务参考》、《中国信息安全》、《存储世界》、《中小企业信息化商务周刊》等。细分市场专刊已经发展成为媒体业务新的增长点,取得了经营成功。

目前CCID拥有《中国计算机报》、《中国电子报》等16个报刊以及若干细分专刊、特刊,媒体业务覆盖包括计算机、软件、电子、通讯、家电、信息化建设等细分行业在内的,涵盖供应商、经销商到消费者的全线IT与信息化产业领域。集团平面媒体单期出刊1600多版,单期发行量超过100万份,年出版总量超过6000万份,覆盖读者超过1000万人,在中国信息产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以信息资源为中心,建立多次传播和多重营销的能力

在多元化传播格局下,媒体的核心资产不再是报刊、网络等“传统”或“新”的媒介形式,而是媒体的品牌和内容。“专业媒体”的范畴不只是报刊,而是以专业信息为基础的集成媒体,既包括报刊,也包括同一品牌的其它媒介方式,“专业媒体品牌”=“专业内容”+“专业服务”。CCID以专业内容和品牌为中心,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通过报刊、网站、手机等多种渠道,进行精准定位的多次传播。

CCID原来的媒体业务主要是报纸和杂志,为了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建设立体媒体传播途径,CCID在1996年开始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专业内容提供平台InfoWeb,并以此为基础在2000年成功融资900万美元建立了赛迪网。以后又相继发展了赛迪影视、赛迪电子出版等业务,将媒体业务覆盖到包括报纸、杂志、网络、影视、电子出版、图书等各种介质,建立了以IT为主的多种媒体复合传播格局,扩大对客户和受众的服务范围,减少对单一媒介的依赖。

当前,CCID紧紧把握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机遇,以报网结合为重点,推进数字化发展,实现包括平面媒体+网站+ePaper+手机报等多种渠道的多次传播,推动中计在线、通信产业网、网管员世界等网站改版,增强了互动性。通信产业报社开通了手机报、二维码业务,开展移动增值业务;电子出版社开展了手机广告(即时传媒)业务;赛迪网开通了全网移动IVR业务。

CCID以精准的数据库信息为基础,根据客户及市场需求,提供公关策划、展览展示、会议论坛、教育培训、数据情报、咨询顾问、产品及技术评测等多种增值服务,深入挖掘行业信息资源及品牌的附加价值,形成了专业化整合信息服务的能力。集团旗下的赛迪顾问、赛迪数据、赛迪评测等企业都已成为业内知名的信息服务品牌。

在会议营销方面,CCID通过其积累的庞大行业资源,每年举行数百次会议、论坛等活动。集团承办的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主办)、中国游戏产业年会(新闻出版总署主办)及主办的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中国IT市场年会、计算机用户年会、中国信息安全大会、中国工业设计年会、等众多特色活动已经成为行业盛事,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收益。

电子政务行业报告范文2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优势;移动支付;竞争;技术标准

一 、前言

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商品交易、信息交流服务和客户服务过程的电子商务方式。通过可以接入无线网络的设备,包括移动电话、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与因特网连接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它包括移动支付、无线CRM呼叫中心、移动证券、移动银行与移动办公等。它能提供以下服务:资讯服务、银行业务、支付业务、交易、购物、定位服务、娱乐办公等。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利用无线网络全覆盖的优点,不仅仅是对传统桌面电子商务(Desktop E-Commerce)的有益补充,更是无限扩张了电子商务的使用空间和时间。伴随传统的电子商务市场的爆发,具有更多优势的移动电子商务,其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将更胜一筹。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特点与优势

1.快捷方便的体验

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是快捷、简单、方便。它将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及其它信息处理技术完美的结合,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获取所需的信息检索、服务应用、和娱乐办公等需求,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交易活动、商务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等。

2.移动支付功能

可以实现移动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目前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业务市场。不需要携带现金或信用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完成金融支付业务。手机用户越来越体会到携带或使用更多的银行卡或现金来支付的不便,尤其是日常生活支付,频率高,数额小,消费者更乐于使用更为便捷的手机移动支付。

3.身份鉴别功能

手机SIM卡的卡号是全球唯一的,每一个SIM卡对应一个用户,这使得SIM卡成为移动用户天然的身份识别工具,利用可编程的SIM卡,还可以存储用户的银行账号,CA证书等等用于标识用户身份的有效凭证。这种身份特征使得SIM卡成为移动支付的最便捷的载体。

4.电子商务的移动化

相比传统桌面电子商务方式,移动电子商务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它不仅是继承了云端的服务器、数据,以及线下的仓储、物流,这些电子商务已经打好的基础,而且运用更多的新技术,新观念,新资源的移动电子商务,在手机智能化、移动带宽也迅速提高的大背景下,用户消费行为将变得随时随地、无处不在这一新的应用场景下,用全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这当然不仅仅是生意从传统互联网过渡到移动互联网那么简单。

三、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1.规模不大,发展迅速

易观国际的2010年网上支付行业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到4546亿元,环比增长33%,比去年同期增长89%。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可望达到1.6万亿元。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0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整体规模达到202.5亿元,同比增长31.1%。预计2011年移动支付市场将迎来更强劲的增长,2012年手机支付交易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到2013年,亚洲移动支付用户将占全球相应用户总量的85%,我国的市场规模也将超过1500亿元。未来几年我国移动支付的年均增速将超过40%。

如果把电子商务看作是一个无限膨大的蛋糕,移动电子商务就是这个蛋糕上份额不到十分之一的一块。相对于整个电子商务市场来看,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尚小。

2.大战移动支付,争夺利润高地

能实现移动支付的特点,使得移动电子商务提供的所有服务和商品,都涉及到最终支付的问题,最终利润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在这里。谁掌控了支付的渠道和权力,谁就占据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利润高地。

未来几年全球移动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大大加快。预计2011年全球将会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支付。

2011年以来,我国运营商猛攻支付领域。3月,中国电信正式成立支付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而中国联通4月挂牌成立了“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6月1日起,和深圳移动合作的深圳地铁公司将手机支付系统投入使用。

今年6月8日,中国银联联合相关各方正式推出“在线支付”和“互联网手机支付”两项业务。此举标志着银联无卡交易虚拟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综合服务。目前已有157家银行与中国银联签署协议,有60多家银行已接入无卡支付服务平台。银联宣称,今年年底将有200多家银联境内外成员机构陆续实现接入。

运营商和银联展开了短兵相接,你来我往纷纷推出了以移动支付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和平台,跑马圈地,力争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但实际体验和使用后发现,真正的全面普及推广移动支付业务还尚需时日。

3.无限(线)前景,电商移动化

随着三大电讯运营商和银行系统加快布局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凡客、当当网、京东商城、淘宝、拉手网、大众点评网等电子商务企业也纷纷开始加大投入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移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2011年下半年各大创业者和风险资本布局的下一个战场。刚刚登陆纽约交易所的网秦创始人林宇则表示,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序幕才刚刚拉开,今年智能手机加平板电脑将超过PC。在他看来,全球互联网的未来属于移动互联网公司。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普遍认可的电子商务领域新兴的通行做法(新的行为准则),已成为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力所必需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商业模式。

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

1.目前的行业竞争格局是目前的主要瓶颈

在移动支付市场,电信运营商和中国银联都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均希望在移动支付市场中占得核心地位,掌控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但由于双方之间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移动支付的国家标准之争成为阻碍移动支付发展的主要瓶颈。虽然中国移动近日宣布即将全国上线的手机支付平台采用的是银联主推的基于13.56MH z非接触技术的NF C的标准,但中移动并没有放弃继续推广试点自己开发的2.4G标准。

2.终端接入尚需带宽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对于网速以及流量的需求也水涨船高。手机上网的速度目前还比不上PC电脑的上网速度,WLAN接入点少得可怜,而且还收费,加上如何针对不同的手机适配复杂的浏览页面,这些都是

发展移动互联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为使用户越来越乐于接受移动电子商务方式,开发针对手机用户的简约快速的浏览器平台的工作也迫在眉睫。

3.缺乏统一物理平台

传统桌面电子商务平台是基于浏览器的应用,传统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平台搭建是非常简单的,而基于手机平台的电子商务平台搭建是复杂而艰难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就要涉及Android、IOS、Symbian等多个手机操作系统平台,还有终端型号、网络、浏览器等多种因素,正因于此,充满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一直是杂乱无序的。

五、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淘宝网无线事业部副总裁邱昌恒认为:“5年以后,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体量将与传统电子商务持平。”

移动电子商务之所以将会产生“核爆炸”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改变的不仅是电子商务行为,更是整个社会中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移动电子商务已成为各国移动信息服务成长最快速的业务。3G技术全球应用以及无线互联网全面普及,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更多地依赖无线网络作为获取信息、购物、预定服务的渠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市场,拥有8.05亿手机用户,其中2.77亿优质用户利用手机上网,获取各种资讯和服务,使移动电子商务成为一个前景不可限量的商业平台。

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在上海举行,智能交通成为最受关注的物联网行业应用。从物联网的商业模式来看,未来三大运营商有可能从网络运营商变为物联网的信息服务提供商。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都在深入参与汽车信息化及基于车联网的移动增值服务。一个全新的智能的大物流商务格局将很快在全国形成。移动电子商务带来互联网、移动通信、物联网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产业链不断拓展衍生,日益成熟。电信运营商作为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服务优势、用户优势,再联合银联系统,利用它的金融服务优势,完全可以作为运营主体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内部升级并引导传统电子商务产业的改造。

电子政务行业报告范文3

智慧城市是全球城市化演进和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交汇,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上海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同时面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诸多问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能促进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材料等高新科技的发展,也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物流、医疗、建筑、环境、社区等方面的深化应用催生一大批新生业态。

2011年,《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三年持续推进,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能级跃升、示范带动效应突出、重点应用效能明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相关产业国际可比、信息安全总体可控”的良好局面,为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奠定坚实基础。时值2013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活动开幕之际,当下上海智慧城市工作进展如何,值得一一盘点。

信息基础设施:要跑车,先修路

徐家汇商圈里人流如织,但排队侯位的“吃货”们却笃悠悠地刷着微博,他们可不担心刷爆流量,因为随着上海在国内率先推出公共场所WLAN统一公共服务“i-Shanghai”后,市民在有“i-Shanghai”无线网络覆盖场所就可以通过统一登录认证后获得每天两小时的免费无线上网服务。作为现代化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上海信息通信基础环境不断优化,“信息跑车”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真正实现飞驰。目前本市在光纤到户覆盖能力和用户规模、WLAN覆盖密度和规模、城域网出口带宽、高清电视和高清IPTV用户数、三网融合试点业务用户规模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稳定高效的城市宽带网络是消灭信息孤岛的基础,截至2013年6月,全市光纤到户覆盖总量约为730万户,光纤接入使用用户超过270万户,光纤用户占全市家庭宽带用户比超过60%。光纤网络覆盖能力和用户规模提前一年完成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并完成450万有线电视用户NGB网络改造,完成郊区195万有线电视用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成为国内首个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示范城市。通过示范工程建设,也带动实现了网络核心设备、终端以及业务平台的产业化。第三方专业维护工作目前也已初见成效,201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创新网络入户运营模式,成立上海市建筑通信网络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统一协调网络入户前的“最后一公里”争端,让各家网络运营商有机会在小区网络接入上打破垄断,实现了公平竞争。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无线网络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服务。截至2013年6月,WLAN覆盖场所总量已达1.8万处,AP数近14万个。所推行的统一公共服务“i-Shanghai”已完成全部450处场所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同时,上海正积极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优化工作,基本实现全市1Mbps以上无线宽带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中心镇3Mbps以上覆盖。自2011年至今,共计完成约1500处移动通信宏基站站点和800处室内覆盖站点建设。随着4G时代临近,在TD-LTE试验网建设等方面上海正加快脚步,现已基本完成700个室外宏基站和300个室内分布系统建设,覆盖面积190平方公里,约占中心城区的30%。

在通信枢纽和功能设施建设领域,本市国际互联网出口宽带超过600G,城域网出口宽带达到3000G,集约化基础信息管线长度超过8000沟公里,接入楼宇超过4800栋。全市IDC机架数已超过30000个,并已基本完成上海超算中心四期建设预研工作。

自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理念,至今,上海全市IPTV用户达184万,数字电视用户超过392万。全市高清电视和高清IPTV用户已达135万户。

合理规划是上海信息基础设施下一步发展的保证,《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外高桥保税区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2―2020)》、《上海市闵行区马桥旗忠大型居住社区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等一批重点区域以及郊区新城的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专业规划和落实工作正有序开展。高速公路、部分重点产业园区的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建设方案也正逐步落实。

电子政务:审批“瘦身”更“塑形”

过去注册企业,即便经工商审批通过已核发营业执照,企业到其他部门办审批还需提供相同的数据、信息。但目前,本市已确定可供共享的审批信息2152类,将极大地减少企业提交重复材料,减轻企业负担。这得益于近年政府对审批流程的“瘦身”,更是推广实施的行政审批标准化及信息共享平台为流程“塑形”的结果。上海在推进网上并联审批的基础上,确定了以网上审批平台为依托,以着力推进单部门审批事项规范上网为抓手,以全力打造网上政务大厅一门式网上服务功能为目标,实现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全程上网,打破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形成统一的城市管理平台。

网上行政审批平台自2010年上线至今,全市17个区县全部完成区级平台部署并实现市、区两级业务联动,为全市跨部门协同应用和单部门应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支持。网上政务大厅于2010年9月1日开通运行,截至2013年6月底,累计访问量超过162万。具体包括6大功能板块,共汇聚了658个行政审批事项和17个区县网上办事平台,1313项政府网上办事服务项目。收录了92个市政府部门、21个区县政府行政服务中心、205个社区行政服务中心受理窗口信息,以方便申请人查询办理点信息,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前期准备与研究实施方案,2012年12月初,确定了市质监局、市建设交通委、市环保局三家试点单位共6个行政审批事项以“双轨制”模式进行试点工作,系统于2013年3月1日正式上线试运行。截至6月底,三家试点部门共6个审批事项总办件数为6833条,实现了部门审批信息实时交换,试点初见成效。

“法人一证通”作为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要信息化应用项目,以法人数字证书为载体,通过统一证书应用标识和接口,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证书互认。至2013年末,将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的证书互认,为各类法人在不同政府部门、不同业务系统在线办事提供统一数字认证服务,使大多数行政许可、证照年检、资质管理、信息申报、资格认定、招标采购、项目申报、统计申报、费用缴纳等均可在线办理。截止2012年12月,全年累计发放法人一证通10.2万张,推动了各部门网上办事业务的全面发展。在基础信息库建设方面,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一期)现已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组织和其它等五大类法人主体,累计入库法人信息达147万户,为20个委办局提供了法人数据的查询应用。2012年下半年启动了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二期)建设,完善进一步入库信息和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法人基础库的支撑作用。

诚信是公民在社会的立足之本,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关系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一轮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平台主要采集来自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公用事业单位3个方面与自然人、法人相关的公共信用信息。2013年6月3日,平台已面向政府部门开通试运行,可提供查询的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违约类信息已达2.8亿余条。

卫生信息化:联动医疗惠及基层

在闵行区的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居民只需轻轻一刷手中的卡片,按照提示简单操作,就能实现自助挂号、取药、缴费、预约,同时可在闵行健康网上随时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而闵行区任一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在需要时按规定读取患者的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这种信息化医疗方法在上海已不是个例,在闵行、闸北等区开展的区域检验联动工作使社区医院所做诊疗结果通过信息网传输到三级医院,由专家进行会诊,极大地提高了诊断质量和效率,居民在基层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提升了优质卫生服务资源的辐射能力。

这种医疗便利得益于2011年启动的“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即“健康信息网”工程),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并通过新建的市、区二级平台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交换,建立全体市民的健康档案,并进一步促进健康档案在各项卫生服务的利用。“健康信息网工程”经过两年的建设,已网络覆盖全市近600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同时,已完成上海卫生数据中心建设,建成健康档案数据库,实现了健康档案的动态采集、动态维护,初步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目前,上海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已经建立了3000多万份动态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中已经采集24亿多条个人诊疗记录,每天新增1600万条诊疗记录。2012年,“健康网先期试点项目”还当选了年度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医改新举措。

此外,“医联工程”作为上海市有关部门为解决看病难问题而实施的大型医疗改革工程,致力于建设一个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以此帮助医生提高诊治水平,帮助患者降低医疗费用。目前,基于医联平台的统一医疗预约服务系统已开通运行,市民可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预约,大大方便市民就诊。

智能交通:城市脉络“疏通剂”

宝山区友谊路东段,10个公交站点的电子站牌正途径的13条公交线路、共227辆公交车辆离停靠站点的距离信息,让市民对路面情况一目了然,能准确把控自己的出行时间。而这只是上海“智能公交”系统的一个缩影。上海市基于物联网的公交基础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已基本完成,包括上海市公交线路站点统一编码、公交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公交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公交车电子营运证系统和电子标签等系统都在逐步完善。2012年底,基于集群调度线路的“掌上公交”手机系统开通,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实时查询公交车辆到站信息,受到市民的高度关注和欢迎。除了公交运营管理和调度信息化,轨道与公交换乘信息也正在逐步完善之中,这些都为上海城市交通脉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支撑。

对于广大自驾车主,一款名为“智行者”的软件已实现用户对上海市路况的整体了解,方便用户及时掌握市内主要区域的道路状况,根据不同的路况优化行车路线,节约旅行成本。当驾车驶入指定区域时,会提前弹出该区域的交通路况简图,并对事件、施工、阻断等信息进行语音提示,使用户可以提前掌握该区域路况,随时变更行车路线。

自2008年12月31日,上海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系统开通运行以来,本市已建成184条ETC车道,分布在19个主线收费站和64个匝道收费站。同时,为促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于2012年7月底完成沪浙间ETC系统联网测试,8月正式实现泛长三角区域ETC系统联网运行。

停车诱导系统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的组成部分,能合理安排停车,减少驾驶员寻找停车泊位而产生的时间浪费和附加的交通量及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城市智能交通水平的重要标志。黄浦区深化2012年原卢湾区域智能停车服务系统一期项目及LED节能改造的建设成果,扩展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运用。2013年4月,原卢湾区域智能停车服务系统一期项目已正式通过验收。杨浦区则通过停车诱导三期工程改造9块二级诱导屏,新增10块三级停车诱导屏,使得诱导覆盖面涵盖17个停车场,6838个停车泊位,缓解了交通压力。

智能交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车联网技术革新,国产化汽车电子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本市汽车电子产业成为国内产业门类中最为齐全、配套规模最大的市场。2012年,全市汽车电子产值达830亿元,占国内市场的30%。本市企业运营服务的车载信息服务用户数已达到百万级规模,实现服务收入突破8亿元。

电子口岸:助力港口“大通关”

自从有了“一单两报”试点,专职从事企业报关的工作人员们都舒心了不少,多个部门排队敲章成了历史,现在进出口货物报检、报关信息只需一次录入,即可分别报送检验检疫与海关两个部门。这种以申报信息的兼容共享减少申报信息重复录入的实施方案由市口岸办会同上海海关、上海检验检疫局相关业务部门联手开展,目前试点企业逐步扩大到23家,优化了口岸通关环境,促进口岸贸易便利化进程。电子口岸“大通关”提高了口岸工作效率,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更合理、规范、畅通且成本更低的物流交接。

除了“一单两报”,上海电子口岸支持推动的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完成在全国关区的推广工作,从2013年开始网上支付系统及上海EDI电子支付系统均切换到全国版系统。目前,累计用户36641家,2013年累计交易金额达5102.47亿元。同时,集中汇总征税系统、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特殊区域业务新版系统都已完成,并进入了稳定运行期。

检验检疫业务电子一体化监管相关系统经过三年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覆盖企业申报、货物检验检疫审核、放行等环节的全程电子化。相关系统自推广运行后,实现了空港、海港口岸入境货物的全申报,加快了货物在检验检疫的放行速度。

邮政快件应用系统开发改造工作是由铁路检验检疫局、邮政单位以现有空运业务为参考模型,在2013年5月完成应用系统开发改造工作。目前正就统计分析方面的需求做深化开发,待邮政单位接口对接到位后正式启动运转。

中国海事数据备份中心于2012年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2013年,交通部海事局正式将备份中心升格为“全国海事船舶动态监控中心数据中心”,2013年上半年,基于“全国海事船舶动态监控中心数据中心”,完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船舶动态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该报告已送市发改委评审。

电子商务:“双推”得共赢

上海灯具城在本地市场已打拼多年,随着电子商务兴起,上海灯具城顺应照明行业分工精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建立照明快车网,通过线上线下的资源融合,全力打造整合产业链功能的服务型平台,在研发设计、品牌销售等方面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照明快车网只是众多小微企业触“电”中的一个案例,近年来,本市电子商务一直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年交易额从“十一五”末的425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815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5%,其中B2B交易额占交易总额比重持续保持在9成左右。电子商务正向本市国民经济各领域加速渗透,成为提升上海企业辐射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为顺应电子商务应用与市场发展的需要,自2010年起,上海连续组织实施电子商务“双推”工程,取得初步成效。4年来,从市信息化发展专项中累计安排4000万元“双推”资金,遴选“双推”工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35家,采用“政府贴一点、平台企业让一点、中小企业出一点”的资金支持方式运作。“双推”工程契合了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门槛,同时助推了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市场拓展,极大激发了电子商务服务领域的创新精神,带动电子商务服务市场的快速成长。

“两化融合”:制造变身“智造”

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里,全球协同设计、以数字化设备提升飞机制造水平已是常态,“两化融合”使商飞集团业务流程、管理方式、节能减排能力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目前,上海“两化融合”渐入佳境,信息化时代的“制造”正逐步变身“智造”。

按照国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部署,加快以“两化融合”促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2012年,上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已达到75.53。随着典型示范效应不断显现,“电梯制造和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集成”、“船用大功率柴油机数字化协同设计”、“大型海工装备协同研发与制造”等一批业务协同和集成性信息化项目不断涌现,“多维产销一体化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时尚产业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一批平台服务类项目投入运用。2012年,上电科“新一代智能配电与监控系统开发与产业化”等5个项目获得工信部“两化融合”专项支持,上海电气、上汽等13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随着《“智慧园区”建设与管理规范通用规范》,上海提出智慧园区建设通用要求。在临港产业园区提出智慧园区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列表,实现园区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全覆盖。浦东等5个“两化融合”实践区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新兴技术应用推进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复旦等4个“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中国商飞等10个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推动了一批项目建设。

同时,“两化”深度融合“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系列宣传培训活动也获得进展,通过开展小型展览、专题讲座、政策宣讲、企业诊断、参观交流、信息化体验等形式,为上海继续“两化融合”之路提供了保障。

信息产业:好案例引领新实践

“让碧云大管家查一查。”这句话现在经常挂在金桥镇居民的嘴边。这位“大管家”何许人也?原来“碧云大管家”智能家庭终端是在上海浦东新区推出的社区服务平台,上至医疗、交通,下至家政、垃圾管理,“他”能提供的服务一应俱全,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才是“大管家”真正的智囊。作为上海大力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最有力的支撑。至2013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已达6791亿元,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势下,为实体经济企稳起到支柱作用。

作为我国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源地之一,2012年,上海物联网产业在全国率先达到千亿元规模,相关企业数超过300家。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上海企业拥有的MEMS传感器芯片、工业实时数据库、海量实时图像处理等一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在应用示范层面,政府搭建公共平台和建设示范工程助推物联网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在RFID、手机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产生多个百万数量级终端的规模工程,特别在民生领域,这些规模化示范工程为市民构建起便捷高效的出行网、安全网和健康网。

云计算是被认为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上海在推动云计算发展和应用上有颇多举措。如推动东方有线等电子政务云平台项目加快实施,已完成首批设备采购;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建设,组织各类信息服务业企业与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对接;组织银联、盛大等国家云计算示范工程项目中期检查,进一步争取国家专项支持;组织开展《上海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云计算”专项工程实施方案》的媒体宣传;征集编写《上海云计算应用示范案例》。

在TD-LTE技术制造业领域,上海核心芯片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进度继续领跑国内厂商,测试仪器的研发在国内率先取得突破。在2011年,获工信部科技司支持成立TD联盟上海分会、上海TD-LTE产业联盟。在2012年深圳高新技术展上,上海专题馆“TD-LTE从上海起航”获得工信部和重大专项组的认可。

在经受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半导体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本市集成电路产业仍然保持逆势增长,2012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68亿元,产业整体实现利润总额42.8亿元,产业销售规模占全球的比例提升到4.0%。在技术层面,2012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开发成功的集成电路产品近120款。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上,上海不断引进或自主开发先进技术。在装备材料业方面,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发生产的90nm/65nm和45nm/22nm等离子体介质刻蚀机的整体性能指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服务业也同步推进。2013年一季度,上海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975.89亿元,同比增长18.3%。预计2013年可实现经营收入4300亿元,将同比增长18%;而在“十二五”末可实现6000亿元的收入预期。为扶植高端软件建设,上海制订《上海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软件”专项工程实施方案》(送审稿);在推进正版软件使用方面,签订微软Office365和Windows Azure的部署协议,目前Windows Azure中国运营已正式上线;征集国产基础软件优秀解决方案,对200多家市级预算单位开展国产基础软件宣传与培训;编撰《2013年上海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在新兴业态方面,上海提前布局大数据产业,组织企业召开上海发展大数据产业研讨会;积极跟踪了解信息消费,开展扩大信息消费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发展专题研究;指导网络信贷联盟加强媒体宣传;指导举办首届金融信息服务业论坛,探讨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