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地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地位范文1
关键词:古罗马;西汉;思想;雕塑
对于西方人来说,罗马始终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名字,它既指一座名城、一个帝国,也代表着一个文明、一个时代,而且是他们心中可作典范的、伟大而光辉的文明和时代;而对于东方人来说,周秦汉唐的影响则超过了人类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时代,至今人们提起汉唐气象,还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之情。在艺术方面,同一时期两个国家的审美艺术由于背景不同差异甚大,下面我们就审美思想和艺术门类的比较去了解它们的艺术。
一 审美思想之比较
说起古罗马时期的美学,肯定是和古希腊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古希腊的一个延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强调艺术的模仿是再现“应当有的事”,认为模仿自然是一种认识活动,处于求知的目的,人们把自然模仿下来,创造为艺术,从而提升了艺术的地位,使艺术高于自然。
在提出模仿说的同时,柏拉图提出著名的“理式”论,他用和谐,对称,比例等形式来描述“理式”的特点,这也能推断出当时柏拉图所说的和谐是在形式上的和谐,而并非侧重于内心的和谐,是一种理性化了的形式。[1]所以这种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美是以现实世界为模板,模仿的越惟妙惟肖就越美,用模仿的态度去再现这世界的美,强调了形式上的和谐,重理性而轻情感。
而不同于西方,在中国西汉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盛行,其中以《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主张自然美的追求,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渐渐将对内在审美人格精神追究转化为对广阔大世界大自然的审美追求,这标志着汉代美学的一个新的转变。在当时的西汉,儒道思想占主体地位,儒家思想强调中庸,把“成教化,助人伦”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从而抵达内心的和谐容纳显现实情感的“乐而不,哀而不伤”的中庸理想境界。[2]而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依附于大自然世界的心与物的统一,虽然与儒家思想有些不太相同,但他们共同的思想都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一种心灵上的和谐。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诗画在于赞美自然,赞美大好江山。这一思想在诗画的上面的表现在于,对于内心情感和整个画面的一个融和,表达人物处在静谧的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感悟,追求情感的抒发,用笔墨传达的韵外之旨,不求相似,只求神似,这就是“表现”说的体现,强调情感的表现。
上诉对于古罗马和西汉时期的思想对比尚不能完全的表达出中西同一时期的审美思想差异,中西美学思想上的差异给两地带来的影响也岂非是这一些所能决定的。但是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是造成美学审美思想差异根本原因是可以肯定的。
二 艺术门类(以雕塑为例)之比较
当我们面对汉代的那些雕塑,比如汉墓出土的精美陶俑,或者来自面对来自同一时期的古罗马的艺术雕塑,如著名的《奥古斯都像》雕塑时,不仅赞赏,我们还会惊叹为什么在同一时期的雕塑会它们的艺术特征竟存在那么大的差异。
(一)题材
古罗马追崇神人同源的宗教观,在题材方面,古罗马的雕塑更多为人物雕塑,大多数的人物题材都是统治者,贵族阶级和神,把罗马帝王与神相提并论,体现了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奥古斯都像》这件作品中,表现的就是神人的结合,既是神也是人,是当时个人崇拜的体现。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古罗马时期,政治的权威在人心目中的地位。相比而言,西汉时期的雕塑题材大多也以人为主,并且动物和一些想象出来的神兽也是人们表达艺术的一种方式。
但与罗马时期不同是,西汉时期的人物大多以平凡的人为主,还有一些神兽也是人们为了除邪避患,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表现。如西汉出土的杂技陶俑盘,生动展现了杂技演员同台演出的其乐融融的场景,传达了那时国泰平安人民幸福的思想。
(二)造型
古罗马民族雕塑继承了希腊雕塑上的原则和技巧,在人物面部表情的处理上惟妙惟肖,出于求实的性格特点,雕塑家们要关心和注意观察人物所具有的的细节并真实的塑造出来。[3]同时这种求实也显现出了一个帝国所具有的严谨,高贵的审美情趣。
而中国西汉的汉佣并不太注意细节的刻画和神情的具体描绘,而是突出夸张人物的姿态形式,拥有手舞足蹈的动作,却又是异常简单的一个整体形象,追求力量、速度的神韵所在,但又由于简单的刻画,显得汉代的雕塑的古拙,在古拙中又不失神韵,这就是汉佣的神奇所在。[4]
总体来说,艺术家们的艺术实践风格都是来自于生活,雕塑家们也不例外,古罗马的雕塑家们一般在创造作品时都是观察实物实体,但西汉的雕塑家们往往没有一个固定实体进行观察,而是凭借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想象创作的。因此东西方的雕塑差异也由此而来。
(三)用途
由于古罗马当时的政治影响,追求个人崇拜,神人同一的思想观念,雕塑强调为帝国政治服务,强调歌颂帝王的伟大,之后再普及到普通的贵族阶级,往往为了彰显雕塑像的威严高贵,它都会被陈列在各个公共空间,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名誉。同时,他们也是希望通过大理石的雕像希望自己和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
在西汉,乃是整个中国古代,雕塑大多作为陵墓雕塑艺术,一般都是陵墓之前的看守和一起被埋入泥土中的陪葬品,世世代代的帝王和贵族都希望自己死后像生前一样风光。汉代社会和古罗马社会相似,都开始弥漫了人神共存的气息,所以即使是陪葬的用品,人们出于人神共存的思想,所以在制作墓葬陶俑时候会依然展现出对于世俗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风格。
所以,汉佣的封闭性就自然而然的和古罗马开放性的雕塑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中西文化和背景的差异。
结论
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背景下,古罗马与西汉时期的艺术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这对以后的艺术发展也无疑打下了最扎实的基础。总体来说,古罗马艺术崇尚形式美,注重表面的艺术美,而中国西汉的艺术崇尚情感的抒发,侧重中真正内部的表达情感,不注重表面,而更要求神韵。这些些种种的不同,可以简单概括了中西美学的一个异同,这在后世的绘画,建筑等艺术作品中都可以得以表现。
儒家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地位范文2
儒家思想影响了我国近两千年,孔子一生的理想就是“克己复礼”,“仁”是儒学的核心,在仁的基础上重视并发扬礼,“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从而建立起一套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政治观念是入世,为政治所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仁”的思想很广泛,坚守“忠恕之道”,不断升华自己,从“亲亲”到“泛爱众”这是基本要求。“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并不难,难在坚持,只有心中有“仁”,不断坚持,不管道路多么曲折,都矢志不渝,方能修成正果。儒、道思想在我国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道家在政治上崇尚“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在特定时代,其政治主张起着很大作用,但过于理想化,从当前的世界局势分析,并不是最佳选择。
二、爱国教育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无完卵”,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怀,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在现代教育中,也应从小培养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树立起集体意识。《诗经》中的《载驰》通过吊唁之事来表现许穆夫人强烈的爱国之心,《黍离》则是借助黍禾的成长展示对故国的哀思。屈原做《离骚》,为了楚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明知性命堪虞,依旧忠于祖国,不惜以身殉国。蔺相如在强秦面前毫不畏惧,以大局为重,只身拜谒秦王,只为赵国尊严,期间受武将廉颇多番挤兑,始终谦恭忍让,最终不但留下“将相和”的美谈,还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苏武被困塞外十九载,餐毡饮雪,受尽折磨,从未言半个降字,此等爱国之心很值得我们学习。魏国大才子曹植在《白马篇》中塑造了一个视死如归的游侠形象,爱国热忱十分高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在咏怀诗中写道:“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将诗人的豪迈气概及强烈的爱国情怀淋漓展示。唐朝,诗歌高度繁荣,随着大唐王朝的式微,各种问题齐齐涌现,杜甫在此环境中成长,其诗中充满了对人民大众苦难的哀戚关怀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诗句,将作者一腔炽热的爱国情怀尽情抒发;《三吏》、《三别》,尤为著名,因关怀现实和民生疾苦,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宋朝受周边多个国家侵袭,战争不断,此间产生了大批的爱国主义诗人,最为著名的如陆游、辛弃疾。陆游一生作诗近乎万首,以爱国诗为主,“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到处可见诗人甘愿为国捐躯的拳拳之心,直到临终,诗人仍心系江山社稷,祈盼祖国早日统一,留有四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等深情,感人泪下。南宋偏安一隅,爱国词人辛弃疾投笔从戎,征战沙场,只为有朝一日能够收回失地,重振大宋雄风,却众生未能遂愿。“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出了词人誓杀敌兵的豪迈气概;“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寄托了诗人的凌云壮志。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响彻千古,唱出了我中华民族的骨气,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明清时期,民族矛盾激化,文人志士的爱国之情再度高涨,陈子龙、夏完淳、顾炎武、黄宗羲、孔尚任等人通过诗歌、杂文、散文、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来抒发浓浓的爱国情思。
三、抵抗逆境教育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到处都隐藏着未知和挑战,尤其是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各种压力袭来,由于教育的不足,大多学生的心理素质极差,承受力很是薄弱,在逆境中难以奋起,反而易堕落、颓唐,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行为。因此,必须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逆境中成长,敢于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身处逆境,勾践没有轻生没有放弃,而是忍辱负重,经奋发图强,终于灭了吴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从这许多古人身上,我们都可看到,他们的成功是经过了许多历练和磨难后才取得的。司马迁忍受着奇耻大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洋洋洒洒,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一页;苏轼一生与政治打交道,多次被贬,但他从未气馁,反而积极面对,其豪放旷达、乐观处世的态度使之不仅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千百年来,更是受到人民大众的极度喜爱。曹雪芹本是富家子弟,养尊处优,然而世事无常,家道式微,清贫的逆境生活并未将他打败,历经十年贫窭,终于写出千古第一书《红楼梦》。
四、情感教育
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其感情真挚。人是情感动物,一生都被各种情感包围,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应该处理好多种情感之间的关系。对当代学生来讲,自我主义比较严重,且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容易变得孤独,从而催生出心理上的疾病。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需要认真对待,学会感恩,有知己朋友,收获一份美好忠贞的爱情是许多人的梦想,古代文学在情感教育方面同样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从诗经中的《寥羲》到孟郊的《游子吟》,其中父母对子女的深情挚爱感动天下;从蔡琰的《悲愤诗》到左思的《娇女诗》更是将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表达了因战乱而离散的兄弟之情。伯牙、子期的故事从古至今一直未衰,两人的友谊之深如高山、如流水,长久不绝;李白、杜甫是我国最负盛名的两位大诗人,虽然年龄有一定的差距,但二人友谊颇深,李白与汪伦同样情谊深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千尺潭水来比喻两人之间的友情,虽是夸张,但足以看到诗人与朋友间的情谊之深。现代的爱情大都功利化,而且许多学生都出现早恋现象,由于缺乏对爱情的正确认识,不少人会走向极端,自杀或杀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此,有必要从古代文学中吸取经验教训,《诗经》中的淳朴无邪是爱情的经典,值得背诵学习。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