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表演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表演的意义范文1
1.声乐表演中形体艺术的重要作用
"以演助唱"是声乐表演的一个重要特点。唱和演在声乐的表演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在当今的现代化传媒媒体和技术作用下,更能将舞台上表演的演员更加多角度放大,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这使得声乐表演中演员的表演技巧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唱和演完美结合才能顺应人们审美的习惯和要求。歌唱者上台表演前要认真设计编排歌曲的动作和姿势,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就像舞蹈演员要认真排练一样,根据歌曲的声音、语言等因素来认真琢磨和设计形体动作。设计编排好之后要认真的进行反复排练和运用,达到以动作辅助唱歌的目的。跟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声乐表演中的形体动作安排要简单许多。声乐表演里形体的艺术展现赋予了声乐作品鲜活的新形象。声乐作品在情感投入、技巧处理上不单纯是能通过声音来体现,还能通过肢体的语言诠释更深层面的音乐内涵。诸多的形体表演因素是声乐表演的一种辅助展现手段,能对歌唱和表演起到协调、提升作用,也是展现音乐内涵和魅力的主要方式方法。因而,有的表演者就忽视了这一环节,认为上台随便比划几个动作即可。这样的表演只会导致演出效果不佳,形体展现不但没起到优化歌唱的效果,反而会使舞台效果更差。
2.对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艺术进行科学训练
形体的表演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来达到较好的效果,往往可以通过培养良好台风形象来起到美化形象、优化效果的作用。首先要有优雅台风,这是一个上台表演者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要通过训练实现外在的形象、上下台的动作、演出中的姿势等。作为一种需要身心投入的活动,歌唱要注意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注意对感情的宣泄。所以表演的过程里应该不但包括人体一些本能的反应,还应该更多的进行有设计的精心准备和训练。
2.1脸部的表情。人类不只是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而且可以借用人们脸部的表情传递高兴、愤怒、伤心等情绪。脸部表情的应用恰当会起到比歌唱更直观、形象的效果。正确的发声要求脸部的表情眼眉比较舒展、松牙关、抬笑肌,这些脸部表情也让演员演唱的状态更加的赏心悦目。脸部的表情里,微笑应该是表达的核心内容。恰当的微笑有助抬起歌唱者的笑肌。脸部的表情重心在眼神的运用上,人们通过眼睛来丰富自己的脸部表情,离开眼神的脸部表情就变得毫无意义。提高歌唱者的眼睛语言表达能力算是声乐训练的重点环节。通过歌曲内容的想象,进行情景的设定。歌唱者眼神里要注重跟观众进行充分的交流。听演唱的观众不仅是聆听你的歌声,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在仔细的观看你的表演,感受你传达的情感。众所周知,眼晴是我们心灵窗户,每个音乐和艺术的学习者都要恰到好处掌握它,各种复杂细微感情都能从眼神中流露和表达出来。候喜瑞大师曾经对舞台的眼睛表演表现方法做过精辟论述:眼是心中苗。这足以说明在表演中眼睛起到的重要作用,人物形象的所有感情可以通过眼睛流露出来的眼神看出。声乐表演的演员在台上,要有眼神的交流,只有跟观众实现了精神上的交流,才能产生共鸣,才能让观众听懂自己对歌曲的把握和诠释。这样也才能吸引住观众,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动他们。声乐表演里面的脸部表情和眼神、动作都是最直接展现。歌唱者如果表现力丰富,给观众展现出生动脸部表情,这样既能实现完美表现内涵的效果,又可以给广大观众们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2.2手势的动作。手势起落在声乐的表演中要引起表演者的极大关注。歌唱除表演具有民族特色歌曲之外,不需要有太多的手势动作。应让手势与歌唱和呼吸相协调,成为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气息需连贯,许多学生用手势通过拍子配合唱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容易造成气息不连贯,发声的位置不统一。演出时手势可以代表歌唱时的想法。歌唱需要声音呈现渐强到渐弱的过渡,保持气息的扩张,这些都能通过一定的手势协助来完成。手势可分为、情绪性手势、指示性手势、象征性手势等。表演可细腻传递音乐律动、歌曲内涵。所以动作设计上要考虑歌曲的内容和风格来进行练习。"手势"属于肢体语言恰当的运用,这是非语言的表达,声乐演员在舞台演唱,离不开一定的手势表演。手势不仅能帮助表达和渲染气势,还能给形体的造型带来良好的烘托。在歌唱的艺术表演中,以歌唱来作为主要的环节是正确的,手势的动作做为辅助,切不能喧宾夺主,从而分散了观众注意力。演唱的时候手势也不能过多,动作自然,随情而动,不是故意摆姿势。
2.3身体的姿态。演员天职对美进行了创造性的展现,歌唱中表现出来的姿态美不只是指外在容貌美丽,更大意义上是一种行为的美。松弛、挺拔、精神、自信、饱满的状态有助歌唱的发声,这是歌唱者舞台的形象关键。要使身体姿态的美充分展现出来,根据所要表达的歌曲的内容和风格表现,结合声乐表演基本功,以不同身体的姿态表现潇洒的美、秀丽的美、含蓄的美。不同唱法有不同要求:如果是美声形式的唱法,那么歌唱的姿态就要相对的庄重一些;如果是民族的唱法就要融合各民族的戏曲表演;如果是通俗的唱法,则更多要考虑到的是在歌唱的同时自然的动作展现。需强调声乐的表演过程中,不管何时、何地,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哪怕痛苦和悲伤,都要在姿态表现上体现优雅端庄。不能出现动作随意、身体松懈、生活化的姿态。
2.4台位的变化。形体的表演里台位变化指步伐移动,演出中一般是原地站立演唱。前奏和间奏与伴舞是相互配合的,需要和所有的观众实现一定的交流。舞台调度需迈开步子,适当变化演唱者的台位。先确定步伐的起步位置,转身时间,要走几步合适。迈步要注意节奏,幅度,站立走步要注意重心稳定,出脚重心转移要与手势配合。台 位在变化中要配合音乐,注意男女站姿和步伐有所不同。
2.5上下场的方式处理。节目出场、退场也是演员和观众相互交流重要的环节。上下场处理作为歌唱表演重要的部分,出场是台风的体现,使观众感受演员的气质风度。演唱者出场前是紧张的,可通过微笑、大方的面部表情、稳健的步履、适当速度的步伐,稳定情绪,表现自信,从容向观众席致意。演员要有潜台词,我唱歌好听等心理暗示,表情就会自然亲切,给歌唱良好开端,给观众美好印象。出场方式可根据不同歌曲情绪、伴舞的配合、前奏长短来处理。退场是与观众进行告别形式,退场要求歌唱的情绪和动作保持音乐的结束,观众掌声中进行微笑的鞠躬和谢幕。稍退一步,从容退场。强调歌唱最后动作收势鞠躬、退场要连贯。
3.声乐表演中形体艺术的基本要求
明确了形体艺术的表演应从各方面单独配合训练。训练的过程里尤其是在练习身体部位动作都会有些总体的目标、具体的要求,达到声和形的统一。同样,脱离艺术表演而仅仅是单纯的歌唱,也会让那个演唱的技巧失去自身价值。形式和内容完美的统一,是表演追求最高的境界。声乐表演和形体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声乐表演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形体艺术则是融合技巧、台风等为一体的舞台表演艺术,是声乐表演的灵。没有形体的表演,声乐作品也就只能成为一种乐谱符号存在而已,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所以在声乐表演里,形成肌体歌唱的生理运动和得益思维活动联觉行为必须有机的结合。一是,形体艺术要表达真实的情感。要让声音有足够的感情,先把自己感动,才能同时也打动观众。虚假的表演不能让观众信服。在实际演出过程中,我们追求的一种形体方面的落落大方、唯美典雅,充分领悟和体会艺术的魅力,能够非常准确的塑造出想要表达出的人物的艺术形象。通常认为,声乐的表演演员需要站在舞台之上,将给以观众的感觉就是演员始终是落落大方,没有任何的拘谨的感觉。二是,形体艺术中的动作要保持延续性。从音乐开始进入到角色中,全身心演唱,动作保持连贯和统一。杜绝无动于衷、心猿意马的表演。对于声乐演员来说,在音乐舞台的表演方面,歌唱艺术是心灵对世界的感应,以独特艺术形式,充分展示审美价值,有利于决定着能够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引起音乐审美领域的联觉活动的是后续的心理活动接着"下行"接连上下"纯五度"之间的起伏波浪弦律的灵活线条,歌唱表演者在舞台上必须神形兼备,从头到尾严格要求,树立扎实的台风,全身投入歌唱。三是,形体艺术对演唱应起到锦上添花作用。形体动作能使演唱生动形象,不应矫揉造作、喧宾夺主。要时时刻刻关注和注意着自身的表演的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感情方面的充分表达,从歌唱的声音、音乐的感觉、情感的表现、艺术的形象等方面,有效的塑造出与人物形象更加密切的艺术关系,把所有审美感受体验于歌唱。四是,形体艺术的运用应依托歌词的内容和风格。歌唱者事先应认真深刻熟悉所唱歌曲,准确将自己的理解以形体的形式传达观众,将外在动作和内心体验协调一致。能够充分体现情感自我创造。努力实现舞台艺术表演效果的为每位和神形兼备。客观上要求广大的声乐演员更加关注注意培养自身的仔细观察的能力,积极的积累能够较快创造鲜活人物典型形象的基本素材。唯有如此,才能够形象的将各种人物的角色表演的更加生动形象和惟妙惟肖。五是,形体表演的因素运用要协调,这将有助歌唱的状态。切忌因加表演而影响声音通畅和情感表达。形体表演进行训练时,积极的举办和召开各种类型声乐表演的活动,在获得快乐和享受方面存在不同。没有舞蹈表演的基础很难做出十分优美的动作。许多著名的歌唱家都能在歌唱表演的举手投足间,表现的超凡脱俗却又合情合理,将高尚艺术的气质展现在大家面前。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接受过专业舞蹈和戏曲基本功的训练,讲究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歌唱中多学习借鉴舞蹈、戏曲艺术精华,使形体艺术的表演更加的得体、准确、到位、自然,身体的状态和各部分动作都能协调一致,从而塑造更加鲜明特色的姿态造型,构成更完美的舞台艺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是需要用真情体验作品、通过声、身共同表现作品的创作过程。声乐表演的演员不仅要在舞台上歌唱,同时要具备舞台表演的形态艺术。如果歌唱者在舞台一动不动只是歌唱,就显得特别的呆板而缺乏形象和生动感。声乐演员有必要认真研究舞台的艺术和表演方面问题。出色的形体表演技巧和完善的歌唱手法,可以在表演中实现相辅相成。各种表象充分证明,需要同样的表达更加清晰的形体艺术形式,并且能够呈现在广大的观众眼前。因此,众多声乐表演演员们通常在多层次舞台的表演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面部的表情的变化和表演,重点准确掌握更加贴切、更加真实、更加自然的艺术表演要领,万万不能够矫揉造作,要始终坚持表里如一的基本原则。因此,要科学根据沿袭歌曲的主要内容的想要表达的思想,结合日常的形态领域的训练,将自己的表演表情作为歌唱领域演员的重要基本功。
参考文献: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
李金枝.愉悦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4):44-46.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梅从笑.论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表演.宿州教育学院报,2010(4).
冷永铭.论唤起演唱激情的基本能力、方法与途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1).
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林晓波.声"形"并茂相得益彰.2009 (4):115-118.
杨曙光.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选(理论篇).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艺术表演的意义范文2
一、木偶表演艺术与儿童审美心理
(一)木偶表演艺术
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木偶戏通常是以演唱操纵木偶来进行故事情节表演的。木偶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深层次、全方位以及系列化的特点,它的生命与中心就是表演艺术。木偶戏表演属于具有理性认知的软系统,同时又是具有智力支持系统以及提供动力的系统。能够在实际的艺术实践当中将木偶戏的表演工作做好,首先需要能够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将木偶表演艺术的意义有一个深刻的领悟。缺乏了表演艺术的木偶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木偶戏,表演艺术才在真正支撑木偶戏的存在,同时它也决定着木偶戏的艺术水准与艺术风格。对于这一点,应该要有十分明确的认知。与软系统相对应的就是硬系统了,对于木偶表演艺术而言,硬系统指的就是主体与实体系统。通常情况下,木偶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会被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是操纵,其二是演唱。操纵亦即表演本身,同时还需要呈现出多样性亦即高难性才可,主要包含了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等类别。演唱则是指的在木偶戏表演当中的演唱表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的戏曲曲调演唱,对话或者歌舞形式相对比较少见。木偶表演艺术需要遵循三个原则,艺术创造、艺术创新和艺术创意。艺术创造指的是把剧本的思想内容和要素都能够与艺术形式的要素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这便需要能够将戏里面的人物感情充分表达,以致于将观众大众引起共鸣,才能够算是达到了艺术创造的表演效果。艺术创新指的是木偶表演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不停创新,见木偶的形体设计与制作、操纵与演唱等方面都进行全面的创新。艺术创意是指木偶表演艺术的亮点与看点,也包括支点与力点,应该包含特色,无论是民族的特色还是地域特色都可,从而形成中国的作风与气派。
(二)儿童审美心理
由于木偶表演的可玩耍与可操纵性十分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与生理特征,因而木偶表演艺术的基本观众群便是基数很大的少年儿童。可以发现的是,木偶表演艺术与儿童审美心理存在着对应关系。木偶带着玩具属性,儿童对玩具本身就存在着游戏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这其中便等于是存在着对应关系。木偶进行表演的时候是作的,这种操纵下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形体和儿童的动作形态实际上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儿童容易对木偶有亲近感。木偶表演具有故事性,儿童对于故事通常都是热爱的,并且乐于模仿,这种心理特点与木偶表演艺术是契合的。如此,可以知道的是,木偶表演必然是受到儿童喜爱的,这其中存在着需求以及被需求的关系,即使是在木偶艺术表演的发展创新里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不过,对于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来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果想要让不同年龄层的孩子都能够对木偶艺术表演有更加好的享受,就需要对不同年龄层孩子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点进行特别的研究。
二、木偶表演艺术与儿童审美心理的对应
(一)针对学龄前的少年儿童
学龄前儿童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三岁至七岁之间的少年儿童,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于外界的事物在认知方面还是被直觉占据主动地位的年纪。他们的审美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以游戏为主的娱乐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游戏当中的动物玩具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的。这便意味着,对于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来说,动物玩具就是他们审美活动的主要对象之一。这些拥有着各自形象特征的玩具,是他们直觉神经的刺激,这些也能够让他们得到心理上或者说精神上的满足。只是与此同时,对于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来说,注意力普遍不够集中是一个场景的现象,是以容易情绪不够稳定,而且很容易被其他新鲜的事物将注意力带走了。面对这个年龄层的心理与生理特征,木偶表演艺术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可以考虑将具有动物形象特征的玩具作为表演中的角色,根据不同的形象要适合分别人物属性的好与坏,并且构思出来的故事应该简单简洁,易于理解。在涉及到操纵角色时候的外部动作的夸张表演以及人物的语言上可以进行生动的处理,这样会更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孩子们对木偶以及木偶表演产生更多的喜爱,于是便能够形成儿童与木偶之间的对应关系顺利形成。具有夸张表演的角色和不断变化的舞台画面,毫无疑问能够对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持续造成感官上的刺激,让他们变得兴奋,从而产生出来手舞足蹈那样的愉悦和想要欢呼呐喊的激动享受。
(二)针对学龄后的少年儿童
学龄后儿童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七岁至十二岁之间的少年儿童。在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已经能够把学习作为一个主要的活动方式了,正是如此,对于这个年龄层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在心理上会已经从自我意识阶段开始向意识自我也就是自我的意识阶段进行转换了。与本能的自我意识阶段不同,拥有了自我的意识的儿童的审美情趣已然发生了变化,他们会关注木偶戏当中的人物命运的问题,会开始评论与论判“真善美”的问题。甚至,他们会将这些心理体现在对于表达自己的偶像,对偶像的崇拜等方面,还可能会主动去模仿这些喜爱的人物或角色的行为举止。正因为如此,面对这个年龄层的少年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在木偶戏当中纵的人物角色在进行塑造的时候,便应该要有一个准备的把握。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需要根据这个年龄层的儿童会有意识进行模仿这一审美心理的特点,努力造成在艺术创造与创作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应该是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容易理解的,并且是容易进行模仿的,以及能够让他们产生求知欲望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对这些木偶戏当中的人物的塑造,配合上具有情趣且充满着智慧的故事情节,再将画面处理好,对于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来说,便能够感受到充足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审美享受。而且,对于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来说,这样的木偶艺术表演还能够让他们学习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灵感,更能够让木偶艺术表演成为他们成长当中的一部分。
三、结语
艺术表演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表演;动画角色表演;生动;夸张
1、表演与动画角色表演
表演,是指以声音、表情、动作等形式的演绎,来再现故事、情节。表演有很多种形式,例如戏曲表演、舞蹈表演、影视表演和动画表演。各类表演同是为了塑造生动的角色,却都展现出不同艺术的特征。
动画角色表演,是指以故事剧本为基础,让动画角色把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动作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来,以更好地塑造角色的情绪和个性。动画角色表演不同于其它形式的艺术表演,它是一种虚拟性的表演,同真人表演不同。动画表演的主体是动画角色,而动画角色是由动画导演和原画师构思出来的虚拟形象。动画角色本身没有生命,只有通过动画师的艺术加工,才能让表演为动画角色注入了灵魂。
表演理论将表演方法分为了“体验派”和“表现派”两种派别。“体验派”的表演基于对角色的理解,画师和导演想象自己就是角色本身,并进入角色所存在的世界,身临其境地体验角色的处境与内心世界,自然而然、由内而外地做出动作和反应;“表现派”同样需要体验,所不同的是,他们一边体验一边回忆,把自己体验角色时所表现出的肢体语言记录下来,之后加以熟悉,等到表演的时候可以准确地拿来用了。
2、动画角色表演的艺术特点
所有艺术表演的特点都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动画角色的表演用于制作动画片与影响欣赏者的感受,它的角色表演相比其它艺术更具有夸张特性。角色表演的夸张与一般的绘画夸张不同,它是一种动态的夸张,是动作大幅度的变形,而非一张画稿那么简单。动画表演角色的夸张主要在于角色表情和动作的夸张。但动画角色表演的夸张要符合一定的逻辑,不能天马行空,才能使观赏者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如果角色演技不足,或者表演太过夸张,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动作,观众就很难投入感情去看。
2.1人物表情的夸张
在动画表情的设计制作中,动画师通过观察记录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表情,对其进行收集、归纳、概括,提炼出能准确表达角色不同性格的表情。再根据剧本和人物性格的需要,运用夸张手法对原有表情进行艺术加工,增强其表现力,使面部表情更加丰富。
动画角色的表情能反映出角色的内心情感的变化。观众通过观察角色表情的微妙变
化能够直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动画角色常见的表情有:愉快、愤怒、悲伤、恐惧、厌恶、惊讶等。动画角色表情通过夸大、缩小或者拉伸、压瘪角色五官的正常比例,从而更加诙谐生动。
2.2角色动作的夸张
角色动作的夸张主要包括三点:一是指动画角色动作幅度的夸大,比如角色躯干或四肢的拉伸或变形;二是角色动作频率的夸张,比如表演动作的加速或延缓;三是角色表演姿态转换的夸张。这些夸张的动作表演能够准确的表现出角色的情绪和内心情感的变化,独特的夸张表演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并调节气氛,使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2.2.1动作幅度的夸大
在动画片中对于具有爆发力、冲击力的角色,在动作表演上会夸大动作幅度,甚至超越人体结构以增强角色的力量感、速度感和敏捷性。@类动画一般属于打斗类动作性很强的动画,在日本动画片中尤为常见,如《海贼王》、《火影忍者》、《进击的巨人》等。
2.2.2动作频率的变化
动作的加速和延缓营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气氛。角色表演动作的加速通常用来表现焦急的情绪或是用来表现动作的力度与爆发力;而动作的延缓则常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或表现某一瞬间,而特写放缓这个镜头,能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2.3角色表演姿态转换的夸张
角色表演姿态转换的夸张在动画中也很常见,角色姿态和姿态之间转化的快慢能准确表达人物性格、情绪,渲染故事的情节。姿态转换夸张体现在角色的动势曲线上。动势曲线是指动画角色在表演过程中自身拥有和呈现的主要动态趋势,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将这种动态趋势进行提炼和归纳为一条明确的曲线。这种简单明了的动势曲线在美国动画角色中很常见。
结语
如果说故事情节是一部动画的骨架,绘画风格是他的血肉,动画角色表演必定是这部动画的灵魂,角色表演的生动性决定了观众对于整部动画的观影感受,直接影响作品成功与否。 动画角色表演的重点在于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夸张的表演犹如鬼斧神工,赋予了动画角色活力,它丰富了动画的视觉感应力,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一部好的动画作品中,角色表演生动而不做作,夸张到位但不过分。要把握好其中的分寸,离不开动画创作者们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只有彻底理解和运用动画角色表演的艺术,才能创造出更多受观众喜爱的影视动画作品。
[参考文献]:
【1】.佟婷《动画艺术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7
艺术表演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高空绸吊 杂技 艺术魅力
在我国杂技表演由来已久,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从古代的街头卖艺到现今的马戏团表演,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逐渐变化,杂技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也作了不断地跟进变化。高空杂技即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在空中完成“奇、难、险、美”的一些高难动作,以视觉冲击感、艺术展示等形式赢得观众认可,是杂技的艺术再现。作为高空杂技的重要形式,高空绸吊借助舞台、绸段与人体动作的完善融合来最大化的展现艺术,艺术感更强。
一、高空绸吊的内涵及特征
我们知道,高空杂技节目源于古代走索,以人征服自然的魅力来表现人类追求超越自然界的束缚,主要展示人肢体运动过程中的美感。同时,“绸”在舞蹈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柔细的变化无常的空中姿态可以很好的展现艺术性,尤其是与人体舞姿的完美融合后更是美妙无常。高空绸吊即是高空杂技借助“绸”这一工具来更加艺术性的衬托人在高空中的形体的艺术性,高空绸吊表演的艺术魅力无穷。整体而言,高空绸吊有以下几大方面的特征:
一是利用空间塑造人体艺术造型。高空绸吊是以高空中完成相应动作的一种艺术展现,为最大化的体现艺术,赢得观众,舞台后的每一位演员都付出了超出常人的艰辛和泪水,以此通过人类超常规身体控制能力来展现高空的艺术感。高空绸吊的表演空间宽阔、立体感强,结合演员超乎常人的胆魄,表演技巧高难而深受人们喜爱,其也是一种超越自我、克服恐惧心理、挑战人类竞技极限的人体造型艺术。舞台的立体感和独特性,加上演员空中形体、动作的新鲜、奇特、高难、险要、优美等特性,人体肢体造型的艺术美感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是综合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辅垫。舞蹈、体操等综合艺术是重要的高空绸吊的辅垫,更是高空绸吊借以展示艺术魅力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些综合艺术作为高空绸吊技巧的基础,其能使高空绸吊创造中更舒展更优美的人体造型,比如安徽省宿州市桥区福利马戏团演出的《梁祝?绸吊》就是一种很好地实践。绸吊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众多艺术的相互借鉴、融合、创新,综合艺术是高空绸吊艺术的奠基石。
三是美的艺术形象是出发点与落脚点。高空绸吊跟高空杂技一样,其表演以在高空中完成而得名,追求空中人体塑造的完美形象以达到理想化的程度。作为综合肢体艺术,不仅要求演员要有一个美的外在形象,还需要形成动作技巧的完美节奏,同时还应考虑空中舞姿与高空舞台、绸所变化的形式等形成完美的搭配,来激发人们审美心理上的,并且高空绸吊本身还在不断发展,以此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追求心理。
二、高空绸吊表演的艺术魅力提升
高空绸吊表演使观众在视觉上产生了广阔的空间感、动作的立体感、技巧的惊险感、凌空的悬念感、动作的艺术感等,从高空绸吊的整个表演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魅力无处不在,但是如何进一步提升表演的魅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是艺术展现方式。高空绸吊的艺术展现方法是形式多样的,它可以借助优美的舞姿、刚健的体型、动感的体操等,要想进一步提升高空绸吊的表演魅力,必须在艺术展现方法上予以重点考虑,尤其是其姐妹艺术。《空中体操》作为高空杂技的一个典型,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获得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的黄鹤金奖,其是通过演员在离地18米的高空来完成艺术体操的一系列动作,给人感觉表演内容充实、新颖,把体操艺术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是地面体操永远无法超越的。此外,“绸”也是空中杂技的重要表现手段,它能进一步衬托形体艺术的展现。总之高空绸吊需要融合多种艺术展现形式,以此来衬托甚至提升高中绸吊表演的艺术魅力。
二是艺术表演张力。广阔的空中舞台给了高空绸吊表演者更多的空间来展现动作的张力,这是其区别于地面杂技的重要方面之一。空中动作的风险性较高,但这也是杂技的艺术魅力所在,空中绸吊只有充分融合表演动作的险、难、奇、巧等因素,最大化的表现出空中表演艺术的表演张力,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空中绸吊的表演魅力。但是反过来,险、难、奇、巧等富有表演张力的动作并不一表演成功的关键,表演本身所要展示的内涵,尤其是表演的一系列动作的连贯有意义性才是最重要的,表演张力的展现是重要的加分因素,只有将空中绸吊表演的艺术内涵与表演张力完善融合在一起,空中绸吊的表演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实现以表演张力来助推表演魅力的得升。表演张力的展面需要导演及演员去抓住观众的猎奇心理,激发观众的审美追求,这时提升空中表演动作的难度系数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因素,一个个令人目不目不暇接、惊心动魂的高难动作,会最大化的赢得观众的叹服与青睐。
三是舞台空间布局。空间布局对于高空绸吊艺术的展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它能给高中绸吊带来美感和立体感,给观众的感观带来立体感的愉悦。高空绸吊表演不仅能在体能上显现出自身的非凡能力,加上合理的动作技巧编排,有助于建构起观众对高空绸吊的广阔空间感受,以此发掘出高空杂技的魅力源泉。通过舞台空间布局的展现,有助于塑造观众视觉的超强立体感,而且舞台空间布局与表演的完美融合,更能进一步衬托出表演本身的艺术魅力。因此,空中绸吊表演中舞台空间的布局是一项不能忽略的因素,要依据表演的内容,重视舞台的选择,重视舞台空间的布置。
参考文献:
[1]孙美茹. 高空杂技表演的艺术魅力[J]. 戏剧文学,2003,(01).
[2]赵东. 大型高空杂技《梁祝・绸吊》的戏剧化设想[J]. 杂技与魔术,2011,(04).
艺术表演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美学表现
0 引言
声乐表演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中最早诞生的艺术种类,它以表演者的声音这种独特的“乐器”为基础,结合个人情感、创作者情感与受众进行沟通,从而表达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声乐表演艺术也以一定的美学原理为基础。因此,我们要想衡量、判断一个声乐作品是否具有美学价值,就应该在声乐表演艺术与美学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并树立一个评判的标准。而这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原理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丰富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内涵。
1 声乐美学的概述
1.1 声乐美学的意义
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声乐表演就是其中之一。声乐是一种最原始的艺术形式,在乐器没有出现之前,嗓音就是一种最便捷的乐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声乐的呈现形式与欣赏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人们开始将声乐视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并赋予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因此便形成了声乐美学。在声乐美学的探究中,人们将音乐归纳为行为、形态、观念这三个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行为是表演者的表达方式,形态是音乐的音响效果,而观念则是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从这一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声,乐美学的意义就在于人们从思想到行为上所进行的一种艺术性的探索和表达。
1.2 声乐美学的本质
任何艺术创作都是创作者主观意识的表达,声乐的创作也不例外。声乐与其他艺术创作的不同点在于,它的创作不仅包含了词曲作者的主观意识,也包含了表演者的主观意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声乐美学是多重主观创作的集中体现。词曲作者对声乐题材和音乐表达形式的选择是影响声乐美学的第一层主观因素,而表演者对声乐的表现则是影响声乐美学的第二层主观因素,而一阶段的表现艺术不仅受到前一个主观因素的制约,还受到表演者自身对声乐作品的解读的影响,因此,声乐表演艺术只有在兼顾创作情感和演绎情感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声乐的完美呈现。
2 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欣赏中的表现
首先,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演唱者利用专业的表达技巧,将作品中的情感基调以一种能够体现个性特征,展现情感层次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既来自于表演者对作品的专业理解,也来自于自身的情感体验。而用美学观点来分析,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不仅包含了声乐的形式美,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某种情感的真实反映,既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
其次,声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通过人们对某种声音的模仿和演绎,使表演者与模仿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通过这样的沟通,一方面表演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丰富声乐表演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它也能激励表演者融入音乐之中,激发创作灵感,并从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而从美学角度分析,这样的艺术表达充分体现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创造美。
最后,由于表演者在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审美水平必然会有所不同,进而也导致了他们在作品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的差异。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欣赏中的表现主要通过声乐的真实性和创造性体现出来,即一方面词曲作者和演唱者收集真实的声乐信息,并进行艺术加工完成作品创作,另一方面又利用创新思维突破传统,甚至自身的局限,来完成艺术的表达。
3 如何实现声乐表演艺术与美学理论的结合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要求表演者能够熟练地运用表演技巧,还要求其实现对声乐作品情感的完整解读与呈现,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表演者就应该在声乐理论、演唱技巧、艺术理念以及演出经验等方面不断积累并实现突破。
3.1 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结合
表演者要想在表演过程中体现声乐的艺术性,不仅要充分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内涵,还要结合自身的个性特征进行二次创作。现代声乐表演艺术的系统性越来越强,即一个完整的声乐表达艺术不仅包括艺术创作的灵感,表演者的形态、表情、动作,还包括各种乐器的伴奏,而在这一表达的过程中,声乐结合乐器实现声音、情感的传递,进而实现了声乐表演艺术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结合。
3.2 传统理念与创新理念的结合
任何声乐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更体现了某一发展时期的社会情感,因此表演者在挖掘声乐情感内涵时应该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属的艺术流派以及其生活经历进行把握,并努力将自己置身其中,重现其当时的内心情感,从而深化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在面对声乐表演艺术中传统理念与创新理念的冲突,我们应该辩证地进行思考,以保证传统理念与现代声乐创作的和谐统一。
3.3 艺术表现与声乐技巧的结合
技巧是声乐表达艺术的基础,再准确的情感理解如果没有声乐技巧的支撑,也会变得毫无意义。然而声乐表演艺术是表演者声乐技巧与声乐情感的统一,因此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一方面要注重对声乐理论的解读,声乐技巧的掌握以及演出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还应该注重声乐情感的融入,即重视个性表达,体现个人风格,利用充沛的情感,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3.4 重视欣赏者的反馈意见
前面已经说过,声乐艺术是创作者和表演者主观意识的体现,而在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由于欣赏者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作品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理解方式,而这时他们就会在欣赏表演者艺术表达方面出现分歧,因此,表演者不仅要重视个人的主观艺术理念,还应该重视欣赏者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创作性的改进。
3.5 注重声乐表演艺术的留白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是指表演者在艺术创作中留有一定的表达空间,以供欣赏者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联想和补充,而这样的补充不仅调动了欣赏者的欣赏热情,还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声乐在表演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留白的作用,并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激发欣赏者的艺术想象,从而实现对声乐作品美学价值的而进一步挖掘。
3.6 推动表演者与欣赏者的互动交流
声乐表演艺术要想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不仅要有熟练地表达技巧,还应该注重与欣赏者的互动,从而活跃舞台气氛,增强舞台效果。对于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者而言,在与欣赏者的互动过程中,不仅要实现语言、动作的互动,还要实现情感的互动,从而满足欣赏者的艺术体验。
4 结语
要想提高声乐表演的艺术水平,我们首先要保证表演者对作品的领悟能力,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并在准确把握作品情感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者的经历等信息,发挥自身的表演优势,与欣赏者实现互动沟通,将真实的情感与艺术创作相融合,进而引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并实现声乐美学与声乐表演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孙伟.谈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美学角度思考[J].戏剧之家,2015(03):40.
艺术表演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 审美体现 审美能力
声乐表演是艺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声乐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使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人们在欣赏声乐表演,并不仅仅是欣赏声乐本身,同时也是欣赏表演者的再创造,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艺术家往往能够领会作品中的内涵,并将自己的领悟与作品紧密结合起来,表演声乐的过程就是流露感情的过程,如果声乐表演过程中缺乏情感,那么表演就会缺少灵魂,变成音乐形式的再现,审美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一、声乐表演艺术中体现审美的基本原则
(一)将原作与再创作结合起来
声乐表演虽然是表演者对原作的再创作过程,但是这种再创作要保证客观真实性,就是注重将原作中的核心再现。要求表演者要全面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风格等,准确把握作品中的内涵,并将其作为再创作的基础。一方面要把原作乐谱当做重要依据,认真揣摩乐谱,从中挖掘出作曲家的意图,并在表演中将作曲家的意图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要把原作歌词当做重要依据,认真揣摩歌词,从一整首词到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中感受作词家的情感,表演过程中要注意将这些情感真实再现出来。总而言之,如果表演脱离了原作,就会缺少灵魂,人们也无法通过欣赏表演感受到审美价值。
但是,如果声乐表演完全是对原作的再现,就会有一定的机械性,导致表演过程缺乏感染力,因此,在尊重原著核心的基础上,要求表演者进行再创作。不同的表演艺术家在演绎同一首作品时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实际上这就是再创作的结果,表演者要通过作品表达原作的情感,同时又要能够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总的来说,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中,既要保留真实性,又不能失去创造性,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真正体现出声乐表演的审美价值。
(二)将历史与现代结合起来
艺术实际上是历史的产物,所有声乐作品的产生都与当代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不同的背景造就了不同的音乐流派,每种音乐流派又都有自己的审美主张,因此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展现审美价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再现作品历史形态的过程,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完全脱离历史的限制。
但是,在欣赏年代久远的历史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任何一部作品又都无法保证彻底的原汁原味,因为人们往往是通过现代眼光去领悟作品的历史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原则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再现历史作品时,必然会受到现代元素的影响。因此,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体现,一定要将历史与现代结合起来,既要兼顾作品的历史风貌,又要在作品中赋予时代精神,表演者要能够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
(三)将技巧与表现性结合起来
演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优秀的表演者必须要具备成熟的演唱技巧,但是这里所指的技巧并不是简单地控制气息或者是高音达到怎样的标准,技巧与表演者的内心活动是分不开的,要求表演者在联系的过程中能够将技巧与审美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享受艺术。
如果说技巧是声乐表演的骨架,那么表现性就是声乐表演的灵魂,如果失去灵魂,表演就失去了生命,自然就缺乏感染力,这种表现性虽然与天赋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表演者的生活体验以及长期表演积累出来的艺术修养。当代声乐艺术发展迅速,掌握演唱技巧的人有很多,但是真正能把握情感,领会到作品表现性的却不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就要将技巧性与表现性结合起来,同时赋予作品骨架与灵魂。
二、声乐表演艺术中审美体现的具体应用
(一)声乐表演前的准备工作
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就是要求表演者用较高标准的审美思想来指导自己,在表演之前做好准备工作,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作品,做到尊重原作,同时要在其中加入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将作品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进行再创作,具体准备工作如下:
1.了解历史背景与作者
历史背景、作家的创作习惯以及个性特点等都会对作品的风格和内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声乐表演者在进行二次创作之前,需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家的主张、流派等进行深入研究,使表演艺术可以充分体现出审美价值。例如:著名作曲家莫扎特曾经参与过“共济会”,这一经历对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经典歌剧《魔笛》中所宣扬的博爱实际上就是共济会的主张。
2. 研究作品的题材和体裁
题材是作品的源泉,每部作品的题材都有所差别,题材与乐谱、歌词有所不同,并不能直接体现在表面上,要求表演者在做准备工作时进行深入挖掘,通过题材来深入领会作品内涵;而体裁是作品的形式,同一个题材可以用不同的体裁表现出来,表演者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二者进行深入研究,进行题材和体裁的归纳和理解,并将其作为表演审美体现的依据,例如:威尔第的很多作品都是将一些历史事件作为题材,展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要能表现出这种精神。
(二)声乐表演艺术中声、情、字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对于不同特点的作品要通过不同声音技巧表现出来,再现原作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声”的审美体现
一场具备感染力的表演与美好的声音息息相关,无论是表演哪个国家的作品,只要采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就能够将作品完整地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声音实际上是相通的,学习美声唱法的也可以唱民族歌曲,例如:著名歌唱家吴碧霞,她所演唱的曲目类型就不是单一的,但是表演的无论是民歌还是歌剧都深受人们喜爱,也就是说,人体歌唱机的可塑性非常强,完全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声乐体裁。在唱北方民歌的时候,就要采取真声多的混合唱法,在低音区展示“厚实”,在高音区展示“高亢”;而在唱由民间乐曲改编来的曲目,例如:《江姐》时,就要采用假声多的混声唱法,将上下音区统一起来,展现出圆润柔和。
2.“情”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之所以能够使人感动,正是因为人们通过歌声来影射自己的内心,表演过程不仅是表现创作者和表演者情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表现欣赏者内心情感的过程。从旋律上来说,其变化过程正代表着人的情感起伏,这些旋律就像一条条动人的曲线,勾勒出人们的内心世界;从速度上来说,快慢可以表达出人的情感,每部作品中都有速度标记,但是这些标记又不是完全固定的,表演者可以根据自己理解做出处理,在合理范围内延长或者缩短拍数不算错误,而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3.“字”的审美体现
声乐艺术不仅是旋律的艺术,也是歌词的艺术,文字是作品中的重要内容,是人们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演唱中的吐字直接决定演唱质量,如果吐字不清,就很难做到声乐艺术的审美体现,欣赏者也就无法从表演中获得审美享受。因此,表演者要认真研究句、词乃至字的含义,从字中领悟历史背景以及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真正做到把握语言、表情达意,如果仅仅是漫无目的的再现文字,不懂其中的意义,也没有重音轻音之分,那么表演就是无情的,不会使人感动。
三、 结语
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体现是声乐艺术的根基,因此声乐表演艺术家在表演时一定要严格遵循审美体现原则,将原作与自己的再创作结合起来,将历史与现代结合起来,将技巧与表现性结合起来,表演前认真研习作品,表演时在声音、感情以及词句上体现审美,自己融入其中的同时,使欣赏者感动。
参考文献:
[1]迟尚奇.声乐教学中歌唱审美能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5,(11).
[2]李佳佳.探析声乐表演中的美学问题[J].音乐创作,2015,(02).
[3]钟巧珍.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初探[J].艺术科技,2015,(04).
[4]肖英群.探析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J].音乐时空,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