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启蒙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启蒙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启蒙教学方法

幼儿启蒙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幼儿 成人 钢琴 启蒙教育 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4 文献标识码:A

1幼儿与成人钢琴启蒙教育的特点差异

1.1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特点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习钢琴,同时也有了更多的钢琴教师,社会、学校、家长也对儿童钢琴教育更加重视,钢琴启蒙教学要使学生热爱钢琴,在儿童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儿童钢琴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艺术道路的成长与发展。儿童学习钢琴,多半在学龄前后。这一时期的儿童,骨骼发育的硬度比较小,但是弹性很大,相对而言,可塑性是比较强的,因此钢琴的基本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一些不正确的手型和错误的坐姿就会导致孩子养成错误的弹琴习惯或者骨骼变形,对孩子以后的钢琴学习造成影响。

1.2成人钢琴启蒙教育的特点

当前的成人钢琴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职业性教育;二是非职业性教育,通常称之为社会教育。职业性教育主要是指高等师范院校的非钢琴专业的钢琴普修课及在职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这在我国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预期的时间内,按照严格的音乐规格对已成年的非钢琴专业的学生或老师进行训练,可以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学好钢琴,发挥钢琴在教学上的多功能性。然而非职业需要选择学习钢琴的成年人大多以休闲娱乐为取向,他们不大可能通过漫长而艰辛的专业学习去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弹奏技巧。

2幼儿与成人钢琴启蒙教育改善建议

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展钢琴启蒙教学,促进初学者钢琴启蒙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等问题上,切实搞好统筹规划,设计安排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与进行。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钢琴启蒙教育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的钢琴启蒙教学。

2.1幼儿钢琴启蒙教育改善建议

首先,对于少年儿童的钢琴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少儿的实际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一个学生,在其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随着自身的成长发育,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成长变化,科学地加以引导和启发,使其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同学习进度和学习目标始终保持一致,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抽象的概念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少儿对事物的认识和思考能力与成人是有很大区别的,抽象的概念和同一个问题的多种理解都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困惑。因此,教师在钢琴教学中,一定要用直观、具体的教学方法,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灵活地加以转化,使学生得到真实的感知和清晰的体验。比如教学生用模仿的手段,反复练习,可能比语言的表达教学更有效。有的学生不能自如的掌握弹奏中手的放松状态,越是让其放松,他越紧张,你握他手时,他会紧紧抓住你的手不放,耐心等了好一阵子,他紧抓的手才慢慢松开。这个学生不是故意不放松,而是无法控制紧张的状态,需要一点时间去调整才能做到。

2.2成人钢琴启蒙教育改善建议

如何科学地开展成人学生的钢琴教学任务对钢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钢琴教育发展中,成人的钢琴学习也是有别于其他钢琴学习特征的非常重要的部分。成人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上都已相对成熟,因此,根据成人的实际特点,有选择地安排有效的钢琴教学方法,对于促进成人的钢琴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首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成人学生表现出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不仅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还可以通过讨论和研究学生的建议,积极地促进钢琴教学的水平,做到教学相长。在职业性的成人钢琴教学中,钢琴教学工作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的钢琴专业演奏能力、掌握钢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基本教学任务展开,以促进其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其次,针对不同的成人学生的特点和要求,钢琴教师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安排相应的教学计划,实施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简单的照搬一般的钢琴教学方法和方式。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保持放松的学习心态,配合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浪费,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不同风格的作品。

3结论

在终身教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主题的大背景下,以休闲、娱乐为取向的第四种学习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希望在今后的钢琴教育发展道路上,各音乐机构、艺术团体和机构组织之间能够精诚团结,共同协作,加大对钢琴启蒙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加强钢琴启蒙教育思想认识的宣传力度,规范钢琴启蒙教育发展市场,明确责任和方向,大胆创新,构建钢琴启蒙教育发展的和谐环境,使其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剑英.钢琴教学问与答[M].花城出版社,2011.

幼儿启蒙教学方法范文2

    (一)先练后讲—“渗透式”

    先练后讲,先学后导,在尝试中学,以“渗透式”为主要特征的尝试教学法,变了“先讲后学”,“先讲后练”的“填鸭式”的“随堂灌”。后一种教学方法我试过效果不好,起先幼儿根本不会有耐心听你讲动作,即使你讲得口干舌燥,带着他们数拍子,分解动作仍是“一头雾水”搞不清,反倒把原来单位动作分解没了。我根据幼儿多动好学的特点,采用“跟我一起跳”的办法,在音乐中学动作,孩子们边看边学跟着跳,等兴致高了,动作也有模有样了,再回头来一边讲分解动作,一边纠正。这样不仅学习动作速度快,而且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提高整体的动作水平。

    (二)多动少讲—“打哑语”

    三五岁的幼儿自控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有限(20分钟左右)。一个高度兴奋的孩子发出的尖叫声回感染和引发二十几十个孩子的“共鸣”,分贝之高,震耳欲聋,难以遏制。若采用“高压政策”在孩子们兴奋的“制高点”上与其对峙,非常被动,只能使他们更加亢奋,给自己难堪,降低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我试着“以无声制有声”。我设计了一组课堂常用语手势,如:“集合,整队”:左手举拳,双手平拉;“准备,开始”:右手手心压左手背,双手外翻手心朝上分开等待。试用后,我感到用手势指挥比当堂呵斥、压制的办法好,孩子们适应之后,受益无穷。它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噪音负担,而且使孩子的注意力易于集中。

幼儿启蒙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节奏;节奏感;兴趣培养

幼儿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核心,它已成为整个教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为美誉范畴的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点,而音乐中的骨骼是节奏,它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同时也蕴涵着情感和充满着生命,并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节奏的认识

节奏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它以有规律和无规律交替出现,比如唱歌,走路等,随着变化而丰富进化,在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简称节奏。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变现手段,也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因此音乐节奏是音乐旋律进行中音阶音符或音节的长短和强弱。音乐节奏来源于客观自然和生命运动的节奏,它不仅可以模拟自然界风、雨、动物、植物等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模拟人类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动作节奏以及主观的心理活动节奏。节奏性活动是幼儿阶段中主要活动之一,通过各种丰富的有效活动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幼儿主动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愉悦感,心理上得到美感和满足,使幼儿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去创造和感知节奏。

怎样去感知和培养音乐节奏感呢?

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这样解释过“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具有情绪性,作为基础的是音乐表现的知觉,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不能发展。”其意思也就是指在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的伴随下让幼儿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去慢慢培养节奏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幼儿主动去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感受音乐节奏,让幼儿再现音乐中的节奏,用美的节奏性动作来表现出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使之慢慢培养节奏感。

二、教学中对节奏运用的几种方法

奥尔夫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是由20世纪中期德国当代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这种教学法中把节奏作为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奥尔夫教育体系最突出的特点,他认为音乐的学习应该以节奏学习为起点,并将其贯穿于节奏朗读与歌唱活动、基本动作教学、器乐教学等教学内容中。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法――节奏朗读教学法、律动教学法、声势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其中,节奏朗读教学法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幼儿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在这个艺术活动中使幼儿学会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培养了幼儿自身的协调性,唤醒幼儿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还有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立的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他对节奏的培养也相当重视,他的节奏唱名法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有着极大的意义,以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都与节奏有关,当幼儿随着音乐节奏动作时,能提高其动作质量,使幼儿更协调、灵活。

这些教学法在幼儿学习音乐的阶段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对幼儿启蒙教育有着推进的作用,所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应结合实际与正确运用这些教学法来授课。

三、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节奏培养分析

对于3―7岁的幼儿我们应重视音乐艺术教育,为了促进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特点放在首位并将幼儿分为三个班:小班幼儿、中班幼儿、大班幼儿。

1、小班幼儿

指3~4岁的幼儿,他们是由婴儿期步入幼儿期。小班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观察的目的性差,注意力低,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稳定性差。小班幼儿们离不开眼前的具体事物和形象,因此小班幼儿应简单模仿固有的小节奏。在对小班幼儿节奏培养时,应先初步感知简单的音乐节奏感,在节奏活动中,可结合运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节奏朗读法,跟着教师不同的节奏读歌词,让幼儿们慢慢感知同一首歌的词可以读出不同的感觉。不同节奏的儿歌,有利于幼儿内心节奏的培养,同时教师做出与音乐内容有关的简单肢体动作,带领幼儿们模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听、唱、肢体表现和小音乐节奏性游戏中不同节奏的感知和模仿,让小班幼儿在快乐的、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中班幼儿

指4~5岁,承上启下的阶段。中班幼儿有意记忆逐步产生,思维也由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过渡。中班幼儿的想象带有夸张,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有模仿性的游戏以外,还应正确的引导中班幼儿进行简单的创作活动,此时可结合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的声势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创作教学法以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比如“什么动物出来玩”“火车开啦”等儿歌的内容发展到让幼儿参与编唱歌词,创编节奏。在音乐活动中,随着幼儿对动物的熟悉或动作经验的丰富,让中班幼儿做简单的律动,如小鸟飞、兔子跳等动作,也可参与捻指、拍手、拍腿等简单节奏型的重复动作,让幼儿在节奏乐活动及舞蹈中也能较好的表现和感知节奏。

3、大班幼儿

指6~7岁的幼儿。大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所提高,观察能力也有所增强,能主动地有目的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在活动中能根据音乐的内容来展开自己的想象。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的节奏唱名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中的创作教学法,更适合大班幼儿,让大班幼儿在游戏体验中去探索节奏,体验休止符的音乐性,加强内心节奏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学会自己创编不同的动作或方式来表现对节奏的感受,以及创编节奏,使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动,自觉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创造力,培养幼儿审美的能力,树立自信心,让幼儿在音乐的艺术活动中,慢慢的健康成长。

从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学分析来说,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幼儿要经过探索与发现、操作与尝试、感受与体验、即兴与创作等活动来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有利于开发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并利用节奏与幼儿互动,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幼儿道德情操,丰富其情感世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增强自信心,使幼儿在乐、学、玩的整个音乐教育活动中,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四、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实践

2010年九月份作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本人顺利完成实习活动并总结出:怎样把握幼儿活动时的节奏,怎样调动幼儿的兴趣以及引起幼儿的注意。

首先,教师要了解所带班的特点,本人所带的班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不高,有意注意力较差,并且幼儿活泼好动。要想把握好这班幼儿的节奏,就要引起他们的注意。以往的教学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给幼儿教唱,忽视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也不重视培养幼儿的兴趣,调动不起幼儿的学习气氛,在这里可以结合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声势教学法和节奏朗读法。在运用节奏朗读法时加入声势教学法,来培养节奏感。例如组织幼儿教学活动时:

随之组织幼儿跟读与模仿,在这样规律的节奏下朗读歌词并加入拍手拍腿等节奏活动,来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入下一教学活动中。

其次,引导幼儿发现与创作。乐器的运用能够更好的调动幼儿,教师可准备一些简单的乐器如木鱼、小鼓等,指导幼儿正确打击乐器。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去找找周围身边的东西哪些可以通过敲打发出声音,打出节奏。这一环节有利于幼儿主动的参与活动,并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此时教师一定要组织好课堂纪律,并肯定幼儿找到的“乐器”给予表扬,这样不仅控制了幼儿的活动节奏也将教师的运动节奏融入幼儿节奏中。幼儿节奏的训练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慢速到快速。在歌曲的学习中,通过游戏来训练节奏,例如:匈牙利儿童歌曲《火车开啦》

第一步:教师组织幼儿按节奏朗读歌词以及强拍拍手、弱拍拍腿的动作,如:

第二步:教师将幼儿分为甲、乙俩组进行游戏式的教学,如:

(1) 一对一形式:

(2) 卡农形式:

第三步:歌曲的学唱。结合柯达伊教育体系中的节奏唱名法,每个节奏的读音都采用象声词的形式,使各种时值的节奏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音响,如二分音符“Ⅹ―”读作“ta-a”,四分音符“Ⅹ”读作“ta”,八分音符“ⅩⅩ”读作“ti ti”等等。

通过游戏式的教学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调动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加强了内心节奏,让幼儿在游戏的愉快学习气氛中加深对节奏的感觉与理解。

最后参与律动,运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教师为幼儿准备一组符合歌曲内容的律动,利用幼儿身体活动的自然节奏进行音乐基本节奏的练习,训练幼儿的身体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节奏感、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以及音乐创造性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也从中得到节奏的训练,可培养幼儿兴趣,提高幼儿音乐素质,增加幼儿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所以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学中起着不可缺少地作用。

五、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

通过对节奏的认识,几种教学中对节奏的运用的了解以及对幼儿年龄的分析可知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节奏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节奏的听、唱、肢体表现和小的音乐节奏性游戏中不同节奏的模仿和感知,让幼儿亲身体验快乐,培养、激发兴趣,同时也对幼儿的听力、记忆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幼儿音乐素质能力方面逐步得到提高。

2、通过对节奏的学习,有利于开发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分为两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是在丰富的节奏活动中让幼儿模仿老师给出的节奏;第二是让幼儿在玩与学的过程中自由的进行创作。这种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坐着不动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动起来,从整体上感知音乐的节奏,从而使幼儿能更好的理解表现、创造音乐节奏,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对节奏的学习,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正确引导幼儿,积极带动幼儿,对幼儿创作的音乐节奏给予表扬,使幼儿增加一份自信,也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积极配合的学习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音乐节奏对幼儿情感的发展也起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使他们对美的认识更进一层,也有利于幼儿德育的发展。

4、对以往音乐教学单一、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的推进

利用节奏与幼儿互动,使幼儿乐、学、玩在其中,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幼儿学习音乐,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从而改变了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为主,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幼儿教育在当今社会已是核心的教育,音乐教育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处处存在,节奏的训练和培养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时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推进了教学模式而且给予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一颗种子的发芽需要很多方面的呵护,好比幼儿的教育,也需要重视许多方面,而音乐与节奏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散发着音乐的芬芳。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李丹娜,修海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2.

\[2\] 沈小红,王利根,王京其,今辰.儿童节走世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 曹冰洁.走进幼儿音乐世界\[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4\] 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到论语教材教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幼儿启蒙教学方法范文4

【摘 要】幼儿教育逐步得到重视,由于社会发展迅速,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幼儿教育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幼儿园在科学水平以及教育理念方面进行优化提高,根据现在的教育情况制定合理的对策提高整个幼儿园科学教育水平,通过有效手段,为社会培养更多教育人才。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对策

根据幼儿教育情况,对教育科学教育水平进行调研。幼儿教育的观念逐渐清晰,因此对幼儿培养过程中,进行科学教育十分重要。由于各幼儿园的基础设施不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在幼儿教育方面达到步调统一,这样就会存在幼儿时期对科学教育手段忽视的现象,影响整个教学效果。通过进行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培养其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帮助孩子学习生活常识,对传统教学内容研究分析,结合科学经验,提高整体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水平。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

1.科学常识引导

对幼儿园的孩子进行科学教育,需要幼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准,在教育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科学素养,采用幼儿可以理解的教导方式进行知识传授,达到多元化的幼儿园教学效果。对科学教育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对教学环节中的知识点归类划分。根据水平类型进行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理的逐步进行渗透深入,将科学知识循序渐进的渗透到整个教学思想中去。幼儿园的孩子们学习相关科学知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对问题的分析理解需要以客观的角度进行评价,借助相关书籍进行辅助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利用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好奇心帮助其阅读书籍《十万个为什么》,在对书籍内容分析研究时,进行科学观念的渗透。将一些科学常识普及到教学课堂中去,将人是由猿猴演变出来的,以及鲸鱼不是鱼的理论常识纳入教学计划,进行思想启蒙教学。

2.科学的教学方法

对幼儿教导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幼儿的教育管理是十分重要,想要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计划顺利执行,就需要注意幼师和孩子们的沟通方式,培养其科学素养,如果将整个科学教育课堂化,模式化,就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一些调查数据表明,幼儿教师进行教学的工作时,教学理念和科学认识水平有限,幼师的回答也是让人喜忧参半。喜是幼师对工作态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幼儿也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整个科学教育工作进行时,也有忧虑的地方,幼师没有对科学教育理念进行更全面的理解,对教育概念和教育方式也有些模糊,这样就影响了整体的幼儿教学水平。

的确有部分教师掌握了科学教育方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达不到想象的效果,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这既是一种幼儿教育手段薄弱的体现,又是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加强的突破点。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师,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进行人才储备。

二、培养幼儿园的科学发展关

从科学教育的观点出发,提高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水平,确立正确的教学方向,是幼儿园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的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清楚,明确,保证教育者的正确观念,朝着好的教育方向进行发展,突出幼儿教育的整体重要性。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改善科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于幼儿的科学教学,分别对幼儿教育中的知识传授,科学启蒙制造条件,对科学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这些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必要准备,弥补幼儿学习时的漏洞,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条件基础,提高整体的幼儿教学水平。

三、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就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更好的掌控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对幼儿的科学教育观念也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从教学者,被教育者,管理者以及改变环境者的角度进行研究,接受在整体教学中的问题,弥补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对教学关系进行调节,实现以教师为出发点,采用发散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幼旱目蒲思维。在整个幼儿教育的角色中,扮演者的不同对教学效果影响不同。

和其他时期的教学相比,幼儿教学的互动环节更为重要。另外幼师对科学教学理念的理解出现错误,也会影响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效果,在执行教育工作时,幼师不是示范者,定义者。而是引导者启蒙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为了模仿教育者,学习教学者,而是加强自身的领悟能力,在接受科学启蒙的同时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能力,提高理解水平。

四、幼儿教学中的对策思考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就需要敢于面对幼儿教学中的困境,对幼儿教育中的目标不断领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实践。时刻对科学教育观念进行学习,在整个教育中进行思想启蒙时,注意工作方式,提前制定教学计划,对整个教学计划仔细斟酌,让整个幼儿教学环节中的互动准确有序的进行。提高幼儿的科学知识学习水平。

幼儿启蒙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乡土资源;生态启蒙教育;教育环境创设

生态启蒙教育近年来正不断成为学前教育中的重点开发方向。对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实现生态启蒙教育,能够在幼儿的成长阶段种下生态环境意识的种子,是符合我国可持续性战略与生态保护要求的积极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中进行生态启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l幼儿对生态方面知识的了解欲望,提升幼儿学习动机,有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各方面协调发展。

乡土资源作为包含着本地民俗特色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生态启蒙教育的资源需求。幼儿在进行生态启蒙教育的同时还能使其对本土环境、本地民俗的了解更加深入,有利于促进幼儿对家乡环境的热爱、本地乡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然而,在当下的学前教育中,教育理念普遍偏向现代化与西方化,这对乡土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十分不利。因此,在学前教育的教育内容开展中,相关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应着重在乡土资源的融入和生态启蒙教育的环境创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尽快摸索出一条生态启蒙教育途径。

一、学前教育中开展生态启蒙教育的理论基础

首先,生态启蒙教育对教育环境存在积极意义。在学前教育中开展相关的生态启蒙教育,其目的在于为幼儿灌输生态相关知识以及一个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新视角。为幼儿提供一个与生态学相关的新视角,不仅能使幼儿明确周边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且满足我国可持续性战略的要求。

其次,生态启蒙教育符合幼儿对发展规律认知。学前教育受众普遍处于一个较小的年龄分段,且所处于这一年龄分段的幼儿在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上普遍较差,无法理解事物的内部规律以及抽象层面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对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对逻辑思维、抽象知识依赖性不强的相关内容。而生态启蒙教育由于其内容浅显,并符合幼儿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因此在引导幼儿认知的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乡土资源开发和融入的理论背景

首先,乡土资源开发满足当下我国对高质量、低成本教育的需求。当下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趋势是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教育的低成本。对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结合乡土资源的生态启蒙,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使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以及身心发展都能得到阶段性的提升;而充分利用并开发乡土资源则在提高教育质量和降低教育成本两方面都存在积极意义。

其次,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在办学条件上存在差异。在现今的我国学前教育建设中,部分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尤其是农村或乡镇级的学前教育机构普遍出现教学经费不足的情况。在满足幼儿生活基本需求后,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教具等方面往往无法满足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了弥补幼儿在教学环境上的不足,“就地取材”就成为相关学前教育机构在教学中的主要途径。进行乡土资源开发,为办学条件不足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乡土材料,这些都是在相关自然教育、生态启蒙教育以及本地乡土文化教育的开展中较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且乡土资源的独特性成为本土学前教育开展中的一大优势,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都存在较大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是针对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在办学条件不足上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乡土资源在生态启蒙教育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策略

进行融合有乡土资源的教育环境创设,对教学的环境氛围有较大的提升作用。乡土资源在生态启蒙教育中的融入,会使得教育环境更加人性化,增加幼儿的归属感。幼儿对环境的认可也会使其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会产生压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整体环境创设中,为了加强乡土资源的融入度,在整体的装修风格上应当避免过多的现代化,装修风格应延续当地的建筑风格,旨在为幼儿提供较为和谐的教学环境,避免幼儿产生抵触心理。

在室外环境创设方面,应为幼儿提供沙土类的玩耍环境。由于沙土类的环境拥有较高的可塑性,幼儿在玩耍时的自由度较高,有利于幼儿直接面对生态启蒙教育,且在幼儿进行对环境直接探索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直接的提升。其次,教育机构可以在教学环境中进行植物的种植或小动物的饲养。在幼儿直观面对自然环境的同时可以直接参与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能够使幼儿认识了解动植物的生长,直接有效地培养幼儿责任意识、提升幼儿的爱心。

在室内环境创设方面,可以在教学空间及幼儿的生活空间的空白区域进行乡土文化风格的装饰。根据本地不同时期的民俗特色,可以根据节日氛围或四季环境进行走廊、教室等的环境布置。还可以根据本地气候环境等的特点布置乡土文化教室或进行乡土资源教学等,此类方案在对幼儿开展生态启蒙教育中都能起到较为直观有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态启蒙教育是当下对学前教育全面化号召的一大响应。在学前教育等教育过程中开展生态启蒙教育,对我国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其中,乡土资源的融入,对加快生态启蒙教育进程、加大生态启蒙教育力度等都有着显著作用。如何在今后的生态启蒙教育环境创设中融入乡土资源,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努力。

参考文献:

幼儿启蒙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节奏;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67-01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发挥着开发幼儿能力、开阔幼儿视野的重要作用。音乐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让幼儿在音乐环境中感受音乐艺术的美,进而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挖掘幼儿潜在的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节奏是音乐的第一核心要素,音乐依靠音色、音调、音节的变化,表达音乐的内涵。将节奏教学作为幼儿音乐启蒙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节奏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节奏的内涵较为广泛,不仅局限于音乐领域,还包含在空间、时间、高度、深度等多维空间内。在它们中间出现的有固定规律或无明显规律的阶段性的变化,均属于节奏的范畴。就音乐而言,节奏是其最重要的基本组成之一。音乐演奏通过控制音调、音符、音节的变化,控制音乐节奏,进而激发音乐和听众的共鸣,表现出音乐所要表达的实际情感。音乐既包含自然元素,也包含人为创造,可使人们在音乐环境中得到精神的升华。音乐启蒙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强化节奏教学可使幼儿融入教学活动,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

二、节奏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强化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知。每首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不同,其节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幼儿受年龄限制,虽然可以明确感受到节奏的存在,却无法准确表达出对节奏的感受。节奏具有独特的运动感染性和情绪感染性。通常,轻快、活泼、明朗的音乐节奏可以使人感到愉悦并产生舞动的冲动;反之会让人安静,并随着节奏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因此,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将复杂的音乐感知简单化,强化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认识。而达成这一目标的最简单方式就是让幼儿在音乐中进行活动,通过音乐游戏、律动游戏等形式逐渐增强幼儿的节奏感。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按节奏拍手游戏,即遇到重音、停顿及节奏急促部分,以不同的拍手动作进行区分,引导幼儿感知音乐中节奏强弱、快慢的变化,使幼儿逐渐掌握节奏,进而达到提升幼儿总体协调性、提高幼儿综合探索能力的目的。

(2)常见节奏教学方法简介。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将节奏教学作为幼儿音乐启蒙教学的基础,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并创建了一套独特的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教学体系中,以节奏教学为基础,综合了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及动作教学等基础教学内容,形成一系列新式的音乐教学形式,如律动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声势教学法等。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创设的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也十分重视节奏教学的作用。他认为,幼儿在跟随音乐节奏活动的过程中,体现了幼儿对节奏的思考和理解,简单的运动是幼儿协调性、创造力及想象力的体现。

三、节奏教学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小班幼儿教学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在三四岁,处于婴儿期到幼儿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于新鲜事物的感知属于直觉感知,较难对教学内容进行专注的、目的明确的观察,稳定性差。因此,教师应选用节奏相对简单的短节奏进行教学,不断刺激幼儿的思维,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从培养幼儿简单的节奏感入手,使用尽量简单、直观的方法,加强活动与节奏间的联系。某音乐教师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律动教学和节奏朗读教学的相关内容,通过不同节奏的儿歌教学,使幼儿逐渐掌握不同节奏的朗读的方法。同时,教师依据儿歌内容编排了一些简单的动作,并让幼儿进行模仿。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幼儿身体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并在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中班幼儿教学分析。中班幼儿年龄在四五岁,这一时期的幼儿逐渐产生了有意记忆活动,对于新鲜事物的感知逐渐由直觉感知转变为形象感知。中班幼儿的思想发展迅速,在具备一定的事物认知能力之后,其创造性思维逐渐开始萌芽、生长。针对这一阶段幼儿的音乐教学,教师除可进行简单的节奏感培训和模仿活动之外,还应加强幼儿对节奏的思考和创新,使幼儿进一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大班幼儿教学分析。大班幼儿年龄在五六岁,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观察能力、感知探索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在大班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积极探索节奏内容,并帮助幼儿在已有节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一步强化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四、结束语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节奏教学符合幼儿的天性特征。通过开展丰富的节奏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提高幼儿的综合音乐素质。更重要的是,在音乐节奏的氛围中,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节奏教学值得在幼儿教学中广泛推广、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桂梅.浅议学前儿童审美教育[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