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私人银行;发展状况;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058-02
一、关于私人银行业务基本范畴的文献综述
本文所发现的、最早论述私人银行业务基本范畴的文献是唐新宇(1989),该文将私人银行业务界定为银行为富有阶层个人提供的资金管理和投资服务,指出私人银行业务的范围不仅涉及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信托等, 而且包括商人银行(投资银行)的投资管理、财务顾问、基金管理、证券买卖等,并将其誉为“零售银行业务的金字塔塔尖”[1]。
真正出现大量此类文献的时段,是中国加入WTO的2001年及其之后数年。徐卫国、刘红庆(2001)揭示了私人银行业务与银行零售业务与个人理财服务的明显区别,认为其核心是资产管理 [2]。连建辉、孙焕民(2006)将私人银行业务界定为以家庭办公室为主要组织形式,向富裕人士所提供的高品质金融服务,并将私人银行业务称作“现代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3]。才凤玲(2009)对私人银行的界定更为详尽,认为“私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是从继承遗产开始到接受教育,为其打理庞大的继承财产,然后协助接管企业、运营企业,一直顾问到客户年老体衰,辞世前安排遗产。这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服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组合。”[4] 叶菲(2009)则对私人银行的涵盖范围做了进一步补充,认为私人银行不仅包括金融服务,还包括“很多与客户日常生活相关的非金融服务(移民、子女教育、医疗等)”[5] 。以上文献站在各自角度,分别阐述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和具体形式,不过基本内容并无太大差异,都指出了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以资产管理为核心的、面向富裕阶层的金融服务。
2005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指出“商业银行客户进行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操作的综合委托投资服务” [6]。对私人银行业务这一概念给出了官方定义。这一官方定义与学界所作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
二、关于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总体发展状况的文献综述
在国外的商业银行中,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历史可谓悠久。王元龙、罗军、康承东(2007)提到“私人银行最早起源于瑞士,是一个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行业,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非常盛行。”[7] 而直到2005年,私人银行才在中国金融行业开放的背景下进入中国。已有诸多文献对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基于SWOT框架,对中国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状况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予以分项论述。
费伦苏(2008)指出,优势(strength)在于拥有在本土市场上长期培育的大量优质客户关系,熟悉本土市场,且已有的机构布局与网点资源将会降低其获得顶级客户的成本 [8]。
辛俊杰(2008)将劣势(weakness)归纳为:投资品种单一、人才匮乏、严格的外汇管制及有效的营销体系 [9]。
陶勇(2009)认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在于:即富裕阶层的不断扩大为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客户基础,由于央行控制信贷规模投放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中国银行业许多传统业务的发展趋缓,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10]。
薛和生、杨佩丽(2007)所归纳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威胁(threat),不仅包括其他文献也曾提及的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构成的竞争、公众金融服务观念的缺乏和分业监管的限制,还包括灰色资金的风险。该文献认为,中国处在转轨时期,腐败、走私等违法行为产生的大量黑钱,非常希望借助私人银行的网络渠道流向国外。私人银行可能被利用,成为非法资金外逃的帮凶,而遭到政府监管机构的打击 [11]。
由于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开展的时间尚短,相关研究只能对近几年的发展状况予以考察。在梳理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本文发现,这部分文献的内容较为趋同。
三、关于私人银行业务在金融服务行业中发展状况的文献综述
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是金融服务行业的三大主要领域。在上述主要领域中,银行业最早开始论证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可能性,中国农业银行山东分行课题组(2001)是国内最早论证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可能性的文献之一,该文献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限制因素及对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12]。
在实践方面,银行业也是最早开展这一业务的。2007年3月,中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进行战略合作,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由此拉开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序幕,随后,多家中资银行也跟进开展此项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财富管理中心于2007年11月8日正式营业,为个人资产达到100 万美元(或800 万元人民币)的人群提供专业化服务。
大多数相关文献都是从宏观视角出发,研究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喜年支行课题组(2008)的研究报告,则是为数不多的几篇对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开展进行详细研究的文献之一。该文献列举了工商银行深圳分行为更好地开展私人银行业务而对以往的块状管理体制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将个人金融营销管理职能统一划归个人金融业务部,统筹调配个人业务各项工作,建立起管理集中而又专业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实施了个人客户经理垂直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理财客户经理任职资格体系和以绩效合约为导向的双向考核机制;根据客户效用需求和体验需求以及不同金融产品差异化的营销服务特征, 将已有网点划分为六种类型,分别确立目标市场和经营定位;研发“个人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构建集营销拓展、客户服务、过程管理、统计分析于一体的系统支持平台。
当大多数研究聚焦于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时,也有文献探讨保险业和信托行业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可能性及实际运营状况。刘子操(2009)认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办主体并不只是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可以开展这一业务,综合性的国际金融集团,如瑞士信贷集团和花旗集团都在私人银行市场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地位。网点遍布全国、客户资源丰富、金融人才聚集的保险(集团)公司所具备的混业经营模式,为其开办私人银行业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先开展资产管理服务,而后开展个人信托、合理避税、遗产安排和移民计划等,从而循序渐进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13]。陈光(2009)将私人银行业务视作信托公司摆脱对银行依赖的一种新型运作模式。该文指出,私人银行与信托的结合,不但使信托拥有了独立的投资渠道和资源,也创造了更多获得稳定收益回报的投资机会,节省了银行分销的中间环节,使投资人有机会直接了解到投资项目的进展。该文披露: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已于2008年11月成立私人银行部,将私人银行服务理念引入信托公司 [14]。
在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现有研究都是分别研究私人银行业务在某一金融行业中的发展状况。事实上,在混业经营的环境下,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才得以摆脱分业监管的种种限制,实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新宇.零售银行业务的金字塔尖端――私人银行业[J].国际金融研究,1989,(2).
[2]徐卫国,刘红庆.私人银行业务:潮流、挑战和对策[J].上海金融,2001,(8).
[3]连建辉,孙焕民.私人银行:现代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3).
[4]才凤玲.中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经营模式[J].商业研究,2009,(7).
[5]叶菲.在本土化实践中寻求金融创新――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评析与展望[J].新金融,2009,(8).
[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Z].2005年第2号.
[7]王元龙,罗军,康承东.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研究[J].学术研究,2007,(11).
[8]费伦苏.基于SWOT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8,(12).
[9]辛俊杰.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SWOT 分析[J].时代金融,2008,(7);陶勇.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分析[J].
北方经济,2009,(1).
[10]薛和生,杨佩丽.论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7,(3).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2
首先,经营层面显现压力。现金流特别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以及上市公司保持现有经营水平、继续创造价值的能力。一季度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性现金流净值同比大幅减小,且超过半数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值为负,显示上市公司经营质量下降。与此同时,在国际油价攀升、通胀预期强烈的背景下,存货金额整体大幅增长,给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埋下了隐患。
其次,受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一季度上市公司毛利率整体水平较去年同期出现下滑,剔除金融行业后尤为明显。
除上述两点外,事实上,虽然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仍保持较高水平,但多个季度以来,环比增幅都不大,企业的成长性堪忧。
这很可能只是恶化的开端。从多个因素分析,上市公司今后一段时间的业绩都难以理想。
为了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在研究中剔除了缺乏可比净利润数据的上市公司,最终以2056家公司作为整体样本。
现金流不稳定
如果上市公司的现金很少甚至为负数,那么即使它目前的账面利润很高,其以后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均值得怀疑。现金流尤其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可谓上市公司的“血液”,对公司的经营十分重要。
一季度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幅在25%以上,而经营性现金流的表现则要逊色得多。近六成的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入不敷出,缺乏最主要的“造血”功能。
整体来看,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下降近36%,剔除金融服务行业后降幅更是高达64%,令上市公司业绩的含金量大打折扣。这一现象自2010年下半年起已十分明显,其中第四季度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同比降幅超过了八成。
此外,向银行借款、在二级市场发行证券等也是企业取得现金的重要途径。但随着银行存贷比逼近警戒线、流动性收紧以及二级市场的表现平淡,筹资活动也遭遇重重困难。
相关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超过69%,部分商业银行更是在70%以上,已十分接近75%这一规定的最高比例。相应的是,一季度上市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同比仅增长了7%左右,而环比下降了近10%。
另一个产生现金流的途径是投资活动。虽然一季度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大幅增长从而令期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得到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实际上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依然为负数。受二级市场走势的影响,这一部分产生的现金流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存货大幅增长
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大幅下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存货增加,从而占用了大量的资金。
存货的增加与通胀预期有较大的关系。CPI于2010年6月回落至2.9%,然后从2010年三季度起稳定于3%之上,并逐步攀升至今年3月的5.4%。
随着CPI的走高,市场上通胀预期增强,上市公司为降低日后的成本,往往会大量采购以加强备货。从单个季度的数据来看,2056家上市公司的存货增加额经过2010年二、三季度持续环比下降后,从2010年四季度起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增加,增幅分别在32%、40%左右。
于是,上市公司的累计存货金额从2010年一季度末不足2.6万亿元,增加至今年一季度末的近3.5万亿元,激增超过36%。
在23个申万一级板块中,除金融板块外存货金额同比增幅均超过20%,其中综合、电子元器件、建筑建材板块存货增幅最大。
高存货一方面占用了上市公司大量的发展资金,另一方面也成了一个“定时炸弹”。一旦经济增速下滑或者通胀形势得到缓解,那么产品滞销、存货跌价便会随之而来,从而侵蚀上市公司的利润。
这并非耸人听闻,类似的教训在2008年已经出现过。
跟随国际油价走高的步伐,CPI从2007年1月份的2.2%一路上升,至2008年4月份达到8.5%。同年5月份起,CPI有所回落,但至7月份仍高企于6.3%,之后滑落至5%以下。上市公司的存货金额在2008年三季度末达到高点。而净利润呢?则在2008年第二季度达到高点,之后随着国际油价的回落和国内通胀的缓解,净利润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环比下滑,一直至2009年二季度才回复到前期水平。
盈利能力下降
除高存货低现金流这些隐忧外,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在悄然下降。
一季度,上市公司整体毛利率为33%,低于去年一季度的水平。若剔除金融服务行业,则今年一季度毛利率只有19.36%,不仅低于去年一季度的水平,甚至还低于去年二季度、四季度的水平,仅高于去年三季度0.06个百分点。
其中,共15个行业的毛利率同比出现下降,而与能源相关的采掘板块降幅最大,同样与大宗商品有密切关系的交通运输、公用事业、轻工制造、钢铁等板块的降幅也较为明显。
毫无疑问,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增加了上市公司的成本,盈利能力的下降主要是因为营业成本的大幅上升。剔除金融板块后,一季度上市公司营业成本整体同比上升超过31%,而营业收入同比上升不足30%。不少上市公司在2010年年报或今年一季报中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
如康强电子在一季报中称主要辅料白银涨幅较大,从而给公司的成本控制带来了一定压力,并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0%以内;鞍钢股份也指出,一季度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大幅降低,主要原因是由于原燃料价格大幅上涨使产品成本上升。
除了原材料价格上升的挤压,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也是影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
从去年起,劳动力成本便开始显著上升,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同比增加4411元,增长13.5%;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0759元,同比增加2560元,增长14.1%。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一季度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分别同比增长了19.5%、22.3%。
此外,随着利率连续上调和银行存贷比攀升,上市公司的贷款成本开始增加,财务费用急剧上升。2010年四季度,上市公司财务费用环比激增28%。今年一季度继续环比小幅增长,同比增长超过15%。
增长趋势堪忧
虽然上市公司的业绩整体仍能实现增长,但从增长趋势来看,今后一段时期的成长性也令人担忧。
与去年四季度相比,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净利润仅环比增长了9.7%,这已是连续第四个季度环比增幅不足10%。其中,去年四季度的环比增幅更是不足5%。分行业来看,今年一季度净利润环比下降的共有14个行业。
随着新一轮调控政策的出台和各地调控细则的落实,主要城市的房地产成交速度有所放缓,房地产公司去库存压力显现,该行业成为净利润环比降幅最大的行业,下降幅度超过六成。
净利润环比下降的行业还包括信息设备、纺织服装、公用事业、信息服务、轻工制造、交通运输、建筑建材等,而采掘业和有色金属行业虽环比增长,但增长幅度均低于5%。受春节及价格上升的刺激,食品饮料成为净利润环比增幅最大的行业。
业绩将陷困境
现在,一季报的披露已告一段落,在总结一季度之余,我们不禁要问,接下来上市公司的经营究竟是会好转,还是会更为恶化?
从多个因素分析,上市公司要冲破当前的困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首先,银行存贷比接近警戒线,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也将继续实施,上市公司贷款的难度和成本都会上升。一方面,上市公司很难通过银行这一渠道补充现金流,另一方面,财务费用将维持高企甚至继续增加。
其次,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在今年的两会上,“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成为了热点话题。今年以来,全国已有13个省份进行了最低工资标准适度调整,平均上调的幅度是22.8%。而申银万国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未来5年中国工资年均增速有望达20%。
从上述两点来看,上市公司的成本很可能会继续上升。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3
“制度红利”:由内及外
中信国际的研究报告指出,刚刚获批的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尽管自贸区的一些详细政策细则还未出,但自贸试验区将比此前的综合保税区和其他试验区更加开放,将推动税收创新、监管创新、行政法规创新,包括可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区内货物自由流动、试行^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等,预计也有利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突破。
短期看,上海自贸区主要受益的区域还是集中在自贸区内部,以外高桥地区为核心扩展至洋山港临港新城与机场保税区。上海自贸区设立有助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助力区域经济增长,间接使区域零售行业及相关服务行业受益。中长期看,若复制自贸区经验,将上海自贸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则区域零售行业有望直接受益:区域内税收优势将使商品价格具备竞争优势,有助于拉动区域内商品销售;在区域商品价格优势带动下,来沪消费人数规模有望增加,这将提升区域零售行业景气度,本地零售行业有望中长期受益。更长期看,上海自贸区随后或将辐射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区域。伴随着新的试点区域得到逐步扩大,“制度红利”有望辐射至全国。与自贸区直接相关的贸易、航运、港口、物流、建筑、地产、金融等领域有望受益。
受上海自贸区以及金改等消息刺激,9月2日开始,相关个股出现大幅上涨,尤其是沉寂多时的上海本地股集体发力,并有22只相关个股涨停。陆家嘴、浦东金桥、界龙实业、申达股份、上港集团、华贸物流、龙头股份、爱建股份等众多上海本地股直奔涨停。9月3日,自贸区相关概念股继续飙升,冲击涨停个股有所分化,数量较前一日明显减少。陆家嘴、浦东金桥、东方创业、锦江投资、华贸物流、上港集团、海博股份、龙头股份、东方航空、徐家汇等个股涨停。自上海自贸区概念发酵以来,相关个股被市场疯狂炒作,整个自贸区板块涨幅高达130%,其中上港集团因市值大、涨幅高,对整个板块影响较大,涨幅靠前的个股主要集中在物流贸易、港口、园区开发、金融行业,这些也确实是最受益于上海成立自贸区的行业。
炒主题概念的个股,是对预期的疯狂追捧,无法用PE\PB估值去衡量贵贱,其中蕴藏的风险也是极大。自贸区在正式挂牌后,相关上市公司的受益程度有多大、对公司的业绩增长能有多大推动作用都无法准确衡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外高桥(600648)的保税区和物流园区升级为自贸区后,将大幅提升其土地价值、仓库价值与房屋价值,是受益最直接、最显著的公司,值得长期跟踪。
追寻三条主线
上海自贸区启动已然箭在弦上,而自贸区概念股也已然坐上了“火箭”。那么究竟哪些个股将真正受益于自贸区?记者建议循着三条主线寻找投资机遇。
第一条主线:服务贸易。
上海保税区域协会会长卞祖耀表示,未来在试验区内,将按照“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区内自由流动”的要求,改革现行的一线进境货物“先申报、后人区”的海关监管模式,允许企业“先入区,再申报”,最大限度地提升一线进出境便利程度和物流效率。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外,上海自贸区还可以探索拓展功能,对新型贸易业态先行先试。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上海某投资公司负责人介绍,现在企业家得到的信息是,与贸易相关的很多行业将取消行业准人审批,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能从事相关行业。“如果是这样,那将极大激发经济活力。贸易和服务业将率先受益。”该人士称。
长信基金策略分析师表示,自贸区涉及多个服务行业,如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届时,境内企业境外投资更为便利,投资数量及金额将进一步提高。
至于密切相关的板块,长信基金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谢恒先生认为,上海自贸区破题对离岸贸易、港口物流类上市公司无疑是大促进。自贸区将有效带动长三角发展,随着洋山港成为国际中转港,离岸金融发达后会大大提升客、货吞吐量,对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影响显而易见,如上港集团、上海物贸、浦东建设、上海机场、东方航空、亚通股份等业务和估值均得以提升。
此外,相关上海贸易公司也应得到投资者的关注。
宝钢股份董事长何文波8月26日在网上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上海自贸区是国家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对于宝钢这样一个多元化、国际化钢铁公司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宝钢旗下华宝投资、财务公司,原料、钢铁销售等业务板块都可以从中获得制度红利。
第二条主线:拥有大量土地的公司。
上海本地股中有多家公司在自贸区内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价值重估为相关公司业绩转折带来的机会也不容小觑。
浙商证券房地产分析师戴方告诉记者:“这总体来说是利好,因为它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智慧分析师谢祖平表示:“由于上海自贸区涉及新的服务业平台,在人口密集、集中分布的地区,会带动地产业价格的上涨。”
目前来看,拥有土地直接利好的上市公司有外高桥、上港集团、浦东机场、浦东金桥、界龙实业、陆家嘴等。
第三条主线:金融改革。
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后会出台怎样的优惠政策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该怎样体现开放式的安排,与主要国际货币、经贸兼容,全球性兼容“零关税”,以及自贸区未来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下的开放,境内基金将可直接向境外投资者募资,注册在自贸区内的境内基金甚至可直接募集外币。这些均意味着自贸区将实行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
8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十条”的指导意见,上海出台42条措施,明确上海要结合自贸区建设的要求,争取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创新的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在支持自贸区建设方面方案提出,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筒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
相关个股有浦发银行、龙头股份、上海三毛、锦江投资、上海物贸等。
等待去伪存真
投资者千万别在飙涨后再追涨,牢记:追涨杀跌是投资大忌。不过,上海自贸区的批准意义深远,对上海及全国的影响也很深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本地股中的相关个股有望持续爆发,走出一个漂亮的上升通道。因此,在飙涨后回落调整时,可以大胆介入自贸区真正受益股,长线持有。
虽然上海自贸区构成重大的主题投资机会,但必须指出,根据过往主题投资机会的经验,主题投资一般分为阶段:第一阶段是鸡犬升天阶段,第二阶段是去伪存真阶段。在第一阶段,政策比较朦胧,相关概念的行业和股票会被普遍炒作:第二阶段,随着政策细节公布和落实,具体受益的行业和公司、受益的程度会比较清晰,这个阶段,单纯概念炒作的股票会退潮,而真正受益的公司则值得中长期投资。就当前而言,招商证券认为,市场已比较充分反映了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利好,自贸区概念的股票炒作已处于全面普涨阶段的尾声,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临近,具体政策安排会更
加清晰和明朗,下一阶段应该是个去伪存真和分化的过程。
自贸区主题投资思路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主要受益的行业包括:
1、零售行业
上海自贸区发展的早期.首先受益的应是比较灵活、法律细节简单的零售业。香港是一个完全意义的自由港,截至2012年,目前中国内地旅客数量占访港游客总数的72%.大部分是来港购买免税品.中国内地旅游总消费额为2932亿港元。假设上海的免税购物区与香港类似,香港购物天堂地位势必受到较大的冲击。因而,上海零售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区域内地产、园区开发以及建筑行业
上海自贸区规划面积仅28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港口投资与地产投资.而随着区内经济活动的增加,吸引企业入住将推动“三港三区”内物业的增值与租金上涨,将利好拥有土地的企业、园区开发企业及建筑公司。
3、港口、航运和物流行业
从国际上看.上海国际中转集装箱比重过低、上海港疏运条件不发达。随着自贸区的成立.园区内产业集聚形成物流域(DLC),海空联运将加快货物周转速度、促进货物转口与航运服务。此外,依托海关与贸易优惠政策落地,凭借国际有力地位分流欧线.中东和东南亚的国际中转箱.完善港口服务体系,发展物流,区域分拨中心、冷链仓储。国际货运中转业务有望得到快速发展,带动相关的港口、仓储、物流.运输公司
4、金融业
金融领域的开放应该是自贸区改革的核心.从全球自贸区发展情况看.新加坡、迪拜等均是区域金融中心,拥有全球结算、离岸金融和金融产品交易等完备的金融体系。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将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降低融资租赁公司的限制,并允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4
关键词:渠道下沉;农村信息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17 -02
一、研究背景
“生活想要好,赶紧上淘宝”“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当心花钱淘假货,正品省钱来苏宁”……这些有关电商的口号式广告语开始出现在各个省份乡村的墙面上。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2%,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169万人。与此同时,在各类上网终端中,2013年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促使京东、苏宁和阿里巴巴电商巨头实施农村电商渠道下沉的战略,抢占三、四级以下的农村市场,苏宁更是把农村电商的发展作为核心战略。
二、方法和数据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京东、苏宁和阿里农村电商模式多个案例的研究,集成农村电商战略、渠道下沉的商业模式和服务站的对比等嵌入式分析单位。案例分析是一种运用历史数据、档案材料、访谈记录和观察的方法收集数据,运用可靠技术对一个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普遍性研究结论的方法。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管理咨询的行业报告分析、访谈录音资料的整理和媒体新闻资料。文献资料包括政府政策文件报告,电商专项研究报告,学术期刊论文和专著等。
三、农村电商的渠道下沉的商业模式
(一)京东:县级服务中心和“京东帮”服务店模式
“京东帮”服务店采取第三方合作开店模式,对合作商的基本要求是具备大家电宅配、安装维修能力和相关资质。“京东帮”服务店店内分为三个区域,第一块区域是虚拟产品展示区,一般用来展示商品广告,悬挂几面商家宣传海报;,第二块区域是服务受理区,是店内的服务台和京东的形象墙;第三块区域是网购的下单区,顾客在选定自己的商品后可以通过自己手机客户端下单,或者不懂网上购物的可以借助店内的导购员进行代下单或者进行指导下单。除了具有营销的功能以外,“京东帮”服务店可以作为一个配送站承接大家电商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业务。而县级服务中心主要是京东小电配送站的一个升级,属于京东自营。除具有“京东帮”服务点的代客下单、商品展示功能外,还设立农村项目组,农村项目组设立两个乡村主管的职位:一个负责物流配送;一个负责乡村推广员,招募乡村推广员,管理培训乡村推广员。通过发传单和“刷墙”的形式进行信息的推广通过口碑传播和品牌宣传,激发乡村市场消费者的购买力;通过县级服务中心和“京东帮”服务店协同合作,解决农村居民购买家电的价格高、不送货、安装难、品类少和退换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地区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并且将工业品和农资产品卖到农村地区,让农村人享受城里人同样的消费服务。
(二)苏宁:苏宁易购服务站模式
苏宁易购服务站是由苏宁在三、四级市场的代售点、售后服务网点升级而来,主要是苏宁自营为主,加盟为辅的模式。这种模式通过自营的苏宁易购服务站对分散的加盟苏宁易购服务站进行有效的管理整合,使得苏宁农村电商体系可以在一个区域内形成扁平化的有效管理网络。首先苏宁易购服务站是苏宁在乡镇农村地区的一个品牌形象店,承担了对加盟的管理职责。其次在物流方面,担任了商品中转仓的职能,农村消费者在网上购买的东西可以在服务站网点进行自提,或者送货到家。与京东县级服务中心和“京东帮”服务店模式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苏宁易购服务站除了具有金融理财、招商、商品展示、代客下单、承担物流配送和商品自提的功能之外,还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一些便民服务,其中包括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贴膜、免费充电、免费雨伞租借、免费热饭、免费网购培训等。建立苏宁易购站的目的在于打造两个维度:一个是如何通过苏宁易购服务站让农村社区的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商品、服务和价格;另外一个是从下往上,如何将农村特色产品推销出去,帮助农村地区的居民解决物流、包装和金融问题。比如苏宁和江苏一家经营龙虾的企业达成合作事宜,并协助对方入驻苏宁易购线上开放平台,并在线上推出8.18促销活动,取得不错的效果。苏宁展开与政府合作的形式,针对扶贫地区,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机构全面摸索扶贫电商,采用农产品公益众筹的模式,打通农村市场销售与农产品进城的通道。
(三)阿里巴巴:淘宝村和农村淘宝服务站模式
阿里巴巴集团在2014年宣布,在未来5年内将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启动“千村万县”计划,目标是在全国各地建立1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村级淘宝服务站一般位于村中心,接入自有的专用网络和电脑设备后,通过大屏电子屏幕显示商品的基本信息,比如说价格、优惠活动、买家评价等。目前村级服务站提供网上代买、网上代卖,网上缴费、创业培育、本地生活五大服务项目,对于那些不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农村居民,在服务站的人员帮助下完成农资农具的购买,提供一站式服务。农村淘宝可以概括为“五个一”:一个村庄中心点、一条专用网线、一台电脑、一个超大电子屏幕、一帮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农村淘宝通过建立县村两级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优势,打破“最后一公里”信息流的瓶颈,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先期资金均由淘宝投入,技术人员也由淘宝指派,接下来他们会对每个村确定的网店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这种方式带动更多人参与。淘宝村方面,淘宝村主要是大量网商聚集在某个村落,以淘宝为主要交易平台,以淘宝电商生态系统为依托,形成规模和协同效应的网络商业群聚现象。阿里研究院认为:一个镇、乡或街道出现的淘宝村大于或等于3个,即为淘宝镇。淘宝村的出现,使得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农村居民开始返乡创业和就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农村地区传统的小农经济格局;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淘宝村的协同效应,直接对接全国市场,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区的商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四、农村电商渠道下沉模式对农村信息化的促进作用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方面
首先,在阿里巴巴的“千村万县”的计划中,阿里巴巴会根据农村淘宝和淘宝村发展的需要,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县域运营体系,创新农村金融、农村代购服务、农资电商;阿里巴巴将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与政府达成合作,同时提供技术、理念和商业生态资源的全面支持。其次,由于淘宝村的发展逐渐形成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一些小商品的上线带动了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例如产品摄影、图片设计和快递物流行业等其他配套服务机构;同时一些淘宝卖家为了能够顺利在网上开店出售商品,纷纷开设百兆宽带甚至接入光纤,有些村落甚至实现全村WIFI全覆盖,一些买家为了更好地享受购物体验,纷纷开通宽带服务,利用手机或者电脑购物的农村居民比例逐渐上升。中国IT研究中心的《2014年Q1中国移动网购市场调研报告》表明,2013 年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 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对网购商品模式的接受率达到了84.41%。农村淘宝和淘宝村的模式使得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居民越来越愿意在网上进行购买商品从而改变传统的去实体店进行购买的消费观念。
(二)物流方面
对于“京东帮”服务店和苏宁易购服务站,京东和苏宁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提供先进、稳定、高效的配送、安装管理系统保证服务店信息管理规范化,将自己的物流体系覆盖农村地区,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三家电商巨头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全国农村都覆盖物流网络的中国邮政进行合作,京东把合作重点放在联手打造三四级城市及乡村市场的电商平台,通过中国邮政的快递员将智能终端,为农村客户网上下单,并为他们投递配送。苏宁方面,由于中国邮政网点渠道多、服务种类全,长期扎根城市社区及广袤的农村区域,苏宁首先在物流寄递平台与中国邮政实现对接,携手打通农村地区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使城乡地区投递网络的范围及速度得到质的提升。阿里方面则是更多的强调与中国邮政地资源互补,互通有无,互为补充。例如在仓储搭建方面菜鸟网络有着独特优势,但是在某些地区中国邮政的资源可以共享。阿里与中国邮政合作的目的是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区网购都实现24小时送货必达。
(三)在涉农网站建设方面
苏宁开通金融众筹频道,通过扶持农村建立高效农业基地、定点采供基地带动农产品在苏宁易购上销售,帮助当地中小企业建立起良好的经营和管理规范。京东在2015年8月11日,京东农资频道正式上线为广大农民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农具等农资产品的电商服务。农村居民可通过京东商城网站或手机客户端登录京东农资频道,从国内外农资品牌中挑选正品农资产品,同时享受京东物流的送货上门服务,以及分期付款、京东白条和保险等金融服务,为农村居民购买农资产品提供便利。在2015年的7月份,淘宝网农资频道正式上线。通过该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农民可“一站式”购买种苗、化肥、农用器械,以及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在后期阶段,淘宝还根据区域种植情况以及消费者需求进行大数据分析,让农户种养殖更加贴近市场,为发展新型农业探索出一条新路。
(四)电商人才培养方面
苏宁发动原有的工作人员或终端服务人员返乡创业,同时计划自主培养大学生团队,将大学生放到农村电商市场去锻炼,打造成为互联网零售时代下苏宁人的孵化器,成为电商人才。淘宝村和农村淘宝的出现则吸引大量的外地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加盟农村淘宝服务站或者自己在网上开淘宝店,对于这些阿里巴巴会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和电商方面的知识培训。作为乡村推广员,成为了“京东帮”进行品牌宣传的媒介之一,同时乡村推广员要接受县级服务中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学习电商知识和沟通技能。京东、苏宁和阿里的农村电商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信息化人才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俊.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管制:挑战与展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81-83.
[2]杨丽.探究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4,(02)(下半月).
[3]陈越.抢占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蓝海”[J].浙江经济,2014,(20期):40-41.
[4]罗文丽.打通电商下乡通[J].封面故事,2015,(07):37-39.
[5]梁玉庆.渠道下沉的优劣势分析[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77-78.
[6]张卫.京东下乡进村加速渠道下沉[J].中国食品,2015,(01) .
[7]顾云峰.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331-333.
[8]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R].
[9]陈玉良,陈爱峰.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方向[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2):70-71.
[10]余蕾,雷体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200-2002.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分业经营;上市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一些商业银行通过香港上市、海外并购等方式开始国际化发展的破冰之旅,2006年时,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设立的所有机构总和不过90家,截至2006年底,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总资产为2267.9亿美元。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重大机遇,中资企业在海外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也推动了中资银行海外业务的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资产和利润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不良贷款率也不断下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行)市值为全球银行业第一,成为“最能赚钱的银行”。中国商业银行的实力大增,同时也具备了发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工行作为中国第一大行,在国际化道路上也是先驱者之一,2006年工行在上海与香港两地同时上市,并且一口气收购印尼哈林银行90%的股份、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澳门诚兴银行80%的股份。2009年工行更是抓住机遇,加快海外扩张,同时收购泰国ACL银行19.26%股份和加拿大东亚银行70%的股权。笔者根据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整理了截至2012年底我国主要银行境外机构总数及海外资产表(图1)。
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发展十分吸引眼球。 2012年,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机构数量已超过1000家,业务覆盖香港、澳门、台湾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各大国的商业银行海外新设机构和并购的步伐近几年明显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海外资产和净利润增速均大幅高于国内水平,实力不断壮大。国际银行间排名,工、农、中、建四大行已进入世界前十位,其它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也加入了国际化行列,中国银行业取得了不俗的表现。然而根据埃森哲的研究报告,中国商业银行依然处于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和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程度比较低,国际化战略、网点建设或者具体业务开展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二、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但事实上,纵观任何一家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之路,都是遵循循序渐进、多种方式进行的原则,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我国商业银行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中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形势,采取不同形式的路径。最常见的就是设立代表处、自身扩张、战略联盟以及跨国并购等方式。
1.设立代表处
代表处是商业银行在国外设立的最简单的分支机构形式,一般不具备东道国的法人资格,不能从事任何经营性业务,是为设立分支机构作前期准备而设立的。因为设立起来方便快捷,从而为大部分商业银行所青睐。
2.自身扩张方式一:设立分行
自身扩张方式一,就是商业银行在海外逐一设立分行,在当地开展一些银行的业务活动。这种方式灵活方便,成本也不高,管理方便。缺点是开展业务难度较大。由于当地企业或居民对我国商业银行了解不多,出于对信用的担心,以及业务设置上的瑕疵,因此导致业务量不大,经营利润不高。由于东道国监管当局对设立分行的母国监管制度以及总行的资金实力、信誉等要求较高,因此对业务范围也有诸多限制
3.自身扩张方式二:设立子行
另外一种自身扩张就是设立子行。子行被视为母行的附属机构,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子行取得东道国的法人资格,完全受东道国法律管辖,是独立与母行之外的法律主体。同时,子行拥有有自己的资本,有独立的资产与负债,需要承担独立的民事权利与义务。由于几乎完全在东道国的法律控制与制度之下,所以各国基本对子行的准入以及业务限制较少,但是,去依照别国的法律开展业务对母行有较大的运营风险。
4.海外并购
所谓海外并购,就是中国商业银行以合理的价格收购海外的本土银行,并且并购也称为合资银行,是指跨国银行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控制东道国银行的部分股权,再依照东道国的法律在其境内从事银行业务。这种方式优点突出,主要表现在可以借助原有的银行业务、客户、本体优势等;收购方式也比较灵活,可以采用整体收购,也可以部分收购;还可以采用股权转让等不同方式。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通过海外并购的路径不断上升。2009年是2006年的3倍之多,见图2。
同时,并购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风险,从下文的实例中不难看出。中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扩张的模式还以跟随客户的策略为主,尚处于“婴儿时期”,在这个时期停滞过长时间是极为危险的。我们可以从日本银行发展海外市场的经验及教训中得知,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银行同样采取了跟随客户的策略成功进入海外市场,之后,并没有进一步落实全球化策略,选择真正有潜力的目标市场,发展成当地领先的金融机构。日本银行依然对本国经济的依赖性颇高,在日本经济不好的情况下,银行出现大量坏账,利润骤减,国际竞争力衰退。因此,中国商业银行更要从此吸取教训,在成功采取跟随客户策略进入当地市场后,应该努力开拓当地市场,成长为当地的主流银行,从而真正达到分散风险、高速发展。
目前为止,中国的商业银行海外并购之后的运营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并购过程中,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购目的是利用对方原有的客户群体和商业网络来为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但是如何准确评估被并购对象的真实价值是关键点。若高估对方的价值,会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并且可能给以后的发展带来问题,同时并购过程还会受到东道国的法律以及政策上的制约给并购带来困难,甚至流产。另外,即使并购成功,后续的管理更为重要,中国商业银行要考虑是否有能力对并购银行进行有效管控。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中资银行最大的差距不在于产品、服务,而在于管理。不弥补管理上的短板,中资银行就难适应国际化的监管要求,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也就很难站住脚,甚至会惨败。因此,中资银行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把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在银行海外扩张过程中,建立一个标准化的银行操作与管理系统,是十分关键的。最重要的是能否将本国运营中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带到被并购的银行中。
5.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包括行(外国银行处)、新设(独资、合资、合作等)等形式。行的优点是:灵活方便、简单易行,需要投入的资金少;缺点是:业务经营范围受到限制。新设的优点:一是易于获取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和其他资产;二是设立容易;三是便于利用合作投资方在东道国所拥有的公共关系、人脉关系及其他方便条件进行业务经营的有效拓展,银行建成后的业务经营易于进行。缺点是:合资各方的目标预期及其利益矛盾较难协调,从而导致经营与管理上的种种难题。简单地说,金融机构可相互之间或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之间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形成战略联盟,从而形成能与国际大银行相抗衡的银行集团。中国商业银行需进一步加强与境外战略投资者、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发展跨市场、跨国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打造强大的综合经营战略平台。
三、经验与建议
并购,作为中国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的国际化主要路径,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有150年历史的西班牙对外银行(简称BBVA)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第一步,在进入市场前,BBVA仔细挑选了拉丁美洲和亚洲的高增长性市场,并建立了在这些市场的长期战略计划。第二步,BBVA通过并购和成立战略联盟获得市场地位并积累当地的市场认识。值得关注的是,BBVA获得了当地市场的长期承诺,因为它在资本、技术和人力方面进行了多项重要投资,赢得了当地政府和客户的信赖。最后一步,才是将优异的运营模式带入并购国。通过灵活又高标准的服务、运营方式,带动当地客户,稳步发展业务,从而在并购国的大片发展。
由此可见,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目前最需要的,就是第三步,即具有优势,独特的运营模式。笔者认为,这个模式应该包括: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风险管理,跨国文化管理,先进技术等。
国际人才培养主要由四个途径获得:从外部引进人才、内部培养人才、借用外部智囊、通过兼并与收购公司的方式获得人才。所有的方式中,兼并获得人才是目前国际上运用最多,成本相对较低的方式。它的好处在于,不用培养新人才适应市场,有本土市场优势,同时有利于保证客户的稳定性,便于加快开拓市场。所以在兼并海外机构后,针对有价值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采取保留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国际风险包括:国别风险、海外信贷风险、外汇风险。如果说,境外的政治和经济风险有考虑,那么外汇风险则需要更加慎重,因为,当银行接受当地货币进行存贷款业务时,自然会面对更为复杂的汇率变化。笔者建议银行可以通过购买远期外汇合同或者外币计价存款来对货币的波动进行对冲,从而降低风险。同时,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并制定风险预案,这也将为国际化的成功增加保障。
银行属于服务行业,服务行业对文化差异是非常敏感的。跨国银行应当正确处理文化差异,适应本土文化,接纳并吸取当地优秀文化,从而获得当地消费者的储蓄和借贷业务的信任。
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在海外发展的进程中,非常注重和利用先进技术来创造竞争优势,并将本国的经营优势国际化。中国商业银行也应该在这方面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和产品特点,同时依据成本和市场因素,选择适合的运营中心。
四、总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继续推进,跨境个人人民币业务将会逐步开展,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和合格境外投资者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这些因素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步入国际金融市场,要求银行必须遵守国际银行业的游戏规则,按照国际化的经营管理原则。总之,面对全球金融市场开放的竞争格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需要在发展中求生存,变被动为主动,逐步提高竞争力,在已用的国际化路径上,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巴蜀松.入股中国银行业的可行投资模式分析[J].中国投资,2005(7).
[2]白钦先.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的挑战与启示[J].世界经济,2007(6).
[3]成思危.路线及关键:论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
[4]马霞光.中国银行的跨国经营问题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6
仅仅在两年前,中国三大航空之一的某航空公司设立了首席信息官(CIO)一职,这是国内航空业有史以来的首位CIO。
为什么?该航空公司深信,只有具备了卓越的IT能力,才能建立竞争优势和实现卓越绩效。
该公司IT地位的提升,不仅表现在设立了CIO,更重要的是IT的定位从基础的支撑部门,转型为为企业提高生产率和实现业务创新的关键环节。
这个实例表明,过去十年,在中国经济快速改革和增长的过程中,IT已经与中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营战略和业务运营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自1996以来,中国的IT开支年均增长19%,是全球IT投资年均增长率(6%)的3倍以上。尽管遭遇全球性经济危机,2009年中国的IT投入预计仍将增长9.1%,而全球IT投入增长率仅为往年的一半,为2.6%。不论是在经济繁荣期还是低迷期,中国企业都将持续地进行IT投资,尤其是,他们将保持对新技术领域的稳定投资。
埃森哲在最近的研究报告《2009中国企业信息技术研究报告》中表明在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外需求锐减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已不再明显,如果不能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只会越来越大。在很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必须及时转变思路,从通过降低成本保持竞争优势,转变为通过创新来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建立新的竞争优势是当务之急
埃森哲的研究报告显示,98%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IT将在未来三年内从根本上改变他们所处的行业。推动这些变革的最重要技术趋势包括与消费者的在线互动增加,与客户和商业伙伴问的供应链或交易系统集成增加,通过新协作工具实现的组织创新增加(如Web2.0T具等)。
以参加本次调研的中国某大型证券公司为例,该公司的业务部门发现,采用新的客户交互模式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因此,该公司在在线交互能力方面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各个行业,半数以上的进行了重点投资,通过实现新的交易系统,中国企业计划采用这些新技术以适应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此外,该企业还计划在实时数据内部共享方面进行投资,以便更好地满足政府部门对金融服务行业的监管需求。而那些没有此类计划的中国企业,则面临着失去市场先机的重大风险。
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改善客户服务质量和提升生产率等方式实现,这是当前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
虽然大多数的企业可以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但埃森哲本次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良好的发展计划往往因为其业务与IT之间的不一致而难以贯彻执行。这种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业务高管和IT高管对具体的实施方法有不同理解业务高管认为在保持低成本的前提下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是成功的关键;而IT高管则更加关注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与业务高管相比,IT高管认为新产品和服务对业务整体绩效的贡献要低很多。
研究还表明,为了在动荡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并为未来的增长做好准备,大部分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提供更好的信息洞察力,更广泛的信息集成和更大的灵活性等方式,充分利用IT提升其管理能力,更有效地管理企业,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以下工作进一步获益优化lT的规划,管理和执行;将可支配费用用于优先级较高的战略性业务和IT项目;提高IT管控能力。2009年,中国经济的各个行业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卓越绩效IT帮助企业实现关键的战略目标:重建竞争优势、改善业务的经营管理、提升IT效率和效力。
中国企业必须通过IT投资加强业务能力,以客户为核心实现不断创新、降低运营成本,整合供应链,进而提高生产率。
以客户为核心的创新
金融危机对国内外经济均有影响,但中国的企业对于创新技术仍保持积极、务实的态度。在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67%的业务高管和63%的IT高管表示他们是新技术的使用者或早期采用者。大部分受访者还表示,不管经济形势如何,都应保持稳定的技术投资。
半数以上的IT高管将推动业务创新视为重要的IT目标。但仅有35%的业务高管认同IT在业务创新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业务创新还包括更多技术以外的内容。某全球互联网公司的中国分公司认为,各类创新的核心都是员工。虽然该公司员工有先进的技术可用,但应用IT时的创造力才真正实现了创新。该公司中国研发中心的宗旨是“时刻为客户创新”,公司的新产品开发都是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员工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不断重复改进流程完成产品开发。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公司自下而上的创新文化,而这种创新文化的核心是员工。
该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的职责是促进创新,而不是自上而下地管理创新,这就是该公司能够容忍看似低效率的竞争性项目或重复性项目的原因。
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中国的企业需要通过整合供应链及客户交易来提高业务生产率。对于IT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以及企业生产率依赖IT系统支持的观点,受访者们均表示赞同;但IT高管和业务高管均认为其公司的IT部门日常绩效相对较弱。
例如,参与调查的某保险公司认为,为了减少后台员工的数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就必须提升其IT整体服务能力,以及优化与改进技术支持的流程。
中国企业并未完全认识到利用IT来改变与客户、供货商和员工互动方式的机会。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只有38%的客户互动可通过在线方式实现自动化,而在发达国家,企业对此的认知度则高达48%。埃森哲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发现,该保险公司虽然在后台自动化方面的改进不大,但其对在线客户互动的改造却很成功,启动了在线保险超市,并计划与外部软件提供商合作开发虚拟客户服务咨询系统。
有趣的是,中国企业的受访者估计仅有37%的供货商互动可迁移到在线进行,而中国以外的全球高管们估计将有53%的供货商互动可实现在线交易。参与调查的某天然能源公司,正欲通过建立在线交易平台来大幅提升供应链集成与整合的能力。尽管目前该项目只是试点,但其发展潜力巨大。
促进企业管理和运营控制
经济动荡时期的管理需要高质量的管理信息:提供清晰可见的财务和运营情况:提供对客户,供货商和市场的洞察力。通过汇总分析,这些信息能为更好地制订决策和更好地经营管理业务提供坚实基础。
通过分析更好地制订决策
仅有40%的受访企业目前为管理层和员工提供了决策支持、分析功能,或实时分析工具,而且管理者利
用关键绩效指标(KPI)来指导运营的能力也不足,这些限制阻碍了业务的增长和效率的提升。
参与此次调查的某著名保险公司因商业智能和分析能力有限,为管理层提供关键指标的分析能力较差。因此,IT系统的落后阻碍了该公司业务的增长。该公司高管们确信,不提高其IT能力,他们将无法获得准确的业务洞察力以提高生产率或降低成本。如果条件允许,该公司希望建立集中的数据仓库系统,实现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进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财务分析、风险分析,人力资源分配以及KPI分析。
商业智能技术会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建立强大的数据仓库,并开发配套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功能,中国企业能利用商业智能系统来收集客户的重要信息,积累客户知识,获得满足客户需求的洞察力。同时,可以利用商业智能对运营过程中的重要指标进行跟踪分析,实时了解业务的运营状况,此外,通过对运营指标的分析还可以监控企业业务的健康状况,以及判断流程是否存在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改善信息管理和规划
对于受访者来说,首要的信息管理工作是在整个企业信息架构内实施企业级数据管控架构和数据标准化。通常,数据管控和数据标准化的推进相当困难,因为这些工作均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和协调:此时引入外部供应商来帮助沟通和解决问题,才能实现整个变革,并有效地实施新的管控方法。
持续建设企业级系统
中国的许多企业仍不具备基本的、可靠的,容易获得的财务和运营信息用于管理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建设或提升他们的ERP系统。与Web2.0、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相比,ERP似乎是早已“过时的”技术趋势。但在当前经济低迷时期,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已经拥有核心ERP系统的企业目前可以通过增强分析能力来充分利用企业在ERP建设过程中的大量投资。在ERP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分析功能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进一步集成供应链系统,提高生产率,并提供对整个价值链的深入分析与洞察能力。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促进了IT在制药企业的大规模应用。为严格遵从GMP标准,中国某制药公司正在投资建立一个基于ERP的大型信息系统,来解决其生产和制造厂面临的质量控制和软件管理方面的挑战。该制药公司确信该系统能够帮助其实现高速增长,同时考虑到集团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该公司迫切需要整合其IT系统以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运营能力。此次ERP项目计划于2009年底启动,总投资额约为4千万人民币,包括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实施、软件和硬件的采购,以及来自多个国家的系统实施商。
增强IT能力,从而提高效率和效力
在IT管理方面,中国企业目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控制IT成本来提高运营效率,例如:通过制定严格的运营成本削减计划,将隐藏成本曝光,把资源重新部署到关键业务上,减少成本浪费:通过流程优化或进行外包来提高整体IT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实施IT治理和以流程为驱动的面向服务架构(SOA),使IT与业务同步,通过IT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成就企业卓越绩效。
合理控制IT运营成本
企业必须合理控制IT运营成本,以便重新分配资金。尽管这一点势在必行,但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近半数的中国企业仍预见未来IT的运营费用还将呈增加趋势。
为了保证业务的持续增长,中国企业必须考虑积极主动地削减IT运营成本,从而能保留一定可自由支配的IT投资,用于支持创新。为了实现此目标,需要执行如下三个重要步骤:
――压缩成本,保持灵活性。
确定明显属于浪费的领域,发现可以直接削减成本的机会,如使用临时工、减少打印、压缩通讯成本和减少许可证等方式。作为起步,此方法能快速减轻成本压力,增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心。找出隐藏成本很重要,如某海外零售CIO在项目计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了在业务部门里隐藏了100位IT专业人员和近9千万的IT开支。
――优化运维,提升效率。
整合数据中心,服务器和软件,重新磋商采购合同;托管自助服务能力;重新磋商服务等级协议:剥离非核心资产并减少平均IT单位成本。
――重建或结构化的改变。实施最新的IT组织架构蓝图:停止使用无用的遗留系统,实施IT服务管理框架,如ITIL V3:关注能显著提升绩效的领域,如IT劳动力成本和可重用的行业流程,实施新技术实现IT转型,如虚拟化。
利用流程驱动的面向服务架构提高IT效率和效力
如今,在参与调查的中国企业里,所安装的应用软件中仅有约半数符合企业的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后台应用软件能满足大部分需求,其中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运营和生产;而最薄弱的应用软件都集中在对外领域,如营销,销售,客户服务、分销和供应链管理。
随着中国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逐渐缩小,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面向服务提升到更高水平,但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简单架构(SOA)是IT发展的重大趋势,据58%购买和实施基于SOA的软件产品的受访者所称,此趋势将使中国企业效有效地提升整体的IT和业务能力。只有通过SOA完成业务流程集成和业务流程再造,才能实现企业实现卓越绩效的目标。在此阶段,38%受访者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施了网络服务,而仅有1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企业的很大范围内已经应用了SOA。该数据表明,中国的采用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但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新技术的采用率将明显增加,因为近半的企业声称他们将考虑采用SOA作为迁移方案,代替企业级应用软件的升级。
改善IT管控并与业务同步
在调查中,IT高管和业务高管均认为,“业务高管更多地参与到IT决策”将对提高企业整体IT职能的效力产生最大影响。
通过虚拟化基础设施提高IT的弹性和灵活性
着眼于成就卓越绩效的长期目标,企业IT系统的弹性和灵活性至关重要。最近几年,中国企业为了增强IT能力而进行大量的投资,目前已经在业务连续性和网络解决方案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在这两个方面,中国企业认为他们与全球同行不相上下。
服务器,存储和数据中心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实现资源的虚拟化。参与本次调研的受访者指出,基础设施虚拟化是影响其IT效率和效力的第二重要趋势。但目前仅有7%的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虚拟化环境,另有30%已经开始试运行虚拟化软件。
云计算是虚拟化的逻辑终点。虽然在中国的IT新闻中,云计算一直是热门话题,但仅3%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在进行试运行,而另有12%表示他们正在实施概念验证(POC)项目。
埃森哲在此次调查中已经为中国企业必须进行的变革拟订了明确计划,目标是让IT成为企业的生存基础和新生竞争优势的来源。然而,对于中国的许多企业来说,原来大量投入于建立IT和业务能力的“交钥匙”式的实施方法,可能无法快速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