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教学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教学方案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63-02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如何抓住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
1高中美术课现存的弊端
然而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高中美术教师在学院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多,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等的掌握则比较薄弱,而对其它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论教材;此外,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不长,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就是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在当前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由于非统考科目,高中美术欣赏课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有的课堂上,就出现学生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等的情况。
教学课时量少。目前,艺术课程虽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调味”课。大部分高中美术课的开设安排,一般都为每班两周一课时,即隔周上课,由于所隔时间较长,知识得不到系统的识记和理解,也就不利于学生把知识整体化。
纵观以上种种现状,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2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因此,高中美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美术技能课程,而是通过学习美术知识,形成美术的意识和多种能力,从而提高“美术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和9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课程的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要求教师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需要改进之处。
3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
当前学校开设模块教学的情况是:多数学校选择在高一开课,也有个别计划在高二才开课,每周一课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模块,有两个以上美术教师的学校则开设了二至三个模块,最多教师选择开设的模块有“绘画”,累计排序下去的有“电脑绘画o电脑设计”、“设计”、“书法”,从调查情况也看到,教师较擅长传统美术技法及现代媒体技术。选课方案由学校制订,学生基本没有选课的。因此,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3.1各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应该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说明。美术教师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3.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也可通过一些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美术教学方案范文2
(一)展示、修订和整理要求
在初步尝试使用学生美术学习档案袋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并定期进行档案袋之间的交流、展示,使其完善并最后定型。
1.班级内展示。每两周,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从各自档案袋中选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进行相互比较和展示,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有关这些作品的问题和意见。然后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平行班交流。每月抽取每班建立得比较好的学生档案袋在其他平行班中进行展示,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比较典型的学生档案袋放在一起,进行档案袋交流展示会,把比较好的想法与做法进行推广。
3.开放性评价。每学期,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将学生学习档案袋向家长展示,让家长了解学生美术学习情况,并参与学生档案袋的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档案袋评定要求
对于档案袋中的每一份材料,教师都要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评价,也可以用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的形式。对于每一个档案袋,教师不应只是用一个等级分数做出评价,教师可以写一个综合评定,说明学生档案袋的优点和缺点,并概括性地描述学生的能力情况;教师也可以按一定的标准评价档案袋,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二、档案袋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档案袋里收集的内容缺乏条理性
有的学生开始时把所有的资料都收集起来,把每次的作业都放进了档案袋,使档案袋变成了没有条理的放资料的容器。这些纷乱的资料由于缺乏目标和针对性,无法清晰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成长轨迹和发生的变化。
(二)结果性评价的内容投入多,忽视对过程性评价内容的投入
在新课标中,学科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从学生档案袋里存放材料看,基本上是学生的作业以及搜集的资料等偏重于对知识进行评价的材料,而反思、设计方案、创作过程方面的内容较少,这就没有充分发挥档案袋应有的作用。
(三)档案袋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档案袋评价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档案袋内容的收集、编排、保存等工作可以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但是定期的档案袋的展示每次至少需要大约15到20分钟的时间。所以说档案袋的应用让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档案袋评价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的
学期初始,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美术评定的方法采用“档案袋评价法”,了解什么是档案袋,应用档案袋评价的目的,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有效地使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不同的内容有相对应的分数标准(可与学生共同制定)。
(二)培训先行,定期研讨
教师是教育评价的主要实施者,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势必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的实施效果。这就需要先期对学科教师进行认真、细致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同时学科教师还要定期进行集中、研讨,大家一起共同探究、交流、总结出最适合本地区的档案袋评价的方法。
(三)科学管理,提高效率
美术教学方案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抗震;教学
中图分类号:TU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6007405[AM〗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活动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全国1/3以上的国土、半数以上的大中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和Ⅶ度以上地区。地震一旦发生,很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从本质上讲,地震灾害的属性是土木工程灾害,其元凶是不合格的土木工程。工程结构抗震原理(简称“抗震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则为解决工程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设计参考。对该课程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对工程结构抗震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表明,仅通过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完全掌握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不容易的,也不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工程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的发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地变化,这样才能适应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教学改革及其实践表明,基于“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的教学模式是抗震课程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一、抗震课程特点及教学改革现状
抗震课程是一门理论难度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1-3],其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涉及的学科广泛,综合性强。
(2)包含的概念、公式和规范条文众多,内容抽象。
(3)工程实践性强,但实际教学中缺乏学生实践环节。
(4)学时不足,且授课学期(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学生以求职或考研为主,学习积极性不高。(5)知识更新快,与行业规范结合紧密。
(6)课程授课效果直接影响毕业设计和研究生阶段学习。
面对上述特点,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对于抗震课程的教学模式还是采取灌输式的传统讲授法,这种教学模式的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好,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兴趣,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
目前,国外在抗震课程的教学上主要是大量使用工程案例和结构抗震仿真软件,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途径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内,为了改善抗震课程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的现状,很多高校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上已经逐步呈现出与国外相一致的趋势。这些教学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抓住核心,解决抗震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
(2)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使网络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第24卷第6期
孙广俊,等“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模式结构抗震原理教学探讨
(3)通过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弥补。
(4)通过在教学中加强工程案例分析,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5)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素质培养。
二、“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的教学模式在抗震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将教学性、集成性、可演示性及可重复性融为一体,能给教学带来丰富的信息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启发学生思考,营造思维环境,是现代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之一。由于地震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对复杂的地震工程动力分析难以理解,而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数值模拟技术及其软件具有模式直观、运算简捷的优点,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其认识和理解工程结构抗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其结构分析能力。
因此,将基于有限元软件的数值仿真教学手段与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相融合,不但可以扩展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其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而且可以为其毕业以后从事工程结构领域的设计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此外,数值仿真实验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克服实验室实验观测难、重复难和费用高的不足,还可以得到实验室无法真实再现的物理现象。通过引入数值仿真实验,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改善抗震课程缺少实验教学环节的不足。
教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工程案例、数值仿真实验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抗震课程教学上的应用,可以使得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化对抗震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教学模式的目标为:采用多媒体、工程案例与数值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依据知识模块划分,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素材,借助有限元数值仿真实验和多媒体演示手段,将学生引入到真实的地震工程情境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和直观化,创造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氛围,以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深化其对工程结构抗震原理的理解,增强其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针对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的特点,“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教学模式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典型工程案例在教学中的组织。好的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把工程抗震的理论寓于案例之中,再以案例的形式引导和展现出来,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2)数值仿真实验在教学中的组织。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或结合代表性案例,通过数值仿真实验将抽象、枯燥的抗震概念和数据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和动态过程,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另一个主要问题。
(3)主导性与交互性的协调统一。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促动式教学方法,如何改变传统举例教学的单向性,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工程案例与数值仿真教学在交互中认识相关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也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4)教学与科研的协调统一。课程教学如能充分吸收已有的科研成果,不但可以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而且能够有效地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同时对于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在科研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将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相同步,也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立
针对目前抗震课程存在的问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重新调整和优化知识模块,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知识模块相对应的工程案例资源库。基于有限元软件建立与工程案例相融合的数值仿真实验,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多媒体课件,构建“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教学资源,并通过教学实践建立信息反馈和动态修正制度。教学数据库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建立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代表性工程案例资源库。代表性案例所涉及的往往可能不是一、两个知识点,而是“知识群”。案例的内容应包括图像资料(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学生学习过程所需要完成的综合分析题等。案例的选取应符合针对性、真实性、典型性、生动性及难度适中等标准,并且要兼顾教学时限的要求。
(2)建立基于有限元软件的数值仿真实验数据库。数值仿真实验不只是相关教学内容的简单演示,而应与工程案例相融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数值仿真的结果应根据工程问题和物理问题的不同特点选择相适应的表现方式,如图表、图形、云图或动画等呈现给学生。数值仿真实验还需要更多地展现实验室无法真实再现的物理现象,如复杂结构的地震损伤、倒塌的动力演变过程等。
(3)建立与“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模式相一致的多媒体课件。为了适应和体现“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教学模式,需要建立新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制作在注重逻辑关系、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应避免文字、公式的简单堆砌,尽可能多地采用框架图、流程图等形式阐释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采用图像、照片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示工程案例,采用数值模拟的动态结果演示抽象的课程内容,加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增强可读性。在此基础上,引入《工程抗震三字经》[4]对每一讲课件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工程案例和数值仿真实验还需要考虑将最新的震害、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纳入教学,通过关注相关事件的发生,随时收集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目前抗震规范有关规定的不足之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教学案例
地震反应谱是工程结构抗震原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概念,其定义抽象、理解难度大,采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讲授模式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地震反应谱”一讲简要展示“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教学模式在抗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依据教学要求和关键知识点,将“地震反应谱”一讲划分为4个部分内容,分别是:(1)反应谱的定义与建立;(2)反应谱的性质;(3)反应谱的本质;(4)反应谱与抗震设计。其中,反应谱的本质为十分关键而以往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具体论述如下。
(一)反应谱的定义与建立
通过2个工程案例视频(意大利地震教堂屋盖坠落视频、日本地震房屋整体倒塌视频)和2组工程案例照片(汶川地震严重破坏的结构照片、汶川地震基本完好的结构照片),给学生以强烈震撼和冲击,充分调动其视觉和听觉功能,激发其对本讲的学习兴趣,并以此说明“结构地震反应差别如此显著”这一现象。
基于“结构地震反应差别如此显著”这一现象,提出“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取决于什么”这一问题,变单向式教学为交互性教学。在启发学生的基础上,给出“结构的地震反应取决于结构特性和地震地面运动特性两个因素”这一结论,并进一步说明“结构特性是可以设计、调整的,而地震地面运动特性是不能改变而只能被认识的”,从而引出“描述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手段――反应谱”这一概念,如图1所示。
给出反应谱的具体定义和建立原理,并对关键点进行阐释,以板书和多媒体流程图的形式(如图2所示)说明反应谱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牢固建立起“反应谱是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这一重要概念。
(二)反应谱的性质
给出相对位移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的曲线图,并通过曲线走势的动画演示说明3种反应谱的曲线变化性质和差别,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能够建立起3种反应谱的图像,实现抽象化向直观化的有效转化。
重点说明加速度反应谱曲线随结构自振周期变化的性质及阻尼比对反应谱峰值的削弱性质,通过2个工程案例(基底隔震结构案例、耗能减震结构案例)深化学生对上述性质的理解,使其体会到反应谱与工程实践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将较新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纳入到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2“反应谱的建立”流程(多媒体)分别给出不同场地条件下加速度反应谱曲线的对比和不同震中距条件下加速度反应谱曲线的对比,说明土质条件和震中距对反应谱形状的影响,同样也通过4个工程案例,即坚硬场地上结构的震害、软弱场地上结构的震害、近震条件下结构的震害、远震条件下结构的震害案例深化学生对上述性质的理解,使其体会到反应谱与工程实践的紧密联系。
(三)反应谱的本质
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和以往的课程教学中强调得较少[5-6],而关于反应谱本质的认识对于正确理解反应谱的概念和建立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讲中需要重点强调。
提出“反应谱到底反映的是什么的特性”这一问题,再次开展交互性讨论。
采用“单/多自由度体系动力分析软件Nonlin”分别对3条不同地震波下的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进行数值模拟,分别绘制相应的反应谱曲线。通过反应谱曲线的对比,诱导学生得出“只有改变地震动才能改变反应谱的形状”这一结论,从而使其能够牢固建立起“反应谱反映的是地震地面运动的特性,不反映具体结构特性”,“结构只是量测工具”等关于反应谱本质的重要概念。
要求学生课后学习操作Nonlin软件,该软件的主要功能可以用于线性单自由度体系的结构振动特性分析、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阻尼对结构反应的影响分析以及绘制地震反应谱等,可以为抗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简单应用提供一个可视化的平台。
(四)反应谱与抗震设计
基于上述对反应谱本质的认识(通过“结构”这一量测工具反映地震地面运动的特性)说明反应谱的价值所在,建立反应谱与抗震设计的联系。
提出“由反应谱如何得到结构的地震作用”这一问题,开展交互性讨论,启发学生给出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经受的最大惯性力的计算公式,以此说明通过反应谱可以把动力问题简化为静力问题。
提出“设计中采用的反应谱是什么”“多自由度体系如何运用”等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讲内容做准备。
(五)小结
引述王前信教授《工程抗震三字经》中的相关内容,“二阶段,反应谱,豪与比,功卓著,单振子,拟结构,震作用,反应求,远近震,场地土,与阻尼,作参数,峰反应,自振周,纵横标,绘谱图”,对本讲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
本讲的内容进行了多次教学实践,并不断调整。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扩展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在抗震课程中采用“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抽象化向直观化的有效转化,深化学生对抗震课程的理解,使其体会到专业课与工程实践的紧密联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依据抗震课程特点,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素材,借助有限元软件的数值仿真实验和多媒体演示手段,建立基于“多媒体-工程案例-数值仿真”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该课程概念抽象、理论难度大、理论与实践脱节及学生学习难度高、兴趣低的问题,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教学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翟长海, 李爽, 徐龙军, 等.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3): 88-90.
[2]李英民, 伍云天, 杨溥, 等. 项目教学法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4): 94-96.
[3]郑妮娜, 杨溥, 刘立平, 等.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问题调研[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3): 75-77.
[4]王前信. 工程抗震三字经[M]. 北京: 地震业出版社, 1997.
[5]陈国兴,柳春光,邵永健,等.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M].2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6]李爱群,丁幼亮,高振世.工程结构抗震设计[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Multimedia, engineering case studi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model in teaching of seismic principles of structures
SUN Guangjun, LI Hongj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P. R. China)
美术教学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美术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设立了学前教育专业,不仅可以为幼儿园和幼教机构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也能够储备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在学前教育的众多课程中,美术课程占据较重的分量,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美术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向幼儿传授美术知识。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设置课程目标时需充分考虑幼儿的需求及特点,结合学生自身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此外,教师需采用多种举措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修养及基础技能,学生只有打下扎实的美术功底、具备良好的传授能力,才能在将来的幼儿教育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启蒙教育,让幼儿更好地接受艺术的熏陶,感受世界的美好。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并未充分联系实际,而是按照以往的思路在进行教学,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基于此,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不当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然而并非所有学前教育的学生都具备美术基础[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充分考虑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具有美术功底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那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则无法很好地消化美术课程的专业知识点,影响教学效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属于理论+技能课程,然而大班制的授课方法无法有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授课,一方面不利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造成授课效果较差,甚至会引发学生的厌烦心理,降低学习主动性,形成恶性循环。培养方案不灵活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更加多元化,对幼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长时间不予更新,培养目标也不能根据日益变化的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现阶段大多数美术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时遵循之前的培养方案,重点关注美术技能的传授[2],未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需求,无法将美术教学与培养幼儿艺术素养进行融合,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幼儿教育中如何对幼儿进行美术方面的启蒙,不利于培养专业的幼儿教师。教材更新缓慢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媒介之一[3],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往往是几年前编制的教材,教材更新缓慢,无法满足现在飞速发展的幼儿教育。在学前教育的众多课程中,美术方面的教学往往不受重视,这也是导致教材更新缓慢的原因之一。而实际情况表明,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及艺术素养,无形中提高了对幼师美术方面的要求,教材更新缓慢无疑是提高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阻碍之一。学生学习的主观性不足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许多学生之前并未系统学习过美术课程,即使部分学生有过美术课程学习经历,也仅是高中三年的学习,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并不深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无法理解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会逐渐对美术学科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学校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懈怠现象,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导致无法较好地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在美术课程中存在较多专业性很强的内容,比如素描、速写等,这些内容一方面学习难度高,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在幼儿教学中实际用处很小,对幼儿教育帮助不大,无法达到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美术课程的初衷及目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更不利于学生快速地吸收和掌握知识,浪费了教学资源,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效率及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有必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笔者结合教学体会及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应对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4],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将美术功底较好的学生分为一组,美术功底薄弱或无美术功底的学生分为一组,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授课指导。增加美术功底较好学生学习难度,提高要求与任务量。同时,建立“传帮带”互助小组,鼓励美术功底较好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专业课方面帮助其他学生,相互督促、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对于美术功底薄弱甚至无美术功底的学生,从美术基础知识开始传授,为学习美术专业技能打好扎实基础,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深层次的内容。积极鼓励基础薄弱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美术专业知识学习与练习,为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实际定期更新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本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直接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向。现在的社会发展迅速,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需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涉及培养方案中的美术部分,需要充分调研幼儿教学现状,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更新[5],与最前沿的理念及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满足幼儿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对美术教材进行定期更新与培养方案一样,美术教材也需要结合幼儿教育的发展进行定期更新。如果教学过程中一直延续使用老版教材,不利于学生吸收新知识与技能,学生不能更好地满足幼师的相关要求与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对教材进行完善与更新。教材丰富完善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提高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环节。在备课与制作课件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与进度,增强课件及学习资料的美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关注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利用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生活案例,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确保学生学习期间掌握相应的美术专业技能,毕业后适应学前教育教师所具备的专业技能要求,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与知名的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己,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师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加入素质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幼儿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给幼儿传授绘画技能,更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在课堂中加入名人名画欣赏、看画讲故事等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案例实践
课前:充分准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根据美术课程的特点,结合培养方案及教学目的,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比如图书馆、网络、学科论文等,制作适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课件,供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的学习。合理设计两节课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一般提前做好环节计划,如签到、互动答疑、总结、课后作业布置,设计好教学语言和通知任务书。课中:积极组织课堂,争取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一般情况下,提前五分钟进行课堂签到,确保学生能够按时上课。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推送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内容,结合美术学科背景及现实案例,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基础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特殊课程,在课上应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还需要一定的练习时间。以素描基础课程为例,将教学讲解控制在20分钟左右,个人练习时间为40分钟左右,剩余30分钟进行课堂互动,点评讲解练习作业,便于学生及时改正、提高。课后:合理布置作业,巩固学习内容任何课程的教学都需要课后作业的支撑,以巩固课上学习内容,拓展知识面。一般根据当天课程学习内容合理设计课后作业,美术基础课程作业一般为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动手练习作业较多,课后作业及时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做到及时有效的监督,也有利于知识的回顾。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今后的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美术学科的培养,加强对美术教学的重视度,不断优化创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幼儿教学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开发其创新思维,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师教育专业人才,促进幼师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洋.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9(4):195-196.
[2]刘杰.浅谈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教育,2018:201,203.
[3]李淑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11):78-79.
[4]董贝贝.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J].艺术科技,2018(6):269.
美术教学方案范文5
笔者在吸收和借鉴他的观点基础上,结合美术馆艺术教育特质,构思适宜导览义工教育的整体规划模式,其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及环节:
1.教育环境和资源的考察
美术馆不仅是一个汇集多元文化信息的艺术资源会所,还是一个环境优雅、现代设施齐备的、可自主学习的场域。美术馆以视觉艺术品为沟通媒介,为学习者提供直接体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的机会;并运用现代科技和媒体设备,将单纯的展示空间拓展为公众教育信息的立体网络。例如在200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展”,策展人采用高新科学技术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为观众营造出一个空间立体的、动态的艺术体验环境。展厅中央设计了一条斜形通道,一眼望去透视感极强,该设计立体的展示“透视”,这一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欧洲人发现并使用的艺术手段,帮助观众直观感受这一人类文明的魅力。而且在展厅现场,美术馆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其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的影音资料,使观众对展览的概况、主旨,及其对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有一个系统和框架性地了解。美术馆内免费开放的电子浏览室和艺术图书室资源、为观众提供了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美术馆的网站和工坊也是大家汇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人们在这里不仅学习到新的知识、交流想法,也增进了人际关系,增强了参与意识与责任心。
2.学习者综合情况的了解和分析
学习者情况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情况两个部分。了解学习者综合情况有助于教育者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教学策略。教育者可专门开设一堂自由交流课,增进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相互间的了解。还可以通过给学员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学员的知识背景和水平等基本情况,为之后的课程安排和内容设置提供参考。综合分析导览义工的角色可发现,他们集受教者和施教者双重角色于一身。当他们接受美术馆教育培训时,是一个孜孜以求、谦虚好学的学习者;当他们在展厅为观众作导览讲解时,则是一个孜孜不倦、妙语连生的教育者。他们接受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培训,并把所学回馈于观众。因此,对导览员义工的教育具有多米诺效应般的影响力。美术馆应该将义工的导览水平,当作映射美术馆教育综合水准的一面镜子,以提高导览义工专业成长与发展,作为美术馆社会教育不断努力的方向。
3.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
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具体指导,并提供评量教育活动成效的尺度。开展导览义工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培育美术馆导览生力军,因此,他们要具备美术馆教育人员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那么,美术馆教育人员要具备哪些方面的学识和能力呢?早在1987年的丹佛会议以“博物馆教育中的博物馆教育人员”为题展开讨论,[3]对美术馆教育人员所必须具备特质达成以下共识:(1)具备推动博物馆及艺术教育的热忱;(2)从事以艺术品为主题的教学;(3)能够直接回应参观者的兴趣,成为一个好听众;(4)具有对参观者学习能力与需求的了解与敏感度;(5)能够示范视觉感受与思考的技巧去领会艺术品精髓;(6)提供机会给观众去领会这些技巧;(7)依据观众的理解力选择性地提供资讯;(8)使观众更易于领会博物馆经验与艺术接触;(9)以观众的角度欣赏,扮演一个学习者的角色;(10)懂得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技巧:如发问及提供讯息、引导讨论;(11)激励观众发现新意。可从三个方面概括这些特质:即怀有对美术馆事业及其教育推广的热诚;具备在艺术品及艺术相关方面的综合知识能力;具有灵活的导览技巧和一定的教育方法。因此,这些特质的培养是导览义工教学方案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4.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学方案包含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策略的制定三方面。美国博物馆界学者EllieBourdonCaston提出博物馆教育应视为由博物馆、教育及专业学科三部分统整与结合的教育观点。以此观点推导可得出下面的教学模式:要推动美术馆教育就必须全盘考量美术馆、美术以及美术馆教育的原理原则与方法三个方面。因此,导览义工教学课程应打破以往导览培训课程“就展说展”的、只涉及专场展览和作品内容的惯例,还应增加艺术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例如中西美术简史、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等内容,以扩大义工的艺术知识面。课程内容还应包括具有美术馆教育涵义的导览知识和方法,以及实践这些导览知识和方法的导览演练。要培养一个优秀称职的导览工作者,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训练,所以,在制定导览义工的教育培训方案时,理论学习和实务训练两者要同时兼顾。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采用“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学策略。
5.制定教育活动的评鉴计划
美术教学方案范文6
一、创造师生双向互动、沟通的思维培养模式
要想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实际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成绩,需要教师和校园管理者创造完善的、平等的、高效的课堂环境,从而学生的学习工作奠定有效的基础。依据教师进行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工作,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促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工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美术设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大元素对点、线、面的处理,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让学生对相应的事物进行思考。点是整体美术设计的基础,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点可大可小,同时点又是构成画面的根本形式,点的形状也是不同的,若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学生对于点的应用是依据相应的影响、地位以及特点,但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联系思考,以此拓展思维空间,关注实际生活中的点,以此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模式,同时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获取更多的思维方向。当然,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思维的分享,促使学生得到一定的优越感,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而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对点、线、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且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此的认知,同时依据学生的不断融合可以为美术设计提供有效的思维,通过对点、线、面进行有效的美术设计。
二、依据教学需求,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
在进行实际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美术设计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想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就需要控制好整体的教学工作,不但要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还需要在相应教学的方案中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但不要无规则的增加教学知识,需要依据相应的教学方向进行设定,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和创新思维,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观念。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美术设计的创新思维,不断的革新教学方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课堂的丰富性、灵活性,为学生的实际学习工作创造优质的平台。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定期的教学总结或是问题的发现,从而依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此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不能增加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同时也要注重教学模式的管理,将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分层教学,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学习。还可以依据全班同学的共同思考促使学生不断拓展自身的思维空间。当然,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解决,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以此在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若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差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教学引导,确保学生在美术设计中获取一定的知识。
三、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