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绘画课程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绘画课程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绘画课程的建议

对绘画课程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解剖;模型;泥塑;写生;默写

【中图分类号】J06

绘画作为一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门类,历来重视“人”,表现“人”。但是,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高妙的生物,想要在绘画中自由地去进行表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没有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是断然不可能的。所谓“由技入道”,在这里说的就是只有很好掌握了人体透视、解剖知识,才能更准确地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连形都画不准而能对绘画主题有深刻的表达。所以我国自建立美术院系以来,“艺用人体解剖”一直是各美术院校里学习人物画必修的课程。然而,纵观中国各美术院校,尤其是一些综合类院校的美术系(学院),其教学形式主要是口头讲授,结合展示解剖图片和书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讲解容易显得枯燥、抽象,如实物照片缺乏提炼;用平面的图示、书籍描述立体结构显得不够直观;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而且参与、互动性较差等。笔者认为解剖教学不应该仅限于讲解、观看图片和书籍,而是应该多种教学手法配合起来进行,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为此笔者(在一些美术院校现有的优秀教学经验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补充,)对艺用人体解剖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1.艺用人体解剖课上最常见的教学形式是教师结合书籍和图片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其中主要有:

(1)利用数码高清图片,可选择人体解剖图片、真人图片和绘画雕塑作品图片,三者结合观看。在三者的互相比对中,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利用高清视频,主要是人体解剖视频和人体动态视频。国外有一些高清的人体解剖视频,其观看效果绝不亚于到医院现场看解剖;人体动态视频和视频截图,可以使学生看到某一运动瞬间人体的规律和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

(3)利用三维动画技术,通过建造人体结构模型,并模拟光影、透视效果等,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演示人体结构,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培养了学生的体块和空间意识。这一种方法是在近年来3d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开始出现的,在教学中还非常少见。但是这种方法有着很多优点,如可将数字模型随意地进行任意角度的翻转进行观察;还可以将某骨骼和肌肉进行添加或去除,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接和层次关系;教学效果明显且适宜推广。

2.充分利用市面上现有的实体解剖模型进行教学。目前常见的解剖模型有人体骨架模型和肌肉人模型。如果人是一件外表光鲜亮丽的衣服的话,人体骨骼就好比是衣服撑子,有了这个撑子,人才能够直立起来,才能够做各种动作。附着在骨架之上的是肌肉,肌肉带引骨骼运动,并且对人体表面的起伏影响巨大,所以人体骨架和肌肉是学习解剖最重要的内容。骨架和肌肉人实物模型最大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在任意角度对模型进行观察,并且可以用手触摸,切身感受骨骼和肌肉的形体。相比之下,书本和图片只能使学生看到有限的角度,而且是平面的,其实我们的眼睛经常会欺骗我们,使我们忽略了一些更加本质的东西,不如手眼并用感受得更加真实。实物模型有着图片和书本无法比拟的一些优势,教师如果根据模型进行讲解会更加直观,从而使学生对解剖了解得更加细致全面。

3.安排一定课时的泥塑课程帮助学生巩固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和认知。在学习了解剖实物模型以后,让学生根据实物模型做泥塑,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人体结构的感性认知,使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泥塑课程强调运用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这将会迫使学生必须对所要表现的人体有全方位立体的理解。前面讲的第1、2点主要是让学生看,这里的泥塑主要是让学生做,看和做是两回事,看懂了不一定能做,会做才是真正看懂了。在泥塑的同时是需要对形体进行分析和概括的,主要强调规律性和形体感,这就是艺用解剖和医用解剖的区别。

4.在课程中安排绘画写生练习的部分。在进行完泥塑的课程后马上进入绘画写生的部分,第3点泥塑课程为绘画写生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学习艺用人体解剖的最终目的是为绘画创作服务,所以解剖课程中须有绘画实践的部分,使解剖知识和绘画实践联系起来。教师不应“一鼓作气”把所有课程进行完再让学生去画,而应该让学生学一部分知识就马上根据此部分知识作绘画写生,边学边画,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看学到的知识是如何应用到作品里面的。教师同时也应该结合名家大师的作品给学生讲解,看同样的解剖部位在成功艺术家那里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做绘画示范,作为学生学习范本的有益补充。

5.将默写作为对学生解剖理解程度的检测。学生能够默写出来的就是能够完全理解的部分,默写不出来或者默写含糊、不正确的就是需要提高、强化的部分(默写的作用参见拙作《造型训练应当重视“默写”》)。

以上五点教学探索可以认为是前后连贯的步骤,周而复始地系统学习,也可以将其中一点抽出来作重点练习。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把艺用人体解剖知识学扎实,为日后的绘画创作更好地服务。在艺用人体解剖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人体从立体直观的感性认知到动手展现人体结构泥塑,再将其用绘画手法记录下来,最后进行默写检验,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巩固,学生都能基本掌握人体结构并在绘画中使用。

在课程安排上,如果美术院系上艺用人体解剖课程要用36学时,教材多为六章上下,以六章为例,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学时分配是每一章理论讲解(含多媒体和实物模型的学习)共2学时;泥塑2学时;绘画实践1.5学时;默写0.5学时。累计后得出,理论讲解(含实物模型和多媒体学习)共12学时,占总课时的33.3%;泥塑共12学时,占总课时的33.3%;绘画实践共时,占总课时的25%;默写共3学时,占总课时的8.3%。

在以往的艺用人体解剖教学中,教师惯常给学生看看图片,拿着书对着学生念一念,讲一讲,这种滞后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学得枯燥,不直观,学习效率十分低下,经常是讲完就忘,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来进行解剖教学,才能让学生记得牢固,学得扎实。上文提供了五条探索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对解剖教学有所帮助。

对绘画课程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模块教学 ; 合作学习 ; 积极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74-01

作为县域中学,由于课表编排、教室配备、教师等诸多原因,多数县域学校尚未达到模块教学实施的条件。面对现实,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更好地推行模块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就个人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以期与各位专家同行共同探讨。

新课标提出: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同时,建议学生在高中前3个学期中学完必修的54学时美术课程,获得3个基本学分。在以后的3个学期中,学校可以为有兴趣、有需要的高中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根据新课标的建议,高一第一学期全部开设鉴赏课,这在大多数学校很容易实现,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可以获得一个学分,但到了高一下学期,需要尽可能提供多个模块供学生选择时就不得不面对诸如美术教室的配备、学校课表的安排等现实问题。课改最初,笔者也和少数老师一样感觉茫然,认为学校给出的条件不够,不能开展模块教学。

一、具体措施

最初在酝酿模块时,考虑材料的准备的难易度以及学生所能学习现有的条件,我选择了绘画和剪纸两个模块,通过对学生进行的意向调查和了解,我发现两个模块似乎不够,仍不能全面满足多数学生的爱好。一次路过学校后门时,那里正在进行施工,地面堆积了很多黄泥,我眼前一亮,增加一个泥塑乡土教材的模块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在确定三个模块教学内容之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对美术教室的布局进行了重新的安排,我将教室分为三个纵组,分别为泥塑组、剪纸组、绘画组,图示如下:

泥塑组 剪纸组 绘画(素描)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个组的人数根据学生意向略有不同,总体幅度不宜过大,以方便学生分组学习和教师指导为主。其中,除绘画为单人单座形式外,泥塑和剪纸均为两人一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要求两个同学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一件作品。合作探究教学法运作方式是:小组组合、情感交流―确定目标、资料收集―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完成作品、自主评价。分组学习最大的好处是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既能增进学生友谊,丰富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实施安排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学中,教师充当风筝放飞的牵线人,课前要做到充分准备,力求掌握更多的信息,更广的知识,比如平时接触较少的泥塑的相关知识、剪纸知识等都需要得到加强。课前要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需求以及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力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都能做到充分准备,确立目标并围绕目标搜集好相关资料,准备好学习用具。为防止个别学生忘记带材料,教师也需要准备一些资料和学具以作不时之需。

模块教学分三步走:

1.检查准备阶段。上课前,检查各组学生目标是否确立和学具准备情况。这一阶段尤其要注意学生学具准备情况,对忘带学具或材料准备不齐的学生要了解原因,督促下节课认真准备并检查。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明确要求学生不在课堂谈论与学习无关内容,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分配任务阶段。准备工作完成后,接下来给每组学生分配任务:泥塑组认真欣赏一段泥塑步骤的视频,了解操作步骤。剪纸组两位同学可对相关剪纸作品进行讨论、构思、重组和创新,设计创作草图。绘画(素描)组教师讲解握笔姿势,示范线条表现要领,学生在纸上练习线条,待第二节课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进行几何体的临摹和学习。(有基础的学生根据达到水平临摹难度适宜的几何体、静物或头像等)。三组学生在明确自己的任务后,分组学习,教师则利用学生学习间隙对绘画组和剪纸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在雕塑组学生欣赏完视频后,教师课件简洁讲解泥塑要领,展示示范作品,激发学习兴趣,要求每组学生根据课前准备材料进行泥塑制作。同时宣布将对完成的作品由全体学生进行评选,好的作品将推荐上一级机构展览、比赛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作品评价阶段。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一件作品后,由全体学生参与,通过个人或两人一组展示,全体学生打分,进行集中评价。学期结束举办作品展览,全体学生互相欣赏、交流,教师作积极性评价等。

需要提出的是,由于课堂时间短,这种模块学约需三到四个课时甚至更多(一周一个课时)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如果有十个班用一个美术教室,那么四周左右的时间剪纸和雕塑就会产生四十件作品,去除不合格的作品,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创作的作品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三、教学策略反思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高中美术教育不是将每个同学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模块教学实践,笔者感觉最大的收益是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积极性,教学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气氛较浓,师生关系和谐,基本杜绝了学生美术课堂上做与美术无关的作业和睡觉等不和谐现象。

总之,美术教学要重实践、重积累。只有在熟悉新课标,不断学习和反复的实践当中,才能探索出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高中美术教材教学实施策略与教学实践》房尚昆/p-103900628html

[3]《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出版

[4]《美术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出版

对绘画课程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中图分类号:G6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17-01

中学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主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高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的接受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在淡化学科中心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较为宽泛的教学空间;而每一学习领域之间的划分并非绝对封闭,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各学习领域在总课时所占比例没有规定。 指导老师要重视该套教材体现的内容编排特点,它是按一定的编排系统,以单元组织形式贯穿四个学段的,既体现了“美术、人文、科技”融合为一体的综合理念,也体现了美术文化含量覆盖面大于凸显民族美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老师应充分利用配套教参了解新教材的使用方法,并开阔教学思路,灵活有效地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和整合(并非要将本教材所出现的内容全盘使用),以充分激合教材的知识,组构设计成富有本校特色和教师特色的教学空间。因此,在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学习兴趣,自己如何把握这四个学习领域,摆脱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使美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知识、技能难度,使学习具有挑战性的同时,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进步 ,都有成功的经验。

1.对“造型、表现”的把握

1.1 学习领域。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2 教学活动建议:①学习基本的视觉元素和形式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②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③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传统和方法,进行学习。④进一步学习透视知识,提高空间表现能力。⑤了解明暗造型的多种方法,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⑥创造漫画和卡通形象,表达思想和情感。⑦评价建议⑧是否对学习没事有兴趣。⑧能否结合所学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⑨是否知道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基本描绘。⑩能否运用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制作浮雕和圆雕作品。

2.对“设计、应用”的把握

2.1 学习领域。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教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2 教学活动建议①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做色彩的对比、调和及联想等练习。②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③为学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④了解钟表、电话机、汽车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并练习设计简单的效果图。

2.3 评价建议①能否运用所学过的设计方法和技能,动手制作与完成作品。②能否运用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设计方案,改进生活和学习用品,体验创意。③能否以口头或文字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创意和制作过程,说明选用工具、材料的理由。④能否关注校园及社区环境,并从实用功能与设计的关系角度,评价身边的环境。

3.对“欣赏、评述”的把握

3.1 学习领域。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3.2 教学活动建议①从多元文化的视觉进行绘画艺术的主题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②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作品,感受不同手法的形式感。③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④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不同的造型和装饰趣味。⑤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⑥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优秀雕塑作品,了解雕塑语言的特征。

4.对“综合、探索”的把握

4.1 学习领域。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体和共通的原理。

4.2 教学活动建议①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策划、设计、制作会标、海报或进行CI设计,并通过评选运用于该活动中。②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不知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③选择语文、英语、历史等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和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并表演故事剧。④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来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对绘画课程的建议范文4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认为,农村的孩子对美术学习不缺乏兴趣,缺乏的是教师对学生保持兴趣的做法。其实,我们在教学中都发现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在运用中有适用我们的方面,也有不适合的内容。比如国画教学、水粉画,电脑绘画,由于交通与经济条件限制,农村的孩子很难准备到这些颜料,遇到这类课程,要么跳过,要么照本宣科读一遍。而“设计.应用“类的课程,要是教材中要求准备的材料无法找到的话,这样的内容也跳过。所以能轻松教学的只有线描画和水彩笔画了。长期这样教学,学生的兴趣难免大打折扣,教学质量也不会突出,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也会受到限制。

要想让农村的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上充满活力,首先是任课教师的教学观点要改进,不能再以教材内容惟命是从。教材,只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工具不合适,我们可以换。美术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建议“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名族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这一建议为美术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作出了指导。

一、丰富“造型.表现”方面的教学。 绘画方面,教学以线描为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构图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和丰富的再造想象力。绘画题材的选择就以身边熟知的山、水、人家、农村常见物品,进行写生或创作。特别是农活用具中的风车、竹篓、耕地用的犁耙这类物品的绘画,不仅形成特色,还从中给学生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在教学色彩知识时,鼓励学生购买色彩笔、油画棒等便宜、易携带的水彩颜料,课堂中结合教师演示,认识色彩知识,感知色彩的特点,运用色彩知识绘画创作。并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如大自然的春的色彩缤纷、夏的绿树成荫、秋的红叶似火、冬的白雪皑皑,以及随处可见的山清水秀、蓝天白云,农村服装的鲜艳的颜色进行冷暖色、对比色教学,也能丰富学生的色彩知识,提高色彩感知、运用能力。

工艺课的灵活性更大,除了简单的剪纸处,还可以让学生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想象、创意,剪出与众不同的花样来。泥塑,没有橡皮泥,可以利用学校附近粘性较强、质地细腻的泥土,更能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力。树叶也是农村到处可见的,用各种各样的树叶制作树叶画,学生特别有兴趣。用家里的蔬果进行雕刻,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体验艺术的魅力,同时使课堂更加的有活力。

二、合理取舍,在“设计.应用”领域设计适用自己物品。这一领域旨在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围绕这一目的,我们可以大胆取缔这一领域中不适合我们的内容。比如《光盘架的设计》,首先农村的孩子对光盘架的作用认识不深,再者光盘不是他们家里的必需品,所以即便设计出光盘架,用处也不大。对他们有实用价值的比如造型新颖、色彩图案醒目的笔筒、装玩具的盒子,给家里设计装蔬菜种子、粮食种子的箱子,而且农村的孩子大多没有属于自己的衣柜,可以带他们进行旧物改造,给自己设计装袜子、内衣的盒子。这些设计的内容既符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而且确确实实又实用价值,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设计意识、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意识。

三、在大自然中“欣赏.评述”。这一领域的教学需要大量的与作品相关的资料,帮助孩子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以及蕴含的思想。而资料的收集方面是农村孩子的死角。他们家里没有图书,乡镇没有图书馆,家里没有电脑。所以这些资料收集仅靠美术老师做大量的准备。所以有时候对待这类课程有时候走马观花,有时候干脆放弃。“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

对绘画课程的建议范文5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二、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建议课程实践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整个过程。课程结束时总结得失,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感受,思考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行为的开端与整个过程以及学习结束为终止的所有表现如实的记录。以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展的程度来综合评定其学习成绩。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构成与实施并不能如此简单的归纳与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对现代教育理念、国情特色与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而来,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协。

三、结语

对绘画课程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美术;课堂;观念;教学;更新

现在的教师就像父母的影子,扶着学生,帮着学生走好每一步,直接影响了他们在美术学习中的个性表达、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就应该思考在推行“卓越课堂”的今天,如何走进美术新课程,更新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探索出符合新课程特点的美术课堂。

一、教改从改变观念开始

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预设的课堂中做到:师讲我听、师问我答,师总结知识和技能我再练习实践。现在我们应该改变观念,创设环境,通过“点燃、唤醒、实践”“先学后教”“边学边教”“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前“先讲后练,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更新教与学的方式以实现卓越目标

课堂是教师实施改革的主战场,教师是传递知识,带领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从而获得知识。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课堂内容,更新教与学的方式,以实现卓越目标。

1.巧设导入

点燃学生兴趣的第一把火。比如,《我爱我家》一课用一首歌曲能点燃学生对情感的回忆。

2.小组学习是教师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战场

美术教材经过改编,都对绘画步骤、设计方法、注意事项、创意制作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所以教师在课堂中,放手运用小组学习的模式,通过“小组看书,讨论我想画什么”“实践操作材料,折、摆、粘贴等找到方法、互相学习;遇到困难、提出疑问、互相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

3.用竞赛的方式,打造一个有“冲劲”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创

作欲

(1)与当前流行的娱乐游戏挂钩,比如,闯关、PK、挑战赛、全能星等方式。

(2)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美术课的特点制订一种长效的竞赛方式。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分类给予加分和减分,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调控课堂。

三、因材评价更护花

1.评价的语言要具有建议、激励性

有的新生在评价作业的时候,会发出嘲笑的声音或话语。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中会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和建议的话语来评价别人的作品,学会尊重别人。

2.作业评价方式,应随课堂形式和学生年龄特点而定

比如,小组学习采用流动形式,让学生建立互帮互助、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近距离接触作品。低段则通过在创作过程中贴红花,逐渐得到老师的认可,刚开始的时候是一朵,老师转一圈回来后,发现进步又是一朵,让学生在整个绘画过程中都保持激情,积极地去想象、创作。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