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1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建筑产业化;应用案例

1 装配式建筑与BIM概述

1.1 装配式建筑

在生产车间中预制好建筑的部品、构建、原料后,向施工现场运送加以安装,最后采用后浇筑砼或浆锚法相连而产生建筑产品称之为装配式建筑[1]。板材、砌块、盒式、升层升板、骨架板材等五种建筑类型均为装配式建筑。因为该类建筑有很多在车间加工完毕的建筑补品,因此导致原始现浇作业大大低于装配作业。采取建筑、装修相融合的设计,使功能现代化、设计多元化、生产车间化、施工装配化的模式形成,推动建筑行业转变成节省、集成、科技、环保等现代化形式,与绿色建筑的诉求相契合。

1.2 BIM技术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简称为BIM,其是通过数字技术对某一建筑项目的功能、物理信息进行表述,可以将BIM技术在项目各个阶段和参与方式各异的情况下完成录入、修正、输出项目信息等操作,拥有仿真性、可视性、改良性、协调化、可输出图等特征。作为项目信息协同、共享的载体-BIM技术,能够提供给项目从策划概念到维护拆掉整个生命周期决策根据[2]。

2 应用案例

2.1 工程概况

南京万科上坊北面地块6-05栋经济适用房项目是整体型钢筋砼架构加钢支撑结构体系为全预制型的装配,地上和地下分别为45层和1层,有10380m2的建筑面,建筑有45m高,是国内第一栋全预制式高层建筑。装配式预制构件涵盖区间为:使用预制砼框架柱作为竖直的结构主体构件;使用预制砼叠合梁作为梁;用框架结构加钢支撑体系作为抗侧向力剪力构件;预应力砼叠合板预制来作楼板;砼梯板预制完成后在标准层楼梯上使用,砼叠合阳台板预制完安装在阳台上,预制K板后用作阳台上的隔板;使用NALC板;预制好的楼板运用在下沉式或者整个厕所中。

2.2 工程实施难点

整栋楼全部预制的高层建筑项目,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制造、施工,且保持良好的质量。即使用该种装配式技术,应在短期内把设计到施工整个流程的所有工作高质量的实现,这时传送和协调建筑信息的工作十分关键。有以下问题需要攻克:1)在设计环节。进行归纳深化,需要将预制构件彼此间的碰撞检测精细到钢筋层级,在短期内凭借老员工的经验,很难完成二维图纸辨别工作;2)制造构件环节。生产商要吃透一万多张构件图纸,完成计划、制造、供应工作根本不可能实现。3)施工环节对构件进行精准迅捷的定位,高品质安装没有新技术扶持难以实现。以项目的特征为据,工程将BIM模拟研究中心建成,利用该技术达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2.3 BIM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本工程使用Autodesk Revit系列三维建模平台建立BIM模型,对本项目的建筑、给排水、结构这些三维信息化模型构建时使用了各专业得力的设计员,并在Autodesk协同环境中实现,高效精准。在2D环境中,一张图纸则是独立的“小项目”,应从绘制平面展开,接着绘制剖面、立画,然后根据项目的进程对全部图纸进行修正。而建筑师之所以工作时间长、繁重最大的因素就是需要反复、永不停歇的更改图纸所致,珍贵的精力和时间白白的浪费在了这一工作上[3]。而BIM技术改变了这种工作方式。即把设计搬至仿真建筑中,设计的核心并非图纸而是在模型上,全部图纸均在模型中直接产生,而图纸则沦为设计的附属品。所有视图都有与之相应的数据库,在其中的数据库中完美展现视图的各个角度,建筑师只需以自身所需随时将视图生成即可。从建筑模型中可生成立体、平面、3D、剖面、大样图等视图。

因为在装配中应当精细化预制构件彼此间的撞击检测到钢筋层级,精细化设计员可采用TeklaStructures内部的校核撞击管理器对钢筋进行精细化检查,点开后只需对要校验的模型或构件选定之后,直接对校核这个菜单单击方可。实现撞击检查,像撞击对象的类型、名称、对象ID、构件等全部撞击位置会在管理器对话框中罗列出来,对表中的一个撞击位置选中时,在模型中会用高亮的方式显示出碰撞实体,从而方便修正和检测。

2.4 BIM在构件生产阶段的应用

建筑的设计到生产整个信息传输都可以在BIM模型中完成,生产环节可以提炼和更新设计环节中生成的BIM模型。在制造构件环节使用BIM的明显优势是信息传送的高时效性和精准性,这从很大层面上能够达到制造构件技术的精益。在保证精益建造的理论引导下,将BIM信息化平台运用其中,将其集中化储存优势和技术功能支持的作用充分施展出来,确保实时、精准、有效的呈现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流,进而使精益生产的目的达成。

2.5 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在吊装施工构件环节。以3D-BIM模型数据库设计完成为前提,采用施工进展信息关联模型对象的方式,将有时间属性的4D模型设计出来。进行Autodesk Navisworks中的API的运用,采取BIM前沿性的管理模式和质量技术办法,能够使传送信息流程中的衰减率下降,确保施工质量更加优良,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得到强化。使用手持便携式电脑,进行施工管理系统研发,可对施工员确定吊装位置给予指导,查询构建参数特性,提示施工质量指数等,达到可追踪整体施工质量数据的目的。

在安装水电管线环节。在综合标准层中,秉承综合性原则,借助BIM的可视化成效,对各种专业管线进行妥当的布置,设立综合性的支吊架,集约化部署各类管线,接下来透过BIM对感官成效进行检验,同设计交流,展开校核核算,妥当设定固定支架、膨胀节等。在地下室,对无压力管道朝向进行改良,避免有压力管道对无压管道的挤压,使用BIM模型对支吊架进行妥当设定,将同其余管线的撞击难题处理好。在管井层,利用BIM设计创建模型,对安装设备的方位进行改良,定位好施工序列,并且在BIM中进行管道支架的设置,对妥当性进行验证,并采用三维建模检验管井维修空间的合理性。

3 结语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使用,能够使工程质量和生产率卓效提升,能够保证构建规整化、户型规范化的装配式建筑出炉,降低了设计失误率,出图率提升,特别是能够紧密连接生产中的上下游公司,信息化推动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切实完成[4]。不过在装配式建筑中还需要化解BIM技术还存在软件太过封闭、软件同我国制图标准有一定分歧、信管智能化程度低下等问题[5],进而能保证建筑产业化得到稳健发展,进而推动建筑产业改变旧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贾晓英.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J].科技信息,2012,22(8):435.

[2]美国国家建筑信息模型标准项目委员会.美国国家建筑信息模型标准(NBIMS-US)[M]2014.

[3]宫文军,曹杨,巩俊松.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构件系统设计与优化[J].安装,2014(1):55-57.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2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建筑发展前景;应用性分析

一、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分析

预制装配式建筑主要是利用预制装配技术,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结构构件的预制加工生产,再运输到建筑项目工程的施工现场,根据相关施工设计要求进行装配施工。这种预制装配式建筑打破了传统施工效率低的现象,是新型的建筑施工技术工艺,通过利用装配预制技术对构件和材料进行整合,保证建筑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工业化发展水平。因此,在建筑行业中得以有效的推广应用。

图1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建设施工

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困局

(一)平面不规则与构件数量的限制性矛盾

建筑平面是甲方根据地形结构、使用功能、外观造型等要求进行确定。如果根据不同的平面形状进行模具制定,会增加实际的模具费用投入,导致预制装配式建筑建设发展因成本过高而失败。因此,要注重装配式建筑和非装配式建筑特点的融合,将平面形状中不规则的两端部分,按照非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要求进行浇筑加工,或者采用钢结构形式进行施工,而中间位置的平面规则则可以根据装配式建筑构件标准化生产要求进行加工。在拆分预制完成之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施工。

(二)接缝节点位置的安全性和防水性处理

装配式建筑构件在经过拆分组装之后,接缝位置和节点位置都是结构受力和建筑防水的实际薄弱环节,处理不当会影响到结构整体的安全性。而针对接缝节点位置的处理,通常是将构件预留的钢筋材料利用焊接方式进行连接,再用高等级的混凝土材料进行浇筑振捣处理。从大量的工程施工实例进行分析,这种处理方法虽然能够满足建筑工程结构对抗震性和耐久性以及安全性的要求,但仍旧充分的考虑到构件拆分和组装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离散性现象,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材料适当增加。

(三)预防构建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开裂问题

针对构件拆分进行设计时,是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构件的实际运输情况和吊装施工情况,并做好运输受力和吊装受力的模拟,避免构件出现损坏情况。如果构件运输吊装过程中的实际受力情况与模拟设计阶段相近,则构件是不会出现损坏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运输吊装过程中,是很难保证其不会出现裂缝问题。因此,要在运输吊装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其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做好拆分构件预留钢筋的配置工作。

不同项目同类构件识别性低

国内对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及相关配套材料研究不够,设计阶段很难充分考虑与现场装配施工相配合,造成后期二次设计,整体设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预制构部件全权由工厂生产加工,而现有预制件质量认证体系还不健全,各类构件仅能具体项目具体对待,各项目需要重新开模等,造成施工浪费。

三、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点

(一)建筑平面设计

模数协调是预制装配式建筑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平面设计是优化套型模块的种类和尺寸,且住宅内部装饰品和预制构件是需要进行通用化和标准化以及系列化的设计,加强和完善建筑产业化相配套的技术形式,从而能够在降低成本投入的同时,保证工程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而且,在建筑布局方式的选择层面,需要优先选择大空间布局形式,并对管井和承重墙的位置进行合理化安排,增加住宅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明确功能空间的布局分区。

(二)建筑立面设计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立面设计工作,需要利用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的套型组合特点,对预制外墙板结构进行不同的装饰,通过不同肌理和色彩的变化,来灵活的组建外墙构建,从而实现工业化建筑的整体立面效果。预制装配式建筑外墙构建包括了混凝土材料的外墙板、空调板、门窗、阳台等等,通过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外墙构件的装饰,实现建筑立面结构的多样化设计。

(三)构造节点设计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是对构造节点设计进行优化。由于预制外墙板的门窗洞口、连接缝隙等位置的防水处理较差,无法满足建筑结构的装饰效果和耐用效果。因此,在构造节点的优化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采用合适的防水材料进行构造节点的防水设计,从而满足建筑结构的防水设计要求,提高建筑项目工程的实际使用年限和体验使用效果。

四、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工业化发展的主要体现,是我国建筑行业进行改革发展的重要标志。传统的浇筑施工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预制装配式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发展,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了根本保证。此外,预制装配式技术在建筑项目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如应用了较多的轻质墙板材料,这不仅节省了实际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的投入,还增加了建筑空间结构的灵活性和自由性。或者这种施工技术提高了施工速度,对施工质量提供了根本保证,促使建筑企业获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或者在建筑工程建设施工中不需要使用较多的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员,增大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程度和环保性能,满足建筑异性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可以开发与预制构件管理类相关的技术平台,满足全国各地不同地区之间信息汇总分类,预制构件设计与加工更加灵活方便,让预制构件真正的像“商品”一样实现自由流通,更好的发挥节能节材的作用。此外,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中,大部分商品房交付标准仍处于毛坯阶段,用户入住后仍需要自行装修,大大增加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增加材料与经济的投入。未来我们应该大力推行建筑全装修,可以根据业主推出不同的风格选择,房地产开发者可以根据业主需求,将内装设计纳入装配设计当中,避免不必要的建筑垃圾与浪费,实现建筑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促使预制装配式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基于此,为了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施工人员要在掌握和学习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不断的突破和创新,来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景与建筑设计要点研究[J].城市建筑,2019(12):082-083.

[2]陈凌.试述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及结构设计要点[J].四川水泥,2016(008):082-082.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3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

装配式建筑是预制装配式建筑或者预制装配式住宅的简称,它表示部分或者全部的建筑构件的完成是在预制工厂生产,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以机械吊装或其他的可信任的手段连接,用零散的预制构件组装成整体,以此形成具有使用功能的房屋[1]。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能够缩短施工周期,极大提高施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工程效率,减少施工现场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量,降低施工过程中污水、噪音、粉尘等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模板和脚手架等支撑构建的消耗,减少资源的浪费。总体来说,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利于解决建筑施工过程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弊病,是推进我国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发展新动能。发展装配式建筑体现了我国推进建筑行业向工业化生产方向转型的决心,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

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正处于蓄力发展的阶段,需要高校培养具备装配式建筑知识的工程类人才投入到装配式建筑的实践中。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课程中仍主要以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进行教学,而对装配式建筑的识图、设计和施工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较少。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等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建筑材料等课程的后续课程,是工程结构、工程施工等课程的先导课程,在教学培养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房屋建筑学主要向学生讲授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建筑构造的原理,进行一般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能力培养[2]。从课程性质和特点上看,将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构造原理适合融入房屋建筑学的课程中,向学生讲授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打开装配式建筑的新视野,了解掌握装配式建筑,并为下一阶段的装配式建筑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房屋建筑学课程现状分析

2.1缺乏装配式建筑教学师资

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进步的方向,近年来在政策的大力引导下工程实践逐渐增多。但目前课程教学的教师长期处于教学工作一线,缺乏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实践经验,对装配式建筑工程一线的需求和发展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3]。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装配式建筑实践的讲解只能相对浅层表面,而做不到非常的细致透彻。

2.2缺少装配式理论引导

房屋建筑学的教材内容滞后于工程实践,如建筑构造的内容主要是现浇混凝土结构,部分内容如实心黏土砖、瓦屋面等构造,明显滞后于行业施工建造水平的发展,无法给学生反映行业的新技术。同时房屋建筑学教材中缺乏对装配式建筑基本设计原理和基本施工构造原理的引导和讲解,不能使学生与后期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施工实训等内容建立较好衔接。

2.3缺乏装配式建筑实践环节

房屋建筑学课程通过手绘和CAD制图完成建筑设计图、重要节点构造图以及课程设计等,使学生融汇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工程实践中的构造特点。但不论是手绘还是CAD制图,学生仅通过二维图纸的绘制,不足以直观感受并灵活掌握所需的实际工作技能。由于理论层面对装配式建筑的学习不足,也影响对装配式建筑实践运用的理解和掌握,更缺乏实践的创造力,不能适应未来行业在装配式建筑层面上的要求。

3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思路

3.1培养师资队伍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师前往企业参与实践锻炼,学习装配式构件在工厂制作的工艺、在施工现场安装的技术,以及装配式建造过程中的使用的新知识、新设备等,为房屋建筑学课程拓展装配式教学知识点提供实践支撑。邀请装配式建筑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开设1-2次案例教学,介绍工程实践中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操作方法等,丰富课程的教学形式。通过校企联合组建并培养适应装配式教学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团队,使学生在课程中更全面认识并学习装配式建筑知识。

3.2加强认知实习

与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传统钢筋混凝土现浇建筑相比,学生对新推广的装配式建筑缺乏基础的认识和感知。认知实习是使学生接触新建筑、获取感性认知的重要环节,通过参观装配式构件生产工厂、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等,学生可以对装配式建筑建立基本的概念。同时,结合装配式建筑的拓展资料,引导学生探索思考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加深学生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

3.3更新教学内容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常用建筑结构体系章节的教学中融入装配式建筑的介绍、国内外发展状况的讲解以及基本的运用原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装配式建筑的学习兴趣,为课程学习打下铺垫。进入到建筑设计原理部分的学习后,可以将装配式建筑的平、立、剖设计与现浇混凝土建筑平、立、剖设计结合在一起讲解,学习两者的共同的原理,也区别两者在设计中所要注意的不同要点,并阐述不同特点的建筑类型适合什么样的设计方法。最后结合装配式建筑的图集、制图标准和设计规范,使学生了解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表达和施工图绘制方法。在建筑构造等章节学习中,可以在各个结构组成部分的教学环节里增加该组成部分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介绍,如墙面、屋面中运用到的结构、保温、防水、装饰一体化的复合构件等。并且可以通过介绍这些构件的生产制作、安装过程的规范要求,使学生对装配式建筑有充分的理论认知。

3.4搭建可视化学习平台

装配式建筑的一体化复合构件相较传统建造的单一构件要更加复杂,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仅通过书本和课件的图片和视频等方式,不能够很好地完成装配式建筑的学习。运用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分层立体展现装配式复合构件的细部和做法,把抽象复杂的构造形式直接具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装配式建筑概念。

3.5建立教学互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房屋建筑学课程可结合BIM技术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互动实践教学模式[4]。例如在装配式建筑某个构件学习前,由学生先收集该构件的资料初步掌握该构件知识,课堂中由老师借助已建立的BIM可视化学习平台详细讲解,最后学生能够在实践环节中,依据相应的图集设计并建立该构件BIM模型,并完善至学习平台。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

3.6调整课程设计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综合了课程的理论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小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设计并完成相应的施工图的绘制。当课程增加了装配式建筑的内容后,也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增加相应内容的实践训练。学生通过设计装配式建筑构件,掌握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求与设计的方法,能够与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做出对比,深入理解两者在设计与施工中的不同。同时,制图方式也不仅限于手绘和CAD制图,要允许学生充分利用BIM建模技能进行课程设计图纸的绘制,综合培养学生识图制图、运用新技术分析和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在建筑产业转型和绿色建造模式的推广下,装配式建筑是国家未来建筑行业的必然发展方向[5],为社会培养具有装配式建筑设计及应用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是对高校的新要求。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师应提高自身对装配式建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增加工程实践经验,以房屋建筑学课程为起点,结合以BIM技能应用,将装配式建筑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中,为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后续相关课程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雨濛.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5.

[2]陈颖.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64+66.

[3]王逢朝,楼瑛,雄.应用型本科装配式建筑方向人才培养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3):89-91+94.

[4]曾在平,胡志明,李斌.装配式建筑在建筑结构课程的“BIM工作室”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8(16):54-55+58.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4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施工技术

近些年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广大群众对于住宅的品质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施工工艺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各个部分在专门的工厂中进行生产,随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合装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可以将建筑规模化、工厂化,大大提升了建筑的建造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但是在目前的实际施工中,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推广,还需要施工单位深入研究加以改进。

1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主要概念

装配式建筑是对传统建筑的升级,具体是指将整体建筑所需的各种部件进行提前加工,随后将部件吊装至施工现场,通过装配、连接以及灌浆等方式组成建筑。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主要技术体系可以分为部分预制和全预制,部分预制又可以分为楼梯、护墙、隔墙等构件预制,竖向承重构件全现浇或者部分承重构件预制。全预制是楼板、楼梯、梁、柱等选择预制部件,各部件的连接节点采用现浇的方式组合而成。按照建筑整体结构形式划分,可以将装配式建筑分为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以及核心筒-框架等形式,前几种的实际运用较多,具体的特点和应用举例如表

2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研究

2.1装配式建筑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之前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要掌握施工现场的关键信息和资料,对后续工程的施工步骤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部署,以保障施工的合理性。首先,施工单位要掌握施工现场地质情况以及规划需求,对建筑物的面积和抗震等级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确定后续施工材料和技术。其次,还要根据建筑的设计图纸对预制部件的安装节点进行确认,掌握建筑的每一个细节设计。最后,施工单位要制定科学完备的施工方案,根据建设项目的需求合理分配相关资源,管理整个工作流程,确保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1]。

2.2部件预制技术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便是部件预制技术,部件预制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决定后续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质量。首先要对模板的尺寸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预制部件的大小符合设计方案的要求。其次,要严格把关施工原料,使得预制部件的强度和质量达到规定的建筑标准。最后,在对部件进行浇筑时,要严格把控浇筑的速率,防止对模板产生的冲击力过大,而且在进行混凝土振捣时,要保证混凝土与钢材不接触,避免预制部件受到侵蚀。

2.3运输与安装技术

装配式建筑的部件运输和安装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运输环节极易出现部件的损坏,部件一旦出现损坏,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运输和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严格按照施工和运输标准进行运输。运输人员要选择可以固定预制部件进行运输的车辆,并且要布置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可以采取支垫或者包角的方式防止运输期间出现碰撞和滑落等问题。二是在进行部件安装时,注意控制吊装设备的速度。尤其在建设高层装配式建筑时,吊装过程中部件极易晃动,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引发施工事故。所以施工人员要选择稳定的设备进行吊装,在施工期间要注意设备的速度,防止因为速度过快出现部件损毁的问题[2]。

3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研究

3.1预制部件的生产工艺

预制部件作为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制作工艺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要求。大致工艺流程如下:首先,要将预制部件所用的模板进行彻底的清洗,去除灰尘、木屑等杂物。其次,要按照预制部件的设计尺寸对模板进行定位。再其次要将准备好的钢筋依次放入模板中,将需要预埋的部件进行安装定位。最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密实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振捣时,不要碰到预埋件。在振捣结束后,要营造蒸汽养护的环境,便于预制部件更好地成型。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70%时,对预制部件进行脱模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墙板部分的预制还要进行保温层的铺设。

3.2预制部件的装配施工工艺

在进行预制部件的吊装前,要确保部件之间连接面的干净整洁,并将需要用到的灌浆工具、调整斜撑以及螺栓等准备妥当。首先详细介绍柱的装配工艺,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当预制部件距离安装层面20厘米左右停止,施工人员仔细查看连接套筒和层面预留位置是否对准,对准之后继续下降。随后安装斜撑调整柱子的垂直角度,当垂直度符合标准后,在柱子和层面的连接处注入砂浆进行密封。墙板预制部件的体积较大,在吊装过程中要保持较低的速度运输,当墙板距离安装层面60厘米左右时,工人要辅助预制部件缓慢下降。通过预制部件预留的钢筋和套筒进行定位,随后缓慢下降墙板,预留20厘米的空间进行后期的接缝灌浆。最后安装斜撑调整墙板的垂直角度,调整完毕之后灌入不收缩的砂浆。

3.3接缝灌浆工艺

以上各种预制部件的装配工艺中均运用到了接缝灌浆工艺,这也是装配式建筑工艺中必不可少的工艺流程,其施工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建筑的使用性能。具体工艺流程如下:在灌浆前,要对灌浆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洁,而且要封堵接缝处,防止砂浆渗漏。随后配备灌浆料,要选用优质的料粉以保证料浆可以均匀混合,采用压力灌浆方式,快速完成灌浆操作。最后,要对灌浆的饱和程度进行检查,及时清理溢出的浆料,然后留有充分的时间等待浆料稳固,期间要保持预制部件处于平稳的状态。

4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应用策略

4.1做好预制部件的质量和存放管理工作

预制部件是装配式建筑最重要的部分,因此需要做好存放和质量管理工作。虽然在施工现场不需要“湿作业”,但是对于钢筋、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管理不容忽视。在原材料进厂时,施工单位要请质检人员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原材料的质量达标,才能使得预制部件的强度和质量符合建设要求,进而可以为后续的装配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预制部件制作完成之后,要分类存放,做好存放和取用的记录,并且保障存放地的通风和排水工作,防止因为存放不当而导致预制部件的性能发生改变,影响整体建筑的质量。

4.2采用BIM技术提升装配环节的精准度

采用BIM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装配环节的精准度,以提升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效果,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首先,BIM技术可以在系统中全方位地展示施工现场,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可以详细地掌握项目建设情况,降低了项目各环节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其次,BIM技术在生成模型时,可以及时发现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构件尺寸标注不清、详图与平面图不符等,以便设计人员及时进行调整,防止出现构件尺寸不符的问题。最后,有助于施工现场质量和安全信息管理,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发现质量问题后,可以通过客户端将问题上传到云端,系统自动将问题发生的位置、时间和整体施工模型相关联,方便施工人员查询存在问题的施工节点。

5结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价值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显现,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因为装配式建筑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建设规范,所以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要不断提升,否则将影响到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推广。基于以上情况,施工方要严格把控施工期间的各个环节,及时应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敬峰.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运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1):44-45.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5

关键词:住宅; 装配式; 工业化; 产业化

装配式住宅产业化发展背景

2O世纪5O年代,欧洲由于受"二战"的严重创伤,对住宅的需求非常大。为解决房荒问题,欧洲一些国家采用了工业化方式建造了大量住宅,形成了一批 完整的、标准的、系列化的住宅体系,并延续至今。1989年,在国家建筑研究与文献会(CIB)第11届大会上,建筑产业化的发展被列为世界建筑技术的趋势之一。[1]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住宅产业化是伴随着建筑市场的发育成熟的。在美国,住宅部品和构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高,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居民可以根据住宅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目录,进行菜单式住宅形式选择、委托专业承包商建设,建造速度快、质量高、性能好。澳 大利亚的住宅产业化要晚于美、加两国,其国土条件与美、加类似。

我国装配式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经过了近些年的发展, 我国已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配式住宅体系,即形成了以轻钢结构为主, 以木结构、轻钢-木结构、轻钢-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轻钢-钢结构为补充的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为扶植和推广产业化住宅,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从2001年开始试行,2006年6月正式实施。至今就住宅开发、建设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在全国部分城市先后批准建立了21个产业化示范基地,他们分别是:[2]

以沈阳市为例,为构建住宅产业化示范城市,进一步推动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沈阳市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沈政办发〔2011〕89号和《沈阳市推进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暂行办法》沈建发〔2011〕94号文件规定对采用装配式建筑模式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动迁安置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因采用装配式建筑模式所增加的成本计入项目建设成本。

保障性住房推进住宅产业化试点项目

沈阳市的地铁丽水新城公租房项目、地铁凤凰新城项目、地铁铁西区公租房项目列入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示范项目。地铁丽水新城公租房项目总建筑面积354730O总投资124792万元。地铁丽水新城公租房项目于2011年4月30日开工建设截止目前地铁丽水新城5000套公租房项目22栋楼已平均施工至地上12层该项目采用长沙远大住工技术模式进行建设计划今年10月份达到入住条件。

保障性住房推进住宅性能认定试点项目

由市建委会同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局、财政局、房产局组织成立市现代建筑产业化专家委员会以下称专家委员会负责提出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条件标准及确定拟按标准进行开发建设的具体地块对确定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开发建设的项目提出装配化率、全装修面积等技术指标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审核、认定包括审定装配式建筑项目技术方案、确定奖励面积数量、认定项目技术性能等事项作为项目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依据。

标准体系建设

以工程建设为依托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目前《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与验收规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式建筑全装修技术规程》三部省级地方技术标准已实施《装配整体式建筑设备与电气技术规程》、《装配整体式建筑技术规程》将于年初陆续实施《建筑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范》、《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构件生产和施工技术规范》两部市级标准已实施

全面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园区建设

推进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区建设。以现代建材产品、建筑部品制造业板块现代建筑工程机械和建材装备制造业板块两大制造业板块为重点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战略重点建设四大产业和建设四大服务平台。四大产业包括现代建筑机械和建材装备制造业、现代建筑墙体产业、现代建筑用机电产业、现代建筑金属结构制品业。四大平台为科技服务平台、商贸服务平台、总部经济平台、公共服务平台。[3]

结束语:

住宅产业化关系到全社会住宅产业乃至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改变的问题,政策的导向作用毋庸置疑。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研究、建立或完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针对装配式工业化建筑的特点,建立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构配件工业化生产、专业化施工安装的管理体系;建立设计研究、构配件生产、安装施工队伍的培训体系。通过全行业,全社会的推动,使我国的装配式住宅产业化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住宅产业化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住宅建造的工业化是住宅产业化的核心,而发展装配式住宅又是实现住宅工业化的关键。应从住宅生产方式入手,研究解决住宅主体结构技术,促进住宅工业化,进而实现住宅产业化[5]。

参考文献:

[1]粟新.工业化预制装配式(PC)住宅建筑的设计研究与应用[J].建筑施工,2008,30(3):201~202,208;

[2]上海城建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住宅产业化发展与实践.2011,12,22;

[3]沈阳市建委.沈阳、深圳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2011,12;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范文6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建筑结构施工;叠合板技术

1引言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建筑行业发展充分地体现出城市的进步。在这个背景下,装配式建筑结构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不仅能够缩减工程的实际施工成本,还能减少施工阶段的人工费用、材料费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装配式建筑结构与建筑行业发展需求相契合,需要重视叠合板施工技术的应用,保证装配式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

2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应用优势

叠合板施工技术作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常用施工技术,合理应用这个施工技术手段,不仅能够优化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环境,还能在某种程度上规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结合以往工程项目的施工情况,叠合板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叠合板施工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上缩短工程施工工期,主要是因为叠合板已经在工厂内完成了基础性施工,不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叠合板的二次处理,避免相同施工步骤的重复操作,从而保证建筑装配式工程施工能够如期完成。第二,叠合板施工技术在建筑装配式结构施工中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施工中不必要的经济成本支出。例如,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可以利用预制叠合板进行施工,有效地减少施工中模板的支撑应用,逐渐在工程施工中减少有关这部分施工经济成本的投入。第三,相较于传统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和钢筋绑扎施工而言,叠合板施工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的应用,整个施工操作流程更为简单,不容易在工程施工中因施工技术人员的操作问题,导致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效果。第四,利用叠合板施工技术手段进行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且能够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进行施工操作,更好地满足工程后续的建设施工要求和技术标准规范。基于上述的施工优势,不难发现我国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结构施工中,利用叠合板施工技术开展相关施工活动,是当前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有越来越多工程施工应用这个技术手段。

3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3.1叠合板的制作。在预制装配式结构的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深化分析,保证构件加工生产的有序进行。在深化分析施工设计图纸时,工作人员不仅要对不同专业技术需求进行综合分析,提高施工设计的集合度,还要对相关标记符号进行简化和规范应用,促使专业需求得以精准性表达。同时,要深入分析建筑构件的生产工艺,主要是在施工设计图纸分析之后,对模具的组装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在实际生产叠合板的过程中,保证模具侧模的垂直程度和拼装尺寸,保证模具能够被清理干净,禁止在钢筋材料上涂刷隔离剂。而且,在落实钢筋工程时,要根据构件的加工图纸进行依次安装,并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避开预埋构件。此外,需要在地面与构件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进行堆放存储,并根据构件的受力情况和刚度要求来确定构件是保持立放方式,还是保持平放方式。通常情况下,叠合板构件需要选择平放方式进行堆放存储,从而降低对其质量的影响。3.2叠合板的运输。首先,工作人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叠合板运输方案,并在存储、运输、吊装、构建等过程中,如果出现叠合板的破损问题,是很难对其进行修补和完善的,不仅会延误工程的施工工期,还会导致建筑工程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单位在运输叠合板构件之前,需要制定科学的运输方案,并在运输之前对构件的数量和信号以及规格等进行仔细核对,检查材料的出厂合格证书等文件。其次,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运输车辆,如使用平板拖车或者大吨位卡车。通常情况下,在运输叠合板构件时,需要采用平层叠放的方式进行装载,并在实际的装载过程中,要在车厢的底部位置铺设2根截面面积为10cm×10cm的方形木头,且在方形木头上铺垫厚度为大于15mm,包括15mm在内的柔性垫和硬性橡胶垫,保证叠合板构件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提高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施工质量。最后,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驾驶人员需要对整个运输路线进行分析,仔细查看沿途的路况情况,保证运输路线上的路况正常。而且,在叠合板运输过程中,要保证运输车辆处于平稳驾驶状态,避免因驾驶车辆的颠簸,以及驾驶速度的变化,影响叠合板构件的质量,实现对影响构件结构质量的外力因素的控制。3.3叠合板的吊装。在叠合板构件的吊装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对模数化吊装梁结构进行合理应用。在具体的构件吊装施工中,需要保证4个吊点位置的受力均匀。在腹筋和格构梁上弦交界位置设置吊点位置,促使吊点位置与板块之间的实际距离为20%~25%的板长,并在实际的构件起吊过程中,要保证吊装的缓慢施工作业,增强叠合板构件起吊的平稳性和高效性。在采用锁链吊装方式进行叠合板构件的吊装施工时,需要合理地应用4个闭合吊钩和专用锁链,促使其能够对实际受力进行平均分担,实现多个位置的均衡起吊。在这个过程中,吊起的锁链长度通常是4m,并在吊装叠合板构件时,需要在施工作业位置的上方300mm处略作停留,结合实际的安装施工位置进行方向调整,做好准确的施工位置定位,保证安装施工的质量。此外,在吊装过程中,为避免框架柱上设置的竖向钢筋与叠合板结构中的预留钢筋出现碰撞问题,需要在吊装叠合板的过程中,保持停稳慢放,避免因吊装施工中叠合板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导致板面结构出现质量问题。而且,在实际的吊装安装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叠合板的安装施工位置进行矫正,如嵌入楔形的小木块进行位置调整,禁止使用撬棍对叠合板构件进行调整,避免损坏构件的边缘位置。在完成楼板的铺设施工之后,要保证构件结构的平整性,避免叠合板下边缘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以及保证叠合板安装组成的密闭性。如果叠合板之间的组合安装出现缝隙问题,需要对缝隙进行封堵处理或者适当调整,保证板底没有缝隙。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安装施工中,利用叠合板施工技术手段开展施工活动,不仅要做好叠合板构件的制作生产,还要注重叠合板构件的安装组合施工,并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进行叠合板的吊装施工,提高叠合板安装施工的整体质量水平。同时,参与构件安装施工的技术人员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提升,保证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长久发展,促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建筑企业的行业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梁伟,张泉,宫文晋.某大型公建装配式叠合板施工技术要点[J].建筑技术,2018,49(S1):76-78.

【2】刘洋,李志武,杨思忠,等.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研究进展[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9(01):61-68.

【3】杨士珏,邓淦群,戴祝泉,等.装配式结构叠合板串吊施工技术研究[J].施工技术,2018,47(S4):595-598.

【4】郭舒,郭建华.装配式建筑预应力叠合板生产质量技术措施[J].混凝土世界,2019,118(04):78-82.